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通考》
作者:馬端臨《文獻通考》簡介
《文獻通考》是馬端臨以畢生精力完成的一部記載上古到宋寧宗時的典章制度沿革的文化通史。他從咸淳九年(1273)開始準備,至元二十七年(1290)開始纂寫,直至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始告竣。全書包括二十四門,三百四十八卷。其中田賦、錢幣、戶口、職役、征榷、市糴、土貢、國用、選舉、學校、職官、郊社、宗廟、王禮、樂、兵、刑、輿地、四裔,凡十九門。因唐代杜佑編纂的《通典》,迄于天寶。天寶以前的內容,端臨就《通典》已有的材料加以補充;天寶以后至宋嘉定之末,則另行續寫。其余經籍、帝系、封建、象緯、物異等五門,為《通典》所無,全部是端臨搜集新材料寫成的。端臨編纂《文獻通考》的目的,是為了彌補《通典》的不足。他認為“杜書綱領宏大,考訂該洽,固無以議為”。但“時有今古,述有詳略,則夫節目之間,未為明備,而去取之際,頗欠精審,不無遺憾”。因此,他以嚴肅的態度另行撰寫。“凡敘事則本之經史而參以歷代會要及百家傳記之書,信而有征者從之,乖異傳疑者不錄”,“凡論事,則先取當時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諸儒之評論,以至名流之燕談稗官之記錄,凡一語一言,可以訂典故之得失,證史傳之是非者,則采而錄之”。如果“載之史傳之紀錄而可疑,稽諸先儒之論辯而未當者”,他就“研精覃思”,“竊以己意而附其后”,這樣,他就完成了一部既有翔實豐富的史料又有深思獨到的觀點的史學名著。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詳于政治而略于文物典章制度,端臨的《文獻通考》可與《通鑒》相配合;使我們對上下數千年的政治情況和社會制度有個全面的認識。《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其:“條分縷析,使稽古可以案類而考。又其所載宋制特詳,多《宋史》各志所未備。案語亦多能貫串古今,折衷至當,雖稍遜《通典》之簡嚴,而詳贍實為過之。”近代學者治史,大多取材于此書。
《文獻通考》是一部煌煌巨制,部門廣,內容多,竟成于馬端臨一人之手,其學問之廣,功夫之深,令人贊嘆。
《通考》以后,出現了不少續作,有明王圻的《續文獻通考》二百五十四卷;清朱奇齡《續文獻通考補》十冊四十八卷;清干隆時敕撰《續文獻通考》二百五十二卷;近人劉錦藻《清續文獻通考》等,可見《文獻通考》影響之大。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詳于政治而略于文物典章制度,端臨的《文獻通考》可與《通鑒》相配合;使我們對上下數千年的政治情況和社會制度有個全面的認識。《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其:“條分縷析,使稽古可以案類而考。又其所載宋制特詳,多《宋史》各志所未備。案語亦多能貫串古今,折衷至當,雖稍遜《通典》之簡嚴,而詳贍實為過之。”近代學者治史,大多取材于此書。
《文獻通考》是一部煌煌巨制,部門廣,內容多,竟成于馬端臨一人之手,其學問之廣,功夫之深,令人贊嘆。
《通考》以后,出現了不少續作,有明王圻的《續文獻通考》二百五十四卷;清朱奇齡《續文獻通考補》十冊四十八卷;清干隆時敕撰《續文獻通考》二百五十二卷;近人劉錦藻《清續文獻通考》等,可見《文獻通考》影響之大。
《文獻通考》章節列表
- 自序
- 抄白
- 卷一·田賦考一
- 卷二·田賦考二
- 卷三·田賦考三
- 卷四·田賦考四
- 卷五·田賦考五
- 卷六·田賦考六
- 卷七·田賦考七
- 卷八·錢幣考一
- 卷九·錢幣考二
- 卷十·戶口考一
- 卷十一·戶口考二
- 卷十二·職役考一
- 卷十三·職役考二
- 卷十四·征榷考一
- 卷十五·征榷考二
- 卷十六·征榷考三
- 卷十七·征榷考四
- 卷十八·征榷考五
- 卷十九·征榷考六
- 卷二十·市糴考一
- 卷二十一·市糴考二
- 卷二十二·土貢考一
- 卷二十三·國用考一
- 卷二十四·國用考二
- 卷二十五·國用考三
- 卷二十六·國用考四
- 卷二十七·國用考五
- 卷二十八·選舉考一
- 卷二十九·選舉考二
- 卷三十·選舉考三
- 卷三十一·選舉考四
- 卷三十二·選舉考五
- 卷三十三·選舉考六
- 卷三十四·選舉考七
- 卷三十五·選舉考八
- 卷三十六·選舉考九
- 卷三十七·選舉考十
- 卷三十八·選舉考十一
- 卷三十九·選舉考十二
- 卷四十·學校考一
- 卷四十一·學校考二
- 卷四十二·學校考三
- 卷四十三·學校考四
- 卷四十四·學校考五
- 卷四十五·學校考六
- 卷四十六·學校考七
- 卷四十七·職官考一
- 卷四十八·職官考二
- 卷四十九·職官考三
- 卷五十·職官考四
- 卷五十一·職官考五
- 卷五十二·職官考六
- 卷五十三·職官考七
- 卷五十四·職官考八
- 卷五十五·職官考九
- 卷五十六·職官考十
- 卷五十七·職官考十一
- 卷五十八·職官考十二
- 卷五十九·職官考十三
- 卷六十·職官考十四
- 卷六十一·職官考十五
- 卷六十二·職官考十六
- 卷六十三·職官考十七
- 卷六十四·職官考十八
- 卷六十五·職官考十九
- 卷六十六·職官考二十
- 卷六十七·職官考二十一
- 卷六十八·郊社考一
- 卷六十九·郊社考二
- 卷七十·郊社考三
- 卷七十一·郊社考四
- 卷七十二·郊社考五
- 卷七十三·郊社考六
- 卷七十四·郊社考七
- 卷七十五·郊社考八
- 卷七十六·郊社考九
- 卷七十七·郊社考十
- 卷七十八·郊社考十一
- 卷七十九·郊社考十二
- 卷八十·郊社考十三
- 卷八十一·郊社考十四
- 卷八十二·郊社考十五
- 卷八十三·郊社考十六
- 卷八十四·郊社考十七
- 卷八十五·郊社考十八
- 卷八十六·郊社考十九
- 卷八十七·郊社考二十
- 卷八十八·郊社考二十一
- 卷八十九·郊社考二十二
- 卷九十·郊社考二十三
- 卷九十一·宗廟考一
- 卷九十二·宗廟考二
- 卷九十三·宗廟考三
- 卷九十四·宗廟考四
- 卷九十五·宗廟考五
- 卷九十六·宗廟考六
- 卷九十七·宗廟考七
- 卷九十八·宗廟考八
- 卷九十九·宗廟考九
- 卷一百·宗廟考十
- 卷一百一·宗廟考十一
- 卷一百二·宗廟考十二
- 卷一百三·宗廟考十三
- 卷一百四·宗廟考十四
- 卷一百五·宗廟考十五
- 卷一百六·王禮考一
- 卷一百七·王禮考二
- 卷一百八·王禮考三
- 卷一百九·王禮考四
- 卷一百十·王禮考五
- 卷一百十一·王禮考六
- 卷一百十二·王禮考七
- 卷一百十三·王禮考八
- 卷一百十四·王禮考九
- 卷一百十五·王禮考十
- 卷一百十六·王禮考十一
- 卷一百十七·王禮考十二
- 卷一百十八·王禮考十三
- 卷一百十九·王禮考十四
- 卷一百二十·王禮考十五
- 卷一百二十一·王禮考十六
- 卷一百二十二·王禮考十七
- 卷一百二十三·王禮考十八
- 卷一百二十四·王禮考十九
- 卷一百二十五·王禮考二十
- 卷一百二十六·王禮考二十一
- 卷一百二十七·王禮考二十二
- 卷一百二十八·樂考一
- 卷一百二十九·樂考二
- 卷一百三十·樂考三
- 卷一百三十一·樂考四
- 卷一百三十二·樂考五
- 卷一百三十三·樂考六
- 卷一百三十四·樂考七
- 卷一百三十五·樂考八
- 卷一百三十六·樂考九
- 卷一百三十七·樂考十
- 卷一百三十八·樂考十一
- 卷一百三十九·樂考十二
- 卷一百四十·樂考十三
- 卷一百四十一·樂考十四
- 卷一百四十二·樂考十五
- 卷一百四十三·樂考十六
- 卷一百四十四·樂考十七
- 卷一百四十五·樂考十八
- 卷一百四十六·樂考十九
- 卷一百四十七·樂考二十
- 卷一百四十八·樂考二十一
- 卷一百四十九·兵考一
- 卷一百五十·兵考二
- 卷一百五十一·兵考三
- 卷一百五十二·兵考四
- 卷一百五十三·兵考五
- 卷一百五十四·兵考六
- 卷一百五十五·兵考七
- 卷一百五十六·兵考八
- 卷一百五十七·兵考九
- 卷一百五十八·兵考十
- 卷一百五十九·兵考十一
- 卷一百六十·兵考十二
- 卷一百六十一·兵考十三
- 卷一百六十二·刑考一
- 卷一百六十三·刑考二
- 卷一百六十四·刑考三
- 卷一百六十五·刑考四
- 卷一百六十六·刑考五
- 卷一百六十七·刑考六
- 卷一百六十八·刑考七
- 卷一百六十九·刑考八
- 卷一百七十·刑考九
- 卷一百七十一·刑考十
- 卷一百七十二·刑考十一
- 卷一百七十三·刑考十二
- 卷一百七十四·經籍考一
- 卷一百七十五·經籍考二
- 卷一百七十六·經籍考三
- 卷一百七十七·經籍考四
- 卷一百七十八·經籍考五
- 卷一百七十九·經籍考六
- 卷一百八十·經籍考七
- 卷一百八十一·經籍考八
- 卷一百八十二·經籍考九
- 卷一百八十三·經籍考十
- 卷一百八十四·經籍考十一
- 卷一百八十五·經籍考十二
- 卷一百八十六·經籍考十三
- 卷一百八十七·經籍考十四
- 卷一百八十八·經籍考十五
- 卷一百八十九·經籍考十六
- 卷一百九十·經籍考十七
- 卷一百九十一·經籍考十八
- 卷一百九十二·經籍考十九
- 卷一百九十三·經籍考二十
- 卷一百九十四·經籍考二十一
- 卷一百九十五·經籍考二十二
- 卷一百九十六·經籍考二十三
- 卷一百九十七·經籍考二十四
- 卷一百九十八·經籍考二十五
- 卷一百九十九·經籍考二十六
- 卷二百·經籍考二十七
- 卷二百一·經籍考二十八
- 卷二百二·經籍考二十九
- 卷二百三·經籍考三十
- 卷二百四·經籍考三十一
- 卷二百五·經籍考三十二
- 卷二百六·經籍考三十三
- 卷二百七·經籍考三十四
- 卷二百八·經籍考三十五
- 卷二百九·經籍考三十六
- 卷二百十·經籍考三十七
- 卷二百十一·經籍考三十八
- 卷二百十二·經籍考三十九
- 卷二百十三·經籍考四十
- 卷二百十四·經籍考四十一
- 卷二百十五·經籍考四十二
- 卷二百十六·經籍考四十三
- 卷二百十七·經籍考四十四
- 卷二百十八·經籍考四十五
- 卷二百十九·經籍考四十六
- 卷二百二十·經籍考四十七
- 卷二百二十一·經籍考四十八
- 卷二百二十二·經籍考四十九
- 卷二百二十三·經籍考五十
- 卷二百二十四·經籍考五十一
- 卷二百二十五·經籍考五十二
- 卷二百二十六·經籍考五十三
- 卷二百二十七·經籍考五十四
- 卷二百二十八·經籍考五十五
- 卷二百二十九·經籍考五十六
- 卷二百三十·經籍考五十七
- 卷二百三十一·經籍考五十八
- 卷二百三十二·經籍考五十九
- 卷二百三十三·經籍考六十
- 卷二百三十四·經籍考六十一
- 卷二百三十五·經籍考六十二
- 卷二百三十六·經籍考六十三
- 卷二百三十七·經籍考六十四
- 卷二百三十八·經籍考六十五
- 卷二百三十九·經籍考六十六
- 卷二百四十·經籍考六十七
- 卷二百四十一·經籍考六十八
- 卷二百四十二·經籍考六十九
- 卷二百四十三·經籍考七十
- 卷二百四十四·經籍考七十一
- 卷二百四十五·經籍考七十二
- 卷二百四十六·經籍考七十三
- 卷二百四十七·經籍考七十四
- 卷二百四十八·經籍考七十五
- 卷二百四十九·經籍考七十六
- 卷二百五十·帝系考一
- 卷二百五十一·帝系考二
- 卷二百五十二·帝系考三
- 卷二百五十三·帝系考四
- 卷二百五十四·帝系考五
- 卷二百五十五·帝系考六
- 卷二百五十六·帝系考七
- 卷二百五十七·帝系考八
- 卷二百五十八·帝系考九
- 卷二百五十九·帝系考十
- 卷二百六十·封建考一
- 卷二百六十一·封建考二
- 卷二百六十二·封建考三
- 卷二百六十三·封建考四
- 卷二百六十四·封建考五
- 卷二百六十五·封建考六
- 卷二百六十六·封建考七
- 卷二百六十七·封建考八
- 卷二百六十八·封建考九
- 卷二百六十九·封建考十
- 卷二百七十·封建考十一
- 卷二百七十一·封建考十二
- 卷二百七十二·封建考十三
- 卷二百七十三·封建考十四
- 卷二百七十四·封建考十五
- 卷二百七十五·封建考十六
- 卷二百七十六·封建考十七
- 卷二百七十七·封建考十八
- 卷二百七十八·象緯考一
- 卷二百七十九·象緯考二
- 卷二百八十·象緯考三
- 卷二百八十一·象緯考四
- 卷二百八十二·象緯考五
- 卷二百八十三·象緯考六
- 卷二百八十四·象緯考七
- 卷二百八十五·象緯考八
- 卷二百八十六·象緯考九
- 卷二百八十七·象緯考十
- 卷二百八十八·象緯考十一
- 卷二百八十九·象緯考十二
- 卷二百九十·象緯考十三
- 卷二百九十一·象緯考十四
- 卷二百九十二·象緯考十五
- 卷二百九十三·象緯考十六
- 卷二百九十四·象緯考十七
- 卷二百九十五·物異考
- 卷二百九十六·物異考二
- 卷二百九十七·物異考三
- 卷二百九十八·物異考四
- 卷二百九十九·物異考五
- 卷三百·物異考六
- 卷三百一·物異考七
- 卷三百二·物異考八
- 卷三百三·物異考九
- 卷三百四·物異考十
- 卷三百五·物異考十一
- 卷三百六·物異考十二
- 卷三百七·物異考十三
- 卷三百八·物異考十四
- 卷三百九·物異考十五
- 卷三百十·物異考十六
- 卷三百十一·物異考十七
- 卷三百十二·物異考十八
- 卷三百十三·物異考十九
- 卷三百十四·物異考二十
- 卷三百十五·輿地考一
- 卷三百十六·輿地考二
- 卷三百十七·輿地考三
- 卷三百十八·輿地考四
- 卷三百十九·輿地考五
- 卷三百二十·輿地考六
- 卷三百二十一·輿地考七
- 卷三百二十二·輿地考八
- 卷三百二十三·輿地考九
- 卷三百二十四·四裔考一
- 卷三百二十五·四裔考二
- 卷三百二十六·四裔考三
- 卷三百二十七·四裔考四
- 卷三百二十八·四裔考五
- 卷三百二十九·四裔考六
- 卷三百三十·四裔考七
- 卷三百三十一·四裔考八
- 卷三百三十二·四裔考九
- 卷三百三十三·四裔考十
- 卷三百三十四·四裔考十一
- 卷三百三十五·四裔考十二
- 卷三百三十六·四裔考十三
- 卷三百三十七·四裔考十四
- 卷三百三十八·四裔考十五
- 卷三百三十九·四裔考十六
- 卷三百四十·四裔考十七
- 卷三百四十一·四裔考十八
- 卷三百四十二·四裔考十九
- 卷三百四十三·四裔考二十
- 卷三百四十四·四裔考二十一
- 卷三百四十五·四裔考二十二
- 卷三百四十六·四裔考二十三
- 卷三百四十七·四裔考二十四
- 卷三百四十八·四裔考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