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歌鑒賞之情感分析題答題方法與試題練習答案
古典詩歌鑒賞之情感分析題
一、把握情感分析的原則
1.緊扣主旨,分析有據,不可任意拔高或轉移,更不可一知半解,就句論句。在讀懂詩歌的基礎上,先對全詩的主旨情感基調有個大致的把握,在這樣的前提下方能展開分析。分析時既要扣住所給文字,又要兼顧全詩,處理好局部與整體的關系。
2.緊緊扣住語言作具體分析,不可空泛、籠統,套用一兩個術語。
邊練邊悟1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喜 雨
楊萬里
欲知一雨愜群情,聽取溪流動地聲。
風亂萬疇青錦褥,云摩千嶂翠瑤屏。
行人隔水遙相語,立鷺摧枝忽自驚。
歲歲只愁炊與釀,今愁無甑更無瓶。
詩題為“喜雨”,尾聯卻寫“愁”情,這是為什么?請作簡要分析。
答:
答案 尾聯之愁,正是反襯出對雨的喜愛。尾聯寫了兩種愁,往年愁沒有糧食和酒,是真愁;這場雨帶來豐年,今年將愁沒有儲糧儲酒之器,是“假愁”,是以愁反寫喜。因此,尾聯先以真愁襯假愁,再以假愁襯喜悅,從而更突出對雨能帶來豐收、豐年的喜愛。
賞析 此詩描繪了雨中(后)萬頃田地的莊稼郁郁蔥蔥,風吹過,綠浪翻滾的生機勃勃的畫面,表達了作者內心的喜悅之情。
頸聯中,“遙”,生動描繪雨后水漲河寬兩岸相距更遠,但人們仍然興奮不已,隔河大聲互語的情形;“忽”,生動描繪雨后樹枝積水很多,而鷺卻習慣性立于其上,終至樹枝折斷,鷺驚懼而飛的情狀。
詩題為“喜雨”,尾聯卻寫“愁情”,主要意圖在于:以愁襯愁,往年愁沒有糧食與酒,這場雨帶來豐年,今年將愁沒有儲糧儲酒之器;以愁襯喜,今年愁無儲糧儲酒之器,反襯出喜雨;出人意料,先寫“雨愜群情”的諸多情形,結尾轉寫愁情,反寫喜悅,出乎意料,使得詩歌脈絡跌宕起伏。
二、善于使用五個“抓手”
1.挑字析
古詩寫作重煉字,以至“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這樣的字,有時表現在高度凝練的情感詞語上,這叫“情字”。分析某句、某聯或全篇的思想感情,首先要把這樣的“情字”挑出來分析。有時,“情字”并不是那么顯豁,而是藏在某些富有表現力的實字或虛字中。挑字析主要用于對某句、某聯較小范圍的分析中。
邊練邊悟2 閱讀下面這首元曲,然后回答問題。
[雙調]殿前歡·客中
張可久
望長安,前程渺渺鬢斑斑。南來北往隨征雁,行路艱難。青泥小劍關①,紅葉湓江②岸,白草連云棧。功名半紙,風雪千山。
注 ①青泥:指青泥嶺,坎坷難行。劍關:劍門關,地勢險要。②湓江:長江的支流。
在這首元曲中,“望”和“隨”深深地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情感,請對此作具體分析。
答:
答案 “望長安”,可見作者對功業之渴望,但“可望而不可即”,前程渺茫,鬢發已斑。“隨征雁”,言極被動,明知功名虛幻,卻還要四處奔波。作者內心無法掙脫的矛盾,以及無法把握的人生無奈和悲哀從字里行間滲透出來。
賞析 此曲表現了作者對仕途功名的厭倦和否定,流露出對社會的不平和感慨。“望長安,前程渺渺鬢斑斑。”開頭兩句,點出滯留“客中”的緣由。前程渺渺和鬢發斑斑,直貫全篇,已充分顯示出作者的哀愁與失望。“南來北往隨征雁,行路艱難”二句概述奔波仕途的艱苦。由此生發,筆隨意轉,接連使用了“青泥小劍關,紅葉湓江岸,白草連云棧”這樣三個對仗工整的短句,形成鼎足式的對語,具體描寫“艱難”之狀。用人們所熟知的天險,作形象具體的比喻,可見多年來南北漂泊之苦,說明人生旅途之艱險。這三句是用典的手法,化用前人詩句。“青泥”語連李白詩意。李白《蜀道難》有“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的描寫。“紅葉”“湓江”暗用白居易《琵琶行》詩意。白詩云:“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又云:“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白草”,用岑參《過燕支寄杜位》“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風吹沙卷白草”詩句意。這三句對仗工穩精妙,關合古人詩意,并具有豐富的內涵,有時間的交織,又包含空間的延伸,是全曲最精彩的部分。最后“功名半紙,風雪千山”,用了一個對句,以深沉的慨嘆作結,尤覺悲憤之至,也流露了對功名富貴的鄙薄。
2.抄句析
直接引用詩歌中的某詩句,點出它所包含的思想感情,這叫“抄句析”。這種“抓手”分析運用較普遍,多用于對某聯、某片或全篇的情感分析中。運用“抄句析”,不一定要引用完整的詩句,可以根據表達需要精簡詩句,以更好地突出其中的思想感情。
邊練邊悟3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定風波·次高左藏使君韻①
黃庭堅
萬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終日似乘船。及至重陽天也霽,催醉,鬼門關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猶氣岸②,君看,幾人黃菊上華顛?戲馬臺南追兩謝③,馳射,風流猶拍古人肩。
注 ①本詞為作者謫居黔州(今四川彭水)時所作。②氣岸:氣度傲岸。③兩謝:謝瞻、謝靈運。二人曾在戲馬臺前賦詩為樂。
全詞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詞句作具體分析。
答:
答案 開頭兩句,抒發了在惡劣環境中的苦悶之情;“及至”一句,抒發了適逢佳節天晴的欣喜之情;“莫笑”“君看”,抒發了雖年高但不服老的自得之情;“追兩謝”“拍古人肩”,抒發了雖身經憂患卻心胸開朗的豪邁之情。
賞析 上闋寫重陽節詞人登高臨遠,面對蜀江開懷暢飲。首二句是對詞人平時蹙屈、郁悶生活的形象概括:“萬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終日似乘船。”“黔中”是對包括蜀地在內的云貴川邊遠地區的泛稱,此地高山綿亙,作者遠離京城萬里,屈居于這蠻野的崇山峻嶺之中,終日只見一線窄窄的藍天;而悶坐屋中一如乘船于兩岸高山壁立的三峽,更難見天日。“及至重陽天也霽”三句在意境上、情緒上都與前兩句是一個反差極大的對應:重陽登高,天色霽晴,滔滔蜀江在眼前奔流而過,二三知己在山頭暢懷酣飲,此情此景很是醉人。這反差極大的對應也包含著深層次的象征:詞人貶官邊陲蠻荒之地,日久難見天日,而今終于來到“鬼門關”外,臨江把盞,天霽山晴,這不啻是詞人沖破愁城進入豁達境界的一個縮影和表征。
下闋進一步描寫詞人登高臨遠的豪放心情。“莫笑老翁猶氣岸”三句很有點蘇東坡“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的味道,但自有獨特的意境,這里看到和聽到了詞人神采飛揚的傲岸風姿和灑脫不羈的豪言壯語。“君看”二字極有神韻,它把作者此時談笑風生的神采真切活現地表現了出來,而“幾人黃菊上華顛”一語則更把詞人頭簪黃菊、皓首紅顏、臨風吟詠的灑脫神態和自得情懷盡現無遺。“戲馬臺南追兩謝”三句用了宋武帝于重陽節在徐州彭城縣戲馬臺(項羽所筑)引賓客賦詩的典故,表明作者自己文才可追蹤兩謝(“大謝”與“小謝”,即謝靈運與謝朓,劉宋時人),而武功猶能騎驅射逐,如此風流倜儻,直可與古人比肩。“風流猶拍古人肩”一語極為形象,既有對古人相親相近之情,也有與古人比肩追超之意。作者于顛沛流離之中能發此豪邁慷慨之言,真不愧其師蘇軾“超軼絕塵,獨立萬物之表”的稱道也。
3.逐聯(片)析
“逐聯(片)析”就是對律詩和有上下片的詞采取逐聯逐片的分析,得出該詩歌的思想感情。此法主要運用于對詩歌全篇的思想感情分析題中。有時對詩歌全篇感情變化的分析也用此法。
邊練邊悟4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次韻東坡還自嶺南①
李之儀②
憑陵歲月固難堪,食蘗多來味卻甘。
時雨才聞遍中外,臥龍相繼起東南。
天邊鶴賀瞻仙袂,云里詩箋帶海嵐。
重見門生應不識,雪髯霜鬢兩毿毿③。
注 ①寫作背景:蘇軾因新舊黨爭被發配嶺南,元豐年間遇赦返京,作者在他即將歸來時作了此詩。②李之儀:蘇軾門生,與蘇軾感情深厚。③毿毿(sēnsēn):毛發紛披散亂狀。
詩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變化的?請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
答:
答案 由悲傷轉為欣喜,又由喜悅回歸悲傷。首聯作者為東坡先生遭遇黨爭打擊、需要獨自承受生活的艱辛而悲傷;頷聯、頸聯為老師能夠等來皇帝的赦免,重新返京而無限欣喜,自己想早日見到他,內心充滿渴望;尾聯作者想到時光飛逝,歲月無情,師生都已老邁,而感慨萬千。
賞析 這首詩是李之儀于元豐年間因蘇軾受黨爭之害而發配嶺南歸來時所寫的。
首聯概括蘇軾流放生涯中的甘苦,語似慰解而意極酸苦。“憑陵”有“逼壓”之意,寫蘇軾在政治斗爭中所遭到的凌逼以及在艱難歲月中所承受的精神壓力,頗為精切。“蘗”即黃檗,落葉喬木,果實及莖內皮皆黃,可入藥,味苦,古人常以黃檗比苦心。雖然物極必反,但決無苦多反而味甘之理,這兩句是反話正說,猶如人憤極無淚唯有苦笑,實是以反常的甘味來表現極度的苦味。另一方面,從蘇軾豁達的人生態度來看,這兩句也寫出了他在貶謫嶺南的逆境中安之若素、甘之如飴的精神。
頷聯寫蘇軾遇赦歸來的背景。宋徽宗即位,例行大赦,這時執掌軍國事,打擊變法派,原來被變法派流放到嶺外的元祐黨人紛紛遷移,相繼復職。以“才聞”和“相繼”對仗,可見出舊黨起復之迅速,以“臥龍”為喻和“時雨”相對,贊美元祐黨人的政略才能,反映出作者的政治傾向,也形象地寫出了舊黨得赦之后枯而復蘇的政治氣候,交代了蘇軾得以還自嶺南的原因。
頸聯借頷聯臥龍騰起之勢,描寫蘇軾從天外歸來的風采:鶴駕清風,仙袂飄飄,云里詩箋還帶著海邊潮濕的霧氣。這一聯是將作者平時的夢境與蘇軾瀟灑的風神綜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浪漫想象,蘇軾從天而降的形象又是將他喜從天降的心情夸大并加以具象化的結果。
尾聯從浪漫的想象躍回現實,“應”字表現出,蘇軾容顏變老,歸來后重見門生不相識的情景實為作者的揣想。“兩毿毿”既指鬢、髯皆白,又有兩人須發皆白的意思。連門生都已如此衰老,則蘇軾歷盡坎坷之后的老態更可想而知。事實上,蘇軾歸來這一年已經六十六歲,不久便離開了人世。這一聯真切地寫出了與宗師同命運的門生歷盡苦難之后的深沉感慨,對蘇軾在貶謫中耗盡余生的不幸,流露了無限的同情。
4.捕象析
詩歌是靠形象說話的,古詩中的形象,尤其是意象,是詩人思想感情的寄托物。從形象,尤其從典型意象切入來分析其中的思想感情,這叫“捕象析”。此法多用于詠物詩或寫人詩的情感分析題中。
邊練邊悟5 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水龍吟①
[宋]朱敦儒
放船千里凌波去,略為吳山留顧。云屯水府,濤隨神女,九江東注。北容翩然,壯心偏感,年華將暮。念伊嵩舊隱,巢由故友,南柯夢,遽如許!
回首妖氛未掃,問人間、英雄何處?奇謀報國,可憐無用,塵昏白羽。鐵鎖橫江,錦帆沖浪,孫郎良苦②。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③,淚流如雨。
注 ①本詞寫于金兵南下,作者初離洛陽,由水路南行之時。②孫郎良苦:三國時吳主孫皓聞晉軍沿江來犯,遂以鐵索橫江拒敵,惜為晉人所破。此處暗喻宋為金所迫的局面。③梁父:即梁甫吟,樂府歌曲。《三國志·諸葛亮傳》載諸葛亮隱居襄陽隆中時,好為梁甫吟。
“淚”是古代詩詞中的常見意象,例如《雨霖鈴》中的“執手相看淚眼”,《蜀相》中的“長使英雄淚滿襟”,《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的“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試舉其中一例談談“淚”這一意象在詩詞中表達的情感與本詞“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淚流如雨”有何不同。
答:
答案 ①本詞寫出了作者面對家國不幸后的悲痛以及對時局無力回天的無奈。
②《蜀相》中表現出杜甫對諸葛亮獻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他對事業未竟的痛惜心情;看似抒發吊古之情,實則也是抒發自己壯志難酬,理想難以實現的悲哀和苦痛。
《雨霖鈴》中,柳永寫了自己與戀人不忍分別又不能不別的情形,表現了依依不舍的深情。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辛棄疾自傷抱負不能實現,世無知己,得不到同情、慰藉的孤獨、寂寞、悲愴、憤慨。
賞析 詞一開篇就以雄健之筆描繪了一個開闊的水面境界:放船千里,凌波破浪,煙波浩淼。“略為吳山留顧”,從側面點明作者此次離開汴洛一帶南來,不是為了“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孟浩然《自洛之越》)。對明媚的吳中山水,他只是略為留顧而已。“云屯”三句寫長江水勢。水府,本為星宿名,主水之官,此處借指水。“九”,泛指多數。“九江”,指長江匯合眾流,浩浩蕩蕩,千里東流。境界何等曠遠。然而這曠遠的境界并未使作者襟懷開闊,反而“北客”一句轉出個人身世之感。國步艱難,一身漂泊,“如今憔悴,天涯何處可銷憂”。(朱敦儒《水調歌頭》)“壯志未酬”“此生老矣!”(朱敦儒《雨中花》)表現了一位愛國詞人的憂憤,不是一般文人的嘆老嗟卑,而是與國家興廢、民族存亡息息相關的。這正是作者思想境界的崇高之處。
下文由一“念”字領起,將生活鏡頭拉回到作者早年在洛陽隱居的時代。“伊嵩”,指洛陽附近的伊闕、嵩山,這里代指洛陽一帶。“巢由”指唐堯時的著名隱士巢父、許由,這里代指作者在洛陽隱居時的朋友。朱敦儒對過去隱居伊、嵩生活的懷念,其實質是希望趕走金兵,恢復中原,回到以前的那個時代去,是愛國家、愛民族的表現。
下片一開始作者就站在愛國家、愛民族的高度,當此凌波南下之時,北望中原,痛感“妖氛未掃”,不禁發出了對英雄的渴求和呼喚。渴望有英雄出來掃凈妖氛,恢復中原。上下兩片,意脈相連。當時并非沒有英雄,宗澤、李綱都力主抗金,收復失地,但都為投降派所阻。或憂憤成疾而死,或連遭排擠貶斥,無一得志。作者想到眼前放船千里的地方,也正是三國時蜀吳聯軍抗曹的故地。當年諸葛亮何等英雄,奇謀報國,指揮若定。因后主懦弱,佞臣誤國,終于“塵昏白羽”,大業未成。隱喻自己也和其他英雄一樣,雖有“壯心”,無奈“奇謀無用”,英雄無用武之地。下文“但”字一轉,結束上文的論史,轉入到以抒情作結。詞人救亡有志,報國無門,他憂憤得敲打著船槳,作為擊節,像諸葛亮那樣唱著“梁父吟”,心潮激蕩,“淚流如雨”,無可奈何。一位愛國詞人的一腔忠義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而詞情至此,也達到高潮。
5.描圖析
“描圖析”即根據詩句,展開想象與聯想,描摹詩句所表現出的畫面,從而達到分析思想感情的目的。此法多用于對寫景句或富有意境的畫面的情感分析題中。
邊練邊悟6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寄韓潮州愈①
賈 島
此心曾與木蘭舟,直到天南潮水頭。
隔嶺篇章來華岳,出關書信過瀧流。
峰懸驛路殘云斷,海浸城根老樹秋。
一夕瘴煙風卷盡,月明初上浪西樓②。
注 ①元和十四年,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寫了《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隔嶺篇章”即指該詩),傳到京師,賈島讀后有感而作此詩。②浪西樓:潮州名樓。
請從借景抒情的角度,簡析尾聯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尾聯想象瘴氣總有一天會消散,到那時,皓月東升,銀光將照耀在潮州浪西樓上。作者借此表達對朋友的美好祝愿,堅信友人無辜遭貶的冤屈自將大白于天下。
賞析 詩一開頭就表達了與韓愈不同尋常的交契,流露了一種深切的眷念和向往的心曲。作者說,我的心早與您同乘蘭舟,水宿風餐,一直流到嶺南韓江潮水的盡頭了。兩句筆力奇橫,表現了忠臣遭斥逐,寒士心不平,甘愿陪同貶官受苦的深厚友情。
頷聯直抒別后景況。“篇章”即指韓愈《左遷》一詩。作者說,您這一腔忠憤的“篇章”隔著秦嶺傳到京師(“華岳”指代長安),我怎能不內心共鳴,馳書安慰?當出關驛馬奔過瀧流,謫貶中的知友就可得到片紙安慰了。這一聯,表明二人正是高山流水,肝膽相照。
韓愈詩說:“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賈島則報以“峰懸驛路殘云斷,海浸城根老樹秋。”
這是互訴衷曲之語。“懸”“浸”二字,一高一下,富于形象。望不到盡頭的驛路,盤山而上,好像懸掛在聳入云霄的峰巒上。這是途中景色。潮州濱海,海潮浸到城根,地卑湮濕,老樹為之含秋。這是到任后的景色。“峰懸驛路”是寫道路險阻,“海浸城根”則說處境凄苦。“殘云斷”內含人雖隔斷,兩心相連之意;“老樹秋”則有“樹猶如此,人何以堪”之慨。
在物景烘托中透露作者深沉的關懷心情。
寫到第三聯,已把堅如磐石的友情推至頂峰,詩的境界也達到了高峰。第四聯則蕩開一筆,別開生面:“一夕瘴煙風卷盡,月明初上浪西樓。”南方山林間濕熱蒸郁,能致人疾疫的瘴氣,總有一天會像風卷殘云那樣一掃而光。到那時,皓月東升,銀光照耀在潮州浪西樓上,整個大地也將變成瓊玉般的銀裝世界了。月光如洗,天下昭然,友人無辜遭貶的冤屈,自將大白于天下。這里針對韓愈“好收吾骨瘴江邊”一語,一反其意,以美好的憧憬結束全詩。
總結 上述五種情感分析題的“抓手”,究竟要用哪一種,要從具體題目出發,視所給詩句而定。另外,這五種“抓手”也不是單一使用的,必要時可綜合一至兩個使用。個別情況下也可以從表達技巧角度切入分析。
三、靈活運用答題規范
情感分析題答題格式有兩種,一種是“先總后分”式,先總體概括出情感,再分層具體指出情感出處;一種是“先分后總”式,先對某句(聯、片)分析,后總結出情感內涵。前者多用于整體情感分析,后者多用于局部情感分析。
不過,要根據具體內容靈活使用。如當整體情感內涵點很“復雜豐富”時,不宜使用“先總后分”式;局部情感分析也可用“先總后分”式;這樣便于把要點放在答案開頭,醒目,便于閱卷老師捕捉。所謂情感分析題,就是不僅要準確答出情感內涵,還要指出這種情感從何處得出。答案必須包括兩點:①什么情感,②情感來自哪里。只要能答出這兩點,不必拘泥于格式。
一、把握情感分析的原則
1.緊扣主旨,分析有據,不可任意拔高或轉移,更不可一知半解,就句論句。在讀懂詩歌的基礎上,先對全詩的主旨情感基調有個大致的把握,在這樣的前提下方能展開分析。分析時既要扣住所給文字,又要兼顧全詩,處理好局部與整體的關系。
2.緊緊扣住語言作具體分析,不可空泛、籠統,套用一兩個術語。
邊練邊悟1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喜 雨
楊萬里
欲知一雨愜群情,聽取溪流動地聲。
風亂萬疇青錦褥,云摩千嶂翠瑤屏。
行人隔水遙相語,立鷺摧枝忽自驚。
歲歲只愁炊與釀,今愁無甑更無瓶。
詩題為“喜雨”,尾聯卻寫“愁”情,這是為什么?請作簡要分析。
答:
答案 尾聯之愁,正是反襯出對雨的喜愛。尾聯寫了兩種愁,往年愁沒有糧食和酒,是真愁;這場雨帶來豐年,今年將愁沒有儲糧儲酒之器,是“假愁”,是以愁反寫喜。因此,尾聯先以真愁襯假愁,再以假愁襯喜悅,從而更突出對雨能帶來豐收、豐年的喜愛。
賞析 此詩描繪了雨中(后)萬頃田地的莊稼郁郁蔥蔥,風吹過,綠浪翻滾的生機勃勃的畫面,表達了作者內心的喜悅之情。
頸聯中,“遙”,生動描繪雨后水漲河寬兩岸相距更遠,但人們仍然興奮不已,隔河大聲互語的情形;“忽”,生動描繪雨后樹枝積水很多,而鷺卻習慣性立于其上,終至樹枝折斷,鷺驚懼而飛的情狀。
詩題為“喜雨”,尾聯卻寫“愁情”,主要意圖在于:以愁襯愁,往年愁沒有糧食與酒,這場雨帶來豐年,今年將愁沒有儲糧儲酒之器;以愁襯喜,今年愁無儲糧儲酒之器,反襯出喜雨;出人意料,先寫“雨愜群情”的諸多情形,結尾轉寫愁情,反寫喜悅,出乎意料,使得詩歌脈絡跌宕起伏。
二、善于使用五個“抓手”
1.挑字析
古詩寫作重煉字,以至“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這樣的字,有時表現在高度凝練的情感詞語上,這叫“情字”。分析某句、某聯或全篇的思想感情,首先要把這樣的“情字”挑出來分析。有時,“情字”并不是那么顯豁,而是藏在某些富有表現力的實字或虛字中。挑字析主要用于對某句、某聯較小范圍的分析中。
邊練邊悟2 閱讀下面這首元曲,然后回答問題。
[雙調]殿前歡·客中
張可久
望長安,前程渺渺鬢斑斑。南來北往隨征雁,行路艱難。青泥小劍關①,紅葉湓江②岸,白草連云棧。功名半紙,風雪千山。
注 ①青泥:指青泥嶺,坎坷難行。劍關:劍門關,地勢險要。②湓江:長江的支流。
在這首元曲中,“望”和“隨”深深地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情感,請對此作具體分析。
答:
答案 “望長安”,可見作者對功業之渴望,但“可望而不可即”,前程渺茫,鬢發已斑。“隨征雁”,言極被動,明知功名虛幻,卻還要四處奔波。作者內心無法掙脫的矛盾,以及無法把握的人生無奈和悲哀從字里行間滲透出來。
賞析 此曲表現了作者對仕途功名的厭倦和否定,流露出對社會的不平和感慨。“望長安,前程渺渺鬢斑斑。”開頭兩句,點出滯留“客中”的緣由。前程渺渺和鬢發斑斑,直貫全篇,已充分顯示出作者的哀愁與失望。“南來北往隨征雁,行路艱難”二句概述奔波仕途的艱苦。由此生發,筆隨意轉,接連使用了“青泥小劍關,紅葉湓江岸,白草連云棧”這樣三個對仗工整的短句,形成鼎足式的對語,具體描寫“艱難”之狀。用人們所熟知的天險,作形象具體的比喻,可見多年來南北漂泊之苦,說明人生旅途之艱險。這三句是用典的手法,化用前人詩句。“青泥”語連李白詩意。李白《蜀道難》有“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的描寫。“紅葉”“湓江”暗用白居易《琵琶行》詩意。白詩云:“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又云:“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白草”,用岑參《過燕支寄杜位》“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風吹沙卷白草”詩句意。這三句對仗工穩精妙,關合古人詩意,并具有豐富的內涵,有時間的交織,又包含空間的延伸,是全曲最精彩的部分。最后“功名半紙,風雪千山”,用了一個對句,以深沉的慨嘆作結,尤覺悲憤之至,也流露了對功名富貴的鄙薄。
2.抄句析
直接引用詩歌中的某詩句,點出它所包含的思想感情,這叫“抄句析”。這種“抓手”分析運用較普遍,多用于對某聯、某片或全篇的情感分析中。運用“抄句析”,不一定要引用完整的詩句,可以根據表達需要精簡詩句,以更好地突出其中的思想感情。
邊練邊悟3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定風波·次高左藏使君韻①
黃庭堅
萬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終日似乘船。及至重陽天也霽,催醉,鬼門關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猶氣岸②,君看,幾人黃菊上華顛?戲馬臺南追兩謝③,馳射,風流猶拍古人肩。
注 ①本詞為作者謫居黔州(今四川彭水)時所作。②氣岸:氣度傲岸。③兩謝:謝瞻、謝靈運。二人曾在戲馬臺前賦詩為樂。
全詞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詞句作具體分析。
答:
答案 開頭兩句,抒發了在惡劣環境中的苦悶之情;“及至”一句,抒發了適逢佳節天晴的欣喜之情;“莫笑”“君看”,抒發了雖年高但不服老的自得之情;“追兩謝”“拍古人肩”,抒發了雖身經憂患卻心胸開朗的豪邁之情。
賞析 上闋寫重陽節詞人登高臨遠,面對蜀江開懷暢飲。首二句是對詞人平時蹙屈、郁悶生活的形象概括:“萬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終日似乘船。”“黔中”是對包括蜀地在內的云貴川邊遠地區的泛稱,此地高山綿亙,作者遠離京城萬里,屈居于這蠻野的崇山峻嶺之中,終日只見一線窄窄的藍天;而悶坐屋中一如乘船于兩岸高山壁立的三峽,更難見天日。“及至重陽天也霽”三句在意境上、情緒上都與前兩句是一個反差極大的對應:重陽登高,天色霽晴,滔滔蜀江在眼前奔流而過,二三知己在山頭暢懷酣飲,此情此景很是醉人。這反差極大的對應也包含著深層次的象征:詞人貶官邊陲蠻荒之地,日久難見天日,而今終于來到“鬼門關”外,臨江把盞,天霽山晴,這不啻是詞人沖破愁城進入豁達境界的一個縮影和表征。
下闋進一步描寫詞人登高臨遠的豪放心情。“莫笑老翁猶氣岸”三句很有點蘇東坡“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的味道,但自有獨特的意境,這里看到和聽到了詞人神采飛揚的傲岸風姿和灑脫不羈的豪言壯語。“君看”二字極有神韻,它把作者此時談笑風生的神采真切活現地表現了出來,而“幾人黃菊上華顛”一語則更把詞人頭簪黃菊、皓首紅顏、臨風吟詠的灑脫神態和自得情懷盡現無遺。“戲馬臺南追兩謝”三句用了宋武帝于重陽節在徐州彭城縣戲馬臺(項羽所筑)引賓客賦詩的典故,表明作者自己文才可追蹤兩謝(“大謝”與“小謝”,即謝靈運與謝朓,劉宋時人),而武功猶能騎驅射逐,如此風流倜儻,直可與古人比肩。“風流猶拍古人肩”一語極為形象,既有對古人相親相近之情,也有與古人比肩追超之意。作者于顛沛流離之中能發此豪邁慷慨之言,真不愧其師蘇軾“超軼絕塵,獨立萬物之表”的稱道也。
3.逐聯(片)析
“逐聯(片)析”就是對律詩和有上下片的詞采取逐聯逐片的分析,得出該詩歌的思想感情。此法主要運用于對詩歌全篇的思想感情分析題中。有時對詩歌全篇感情變化的分析也用此法。
邊練邊悟4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次韻東坡還自嶺南①
李之儀②
憑陵歲月固難堪,食蘗多來味卻甘。
時雨才聞遍中外,臥龍相繼起東南。
天邊鶴賀瞻仙袂,云里詩箋帶海嵐。
重見門生應不識,雪髯霜鬢兩毿毿③。
注 ①寫作背景:蘇軾因新舊黨爭被發配嶺南,元豐年間遇赦返京,作者在他即將歸來時作了此詩。②李之儀:蘇軾門生,與蘇軾感情深厚。③毿毿(sēnsēn):毛發紛披散亂狀。
詩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變化的?請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
答:
答案 由悲傷轉為欣喜,又由喜悅回歸悲傷。首聯作者為東坡先生遭遇黨爭打擊、需要獨自承受生活的艱辛而悲傷;頷聯、頸聯為老師能夠等來皇帝的赦免,重新返京而無限欣喜,自己想早日見到他,內心充滿渴望;尾聯作者想到時光飛逝,歲月無情,師生都已老邁,而感慨萬千。
賞析 這首詩是李之儀于元豐年間因蘇軾受黨爭之害而發配嶺南歸來時所寫的。
首聯概括蘇軾流放生涯中的甘苦,語似慰解而意極酸苦。“憑陵”有“逼壓”之意,寫蘇軾在政治斗爭中所遭到的凌逼以及在艱難歲月中所承受的精神壓力,頗為精切。“蘗”即黃檗,落葉喬木,果實及莖內皮皆黃,可入藥,味苦,古人常以黃檗比苦心。雖然物極必反,但決無苦多反而味甘之理,這兩句是反話正說,猶如人憤極無淚唯有苦笑,實是以反常的甘味來表現極度的苦味。另一方面,從蘇軾豁達的人生態度來看,這兩句也寫出了他在貶謫嶺南的逆境中安之若素、甘之如飴的精神。
頷聯寫蘇軾遇赦歸來的背景。宋徽宗即位,例行大赦,這時執掌軍國事,打擊變法派,原來被變法派流放到嶺外的元祐黨人紛紛遷移,相繼復職。以“才聞”和“相繼”對仗,可見出舊黨起復之迅速,以“臥龍”為喻和“時雨”相對,贊美元祐黨人的政略才能,反映出作者的政治傾向,也形象地寫出了舊黨得赦之后枯而復蘇的政治氣候,交代了蘇軾得以還自嶺南的原因。
頸聯借頷聯臥龍騰起之勢,描寫蘇軾從天外歸來的風采:鶴駕清風,仙袂飄飄,云里詩箋還帶著海邊潮濕的霧氣。這一聯是將作者平時的夢境與蘇軾瀟灑的風神綜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浪漫想象,蘇軾從天而降的形象又是將他喜從天降的心情夸大并加以具象化的結果。
尾聯從浪漫的想象躍回現實,“應”字表現出,蘇軾容顏變老,歸來后重見門生不相識的情景實為作者的揣想。“兩毿毿”既指鬢、髯皆白,又有兩人須發皆白的意思。連門生都已如此衰老,則蘇軾歷盡坎坷之后的老態更可想而知。事實上,蘇軾歸來這一年已經六十六歲,不久便離開了人世。這一聯真切地寫出了與宗師同命運的門生歷盡苦難之后的深沉感慨,對蘇軾在貶謫中耗盡余生的不幸,流露了無限的同情。
4.捕象析
詩歌是靠形象說話的,古詩中的形象,尤其是意象,是詩人思想感情的寄托物。從形象,尤其從典型意象切入來分析其中的思想感情,這叫“捕象析”。此法多用于詠物詩或寫人詩的情感分析題中。
邊練邊悟5 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水龍吟①
[宋]朱敦儒
放船千里凌波去,略為吳山留顧。云屯水府,濤隨神女,九江東注。北容翩然,壯心偏感,年華將暮。念伊嵩舊隱,巢由故友,南柯夢,遽如許!
回首妖氛未掃,問人間、英雄何處?奇謀報國,可憐無用,塵昏白羽。鐵鎖橫江,錦帆沖浪,孫郎良苦②。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③,淚流如雨。
注 ①本詞寫于金兵南下,作者初離洛陽,由水路南行之時。②孫郎良苦:三國時吳主孫皓聞晉軍沿江來犯,遂以鐵索橫江拒敵,惜為晉人所破。此處暗喻宋為金所迫的局面。③梁父:即梁甫吟,樂府歌曲。《三國志·諸葛亮傳》載諸葛亮隱居襄陽隆中時,好為梁甫吟。
“淚”是古代詩詞中的常見意象,例如《雨霖鈴》中的“執手相看淚眼”,《蜀相》中的“長使英雄淚滿襟”,《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的“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試舉其中一例談談“淚”這一意象在詩詞中表達的情感與本詞“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淚流如雨”有何不同。
答:
答案 ①本詞寫出了作者面對家國不幸后的悲痛以及對時局無力回天的無奈。
②《蜀相》中表現出杜甫對諸葛亮獻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他對事業未竟的痛惜心情;看似抒發吊古之情,實則也是抒發自己壯志難酬,理想難以實現的悲哀和苦痛。
《雨霖鈴》中,柳永寫了自己與戀人不忍分別又不能不別的情形,表現了依依不舍的深情。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辛棄疾自傷抱負不能實現,世無知己,得不到同情、慰藉的孤獨、寂寞、悲愴、憤慨。
賞析 詞一開篇就以雄健之筆描繪了一個開闊的水面境界:放船千里,凌波破浪,煙波浩淼。“略為吳山留顧”,從側面點明作者此次離開汴洛一帶南來,不是為了“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孟浩然《自洛之越》)。對明媚的吳中山水,他只是略為留顧而已。“云屯”三句寫長江水勢。水府,本為星宿名,主水之官,此處借指水。“九”,泛指多數。“九江”,指長江匯合眾流,浩浩蕩蕩,千里東流。境界何等曠遠。然而這曠遠的境界并未使作者襟懷開闊,反而“北客”一句轉出個人身世之感。國步艱難,一身漂泊,“如今憔悴,天涯何處可銷憂”。(朱敦儒《水調歌頭》)“壯志未酬”“此生老矣!”(朱敦儒《雨中花》)表現了一位愛國詞人的憂憤,不是一般文人的嘆老嗟卑,而是與國家興廢、民族存亡息息相關的。這正是作者思想境界的崇高之處。
下文由一“念”字領起,將生活鏡頭拉回到作者早年在洛陽隱居的時代。“伊嵩”,指洛陽附近的伊闕、嵩山,這里代指洛陽一帶。“巢由”指唐堯時的著名隱士巢父、許由,這里代指作者在洛陽隱居時的朋友。朱敦儒對過去隱居伊、嵩生活的懷念,其實質是希望趕走金兵,恢復中原,回到以前的那個時代去,是愛國家、愛民族的表現。
下片一開始作者就站在愛國家、愛民族的高度,當此凌波南下之時,北望中原,痛感“妖氛未掃”,不禁發出了對英雄的渴求和呼喚。渴望有英雄出來掃凈妖氛,恢復中原。上下兩片,意脈相連。當時并非沒有英雄,宗澤、李綱都力主抗金,收復失地,但都為投降派所阻。或憂憤成疾而死,或連遭排擠貶斥,無一得志。作者想到眼前放船千里的地方,也正是三國時蜀吳聯軍抗曹的故地。當年諸葛亮何等英雄,奇謀報國,指揮若定。因后主懦弱,佞臣誤國,終于“塵昏白羽”,大業未成。隱喻自己也和其他英雄一樣,雖有“壯心”,無奈“奇謀無用”,英雄無用武之地。下文“但”字一轉,結束上文的論史,轉入到以抒情作結。詞人救亡有志,報國無門,他憂憤得敲打著船槳,作為擊節,像諸葛亮那樣唱著“梁父吟”,心潮激蕩,“淚流如雨”,無可奈何。一位愛國詞人的一腔忠義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而詞情至此,也達到高潮。
5.描圖析
“描圖析”即根據詩句,展開想象與聯想,描摹詩句所表現出的畫面,從而達到分析思想感情的目的。此法多用于對寫景句或富有意境的畫面的情感分析題中。
邊練邊悟6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寄韓潮州愈①
賈 島
此心曾與木蘭舟,直到天南潮水頭。
隔嶺篇章來華岳,出關書信過瀧流。
峰懸驛路殘云斷,海浸城根老樹秋。
一夕瘴煙風卷盡,月明初上浪西樓②。
注 ①元和十四年,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寫了《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隔嶺篇章”即指該詩),傳到京師,賈島讀后有感而作此詩。②浪西樓:潮州名樓。
請從借景抒情的角度,簡析尾聯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尾聯想象瘴氣總有一天會消散,到那時,皓月東升,銀光將照耀在潮州浪西樓上。作者借此表達對朋友的美好祝愿,堅信友人無辜遭貶的冤屈自將大白于天下。
賞析 詩一開頭就表達了與韓愈不同尋常的交契,流露了一種深切的眷念和向往的心曲。作者說,我的心早與您同乘蘭舟,水宿風餐,一直流到嶺南韓江潮水的盡頭了。兩句筆力奇橫,表現了忠臣遭斥逐,寒士心不平,甘愿陪同貶官受苦的深厚友情。
頷聯直抒別后景況。“篇章”即指韓愈《左遷》一詩。作者說,您這一腔忠憤的“篇章”隔著秦嶺傳到京師(“華岳”指代長安),我怎能不內心共鳴,馳書安慰?當出關驛馬奔過瀧流,謫貶中的知友就可得到片紙安慰了。這一聯,表明二人正是高山流水,肝膽相照。
韓愈詩說:“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賈島則報以“峰懸驛路殘云斷,海浸城根老樹秋。”
這是互訴衷曲之語。“懸”“浸”二字,一高一下,富于形象。望不到盡頭的驛路,盤山而上,好像懸掛在聳入云霄的峰巒上。這是途中景色。潮州濱海,海潮浸到城根,地卑湮濕,老樹為之含秋。這是到任后的景色。“峰懸驛路”是寫道路險阻,“海浸城根”則說處境凄苦。“殘云斷”內含人雖隔斷,兩心相連之意;“老樹秋”則有“樹猶如此,人何以堪”之慨。
在物景烘托中透露作者深沉的關懷心情。
寫到第三聯,已把堅如磐石的友情推至頂峰,詩的境界也達到了高峰。第四聯則蕩開一筆,別開生面:“一夕瘴煙風卷盡,月明初上浪西樓。”南方山林間濕熱蒸郁,能致人疾疫的瘴氣,總有一天會像風卷殘云那樣一掃而光。到那時,皓月東升,銀光照耀在潮州浪西樓上,整個大地也將變成瓊玉般的銀裝世界了。月光如洗,天下昭然,友人無辜遭貶的冤屈,自將大白于天下。這里針對韓愈“好收吾骨瘴江邊”一語,一反其意,以美好的憧憬結束全詩。
總結 上述五種情感分析題的“抓手”,究竟要用哪一種,要從具體題目出發,視所給詩句而定。另外,這五種“抓手”也不是單一使用的,必要時可綜合一至兩個使用。個別情況下也可以從表達技巧角度切入分析。
三、靈活運用答題規范
情感分析題答題格式有兩種,一種是“先總后分”式,先總體概括出情感,再分層具體指出情感出處;一種是“先分后總”式,先對某句(聯、片)分析,后總結出情感內涵。前者多用于整體情感分析,后者多用于局部情感分析。
不過,要根據具體內容靈活使用。如當整體情感內涵點很“復雜豐富”時,不宜使用“先總后分”式;局部情感分析也可用“先總后分”式;這樣便于把要點放在答案開頭,醒目,便于閱卷老師捕捉。所謂情感分析題,就是不僅要準確答出情感內涵,還要指出這種情感從何處得出。答案必須包括兩點:①什么情感,②情感來自哪里。只要能答出這兩點,不必拘泥于格式。
上一篇:沈佺期《入衛作》閱讀答案
下一篇:曾鞏《西亭》閱讀答案
* 古典詩歌鑒賞之情感分析題一、把握情感分析的原則1.緊扣主旨,分析有據,不可任意拔高或轉移,更不可一知半解,就句論句。在讀懂詩歌的基礎上,先對全詩的主旨情感基調有個大致的把握,在這樣的前提下方能展開分析。分析時既要扣住所給文字,又要兼顧全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