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經典的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大全(共4000個)

    2401

    不通世務

    【典故】從前有個財主有萬貫家財,他的兒子不學無術,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財主不教育他。艾子提醒他讓他受教育,財主不滿艾子說他的兒子不通世務。艾子把他的兒子叫來問大米從何處而來,財主兒子答米是從米袋中來的。 ......
    2402

    不貪為寶

    【典故】“不貪為寶”這則成語的意思是表示以不貪為可貴、崇高,也表示廉潔奉公。這個成語來源于《左傳.襄公十五年》,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春秋時,宋國有個人在山上開鑿石料的時候,發現了一塊寶玉。他非常高興,便兜著 ......
    2403

    補天浴日

    【典故】上古時代,有一次,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大戰。共工大敗,氣得向西方不周山一頭撞去,把不周山撞壞了。不周山是撐天的大柱,大柱一斷,天就坍塌了一大塊,地也陷裂了很多;同時,山林起火,洪水橫流,世界發生了可怕的災難。創造世界萬 ......
    2404

    霸王別姬

    【典故】楚漢相爭時,西楚霸王項羽在和劉邦為了爭奪帝位,進行長達十幾年的戰爭。最后項羽在烏江兵敗,自知大勢已去,在突圍前夕,不得不和虞姬決別,最后自刎身亡。 ......
    2405

    百聞不如一見

    【典故】這個成語來源于《漢書.趙充國傳》,充國曰:“百聞不如一見。兵難渝度,臣愿馳至金城,圖上方略。”西漢宣帝時期,羌人侵入邊界。攻城奪地,燒殺搶掠。宣帝召集群臣計議,詢問誰愿領兵前去拒敵。七十六歲的老將趙充國,曾在邊界和羌人打過幾 ......
    2406

    不聞不問

    【典故】大觀園內只有李紈一個寡婦,她原是賈珠的老婆,賈珠死后,她與五歲的兒子賈蘭相依為命。她出身金陵名宦家庭,知書達理,她青春喪偶后,雖處于膏粱錦繡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對外界一概不問不聞,就知道侍親養子,是一個賢妻良母。 ......
    2407

    兵無常勢

    【典故】春秋時期,孫武把自己的用兵方法寫成一部書《孫子兵法》,他的名言為“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
    2408

    別無長物

    【典故】別無長物這則成語的長物是指多余的物品。表示除此外別無他物。這個成語來源于《晉書.王恭傳》,恭曰:吾平生無長物。東晉時有個讀書人,名叫王恭。他生活儉樸,不圖享受,人們都說他將來定能做一個有用的人。有一年,王恭隨父親從會 ......
    2409

    不忘溝壑

    【典故】戰國時期,孟子到各國游說以仁政治理天下,一般要諸侯邀請他才去,學生陳代想不通,孟子開導他:“齊景公打獵用旌旗去喚守獵場的人,那些人不忘溝壑,寧愿犧牲自己也不上前,這證明他們有骨氣。我如果不被邀請就去成何體統?” ......
    2410

    抱甕灌園

    【典故】傳說孔子的學生子貢,在游楚返晉過漢陰時,看見一位老人一次又一次地抱著水甕去澆菜,就建議他用機械汲水。老人不愿意,并且說:“這樣做,為人就會有機心。我并不是不知道那樣做,而是不愿那樣做。” ......
    2411

    白往黑歸

    【典故】戰國時期,思想家楊朱認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楊朱的弟弟楊布說他的小白狗對他特別親熱,楊朱認為狗對他親熱是在騙吃的。一天楊布穿白衣外出,因雨而變成黑衣,小狗就對他狂吠。楊布對此不解,楊朱則諷刺他對換角色白往黑歸的感覺。 ......
    2412

    百無聊賴

    【典故】東漢末年,軍閥公孫瓚盤踞薊州,袁紹想消滅公孫瓚,故意散布謠言說易州城易守難攻,公孫瓚遷都易州城,大量修筑工事。袁紹大軍圍困易州,公孫瓚暗中慶幸占據了有利地形,但時間一長就百無聊賴,士氣低落,被袁紹挖通地道進城占領。 ......
    2413

    不忘母訓

    【典故】北宋有名的宰相寇準出身貧寒,愛民如子。手下大臣為他操辦壽辰,送來很多壽禮,擺滿了整個客廳。老奴拿出他母親臨終時作的“寒窗課子圖”,寇準淚如雨下,想起自己母親的教誨,就立刻命令仆人將所有壽禮全部退回。 ......
    2414

    百萬買宅,千萬買鄰

    【典故】南朝梁蕭衍時期,平固侯呂僧珍非常有學問,對人謙虛誠懇,很多人愿意與他交往。南康郡太守宋季雅任期已到回京城等待安排,就花1100萬錢買下呂僧珍旁邊的宅子。呂僧珍問他為什么出此高價,宋說“一百萬買宅,千萬買你這個鄰居。&rdq ......
    2415

    不違農時

    【典故】戰國時期,孟子去見梁惠王,梁惠王問孟子自己如何盡力治國,百姓遭災時是如何盡力救濟,為什么人口沒有增加。孟子認為只是考慮如何去救災,沒有考慮到如何不違農時去發展農業生產,應該盡快抓緊時間促進生產,讓人們過上溫飽生活。 ......
    2416

    博聞強識

    【典故】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自幼天資聰穎,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備。8歲時就能寫文章,他的詩詞歌賦文筆清新流暢。《典論》中的《論文》一篇是我國文學批判史上杰出作品。他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公元220年他廢漢自立為皇帝。 ......
    2417

    不為五斗米折腰

    【典故】“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則成語的意思是用來比喻有骨氣、清高。這個成語來源于《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陶淵明又名陶潛,是我國最早的田園詩人。他所以能創作出許多以自然景物和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與他的經歷 ......
    2418

    抱蔓摘瓜

    【典故】唐高宗時期,朝政由皇后武則天代為處理,武后的野心很大,手段十分殘忍。她廢太子李忠立李弘做太子,后把太子弘毒死,立李賢為太子。他日夜憂思作《黃臺瓜辭》:“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猶自可,摘絕抱蔓歸 ......
    2419

    不舞之鶴

    【典故】西晉時期,尚書左仆射羊祜家里養了一只白色的丹頂鶴,他十分喜歡這只鶴。鶴在吃飽喝足后盡情狂舞,他向客人夸獎鶴是如何有靈性,客人前去觀看,鶴因為有生人在場,怎么也不起舞,讓客人大失所望,說這是一只不舞之鶴。 ......
    2420

    不修邊幅

    【典故】西漢末年,隗囂派馬援去四川聯合公孫述共同對付劉秀。馬援與公孫述是同鄉要好,而公孫述嫌馬援不修邊幅,派官員送去官服,裝出皇帝的架子,馬援十分不悅就去投奔劉秀,見劉秀有雄才大略,就去洛陽投奔他,后來他屢立戰功,被封為伏波將軍。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