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中常用的12種修辭手法及試題練習
詩歌中常用的12種修辭手法
1、比喻 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韋莊的《菩薩蠻》中“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寫盡了江南女子的美麗與溫柔。
2、比擬 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得更形象、生動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林逋《山園小梅》)這一聯采用擬人的手法。“先偷眼”極寫白鶴愛梅之甚,它還未來得及飛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幾眼;“合斷魂”一詞寫粉蝶因愛梅而至銷魂,把粉蝶對梅的喜愛之情夸張到極點。
3、借代 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身。借代的運用可使語言簡練、含蓄。 李清照《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詩中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寫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4、夸張 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 岳飛的《滿江紅》中“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以夸張手法,一氣貫注,寫出作者憂憤國事、痛恨敵人的心情。
5、對偶 用結構相同、字數相等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 杜甫詩《詠懷古跡五首(其三)》中“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上句寫昭君離開漢室,下句寫死后葬身青冢不得歸故土,對仗工整,寫出了昭君一生的不幸遭遇。
6、對比 對比就是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使形象更鮮明,特點更顯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銳。 李商隱《馬嵬》:“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將此日發生兵變境況危險同昔日在長生殿共訴恩愛進行了對比。
7、設問 先提出問題,接著把自己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 賀鑄《青玉案》中“若問閑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以設問作結,以實寫虛,一問一答,將一腔愁思化為具體可感的形象。
8、反問 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 蘇軾《定風波》:“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使用反問句式,表達了詩人豁達的胸懷、抱負。
9、雙關 包括通過音近造成雙重語意的諧音雙關和別有弦外之音的語義雙關兩種形式。詩人的目的是為了表達出一種委婉含蓄的情感。 劉禹錫《竹枝詞二首(其一)》中“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晴”與“情”同音,以天氣的晴雨暗示戀人貌似無情中的有情。
10、互文 “互文”也叫“互文見義”,指詩文相鄰的句子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 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主人下馬客在船”的意思是“主人客人一起下馬,主人客人又一起上船”。
11、疊詞 一般指含有重疊字的詞。作用是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作用。 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七組疊詞在內容上恰如其分地表達了詞人自己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狀態。在聲律上急促跳動,鏗鏘有韻,有節奏感。
12、用典 典故是文化積累深厚的表現,宋人作詩講究無一字無來歷,無一句無出處。所以,了解一些常用典故對鑒賞詩歌十分必要。 王昌齡《出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此處借用飛將軍李廣的典故,《史記•李將軍傳》中記載“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批評了當時主將的無能。
[對型訓練]
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登金陵鳳凰臺
李 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①。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總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種修辭方法?尾聯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題以李白的詩歌《登金陵鳳凰臺》為背景材料,重點考查考生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的能力。結合作者經歷及詩歌內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辭方法,“浮云”比喻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他們使自己不得見長安,自然不會為統治者所重用。
【答案】 比喻。①憂君王為奸邪所蒙蔽,憂奸邪為非作歹;②憂賢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憂國憂君憂民。
2.(2013•安徽高考)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秋齋獨宿
[唐]韋應物
山月皎如燭,霜風時動竹。
夜半鳥驚棲,窗間人獨宿。
和韋蘇州①《秋齋獨宿》
[金]趙秉文
冷暈侵殘燭,雨聲在深竹。
驚鳥時一鳴,寒枝不成宿。
【注】 ①韋蘇州:即韋應物,因其曾任蘇州刺史,故稱“韋蘇州”。
請分別指出兩首詩第一句使用的修辭手法,并加以賞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題考查鑒賞詩歌中的修辭手法。韋詩第一句“皎如燭”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趙詩第一句中“侵殘燭”的應是“月”,此句以“暈”替代。賞析修辭手法時要結合詩歌表達的作者的感情。
【答案】 韋詩:比喻,以燭喻月。山月皎潔,宛如夜燭相伴,照人無眠。趙詩:借代,借“暈”代月。“暈”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暈”又預示天氣變化,引出下句。
考點四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觀點態度
1、比喻 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韋莊的《菩薩蠻》中“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寫盡了江南女子的美麗與溫柔。
2、比擬 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得更形象、生動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林逋《山園小梅》)這一聯采用擬人的手法。“先偷眼”極寫白鶴愛梅之甚,它還未來得及飛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幾眼;“合斷魂”一詞寫粉蝶因愛梅而至銷魂,把粉蝶對梅的喜愛之情夸張到極點。
3、借代 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身。借代的運用可使語言簡練、含蓄。 李清照《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詩中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寫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4、夸張 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 岳飛的《滿江紅》中“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以夸張手法,一氣貫注,寫出作者憂憤國事、痛恨敵人的心情。
5、對偶 用結構相同、字數相等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 杜甫詩《詠懷古跡五首(其三)》中“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上句寫昭君離開漢室,下句寫死后葬身青冢不得歸故土,對仗工整,寫出了昭君一生的不幸遭遇。
6、對比 對比就是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使形象更鮮明,特點更顯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銳。 李商隱《馬嵬》:“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將此日發生兵變境況危險同昔日在長生殿共訴恩愛進行了對比。
7、設問 先提出問題,接著把自己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 賀鑄《青玉案》中“若問閑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以設問作結,以實寫虛,一問一答,將一腔愁思化為具體可感的形象。
8、反問 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 蘇軾《定風波》:“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使用反問句式,表達了詩人豁達的胸懷、抱負。
9、雙關 包括通過音近造成雙重語意的諧音雙關和別有弦外之音的語義雙關兩種形式。詩人的目的是為了表達出一種委婉含蓄的情感。 劉禹錫《竹枝詞二首(其一)》中“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晴”與“情”同音,以天氣的晴雨暗示戀人貌似無情中的有情。
10、互文 “互文”也叫“互文見義”,指詩文相鄰的句子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 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主人下馬客在船”的意思是“主人客人一起下馬,主人客人又一起上船”。
11、疊詞 一般指含有重疊字的詞。作用是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作用。 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七組疊詞在內容上恰如其分地表達了詞人自己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狀態。在聲律上急促跳動,鏗鏘有韻,有節奏感。
12、用典 典故是文化積累深厚的表現,宋人作詩講究無一字無來歷,無一句無出處。所以,了解一些常用典故對鑒賞詩歌十分必要。 王昌齡《出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此處借用飛將軍李廣的典故,《史記•李將軍傳》中記載“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批評了當時主將的無能。
[對型訓練]
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登金陵鳳凰臺
李 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①。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總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種修辭方法?尾聯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題以李白的詩歌《登金陵鳳凰臺》為背景材料,重點考查考生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的能力。結合作者經歷及詩歌內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辭方法,“浮云”比喻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他們使自己不得見長安,自然不會為統治者所重用。
【答案】 比喻。①憂君王為奸邪所蒙蔽,憂奸邪為非作歹;②憂賢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憂國憂君憂民。
2.(2013•安徽高考)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秋齋獨宿
[唐]韋應物
山月皎如燭,霜風時動竹。
夜半鳥驚棲,窗間人獨宿。
和韋蘇州①《秋齋獨宿》
[金]趙秉文
冷暈侵殘燭,雨聲在深竹。
驚鳥時一鳴,寒枝不成宿。
【注】 ①韋蘇州:即韋應物,因其曾任蘇州刺史,故稱“韋蘇州”。
請分別指出兩首詩第一句使用的修辭手法,并加以賞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題考查鑒賞詩歌中的修辭手法。韋詩第一句“皎如燭”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趙詩第一句中“侵殘燭”的應是“月”,此句以“暈”替代。賞析修辭手法時要結合詩歌表達的作者的感情。
【答案】 韋詩:比喻,以燭喻月。山月皎潔,宛如夜燭相伴,照人無眠。趙詩:借代,借“暈”代月。“暈”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暈”又預示天氣變化,引出下句。
考點四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觀點態度
上一篇:鑒賞古詩詞修辭手法的方法步驟
下一篇:鑒賞古詩詞語言風格類題目答題方法與步驟
* 詩歌中常用的12種修辭手法1、比喻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韋莊的《菩薩蠻》中“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寫盡了江南女子的美麗與溫柔。2、比擬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