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2017年高考古詩歌鑒賞模擬訓練試題及答案

    古詩歌鑒賞
    一、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后面題目。(11分)
    西江月①
    【宋】蘇軾
    照野彌彌②淺浪,橫空隱隱層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⑤。解鞍欹枕綠揚橋,杜宇⑤一聲春曉。
    【注】①此詞為蘇軾被貶黃州作。其春夜行蘄水邊,過酒家,飲醉,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枕臂醉臥少休。拂曉,見亂山攢擁,流水淙淙,宛如仙境,書此詞于橋柱上。②彌彌:水波翻動的樣子。③層霄:彌漫的云氣。④障泥:馬韉,垂于馬兩側以擋泥土。⑤杜宇:指杜鵑鳥。
    (1)下列對本詞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A、“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寫詞人臨溪流,即從馬上下來,等不及卸下馬韉,就欲眠于芳草。既側面描繪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現了詞人的喜悅心情。
    B、“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一句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瓊瑤,本是美玉,這里指月色;水月交輝,有如晶瑩剔透的珠玉。此句傳神地寫出水月之靜美。
    C、“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一句用“解鞍欹枕”這個特寫鏡頭表現出詞人的隨意豁達,而“杜鵑春曉”寫出空山春晨的喧鬧和生機。
    D、詩人于拂曉被杜鵑鳥吵醒,見“亂山攢擁,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便書此詞,卻未寫此景,只用“杜宇一聲”概之,這是留白寫法,讓人頓生無限遐想。
    E、本詞寫作者愛惜一溪風月,不讓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曉,描寫了一個醉心自然、隨性灑脫、樂觀豁達的詩人形象。
    (2)請從表達手法的角度簡要賞析“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兩句的妙處。(6分)
    答案
    一、(1)C3分、D2分、B1分【B是借喻,不是借代。C“喧鬧和生機”不對,應為“表現了空山春晨的萬籟俱寂”。D“被杜鵑鳥吵醒”無根據,且不合詩歌意境】
    (2)①側面描寫(或側面烘托):寫月下細浪漣漪層層涌起,空中云朵依稀,側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②借景抒情,通過寫景營造出清爽明麗的意境,凸顯詩人愉悅之情。
    ③疊詞,“彌彌”“隱隱”表現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諧,瑯瑯上口,聲聲悅耳。
    ④對仗,“照野”對“橫空”,“彌彌”對“隱隱”,“淺浪”對“層霄”,對仗工整,富于音韻之美。【每條3分,任選兩條作答。】


    二、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后面題目。(11分)
    《紅樓夢》中寫道,經過兩首不成功的《詠月詩》后,香菱終于寫成了一首眾人稱贊為“新巧有趣”的詩。
    詩文如下:精華欲掩料應難,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輪雞唱五更殘。
    綠蓑江上秋聞笛,紅袖樓頭夜倚欄。博得嫦娥應自問,何緣不使永團圓?
    (1)閱讀上面一首詩,選擇對詩意解說有誤的兩項()
    A、首聯寫月光璀璨,光芒難掩。但月亮看上去外貌娟秀,它的背里卻非常凄清。
    B、頷聯寫一瀉千里的月光之下,處處傳來搗衣之聲,直到雄雞高唱、缺月高掛。
    C、頸聯寫了穿綠蓑的江上人秋夜聞笛,閨中女子樓頭望月兩幅畫面。
    D、尾聯詩人向嫦娥發問:“為什么不讓分離的親人重新團聚在一起,永不再分離呢?”
    E、該詩同《春江花月夜》一樣,借思婦、離人、游子的月下情懷表達月之思鄉懷人意蘊。
    (2)這首詩被眾人贊為“新巧有趣”,其“新巧有趣”體現在何處?請從寫作特色方面作答。(6分)
    答案
    二、(1)答D3分、E2分、B1分(B“直到”有誤,該句另寫早行之人,D不是詩人向嫦娥發問,而是詩人想像嫦娥自己問自己,E本詩寫的是行人別情、思婦懷人、江上之人思鄉。)
    (2)新巧之處有三點:(1)除首聯直接寫月外,其它句句不著“月”字,但句句與月相關。(2)首聯一個“寒”字為全詩之骨(“詩眼”、“奠定感情基調”均可),全詩圍繞這個寒字展開,情感濃郁。
    (3)詩中化用古代詩句,卻不露痕跡,用詞典雅含蓄,設意新奇別致。全詩借詠月而懷人,流露了真情實感,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以上一個要點2分,寫夠三個要點可得滿分,如果語文月刊有其他說法,言之成理亦可給分)
    三、閱讀下面一首詞,完成后面題目。(11分)
    浪淘沙·感事
    明 劉基
    天際草離離,鴻雁南歸,冷煙凝恨鎖斜暉。蝴蝶不知身是夢,飛上寒枝。
    惆悵倚闌時,總是傷悲,絕憐紅葉似芳菲。清露自凋楓自落,沒個人知。
    【注】這首詞寫與元末亂世,避難于江湖時期。
    (1)下列對本詞的理解分析,正確的兩項是()
    A、首句寫無邊的青草直漫向天涯,透露的是生機,奠定昂揚的基調。
    B、“鴻雁”這一意象不僅點出深秋季節,也暗示出旅人的思歸。
    C、上片結句暗用典故,與“莊生曉夢迷蝴蝶”如出一轍,蝴蝶正是詩人夢中之物。
    D、楓葉紅似春花,卻無人憐,遇清露而自凋,這“楓葉”正是孤高詩人的寫照。
    E、全詩明寫秋實寫“感事”,所以是一首傷時失意的寓托之作,詞風婉約。
    (2)“沒個人知”是作者刻意吐出的心中郁結之情,詞人在這首詞中“郁結”了哪些情感?請簡要概括。(6分)
    答案
    三、(1)答B3分、E2分、D1分(A、奠定飄零凄涼的感情基調;C、是推陳出新,蝴蝶是實有之物,如在夢中尋覓花枝而棲,卻只能飛上寒枝。D、“孤高”判斷無據。)
    (2)①飄零江湖的悲愁與失落;②實現人生抱負的無望而執著;③人生失意的自憐與自愛;④才華被埋沒的孤苦與怨恨。(解說略。每點2分,三點即可)
    【解析】本詞借景抒情,要想明確情感的內涵,可抓景物深入探究其中蘊藏的深意。“凋楓自落”暗指作者晚年飄零江湖的失意。“鴻雁南歸”思歸之情,思歸更有深意,結合背景可知,避難江湖期間,希望安定,這個安定應該是心靈的安定,國家的安定,所以其中寄寓的應該有無法實現的人生抱負。再抓一些關鍵詞品析,“飛上寒枝”“清露自凋”“沒個人知”,寫出了才華無人知曉的孤獨惆悵與悲憤。


    四、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11分)
    對雪①
    杜甫
    戰哭多新鬼,愁吟獨老翁。亂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風。
    瓢棄樽無綠,爐存火似紅。數州消息斷,愁坐正書空②。
    【注】①此詩寫于“安史之亂”期間,長安失陷時,詩人逃到半路被叛軍抓住,解送回長安。②《世說新語。黜免》載:“殷中軍(殷浩)被廢,在信安,終日恒書空作字。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A、詩人用“多”寫“安史之亂”帶來的悲慘景象;用“獨”寫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情境,抒發了詩人的悲涼之情。
    B、“瓢棄樽無綠”一句寫出了詩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態,表現了詩人困居長安生活的艱苦。
    C、“爐存火似紅”中的“紅”字寫出了爐火熊熊燃燒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內,寫出了詩人對溫暖的渴望。
    D、第四聯,詩人以殷浩自比,因憂愁無聊,用手在空中寫著字,以此表達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對離散的親人深切牽掛而又無從著力的苦惱心情。
    E、詩歌塑造了因國家動亂而滯留京城的一位貧寒交困、牽掛親人、愁苦無奈、憂傷國事而又壯志難酬的詩人形象。
    (2)詩歌的第二聯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象?這樣寫有什么用意?(6分)
    答案
    四、(1)C3分、A2分、E1分【A應為用“獨”寫詩人自己(“老翁”)的處境。C項“‘紅’字寫出了爐火熊熊燃燒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內”錯誤,這句詩是寫爐火燃盡的情景。E項“壯志難酬”錯誤,詩歌中沒有體現。】
    (2)詩歌第二聯描寫了黃昏云亂、風急雪緊的景象。詩人借景抒情,通過描寫飛雪的狀態,表現自己在戰亂之中內心的悲涼;同時呼應詩歌標題“對雪”為下文描寫室內景象和抒發詩人感情做鋪墊,有利于突出詩歌憂國憂民的主旨。
    五、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11分)
    書情寄上蘇州韋使君兼呈吳縣李明府[注]
    崔峒
    數年湖上謝浮名,竹杖紗巾遂稱情。云外有時逢寺宿,日西無事傍江行。
    陶潛縣里看花發,庾亮樓中對月明。誰念獻書來萬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這首詩作于崔峒晚年,其時,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屬于閑官。詩題中“韋使君”指韋應物。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A、首句中的“謝”是“拒絕”的意思,詩句是說作者不務政事,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
    B、“竹杖紗巾”是隱者裝束,這一句是說作者如隱者般逍遙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C、前兩聯寫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頸聯對兩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寫。
    D、頸聯運用典故,將李明府比作陶潛,將韋應物比作庾亮,夸贊他們的清廉。
    E、最后一聯寫作者不愿從萬里之外給君王獻書,因為君王深居禁宮無法收到。
    (2)詩歌題目中有“書情”二字,作者在詩中表達了哪些感情?請簡要概括。(6分)
    答案
    (1)A3分、E2分、D1分【A項“作者不務政事”曲解詩意,根據注釋信息可知,作者當時任潞府功曹這樣的閑職,作者只是無政事可做。D為夸贊他們的雅潔。E項對最后一聯有曲解,語文月刊最后一聯是作者的訴苦,是埋怨自己上書,君王卻不能賞識自己。】
    (2)①率意而為的自在閑適之情;②對隱居生活的向往、羨慕之情;③自傷不遇,對君王的怨恨之情。


    六、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11分)
    滿江紅·贛州席上呈太守陳季陵侍郎[注]
    辛棄疾
    落日蒼茫,風才定、片帆無力。還記得、眉來眼去,水光山色。倦客不知身遠近,佳人已卜歸消息。便歸來、只是賦行云,襄王客。
    些個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憶。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過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頭白。笑江州、司馬太多情,青衫濕。
    【注】陳季陵罷職辭行,辛棄疾在宴席上作此詞贈之。
    (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落日蒼茫”既點明了離別的時間,也給離別的宴席涂上了一層凄苦的色彩;“暮云凝碧”再次寫到暮色,照應開頭,情含景中,形象鮮明。
    B、上片的景物描寫有動靜結合、虛實相生的特點,其中實景是眼前的蒼茫落日、一葉孤舟,虛景是記憶中的水光山色。
    C、“眉來眼去”寫山水的美好,詞人使用擬人的手法把無生命的山水寫得有生命有感情,以樂景寫哀情,表達了濃重的離愁別緒。
    D、“倦客不知身遠近,佳人已卜歸消息”中,“倦客”是對罷職者的委婉說法,此處是指陳季陵;而此時佳人也離開詞人,二人均有難言的悲情。
    E、本詞除了在景物描寫上獨具匠心外,還大量使用了議論的寫作手法,如上片中“風才定、片帆無力”,下片中的“過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頭白”就是議論句。
    (2)這首詞的下片抒發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6分)
    答案
    (1)B3分、D2分、E1分【B項“動靜結合”錯誤,上片的景物描寫沒有使用這種手法。D項“佳人也離開詞人,二人均有難言的悲情”錯誤,應該是佳人離陳季陵而去,使之痛苦不堪。E項上片中“風才定、片帆無力”不是議論句。】
    (2)抒發了詞人對友人的勸勉與激勵之情。“些個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憶”四句,勸友人不要為那些小事煩惱。“過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頭白”二句即事明理,說明人生在世,得意時少,失意時多,自古如此,何必要愁得“今頭白”呢。“笑江州、司馬太多情,青衫濕”二句借古喻今,從表面上看是笑友人太多情,其實是要激勵友人振作起來。
    * 古詩歌鑒賞一、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后面題目。(11分)西江月①【宋】蘇軾照野彌彌②淺浪,橫空隱隱層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⑤。解鞍欹枕綠揚橋,杜宇⑤一聲春曉。【注】①此詞為蘇軾被貶黃州作。其春夜行蘄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