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怎么讀 藏的意思

漢字 | 藏 |
---|---|
讀音 |
|
注音 | ㄘㄤˊ|ㄗㄤˋ |
部首 | [艸] 草字頭 |
筆畫 | 總筆畫:17 部外:14 |
異體字 | 臟 ?? ?? ?? 蔵 臧 匨 ? |
字形結構 | 上下結構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85CF |
其它編碼 | 五筆:adnt|aauh 倉頡:tims 鄭碼:ehzh 四角:44253 |
筆順編碼 | 12213513125125534 |
筆順筆畫 | 一丨丨一ノフ一ノ一丨フ一丨フフノ丶 |
筆順名稱 | 橫 豎 豎 橫 撇 豎折/豎彎 橫 撇 橫 豎 橫折 橫 豎 豎折/豎彎 斜鉤 撇 點 |
藏字的意思
1.隱蔽:躲藏。
2.收存:藏書。
[zàng]1.儲放大量東西的地方:寶藏。
2.佛教、道教經典的總稱:道藏。
3.西藏的簡稱:青藏公路。
4.藏族。
5.古又同“臟(zàng)”。
藏字的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藏
cáng ㄘㄤˊ
隱避起來:埋藏。包藏。藏奸。藏匿。隱藏。蘊藏。藏污納垢。收存起來:收藏。藏品。藏書。儲藏。其它字義
● 藏
zàng ㄗㄤˋ
儲放東西的地方:藏府。寶藏。道教、佛教經典的總稱:道藏。大藏經。三藏(佛教經典“經”、“律”、“論”三部分)。中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區和青海、四川等省:藏族。中國西藏自治區的簡稱。古同“臟”。英語 hide, conceal; hoard, store up
德語 verbergen, verstecken, verheimlichen (V)?,bewahren, aufheben
法語 cacher,mettre de c?té,emmagasiner,cachette,dép?t,écritures bouddhistes ou tao?stes,région du Tibet ou Xizang
藏字的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藏 cáng
〈動〉
(1) (形聲,臧聲。本義:把谷物保藏起來)
(2) 儲積,收藏 [store]
農夫春耕夏耘,秋斂冬藏。——《墨子·三辯》
子不聞藏書者乎?——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3) 又如:礦藏;收藏(收集保藏)
(4) 隱匿 [hide]
藏,匿也。——《說文新附》
慢藏海盜。——《易·系辭上》
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唐· 柳宗元《童區寄傳》
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呂氏春秋·察今》
(5) 又如:藏掩(遮蓋,隱瞞);藏拙(因怕丟丑而不顯露自己的技能和意見);藏嬌(把嬌娃藏起來。指娶妾別居);藏名(隱匿名聲)
(6) 懷有 [nurse]。如:包藏;藏怒(懷藏怒火;懷恨于心)
其它字義
◎ 藏 zàng
〈名〉
(1) 收藏財物的府庫 [storing place;depository]
五曰府,掌官契以治藏。——《周禮·天官·宰夫》。治藏,藏文書器物。
晉侯之豎頭須,守藏者也。——《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寶藏興焉。——《禮記·中庸》
俄而范氏之藏大火。——《列子·黃帝》
太宗嘗發寶藏,令諸女擇取之。——《宋史·太宗七女傳》
(2) 又如:藏吏(負責宮內府庫的官吏);庫藏(倉庫);藏戶(倉庫的出入口);藏府(公家的府庫)
(3) 內臟。后作“臟” [internal organs]
酒練五藏。——漢· 枚乘《七發》
五味者何?曰:五藏。——《管子·水地》
百骸九竅六藏。——《莊子·齊物論》
吸新吐故以練藏。——《漢書·王吉傳》
(4) 臟是后起的分別字,以別于“寶藏”的“藏”。
(5) 又如:藏府(人體內臟器官的總稱。同臟腑)
(6) 佛教或道教的經典的總稱 [Buddhist or Taoist scriptures]
為景靈使,閱道藏。——《宋史·王欽若傳》
(7) 又如:藏主(主持佛事的當家和尚);三藏(佛經經典分為經、律、論三個部分,總稱“三藏”);道藏(道教書籍的總匯);釋藏(佛教經典的總匯)
(8) 寶藏 [precious(mineral)deposits]
只道他掘了藏,原來卻做了這樣生意,故此有錢。——《醒世恒言》
(9) 藏族 [Tibetan]。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分布于西藏和四川、青海、甘肅等省的部分地區
(10) 西藏的簡稱。西藏地區 [Xizang]。如:藏羊(西藏高原所產的羊);藏文(西藏的文字);藏香(西藏一帶所產的一種線香)
(11) 另見 cáng
常用詞組
藏紅花藏藍藏歷藏青藏戲
藏字的辭典解釋
儲存。如:「收藏」、「儲藏」。《荀子·王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
隱匿。如:「躲藏」、「藏拙」、「藏污納垢」。《論語·述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唐·李白〈答湖州迦葉司馬問白是何人〉詩:「青蓮居士謫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
懷抱。《易經·系辭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莊子·應帝王》:「有虞氏其猶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
名姓。如南朝宋有藏凝之。
藏ㄗㄤˋzàng 名儲存東西的地方。如:「寶藏」。《禮記·月令》:「命百官,謹蓋藏。」《史記·卷三○·平準書》:「山海,天地之藏也。」
內臟。《淮南子·原道》:「夫心者,五藏之主也。」唐·李白〈東海有勇婦〉詩:「斬首掉國門,蹴踏五藏行。」通「臟」。
西藏的簡稱。如:「蒙藏一帶」。
邊疆民族。主要分布于大陸地區西藏、西康、青海一帶。舊稱為「吐蕃」。
佛教、道教經典的總稱。如:「道藏」、「藏經」。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記·卷八上·滇游日記八》:「寶臺大寺,為立禪師所建,三年前立師東游請藏,久離此山。」
康熙字典解釋
藏【申集上】【艸部】 康熙筆畫:20畫,部外筆畫:14畫
〔古文〕匨《唐韻》昨郞切《正韻》徂郞切,??音鑶。《說文》匿也。《易·乾·文言》潛龍勿用,陽氣潛藏。
又蓄也。《易·繫辭》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又茲郞切,音臧。草名。《司馬相如·子虛賦》其埤濕,則生藏莨、蒹葭。《註》藏莨,草中牛馬芻。
又才浪切,音臓。《禮·月令》謹蓋藏。《晉語》文公之出也,豎頭須,守藏者也,不從。
又與臓通。《周禮·天官·疾醫》參之以九藏之動。《註》正藏五,又有胃、膀胱、大腸、小腸。《疏》正藏五者,謂心、肝、脾、肺、腎,??氣之所藏。《白虎通》人有五藏六府,何法,法五行六合也。《說文》《漢書》通用臧。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藏【卷一】【艸部】
匿也。昨郎切〖注〗臣鉉等案:《漢書》通用臧字。從艸,後人所加。
說文解字注
(臧)善也。釋詁、毛傳同。按子郞才郞二反。本無二字。凡物善者必隱於內也。以從艸之藏爲臧匿字始於漢末。改易經典。不可從也。又贓私字。古亦用臧。從臣。戕聲。則郞切。十部。
(??)籒文。按宋本及集韻、類篇皆從二。今本下從土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