形容宋朝的詞語
形容宋朝的詞語:繁榮富庶、文化燦爛、科技先進、政治穩定、禮儀之邦、士人薈萃、詩詞歌賦、藝術精湛、建筑華美、商業發達、制度完善、農業豐收、海外貿易、官員廉潔、民間風俗、醫學發展、教育興盛、書法絕妙、陶瓷精美。
形容宋朝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海上之盟 | 海上之盟 海上之盟是指北宋末年宋廷排使節自山東登(今山東蓬萊)、萊(今山東掖縣)泛海赴金,簽訂了共同滅遼復燕(今北京)的軍事合作盟約 。由于雙方地理上受遼阻隔無法在陸上接觸,而需要海上經渤海往來而得名。 北宋末年,長期受遼朝統治的女真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間,接著便以摧枯拉朽之勢向遼展開了進攻。已經和遼弭兵修好一百余年的北宋統治集團,為了從遼朝手中奪取燕云十六州之地、于重和元年(1118年)遂遣使從海路赴金,商議聯合滅遼事宜。 此后,金宋使臣頻繁接觸,至宣和二年(1120年),雙方商定:金取遼中京大定府,宋取遼南京析津府,遼亡后,宋將原給遼之歲幣轉納于金國,金同意將燕云十六州之地歸宋朝。 |
朝奉 | 朝奉 宋朝官階有朝奉郎,朝奉大夫,明、清則常稱鹽店、典當店員為朝奉,亦有地方用以稱鄉坤。后來徽州方言中稱富人為朝奉。蘇、浙、皖一帶也用來稱呼當鋪的管事人。如仙劍三中的丁朝奉等。所以稱景天“景掌柜”并不十分合適。 |
趙佶 | 趙佶 (宋徽宗)趙佶(1082年5月5日-1135年6月5日),宋朝第八位皇帝,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后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于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于同月立趙佶為帝。第二年改年號為“建中靖國”。 宋徽宗即位之后啟用新法,但是宋徽宗重用的蔡京等打著紹述新法的旗號,無惡不作,賄賂公行,賣官鬻爵,政治形勢一落千丈。在位期間,過分追求奢侈生活,在南方采辦“花石綱”,搜集奇花異石運到汴京修建園林宮殿。宋徽宗尊信道教,大建宮觀,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并經常請道士看相算。重和元年(1118年),置道官二十六等、道職八等。宣和三年(1121年),令三京置女道錄、副道錄各一員,始立道學制度。在宋徽宗集團的腐朽統治下,內部農民起義風起云涌,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先后爆發,北宋統治危機四伏。但是宋徽宗在藝術上的造詣非常高。宋徽宗對繪畫的愛好十分真摯,他利用皇權推動繪畫,使宋代的繪畫藝術有了空前發展。他還自創一種書法字體被后人稱之為“瘦金體”,他熱愛畫花鳥畫自成“院體”。是古代少有的頗有成就的藝術型皇帝。 靖康元年(1126年),金國兵臨城下,宋徽宗受李綱之言,匆匆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年)死于五國城,時年54歲,紹興十二年(1142年)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于紹興永佑陵。 概述圖片為《宋徽宗坐像軸》,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
趙佶 | 趙佶 (宋徽宗)趙佶(1082年5月5日-1135年6月5日),宋朝第八位皇帝,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后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于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于同月立趙佶為帝。第二年改年號為“建中靖國”。 宋徽宗即位之后啟用新法,但是宋徽宗重用的蔡京等打著紹述新法的旗號,無惡不作,賄賂公行,賣官鬻爵,政治形勢一落千丈。在位期間,過分追求奢侈生活,在南方采辦“花石綱”,搜集奇花異石運到汴京修建園林宮殿。宋徽宗尊信道教,大建宮觀,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并經常請道士看相算。重和元年(1118年),置道官二十六等、道職八等。宣和三年(1121年),令三京置女道錄、副道錄各一員,始立道學制度。在宋徽宗集團的腐朽統治下,內部農民起義風起云涌,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先后爆發,北宋統治危機四伏。但是宋徽宗在藝術上的造詣非常高。宋徽宗對繪畫的愛好十分真摯,他利用皇權推動繪畫,使宋代的繪畫藝術有了空前發展。他還自創一種書法字體被后人稱之為“瘦金體”,他熱愛畫花鳥畫自成“院體”。是古代少有的頗有成就的藝術型皇帝。 靖康元年(1126年),金國兵臨城下,宋徽宗受李綱之言,匆匆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年)死于五國城,時年54歲,紹興十二年(1142年)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于紹興永佑陵。 概述圖片為《宋徽宗坐像軸》,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
理度 | 理度 宋朝皇帝理宗、度宗的并稱 出處 明鄭真《題跋雜識·錄鄉先生黃東發兩朝政要》:“理度兩朝,則公在史館。”明陶宗儀《輟耕錄·鄧山房》:“﹝鄧山房﹞綿州人,在宋季為道士,時齋法已精,際遇理度兩朝。” |
謫仙 | 謫仙 (神仙被貶下凡間的意思)謫仙,原指神仙被貶入凡間后的一種狀態,引申為才情高超、清越脫俗的道家人物,有如自天上被謫居人世的仙人。中國歷史人物中,漢朝的東方朔,唐朝的李白、杜甫,宋朝的蘇軾等極有才能的文人,都曾被稱為謫仙。 |
謫仙 | 謫仙 (神仙被貶下凡間的意思)謫仙,原指神仙被貶入凡間后的一種狀態,引申為才情高超、清越脫俗的道家人物,有如自天上被謫居人世的仙人。中國歷史人物中,漢朝的東方朔,唐朝的李白、杜甫,宋朝的蘇軾等極有才能的文人,都曾被稱為謫仙。 |
陳橋兵變 | 陳橋兵變 (歷史事件)陳橋兵變又稱陳橋驛兵變,是趙匡胤發動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此典故又稱黃袍加身。 959年,周世宗柴榮崩,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掌握了軍權。 960年正月初一,傳聞契丹聯合北漢南下攻周,宰相范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御敵。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胤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隨后,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開城迎接趙匡胤入城,脅迫周恭帝禪位。趙匡胤即位后,改國號為“宋”,仍定都開封。石守信、高懷德、張令鐸、王審锜、張光翰、趙彥徽皆得授節度使位號。 |
止法 | 止法 zhǐ fǎ ㄓㄧˇ ㄈㄚˇ 止法 宋 朝對文武臣轉官的規定。 宋 洪邁 《容齋續筆·宰相爵邑》:“是時, 婺相 以(國公)食邑過二千戶為辭。 壽皇 遣中使至 邁 所居宣示,令具前此有無體例,及合如何施行事理,擬定聞奏。遂以邑戶無止法復命,乃竟行下。” 宋 趙昇 《朝野類要·入仕》:“﹝止法﹞:謂如文臣轉中大夫,直候職及侍從格,方許轉太中大夫。若執政,轉至金紫光祿大夫,直候拜相,方許轉行特進。又如武臣,轉至武功大夫,若有軍功,方許轉行右武。馀人以三官比轉一官。又如捧香只轉至訓武郎,年勞只轉至承直郎之類。” |
陳橋兵變 | 陳橋兵變 (歷史事件)陳橋兵變又稱陳橋驛兵變,是趙匡胤發動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此典故又稱黃袍加身。 959年,周世宗柴榮崩,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掌握了軍權。 960年正月初一,傳聞契丹聯合北漢南下攻周,宰相范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御敵。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胤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隨后,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開城迎接趙匡胤入城,脅迫周恭帝禪位。趙匡胤即位后,改國號為“宋”,仍定都開封。石守信、高懷德、張令鐸、王審锜、張光翰、趙彥徽皆得授節度使位號。 |
南漢 | 南漢 南漢(917年—971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政權之一。位于現廣東、廣西兩省及越南北部,面積約40多萬平方公里。唐朝末年,劉謙任封州(現廣東封開)刺史,擁兵過萬,戰艦百余。劉謙死后,劉隱繼承父職,逐步統一嶺南,進位清海節度使。907年,劉隱受后梁封為大彭郡王,909年改封為南平王,次年又改封為南海王。 劉隱死后,其弟劉?襲封南海王。劉?憑借父兄在嶺南的基業,于后梁貞明三年(917年)在番禺(今廣州)稱帝,改廣州為興王府,國號“大越”。次年十一月,劉龑改國號漢,史稱南漢,是為南漢高祖。971年為宋朝所滅,歷四帝,五十四年。 |
瞻笏 | 瞻笏 瞻笏 南宋 朝參儀式的一種。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二:“又 紹興 中,朝參止磬折遂拜,今閤門習儀,先以笏叩額拜,拜皆然,謂之瞻笏。” |
南漢 | 南漢 南漢(917年—971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政權之一。位于現廣東、廣西兩省及越南北部,面積約40多萬平方公里。唐朝末年,劉謙任封州(現廣東封開)刺史,擁兵過萬,戰艦百余。劉謙死后,劉隱繼承父職,逐步統一嶺南,進位清海節度使。907年,劉隱受后梁封為大彭郡王,909年改封為南平王,次年又改封為南海王。 劉隱死后,其弟劉?襲封南海王。劉?憑借父兄在嶺南的基業,于后梁貞明三年(917年)在番禺(今廣州)稱帝,改廣州為興王府,國號“大越”。次年十一月,劉?改國號漢,史稱南漢,是為南漢高祖。971年為宋朝所滅,歷四帝,五十四年。 |
吃虀宰相 | 吃虀宰相 【詞語】:吃虀宰相 【注音】:chī jī zǎi xiāng/xiàng 【釋義】:1.指宋范仲淹。仲淹少時家貧,讀書山寺,斷虀塊粥而食,官至樞密副使,進參知政事。事見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卷九引宋文瑩《湘山野錄》。 |
歸明 | 歸明 歸明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guī míng,是謂歸服圣明之主;宋代稱西南少數民族首領到宋朝廷補官。 |
洞案 | 洞案 洞案,唐宋朝會時安設香爐的一種幾案。 |
歸明 | 歸明 歸明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guī míng,是謂歸服圣明之主;宋代稱西南少數民族首領到宋朝廷補官。 |
目子錢 | 目子錢 目子錢(目子錢) 宋 朝皇宮中的一種賞錢。 宋 周密 《武林舊事·乾淳奉親》:“太上泛賜皇太子壘金嵌寳盤盞、紫羅紫紗。南北內互賜承應人目子錢。” 宋 周密 《武林舊事·乾淳奉親》:“上親捧玉酒船上壽酒……太上喜見顏色,散兩宮內官酒食并承應人目子錢。” |
目子錢 | 目子錢 目子錢(目子錢) 宋 朝皇宮中的一種賞錢。 宋 周密 《武林舊事·干淳奉親》:“太上泛賜皇太子壘金嵌寳盤盞、紫羅紫紗。南北內互賜承應人目子錢。” 宋 周密 《武林舊事·干淳奉親》:“上親捧玉酒船上壽酒……太上喜見顏色,散兩宮內官酒食并承應人目子錢。” |
關楮 | 關楮 關楮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guān chǔ ,是指宋朝的紙幣。 |
鶴相 | 鶴相 鶴相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hè xiāng,指宋朝丞相丁謂。 |
青城之禍 | 青城之禍 ㄑㄧㄥ ㄔㄥˊ ㄓㄧ ㄏㄨㄛˋ青城之禍(青城之禍)指 宋 朝 徽 欽 二帝被 金 俘虜和 金末帝 被 元 俘虜事。qīng chéng zhī huò |
云龍 | 云龍 (漢語詞匯)云龍,漢語詞匯。 拼音:yún lóng 釋義:1、云和龍。2、喻朋友相得。3、即龍。4、喻豪杰。5、駿馬的美稱。6、漢宮殿門名。7、山名。在江蘇省徐州市 。8、印有龍的圖案的茶餅,為宋朝的貢茶。泛指優質名茶。 云龍縣地處滇西瀾滄江縱谷區,東經98°52'~99°46',北緯25°28'~26°23'之間。是大理州、保山市、怒江州的結合部。 |
趙社 | 趙社 zhào shè 趙社(趙社) 指 宋 朝。因皇室姓 趙 ,故稱。社,祭土神的地方。 清 商盤 《松雪硯歌為童初五弟賦》:“ 趙 社遷移 元 運昌,隨身老硯無翻覆。” 柴萼 《梵天廬叢錄·方密之水中雁字詩文卷》:“ 錢 潮射罷雄才歇, 趙 社南遷帝夢沉。” |
詞嚴義密 | 詞嚴義密【解釋】措詞嚴謹,道理周密。【出處】《剪燈馀話·幔亭遇仙錄》:“宋朝諸儒所述,皆明白正大,詞嚴義密,無馀蘊。” |
趙社 | 趙社 zhào shè 趙社(趙社) 指 宋 朝。因皇室姓 趙 ,故稱。社,祭土神的地方。 清 商盤 《松雪硯歌為童初五弟賦》:“ 趙 社遷移 元 運昌,隨身老硯無翻覆。” 柴萼 《梵天廬叢錄·方密之水中雁字詩文卷》:“ 錢 潮射罷雄才歇, 趙 社南遷帝夢沉。” |
鶴相 | 鶴相 鶴相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hè xiāng,指宋朝丞相丁謂。 |
祝鮀之佞 | 祝鮀之佞【解釋】祝鮀,春秋衛人,能言善辯,或指其善以巧言媚人,后因以為佞人的典型。【出處】《論語·雍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
詞嚴義密 | 【解釋】措詞嚴謹,道理周密。【出處】《剪燈馀話·幔亭遇仙錄》:“宋朝諸儒所述,皆明白正大,詞嚴義密,無馀蘊。” |
關楮 | 關楮 關楮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guān chǔ ,是指宋朝的紙幣。 |
長名 | 長名 1.“長名榜”之俗稱。 2.宋朝的一種官役。 |
青城之禍 | 青城之禍 ㄑㄧㄥ ㄔㄥˊ ㄓㄧ ㄏㄨㄛˋ青城之禍(青城之禍)指 宋 朝 徽 欽 二帝被 金 俘虜和 金末帝 被 元 俘虜事。qīng chéng zhī huò |
長名 | 長名 1.“長名榜”之俗稱。 2.宋朝的一種官役。 |
雲龍 | 云龍 (漢語詞匯)云龍,漢語詞匯。 拼音:yún lóng 釋義:1、云和龍。2、喻朋友相得。3、即龍。4、喻豪杰。5、駿馬的美稱。6、漢宮殿門名。7、山名。在江蘇省徐州市 。8、印有龍的圖案的茶餅,為宋朝的貢茶。泛指優質名茶。 云龍縣地處滇西瀾滄江縱谷區,東經98°52'~99°46',北緯25°28'~26°23'之間。是大理州、保山市、怒江州的結合部。 |
北宋 | 北宋 (中國歷史朝代)北宋(960—1127年)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后的朝代,傳九位皇帝,享國167年。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因皇室姓趙,也稱趙宋。 顯德七年(960年),后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定都東京開封府(河南開封),改元建隆。后通過杯酒釋兵權,將兵權與財政權集中于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鎮割據的亂象。但也導致宋朝與遼國、西夏、金國的戰爭中失利。靖康元年(1126年)發生靖康之難,次年被金國滅亡。 北宋疆域東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門關為界;西北以陜西橫山、甘肅東部、青海湟水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為界。宋神宗時通過熙河開邊收復河湟,宋徽宗時期于青海北部置隴右都護府,并重金贖回幽云七州。 宋朝政治體制大體沿襲唐朝,采用分化事權方式,宰相職位由多人擔任,還實行官銜與實際職務分離的官吏任用制度,這些對維護國家統一,起了重要的作用,也造成了“積貧積弱”的局面。 有人認為北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文化最繁榮的時代,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政治也較開明,經濟文化繁榮。咸平三年(1000年)GDP為265.5億美元,占據世界比重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北宋時期,因推廣占城稻,人口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的3710萬迅速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萬。 北宋時期對外關系在唐朝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在東亞同朝鮮和日本關系交流密切,在東南亞同越南和印尼也加強了聯系,同時還影響到了西亞和非洲。 |
澶淵之盟 | 澶淵之盟 (歷史事件)澶(chán)淵之盟是北宋與遼在經過二十五年的戰爭后締結的盟約。 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蕭太后與遼圣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至澶州督戰。宋軍堅守遼軍背后的城鎮,又在澶州(河南濮陽)城下以八牛弩射殺遼將蕭撻覽(一作凜)。遼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北宋朝廷暗通關節。宋真宗也贊同議和,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于十二月間(1005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河南濮陽)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此后宋、遼之間百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遼朝邊地發生饑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遼圣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 |
澶淵之盟 | 澶淵之盟 (歷史事件)澶(chán)淵之盟是北宋與遼在經過二十五年的戰爭后締結的盟約。 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蕭太后與遼圣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至澶州督戰。宋軍堅守遼軍背后的城鎮,又在澶州(河南濮陽)城下以八牛弩射殺遼將蕭撻覽(一作凜)。遼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北宋朝廷暗通關節。宋真宗也贊同議和,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于十二月間(1005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河南濮陽)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此后宋、遼之間百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遼朝邊地發生饑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遼圣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 |
太宰 | 太宰 太宰是中國古代官職,在不同的朝代職責和地位不同。“宰”作為官名,在甲骨文中已經出現,責任是總管王家事務。西周時開始設置太宰,也叫大冢宰,或大宰,即冢宰的首領。太宰的職責是“掌管國家的六種典籍,用來輔佐國王治理國家。”其中六種典籍是治典、教典、禮典、政典、刑典、事典,可見當時的太宰是百官之首,相當于后來的宰相或丞相。但后來由于王室的衰落,太宰這個官職的重要性在春秋時期下降了許多,以致于被排除在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之外。周朝之后太宰一職被停止使用。參見周朝官制。 在秦朝時,太宰是負責皇帝飲食以及祭祀用食物供奉的官員。參見秦朝官制。在漢朝時,也有一名叫“太宰”的官職,但同周朝時的太宰職位大不相同,乃是輔佐主管宗廟禮儀的九卿之一太常的輔助官員。參見西漢官制。 一直到晉朝,因避諱司馬師的名字,將太師改稱太宰,才恢復成為地位高尚的崇官之一。宋朝宋徽宗政和改制,以左仆射兼門下侍郎為太宰兼門下侍郎、以右仆射兼中書侍郎為少宰兼中書侍郎,充首相、次相。 |
開封 | 開封 (河南省地級市、八朝古都)開封,古稱老丘、大梁、陳留、汴州、東京、汴京、汴梁等,簡稱汴,河南省下轄地級市,地處中原腹地、黃河之濱,西與省會鄭州毗鄰,東與商丘相連,南接許昌和周口,北隔黃河與新鄉相望。開封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五大古都之一、著名的八朝古都。截至2017年,開封市總面積6266平方公里,轄5個市轄區、4個縣,常住人口454.93萬人。 開封具有“文物遺存豐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風貌濃郁、北方水城獨特”四大特色,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先后有夏朝,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宋朝,金朝等朝代相繼在此定都,素有八朝古都之稱,孕育了上承漢唐、下啟明清、影響深遠的“宋文化”。開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軸線從未變動的都城,城摞城遺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宋朝都城東京城是當時世界第一大城市。開封是清明上河圖的創作地,有著“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八荒爭湊,萬國咸通”、“汴京富麗天下無”、“東京夢華”的美譽。 開封是戲曲之鄉,中國第一大劇種豫劇發源于此。開封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交相輝映,擁有國家5A、4A級旅游景區8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處。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中國開封菊花文化節吸引著眾多海內外游客。 開封是河南省新興副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發展區城市、鄭州大都市區核心城市、鄭州航空港區主體城市、鄭汴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一翼。開封自貿區也是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三大片區之一。 開封 (漢語詞語)開封,kaifeng,漢語詞語,動詞,意思為打開、開啟、拆開封口。 |
開封 | 開封 (河南省地級市、八朝古都)開封,古稱老丘、大梁、陳留、汴州、東京、汴京、汴梁等,簡稱汴,河南省下轄地級市,地處中原腹地、黃河之濱,西與省會鄭州毗鄰,東與商丘相連,南接許昌和周口,北隔黃河與新鄉相望。開封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五大古都之一、著名的八朝古都。截至2017年,開封市總面積6266平方公里,轄5個市轄區、4個縣,常住人口454.93萬人。 開封具有“文物遺存豐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風貌濃郁、北方水城獨特”四大特色,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先后有夏朝,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宋朝,金朝等朝代相繼在此定都,素有八朝古都之稱,孕育了上承漢唐、下啟明清、影響深遠的“宋文化”。開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軸線從未變動的都城,城摞城遺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宋朝都城東京城是當時世界第一大城市。開封是清明上河圖的創作地,有著“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八荒爭湊,萬國咸通”、“汴京富麗天下無”、“東京夢華”的美譽。 開封是戲曲之鄉,中國第一大劇種豫劇發源于此。開封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交相輝映,擁有國家5A、4A級旅游景區8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處。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中國開封菊花文化節吸引著眾多海內外游客。 開封是河南省新興副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發展區城市、鄭州大都市區核心城市、鄭州航空港區主體城市、鄭汴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一翼。開封自貿區也是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三大片區之一。 開封 (漢語詞語)開封,kaifeng,漢語詞語,動詞,意思為打開、開啟、拆開封口。 |
郾城之戰 | 郾城之戰 郾城之戰是宋金戰爭的一次著名戰役。史載此役宋朝岳飛所率岳家軍以少勝多,予以金軍沉重打擊。紹興九年(1139),金朝統治集團內完顏宗弼一派得勢,主張再次以武力迫使南宋屈服,奪回河南、陜西。次年,金朝分兵三路,東起兩淮,西至陜西,向宋發動大規模的軍事進攻。宋廷被迫命令各路宋軍進行抵抗。 |
郾城之戰 | 郾城之戰 郾城之戰是宋金戰爭的一次著名戰役。史載此役宋朝岳飛所率岳家軍以少勝多,予以金軍沉重打擊。紹興九年(1139),金朝統治集團內完顏宗弼一派得勢,主張再次以武力迫使南宋屈服,奪回河南、陜西。次年,金朝分兵三路,東起兩淮,西至陜西,向宋發動大規模的軍事進攻。宋廷被迫命令各路宋軍進行抵抗。 |
三十六字母 | 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是宋朝韻圖上用來代表中古漢語的聲類的字母系統。字母即聲母的代表字。舊傳為唐末沙門守溫所創的三十個聲母代表字。宋朝無名氏將守溫三十字母進行擴充,形成三十六字母。初步反映了唐宋時期的語音系統。人們可以通過這一套字母追溯上古的聲母系統,也可以由此研究現下的方言語音以及用來說明語音發展的規律。這三十六個字母實際上是宋人根據唐末三十字母(見《守溫韻學殘卷》)增補而得,反映的是唐朝時候的中古音語音系統。 |
油條 | 油條 (油炸食品)油條,是一種古老的中式面食,長條形中空的油炸食品,口感松脆有韌勁,中國傳統的早點之一。《宋史》記載,宋朝時,秦檜迫害岳飛,民間通過炸制一種類似油條的面制食品(油炸檜)來表達憤怒。類似的油炸面食,其起源遠遠早于宋朝,可追溯到唐以前,具體時期不得考證。 早在南北朝時期,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在其所著的《齊民要術》中就記錄了油炸食品的制作方法。《齊民要術》曰:“細環餅,一名寒具,翠美”。唐朝時期,詩人劉禹錫在《佳話》中也提及寒具。《苕溪漁隱叢話》中提到:東坡于飲食,作詩賦以寫之,往往皆臻其妙,如《老饕賦》、《豆粥詩》是也。又《寒具詩》云:‘纖手搓來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寒具乃捻頭也,出劉禹錫《佳話》。”然而這種叫“寒具”的食物應該形似女子佩戴的纏臂金,類似撒子,并非油條。油條應是南宋以后對油炸面食的又一創新。 油條的叫法各地不一,東北和華北很多地區稱油條為“馃子”;安徽一些地區稱“油果子”;廣州及周邊地區稱油炸鬼;潮汕地區等地稱油炸果;浙江地區有天羅筋的稱法(天羅即絲瓜,老絲瓜干燥后剝去殼會留下絲瓜筋,其形狀與油條極像,遂稱油條為天羅筋)。 |
趙璧 | 趙璧 (元朝歷史人物)趙璧(1220年-1276年),字寶臣,元朝政治人物,云中懷仁縣(今山西省懷仁縣)人。 1242年,入見忽必烈,法名聘請中原儒學名士王鶚等人,學習蒙古語,為忽必烈講解儒經。蒙哥即位,命趙璧和塔察兒到燕京撫慰軍民。1252年,趙璧和史天澤都擔任河南經略使,他們在邊境屯田,準備攻打南宋。1259年,趙璧隨從忽必烈攻打南宋鄂州(今湖北省武漢市),宋朝大臣賈似道請和。趙璧與之談判。元世祖即位,以趙璧為燕京宣慰使、中書省平章政事,征伐阿里不哥、山東李璮,趙璧為行山東等路中書省事。至元四年(1267年)趙璧為樞密副使,至元六年(1269年)趙璧和阿術攻打宋朝襄陽樊城。同年,高麗王王禃被林衍廢黜,趙璧行東京中書省事,駐守平壤,送王禃復位。趙璧轉任中書右丞,再為平章政事,至元十三年(1276年),趙璧去世。 |
后蜀 | 后蜀 后蜀(934年—966年),又稱孟蜀,是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中十國之一,孟知祥所建,定都成都(今四川省成都)。盛時疆域約為今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陜西南部、湖北西部。其疆域較前蜀而言要小,其中后蜀的疆域東線和北線最為顯著。東由襄樊退至重慶一帶,北也由甘陜退到廣元。 同光三年(925年)后唐舉兵滅前蜀,后唐朝廷即后又發生兵變,后唐莊宗李存勖于事變中身亡,平蜀主將郭崇韜亦因此事變身亡,西川節度使副大使孟知祥(874年—934年)隨竊取蜀中兵權,平定叛將李紹琛,整頓吏治,成都始安,隨即斷決與后唐朝廷的行政關系,效仿前蜀開國皇帝王建割據一隅,中原大亂結束之后,新即位的后唐明帝李嗣源授他為西川節度使,后唐長興四年(933年)又封孟知祥為蜀王,次年孟知祥在成都建都稱帝,年號明德,國號蜀,史稱后蜀。孟知祥之子孟昶頗能勵精圖治,境內很少發生戰爭,是五代時期經濟文化較發達的地區,后蜀維持近三十年和平。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宋太祖發兵攻伐后蜀,次年一月孟昶向宋朝投降,同年去世。乾德四年(966)年,北宋將當地所有反抗全部鎮壓下去。 |
趙璧 | 趙璧 (元朝歷史人物)趙璧(1220年-1276年),字寶臣,元朝政治人物,云中懷仁縣(今山西省懷仁縣)人。 1242年,入見忽必烈,法名聘請中原儒學名士王鶚等人,學習蒙古語,為忽必烈講解儒經。蒙哥即位,命趙璧和塔察兒到燕京撫慰軍民。1252年,趙璧和史天澤都擔任河南經略使,他們在邊境屯田,準備攻打南宋。1259年,趙璧隨從忽必烈攻打南宋鄂州(今湖北省武漢市),宋朝大臣賈似道請和。趙璧與之談判。元世祖即位,以趙璧為燕京宣慰使、中書省平章政事,征伐阿里不哥、山東李璮,趙璧為行山東等路中書省事。至元四年(1267年)趙璧為樞密副使,至元六年(1269年)趙璧和阿術攻打宋朝襄陽樊城。同年,高麗王王禃被林衍廢黜,趙璧行東京中書省事,駐守平壤,送王禃復位。趙璧轉任中書右丞,再為平章政事,至元十三年(1276年),趙璧去世。 |
油條 | 油條 (油炸食品)油條,是一種古老的中式面食,長條形中空的油炸食品,口感松脆有韌勁,中國傳統的早點之一。《宋史》記載,宋朝時,秦檜迫害岳飛,民間通過炸制一種類似油條的面制食品(油炸檜)來表達憤怒。類似的油炸面食,其起源遠遠早于宋朝,可追溯到唐以前,具體時期不得考證。 早在南北朝時期,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在其所著的《齊民要術》中就記錄了油炸食品的制作方法。《齊民要術》曰:“細環餅,一名寒具,翠美”。唐朝時期,詩人劉禹錫在《佳話》中也提及寒具。《苕溪漁隱叢話》中提到:東坡于飲食,作詩賦以寫之,往往皆臻其妙,如《老饕賦》、《豆粥詩》是也。又《寒具詩》云:‘纖手搓來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寒具乃捻頭也,出劉禹錫《佳話》。”然而這種叫“寒具”的食物應該形似女子佩戴的纏臂金,類似撒子,并非油條。油條應是南宋以后對油炸面食的又一創新。 油條的叫法各地不一,東北和華北很多地區稱油條為“馃子”;安徽一些地區稱“油果子”;廣州及周邊地區稱油炸鬼;潮汕地區等地稱油炸果;浙江地區有天羅筋的稱法(天羅即絲瓜,老絲瓜干燥后剝去殼會留下絲瓜筋,其形狀與油條極像,遂稱油條為天羅筋)。 |
後蜀 | 后蜀 后蜀(934年—966年),又稱孟蜀,是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中十國之一,孟知祥所建,定都成都(今四川省成都)。盛時疆域約為今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陜西南部、湖北西部。其疆域較前蜀而言要小,其中后蜀的疆域東線和北線最為顯著。東由襄樊退至重慶一帶,北也由甘陜退到廣元。 同光三年(925年)后唐舉兵滅前蜀,后唐朝廷即后又發生兵變,后唐莊宗李存勖于事變中身亡,平蜀主將郭崇韜亦因此事變身亡,西川節度使副大使孟知祥(874年—934年)隨竊取蜀中兵權,平定叛將李紹琛,整頓吏治,成都始安,隨即斷決與后唐朝廷的行政關系,效仿前蜀開國皇帝王建割據一隅,中原大亂結束之后,新即位的后唐明帝李嗣源授他為西川節度使,后唐長興四年(933年)又封孟知祥為蜀王,次年孟知祥在成都建都稱帝,年號明德,國號蜀,史稱后蜀。孟知祥之子孟昶頗能勵精圖治,境內很少發生戰爭,是五代時期經濟文化較發達的地區,后蜀維持近三十年和平。 北宋干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宋太祖發兵攻伐后蜀,次年一月孟昶向宋朝投降,同年去世。干德四年(966)年,北宋將當地所有反抗全部鎮壓下去。 |
歸正人 | 歸正人 宋代稱淪于外邦而返回本朝者為歸正人,即投歸正統之人。 這是南宋對北方淪陷區南下投奔之人的蔑稱。南宋丞相史浩(南宋淳熙五年,史浩出任宋朝右丞相)首先提出,隨后成為南宋對北方淪陷區南歸者的統稱。 |
朱熹 | 朱熹 (南宋理學家)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歲考中進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注》,后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 |
公主 | 公主 (稱謂)公主,是中國古代對皇女、王女、宗女的稱謂。 起源,《公羊傳》曰‘天子嫁女子于諸侯,必使諸侯同姓者主之’,故謂之公主。”西周春秋爵稱,可大致分為王、公、侯、伯、子、男六級。而在王即周天子以下就是公侯伯子男五等,周天子把女兒嫁給諸侯時,不親自主持婚禮,讓同為姬姓公爵級別的諸侯主婚,這便是“公主”的由來。并且因為周王室姓姬,所以周天子的女兒也稱“王姬”,《詩經·召南·何彼襛矣》就寫到:“何彼襛矣,美王姬也。”此后“王姬”也成為帝王的女兒的代稱。諸侯之女也稱為公主,《史記·吳起列傳》記載“公叔為相,尚魏公主。” 公主并不等同于皇女,而是作為封號與男性皇族的王爵相對應,未出嫁即早夭的皇女在大多數朝代不會被授予公主稱號。反之也有皇帝養女,和親王女、宗女會被授予公主身份。公主下嫁稱適,迎娶公主則稱尚。 東漢時期皇女及諸王女都稱公主,皇女一般為縣公主等級,也有郡公主,如長樂郡公主劉曼,王女為鄉公主、亭公主等級,也有王女破格封為縣公主者,東平憲王劉蒼女、瑯邪孝王劉京女。曹魏沿用東漢制度。 隋朝,皇女為郡公主、王女為縣公主。 唐朝以后開始,公主只是帝女或者和親公主稱謂,郡主為太子之女,縣主為親王之女。 宋朝,帝女為公主,皇太子親王女為郡主,郡王女為縣主,宋徽宗時期改公主為帝姬,南宋改回公主。 日本皇女封為內親王、女王,歐洲君主的女兒、姊妹、姑姑(若母親為女王或女皇則包括姨母),以及其他直系王室成員之女。 |
殿上虎 | 殿上虎 劉安世宋朝魏(今山西省)人,字器之。早年追隨司馬光求學,司馬光教以人生最重要的是要以“誠”立身處世,要做到“誠”字,當從不妄語開始做起。安世受教,勤學不倦,后來中舉進士,累升為諫議大夫,本著嚴正的態度,立于朝廷,遇事敢言,評論政事,剛正忠直,不畏強權,據理力爭,往往當面折服,一時深受朝廷上下恭敬畏懼,稱他為“殿上虎”。 |
國姓 | 國姓 1、國姓,中國姓氏之一。在現代是極罕見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354位。 部分出自姜姓,以官稱為氏。據《左傳》載,西周至春秋時期,齊國有一個公室宗族世代為輔國正卿,故以“國”為氏,此支國氏為姜太公的后代。 部分出自姬姓,以祖字為氏。據《元和姓纂》載,春秋時期鄭國國君鄭穆公之子公子發,字子國。子國的兒子公孫僑字子產,在鄭國執政三十多年,是春秋時著名政治家。子產的兒子以祖父的字命氏,稱國氏。 國姓名人有:國懿仲、國佐、國淵、國勝、國弱。 2、詞語:國姓,指皇族的姓氏。如:秦朝嬴氏、漢朝劉氏、晉朝司馬氏、隋朝楊氏、唐朝李氏、宋朝趙氏、明朝朱氏等。 |
國姓 | 國姓 1、國姓,中國姓氏之一。在現代是極罕見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354位。 部分出自姜姓,以官稱為氏。據《左傳》載,西周至春秋時期,齊國有一個公室宗族世代為輔國正卿,故以“國”為氏,此支國氏為姜太公的后代。 部分出自姬姓,以祖字為氏。據《元和姓纂》載,春秋時期鄭國國君鄭穆公之子公子發,字子國。子國的兒子公孫僑字子產,在鄭國執政三十多年,是春秋時著名政治家。子產的兒子以祖父的字命氏,稱國氏。 國姓名人有:國懿仲、國佐、國淵、國勝、國弱。 2、詞語:國姓,指皇族的姓氏。如:秦朝嬴氏、漢朝劉氏、晉朝司馬氏、隋朝楊氏、唐朝李氏、宋朝趙氏、明朝朱氏等。 |
歸正人 | 歸正人 宋代稱淪于外邦而返回本朝者為歸正人,即投歸正統之人。 這是南宋對北方淪陷區南下投奔之人的蔑稱。南宋丞相史浩(南宋淳熙五年,史浩出任宋朝右丞相)首先提出,隨后成為南宋對北方淪陷區南歸者的統稱。 |
裙帶官 | 裙帶官 要說到“裙帶官”這個詞匯,比較明確的古籍記載中,是大宋朝后期的事,并且與北宋宰相王安石有關。王安石把次女嫁給宋朝大奸臣蔡京的弟弟蔡卞作小老婆,排號“七夫人”,蔡卞是王安石的門生,對這位“七夫人”言聽計從。宋代學者周煇(1126-?)《清波雜志》卷三中有一則記載:“蔡卞之妻七夫人,頗知書,能詩詞。蔡每有國事,先謀之于床笫,然后宣之于廟堂。……蔡拜右相,家宴張樂,伶人揚言曰:‘右丞今日大拜,都是夫人裙帶!’譏其官職自妻而致,中外傳以為笑。……”這里說的“夫人裙帶”就是指的“裙帶官”。 |
武經七書 | 武經七書 (武經七書)《武經七書》是北宋朝廷作為官書頒行的兵法叢書,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軍事教科書。它由《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七部著名兵書匯編而成。宋朝以來一直作為武學必讀的《武經七書》,集中了古代中國軍事著作的精華。注重軍事史學也是中國文化史的一個突出的特點。 它是中國古代兵書的精華,是中國軍事理論殿堂里的瑰寶。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它奠定了中國古代軍事學的基礎,對中國和世界發展近代、現代軍事科學起了積極的作用。校定、頒行《武經七書》,是北宋朝廷在軍事理論建設上的一個貢獻。 |
太上皇 | 太上皇 (禪位皇帝頭銜)太上皇,又稱太上皇帝,是中國歷史上給予退位皇帝或當朝皇帝在世父親的頭銜,通常給予的對象是在世但已禪位的皇帝。 中國歷史上首位太上皇是秦始皇嬴政的父親——秦莊襄王嬴楚,第二位太上皇是漢高帝劉邦之父劉太公,他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未曾為帝王,而被尊為太上皇的人。代表的太上皇還有唐朝的唐高祖李淵、宋朝的宋徽宗趙佶等。最后一位太上皇是清朝乾隆帝。 |
樓觀臺 | 樓觀臺 樓觀臺,中國道教最早的重要圣地,道教樓觀的發源地,因其說經臺猶如竹海松林中浮起的方舟,常稱樓觀臺。位于秦嶺北麓中部陜西省西安市周至縣境內,東距西安70公里,西距周至縣城15公里,是著名的圣跡游覽地,號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首。 樓觀臺創始于西周,在魏、周、隋、唐各朝,都對皇室信道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鼎盛于隋唐,衰落于宋金,毀于宋末,振興于今。傳春秋函谷關令尹喜在此結草為樓,以觀天象,因名草樓觀。老子在此著《道德經》五千言,并在樓南高崗筑臺授經,又名說經臺。晉惠帝曾廣植林木,并遷民三百余戶來此守護。唐朝臻盛,武德七年(624),唐太祖改樓觀臺為宗圣宮,大加營造,唐玄宗時再次擴建,使其成為當時規模最大的皇家道觀和道教圣地。宋朝以后屢次重修。清末時,宗圣宮已廢毀,唯說經臺(老子祠)保存完整,系明、清、近代所建,占地9000多平方米。 樓觀臺名勝風景規劃區323平萬公里,有樓觀景區、金牛坪景區、木子坪景區和就峪景區。樓觀為核心景區,主體景觀說經臺,傳說老子在此講授過道德五千言。有宮觀30余座,其中中國書法名碑1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古樹7種20余株,翠竹環擁,林木蔥郁。 1978年以來,樓觀臺開展旅游事務接待,年均國內外游客50余萬人次,共接待外國游客2萬人次。成為西安的旅游熱點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