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的成語 (1332個)
-
641
賣兒鬻女
- 成語拼音:
- mài ér yù nǚ
- 成語解釋:
- 鬻:賣。指窮困到極點;無法養家糊口;維持生活;被迫賣掉自己的兒女。
- 成語出處: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47回:“破家蕩產,鬻兒賣女,時有所聞。”
-
642
迷而知反
- 成語拼音:
- mí ér zhī fǎn
- 成語解釋:
- 迷路后知道回來。比喻有了過失能夠改正
- 成語出處: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袁術傳》:“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
-
643
迷而知返
- 成語拼音:
- mí ér zhī fǎn
- 成語解釋:
- 迷路后知道回來。比喻有了過失能夠改正
- 成語出處:
- 《宋書 二兇傳 元兇劭》:“所以淹霆緩電者,猶冀弟迷而知返耳。”
-
644
鳴鼓而攻
- 成語拼音:
- míng gǔ ér gōng
- 成語解釋:
- 大張旗鼓地加以討伐。
- 成語出處:
- 先秦 孔子《論語 先進》:“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
645
鳴鼓而攻之
- 成語拼音:
- míng gǔ ér gōng zhī
- 成語解釋:
- 比喻宣布罪狀,遣責或聲討。
- 成語出處:
- 《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
646
面紅耳赤
- 成語拼音:
- miàn hóng ěr chì
- 成語解釋:
- 臉和耳朵都紅了。形容因羞愧、窘迫、激動或發怒而臉色漲紅的樣子。
- 成語出處: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29卷:“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于頭紅耳赤;子文卻三仕三已,略無喜慍。”
-
647
沐猴而冠
- 成語拼音:
- mù hóu ér guàn
- 成語解釋:
- 沐猴:獼猴;冠:戴帽子。獼猴裝扮成人樣。比喻徒有儀表或地位而無真本領;也可形容壞人裝扮成好人。
- 成語出處: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
648
木猴而冠
- 成語拼音:
- mù hóu ér guàn
- 成語解釋:
- 猴子穿衣戴帽裝扮成人樣。比喻虛有其表而無真本領。用來諷刺投靠權勢竊據權位的人
- 成語出處:
- 明·沈采《千金記·會宴》:“項王乃是木猴而冠,不足謀天下矣。”
-
649
面紅耳熱
- 成語拼音:
- miàn hóng ěr rè
- 成語解釋:
- 見“面紅耳赤”。
- 成語出處: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可憐裴蘭孫是個嬌滴滴的閨中處子,見了一個陌生人,也要面紅耳熱的。”
-
650
面紅過耳
- 成語拼音:
- miàn hóng guò ěr
- 成語解釋:
- 形容因激動、窘迫、發怒或羞漸而臉色漲紅的樣子
- 成語出處: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四回:“那安公子羞得面紅過耳,眼觀鼻、鼻觀心的答應了一聲。”
-
651
目擊耳聞
- 成語拼音:
- mù jī ěr wén
- 成語解釋:
- 親眼看到,親耳聽到。
- 成語出處:
- 《資治通鑒·唐紀睿宗景云二年》:“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
-
652
目見耳聞
- 成語拼音:
- mù jiàn ěr wén
- 成語解釋:
- 親眼看見,親耳聽到。
- 成語出處:
- 宋·蘇軾《石鐘山記》:“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
653
慕名而來
- 成語拼音:
- mù míng ér lái
- 成語解釋:
- 指仰慕名聲而來
- 成語出處:
- 《人民日報》1982.3.14:“不少中外旅游者紛紛慕名而來,西安更成了世人矚目的地方。”
-
654
面命耳提
- 成語拼音:
- miàn mìng ěr tí
- 成語解釋:
- 不僅是當面告訴他,而且是提著他的耳朵向他講。形容長輩教導熱心懇切。
- 成語出處:
- 宋 劉克莊《擬撰科詔回奏》:“詞意有未穩處,仰荷明主親酒奎畫,不啻面命耳提。”
-
655
面命耳訓
- 成語拼音:
- miàn mìng ěr xùn
- 成語解釋:
- 命:訓誡。提著耳朵當面告訴他。形容長輩教導熱心懇切,要求嚴格
- 成語出處:
- 郭沫若《十批判書·呂不韋與秦王政的批評》:“而對于秦始皇,也儼然就像在面命耳訓的一樣。”
-
656
目逆而送
- 成語拼音:
- mù nì ér sòng
- 成語解釋:
- 逆:迎。目逆:眼睛迎著當面走過來的人。眼睛注視著迎來,注視著送走。形容對所見的人十分關注或敬佩。
- 成語出處: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桓公元年》:“宋華父督見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艷。’”
-
657
面墻而立
- 成語拼音:
- miàn qiáng ér lì
- 成語解釋:
- 比喻不學之人,如面對墻壁而立,一無所見。
- 成語出處:
- 《尚書·周官》:“不學墻面。”孔安國傳:“人而不學,其猶正墻面而立。”
-
658
鳴琴而治
- 成語拼音:
- míng qín ér zhì
- 成語解釋:
- 指以禮樂教化人民,達到“政簡刑清”的統治效果。舊時常用做稱頌地方官的諛詞。
- 成語出處:
- 《呂氏春秋·察賢》:“宓子賤治單父,彈鳴琴,身不下堂,而單父治。”
-
659
目染耳濡
- 成語拼音:
- mù rǎn ěr rú
- 成語解釋:
- 見“目擩耳染”。
- 成語出處:
- 《太平天國·欽定士階條例》:“至于誦習書史,博覽篇章,目染耳濡,課學即求心之道。”
-
660
目擩耳染
- 成語拼音:
- mù rù ěr rǎn
- 成語解釋:
- 擩:通“濡”,沾染。因耳目經常接觸而受到感染,影響。亦作“耳濡目染”、“耳染目濡”、“目染耳濡”、“目濡耳染”。
- 成語出處:
- 唐·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目擩耳染,不學以能。”
* er成語,er的成語,帶er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