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金粟山藏經紙的讀音 金粟山藏經紙的意思

    金粟山藏經紙 總長857.7厘米高27.8厘米,共由15張經紙粘接而成。 宋代《金粟山大藏阿毗達摩法蘊足論卷第一卷》 每紙長60厘米,幅幅紙心鈐蓋:“金粟山藏經紙”小紅文長方印,并繪朱絲欄行界。金粟山(浙江省海鹽縣廣惠憚院)藏經紙,乃宋代特有的著名紙品,此紙大約造於宋代熙寧至元豐年間(公元1068年至1085年),紙坊在蘇州承天寺。系經楮樹皮加工而成,專供寺院寫經之用。其內外加蠟加砑使之硬,黃藥濡染而發黃。兼因紙厚重,紋理粗,精細瑩滑,久存不朽,甚為名貴。其內外加臘砑光工藝,乃宋代造紙業由箋紙生產發展過程中所創造之技法,與唐代的僅僅加臘使紙堅挺平滑、透明美觀之法不同。故其不但書寫效果尤佳,而且歷經千年滄桑,紙面仍然黃艷硬韌,墨色如初,黝澤似漆。
    • jīn
    • shān
    • zàng
    • jīng
    • zhǐ

    “金粟山藏經紙”的讀音

    拼音讀音
    [jīn sù shān zàng jīng zhǐ]
    漢字注音:
    ㄐㄧㄣ ㄙㄨˋ ㄕㄢ ㄗㄤˋ ㄐㄧㄥ ㄓˇ
    簡繁字形:
    金粟山藏經紙
    是否常用:

    “金粟山藏經紙”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紙名。

    網絡解釋

    金粟山藏經紙

    總長857.7厘米高27.8厘米,共由15張經紙粘接而成。 宋代《金粟山大藏阿毗達摩法蘊足論卷第一卷》 每紙長60厘米,幅幅紙心鈐蓋:“金粟山藏經紙”小紅文長方印,并繪朱絲欄行界。金粟山(浙江省海鹽縣廣惠憚院)藏經紙,乃宋代特有的著名紙品,此紙大約造於宋代熙寧至元豐年間(公元1068年至1085年),紙坊在蘇州承天寺。系經楮樹皮加工而成,專供寺院寫經之用。其內外加蠟加砑使之硬,黃藥濡染而發黃。兼因紙厚重,紋理粗,精細瑩滑,久存不朽,甚為名貴。其內外加臘砑光工藝,乃宋代造紙業由箋紙生產發展過程中所創造之技法,與唐代的僅僅加臘使紙堅挺平滑、透明美觀之法不同。故其不但書寫效果尤佳,而且歷經千年滄桑,紙面仍然黃艷硬韌,墨色如初,黝澤似漆。

    “金粟山藏經紙”的單字解釋

    】:1.俗稱金子。金屬元素,符號Au,原子序數79。赤黃色,有光澤,質軟,延展性最強,化學性質穩定,易傳熱和導電。常用作合金、硬幣、裝飾品等。通稱黃金。2.金屬:五金。3.錢:現金。助學金。4.古指用金屬制的擊樂器:鳴金收兵。金鼓齊鳴。5.比喻尊貴、珍貴:金口玉言。6.像金子一樣的顏色:金發(fà)。金燦燦。7.朝代名(1115—1234)。北宋末女真族完顏部領袖阿骨打在中國東北部建立。建都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后遷都中都(今北京)、開封。1234年在南宋與蒙古軍聯合進攻下滅亡。
    】:谷子。去殼后叫小米。一年生草本植物。耐旱,適應性強。是中國北方主要糧食作物。
    】:1.地面上由土石構成的高聳的部分:高山。山頂。2.像山的東西:冰山。3.蠶蔟:蠶上山了。4.山墻:房山。
    】:[cáng]1.隱蔽:躲藏。2.收存:藏書。[zàng]1.儲放大量東西的地方:寶藏。2.佛教、道教經典的總稱:道藏。3.西藏的簡稱:青藏公路。4.藏族。5.古又同“臟(zàng)”。
    】:[jīng]1.(舊讀jìng)織物上縱的方向的紗或線(跟“緯”相對):經紗。經線。2.中醫指人體內氣血運行通路的主干:經脈。經絡。3.經度:東經。西經。4.經營;治理:經商。整軍經武。5.上吊:自經。6.歷久不變的;正常:經常。不經之談。7.經典:本草經。佛經。念經。十三經。8.月經:行經。經血不調。9.姓。10.經過:經年累月。幾經周折。這件事是經我手辦的。經他一說,我才知道。11.禁(jīn)受:經不起。經得起考驗。[jìng]織布之前,把紡好的紗或線密密地繃起來,來回梳整,使成為經紗或經線:經紗。
    】:1.供寫字、繪畫、印刷、包裝等用的片狀的東西。多用植物纖維制成。2.量詞。用于計算文件、書信等的張數:一紙電文。

    “金粟山藏經紙”的相關詞語

    * 金粟山藏經紙的讀音是:jīn sù shān zàng jīng zhǐ,金粟山藏經紙的意思:金粟山藏經紙 總長857.7厘米高27.8厘米,共由15張經紙粘接而成。 宋代《金粟山大藏阿毗達摩法蘊足論卷第一卷》 每紙長60厘米,幅幅紙心鈐蓋:“金粟山藏經紙”小紅文長方印,并繪朱絲欄行界。金粟山(浙江省海鹽縣廣惠憚院)藏經紙,乃宋代特有的著名紙品,此紙大約造於宋代熙寧至元豐年間(公元1068年至1085年),紙坊在蘇州承天寺。系經楮樹皮加工而成,專供寺院寫經之用。其內外加蠟加砑使之硬,黃藥濡染而發黃。兼因紙厚重,紋理粗,精細瑩滑,久存不朽,甚為名貴。其內外加臘砑光工藝,乃宋代造紙業由箋紙生產發展過程中所創造之技法,與唐代的僅僅加臘使紙堅挺平滑、透明美觀之法不同。故其不但書寫效果尤佳,而且歷經千年滄桑,紙面仍然黃艷硬韌,墨色如初,黝澤似漆。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