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歌鑒賞的幾種答題格式例解
古詩歌鑒賞
答題的格式
1.先觀點后理由
解題時先表明觀點,再陳述理由。
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菩薩蠻 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關于這首詞表達的內容,有人認為是“游子思歸鄉”,有人認為是“思婦盼歸人”,也有人認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
參考答案:
A.游子思歸鄉。【前為觀點,后為理由】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見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觸景生情,設想家人盼望自己歸去的情景;最后兩句游子感嘆旅途漫漫,歸鄉無期,更添愁苦。
B.思婦盼歸人。上片寫思婦見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寫思婦佇立玉階,見鳥歸而懷念游子;最后兩句寫思婦設想游人歸途艱難,感嘆相逢無期。
C.二者兼有。全詞以游子思歸鄉和思婦盼歸人相互渲染,傳達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情思。
2.先分后總式
答題時,先分說后總說。例如,有一考生這樣作答:
詩眼分別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巖石的阻擋,發出低吟,仿佛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顯得陰冷,“咽”和“冷”二字繪聲繪色,【結合詩句,具體分析兩字的妙處。先分說】精練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結合全詩的意境分析其妙處。再總說】。【此答案從用詞之妙分析其效果】
3.先總后分式
答題時,先總說后分說。
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此詩無一“情”字,而無處不含“情”。請從三、四句中找出最能體現詩人感情的一個字,并在對全詩整體感悟的基礎上,簡要分析詩人在這兩句詩中是如何營造意境的。
參考答案:
“涼”。“涼”字既寫天涼,又寫心境的孤寂。【先總說】由床上之月寫到天上之月,過渡巧妙;愁情、涼床、月影和梧桐,共同營造出孤寂的意境。【后分說】
4.分點作答式
答題時,分成幾點,列出答案。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聽蜀僧濬彈琴 李白
蜀僧抱綠綺①,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響入霜鐘③。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注:① 綠綺: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 霜鐘:《山海經·中山經》載,豐山有九鐘,霜降而鳴。
結合全詩談談你對第四聯“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的理解。
參考答案:① 寫出了曲終時的景色。
② 寫出了作者沉醉于琴聲之中的狀態,側面描寫了琴聲的魅力。
典例精析
【例一】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秋 思
張 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王安石評論張籍詩歌的風格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試析張籍此詩寫了生活中哪個“尋常”的細節?表達了他什么樣的情感?
【解析】此題選擇的是比較常見的一首七言絕句——張籍的《秋思》,并且舉出了王安石的評價,也算是一種提示。6分共兩問,設問指向明確。第一問“試析張籍此詩寫了生活中哪個‘尋常’的細節?”,有些考生可能對“細節”有點陌生,實際上就是指后兩句“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所體現出的思想活動和行動表現中的“行動”——“又開封”;“析”至少應該解釋一下含義。第二問“表達了他什么樣的情感?”問得平常樸實,學生容易回答出來:作者開封,顯然是查看這封因時間“匆匆”、托行人捎轉的書信中是否有遺漏的內容,以便再補寫上,千言萬語,惟恐漏掉了一句,從而顯示出了作者對這封“意萬重”的“家書”的重視,以及對家鄉親人的無限深切的思念之情。
參考答案:詩中作者寫了這樣一個(尋常的)細節:家書將要發出時,又覺得有話要說,故“又開封”。作者客居洛陽見秋風起,從而引起對家鄉親人深切思念,所以又打開信封補寫。
【例二】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2004年高考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失,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人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北固山,在今江蘇鎮江市,北臨長江。此詩或題《江南意》。
此詩第二聯“潮平兩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兩岸闊”,你覺得“失”與“闊”,哪個字更好,為什么?解釋第三聯的意思,并分析其情與景的關系。
【解析】
兩字各有其妙,因此說哪個字好都不能算錯,只要能把妙處體會得比較準確就行。說“失”字更好,因為它生動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漲而與水面平齊似乎消失了的主觀視覺形象。說“闊”字更好,因為它直抒胸臆地表達了春潮把江面變得渺遠無際所以視野十分開闊的強烈感受,且讀起來與“懸”字對應,聲調似也更為響亮。如果有學生說兩個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處都體會得比較準確,也應給分。第三聯是說紅日緊貼尚未退盡的夜色在江面升起,舊年還沒過完而江面上已經春意盎然。此聯看似寫景,而晝夜輪回、季節更替、時光流逝、游人未歸的思鄉之情已經暗寓其中。
第一問2分。只要說出所選擇的字的好處即可,不要求說另一個字的不好。如有學生比較了高下,或認為兩字都好,且言之成理,也應給分。但只說哪個字好,或兩個字都好,沒有回答為什么,不給分。
第二問4分。解釋意思2分。把晨光說成夜景扣1分。舟次鎮江是看不見海的。古人用“海”字與今人不同,此處不要求落實,故“海”字不設扣分點。分析情景關系2分。
答題的格式
1.先觀點后理由
解題時先表明觀點,再陳述理由。
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菩薩蠻 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關于這首詞表達的內容,有人認為是“游子思歸鄉”,有人認為是“思婦盼歸人”,也有人認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
參考答案:
A.游子思歸鄉。【前為觀點,后為理由】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見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觸景生情,設想家人盼望自己歸去的情景;最后兩句游子感嘆旅途漫漫,歸鄉無期,更添愁苦。
B.思婦盼歸人。上片寫思婦見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寫思婦佇立玉階,見鳥歸而懷念游子;最后兩句寫思婦設想游人歸途艱難,感嘆相逢無期。
C.二者兼有。全詞以游子思歸鄉和思婦盼歸人相互渲染,傳達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情思。
2.先分后總式
答題時,先分說后總說。例如,有一考生這樣作答:
詩眼分別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巖石的阻擋,發出低吟,仿佛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顯得陰冷,“咽”和“冷”二字繪聲繪色,【結合詩句,具體分析兩字的妙處。先分說】精練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結合全詩的意境分析其妙處。再總說】。【此答案從用詞之妙分析其效果】
3.先總后分式
答題時,先總說后分說。
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此詩無一“情”字,而無處不含“情”。請從三、四句中找出最能體現詩人感情的一個字,并在對全詩整體感悟的基礎上,簡要分析詩人在這兩句詩中是如何營造意境的。
參考答案:
“涼”。“涼”字既寫天涼,又寫心境的孤寂。【先總說】由床上之月寫到天上之月,過渡巧妙;愁情、涼床、月影和梧桐,共同營造出孤寂的意境。【后分說】
4.分點作答式
答題時,分成幾點,列出答案。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聽蜀僧濬彈琴 李白
蜀僧抱綠綺①,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響入霜鐘③。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注:① 綠綺: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 霜鐘:《山海經·中山經》載,豐山有九鐘,霜降而鳴。
結合全詩談談你對第四聯“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的理解。
參考答案:① 寫出了曲終時的景色。
② 寫出了作者沉醉于琴聲之中的狀態,側面描寫了琴聲的魅力。
典例精析
【例一】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秋 思
張 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王安石評論張籍詩歌的風格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試析張籍此詩寫了生活中哪個“尋常”的細節?表達了他什么樣的情感?
【解析】此題選擇的是比較常見的一首七言絕句——張籍的《秋思》,并且舉出了王安石的評價,也算是一種提示。6分共兩問,設問指向明確。第一問“試析張籍此詩寫了生活中哪個‘尋常’的細節?”,有些考生可能對“細節”有點陌生,實際上就是指后兩句“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所體現出的思想活動和行動表現中的“行動”——“又開封”;“析”至少應該解釋一下含義。第二問“表達了他什么樣的情感?”問得平常樸實,學生容易回答出來:作者開封,顯然是查看這封因時間“匆匆”、托行人捎轉的書信中是否有遺漏的內容,以便再補寫上,千言萬語,惟恐漏掉了一句,從而顯示出了作者對這封“意萬重”的“家書”的重視,以及對家鄉親人的無限深切的思念之情。
參考答案:詩中作者寫了這樣一個(尋常的)細節:家書將要發出時,又覺得有話要說,故“又開封”。作者客居洛陽見秋風起,從而引起對家鄉親人深切思念,所以又打開信封補寫。
【例二】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2004年高考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失,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人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北固山,在今江蘇鎮江市,北臨長江。此詩或題《江南意》。
此詩第二聯“潮平兩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兩岸闊”,你覺得“失”與“闊”,哪個字更好,為什么?解釋第三聯的意思,并分析其情與景的關系。
【解析】
兩字各有其妙,因此說哪個字好都不能算錯,只要能把妙處體會得比較準確就行。說“失”字更好,因為它生動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漲而與水面平齊似乎消失了的主觀視覺形象。說“闊”字更好,因為它直抒胸臆地表達了春潮把江面變得渺遠無際所以視野十分開闊的強烈感受,且讀起來與“懸”字對應,聲調似也更為響亮。如果有學生說兩個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處都體會得比較準確,也應給分。第三聯是說紅日緊貼尚未退盡的夜色在江面升起,舊年還沒過完而江面上已經春意盎然。此聯看似寫景,而晝夜輪回、季節更替、時光流逝、游人未歸的思鄉之情已經暗寓其中。
第一問2分。只要說出所選擇的字的好處即可,不要求說另一個字的不好。如有學生比較了高下,或認為兩字都好,且言之成理,也應給分。但只說哪個字好,或兩個字都好,沒有回答為什么,不給分。
第二問4分。解釋意思2分。把晨光說成夜景扣1分。舟次鎮江是看不見海的。古人用“海”字與今人不同,此處不要求落實,故“海”字不設扣分點。分析情景關系2分。
上一篇:古詩鑒賞之答題的角度
下一篇:古代詩歌中常用的表現手法及例解
* 古詩歌鑒賞答題的格式1.先觀點后理由解題時先表明觀點,再陳述理由。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菩薩蠻李白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關于這首詞表達的內容,有人認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