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詩歌語言的表達技巧復習總匯
詩歌語言
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表達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創造意境和表達思想時所采取的技法,它的含義非常廣泛,主要表現在三大方面:修辭手法、表現手法和表達方式。
二、復習預習
古詩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對比、借代、夸張、排比、用典、設問、反問等。采用比喻、擬人等手法,可以使描寫的事物更為形象生動;采用夸張、對比、設問、反問等手法,可以突出詩的主旨;采用通感、借代、雙關、疊字、對偶、反復等手法,可以使詩中字句更為精巧。
表現手法又叫藝術手法,是指詩歌的章法和技巧,如借古諷今、用典、象征、對比、映襯烘托、欲揚先抑、以小見大、動靜結合、虛實相生等。
表達方式是詩人表達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見的有記敘、描寫、抒情、議論。其中抒情表現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常見的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三、知識講解
知識點1(1)準確判斷藝術手法、找準答題切入點的方法
要準確判斷藝術手法,除了要對手法的種類和表達效果非常熟悉、深入理解之外,
還要掌握一些審題技巧。根據題目的提問類型,我們可以將古詩鑒賞表達技巧類的設題角度大致可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是“小角度”設題,一類是“大角度”設題。
顯性的“小角度”設題。此類設問的“切入點”較小,考查的針對性強,題干要求上明確規定了從表達技巧中的某一個具體方面鑒賞。如:
①這首詩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試作賞析。
②請從“虛實”關系的角度賞析這首詩。
③請從“景”和“情”的角度對這首詞作一賞析。
④詩歌是怎樣融情于景的?請作簡要賞析。
此類題目的考查目標非常明確,題干明確告訴考生須從“修辭方法”、“虛實”、“景”和“情”、“融情于景”等角度鑒賞,答題時我們只要根據題干所要求的相關表達技巧知識,并結合詩歌的具體內容作出分析說明即可。
知識點2
第二類“大角度”設題。此類設題往往“泛泛而談”,沒有具體的角度要求,出現在題干中的關鍵詞通常是“表現手法”、“表達效果”、“藝術手法”或“手法”等較為寬泛的概念。如:
①請簡要賞析作品的表現手法。
②詩人采用什么手法表達作品主旨的?試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
③這首詩三、四兩句在藝術手法上有什么特點?請作簡要分析。
要解決這些問題,平時復習注重對高考題目進行分析和探究,從中獲得一些有益的啟示和幫助,應該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們不妨多考慮一些,多寫一些。
隱性的設題 煉字 煉句
知識點3
解題三步法
答題步驟:
1.明手法 用一兩個詞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闡運用 結合詩句闡釋說明詩人運用了這種手法的依據。
3.析效果 此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或刻畫了什么形象,或表現了什么主旨。
基本思路為【敘——析——評】,即【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
當然,當考生不肯定為哪種手法的時候,可以將第一步和第二步調換順序,先解析句子含義再總結手法。
四、例題精析
【例題1】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題目。
瑯琊溪①
歐陽修
空山雪消溪水漲,游客渡溪橫古槎②。
不知溪源來遠近,但見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詩寫于作者被貶滁州(今安徽省境內)期間。瑯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這里指拼扎而成的簡易木橋。
【題干】請從虛實結合的角度對詩中三、四兩句進行解析。
【答案】三、四句實寫山花隨溪水流出的景象;虛寫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遠、溪流的曲折【析】。虛實結合,激發了讀者的想象,豐富了畫面的內涵,表達了作者面對美麗春景的喜悅心情。
【解析】第一步,由題目可知,此題從小角度設題,切入點為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賞析對象為三、四句。
第二步,結合詩句解析,流水、水中落花是作者所見實景,此為實;由此引發的作者關于溪源遠近的聯想,是虛寫。
第三步,分析該手法的表達效果,寫出了瑯琊溪冬去春來,雪融水漲的美麗景色,表達了作者的喜悅心情。
【例題2】閱讀下面的這首詩,回答問題。
曉至湖①上
【清】厲鶚
出郭曉色微,臨水人意靜。
水上寒霧生,彌漫與天永。
折葦動有聲②,遙山淡無影。
稍見初日開,三兩列舴艋。
安得學野鳧,泛泛逐清景③。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彎曲。③景:影。
【題干】請從表達技巧的角度對“折葦動有聲,遙山淡無影”進行賞析。
【答案】①對比【敘】以“有聲”與“無聲”對比,近寫聲覺,遠寫視覺【析】,突出層次的遠近和景致的深闊【評】。②對偶(動靜結合)【敘】以“折葦”對“遙山”,近景與遠景結合,以“動有聲”對“淡無影”,聽覺與視覺相結合【析】;節奏優美(或形象豐富或層次分明),意境淡雅(或幽靜、清新)【評】。
【解析】
第一步,此題設題角度大。“折葦動有聲,遙山淡無影”是寫景名句,從寫景手法考慮,有聲與無影形成對比;從畫面描寫考慮,既有聽覺又有視覺,既有動又有靜,故而可得出手法為對比、動靜結合或對偶。
第二步,分別舉例鑒賞兩種手法的使用。
第三步,考慮技巧對畫面意境的效果。
【例題3】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題目。
蝶戀花•出塞
納蘭性德
今古河山無定拒,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
從前幽怨應無數,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
【題干】簡析畫線句的表現手法。
【答案】①以情相問,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為形象之景,增強了全詞的抒情效果【敘】。作者心情沉重,他自我叩問:如果有人問我對理想的情意有多深?那就去看看深山中的夕陽與深秋中的細雨。此句以景作答【析】。③“深山”、“夕陽”、“秋雨”三個意象連用,悲涼凄冷委婉地表達出詞人心中的孤寂、惆悵之情。【解析】解題第一步,判斷劃線句的表現手法。此題雖屬于大角度設題,但是句不離篇,我們不能將句子孤立看待。本詞上片寫凄涼之景,下片抒寫自己的報國志向無法實現的幽怨之情。片末以情想問,卻以景作答,可以確定答題切入點為情景關系。這是以景結情的手法;同時化抽象的情感為形象之景,使情與景、形與意融為一體。
【例題4】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題目。
長安秋望
云物凄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
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
紫艷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
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
頷聯歷來為人稱道,請從意境和手法兩個角度分析寫景的妙處。(6分)
【解析】本題從意境和表現手法考查對詩歌的鑒賞能力,能力層級為D級。解答此題要從整體把握詩歌內涵的基礎上進行。
【答案】從意境上看:寥落的晨星,南歸的雁陣,哀婉的笛聲,倚樓吹笛之人,營造了一幅凄清的畫面,烘托出內心的悲涼之情。從手法上看:①視覺和聽覺多角度寫:“殘星幾點”“雁橫塞”“人倚樓”是目見,“長笛一聲”是耳聞。②動靜結合:“雁橫塞”是動態,“殘星”“人倚樓”是靜態。(意境2分,手法4分,共6分;答“遠近視角變化”“詩中有畫”等酌情給分
【例題5】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題目。
六幺令 次韻和賀方回金陵懷古,鄱陽席上作
李綱①
長江千里,煙淡水云闊。歌沉玉樹②,古寺空有疏鐘發。六代興亡如夢,苒苒驚時月。兵戈凌滅。豪華銷盡,幾見銀蟾自圓缺。 潮落潮生波渺,江樹森如發。誰念遷客歸來,老大傷名節。縱使歲寒途遠,此志應難奪。高樓誰設。倚闌凝望,獨立漁翁滿江雪。
注:①李綱(1083-1140),字伯紀,號梁溪先生,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一度起用為相,曾力圖革新內政,僅七十七天即遭罷免。多次上疏,陳抗金大計,均未被采納。②玉樹,指《玉樹后庭花》曲,為南朝陳后主為其愛妃張麗華所制。
【題干】詞的上片,詩人為了凸顯“六代興亡如夢”的物是人非之感,主要運用了哪種表現手法?請結合具體詞句簡要分析。
【答案】詞的上片主要運用了對比的表現手法來表達感慨。詩人以“長江千里”“古寺”“疏鐘”“銀蟾”的存在與金陵的衰亡進行對比,鮮明地表達了“六代興亡如夢”的感慨。(或:詞的上片主要運用了反襯的表現手法來表達感慨。詩人以長江千里煙淡水闊,古寺疏鐘回響不絕,天上銀蟾圓缺自若的永恒自然之景,反襯金陵的衰亡,鮮明地表達了“六代興亡如夢”的感慨。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上片極寫六朝古都——金陵的歷史滄桑,寫出了歷史的無情。前兩句點出金陵的地勢特點:長江千里奔來,浩浩蕩蕩,江面寬闊。以下即從不同的側面寫六朝的銷聲匿跡。“歌沉玉樹,古寺空有疏鐘發”,記下了這座古城的歷史的足音,風靡一時的淫哇低唱已不復聞,只有疏緩的古寺鐘聲還在,感慨深沉。“六代興亡如夢,苒苒驚時月”,接著從時間上慨嘆六朝興亡變化之速,至此又已過去了數百年。歲月流逝得如此之快,能不令人吃驚嗎?“兵戈凌滅。豪華銷盡,幾見銀蟾自圓缺”,是從金陵的形跡上看六朝的無影無蹤的。改朝換代時進行的戰爭把六朝帝王的淫侈奢華一掃而光,但見天邊的月亮仍自管圓了缺,缺了圓。用日月山川的古今共存,仿佛有情,反襯出歷史與時間的無情,令人分外感慨。
【例題6】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問題。
送魏十六還蘇州
皇甫冉①
秋夜沉沉此送君,陰蟲②切切不堪聞。
歸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蘇是白云。
注:①皇甫冉,唐代詩人。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從蘇州(即“姑蘇”)到常州(即“毗陵”,唐時常州為毗陵郡)方向來拜訪他;魏十六返回蘇州時,作者乘船相送。②陰蟲,指蟋蟀。
【題干】這首詩運用了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請作簡要賞析。
【答案】詩中的“實”是詩人送別友人時秋夜的環境,“虛”是詩人想象別后的明天,自己在歸舟中回望蘇州只見悠悠白云而不見友人;詩人借助想象,運用以虛寫實的手法拓展了詩歌意境,深化了送別友人時的感情(留戀、孤寂和感傷)。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的能力。前兩句真切地寫出了送別時那種令人黯然神傷的環境,是實寫。后兩句是作者想象中的明天,是虛寫。詩人借助想象,運用虛實結合的手法,更深刻地表達出秋夜送別的難分難舍。
【例題7】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8~9題
吳江 張先
春后銀魚霜下鱸,遠人曾到合思吳。欲圖江色不上筆,靜覓鳥聲深在蘆。
落日未昏聞市散,青天都凈見山孤。橋南水漲虹垂影,清夜澄光照太湖。
【題干】請指出詩的中間兩聯在寫景上運用了何種表現手法,結合詩句簡要分析。(5分)
【答案】運用了動靜結合(以動襯靜)、相互映襯等表現手法(2分);澄碧的江水、蘆葦深處的鳥聲,落日未昏、市聲散盡,青天如洗、遠山兀立,給人豐富的想象和聯想。(3分)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的能力。頷聯的意思是想要把江色畫下來卻讓人無從下筆,尋覓鳥聲卻發現聲深在蘆葦之中。這都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靜覓鳥聲深在蘆這句更妙的是虛實相生。鳥是不見的,但鳥聲深深傳來,蘆葦搖曳又是何等之美。頸聯的意思是落日的余暉還留在天際,街市散盡已是一派靜謐。萬里晴空一色湛藍,更映現出遠山的孤凄。也是靜中有動,“市聲散盡”、“青天都凈”寓動于靜。
【例題8】閱讀下面的唐詩,完成(1)~(2)題。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
杜 牧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云閑今古同。
鳥去鳥來山色里,人歌人哭水聲中。
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
惆悵無因見范蠡,參差煙樹五湖東。
【題干】這首詩在寫作上是如何處理景情關系的?請簡要分析。
【答案】①觸景生情:首句“草連空”,讓詩人聯想到“六朝文物”一去不復返;②以樂景襯哀情:“鳥去鳥來山色里”,如此樂景反襯人世無常的悲戚;③寓情于景:頸聯所寫景物中寄寓著詩人的無限惆悵之情;④以景結情:“參差煙樹”是景語也是情語,將“惆悵”之情表達得更加深廣。(任意答出三點即可)
【解析】首先要知道詩歌中景情關系的基本類型,如觸景生情,寓情于景,哀景寫哀情,樂景襯哀情等。其次,要注意詩歌中的幾處景語,分析它們對表達情感的作用。而觀察景語在詩歌中的位置能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如出現在首句的景語,很可能是觸景生情;而出現在結尾處的景語可能是以景結情。最后將表達技巧與分析結合起來,簡單表述即可得出答案。
五、課堂運用
【基礎】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殘葉 李靚
一樹摧殘幾片存,欄邊為汝最傷神。
休翻雨滴寒鳴夜,曾抱花枝暖過春。
與影有情唯日月,遇紅無禮是泥塵。
上陽①宮女多詩思,莫寄人間取次②人。
注:①上陽:唐宮名。玄宗時楊妃專寵,貌美宮人多被遣居于此。天寶中有宮人在葉上題詩,宣宗時宮人韓氏也有題紅葉詩。②取次:意為隨便、草草、等閑。
【題干】本詩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樣的效果?請簡要賞析。
【答案】這是一首詠物詩,通篇運用擬人手法。(第一步)賦予殘葉、日月、泥塵以感知,感情真摯,(第二步)表達了對殘葉命運的同情與關切。(第三步)
本詩還運用了鮮明的對比手法。(第一步)第三、四句把殘葉現今的凄苦情狀與往昔盛時的溫馨可人進行對比,第五、六句把殘葉未落時日月有情與殘葉經霜委地后泥塵污染的無禮進行對比,(第二步)從而揭示了殘葉的命運,寄寓了深沉的感慨。(第三步)
【解析】這是一首詠物詩,詩句清新,感情真摯。詩的開頭兩句寫時已深秋,樹葉紛紛凋零,作者憑欄悵望,頓感神傷。三、四句,以“寒”字點翻雨的清冷,以“暖”字點抱花的溫馨;把葉兒的今昔作了鮮明的對比。五、六句,寫殘葉的遭遇。前句寫殘葉未落之前日月以無私之情為它們留下戀枝的瘦影;后句寫墜落的紅葉卻遭泥塵的無禮玷污。結尾兩句,是設想殘葉落后的歸宿,表達了作者對落葉的祝福。修辭手法不難回答,重點和難點是效果。要聯系具體的句子來分析,不能只有結論。
【鞏固】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回答問題。
約客 趙師秀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題干】“閑敲棋子”雖是詩人一個小小的動作,卻將詩人的心理刻畫得細致入微。請結合全詩作簡要的賞析。
【答案】末句“閑敲棋子”是一個細節描寫。詩人約客下棋,可是時間已過夜半,客人還未到來,詩人百無聊賴之際,有意無意地拿起棋子在棋盤上敲打,將燈花都震落了。這一細節貌似閑暇,實則反映出詩人內心的焦躁煩悶。
【解析】與人約會而久候不至,難免焦躁不安,這大概是每一個人都會有的經驗。然而,趙師秀這首小詩卻寫得深蘊含蓄,余味無窮。詩的前兩句是寫景,既交代了時令,又描寫了約會的環境。第三句是點題,同時引出下文對詩人動作的描寫。第四句是意蘊豐富的句子,歷來為人所稱道。
【拔高】閱讀下面這首漢樂府,完成題目。
早行 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題干】此詩主要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答案】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步驟三)
課后作業
【基礎】1(2011新課標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題目。
春日秦國懷古
【晚唐】周樸①
荒郊一望欲銷魂②,涇水縈紆③傍遠村。
牛馬放多春草盡,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積雪蒼山晚,煙伴殘陽綠樹昏。
數里黃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樸(?-878),字太樸,吳興(今屬浙江)人。②銷魂:這里形容極其哀愁。③涇水:渭水支流,在今陜西省中部,古屬秦國。縈紆:旋繞曲折。
【題干】你認為這首詩在寫作上是如何處理情景關系的?
【基礎】2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回答問題。
畫堂春
【宋】秦觀
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
柳外畫樓獨上,憑欄手撚①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
【注】①撚(niǎn):持取,捻弄。
【題干】“憑欄手撚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兩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現了詞中人物怎樣的感情變化?
【鞏固】1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8~9題。
念奴嬌·登石頭城①
薩都剌
石頭城上,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指點六朝形勝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連云檣櫓,白骨紛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離宮②,東風輦路,芳草年年發。落日無人松徑里,鬼火高低明滅。歌舞尊前,繁華鏡里,暗換青青發。傷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注】①石頭城:即金陵城,昔為六朝都城。②離宮,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宮室。
【題干】本詞成功地運用了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來創設意境,請結合上片或下片作簡要賞析。(5分)
【鞏固】2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詠素蝶詩 劉孝綽
隨蜂繞綠蕙,避雀隱青薇。映日忽爭起,因風乍共歸。 出沒花中見,參差葉際飛 。芳華幸勿謝,嘉樹欲相依。
{注}劉孝綽(481-539):南朝梁文學家,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文名頗盛,因恃才傲物,而為人所忌恨,仕途數起數伏。
【題干】這首詩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5分)
【拔高】1、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回答問題。(8分)
歲 暮①
[唐]杜甫
歲暮遠為客,邊隅還用兵。煙塵犯雪嶺②,鼓角動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誰請纓?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
[注]①本詩作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末,時杜甫客居閬州(今四川閬中)。②雪嶺: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嶺臨近松州、維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詩時,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題干】這首詩使用了多種表達技巧,請舉出兩種并作賞析。(4分)
【拔高】2閱讀下面的曲詞,回答問題。
雨過至城中蘇家宋 黃庭堅
飄然一雨灑青春,九陌凈無車馬塵。
漸散紫煙籠帝闕,稍回晴日麗天津。
花飛衣袖紅香濕,柳拂鞍韉綠色勻。
管領風光唯痛飲,都城誰是得閑人。
注 此詩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黃庭堅時任秘書省校書郎,是年,長期貶謫外放的蘇軾被授予翰林學士、知制誥等要職。
【題干】結合詩句說明頸聯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4分)
作業參考答案
【基礎】1
【答案】詩人觸景生情,寓情于景【敘】。通過描述眼前涇水之濱不見春草,只見古碑,行客之路盡是黃沙的凄涼情景【析】,表達了作者對唐王朝強盛不再、國勢衰微的悲慨【評】。
【解析】
第一步,該題設題的角度較小,可以將要考慮的手法范圍縮小至情景關系。詩歌前六句描繪
了不見春草,只見古碑,行客之路盡是黃沙的荒涼之景,后兩句表達懷古傷今之情。
可見詩人是觸景生情,寓情于景。
第二步,再結合詩句及作者情感進行賞析。結合詩句,回答是什么景觸動了作者怎樣的情。
第三步,闡釋手法對主旨的作用。
【基礎】2
【答案】這兩句詞主要運用了細節描寫的手法【敘】。(答“動作描寫”也可)用“撚花”“放花”兩個細致的動作描寫【析】,表現了詞中人物由愛春、傷春(惜春)到無奈的感情變化【評】。
【解析】
此題大角度設題。第一步,詞的下片由寫景而轉為寫人,通過“撚”“放”的動作描寫,把主人公愛花,惜花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故確定其所用手法為細節描寫(動作描寫)。
第二步,“手捻花枝”到“放花無語”,主人公自然、看似無意的動作,卻是出自于內心一種敏銳深微的感動。
第三步,該細節描寫表達出了撚花人內心的情感,當其“捻”起花枝時,是何等愛花的深情,當其“放”下花枝時又是何等惜花的無奈。
【鞏固】1
【答案】上片:實寫了石頭城天地無物、惟有青山如壁的空曠寂寥之景;(2分)虛寫了昔日戰爭連年的激烈殘酷、豪杰消逝的蒼涼悲壯之景。(2分)虛實結合使意境更深遠,情感更深沉。(1分)
下片:實寫了離宮荒涼破敗,輦路芳草萋萋,松徑寂靜無人,鬼火高低明滅,秦淮一片明月的空冷陰森之景;(2分)虛寫了歌女在歌舞中、酒樽前、明鏡里青春漸逝的孤寂凄慘。(2分)虛實結合使意境更深遠,情感更深沉。(1分)
【解析】指出實寫、虛寫的內容的各1分;有結合詩句簡析的各1分,有虛實結合的表達效果的1分。
【鞏固】2
【答案】這首詩通過對素蝶活動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在現實生活中的悲歡、沉浮,最后兩句突出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依戀和向往。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內容主旨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解題時,應結合注釋了解作者,進而分析詩中“物”與“志”的關系,準確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回答表現手法時應力求簡明。首先結合詩句分析作者筆下的素蝶形象的特點,結合結尾的議論抒情詩句,能夠非常明顯地感悟到作者對素蝶的喜愛、羨慕之情。本詩中,作者強調的是素蝶面對不同對象時的不同的活動方式,而且是輕松自然,從容應對。尤其是最后一聯,是非常明確的議論抒情語句,表達了抒情主人公希望得到一個美好的依靠的愿望。聯系注釋內容“文名頗盛,因恃才傲物,而為人所忌恨,仕途數起數伏”,可知詩中蘊涵著作者期盼得遇明主之意。“嘉樹欲相依”為全詩主旨。因為這是一首詠物詩,在詩中作者欲以素蝶自比,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志向。素蝶不同于絢麗的彩蝶,其“素”色自有清高傲世之喻。這與作者自身“恃才傲物”有著相似之處。而且,一般的詠物詩都有托物言志、借物抒懷的特點。所以,這首詩所用手法也是如此。
【拔高】1
【答案】借代,如“煙塵”代指邊境戰事;與后文“鼓角”相應,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突出了戰爭的緊張,渲染了時局的艱危。
用典,如“請纓”,語出《漢書終軍傳》;在詩句中暗示朝廷無人為國分憂,借以表達詩人對國事的深深憂慮。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D。本詩的表達技巧有借代、反問、用典、擬人等,考生只需列舉其中兩種并進行適當分析即可。
【拔高】2
【答案】①對仗,如“花飛”對“柳拂”,“紅香濕”對“綠色勻”。
②比擬,如“柳拂”。
③從視覺、嗅覺、觸覺等多角度(運用通感)進行描寫,如“衣袖紅香濕”。
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表達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創造意境和表達思想時所采取的技法,它的含義非常廣泛,主要表現在三大方面:修辭手法、表現手法和表達方式。
二、復習預習
古詩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對比、借代、夸張、排比、用典、設問、反問等。采用比喻、擬人等手法,可以使描寫的事物更為形象生動;采用夸張、對比、設問、反問等手法,可以突出詩的主旨;采用通感、借代、雙關、疊字、對偶、反復等手法,可以使詩中字句更為精巧。
表現手法又叫藝術手法,是指詩歌的章法和技巧,如借古諷今、用典、象征、對比、映襯烘托、欲揚先抑、以小見大、動靜結合、虛實相生等。
表達方式是詩人表達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見的有記敘、描寫、抒情、議論。其中抒情表現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常見的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三、知識講解
知識點1(1)準確判斷藝術手法、找準答題切入點的方法
要準確判斷藝術手法,除了要對手法的種類和表達效果非常熟悉、深入理解之外,
還要掌握一些審題技巧。根據題目的提問類型,我們可以將古詩鑒賞表達技巧類的設題角度大致可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是“小角度”設題,一類是“大角度”設題。
顯性的“小角度”設題。此類設問的“切入點”較小,考查的針對性強,題干要求上明確規定了從表達技巧中的某一個具體方面鑒賞。如:
①這首詩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試作賞析。
②請從“虛實”關系的角度賞析這首詩。
③請從“景”和“情”的角度對這首詞作一賞析。
④詩歌是怎樣融情于景的?請作簡要賞析。
此類題目的考查目標非常明確,題干明確告訴考生須從“修辭方法”、“虛實”、“景”和“情”、“融情于景”等角度鑒賞,答題時我們只要根據題干所要求的相關表達技巧知識,并結合詩歌的具體內容作出分析說明即可。
知識點2
第二類“大角度”設題。此類設題往往“泛泛而談”,沒有具體的角度要求,出現在題干中的關鍵詞通常是“表現手法”、“表達效果”、“藝術手法”或“手法”等較為寬泛的概念。如:
①請簡要賞析作品的表現手法。
②詩人采用什么手法表達作品主旨的?試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
③這首詩三、四兩句在藝術手法上有什么特點?請作簡要分析。
要解決這些問題,平時復習注重對高考題目進行分析和探究,從中獲得一些有益的啟示和幫助,應該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們不妨多考慮一些,多寫一些。
隱性的設題
知識點3
解題三步法
答題步驟:
1.明手法
2.闡運用
3.析效果
基本思路為【敘——析——評】,即【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
當然,當考生不肯定為哪種手法的時候,可以將第一步和第二步調換順序,先解析句子含義再總結手法。
四、例題精析
【例題1】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題目。
瑯琊溪①
歐陽修
空山雪消溪水漲,游客渡溪橫古槎②。
不知溪源來遠近,但見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詩寫于作者被貶滁州(今安徽省境內)期間。瑯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這里指拼扎而成的簡易木橋。
【題干】請從虛實結合的角度對詩中三、四兩句進行解析。
【答案】三、四句實寫山花隨溪水流出的景象;虛寫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遠、溪流的曲折【析】。虛實結合,激發了讀者的想象,豐富了畫面的內涵,表達了作者面對美麗春景的喜悅心情。
【解析】第一步,由題目可知,此題從小角度設題,切入點為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賞析對象為三、四句。
第二步,結合詩句解析,流水、水中落花是作者所見實景,此為實;由此引發的作者關于溪源遠近的聯想,是虛寫。
第三步,分析該手法的表達效果,寫出了瑯琊溪冬去春來,雪融水漲的美麗景色,表達了作者的喜悅心情。
【例題2】閱讀下面的這首詩,回答問題。
曉至湖①上
【清】厲鶚
出郭曉色微,臨水人意靜。
水上寒霧生,彌漫與天永。
折葦動有聲②,遙山淡無影。
稍見初日開,三兩列舴艋。
安得學野鳧,泛泛逐清景③。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彎曲。③景:影。
【題干】請從表達技巧的角度對“折葦動有聲,遙山淡無影”進行賞析。
【答案】①對比【敘】以“有聲”與“無聲”對比,近寫聲覺,遠寫視覺【析】,突出層次的遠近和景致的深闊【評】。②對偶(動靜結合)【敘】以“折葦”對“遙山”,近景與遠景結合,以“動有聲”對“淡無影”,聽覺與視覺相結合【析】;節奏優美(或形象豐富或層次分明),意境淡雅(或幽靜、清新)【評】。
【解析】
第一步,此題設題角度大。“折葦動有聲,遙山淡無影”是寫景名句,從寫景手法考慮,有聲與無影形成對比;從畫面描寫考慮,既有聽覺又有視覺,既有動又有靜,故而可得出手法為對比、動靜結合或對偶。
第二步,分別舉例鑒賞兩種手法的使用。
第三步,考慮技巧對畫面意境的效果。
【例題3】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題目。
蝶戀花•出塞
納蘭性德
今古河山無定拒,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
從前幽怨應無數,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
【題干】簡析畫線句的表現手法。
【答案】①以情相問,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為形象之景,增強了全詞的抒情效果【敘】。作者心情沉重,他自我叩問:如果有人問我對理想的情意有多深?那就去看看深山中的夕陽與深秋中的細雨。此句以景作答【析】。③“深山”、“夕陽”、“秋雨”三個意象連用,悲涼凄冷委婉地表達出詞人心中的孤寂、惆悵之情。【解析】解題第一步,判斷劃線句的表現手法。此題雖屬于大角度設題,但是句不離篇,我們不能將句子孤立看待。本詞上片寫凄涼之景,下片抒寫自己的報國志向無法實現的幽怨之情。片末以情想問,卻以景作答,可以確定答題切入點為情景關系。這是以景結情的手法;同時化抽象的情感為形象之景,使情與景、形與意融為一體。
【例題4】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題目。
長安秋望
云物凄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
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
紫艷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
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
頷聯歷來為人稱道,請從意境和手法兩個角度分析寫景的妙處。(6分)
【解析】本題從意境和表現手法考查對詩歌的鑒賞能力,能力層級為D級。解答此題要從整體把握詩歌內涵的基礎上進行。
【答案】從意境上看:寥落的晨星,南歸的雁陣,哀婉的笛聲,倚樓吹笛之人,營造了一幅凄清的畫面,烘托出內心的悲涼之情。從手法上看:①視覺和聽覺多角度寫:“殘星幾點”“雁橫塞”“人倚樓”是目見,“長笛一聲”是耳聞。②動靜結合:“雁橫塞”是動態,“殘星”“人倚樓”是靜態。(意境2分,手法4分,共6分;答“遠近視角變化”“詩中有畫”等酌情給分
【例題5】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題目。
六幺令 次韻和賀方回金陵懷古,鄱陽席上作
李綱①
長江千里,煙淡水云闊。歌沉玉樹②,古寺空有疏鐘發。六代興亡如夢,苒苒驚時月。兵戈凌滅。豪華銷盡,幾見銀蟾自圓缺。 潮落潮生波渺,江樹森如發。誰念遷客歸來,老大傷名節。縱使歲寒途遠,此志應難奪。高樓誰設。倚闌凝望,獨立漁翁滿江雪。
注:①李綱(1083-1140),字伯紀,號梁溪先生,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一度起用為相,曾力圖革新內政,僅七十七天即遭罷免。多次上疏,陳抗金大計,均未被采納。②玉樹,指《玉樹后庭花》曲,為南朝陳后主為其愛妃張麗華所制。
【題干】詞的上片,詩人為了凸顯“六代興亡如夢”的物是人非之感,主要運用了哪種表現手法?請結合具體詞句簡要分析。
【答案】詞的上片主要運用了對比的表現手法來表達感慨。詩人以“長江千里”“古寺”“疏鐘”“銀蟾”的存在與金陵的衰亡進行對比,鮮明地表達了“六代興亡如夢”的感慨。(或:詞的上片主要運用了反襯的表現手法來表達感慨。詩人以長江千里煙淡水闊,古寺疏鐘回響不絕,天上銀蟾圓缺自若的永恒自然之景,反襯金陵的衰亡,鮮明地表達了“六代興亡如夢”的感慨。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上片極寫六朝古都——金陵的歷史滄桑,寫出了歷史的無情。前兩句點出金陵的地勢特點:長江千里奔來,浩浩蕩蕩,江面寬闊。以下即從不同的側面寫六朝的銷聲匿跡。“歌沉玉樹,古寺空有疏鐘發”,記下了這座古城的歷史的足音,風靡一時的淫哇低唱已不復聞,只有疏緩的古寺鐘聲還在,感慨深沉。“六代興亡如夢,苒苒驚時月”,接著從時間上慨嘆六朝興亡變化之速,至此又已過去了數百年。歲月流逝得如此之快,能不令人吃驚嗎?“兵戈凌滅。豪華銷盡,幾見銀蟾自圓缺”,是從金陵的形跡上看六朝的無影無蹤的。改朝換代時進行的戰爭把六朝帝王的淫侈奢華一掃而光,但見天邊的月亮仍自管圓了缺,缺了圓。用日月山川的古今共存,仿佛有情,反襯出歷史與時間的無情,令人分外感慨。
【例題6】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問題。
送魏十六還蘇州
皇甫冉①
秋夜沉沉此送君,陰蟲②切切不堪聞。
歸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蘇是白云。
注:①皇甫冉,唐代詩人。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從蘇州(即“姑蘇”)到常州(即“毗陵”,唐時常州為毗陵郡)方向來拜訪他;魏十六返回蘇州時,作者乘船相送。②陰蟲,指蟋蟀。
【題干】這首詩運用了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請作簡要賞析。
【答案】詩中的“實”是詩人送別友人時秋夜的環境,“虛”是詩人想象別后的明天,自己在歸舟中回望蘇州只見悠悠白云而不見友人;詩人借助想象,運用以虛寫實的手法拓展了詩歌意境,深化了送別友人時的感情(留戀、孤寂和感傷)。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的能力。前兩句真切地寫出了送別時那種令人黯然神傷的環境,是實寫。后兩句是作者想象中的明天,是虛寫。詩人借助想象,運用虛實結合的手法,更深刻地表達出秋夜送別的難分難舍。
【例題7】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8~9題
吳江
春后銀魚霜下鱸,遠人曾到合思吳。欲圖江色不上筆,靜覓鳥聲深在蘆。
落日未昏聞市散,青天都凈見山孤。橋南水漲虹垂影,清夜澄光照太湖。
【題干】請指出詩的中間兩聯在寫景上運用了何種表現手法,結合詩句簡要分析。(5分)
【答案】運用了動靜結合(以動襯靜)、相互映襯等表現手法(2分);澄碧的江水、蘆葦深處的鳥聲,落日未昏、市聲散盡,青天如洗、遠山兀立,給人豐富的想象和聯想。(3分)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的能力。頷聯的意思是想要把江色畫下來卻讓人無從下筆,尋覓鳥聲卻發現聲深在蘆葦之中。這都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靜覓鳥聲深在蘆這句更妙的是虛實相生。鳥是不見的,但鳥聲深深傳來,蘆葦搖曳又是何等之美。頸聯的意思是落日的余暉還留在天際,街市散盡已是一派靜謐。萬里晴空一色湛藍,更映現出遠山的孤凄。也是靜中有動,“市聲散盡”、“青天都凈”寓動于靜。
【例題8】閱讀下面的唐詩,完成(1)~(2)題。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云閑今古同。
鳥去鳥來山色里,人歌人哭水聲中。
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
惆悵無因見范蠡,參差煙樹五湖東。
【題干】這首詩在寫作上是如何處理景情關系的?請簡要分析。
【答案】①觸景生情:首句“草連空”,讓詩人聯想到“六朝文物”一去不復返;②以樂景襯哀情:“鳥去鳥來山色里”,如此樂景反襯人世無常的悲戚;③寓情于景:頸聯所寫景物中寄寓著詩人的無限惆悵之情;④以景結情:“參差煙樹”是景語也是情語,將“惆悵”之情表達得更加深廣。(任意答出三點即可)
【解析】首先要知道詩歌中景情關系的基本類型,如觸景生情,寓情于景,哀景寫哀情,樂景襯哀情等。其次,要注意詩歌中的幾處景語,分析它們對表達情感的作用。而觀察景語在詩歌中的位置能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如出現在首句的景語,很可能是觸景生情;而出現在結尾處的景語可能是以景結情。最后將表達技巧與分析結合起來,簡單表述即可得出答案。
五、課堂運用
【基礎】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殘葉
一樹摧殘幾片存,欄邊為汝最傷神。
休翻雨滴寒鳴夜,曾抱花枝暖過春。
與影有情唯日月,遇紅無禮是泥塵。
上陽①宮女多詩思,莫寄人間取次②人。
注:①上陽:唐宮名。玄宗時楊妃專寵,貌美宮人多被遣居于此。天寶中有宮人在葉上題詩,宣宗時宮人韓氏也有題紅葉詩。②取次:意為隨便、草草、等閑。
【題干】本詩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樣的效果?請簡要賞析。
【答案】這是一首詠物詩,通篇運用擬人手法。(第一步)賦予殘葉、日月、泥塵以感知,感情真摯,(第二步)表達了對殘葉命運的同情與關切。(第三步)
本詩還運用了鮮明的對比手法。(第一步)第三、四句把殘葉現今的凄苦情狀與往昔盛時的溫馨可人進行對比,第五、六句把殘葉未落時日月有情與殘葉經霜委地后泥塵污染的無禮進行對比,(第二步)從而揭示了殘葉的命運,寄寓了深沉的感慨。(第三步)
【解析】這是一首詠物詩,詩句清新,感情真摯。詩的開頭兩句寫時已深秋,樹葉紛紛凋零,作者憑欄悵望,頓感神傷。三、四句,以“寒”字點翻雨的清冷,以“暖”字點抱花的溫馨;把葉兒的今昔作了鮮明的對比。五、六句,寫殘葉的遭遇。前句寫殘葉未落之前日月以無私之情為它們留下戀枝的瘦影;后句寫墜落的紅葉卻遭泥塵的無禮玷污。結尾兩句,是設想殘葉落后的歸宿,表達了作者對落葉的祝福。修辭手法不難回答,重點和難點是效果。要聯系具體的句子來分析,不能只有結論。
【鞏固】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回答問題。
約客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題干】“閑敲棋子”雖是詩人一個小小的動作,卻將詩人的心理刻畫得細致入微。請結合全詩作簡要的賞析。
【答案】末句“閑敲棋子”是一個細節描寫。詩人約客下棋,可是時間已過夜半,客人還未到來,詩人百無聊賴之際,有意無意地拿起棋子在棋盤上敲打,將燈花都震落了。這一細節貌似閑暇,實則反映出詩人內心的焦躁煩悶。
【解析】與人約會而久候不至,難免焦躁不安,這大概是每一個人都會有的經驗。然而,趙師秀這首小詩卻寫得深蘊含蓄,余味無窮。詩的前兩句是寫景,既交代了時令,又描寫了約會的環境。第三句是點題,同時引出下文對詩人動作的描寫。第四句是意蘊豐富的句子,歷來為人所稱道。
【拔高】閱讀下面這首漢樂府,完成題目。
早行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題干】此詩主要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答案】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步驟三)
課后作業
【基礎】1(2011新課標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題目。
春日秦國懷古
【晚唐】周樸①
荒郊一望欲銷魂②,涇水縈紆③傍遠村。
牛馬放多春草盡,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積雪蒼山晚,煙伴殘陽綠樹昏。
數里黃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樸(?-878),字太樸,吳興(今屬浙江)人。②銷魂:這里形容極其哀愁。③涇水:渭水支流,在今陜西省中部,古屬秦國。縈紆:旋繞曲折。
【題干】你認為這首詩在寫作上是如何處理情景關系的?
【基礎】2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回答問題。
畫堂春
【宋】秦觀
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
柳外畫樓獨上,憑欄手撚①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
【注】①撚(niǎn):持取,捻弄。
【題干】“憑欄手撚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兩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現了詞中人物怎樣的感情變化?
【鞏固】1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8~9題。
念奴嬌·登石頭城①
薩都剌
石頭城上,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指點六朝形勝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連云檣櫓,白骨紛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離宮②,東風輦路,芳草年年發。落日無人松徑里,鬼火高低明滅。歌舞尊前,繁華鏡里,暗換青青發。傷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注】①石頭城:即金陵城,昔為六朝都城。②離宮,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宮室。
【題干】本詞成功地運用了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來創設意境,請結合上片或下片作簡要賞析。(5分)
【鞏固】2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詠素蝶詩
{注}劉孝綽(481-539):南朝梁文學家,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文名頗盛,因恃才傲物,而為人所忌恨,仕途數起數伏。
【題干】這首詩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5分)
【拔高】1、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回答問題。(8分)
歲 暮①
[唐]杜甫
歲暮遠為客,邊隅還用兵。煙塵犯雪嶺②,鼓角動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誰請纓?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
[注]①本詩作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末,時杜甫客居閬州(今四川閬中)。②雪嶺: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嶺臨近松州、維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詩時,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題干】這首詩使用了多種表達技巧,請舉出兩種并作賞析。(4分)
【拔高】2閱讀下面的曲詞,回答問題。
雨過至城中蘇家宋
飄然一雨灑青春,九陌凈無車馬塵。
漸散紫煙籠帝闕,稍回晴日麗天津。
花飛衣袖紅香濕,柳拂鞍韉綠色勻。
管領風光唯痛飲,都城誰是得閑人。
注 此詩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黃庭堅時任秘書省校書郎,是年,長期貶謫外放的蘇軾被授予翰林學士、知制誥等要職。
【題干】結合詩句說明頸聯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4分)
作業參考答案
【基礎】1
【答案】詩人觸景生情,寓情于景【敘】。通過描述眼前涇水之濱不見春草,只見古碑,行客之路盡是黃沙的凄涼情景【析】,表達了作者對唐王朝強盛不再、國勢衰微的悲慨【評】。
【解析】
第一步,該題設題的角度較小,可以將要考慮的手法范圍縮小至情景關系。詩歌前六句描繪
了不見春草,只見古碑,行客之路盡是黃沙的荒涼之景,后兩句表達懷古傷今之情。
可見詩人是觸景生情,寓情于景。
第二步,再結合詩句及作者情感進行賞析。結合詩句,回答是什么景觸動了作者怎樣的情。
第三步,闡釋手法對主旨的作用。
【基礎】2
【答案】這兩句詞主要運用了細節描寫的手法【敘】。(答“動作描寫”也可)用“撚花”“放花”兩個細致的動作描寫【析】,表現了詞中人物由愛春、傷春(惜春)到無奈的感情變化【評】。
【解析】
此題大角度設題。第一步,詞的下片由寫景而轉為寫人,通過“撚”“放”的動作描寫,把主人公愛花,惜花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故確定其所用手法為細節描寫(動作描寫)。
第二步,“手捻花枝”到“放花無語”,主人公自然、看似無意的動作,卻是出自于內心一種敏銳深微的感動。
第三步,該細節描寫表達出了撚花人內心的情感,當其“捻”起花枝時,是何等愛花的深情,當其“放”下花枝時又是何等惜花的無奈。
【鞏固】1
【答案】上片:實寫了石頭城天地無物、惟有青山如壁的空曠寂寥之景;(2分)虛寫了昔日戰爭連年的激烈殘酷、豪杰消逝的蒼涼悲壯之景。(2分)虛實結合使意境更深遠,情感更深沉。(1分)
下片:實寫了離宮荒涼破敗,輦路芳草萋萋,松徑寂靜無人,鬼火高低明滅,秦淮一片明月的空冷陰森之景;(2分)虛寫了歌女在歌舞中、酒樽前、明鏡里青春漸逝的孤寂凄慘。(2分)虛實結合使意境更深遠,情感更深沉。(1分)
【解析】指出實寫、虛寫的內容的各1分;有結合詩句簡析的各1分,有虛實結合的表達效果的1分。
【鞏固】2
【答案】這首詩通過對素蝶活動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在現實生活中的悲歡、沉浮,最后兩句突出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依戀和向往。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內容主旨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解題時,應結合注釋了解作者,進而分析詩中“物”與“志”的關系,準確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回答表現手法時應力求簡明。首先結合詩句分析作者筆下的素蝶形象的特點,結合結尾的議論抒情詩句,能夠非常明顯地感悟到作者對素蝶的喜愛、羨慕之情。本詩中,作者強調的是素蝶面對不同對象時的不同的活動方式,而且是輕松自然,從容應對。尤其是最后一聯,是非常明確的議論抒情語句,表達了抒情主人公希望得到一個美好的依靠的愿望。聯系注釋內容“文名頗盛,因恃才傲物,而為人所忌恨,仕途數起數伏”,可知詩中蘊涵著作者期盼得遇明主之意。“嘉樹欲相依”為全詩主旨。因為這是一首詠物詩,在詩中作者欲以素蝶自比,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志向。素蝶不同于絢麗的彩蝶,其“素”色自有清高傲世之喻。這與作者自身“恃才傲物”有著相似之處。而且,一般的詠物詩都有托物言志、借物抒懷的特點。所以,這首詩所用手法也是如此。
【拔高】1
【答案】借代,如“煙塵”代指邊境戰事;與后文“鼓角”相應,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突出了戰爭的緊張,渲染了時局的艱危。
用典,如“請纓”,語出《漢書終軍傳》;在詩句中暗示朝廷無人為國分憂,借以表達詩人對國事的深深憂慮。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D。本詩的表達技巧有借代、反問、用典、擬人等,考生只需列舉其中兩種并進行適當分析即可。
【拔高】2
【答案】①對仗,如“花飛”對“柳拂”,“紅香濕”對“綠色勻”。
③從視覺、嗅覺、觸覺等多角度(運用通感)進行描寫,如“衣袖紅香濕”。
上一篇:韋莊《思歸》閱讀答案
下一篇:七套古典詩詞鑒賞訓練題及答案
* 詩歌語言教學過程一、課堂導入表達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創造意境和表達思想時所采取的技法,它的含義非常廣泛,主要表現在三大方面:修辭手法、表現手法和表達方式。二、復習預習古詩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對比、借代、夸張、排比、用典、設問、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