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歌形象異同比較題答案方法與練習
詩歌形象異同比較有兩個層面,一是形象內涵、特點異同比較,二是形象作用異同比較。
形象內涵、特點異同比較,主是集中在意象內涵的分析比較方面,兼及人物形象特征的分析比較。如何把握住意象的內涵特點呢?
①注意意象本身所包含的傳統內涵。如杜鵑代表著悲情,松柏象征著高潔。
②揣摩詩中意象自身的特點。要抓住描述意象的關鍵性詞語,把握其外在與內在特點,歸納出其表層義和深層義。
形象作用異同比較的前提是把握住意象在詩中的作用。其作用主要有:
①渲染氣氛、奠定基調等營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②塑造環境或背景的作用。它多表現為通過多個意象組成群,為人物的活動提供環境或背景。
③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這是最主要的。一些傳統意象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烏啼”傳達出“詩人的羈旅之苦”,“空城落花”傳達出“作者對國勢衰危的哀嘆”“一腔的愛國情”。詩歌中的意象在傳達情感方面的作用,則是由具體詩歌決定。
④襯托人物節操或性格。多表現在詠物詩中。
⑤結構上的線索作用。有的意象貫穿始終,則往往為線索。
形象作用異同大都是“求異”比較,這是做題可以利用的地方。
邊練邊悟
3.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浪淘沙·疏雨洗天清
鄧剡①
疏雨洗天清。枕簟涼生。井桐一葉做秋聲。誰念客身輕似葉,千里飄零? 夢斷古臺城。月淡潮平。便須攜酒訪新亭②。不見當時王謝宅,煙草青青。
注 ①鄧剡:南宋詞人,隨文天祥抗元。南宋滅亡,被俘押赴北上。本詞為北上途經建康(今江蘇南京)時所作。
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據史料記載,西晉滅亡后南渡士人經常相邀到此。
賞析本詞和李清照的《聲聲慢》中“桐”“雨”意象的異同。
答案
相同:兩首詞的“桐”和“雨”都寄托了作者的悲秋之感和凄苦哀愁。
不同:李清照借“桐”和“雨”更多地抒發了自身凄清孤獨之苦;而鄧剡則表現了寂寞飄零的無奈,抒發亡國之痛,境界更深遠。
賞析
“疏雨洗天清。枕簟涼生。井桐一葉做秋聲。”暑退寒來之節氣替換,說出盛極而衰的人生哲理。“疏雨洗天清”,然而天清世不清,能奈其何。室內枕席生涼,是實寫秋天到來天氣生涼,氣候更替,室外井桐落葉,既是報秋,又勾起作者對自己身世的感嘆。
“誰念客身輕似葉,千里飄零?”葉隨風飄,說明個人命運的不可把握,也表明作者對邦國淪亡悲哀之情。“千里”是概括在廣東被俘途經建康的旅程。
“夢斷古臺城。月淡潮平。”東晉臺城在今南京玄武湖畔。無限哀思難以排解,鄧剡把它帶到夢鄉,醒來卻發覺古臺城上夢凄涼。詞人的心境本來就很哀傷,醒來見月色暗淡,海潮泛起,禁不住自己也心潮澎湃,心里更加凄愴。
夢醒之后,到哪里去呢,只能去“便須攜酒訪新亭”。據《世說新語·言語篇》:西晉滅亡后南渡士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導)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王導在當年的新亭會上,還主張“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但作者自己和文天祥都做了俘虜,宋王朝已徹底亡矣。從情感之深切來看,鄧剡實多一層。作為結句,它能融情入景,從而引讀者于審美活動中直接領悟人生哲理。
4.閱讀下面兩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春日思歸
[唐]王翰
楊柳青青杏花發,年光誤客轉思家。
不知湖上菱歌女,幾個春舟在若耶①?
春日齋中
[宋]林逋
空階重疊上垣衣②,白晝初長社燕歸。
落盡海棠人臥病,東風時復動柴扉。
注 ①若耶:浙江省紹興市南若耶溪。②垣衣:青苔。
兩首詩景物描寫的作用有何異同?請加以賞析。
答案 相同:都有觸發人物情感、樂景反襯哀情的作用。王詩用柳色青青、杏花艷放的樂景反襯旅客的春愁,林詩用綠苔滿階、社燕飛翔的樂景反襯病人的春愁。
不同:林詩景物描寫還有哀景襯托哀情的作用,用海棠落盡的哀景襯托病人的春愁。
形象內涵、特點異同比較,主是集中在意象內涵的分析比較方面,兼及人物形象特征的分析比較。如何把握住意象的內涵特點呢?
①注意意象本身所包含的傳統內涵。如杜鵑代表著悲情,松柏象征著高潔。
②揣摩詩中意象自身的特點。要抓住描述意象的關鍵性詞語,把握其外在與內在特點,歸納出其表層義和深層義。
形象作用異同比較的前提是把握住意象在詩中的作用。其作用主要有:
①渲染氣氛、奠定基調等營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②塑造環境或背景的作用。它多表現為通過多個意象組成群,為人物的活動提供環境或背景。
③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這是最主要的。一些傳統意象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烏啼”傳達出“詩人的羈旅之苦”,“空城落花”傳達出“作者對國勢衰危的哀嘆”“一腔的愛國情”。詩歌中的意象在傳達情感方面的作用,則是由具體詩歌決定。
④襯托人物節操或性格。多表現在詠物詩中。
⑤結構上的線索作用。有的意象貫穿始終,則往往為線索。
形象作用異同大都是“求異”比較,這是做題可以利用的地方。
邊練邊悟
3.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浪淘沙·疏雨洗天清
鄧剡①
疏雨洗天清。枕簟涼生。井桐一葉做秋聲。誰念客身輕似葉,千里飄零? 夢斷古臺城。月淡潮平。便須攜酒訪新亭②。不見當時王謝宅,煙草青青。
注 ①鄧剡:南宋詞人,隨文天祥抗元。南宋滅亡,被俘押赴北上。本詞為北上途經建康(今江蘇南京)時所作。
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據史料記載,西晉滅亡后南渡士人經常相邀到此。
賞析本詞和李清照的《聲聲慢》中“桐”“雨”意象的異同。
答案
相同:兩首詞的“桐”和“雨”都寄托了作者的悲秋之感和凄苦哀愁。
不同:李清照借“桐”和“雨”更多地抒發了自身凄清孤獨之苦;而鄧剡則表現了寂寞飄零的無奈,抒發亡國之痛,境界更深遠。
賞析
“疏雨洗天清。枕簟涼生。井桐一葉做秋聲。”暑退寒來之節氣替換,說出盛極而衰的人生哲理。“疏雨洗天清”,然而天清世不清,能奈其何。室內枕席生涼,是實寫秋天到來天氣生涼,氣候更替,室外井桐落葉,既是報秋,又勾起作者對自己身世的感嘆。
“誰念客身輕似葉,千里飄零?”葉隨風飄,說明個人命運的不可把握,也表明作者對邦國淪亡悲哀之情。“千里”是概括在廣東被俘途經建康的旅程。
“夢斷古臺城。月淡潮平。”東晉臺城在今南京玄武湖畔。無限哀思難以排解,鄧剡把它帶到夢鄉,醒來卻發覺古臺城上夢凄涼。詞人的心境本來就很哀傷,醒來見月色暗淡,海潮泛起,禁不住自己也心潮澎湃,心里更加凄愴。
夢醒之后,到哪里去呢,只能去“便須攜酒訪新亭”。據《世說新語·言語篇》:西晉滅亡后南渡士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導)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王導在當年的新亭會上,還主張“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但作者自己和文天祥都做了俘虜,宋王朝已徹底亡矣。從情感之深切來看,鄧剡實多一層。作為結句,它能融情入景,從而引讀者于審美活動中直接領悟人生哲理。
4.閱讀下面兩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春日思歸
[唐]王翰
楊柳青青杏花發,年光誤客轉思家。
不知湖上菱歌女,幾個春舟在若耶①?
春日齋中
[宋]林逋
空階重疊上垣衣②,白晝初長社燕歸。
落盡海棠人臥病,東風時復動柴扉。
注 ①若耶:浙江省紹興市南若耶溪。②垣衣:青苔。
兩首詩景物描寫的作用有何異同?請加以賞析。
答案 相同:都有觸發人物情感、樂景反襯哀情的作用。王詩用柳色青青、杏花艷放的樂景反襯旅客的春愁,林詩用綠苔滿階、社燕飛翔的樂景反襯病人的春愁。
不同:林詩景物描寫還有哀景襯托哀情的作用,用海棠落盡的哀景襯托病人的春愁。
* 詩歌形象異同比較有兩個層面,一是形象內涵、特點異同比較,二是形象作用異同比較。形象內涵、特點異同比較,主是集中在意象內涵的分析比較方面,兼及人物形象特征的分析比較。如何把握住意象的內涵特點呢?①注意意象本身所包含的傳統內涵。如杜鵑代表著悲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