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古詩詞鑒賞方法與步驟之景物形象類試題練習及答案

    詩中景物意象有四種:
    ①畫面意象:即詩人所見之景,通過眾多景構成意境表達情感。如“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中的景物。要多品味揣摩。
    ②傳統意象:即由于經常在詩中出現而具有特定意義的景物,通過特定意蘊表達感情。如“杜鵑”“流水”“月亮”等。要多積累記憶。
    ③比喻意象:即在詩中具有比喻意義的意象,通過把本體形象化傳達感情。如李煜的《虞美人》詞中的詩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將愁緒喻為一江春水。要由喻體知本題。
    ④象征意象:即詩中具有象征意義的意象,通過把景物人格化表達感情。如詠物詩中的被詠之物。要由物思考人。
    考點突破
    【常見題型—】意境分析題
    (一)設問方式梳理及:
    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這首詩(或某詩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某幾句詩描寫了什么樣的景物?
    某幾句詩所描寫的景物有什么特點?
    (二)答題步驟
    第一步: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并點出描寫手法。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
    第三步:分析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三)方法總結及運用示范
    意境分析三注意:
    一注意:描繪圖景將詩句與想象結合。描繪詩中圖景,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二注意:概括意境特點應多角度。概括意境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這兩個詞最好能從不同的角度概括,角度有色彩、動靜、視野、榮衰、明暗、氣勢等。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恬淡靜美、清麗雋永、感傷哀婉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緒基調。
    三注意:分析情感要具體。詩歌情感分析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
    【常見題型二】意象特征分析型
    (一)設問方式梳理
    分析某意象的特征。
    概括某意象的形象特征。
    (二)答題步驟
    第一步:概括意象特征。
    第二步:結合詩句分析意象特征。(概括題此步驟省略。)
    (三)方法總結及運用示范
    意象特征分析三關注:
    一關注:詩人用來修飾描述意象的詞語。
    二關注:意象本身的自然屬性。
    三關注:詩人描寫意象的修辭及襯托作用的句子。
    四關注:意象在詩中常見的表意作用。


    【常見題型三】意象作用型
    (一)設問方式梳理
    某意象在詩中有什么作用?
    某意象在詩中的有什么內涵?
    某意象表達了詩人什么情感?
    結合詩句鑒賞詩中的某意象。
    (二)答題步驟
    第一步:判斷意象類別,概括意象特征。(結合詩句判斷是畫面意象、傳統意象、比喻意象還是象征意象;有什么特征。)
    第二步:點出形象的意義。(意象傳達的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第三步:點出給讀者的感受。(畫面意象有畫面感、傳統意象引人聯想、比喻意象生動形象、象征意象含蓄凝練。)
    第四步:分析意象是否有結構上的作用。
    (三)方法總結及運用示范
    意象作用解題四關注:
    一關注詩中意象特征。詩人在詩中描述的意象特征是符合詩人情感的。
    二關注詩中意象的傳統內涵。有些意象是具有傳統內涵的,也能表明詩人的思想感情,觀點態度。
    三關注詩中抒情詞句。意象最終是為抒情服務的。
    四關注意象所在位置。要從意象所在位置來看其在結構中的作用。

    【例一】閱讀下面的唐詩,完成題目。(2012年高考湖南卷節選)
    度破訥沙(其二)
    李益
    破訥沙頭雁正飛,?鵜泉上戰初歸。
    平明日出東南地,滿磧寒光生鐵衣。
    【注】①破訥沙,沙漠名。②?鵜泉:泉水名.
    【真題呈現】請從意境營造的角度,賞析全詩。(6分)
    答:
    【考點定位】本題考查考生對詩歌意境的鑒賞能力。
    【技法示范】第一步,要展開想象把詩句翻譯一下。就這首詩而言,這一步比較簡單。第二步,要概括詩歌意境特征。詩歌描寫的是塞外戰場景象,從視野看是壯闊的,從氣勢角度看是雄渾的;這一步要注意用詞準確。第三步,要分析意境體現的感情。這首邊塞詩顯然是戰勝歸來,所以是意氣昂揚的。而“雁”為傳統意象,帶有思鄉之意。“滿磧寒光生鐵衣”一句又表現出塞外的苦寒,有艱難之感,所以又有一種“悲”存在,可這種“悲”不消沉,所以是“悲壯”。這一步是比較難的。
    【詩歌譯文】 在破訥沙沙頭大雁正在飛,在?鵜泉上戰勝了敵軍的將士們剛剛歸來。一輪紅日從東南方的地平線上噴薄而出。在廣袤的平沙之上,行進的部隊宛如游龍,戰士的盔甲銀鱗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閃閃。
    【詩歌賞析】詩題一作“塞北行次度破訥沙”。 “破訥沙”是沙漠譯名,亦作“普納沙”。這首詩主要贊頌邊塞將士的英雄氣概,不寫戰斗而寫戰歸。取材上即以偏取勝,發揮了絕句特長。通篇造境獨到,激越雄健,頗得盛唐神韻。詩的頭兩句寫部隊凱旋越過破訥沙的情景。從三句才寫“平明日出”可知,這時黎明還沒有到來。軍隊夜行,時而兵戈相撥,棲息在沙磧上的雁群,相呼騰空飛去。“戰初歸”是正面寫“度破訥沙”之事,“雁正飛”則是寫其影響。三句寫一輪紅日從東南方的地平線上噴薄而出,在廣袤的平沙之上,行進的部隊宛如游龍,戰士的盔甲銀鱗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閃閃,而整個沙原上,沙礫與霜華也閃爍光芒,鮮明奪目。這是一幅極有生氣的壯觀景象。風沙迷漫的大漠上,本來很難見到天清日麗的美景,而此時這樣的美景竟出現在戰士的眼前。同時,戰士的歸來也使沙原增色;仿佛整個沙漠耀眼的光芒,都自他們的甲胄發出。這里,境與意,客觀的美景與主觀的情感渾然一體,物我不分。
    【參考答案】全詩描繪了戍邊將士戰罷歸來的圖景,前兩句寫大漠遼遠、大雁高飛,既有勝利者的喜悅,也有征人的鄉思;后兩句寫日出東南、鐵衣生寒,既表現了壯闊背景上軍容的整肅,也暗含了軍旅生活的艱辛,詩歌擷取極具邊塞特色的含蘊豐富的意象,通過喜憂、暖冷、聲色等的比照映襯,營造出雄健、壯美的意境,抒寫了征人慷慨悲壯的情懷。

    【例2】閱讀下面這首清詩,回答問題。(2013年山東卷節選)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巖石巔,下照一溪煙。
    煙色如云白,流來野寺前。
    開門惜夜景,矯首看霜天。
    誰見無家客,山中獨不眠。
    【真題呈現】:三四兩句中的“煙”有哪些特點?
    【考點定位】本題考查鑒賞詩歌作品形象的能力。
    【技法示范】這里考查的是景象──煙。煙,即霧氣、云氣。鑒賞第三句,就要關注“比喻”修辭的作用,寫云氣的顏色“如云白”。鑒賞第四句,要抓住描述意象的詞“流”,寫云氣的動態。聯系詩歌的主旨──漂泊在外、思念家鄉,不難發現這“煙”的意象是與情感一致的。
    【詩歌譯文】月亮從山石處升起,揮灑下來的光輝照得滿溪煙霧騰繞。那煙的顏色像云那樣白,溪水潺潺流到了這荒野里的寺廟前。打開門,欣賞這夜景,抬頭看那深寒的夜空。有誰見過我這等沒有家的流浪者,在這深山中孤獨的難以成眠。
    【詩歌賞析】江湜(1818~1866),清代詩人。咸豐時縣學諸生,屢試不第,曾為幕僚,或作塾師,借以糊口。江湜遭逢離亂,半生輾轉閩浙蘇三地,生命歷程與行旅密切聯系,畢生心力完成一部詩集。詩集中行旅詩歌占百分之四十多。這是一首描寫羈旅情愁的詩作。首聯描寫月亮從高高的巖石之巔升起來,月光普照大地,為全詩鋪設了思鄉的氛圍,奠定了思鄉的基調。接著詩歌轉向對月光下一溪水霧的描寫。由于月光如水,澄澈明亮,所以,本來就潔白的云氣更顯潔凈縹緲。頷聯緊承首聯,寫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氣如云樣潔白,飄飄漾漾,散流在寺前。表面看起來,這不過是自然現象,并無妙處可言。但比起首聯,卻寫出了水氣的自然飄動的動態之美。而且,潔白的水氣縹緲輕盈、流落無定,不禁讓作者聯想到自己漂泊無依的生活。頸聯寫無法入睡的自己打開寺門,站在寺外觀賞美景。眼前美景,讓作者感慨萬千,不禁憐惜起來。這一份憐惜,暗含著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詩人抬頭看天,卻感覺到霜重氣寒,心中難免凄涼孤獨。“霜天”二字,緊扣心情,間接表達了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冷的心境,可謂傳神之筆。尾聯直抒胸臆,用反問的形式寫道:誰看到無家可歸的客居他鄉的人,在這荒郊野外,月下思鄉,山中嘆惋,獨自一人深夜不眠呢?反問加強了抒情效果,與前面的景物描寫遙相映襯,更寫出一份愁絕傷絕的自傷之境,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整首詩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來描寫孤獨凄涼的身世之慨,以樂景寫哀情,更見其哀;以月色鋪設情境,則無一處不孤寂愁苦。
    【參考答案】三四兩句中的煙有兩個特點:一是色白,二是具有動態

    【例3】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問題。(2012年高考山東卷)
    吳松道中二首(其二)
    曉路雨蕭蕭, 江鄉葉正飄。
    天寒雁聲急, 歲晚客程遙。
    鳥避征帆卻, 魚驚蕩槳跳。
    孤舟宿何許? 霜月系楓橋。
    【注】:吳松:即吳淞,江名。
    【真題呈現】請結合全詩分析“孤舟”這一意象的作用。(5分)
    答:
    【考點定位】本題考查鑒賞意象的作用。
    【技法示范】第一步:判斷意象類別,概括意象特征。詩中的孤舟是穿行于江面的。第二步:點出形象的意義。“舟”是羈旅行役詩中的傳統意象,具有表達“漂泊”之感的作用。其“孤”字,表達出“孤獨”之意。第三步:點出給讀者的感受。引人聯想旅途之景。第四步:分析意象是否有結構上的作用。“孤舟”是作者的所在,所以詩中句句有“孤舟”,只是詩歌語言表達的需要,大多時候被隱去了;所以“孤舟”是全詩的線索。
    【詩歌譯文】天剛破曉,船又起航,秋雨霏霏,風聲蕭蕭;江南水鄉便滿天飄舞著木葉。深秋天寒,時時聽到空中大雁,鳴聲惶急,向著南方飛去而無留意;一年將盡,旅程卻還遙遠著呢。水鳥們“啾啾”鳴叫著隨在后面,有時船身猛一倒退,鳥兒們便急急地避了開去;魚兒們聚游在船的兩側,船家一起一落地搖動著雙槳,便驚得魚兒慌不迭地散了開去。天已黑,今夜,這艘孤舟該宿于何處(何許)呢?放眼望去,一輪霜月下,我看見了那久負盛名的楓橋。
    【詩歌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行船在吳淞江上時所寫。詩中的“天寒”“葉飄”“雁聲急”“歲晚”“霜月”諸語,點明季節已是晚秋。前三聯描寫了由盤門到楓橋的一路景色,兼及詩人自己的心情。天剛破曉,船又起航。頭天傍晚下了一場大雨,這一天清晨依舊是秋雨霏霏,兼以風聲蕭蕭,江南水鄉便滿天飄舞著木葉。深秋天寒,時時聽到空中大雁,鳴聲惶急,向著南方飛去而無留意。詩人不由得又低頭思量自己:“大雁急急歸去,頃刻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一年將盡,旅程卻還遙遠著呢。”為了排遣鄉思,詩人便留心觀看船的四周。“鳥避征帆卻,魚驚蕩槳跳。”詩人的觀察由遠及近,鳥兒因為船猛地退了一下而急急地躲避,魚兒因為船槳的晃動而驚得跳散了開去。詩人觸景生情,像這樣顛沛流離的旅程何時才能結束呢?“孤舟宿何許?霜月系楓橋。”孤舟是承載著作者的所見所聞的意象,是整首詩的線索。今夜要在哪里投宿呢?最佳地點當然是張繼曾經投宿過的、并留下著名詩篇的楓橋了。
    【參考答案】孤舟聯結者雁、鳥、魚、霜月、楓橋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想貫穿在一起,是全詩的線索;作者融情于景,表達了漂泊、思鄉、孤寂之感。

    【精煉3題】
    1.閱讀下面一首詞,完成問題。
    夢江南
    溫庭筠
    千萬恨,恨極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風空落眼前花。搖曳碧云斜。
     問: 詞中三、四兩句刻畫了一位什么樣的主人公形象?請簡要分析。(4分)
    答:
    【參考答案】 刻畫了一位孤獨寂寞又自哀自憐的主人公形象。(第一)主人公夜深滿腹哀怨,望月寄相思,而山月無情,全然不懂主人公一腔心事,自然也就無從傳遞相思情了;眼前百花白白飄落,水風全然不知,卻依然催落一地華英,暗喻主人公的青春消逝卻無人憐的哀怨。情景交融,委婉含蓄。(第二三步)
    【詩歌譯文】 恨意千萬如絲如縷,飄散到了遙遠的天邊。山間的明月不知道我的心事。綠水清風中,鮮花獨自搖落。花兒零落中,不知不覺的明月早已經斜入碧云外了。
    【詩歌賞析】溫庭筠,少負才名,然屢試不第。又好譏諷權貴,多犯忌諱,因而長期抑郁,終生不得志。《夢江南》是溫庭筠的名作,抒寫思婦的離愁別恨。此詞屬于小令,短小精悍。開頭一句,非但開門見山,直抒胸臆,而且不假堆砌,純用白描,一開口便作恨極之語,“恨”而有“千萬”,足見恨之多與無窮,而且顯得反復零亂,大有不勝枚舉之感。但第二句卻緊接著說“恨極在天涯”,則是恨雖千頭萬緒而所恨之事僅有一樁,即遠在天涯的人久不歸來是也。一語道破主旨。接著寫她一天到晚,煢煢孑立,形影相吊,卻無人能理解她的心事,只有山月不時臨照閨中而已。不說“人不知”,而說“山月不知”,則孤寂無聊之情可以想見。于是“山月不知心里事”也成為這個主人公“恨”的內容之一了。夜里看月有恨,晝間看花也還是有恨。看花原為了遣悶,但眼前的花卻是被風吹落的,看了反倒給自己添了煩惱,只能百無聊賴地凝望碧云。短短幾句,就刻畫了一位悲戚哀傷、愁思難遣、孤獨寂寞的閨中思婦形象。

    2.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問題。
    丹陽送韋參軍
    嚴維
    丹陽郭里送行舟,一別心知兩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別
    韓琮
     綠暗紅稀出鳳城,暮云樓閣古今情。
    行人莫聽宮前水,流盡年光是此聲。
    【注】①鳳城:京城。
    問:兩首送別詩都寫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請作簡要說明。(4分)
    答:
    【參考答案】第一首:友人早已走遠,而詩人仍在江邊長時間的遙望著,寒鴉掠過江面也飛遠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天際。(步驟一)“悠悠的江水”正象征了離別的惆悵和友情的悠長。(步驟二)
    第二首:“宮前水”,即浐水,在大明宮前流過。古往今來,多少有才之人,為跨越宮前水求得功名,而皓首窮經,輕擲韶華;古往今來,又有多少有志之人,馳騁沙場,立下不朽功勛,終因庸主不察,奸臣弄權,而空死牖下。正是這條宮前水,不僅流盡了千千萬萬有才、有為、有志者的大好年光,而且也見證了歷代朝代的興衰成敗和唐王朝的沒落。(步驟一)詩人借“宮前水”的不斷流淌來抒發對人生、歷史以及社會的感慨。(步驟二)
    【詩歌譯文】《丹陽送韋參軍》在丹江外城邊上送別行舟,今天一別我知道兩地悲愁。天晚我仍站在江南望江北,烏鴉都已歸巢只見水悠悠。《暮春浐水送別》花飛卉謝,葉茂枝繁,朋友出了京城,暮云中的樓閣又映襯著帝京的繁華,古今之情都在其中。遠行之人切莫聽這宮前的流水,流盡年華時光的正是此種聲音。
    【作品簡析】《丹陽送韋參軍》是作者嚴維描寫他給韋參軍送行以及送走之后的情景,表現了他們之間的真摯情誼。而詩中江南江北之間的“水悠悠”,正是傳達這一深厚友誼的象征。丹陽在江之南,“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線,也是作者目送的方向。“望”字傳出思念之神態,憂思綿綿。由“望”自然而然地帶出末一句“寒鴉飛盡水悠悠”。由于思念,站在江邊長時間的遙望著,秋日黃昏,江面上寒鴉點點,給人增添愁思。可是,就連這使人感傷的寒鴉此時此刻也“飛盡”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遠方, “水悠悠”包含著無限思念的深情,給人以孤獨、寂靜、空虛的感觸。
    《暮春浐水送別》雖同是送別詩,卻是借送別來抒“古今情”。“行人莫聽宮前水,流盡年光是此聲。”“宮前水”即浐水。這“不舍晝夜,逝者如斯”的宮前水,潺潺、湲湲,充耳引起遠行人的客愁,所以詩人特地提醒說:“行人莫聽宮前水。”“聽”字表明不忍聽又無法不聽,只好勸其莫聽,為什么?答曰:“流盡年光是此聲”。古往今來,多少有才之人,為跨越宮前水求得功名,而皓首窮經,輕擲韶華;古往今來,多少有為之人,為跨越宮前水干祿仕進,而拜倒皇宮階下,屈辱一生;古往今來,又有多少有志之人,馳騁沙場,立下不朽功勛,終因庸主不察,奸臣弄權,致使“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而空死牖下。正是這條宮前水,不僅流盡了千千萬萬有才、有為、有志者的大好年光,而且也流盡了腐朽沒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國運。
    3.閱讀下面這首樂府詩,完成試題。
    雨雪曲
    江總
    雨雪隔榆溪,從軍度隴西
    繞陣看狐跡,依山見馬蹄。
    天寒旗彩壞,地暗鼓聲低。
    漫漫愁云起,蒼蒼別路迷。
    【注】①江總(518-590):南朝陳文學家,字總持,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人。歷侍梁、陳、隋三朝。②榆溪:指邊塞。③隴西:在今甘肅東部。
    問:結合詩句分析這首詩描寫了什么樣的環境?
    【參考答案】(1)這首詩描寫了邊地雨雪交加、荒涼苦寒的環境。
    【詩歌譯文】雨雪紛飛的塞外邊防,從軍的戍卒來到了隴西(在今甘肅東部)。圍繞著軍陣邊上偶爾可以看見狐貍的蹤跡,在山腳下也可以看見馬匹走過的印跡。天冷得彩旗也似乎又缺乏了顏色,烏云壓陣的大地上就連軍鼓的聲音也顯得低落了許多。彌漫著的愁緒漸漸濃厚,離別家鄉時的路茫茫然已經迷失了。
    【作品簡析】江總今存征戍詩五首《隴頭水二首》《關山月》《驄馬驅》《雨雪曲》,皆為樂府橫吹曲辭,多描寫邊塞之荒僻與離人之憂愁。尤值一提是《雨雪曲》。起句“雨雪”點題,“榆溪”乃邊關之溪,“隴西”乃邊關要塞,可見戍地之寒遠。“天寒旗彩壞”雖未如“風擎紅旗凍不翻”形象,卻異曲同工。詩人把“旗幟壞”“鼓聲低”分別接在“天寒”“地暗”之后,不僅點明了邊塞“天寒”“地暗”的環境,也真實生動地透露出戍卒在這種環境中產生的“旗彩壞”“鼓聲低”的心理感受。詩末回首遙望來時路,無限思鄉之愁起。《雨雪曲》這首詩描寫了邊地雨雪交加、荒涼苦寒的環境。該詩通過描寫塞外陰沉的自然氣氛,反映了戍卒遠離故土身處邊陲茫茫然失落的郁悶心結,表現了戍卒身處遼遠而艱苦的邊塞的思鄉之情。
    * 詩中景物意象有四種:①畫面意象:即詩人所見之景,通過眾多景構成意境表達情感。如“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中的景物。要多品味揣摩。②傳統意象:即由于經常在詩中出現而具有特定意義的景物,通過特定意蘊表達感情。如“杜鵑”“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