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古詩鑒賞之詩歌的修辭手法

    古詩鑒賞
    1.比喻:將一種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作用:突出事物的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例句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王觀《卜算子》)
    分析
    詞人把明澈的水流比喻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巒比喻為美人的眉峰,極言浙東山水的漂亮可愛

    2.借代: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整體,具體代抽象,特征、標志代本體。
    作用: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
    例句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
    分析
    詞中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寫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擴大或縮小的描述。
    作用:更突出、更鮮明地表現事物。
    例句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分析
    愁生白發,詩人用夸張的手法寫白發竟有“三千丈”那么長,可見愁思的深重

    4.對偶:用結構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數相等的兩個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從形式上看,音節整齊勻稱;從內容上看,意義集中含蓄。
    例句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杜甫《登高》)
    分析
    從篇章結構來講,這首詩四聯八句,句句皆對仗,對得圓渾自然,不見斧鑿之痕。“無邊落木”對“不盡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廣闊深遠,“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更重要的是,從這里能感受到詩人壯志難酬的苦痛

    5.比擬: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
    作用: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得更形象、生動。
    例句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林逋《山園小梅》)
    分析
    這一聯采用擬人、夸張的手法。“先偷眼”極寫白鶴愛梅之甚,它還未來得及飛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幾眼;“合斷魂”寫粉蝶因愛梅而至銷魂,把粉蝶對梅的喜愛之情夸張到極點。

    6.排比:把內容緊密關聯、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說出來。
    作用:運用排比,寫人可將人物刻畫細致;繪景可將景物描寫細膩,生動形象;說理可將道理說得充分透徹;抒情可使文章節奏和諧,增強語勢,深化中心。
    例句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文天祥《正氣歌》)
    分析
    作者連貫運用三組排比句,列舉了12個弘揚人間正氣的歷史人物:不畏生死、將弒君史實載入史籍的齊國太史,捍衛了歷史的尊嚴的董狐,為國復仇、向暴君提出抗議的張良,在冰雪荒原書寫堅貞的蘇武;贏得對手尊重的嚴顏,對國家忠誠的嵇紹,“氣吞逆賊”的張巡,痛斥叛賊的顏杲卿;用生命自勵清操的管寧,鞠躬盡瘁的諸葛亮,擊水中流的祖逖,笏擊叛逆的段秀實。詩人運用排比,征引了古代忠烈們的事跡,語勢鏗鏘,滿腔熱情地贊揚了這些忠烈之士身上的浩然正氣,表明磅礴于天地之間的凜然正氣將萬古永存

    7.設問: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說出看法。
    作用: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
    例句
    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阿魯威《[雙調]蟾宮曲》)
    分析
    以設問開篇,點明題旨,領起下文,分層次地敘述三國人物的英雄業績

    8.反問: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
    作用:可加強語氣,表達強烈的感情。
    例句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王安石《烏江亭》)
    分析
    使用反問句式,語氣冷峻,強調了歷史之必然

    9.列錦:全部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經過選擇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構成生動可感的圖像,用以烘托氣氛、創造意境、表達情感的一種修辭手法。也稱“意象并列”。
    作用:①凝練美。詩詞有時故意讓成分殘缺,從而達到簡潔凝練的效果。②簡遠美。所謂簡遠,是指選取那些具有概括性的事物,經過作家巧妙的藝術處理,使之凝聚豐富深廣的思想內容和情感。③含蓄美。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說出來,而是委婉地道出,從而收到良好的表達效果。
    例句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分析
    將“曉風”“殘月”這兩個色調上一清新、一凄婉的形象剪接進去,形成鮮明強烈的對比和呼應,使人獲得空間寬廣、時間連綿的審美感受。詞人諸多無法直言表達的情愫,全都寄寓在這些名詞連成的畫面中,使人心領神會,也讓詩歌意韻深長。
    * 古詩鑒賞1.比喻:將一種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作用:突出事物的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例句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王觀《卜算子》)分析詞人把明澈的水流比喻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巒比喻為美人的眉峰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