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歌鑒賞方法與步驟系列二:表達技巧類試題專項練習
古典詩歌鑒賞系列二:表達技巧
一、考綱解讀
考綱要求,能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考查考生的鑒賞評價能力,是高考詩歌鑒賞的常考題目。2013年高考17套試卷有11套考查了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2012年高考14套試卷有5套考查了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
表達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創造意境、表達思想感情時所采取的表現手法。既可以包括各種修辭手法、表達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藝術構思上的巧妙使用。對表達技巧的鑒賞,就是辨識詩歌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或藝術構思,分析其本身的藝術效果,評價其對表現詩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二、常識整合:
常見表達技巧:
①表達方式:描寫、抒情、敘述、議論四種表達方式。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
②描寫技巧:動靜、虛實、點面、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遠近高低不同角度、多種感官相、烘托、渲染、細節描寫、白描等。可使用各種修辭。
③抒情技巧: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借古諷今等。可使用各種修辭。
④修辭手法:比喻、夸張、擬人、借代、對偶、反復、雙關、設問、反問、通感、對比、襯托等。
⑤篇章結構:開門見山、欲揚先抑、伏筆鋪墊、承上啟下、以景結情、卒章顯志、結構對比、首尾照應等。
三、考點突破
(一)設問方式梳理
詩中運用了哪種表達技巧(表現手法)?請結合詩句分析。
請賞析這首詩的表達技巧(藝術手法、表現手法)。
詩人是如何抒發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某聯在景物描寫上有什么特點?
請從某手法的角度賞析某聯。
(二)基本答題步驟
第一步:準確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或何種技巧。
第二步:結合詩句說說這個手法的內容。
第三步:指出運用該手法的作用(這種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傳達了怎樣的旨趣,產生了怎樣的效果等。)
(三)方法總結及運用示范
答好表達技巧題需要注意:
①注意審題,看清題干要求。
②熟記常見的表達技巧術語。(見常識整合)
③掌握常見表達技巧的特點及效果。
④熟悉基本的答題步驟。注意貼近詩句分析。
【例1】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問題。(2013全國2卷節選)
次韻雪后書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悵江頭幾樹梅,杖藜行繞去還來。
前時雪壓無尋處,昨夜月明依舊開。
折寄遙憐人似玉,相思應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鴉起,卻望柴荊獨自回。
【真題呈現】這首詠梅詩中,作者用什么手法來表現梅花的?請簡要分析(5分)
答:
【考點定位】本題考查考生對詩歌表達技巧的理解。
【技法示范】審題干,可知是問描寫手法,所以思考時要從描寫手法入手。解題時可知,這首詩沒有對梅花的正面描寫,而是寫了梅花的生長環境和作者的感受。所以是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然后結合詩句分析即可。
【參考答案】(5分)運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詩幾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環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從而表現梅花的精神和品格。(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給2分;能做簡要分析的,給3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
【詩歌譯文】江邊的幾樹梅花真是令人惆悵,我拄著藜杖在樹下徘徊,離開,又回來。先前白雪覆蓋在梅花上,看不出是雪是梅,花朵無處找尋,昨天夜里伴著皎潔的月光,梅花依舊凌寒盛放。今日我想折下幾枝來送給遠方的那個我憐愛的人,遺憾的是相思這場劫已化為灰燼。我在樹下沉吟了良久,直到日暮時分,寒鴉歸巢,且遠遠地望著那扇柴門,獨自歸去。
【詩歌賞析】這首詩以“書事”為題,句句都是在描寫詩人的行為。這些描寫為我們展示了一位思念遠友,為朋友的遭遇滿懷憂慮的老者形象。詩歌開首就用一個直接表達感情的詞“惆悵”,不僅奠定全詩的感情基調,且獲總領全篇之效。首句說“惆悵江頭幾樹梅”,莫非梅在惆悵?根據頷聯,前時雖曾大雪壓梅,然梅已在昨夜雪后綻放枝頭,當無惆悵之理由。既然不是梅在惆悵,惆悵的就只能是詩人自己。詩歌第二句云,“杖藜行繞去還來”。“杖藜”者,拐杖也。此句寫詩人之行為。詩人手扶拐杖繞行于梅下,去而復來,何也?結合首句與第三四聯看,似理解為詩人因惆悵極深,徘徊難去,更為妥當。頷聯憶尋梅之經歷。“前時雪壓無尋處”,似為詩人惆悵之因。然昨夜雪停,梅已于月下綻放,因雪無處尋梅的惆悵當煙消云散,何以今日仍惆悵難抑?頸聯是理解全詩的關鍵。上聯“折寄遙憐人似玉”,意謂折一枝梅寄送給似玉的遠人。再往下看,“相思應恨劫成灰”應是詩人的想象,是詩人想象遠人思念自己時的情狀。為什么這么說?因為此句中的一個“應”字。“應”是“應該”的意思,應該怎樣怎樣,乃是一種推測。此句若寫的是詩人自己,當然無須推測;既然用了推測,只能是詩人的想象。詩人想象這個似玉之人在思念自己的時候,心中還有“恨”。“恨”什么?“劫灰”本為“劫火”之余灰,此處當指災禍后留下的殘跡。明白了這一點,我們便可推測,詩人要寄梅與之的人必是經歷了某種嚴重的禍患,因此,詩人想象他在對自己的思念中仍帶有怨恨。至此,我們似乎明白詩人何以要寄梅與他,何以要喻他為“玉”。原來詩人是希望他雖經歷磨難卻能像梅一樣堅貞不屈,像玉一樣保持高潔人格。讀至此,我們也才恍然大悟,原來詩人惆悵并非為自己,而是為朋友。詩人的憂慮和擔心是如此之深,乃至于行繞于梅下“沉吟”而忘記了時間,直至“日落”時寒鴉飛起才被驚醒獨自悵然而歸。尾聯仍重在對詩人行為的描寫。“沉吟”描寫詩人行繞于梅下滿腹心思的樣子,再次表現其內心難以排遣的“惆悵”。“獨自回”,表現其孑然一身返回時的孤寂落寞。
【例2】閱讀下面這詩,完成試題。(2012年高考上海卷節選)
春江晚景
張九齡
江林皆秀發,云日復相鮮。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興來只自得,佳處莫能傳。
薄暮津亭下,余花滿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廣闊遼遠的樣子。
【真題呈現】 從情景關系的角度,賞析本詩前兩聯是如何表達作者情感的。(4分)
答:
【考點定位】本題考查考生對詩歌表達技巧的理解。
【技法示范】審題干,題干中“情景關系的角度”,提示我們應該選擇抒情技巧中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明確之后,再結合前兩聯詩句進行分析,進一步確定描寫了什么樣的景,是何意境,表達了怎樣的情。
【參考答案】 兩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第一步)本詩首聯描繪了樹木繁茂、落霞與夕陽交相輝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艷麗,景象清新。(第二步)含蓄地傳達出作者喜悅的心情。頷聯則直接抒發作者在征路上見到美景時喜出望外的心情。(第三步)
【詩歌譯文】江邊的樹林枝葉繁茂,花朵盛開;云朵和夕陽景色鮮麗,相互輝映。行途中哪料到逢此佳景,更教我情興幽遠。此中佳趣只可心會,卻難用言語表達。黃昏時分,渡口邊的驛亭下,飄落的花朵灑滿客船。
【詩歌賞析】《春江晚景》這首詩描寫了旅途中的繁花佳氣令人心醉的春日美景。首聯寫景,江畔林木茂盛,花兒盛開;天上云朵落日相輝映,景象明麗。三四句用虛筆。旅途逢此佳景,驚喜之情頓生。自覺春思渺然,賞心自得,其中佳趣,莫可言傳。此兩聯只寫情而景在其中。落句再補寫春江景色,而“眇然”意自見。尾聯復寫春江景色,日落西山,整個江面沐浴在夕陽的余暉中,水面泛著金光。飄落的花瓣伴著晚霞灑落在渡口的客船上,這樣一幅綺麗迷人的景象,怎不讓人贊嘆。結句,以景物收束,余韻不盡,留下了美好的遐想。
【精煉3題】
1.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完成后面的問題。
行香子·七夕
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云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注:蛩:這里指蟋蟀。 槎: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間的木筏。
問:本詞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請試舉其中兩例加以賞析。
【參考答案】
①借景抒情。如“草際鳴蛩,驚落梧桐”句,寒蛩哀鳴,梧桐葉落,借這凄涼之景,奠定了感傷的基調。又如,借描寫天上牛郎、織女分離之景,抒發自己的離愁。
②反復。上片,連用兩個“浮槎”,寫有情人劃著木筏,游來蕩去,終不得相會聚首。下片,連用三個“霎兒”,寫天氣陰晴不定,忽風忽雨,大概牛郎織女還在分離吧,將離別的幽怨表現得淋漓盡致。
【詩歌譯文】 蟋蟀在草叢中幽凄地鳴叫著,梧桐葉子似被這蛩鳴之聲所驚而飄搖落下。這正是人間天上離愁別怨最濃最重的時候。在云階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織女被千重關鎖阻隔,縱使有情人劃著木筏,游來蕩去,終不得相會聚首。喜鵲為他們搭橋,一年才有一次短暫的相遇,想到牛郎、織女的離愁別恨難以窮盡啊。或許牛郎、織女現在還在離別之中未能相聚吧?天氣陰晴不定,忽風忽雨,該不是牛郎、織女的相會又受到阻礙了吧!
【詩詞簡析】這首雙調小令,以托事言情的手法,通過對牛郎織女悲劇故事的描述,形象地表達了詞人郁積于內的離愁別恨。開頭是寂靜的人間七夕,結尾是風云變幻的天上七夕。全篇以描繪牛郎織女的離愁,襯出詞人自身的綿綿別恨。描繪天下七夕又把自己的真情融于其中,以自己痛苦的切身感受,深切體驗為天帝所責,為天河所阻的牛郎和織女的境遇。這首詞鼓起想象的羽翼,翱翔于天地之間。開頭,從靜夜蛩鳴、梧桐葉落,想到自己身處在離恨孤寂之中;再由自身的孤寂,聯想到將要相會的天上的牛郎織女的艱難處境。她為牛郎織女感嘆,感嘆他們為濃重的離愁所苦,縱浮槎(fúchá)來去,也不能相逢;她為牛郎織女憂慮,憂慮他們經年才見,見后又別,別恨難窮。最后,又遙望太空,寄情于風云變幻的天宇,希望天帝不再從中作梗,盼望牛郎織女不再有波折,順利實現一年一度的會晤。從而使真、善、美得到統一。這首詞是詠七夕詩詞中不可多得的藝術佳作。
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繡嶺宮詞①
李洞②
春日遲遲春草綠,野棠開盡飄香玉。
繡嶺宮前鶴發翁,猶唱開元太平曲。
注:①繡嶺,長安著名風景區,專供唐明皇及其后妃玩樂之所。②李洞:晚唐詩人。
問:本詩的三、四兩句是怎樣抒情的?
【參考答案】
三、四兩句運用了借古諷今的手法來抒情。通過寫一位白發老翁唱太平曲,寄寓詩人自己對時政的深沉嘆息。借開元盛世反襯僖宗的荒淫昏朽,表達人們對太平盛世的思慕,對危機深重,國勢飄搖的社會現實的不滿。
【詩歌譯文】 繡嶺的春天風和日麗,春草綠遍田野,野海棠花開茂盛,棠梨花瓣(香玉)隨風飄落。宮殿前的一位白發老翁,還在唱著太平盛世的歌曲。
【詩詞簡析】李洞生活的晚唐時代社會危機日益深重,國勢處于風雨飄搖的危機之中,而僖宗荒淫嬉戲,貪殘昏朽,更甚于玄宗;這首詩表面是寫唐玄宗的荒政誤國,實是針對時政而發的。此詩的新穎在于:詩人寫李唐的衰朽,不著一字,而以“繡嶺”小景出之。“春日遲遲春草綠”,遲遲,描寫陽春的舒緩,這句寫游繡嶺宮的季節、天氣以及滿眼新綠的景色。在一般情況下,“春草綠”應是一種宜人之色,但用于此刻的繡嶺,寫的卻是荒草萋萋的荒涼之境。如果說這句還只是通過對背景的聯想才透出了“春草綠”的時代氣息,那么,這“野棠開盡飄香玉”的時代氣息就更其明顯了。“野棠”的“野”字,包含了詩人的無限感嘆。“開盡”的“盡”字,道出了無限“芳樹無人花自落”之慨。“飄香玉”的“飄”字,蘊藏著詩人無限惋惜之情。原為御地之樹,變為無主之林;原為笙管之地,變為無人之境;弟子散盡,香玉(棠梨花瓣)驚風;野、盡、飄三字,寫出了無限令人感慨的意境。只迷聲色,不理國政,梨未成,夢已絕,君主的荒淫享樂帶來了無比深重的國災民難。尾聯寫出一位白發老人的舉動:“繡嶺宮前鶴發翁,猶唱開元太平曲”。“猶唱”二字,表面似譏老人唱得不合時宜,實則感慨深遠。通過鶴發老人對太平盛世的緬懷,詩人寄寓自己對時政的深沉嘆息。
3.閱讀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江神子·初至休寧冬夜作①
葛勝仲
昏昏雪意慘云容。獵霜風。歲將窮。流落天涯,憔悴一衰翁。清夜小窗圍獸火②,傾酒綠,借顏紅。
官梅疏艷小壺中。暗香濃。玉玲瓏。對景忽驚,身在大江東。上國故人誰念我,晴嶂遠,暮云重。
注:①此詞是詞人剛被貶官休寧(今安徽休寧縣)時所作。 ②“獸火”指爐火。
問:結尾“上國故人誰念我,晴嶂遠,暮云重”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妙處?
【參考答案】
結尾處情景交融(以景結情),在遠山阻隔、暮雪重重的意象中,既有詞人對自己被貶官后,友人疏遠、人情淡薄的感嘆,也有知己雖念舊,但關山重重,路途遙遠,難相安慰的無奈。這結尾實則是詞人對至交的懷念,然而卻從對方入筆,更見情之深切。
【詩歌譯文】天色昏暗,雪意濃濃,云容慘淡,寒風獵獵,一年將盡。在天涯漂泊,我是一個憔悴的老頭。獨自在清冷的冬夜、小窗下、火盆旁,倒滿酒,借酒澆愁,酒入愁腸慢慢燒紅面頰。忽然抬眼,看見室內小壺中有疏梅幾枝,玲瓏多姿,香艷奪目。此情此景,讓我吃驚不已,原來我仍然身在江南。想到自己遠離“上國”(即京師),想到故人,誰會想念我呢?眼前是關山阻礙,暮靄重重啊。
【作品簡析】此篇是詞人初遷官休寧(今安徽休寧縣)時作。詞中借景抒情,表達了天涯流落的感慨、懷念故人的情懷。開頭三句,以景開篇,為抒情主人公勾出了一個典型環境:一歲將終的嚴冬夜晚,雪意昏昏,云容慘淡,霜風獵獵,天地之間顯得如此寒冷凄清、昏暗寂寥。抒情主人公就生活在這樣的氛圍中,他是背井離鄉,遠去京都的遷客,他年邁憔悴,不奈悲秋。“憔悴一衰翁”五字以剪影法勾出了人物枯槁的形骸、頹衰的精神。下片繼續寫衰翁冬夜所見所感。“官梅疏艷小壺中”三句,寫衰翁本在小窗下圍火飲酒消愁,忽抬眼見室內小壺中有疏梅幾枝,玲瓏多姿,香艷奪目。這三句頗為精妙。以小巧玲瓏、疏密有致、暗香浮動的梅花,悄然涂在雪意昏昏、云容慘淡、霜風獵獵的大背景上,立刻產生了一片灰白一點紅的藝術效果,在陰冷凄清意境中增添了一縷生機。結句寫“清嶂遠,暮云重”,以景結情。在關山阻礙,暮靄重重的意象中,既有作者對自己被貶官后,友人疏遠,人情淡薄的感嘆,也有知己雖念舊,但關山重重,路途遙遠,難相慰安的懷念。這結句實則是作者對至交的懷念,然卻從對方入筆,此更見情之深切。這首詞構思巧妙,以景托情,以景結情,情景交融,首尾圓合。景的描寫富有變化,從而揭示了情的變化──由昏雪、愁云、霜風轉而寫暗香冷艷的梅花,又寫到“嶂遠、云重”,使情也隨之悲而喜,喜而悲。景的無窮變化,情的跌宕繁復,使全詞意象鮮明,感人至深。奮起。
一、考綱解讀
考綱要求,能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考查考生的鑒賞評價能力,是高考詩歌鑒賞的常考題目。2013年高考17套試卷有11套考查了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2012年高考14套試卷有5套考查了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
表達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創造意境、表達思想感情時所采取的表現手法。既可以包括各種修辭手法、表達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藝術構思上的巧妙使用。對表達技巧的鑒賞,就是辨識詩歌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或藝術構思,分析其本身的藝術效果,評價其對表現詩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二、常識整合:
常見表達技巧:
①表達方式:描寫、抒情、敘述、議論四種表達方式。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
②描寫技巧:動靜、虛實、點面、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遠近高低不同角度、多種感官相、烘托、渲染、細節描寫、白描等。可使用各種修辭。
③抒情技巧: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借古諷今等。可使用各種修辭。
④修辭手法:比喻、夸張、擬人、借代、對偶、反復、雙關、設問、反問、通感、對比、襯托等。
⑤篇章結構:開門見山、欲揚先抑、伏筆鋪墊、承上啟下、以景結情、卒章顯志、結構對比、首尾照應等。
三、考點突破
(一)設問方式梳理
詩中運用了哪種表達技巧(表現手法)?請結合詩句分析。
請賞析這首詩的表達技巧(藝術手法、表現手法)。
詩人是如何抒發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某聯在景物描寫上有什么特點?
請從某手法的角度賞析某聯。
(二)基本答題步驟
第一步:準確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或何種技巧。
第二步:結合詩句說說這個手法的內容。
第三步:指出運用該手法的作用(這種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傳達了怎樣的旨趣,產生了怎樣的效果等。)
(三)方法總結及運用示范
答好表達技巧題需要注意:
①注意審題,看清題干要求。
②熟記常見的表達技巧術語。(見常識整合)
③掌握常見表達技巧的特點及效果。
④熟悉基本的答題步驟。注意貼近詩句分析。
【例1】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問題。(2013全國2卷節選)
次韻雪后書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悵江頭幾樹梅,杖藜行繞去還來。
前時雪壓無尋處,昨夜月明依舊開。
折寄遙憐人似玉,相思應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鴉起,卻望柴荊獨自回。
【真題呈現】這首詠梅詩中,作者用什么手法來表現梅花的?請簡要分析(5分)
答:
【考點定位】本題考查考生對詩歌表達技巧的理解。
【技法示范】審題干,可知是問描寫手法,所以思考時要從描寫手法入手。解題時可知,這首詩沒有對梅花的正面描寫,而是寫了梅花的生長環境和作者的感受。所以是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然后結合詩句分析即可。
【參考答案】(5分)運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詩幾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環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從而表現梅花的精神和品格。(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給2分;能做簡要分析的,給3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
【詩歌譯文】江邊的幾樹梅花真是令人惆悵,我拄著藜杖在樹下徘徊,離開,又回來。先前白雪覆蓋在梅花上,看不出是雪是梅,花朵無處找尋,昨天夜里伴著皎潔的月光,梅花依舊凌寒盛放。今日我想折下幾枝來送給遠方的那個我憐愛的人,遺憾的是相思這場劫已化為灰燼。我在樹下沉吟了良久,直到日暮時分,寒鴉歸巢,且遠遠地望著那扇柴門,獨自歸去。
【詩歌賞析】這首詩以“書事”為題,句句都是在描寫詩人的行為。這些描寫為我們展示了一位思念遠友,為朋友的遭遇滿懷憂慮的老者形象。詩歌開首就用一個直接表達感情的詞“惆悵”,不僅奠定全詩的感情基調,且獲總領全篇之效。首句說“惆悵江頭幾樹梅”,莫非梅在惆悵?根據頷聯,前時雖曾大雪壓梅,然梅已在昨夜雪后綻放枝頭,當無惆悵之理由。既然不是梅在惆悵,惆悵的就只能是詩人自己。詩歌第二句云,“杖藜行繞去還來”。“杖藜”者,拐杖也。此句寫詩人之行為。詩人手扶拐杖繞行于梅下,去而復來,何也?結合首句與第三四聯看,似理解為詩人因惆悵極深,徘徊難去,更為妥當。頷聯憶尋梅之經歷。“前時雪壓無尋處”,似為詩人惆悵之因。然昨夜雪停,梅已于月下綻放,因雪無處尋梅的惆悵當煙消云散,何以今日仍惆悵難抑?頸聯是理解全詩的關鍵。上聯“折寄遙憐人似玉”,意謂折一枝梅寄送給似玉的遠人。再往下看,“相思應恨劫成灰”應是詩人的想象,是詩人想象遠人思念自己時的情狀。為什么這么說?因為此句中的一個“應”字。“應”是“應該”的意思,應該怎樣怎樣,乃是一種推測。此句若寫的是詩人自己,當然無須推測;既然用了推測,只能是詩人的想象。詩人想象這個似玉之人在思念自己的時候,心中還有“恨”。“恨”什么?“劫灰”本為“劫火”之余灰,此處當指災禍后留下的殘跡。明白了這一點,我們便可推測,詩人要寄梅與之的人必是經歷了某種嚴重的禍患,因此,詩人想象他在對自己的思念中仍帶有怨恨。至此,我們似乎明白詩人何以要寄梅與他,何以要喻他為“玉”。原來詩人是希望他雖經歷磨難卻能像梅一樣堅貞不屈,像玉一樣保持高潔人格。讀至此,我們也才恍然大悟,原來詩人惆悵并非為自己,而是為朋友。詩人的憂慮和擔心是如此之深,乃至于行繞于梅下“沉吟”而忘記了時間,直至“日落”時寒鴉飛起才被驚醒獨自悵然而歸。尾聯仍重在對詩人行為的描寫。“沉吟”描寫詩人行繞于梅下滿腹心思的樣子,再次表現其內心難以排遣的“惆悵”。“獨自回”,表現其孑然一身返回時的孤寂落寞。
【例2】閱讀下面這詩,完成試題。(2012年高考上海卷節選)
春江晚景
張九齡
江林皆秀發,云日復相鮮。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興來只自得,佳處莫能傳。
薄暮津亭下,余花滿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廣闊遼遠的樣子。
【真題呈現】 從情景關系的角度,賞析本詩前兩聯是如何表達作者情感的。(4分)
答:
【考點定位】本題考查考生對詩歌表達技巧的理解。
【技法示范】審題干,題干中“情景關系的角度”,提示我們應該選擇抒情技巧中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明確之后,再結合前兩聯詩句進行分析,進一步確定描寫了什么樣的景,是何意境,表達了怎樣的情。
【參考答案】 兩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第一步)本詩首聯描繪了樹木繁茂、落霞與夕陽交相輝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艷麗,景象清新。(第二步)含蓄地傳達出作者喜悅的心情。頷聯則直接抒發作者在征路上見到美景時喜出望外的心情。(第三步)
【詩歌譯文】江邊的樹林枝葉繁茂,花朵盛開;云朵和夕陽景色鮮麗,相互輝映。行途中哪料到逢此佳景,更教我情興幽遠。此中佳趣只可心會,卻難用言語表達。黃昏時分,渡口邊的驛亭下,飄落的花朵灑滿客船。
【詩歌賞析】《春江晚景》這首詩描寫了旅途中的繁花佳氣令人心醉的春日美景。首聯寫景,江畔林木茂盛,花兒盛開;天上云朵落日相輝映,景象明麗。三四句用虛筆。旅途逢此佳景,驚喜之情頓生。自覺春思渺然,賞心自得,其中佳趣,莫可言傳。此兩聯只寫情而景在其中。落句再補寫春江景色,而“眇然”意自見。尾聯復寫春江景色,日落西山,整個江面沐浴在夕陽的余暉中,水面泛著金光。飄落的花瓣伴著晚霞灑落在渡口的客船上,這樣一幅綺麗迷人的景象,怎不讓人贊嘆。結句,以景物收束,余韻不盡,留下了美好的遐想。
【精煉3題】
1.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完成后面的問題。
行香子·七夕
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云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注:蛩:這里指蟋蟀。 槎: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間的木筏。
問:本詞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請試舉其中兩例加以賞析。
【參考答案】
①借景抒情。如“草際鳴蛩,驚落梧桐”句,寒蛩哀鳴,梧桐葉落,借這凄涼之景,奠定了感傷的基調。又如,借描寫天上牛郎、織女分離之景,抒發自己的離愁。
②反復。上片,連用兩個“浮槎”,寫有情人劃著木筏,游來蕩去,終不得相會聚首。下片,連用三個“霎兒”,寫天氣陰晴不定,忽風忽雨,大概牛郎織女還在分離吧,將離別的幽怨表現得淋漓盡致。
【詩歌譯文】 蟋蟀在草叢中幽凄地鳴叫著,梧桐葉子似被這蛩鳴之聲所驚而飄搖落下。這正是人間天上離愁別怨最濃最重的時候。在云階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織女被千重關鎖阻隔,縱使有情人劃著木筏,游來蕩去,終不得相會聚首。喜鵲為他們搭橋,一年才有一次短暫的相遇,想到牛郎、織女的離愁別恨難以窮盡啊。或許牛郎、織女現在還在離別之中未能相聚吧?天氣陰晴不定,忽風忽雨,該不是牛郎、織女的相會又受到阻礙了吧!
【詩詞簡析】這首雙調小令,以托事言情的手法,通過對牛郎織女悲劇故事的描述,形象地表達了詞人郁積于內的離愁別恨。開頭是寂靜的人間七夕,結尾是風云變幻的天上七夕。全篇以描繪牛郎織女的離愁,襯出詞人自身的綿綿別恨。描繪天下七夕又把自己的真情融于其中,以自己痛苦的切身感受,深切體驗為天帝所責,為天河所阻的牛郎和織女的境遇。這首詞鼓起想象的羽翼,翱翔于天地之間。開頭,從靜夜蛩鳴、梧桐葉落,想到自己身處在離恨孤寂之中;再由自身的孤寂,聯想到將要相會的天上的牛郎織女的艱難處境。她為牛郎織女感嘆,感嘆他們為濃重的離愁所苦,縱浮槎(fúchá)來去,也不能相逢;她為牛郎織女憂慮,憂慮他們經年才見,見后又別,別恨難窮。最后,又遙望太空,寄情于風云變幻的天宇,希望天帝不再從中作梗,盼望牛郎織女不再有波折,順利實現一年一度的會晤。從而使真、善、美得到統一。這首詞是詠七夕詩詞中不可多得的藝術佳作。
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繡嶺宮詞①
李洞②
春日遲遲春草綠,野棠開盡飄香玉。
繡嶺宮前鶴發翁,猶唱開元太平曲。
注:①繡嶺,長安著名風景區,專供唐明皇及其后妃玩樂之所。②李洞:晚唐詩人。
問:本詩的三、四兩句是怎樣抒情的?
【參考答案】
三、四兩句運用了借古諷今的手法來抒情。通過寫一位白發老翁唱太平曲,寄寓詩人自己對時政的深沉嘆息。借開元盛世反襯僖宗的荒淫昏朽,表達人們對太平盛世的思慕,對危機深重,國勢飄搖的社會現實的不滿。
【詩歌譯文】 繡嶺的春天風和日麗,春草綠遍田野,野海棠花開茂盛,棠梨花瓣(香玉)隨風飄落。宮殿前的一位白發老翁,還在唱著太平盛世的歌曲。
【詩詞簡析】李洞生活的晚唐時代社會危機日益深重,國勢處于風雨飄搖的危機之中,而僖宗荒淫嬉戲,貪殘昏朽,更甚于玄宗;這首詩表面是寫唐玄宗的荒政誤國,實是針對時政而發的。此詩的新穎在于:詩人寫李唐的衰朽,不著一字,而以“繡嶺”小景出之。“春日遲遲春草綠”,遲遲,描寫陽春的舒緩,這句寫游繡嶺宮的季節、天氣以及滿眼新綠的景色。在一般情況下,“春草綠”應是一種宜人之色,但用于此刻的繡嶺,寫的卻是荒草萋萋的荒涼之境。如果說這句還只是通過對背景的聯想才透出了“春草綠”的時代氣息,那么,這“野棠開盡飄香玉”的時代氣息就更其明顯了。“野棠”的“野”字,包含了詩人的無限感嘆。“開盡”的“盡”字,道出了無限“芳樹無人花自落”之慨。“飄香玉”的“飄”字,蘊藏著詩人無限惋惜之情。原為御地之樹,變為無主之林;原為笙管之地,變為無人之境;弟子散盡,香玉(棠梨花瓣)驚風;野、盡、飄三字,寫出了無限令人感慨的意境。只迷聲色,不理國政,梨未成,夢已絕,君主的荒淫享樂帶來了無比深重的國災民難。尾聯寫出一位白發老人的舉動:“繡嶺宮前鶴發翁,猶唱開元太平曲”。“猶唱”二字,表面似譏老人唱得不合時宜,實則感慨深遠。通過鶴發老人對太平盛世的緬懷,詩人寄寓自己對時政的深沉嘆息。
3.閱讀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江神子·初至休寧冬夜作①
葛勝仲
昏昏雪意慘云容。獵霜風。歲將窮。流落天涯,憔悴一衰翁。清夜小窗圍獸火②,傾酒綠,借顏紅。
官梅疏艷小壺中。暗香濃。玉玲瓏。對景忽驚,身在大江東。上國故人誰念我,晴嶂遠,暮云重。
注:①此詞是詞人剛被貶官休寧(今安徽休寧縣)時所作。 ②“獸火”指爐火。
問:結尾“上國故人誰念我,晴嶂遠,暮云重”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妙處?
【參考答案】
結尾處情景交融(以景結情),在遠山阻隔、暮雪重重的意象中,既有詞人對自己被貶官后,友人疏遠、人情淡薄的感嘆,也有知己雖念舊,但關山重重,路途遙遠,難相安慰的無奈。這結尾實則是詞人對至交的懷念,然而卻從對方入筆,更見情之深切。
【詩歌譯文】天色昏暗,雪意濃濃,云容慘淡,寒風獵獵,一年將盡。在天涯漂泊,我是一個憔悴的老頭。獨自在清冷的冬夜、小窗下、火盆旁,倒滿酒,借酒澆愁,酒入愁腸慢慢燒紅面頰。忽然抬眼,看見室內小壺中有疏梅幾枝,玲瓏多姿,香艷奪目。此情此景,讓我吃驚不已,原來我仍然身在江南。想到自己遠離“上國”(即京師),想到故人,誰會想念我呢?眼前是關山阻礙,暮靄重重啊。
【作品簡析】此篇是詞人初遷官休寧(今安徽休寧縣)時作。詞中借景抒情,表達了天涯流落的感慨、懷念故人的情懷。開頭三句,以景開篇,為抒情主人公勾出了一個典型環境:一歲將終的嚴冬夜晚,雪意昏昏,云容慘淡,霜風獵獵,天地之間顯得如此寒冷凄清、昏暗寂寥。抒情主人公就生活在這樣的氛圍中,他是背井離鄉,遠去京都的遷客,他年邁憔悴,不奈悲秋。“憔悴一衰翁”五字以剪影法勾出了人物枯槁的形骸、頹衰的精神。下片繼續寫衰翁冬夜所見所感。“官梅疏艷小壺中”三句,寫衰翁本在小窗下圍火飲酒消愁,忽抬眼見室內小壺中有疏梅幾枝,玲瓏多姿,香艷奪目。這三句頗為精妙。以小巧玲瓏、疏密有致、暗香浮動的梅花,悄然涂在雪意昏昏、云容慘淡、霜風獵獵的大背景上,立刻產生了一片灰白一點紅的藝術效果,在陰冷凄清意境中增添了一縷生機。結句寫“清嶂遠,暮云重”,以景結情。在關山阻礙,暮靄重重的意象中,既有作者對自己被貶官后,友人疏遠,人情淡薄的感嘆,也有知己雖念舊,但關山重重,路途遙遠,難相慰安的懷念。這結句實則是作者對至交的懷念,然卻從對方入筆,此更見情之深切。這首詞構思巧妙,以景托情,以景結情,情景交融,首尾圓合。景的描寫富有變化,從而揭示了情的變化──由昏雪、愁云、霜風轉而寫暗香冷艷的梅花,又寫到“嶂遠、云重”,使情也隨之悲而喜,喜而悲。景的無窮變化,情的跌宕繁復,使全詞意象鮮明,感人至深。奮起。
上一篇:古典詩歌鑒賞方法與步驟:把握思想感情與觀點態度
下一篇:丁羲叟《漁家傲》閱讀答案
* 古典詩歌鑒賞系列二:表達技巧一、考綱解讀考綱要求,能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考查考生的鑒賞評價能力,是高考詩歌鑒賞的常考題目。2013年高考17套試卷有11套考查了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2012年高考14套試卷有5套考查了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表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