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文獻通考》 卷三百十六·輿地考二

    作者:馬端臨
      ○古冀州

      《禹貢》曰:“冀州既載(載,始也。冀州,堯都,故禹治州自此而始也。

      以唐、虞之都,不言封略,余州所至,即是其境矣),壺口、雷首,至於太岳(壺口山,在今文成郡吉昌縣。太岳,在今平陽郡霍邑縣,即霍山也。雷首在今河東郡河東縣,此山凡有九名,即歷山、首陽山、薄山、襄山、甘棗山、中條山、渠豬山、獨山等名是也)。既修太原,至於岳陽(太原,今太原府。岳陽即霍山也,亦曰太岳)。覃懷底績,至於衡漳(覃懷,近河地名,今河內郡也。底,致也。績,功也。衡漳,謂漳水橫流而入河,在今廣平郡西北肥鄉縣界也),厥土惟白壤(柔土曰壤)。恒、衛既從,大陸既作(恒、衛,二水名也。恒水出恒山,在今博陵郡恒陽縣界。衛水在今常山郡靈壽縣西山所出。大陸澤,鄭玄云:“在鉅鹿北。”言水徙故道,可以耕作。今趙郡象城縣界。)島夷皮服(海曲曰島。

      居島夷而衣其皮)。夾右碣石,入於河(碣石,海邊山名,在今北平郡盧龍縣也。

      言禹夾行此山之右。入河,逆山也)。”舜以冀州南北闊大,分衛水為并州,燕以北為幽州,并置牧。《周禮·職方》曰:“河內曰冀州,山曰霍,藪曰楊紆(《爾雅》云:“秦有楊紆。”而此以為冀州藪,未詳其義及所在也),川曰漳,浸曰汾潞(漳水出今上黨郡長子縣界。汾水出今樓煩郡靜樂縣管涔山。潞水出今密郡密縣也)。其利松、柏。人五男三女。畜宜牛、羊,宜黍、稷。”其地險易,帝王所都,亂則冀安,弱則冀強,荒則冀豐,故曰冀州。其在天官,昴、畢則趙之分野(漢之信都、真定、常山、中山,涿郡之高陽、莫阝、州鄉;廣平、鉅鹿、清河、河,渤海之東平舒、中邑、文安、束州、成平、章武,河以北也;南至浮水、繁陽、內黃、斥邱;西有太原、定襄、中、五原、上黨,皆其分也。今鄴郡、廣平、鉅鹿、信都、趙郡、博陵、河、文安、饒陽、高平、上黨、樂平、陽城、太原、定襄、中、單于,雁門之西南境,樓煩之南境,西河之東境,皆是也),尾、箕則燕之分野(漢之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上谷、代郡、雁門、涿郡之易、容城、范陽、北新城、固安、涿縣、良鄉、新昌及渤海之安次,皆其分也。今上谷、范陽、順義、歸化、歸德、媯川、漁陽、密、北平、柳城、馬邑、安邊,雁門之東北境,樓煩之北境,皆是也),兼得秦、魏、衛之交(漢之西河,今昌化之北境,西河之西境,宜屬秦。漢之高陵以東,盡河內今河內,今河東、平陽、文城、大寧,昌化之南境,絳郡、陜鄂之河北地,河內之西境,并宜屬魏。漢之河南野王、朝歌,今河內之東境、汲郡,皆宜屬衛矣)。秦平天下,置郡,為鉅鹿(今常山、信都,趙郡之東北境,博陵郡之西境,鉅鹿之北境,饒陽之南境,兼兗州之域景城之南境,皆是也)、邯鄲(今廣平、鄴郡,鉅鹿之南境,趙郡之西南境,皆是也)、上谷(今上谷、范陽、文安、河、媯川、歸化、順義、歸德、饒陽之北境,趙、博陵之東境,及兗州之域景城之北境,皆是也)、漁陽(今漁陽、密郡地,皆是也)、右北平(今北平郡)、遼西(今柳城及北平郡之東境,皆是也)、河東(今河東、絳郡、陜郡之北境,平陽、太寧、交城等郡,皆是也)、上黨(今上黨、高平、樂平、陽城等郡,皆是也)、太原(今太原、西河、昌化、定襄及雁門之南境,樓煩等郡,皆是也)、代郡(今安邊及馬邑之北境,皆是也)、雁門(今馬邑之南境,雁門之北境,皆是也)、中(今中、單于府是也)及三川郡之北境(今河內郡)。漢武置十三州,此為冀州(領郡、國九)、幽州(領郡、國十)、并州(領郡九。古冀州西境則屬司隸,今河東、絳郡、平陽、河內、汲郡)。后漢并因前代。為冀州(理於高阝。高阝,今趙郡高邑縣。袁紹、曹公理鄴。鄴,今郡縣。高阝,呼各反)、幽州(治薊,今范陽郡縣)、并州(理晉陽,今太原府)。魏并因之。晉置冀州(領郡、國十三,治房子,今趙郡縣)、幽州(領郡、國七,治涿,今范陽郡是也)、并州(領郡、國六)。惠帝之后,其地淪沒於劉元海、石勒、慕容雋,又為苻堅所陷。堅敗,慕容垂據之。后屬后魏。自此分割,不可詳焉。唐分置十五部,此為河北道(范陽、汲郡、鄴郡、廣平、饒陽、河、常山、博陵、信都、趙郡、鉅鹿、文安、上谷、北平、密、媯川、漁陽、柳城、歸德、順義、歸化等郡)、河東道(河東、絳郡、平陽、太原、上黨、西河、高平、太寧、昌化、文城、陽城、定襄、樂平、雁門、樓煩、安邊、中、馬邑等郡),兼分人都畿(河內郡)、關內道(單于)。唐末,營、平二州陷於契丹。梁初,劉仁恭父子據幽、燕,繼而為晉王所滅。晉滅梁,稱唐。唐末,石敬瑭叛,以幽、涿、薊、檀、順、瀛、莫、蔚、朔、、應、新、媯、儒、武、寰十六州賂契丹,資其兵伐唐,為晉。

      晉亡,漢繼之。漢亡為周,劉據河東。周世宗伐契丹,取瀛、莫二州。周亡,宋受命,太宗以太平興國四年平劉繼元,盡得河東之地。宋承唐制,冀州之境為河北、河東兩路,其后又分河北為東、西二路。宣和,遣使約女真夾攻遼,取石晉所沒之地十六州。遼既亡,金人止以薊、景、檀、順、涿、易六州二十四縣來歸。遼將張又以平州來降,繼復為金所取。靖康后,冀地盡沒於金。

      冀州,堯都所在,疆域尤廣(梁州境宇雖遐遠,而雜以夷獠,中夏唯冀州最大)。山東之人,性緩尚儒,仗氣任俠(太行、恒山之東),而鄴郡,高齊國都,浮巧成俗(自北齊之滅,衣冠士人多遷關內,惟伎巧商販及樂戶移實郡郭,由是人情險讠皮,至今好為訴訟)。山西土瘠,其人勤儉,而河東,魏、晉以降,文學盛興(魏豐樂侯杜君畿為河東守,開置學官,親執經教授,郡中化之。自后河東特多儒者),閭里之,習於程法。并州近狄,俗尚武藝,左右山河,古稱重鎮,寄任之者,必文武兼資焉。

      ◎古冀州歷代沿革之圖  ▲春秋時可考者二十二國

      晉晁邢魏霍耿北燕邗揚冀郇尹鼓肥黎潞陽共鮮虞赤狄無終山戎

      ▲秦時為郡十三

      鉅鹿郡邯鄲郡太原郡上黨郡河東郡三川郡北境雁門郡遼西郡右北平郡漁陽郡上谷郡代郡中郡  ▲漢時為郡國二十四縣三百七十三恒山郡十八縣(元氏石邑桑中靈壽蒲吾上曲陽九門井陘房子中邱封斯關平棘高阝樂陽平臺都鄉行唐)

      魏郡十八縣(鄴館陶斥邱沙內黃清淵魏繁陽元城梁期黎陽即裴武始邯會陰安 平恩 邯溝武安)  鉅鹿郡二十縣(鉅鹿南廣阿象氏癭陶宋子楊氏臨平下曲陽貰梟阝新市堂陽安定敬武歷鄉樂信武陶柏鄉安鄉)

      趙國四縣(邯鄲易陽柏人襄國)

      真定國四縣(真定晁城肥累綿曼)

      河國四縣(樂成侯井武隧弓高)

      廣平國十六縣(廣平張朝平南和列人斥章任曲周南曲曲梁廣鄉平利平鄉陽臺廣年城鄉)

      中山國十四縣(盧奴北平北新城唐深澤苦陘安國曲逆望都新市新處毋極陸成安險)

      河內郡十八縣(懷汲武德波山陽河陽州共平皋朝歌修武溫野王獲嘉軹沁水隆慮蕩陰)

      信都國十七縣(信都歷扶柳辟陽南宮下博武邑觀津高是廣川樂鄉平是 桃西梁昌成東昌修)

      太原郡二十一縣(晉陽人界休榆次中都于離茲氏狼孟鄔盂平陶汾陽京陵陽曲大陵原平祁上艾慮陽邑廣武)

      廣陽國四縣(薊方城廣陽陰鄉)

      涿郡二十九縣(涿邱固安南深澤范陽蠡吾容城易廣望莫阝高陽州鄉安平樊輿成良鄉利鄉臨鄉益昌陽鄉西鄉饒陽中水武垣阿陵阿武高郭新昌)

      上黨郡十四縣(長子、屯留余吾銅沽涅氏襄垣壺關 泫氏高都潞崎氏陽阿遠)

      河東郡二十四縣(安邑大陽 猗氏解蒲阪河北左邑汾陰聞喜澤端氏臨汾垣皮氏長修平陽襄陵彘楊北屈蒲子絳狐讠聶騏)

      西河郡三十六縣(富昌騶虞鵠澤平定美稷中陽樂街徒經皋狼大城廣田圜陰益闌平周鴻門藺宣武千章增山圜陽廣衍武車虎猛離石羅饒方利博陵隰成臨水上軍西都平陸陰山《角》是鹽官)

      雁門郡十四縣(善無沃陽繁中陵陰館樓煩武州晁陶劇陽崞平城孚馬邑強陰)  代郡十八縣(桑干道人當城高柳馬城班氏延陵犭示氏廣昌且如平邑陽原東安陽參合平舒代靈邱鹵城)

      中郡十一縣(中咸陽陶林楨陵犢和沙陵原陽沙南北輿武泉陽壽)

      定襄郡十二縣(成樂桐過都武武進襄陰武皋駱安陶武城武要定襄復陸)

      上谷郡十五縣(沮陽泉上潘軍都居庸ず瞀夷輿下落昌平廣寧涿鹿且居茹女祁寧)

      漁陽郡十二縣(漁陽狐奴路雍奴泉州平谷安樂 《廠辛》奚獷平要陽白檀滑鹽)

      右北平郡十六縣(平剛無終石城廷陵俊靡ペ徐無聚陽土垠白狼夕陽昌城驪成廣成宇平明)

      遼西郡十四縣(且慮海陽新安平柳城令支肥如賓從交黎陽樂狐蘇徒河交城臨渝)

      ▲晉時為郡國二十九縣一百九十五

      安平國八縣(信都下博武邑武遂觀津扶柳廣宗經)

      趙國九縣(房子元氏平棘高邑中邱柏人平鄉梟阝下曲陽)

      鉅鹿國二縣(《廣嬰》陶鉅鹿)  章武國四縣(東平舒文安章武東州)

      頓邱郡四縣(頓邱繁陽陰安晁)

      魏郡八縣(鄴長樂魏斥邱安陽蕩陰內黃黎陽)  汲郡六縣(汲朝歌共林慮獲嘉修武)

      河內郡九縣(野王州懷平皋河陽沁水軹山陽溫)

      博陵國四縣(安平饒陽安國南深澤)  常山郡八縣(真定石邑靈壽上曲陽蒲吾井陘九門南行唐)

      河國六縣(樂城武垣成平易城中水鄭)

      中山國八縣(盧奴魏昌新市安喜蒲陰望都唐北平)

      樂平郡五縣(沾上艾壽陽陽樂平)

      太原國十三縣(晉陽陽曲榆次于離盂狼孟陽邑大陵祁平陶京陵中都鄔)  上黨郡十縣(潞、屯留壺關長子泫氏 高都銅涅襄垣武鄉廣平郡十五縣廣平邯鄲易陽武安涉襄國南和任曲梁 列人肥鄉臨水廣年斥漳平恩)

      河東郡九縣(安喜 聞喜垣汾陽大陽猗氏解蒲阪河北)

      高陽國四縣(博陸高陽北新蠡吾)

      平陽郡十二縣(平陽楊端氏永安蒲子 狐讠聶襄陵絳邑澤臨汾北屈皮氏)

      雁門郡八縣(廣武崞晁陶平城人繁原平馬邑)

      西河國四縣(離石隰城中陽介休)

      代郡四縣(代廣昌平舒富城)

      新興郡五縣(九原 定襄中廣牧晉昌)

      范陽國八縣(涿良鄉方城長鄉固安范陽容城)

      北平郡四縣(徐無土垠狻靡無終)

      燕國十縣(薊安次昌平宣都 廣陽潞安國泉州雍奴狐奴)

      廣寧郡三縣(下洛涿鹿潘)

      遼西郡三縣(陽樂肥如 海陽)

      上谷郡二縣(沮陽居庸)  ▲隋時為郡三十縣二百有七

      常山郡八縣(真定行唐石邑滋陽九門井陘房山靈壽)

      長平郡六縣(丹川沁水端氏澤高平陵川)

      魏郡十一縣(安陽鄴臨漳 成安靈泉堯城洹水滏陽 臨水林慮臨淇)

      汲郡八縣(衛汲隋興黎陽內黃湯陰臨河澶水)

      文城郡四縣(吉昌文城伍城昌寧)  臨汾郡七縣(臨汾襄陵冀氏楊霍邑汾西岳陽)

      龍泉郡五縣(隰川永和樓山石樓蒲)

      西河郡六縣(隰城介休永安平遙靈石綿上)  離石郡五縣(離石修化定胡平夷太和)

      雁門郡五縣(雁門繁靈邱五臺崞)

      馬邑郡四縣(善陽神武內 開陽)  樓煩郡三縣(靜樂臨泉秀容)

      定襄郡一縣(大利)

      太原郡十五縣(晉陽太原交城汾陽文水 祁壽陽榆次太谷樂平和順遼山平城石艾盂)

      襄國郡七縣(龍岡南和平鄉沙河鉅鹿內邱柏人)

      武安郡八縣(永年肥鄉清漳平恩水武安邯鄲臨)

      河東郡十縣(河東桑泉汾陰龍門芮城夏河北猗氏虞鄉安邑)

      絳郡八縣(正平翼城絳曲沃稷山聞喜太平垣)

      安樂郡二縣(燕樂密)

      博陵郡十縣(鮮虞北平唐恒陽新樂隋昌毋極義豐深澤安平)

      河內郡十縣(河內溫濟源河陽 安昌王屋獲嘉新鄉修共城)

      河郡十三(縣河 文安樂壽束城景城 高陽饒陽博野清苑長盧平舒曾城鄭)

      信都郡十二縣(長樂堂陽衡水棗強武邑武強南宮斌強鹿城下博 {艸} 阜城)

      趙郡十一縣(平棘高邑贊皇元氏 《廣嬰》陶欒城大陸柏鄉房子晁城鼓城)  上黨郡十縣(上黨長子潞城、屯留襄垣黎城涉鄉銅沁源)

      涿郡九縣(薊良鄉安次涿固安潞雍奴昌平懷戎)  上谷郡六縣(易氵來水晁遂城 永樂飛狐)

      遼西郡一縣(柳城)

      北平郡一縣(盧龍)

      漁陽郡一縣(無終)

      唐時為州四十三縣二百二十一(縣名巳見各州條下此不重具)

      恒州九縣相州十一縣邢州九縣定州十一縣懷州五縣磁州三縣深州四縣瀛州六縣莫州六縣冀州九縣趙州九縣并州十三縣潞州十縣晉州九縣代州五縣絳州七縣蒲州八縣澤州六縣汾州五縣忻州二縣隰州六縣慈州五縣 儀州四縣憲州三縣嵐州四縣沁州三縣營州一縣平州三縣檀州二縣薊州三縣幽州十一縣涿州五縣順州三縣媯州二縣蔚州三縣朔州二縣州一縣易州六縣應州二縣新州二縣儒州一縣武州一縣單于大都護府一縣  宋時為州五十縣一百九十二(縣名已見各州條下此不重具)真定府九縣相州六縣邢州八縣定州八縣懷州五縣晁州四縣磁州四縣州六縣深州五縣瀛州四縣雄州二縣霸州三縣莫州四縣祁州三縣冀州七縣趙州七縣保州一縣安肅軍一縣廣信軍一縣永定軍一縣干寧軍一縣順安軍一縣信安軍一縣保定軍一縣承天軍一縣太原府十縣潞州八縣晉州十縣代州四縣絳州七縣河中府八縣解州三縣慶成軍一縣慈州三縣隰州六縣忻州二縣汾州五縣澤州六縣遼州四縣憲州一縣嵐州三縣石州五縣威勝軍四縣平定軍二縣寧化軍一縣岢嵐軍一縣火山軍一縣保德軍一縣大通監一縣永利監一縣

      真定府春秋時鮮虞國之地。(《左傳》:“晉伐鮮虞。”注:“中山新市縣。”)戰國時屬趙(趙之東恒邑也)。秦屬鉅鹿郡。漢高祖置恒山郡,后避文帝諱,改曰常山郡,亦屬真定國。后漢屬常山國。晉復為常山郡,后魏因之。后周置恒州,領常山郡。隋初郡廢,煬帝初州廢,復置常山郡。唐干元中,復為恒州。或為常山郡,天寶中,改為平山郡。元和中,改為鎮州。又為成德軍節度,屬河北道(宋同)。領縣九(真定、鹿泉、城、石邑、井陘、靈壽、九門、房山、行唐)。后唐為北都真定府,俄罷都,復為成德軍。晉改為常州順國軍。漢復為成德軍,真定府,后以趙州之元氏、欒城二縣來屬。宋開寶,廢九門、石邑二縣。端拱初,以鼓城隸祁州。淳化初,以束鹿隸深州。慶歷八年,置真定府路安撫使,統真定、磁相邢趙六州。宋神宗時,以河北為天下根本,以真定為河北根本,所以扼賊之沖,為國門戶,當時募集鄉兵,大修武備。有河漕以豐邊用,有商賈以集芻粟。三關置方田水耨,胡騎既有限隔,又屯重兵,與定州相掎角捍御為重鎮。靖康末,陷於金。貢羅。領縣八,治真定。真定(漢縣。有滹沱河、滋水)城(隋縣,晉陷虜,周復)獲鹿(唐縣。有井陘關)井陘(漢縣。燕、趙謂山脊曰陘,下視如井。《漢書》:“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熙寧中,省井陘入獲鹿、平山。八年,復治井陘縣,徙治天威軍,即縣治軍軍使隸府。有二寨。金人為威州)平山(唐縣。有十五寨、白馬關)靈壽(本中山國之都。漢縣。衛水在西。有二寨。熙寧中,省為鎮入行唐。元初,復之)元氏(漢縣。常山郡故城,光武征彭寵,生明帝於此)欒城(漢縣。有氵氐水、汶水)。

      相州殷王河甲居相,即其地也。春秋時屬晉。戰國時屬魏,后屬趙。秦為邯鄲郡地。兩漢為魏郡。魏武王建都於此(魏都在鄴縣)。晉亦為魏郡。后趙石虎、前燕慕容俊并都之(皆都鄴)。后魏道武置相州,取河甲居相之義。東魏靜帝初遷都於此,改置魏尹及置司州牧。北齊又都焉,改為清都郡,置尹。后周置相州及魏郡(自故鄴移治安陽城)。隋初郡廢,煬帝初州廢,復置魏郡。自北齊之滅,衣冠士人多遷關內,唯伎巧商販及樂戶移實郡郭,由是人情險讠皮,至今好訟。唐為相州,或為鄴郡。屬河北道(宋同)。領縣十一(安陽、堯城、洹水、滏陽、鄴、內黃湯陰、林慮、臨河、成安、臨漳)。梁為昭德軍節度。后唐降為軍事。晉為彰德節度,后以內黃、成安、洹水三縣屬大名府。宋因之。靖康二年,陷於金。貢暗花牡丹花紗、知母、胡粉、絹。領縣六,治安陽。安陽(即紂都之地。隋縣。有銅雀臺、西河、洹水)鄴(漢縣。東魏、北齊所都。有漳水、紫陌橋、西門渠、三臺、鳳陽門。熙寧五年,省為鎮入臨漳)湯陰(古里城,文王被囚之所。漢湯陰縣。有水、蕩水。宣和初,以縣隸州,尋復之)永定(唐縣。梁改長平,后唐復)臨漳(西門豹為令,造十二渠,決漳水溉民田。

      東魏縣)林慮(后魏縣。有隆慮山、洹水、漳水)。

      邢州古祖乙遷於邢,即此地,亦邢國也。春秋時衛滅邢;魯僖公時晉伐衛取邢,其地遂屬晉。七國時屬趙。秦為鉅鹿、邯鄲二郡地。項羽分趙,立張耳為常山王,居信都,更名信都曰襄國,即其地也。漢屬鉅鹿常、山二郡及趙、廣平二國地。后漢因之。晉為鉅鹿、趙二國。石勒都於此(張賓說曰:“襄國因山險,形勝之國,可都之)。后魏為鉅鹿郡。隋置邢州,煬帝初,置襄國郡。唐為邢州,或為鉅鹿郡屬。河北道(宋同)。領縣九(龍岡、堯山、南和、沙河、平鄉、鉅鹿、青山、任、內丘)。黃梁保軍節度,后唐改安國軍。宋因之。宣和初,升為信德府。建炎二年,陷於金。貢絹、白磁盞、解玉砂。領縣八,治龍岡。龍岡(即秦信都縣,隋初改名。縣北有夷儀嶺。《左傳》“邢遷夷儀。”即其地。有蓼水、氵禺水。宣和初改為邢臺)沙河(隋縣)南和(漢縣。后周置南和郡)任(漢張縣地唐縣。有任水、氵索水。熙寧五年,省為鎮入南和。元初,復)平鄉(古大鹿之野。有沙邱之臺,紂所筑,即始皇死處。晉為縣。熙寧,省為鎮入鉅鹿。元初,復之)鉅鹿(漢南欒縣地。隋為縣。有廣阿澤)堯山(唐縣。

      有氵氐水。熙寧六年,初省為鎮入內邱。元初,復)內邱(隋縣。有礪清水、龍騰水)。

      定州帝堯始封唐國之地。戰國初,為中山國,后為魏所并,后又屬趙。秦為上谷、鉅鹿二郡之地。漢高帝置中山郡(《中山記》曰:“城中有山,故曰中山。”),景帝改為中山國。后漢因之,晉亦不改。后燕慕容垂移都於此(都中山,置中山郡。至慕容寶,為后魏所陷)。北岳常山在焉。后魏為中山郡,兼置安州,道武帝改為定州。后周置總管府,領鮮虞郡。隋初郡廢,煬帝初,置博陵郡,后改為高陽郡。唐為定州,或為博陵郡。又為義武軍節度,屬河北(宋同)。

      領縣十一(安喜、義豐、望都、唐昌、北平、鼓城、深澤、恒陽、無極、陘邑、新樂)。后周以深州博野來屬。宋建隆初,以易州北平屬。太平興國初,改定武軍。雍熙,以博野置寧邊軍。景德初,以蒲陰置祁州,以祁州無極來屬。慶歷八年,始置定州路安撫使,統定保深祁、廣信安肅順安永寧八州軍。政和三年,升為中山府。建炎初,金人分兵據兩河,唯中山慶源、保莫邢冀磁絳相州皆能堅守。中山自靖康末受圍,至建炎二年三月凡三歲,糧竭人困始陷。貢羅、大花綾。領縣八,治安喜。安喜(古中山鮮虞地。漢盧奴縣。有盧水,水常黑曰盧,不流曰奴,因以名為縣焉)無極(漢舊縣)曲陽(漢縣。有北岳恒山,常水所出)陘邑(唐縣)望都(唐縣。堯始封於此。有堯母慶都山、唐水、於水、博水。金人改為慶都縣)唐(漢苦新陘縣)樂春(秋鮮虞國,隋縣。有氵瓜水、常水)北平(漢縣。慶歷二年,以北軍寨建軍,四年,即縣治置軍使,隸州)。  懷州《禹貢》覃懷之地,太行山在焉。周為畿內及衛、于阝、雍三國(于阝音于)。春秋時,又屬晉。《左傳》,襄王賜文公“陽樊、隰原、攢茅之田,晉於是始啟南陽”(杜注云:“晉山之南,河之北,故曰南陽也。”)。又云:武王克商,蘇忿生以溫為司寇,其田有ㄨ、懷是也(ㄨ,徒回反)。戰國時,為魏、衛二國之境。秦始皇滅衛,其君角徙居野王,阻共山保之。胡亥廢角為庶人,以其地屬三川郡。項羽立司馬為殷王,王河內。漢高帝初,為殷國,尋更名河內郡。后漢因之。晉為河內、汲二郡地。后魏置懷州,兼置河內郡。隋初郡廢,而懷州如故。煬帝初州廢,復置河內郡。唐因之,亦為東畿內之郡,屬河北道(宋同),領縣五(宋同)。為河內郡,團練,俄為防御。建炎后,陷於金,金隸河東南路。貢牛膝、皂角。領縣五,治河內。河內(隋縣。有太行山、沁水、丹水、大會寨)武德(周蘇忿生之邑。唐縣。熙寧,省為鎮入河內。元初,復)

      修武(商寧邑。漢縣。熙寧,省為鎮入武陟。元初,復)武陟(即魏文帝封漢獻帝居獨鹿之地。唐縣)獲嘉(漢武帝幸緱氏,至汲縣,得南越相呂嘉首,因以名其縣。有清水)。

      衛州殷之舊都。周既滅殷以殷余入封康叔為衛君,居河、淇之,故商墟也。其后衛為狄人所滅,齊桓更封衛於河南楚邱,而河內殷墟復屬於晉。戰國時屬魏。秦并天下,為河東、郡三川二郡之地。二漢為河內、魏二郡地。魏置朝歌郡。晉改置汲郡,后魏亦為汲郡。東魏置義州。后周為衛州,又分置修武郡。隋初郡廢,煬帝初州廢,復為汲、河內二郡地。唐為汲郡,屬河北道(宋同),領縣五(汲、共城、衛、新鄉、黎陽)晉以黎陽隸滑州。宋為汲郡,防御。靖康后,陷於金。貢綿、絹。領縣四,治汲。汲(即牧野之地,紂都近郊。有比干墓。漢縣)新鄉(隋縣。熙寧,廢為鎮入汲。元初,復)衛(隋縣。有蘇門山、鹿臺、糟邱酒池、枋頭城。熙寧,廢為鎮入黎陽。元初,復)共城(古共伯國。

      隋縣。有鹿門陂)。

      磁州本相州、州之地。唐武德元年,以相州之滏陽、臨水、成安置。貞觀元年州廢,還其縣相州。永泰元年,復以相州之滏陽,州之邯鄲、武安置。  天三年,以“磁”“慈”聲一,更名惠州。屬河北道(宋同)。后唐復名磁州。宋為滏陽郡,防御。建炎后,陷於金。貢磁石。領縣四,治滏陽。滏陽(后周縣。有鼓山、漳水、滏水、佛圖澄墓)武安(漢縣。有四寨及水)邯鄲(戰國時趙所都。漢縣。有趙王如意溫明殿)昭德(唐昭義縣。熙寧中,省為鎮入滏陽)。

      州《禹貢》“覃懷底績,至於衡漳(衡漳在今郡南肥鄉縣界)。”春秋時赤狄之地(晉荀林父敗赤狄於曲梁,即此),其后屬晉。七國時趙所都。秦屬邯鄲郡。漢初置廣平國,武帝改為平千國,宣帝復為廣平國。后漢省入鉅鹿郡,后為魏郡之西部。魏改為廣平郡。晉、后魏因之。后周置州。隋置武安郡。唐初,劉黑闥都之;克平,置州。或為廣平郡,屬河北道(宋同),領縣六(宋同)。宋為廣平郡,防御(《隋圖經》:“云今趙氏數百家,有祭祀,別設客位,祀公孫杵臼、程嬰。”)。靖康后,陷於金。貢纟由。領縣六,治永年。永年(漢曲梁縣,隋改名。有水)雞澤(唐縣。有沙河)曲周(漢縣。有紂鉅橋倉。熙寧,省為鎮入雞澤。元初,復)平恩(漢縣)肥鄉(隋縣。有列人城、平原君墓)臨(漢縣。熙寧,省為鎮入永年。元初,復)。

      深州戰國時屬趙。秦為上谷、鉅鹿二郡地漢為涿州地。后漢屬安平國,桓帝以后為博陵郡。晉為博陵國。后魏為郡,北齊同。隋廢郡,置深州。煬帝初州廢,以其地分入博陵、河二郡。唐復置深州,或為饒陽郡,屬河北道(宋同),領縣四(饒陽、鹿城、陸澤、安平)。周以博野屬定州,以冀州武強來屬。宋雍熙四年,廢陸澤。淳化初,又以真定府束鹿來屬。至道初,以樂壽隸瀛州。為饒陽郡,防御。靖康后,陷於金。貢絹。領縣五,治靜安。靜安(有衡漳水、大陸澤。漢下博縣,周以為軍。雍熙后,廢軍還屬)武強(唐縣)安平(漢縣。有沙水、滹沱河)束鹿(唐縣)饒陽(漢舊縣。有蕪婁亭、漳水)。

      瀛州春秋時屬晉,七國時屬趙。秦上谷郡之地。漢屬涿郡,后為河國。

      后漢及晉因之。后魏為河郡。隋初廢郡,置瀛州。煬帝初州廢,復為河郡。

      唐因之,屬河北道(宋同),領縣六(河、樂壽、博野、高陽、平舒、束城)。

      晉高祖以賂契丹。周世宗復取之,以大城屬霸州。宋至道三年,以高陽隸順安軍,以新州樂壽來屬。為瀛海軍節度使。舊名關南,慶歷八年,始置高陽關路安撫使,統瀛莫雄貝冀滄、永靜保定干寧信安十一州軍。大觀二年,升為河府。建炎初,陷於金,金人以交河鎮、肅寧寨增為二縣。貢絹。領縣四,治河。河(漢州鄉縣,武帝得鉤弋夫人於此。隋改今名。雍熙中,於縣西置平虜寨)。樂壽(漢樂城縣。有徒駭河、房淵。漢又曰中水縣,居兩河之故名。金人為獻州)景城(隋縣。有平虜寨。熙寧中省為鎮,入樂壽)束城(后魏置束州。隋為縣。熙寧,省為鎮入河。元初,復)。  雄州本唐涿州瓦橋關,在易水之東,當九河之末,其地控扼幽薊。晉陷契丹。周克復,建為州,置歸義縣;以易州容城來屬。自周世宗以來,兩河之地置三關,霸州益津關、雄州瓦橋關、瀛州高陽關,分置重兵,與真定府定州相掎角。

      政和三年,賜郡名曰易陽,為易陽郡,防御。屬河北道。靖康后,沒於金。貢纟由。領縣二,治歸信。歸信(唐歸義縣,隸涿州。周置於瓦橋關,太平興國初改。有拒馬河)容城(唐縣,周廢,建隆初復)。

      霸州本唐幽州永清縣地,后置益津關。晉陷契丹。周復,以其地置霸州,以莫州之文安、瀛州之大城來屬。古上谷郡地,瀕海,皆斥鹵沮洳,東北近三百里,野無所掠,非入寇之徑。何承矩曰:“自陶河至泥姑口,屈曲九百里,天設險阻,真地利也,講習水戰之具,大為要害。”政和,為永清郡,防御。屬河北道。靖康,陷於金。金人屬中都大興府路,以信安軍為縣來屬。貢絹。領縣三,治永清。永清(唐縣)文安(漢縣。宋置八寨)大城(魏平舒縣,周改名。有滹沱河)。

      莫州其地本屬瀛州。唐景二年,分瀛州置莫阝州。開元十三年,改為莫州,其后或為文安郡。屬河北道(宋同)。領縣六(莫阝、文安、長豐、任邱、唐興、清苑)。晉初陷契丹。周世宗復取之,以文安屬霸州,后又廢。宋太平興國,以清遠置保州。政和,為文安郡,防御。其地外捍海道,如易水之在莫阝,滹沱之在任邱、文安,所謂九十九淀,不可具名。舊屯萬人,以護塘泊,且多立城寨以守之。靖康初,陷於金。貢綿。領縣三,治莫。莫(漢縣。有易水、氵寇水,熙寧,省入任邱)任邱(唐縣。有高陽城。建寨二)長豐(唐縣。熙寧,省為鎮)。  祁州本唐定州地,分建祁州。宋端拱初,以鎮州鼓城來屬。景德初,移治於定州蒲陰,以無極隸定州。為蒲陰郡,團練。屬河北道。靖康陷於金。紹興初,金遷其民,以其城為元帥府。九年復,十年,金人舉國中之兵集此。貢花纟。

      領縣三,治蒲陰。蒲陰(唐義封縣,太平興國初改。有塘河、沙河)鼓城(春秋鼓子國。隋為縣)深澤(唐縣。熙寧省為鎮入鼓城。元初,復)。

      冀州古冀、兗二州之域(禹導河自大亻丕山北過洚水,至於大陸。按《地理志》,洚水南自清河郡經城縣界,入當郡南宮縣界,又東北入信都縣界。《水經》云:“洚故瀆又東北經辟陽亭北,又經信都城東,散入澤渚。”按:辟陽亭在今郡理東南三十五里,今縣乃漢信都國城,則郡理東入兗州之域,郡理西入冀州之域焉)。春秋時晉地,戰國時屬趙。秦為鉅鹿郡地。漢高祖置為信都國,景帝改為廣川國,宣帝復為信都國。后漢明帝更名樂成國,安帝更名安平國,漢末兼置冀州(領郡、國九,治於此)。晉亦然。后魏為長樂郡,兼置冀州。北齊、后周皆因之。隋初郡廢,而冀州如故。煬帝初州廢,復置信都郡。唐為冀州,龍朔二年,改為魏州。咸亨三年復舊。或為信都郡。屬河北道(宋同)。領縣九(信都、南宮、武強、棗強、衡水、下博、阜城、武邑、堂陽)。晉以堂陽屬真定府。周以武強隸深州,以堂陽還屬。宋淳化初,以阜城屬永靜軍。宣和,為安武軍節度。建炎二年,陷於金。貢絹。領縣七,治信都。信都(唐縣。有胡盧河)南宮(漢舊縣。上有洚水枯瀆、濁漳河。呂后封張敖子偃為南宮侯)(漢縣。有觀津城)堂陽(隋縣,晉改蒲澤,漢復。元豐,省為鎮)棗強(漢縣。有廣武城)衡水(隋縣。有衡漳故瀆)武邑(隋縣。有洚渠)。  趙州春秋時晉地,戰國時屬趙。秦為邯鄲、鉅鹿二郡地。后漢屬常山國、鉅鹿郡地,兼置冀州(領郡、國九,治高阝,今高邑縣)。晉為趙國,亦置冀州(領郡、國十三,治房子)。后魏為趙郡,明帝兼置殷州。北齊為趙州,郡仍舊。隋改置欒州,煬帝改為趙州,尋復為趙郡。唐為趙州,或為趙郡。屬河北道(宋同)。領縣九(平棘、元氏、欒城、高邑、臨城、寧晉、昭慶、柏鄉、贊皇)。

      后以元氏、欒城二縣隸真定府。宋為慶源軍節度,宣和初,升為慶源府。靖康后,陷於金,改為沃州。貢綿、絹。領縣七,治平棘。平棘(漢縣。有沙水、槐水)

      寧晉(唐縣。有《廣嬰》陶城)高邑(漢高阝縣,光武即位之地。熙寧省,元復)

      柏鄉(隋縣。有高阝壇。熙寧省,元復)臨城(唐縣。有敦與山、氵氏水、彭水)贊皇(隋縣。有贊皇山、四望山。熙寧省,元復)隆平(唐昭慶縣,開寶五年改。為大陸澤,《隋圖經》云:“大陸、大鹿、大阿,一澤異名。”又按《爾雅》云:“四無山阜,曠然平地。”杜佑、李吉甫以邢、趙、深三州為大陸)。

      保州本唐莫州清遠縣。其地漢為樂鄉,漢高祖封樂毅后樂巨叔於此。宋初,置保塞軍。太平興國,建為州。屬河北道。政和,名清苑郡。自州之西,皆無塘水,惟廣植林木,以限胡騎。靖康后,陷於金,隸中都大興府路,置蒲城縣。  貢絹。領縣一:保塞(后魏清苑縣。太平興國六年改,析易州蒲城縣之南境入焉。  有沈遠河、浪山寨。金人復為清苑縣)。

      安肅軍本唐易州遂城縣地。后唐置宥戎鎮。周為梁門口寨。宋太平興國六年,建為靜戎軍,析易州遂城縣三鄉置靜戎縣隸焉。景德元年,并縣改。屬河北道。國初以梁門、遂城二縣為安肅、保信軍,所謂“銅梁門鐵遂城”者也。自童貫、蔡攸既得燕山,謂安肅、保信在內地,皆廢為縣,移軍營,廢樓櫓。宣和末,始詔復為軍,而金寇巳大入,遂陷。金隸中都大興府路。貢素纟它。領縣一:安肅(中。有易水、漕河)。  廣信軍本唐易州遂城縣。宋太平興國六年,以其地建威虜軍,景德元年改。

      屬河北道。靖康后,陷於金。金為遂州,隸中都大興府路。貢纟由、栗子。領縣一:遂城(隋縣。有遂城山、徐河、鮑河)。

      永定軍 本唐定州博野縣。宋雍熙,建為寧邊軍,景德元年改。屬河北道。宣和七年,廢為博野縣。靖康后,陷於金。金人為蠡州。貢纟由。領縣一:博野(后魏縣。有滹沱水)。

      干寧軍本唐幽州盧臺軍之地,石晉陷虜。周平三關,置永安縣,屬滄州。  宋太平興國七年置軍,改縣曰干寧,隸焉。屬河北道。大觀二年,升為清州。賜郡名曰干寧。靖康后,陷於金。貢纟由。領縣一:干寧(周縣。有獨流寨)。

      順安軍本唐瀛州高陽縣地。宋太平興國七年,因故唐興縣置唐興寨。淳化中,建為軍。至道三年,以瀛州高陽來屬。屬河北路。靖康后,陷於金。金人為安州,隸中都大興路,置葛城縣。貢絹。領縣一:高陽(漢縣。淳化中開易河,引水東注至海。東西三百余里,南北五十七里,悉為稻田。萑蒲蚌蛤,民受其利)。

      信安軍本霸州游口寨。太平興國六年,建破虜軍,景德二年改。有雁頭口、黎陽渦、喜口、鹿角、周河口、田家、狼城口七寨。屬河北道。靖康后,陷於金。

      保定軍本涿州新鎮。太平興國六年,建平戎軍,景德元年改。屬河北道。

      靖康后,陷於金。

      承天軍本鎮州娘子關。建隆元年為軍,仍隸鎮州。河北道。靖康后,陷於金。

      并州古之并州,蓋舜分冀州為之,置十二牧,此其一也。以其地在兩谷之,故為并州,亦曰在衛水、常水之(常水在今博陵郡。衛水在今常山郡。注巳具上卷)。《周禮·職方》曰:“正北曰并州,其山曰常,藪曰昭余祁(常山在今博陵郡常陽縣界。昭余祁在今西河郡介休縣界),川曰池、嘔夷(池發源在今雁門郡繁界。嘔夷在今安邊郡靈邱縣界。音呼。池音沱),浸曰氵來、易(氵來水在今安邊郡飛狐縣界。易水發源在今上谷郡易縣界)。其利布帛。人二男三女。畜宜五擾(牛、馬、羊、犬、豕),宜五種。”秦并天下,為太原郡。漢武帝置十三州,此為并州(領郡九,兼得雍州之域,今上郡以北朔方、九原、榆林、新秦、銀川之地)。后漢并因之(治於晉陽,今府)。靈帝時,羌胡大擾,定襄、中等郡,并流徙分散。獻帝時,省入冀州。魏文帝復置并州,自陘嶺以北,并棄之(今雁門郡及以北之地,悉棄之)。至晉,亦置并州(領郡、國六,治晉陽),惠帝時,并州之地,盡為劉元海所有。其后劉曜徙都長安,自平陽(今平陽縣)以東地,盡入石勒,及苻堅、姚興、赫連勃,并於河東郡置并州;姚興又分河東為并、冀二州。及后魏以后,分析不可詳也。今之并州(為太原府),古唐國也。昔帝堯為唐侯所封之國(按今博陵郡界有堯城,為堯始封之國,當時徙於此地。后遷平陽),及夏禹所都之地(禹都或為今太原,或在今平陽,或在今河東郡安邑,或在今河南府陽翟也),亦高辛氏子實沈及金天氏子臺駘之所居焉(《左傳》曰:“帝遷高辛氏子實沈於大夏,主參。金天氏之裔曰允格、臺駘,以處太原。”注云:“大夏,太原晉陽縣也。”)。周成王又封弟太叔虞於此(成王滅唐,而封太叔,故參為晉星是也)。叔虞子燮改為晉侯(唐有晉水,故改為晉)。中國曰太原,夷狄曰大鹵(晉荀吳敗狄於大鹵,即太原晉陽縣也)。晉、大鹵、太原、大夏、夏靈、晉陽六名,其實一也。春秋時為晉國,后為趙邑(智伯與韓、魏圍晉陽歲余,引汾水灌城,不沒者三版)。晉滅,屬趙。

      秦置太原郡。二漢因之,兼置并州(領郡九,治於此。曹公圍袁紹於鄴,時袁紹外甥高為并州刺史。牽招說曰:“并州左有恒山之險,右有大河之固,北有強胡,速迎紹并力觀變。”不能用之)。魏改為太原國,并州仍舊。晉因之(領郡、國六,治於此)。后魏為太原郡,兼置并州。北齊、后周皆因之。隋初廢郡,置并州,又改為太原郡。唐為并州,高祖匡隋室,起義兵。於長壽元年,置北都,后復為并州。開元十一年,改為太原府。天寶元年,加號為“北京”。屬河東道(宋同)。又為河東節度。領縣十三(太原、晉陽、文水、太谷、祁、榆次、孟、陽曲、樂平、清源、壽陽、廣陽、交城)。后唐為西京,又為北京。

      周太祖即位,劉據河東稱帝,都其地。宋太平興國四年,平劉繼元,降為緊州,軍事;毀其城,移治於榆次縣;又廢太原縣,以平定、樂平二縣屬平定軍,交城屬大遼監。七年,移治唐明鎮。寶元二年,以大通監交城縣隸州。嘉四年,復為太原府,河東節度使,領河東路經略、安撫使。大觀元年,升大都督府。劉安世曰:河東,晉地也。昔高辛氏遷閼伯於商邱,主參,今應天是也;遷實沈於大夏,主商,今太原是也。且參、商不相能久矣,物不兩大。故國初但曰并州,不加府號,有深意也。又本朝下河東,在戊寅三年重午日,實火土旺日,此參水神所忌,故克之。時宋受命巳十九年矣,而晉始服。且太祖、太宗嘗親征而得太原,止以其地控扼二虜,下瞰長安才數百里,棄太原則長安京城不可都矣。靖康元年五月,李綱為宣撫使,督諸軍救太原(九月九日太原陷)。晉之地,屬本朝才一百四十九年。郡城,故老傳晉并州刺史劉琨所筑。其中又有三城:一曰大明城,董安于所筑;又一城,東魏靜帝置晉陽宮於此,隋更名新城;又一城,開皇十六年筑,今名倉城。貢大銅鑒、甘草、人參、石。領縣十,治陽曲。陽曲(唐縣。

      有汾水、羊腸阪、黃河千里一曲,此當其陽。有天門關、赤塘關及二寨)太谷(隋縣。有蔣谷水、太谷山)榆次(《春秋》,石言魏榆之地。隋縣)壽陽(晉舊縣)盂(古仇猶國之地。隋縣)交城(有少陽山、狐突山、汾水、文水)文水(漢大陵縣。有文水、大陵城)祁(晉大夫祁奚之邑。漢縣。有胡甲水)清源(隋縣。有清源水)平晉(隋晉陽縣,太平興國中改。有介山、晉水、晉祠、潛邱)。

      潞州春秋時,初為黎國,后狄人奪其地(晉伯宗數狄罪曰:奪黎氏地)。  赤狄潞子嬰兒為晉所滅,其地盡屬焉。戰國初,為韓之別都,以遠韓近趙,后卒降趙。秦置上黨郡。上黨者,言其地極高,與天為黨。漢、魏、晉、后魏不改。

      后周置潞州。隋置韓州,煬帝初,復置上黨郡。唐為潞州,或為上黨郡。后以為大都督府,昭義軍節度。屬河東道(宋同)。領縣十(上黨、長子、壺關、襄垣、銅、屯留、潞城、武鄉、黎城、涉)。梁改正義軍。后唐改安義軍,俄復為昭義軍。宋太平興國初,改昭德軍。二年,以銅、武鄉二縣屬威勝軍。后領河東路兵馬鈐轄,兼提舉澤絳州、威勝軍屯駐泊本城兵馬巡檢事。建中靖國初,升為隆德府。靖康后,陷於金。貢人參、蜜、墨。領縣八,治上黨。上黨(隋縣。  有太行、羊頭山、藍水、雞鳴水、濁漳。靖康時,兩河之民多保聚太行)長子(周史辛甲所封之地。隋縣。有鹿谷山、發鳩山、神農井、羊頭山、長平關)潞城(古潞子國。漢舊縣)屯留(漢縣。有三峻水、絳水)壺關(漢縣,以山形似壺,嘗置關。有抱犢山、羊腸坂)襄垣(趙襄子所筑。漢縣。有銅水)黎城(古黎侯國。隋縣。有白巖山,故壺口關)涉(春秋涉侯國。隋縣)。

      晉州古堯舜之都,所謂平陽也。春秋時屬晉,戰國屬魏。秦為河東郡地,二漢因之。魏分置平陽郡,晉因之。劉淵稱漢僭位,建都於此。后魏為平陽郡,兼置唐州,后改為晉州,置總管府。東魏、北齊皆為重鎮。隋初,改平陽為平河郡,尋廢。煬帝初,置臨汾郡。唐為晉州,或為平陽郡。屬河東道(宋同)。領縣九(臨汾、洪洞、襄陵、神山、汾西、岳陽、趙城、霍邑、冀氏)。梁為定昌軍節度,后唐改建雄軍。宋太平興國六年,廢沁州,以和川來屬。為建雄軍節度,政和六年,升為平陽府。靖康后,陷於金。金隸河東南路。文公朱熹曰:“太行山之極高處,平陽晉州蒲坂山之盡頭,堯、舜所都也。其地磽瘠,人民樸陋儉嗇,惟堯、舜能都之,后世泰侈不能都矣。”貢蜜、蠟燭。領縣十,治臨汾。臨汾(漢平陽縣。有姑射山。又有故堯城縣,、汾、沁、平、營五水)洪洞(晉大夫羊舌邑。隋縣。有霍山、霍水)襄陵(晉襄公之陵,又有趙襄子墓,因以為名。宋建二寨)神山(唐縣)霍邑(漢彘縣。周人流厲王於此。有霍山,即職方氏冀州之鎮,《禹貢》所謂岳陽。有彘水。隋縣)趙城(古造父之邑。有姑射山、女媧墓。政和二年,以趙氏始封之地,又四面阻險,升為慶祚軍)汾西(后魏置郡。隋為縣。宋置五寨)冀氏(后魏縣。有三交水)岳陽(隋為干畝縣。晉侯干畝之戰,即此也。后改岳陽)和川(隋縣)。  代州古唐國之地。春秋時晉有之。及三卿分晉,其地屬趙(趙襄子殺代王而取其地。)趙武靈王破樓煩,而置中、雁門、代郡。后北境屬燕。秦為太原、雁門二郡之境,漢、魏、晉因之。后魏置梁城、繁二郡。后周置肆州。隋文帝時為代州,煬帝初州廢,置雁門郡。唐為代州,或為雁門郡(郡城后魏所置。郡南三十里有東陘關,甚險固)。屬河東道(宋同)。領縣五(雁門、繁、唐林、五臺、崞)。宋景德二年,省唐林縣,以郡為雁門郡,防御。其地三面臨邊,自古匈奴入寇之路,最號要害,與忻州相應援,置十三砦守之。靖康后,陷於金。

      金隸河東北路。貢麝香、青、碌。領縣四,治雁門。雁門(漢廣武縣。有夏屋山,趙襄子殺代王之地。又有龍泉水、參合陂、東陘關)五臺(隋縣。有五臺山、慮水、渾河)崞(隋縣。其城石門關)繁(隋縣。其城三面枕澗,東接峻坂,極為險固,滹沱河源出焉)。

      絳州春秋時為晉國,即故絳與新田之都也。戰國時地屬魏。秦屬河東郡。

      秦末,其地屬魏豹。漢定魏地,還屬河東郡。后漢因之。魏、晉屬河東、平陽二郡地。后魏置東雍州(其龍門、萬泉即屬秦州)。西魏、后周以為重鎮。后周改曰絳州,兼置正平郡。隋初郡廢,煬帝初州廢,復置絳郡。唐為絳州,或為絳郡。

      屬河東道(宋同)。領縣七(宋同)。后唐以河中府稷山來屬。宋為絳郡,防御。

      貢防風、蠟燭、墨。領縣七,治正平。正平(隋縣。有汾水、澮水、龍谷水,晉祁宮)曲沃(春秋時,晉所都新田之地。隋縣。有絳山、臺駘祠、陘庭城)

      太平(后魏縣。有汾水關)翼城(春秋晉翼邑。隋縣。有古熒庭城)稷山(隋縣。有玉壁城,為后周重鎮,齊神武再攻圍,不克)絳(春秋晉武公自曲沃徙此。后魏縣。有絳水。宋置三寨)垣(隋縣。有古皋落城,即周、召分陜之地。今縣界東北六十里有召原廟與古棠木。西魏於此置召郡,以備東魏)。

      河中府唐虞所都蒲坂地。春秋時地屬魏。晉獻公滅魏,以封大夫畢萬(萬畢,公高之后,魏祖父也)。畢萬之后,十代至文公,列為諸侯,與韓、趙三分晉,地屬魏。至惠王,以安邑近秦,乃徙都大梁。秦為河東郡,歷兩漢不改(《博物志》云:“有山澤近沃土之人,不才。漢興,少有名人大衣冠,三代皆衰絕。”)。魏、晉亦然。后魏以為河東郡,兼置雍州,及屬秦州。后周改為蒲州,亦兼置河東郡。隋初郡廢,煬帝初州廢,復置河東郡。唐初,為蒲州。開元九年,置中都,改為河中府,尋罷如舊。干元元年,復為府,為河中節度。屬河東道。領縣八(宋同)。后漢以聞喜、安邑、解三縣,屬解州。宋改護國軍節度。大中祥符四年,以寶鼎為慶成軍。又以府兼提舉解州、慶成軍兵馬巡檢事。

      屬陜西路。建炎元年,沒於金。金屬河東南路。貢五味子、龍骨。領縣八,治河東。河東(漢蒲坂縣。春秋秦、晉戰於河曲,即其地。有蒲津關,后魏大統四年,造浮橋;九年,筑城為防。唐開元十二年,兩岸開東西門,各造鐵牛四、鐵人四。  其牛下并鐵柱連腹,入地丈余,并前后鐵柱十六。有媯、水,今有舜廟在焉,其廟周宇文護所造。又有雷首山,夷、齊居其陽,所謂首陽山也。有風陵堆,與潼關相對)桑泉(有三疑山。漢解縣故城今縣東南)猗氏(漢舊縣,猗頓所居,古郇國也。有古令狐城,《左傳》,晉文公從晉反國,“濟河圍令狐”即此)安邑(堯、舜舊都。今縣西有鳴條陌,湯與桀戰於此。有鹽池,與解為兩池)解(隋虞鄉縣,武德初改。有鹽池及紫泉監)虞鄉(漢解縣地。后於虞鄉城置解縣,更於解西五十里別置虞鄉縣)寶鼎(漢汾陰縣。有后土祠、湯廟)永樂(武德初,分芮城縣置)。

      解州五代漢以河中府解縣置州,又以安邑、聞喜二縣來屬。宋為防御郡,屬陜西永興軍路。其地即夏桀鳴條之野,有沃鹽之利。建炎以來,州民邵興力戰,終不能守,遂沒於金。金隸河東南路,又割陜之平陸、夏、芮城三縣來隸。貢鹽花。領縣三(詳見河中府)。

      慶成軍本河中府寶鼎縣。大中祥符四年,建為軍,隸河中府。七年,置屬京師。領縣一:滎河(即寶鼎縣,大中祥符時改。詳見河中府)。

      慈州春秋時晉之屈邑(獻公子夷吾所居)。《禹貢》壺口之山在焉。戰國時為魏地。秦及二漢屬河東郡。魏、晉屬平陽郡。東魏置定陽郡及南汾州。北齊改南汾州為西汾州。后周改為汾州。隋初郡廢,置耿州(居耿吉城),后復為汾州。煬帝初州廢,置文成郡。唐為慈州,或為文城郡。屬河東道(宋同)。領縣五(吉鄉、昌寧、呂香、文城、仵城)。周廢仵城、呂香二縣。宋為團練州。熙寧五年廢州,以吉鄉隸隰州,即縣治置吉鄉軍使;仍省文城為鎮,隸焉。又以昌寧隸晉州襄陵縣。元元年,復吉鄉軍為慈州。靖康后,陷於金。金為耿州,尋又改為吉州。貢柴胡。領縣三,治吉鄉。吉鄉(漢北屈縣。《左傳》“屈產之乘”,是其地。唐改名。有壺口山)文城(有孟門山,與龍門相對。龍門之上古龍門,禹所鑿。漢北屈縣)鄉寧(后魏昌寧縣,后唐改)。

      隰州春秋時,晉之蒲城也。七國時屬魏。秦、二漢為河東郡地。魏、晉屬平陽郡。后魏、北齊為沁州。后周置沁州及龍泉郡。隋初郡廢,后復置西汾州,尋又改為隰州。煬帝初州廢,置龍泉郡。唐為隰州,或為大寧郡。屬河東道(宋同)。領縣六(宋同)。宋為團練。熙寧五年,廢慈州,以吉鄉縣隸州,即縣治置吉鄉軍使,仍省文城縣為鎮,隸焉。元元年,復慈州。七年,以州之上平、永寧兩關俯逼西界,以州為次邊。靖康沒於金。金隸河東南路。貢蜜、蠟。領縣六,治隰川。隰川(漢蒲子縣。春秋時蒲城,晉重耳所居)蒲(后周縣。有五鹿山、蒲谷川水)溫泉(唐縣。有湯泉、天井關。置三寨)天和(隋縣。有索谷、永和關)石樓(隋縣。有百井谷、屈產泉。建三寨)大寧(唐北屈縣地)。

      忻州戰國時屬趙。秦為太原郡地,二漢因之。后魏置肆州。周徙肆州於雁門郡。隋初,置新興郡及州,后改新興郡為忻州(因忻口為名)。煬帝初,廢州及忻州,以其地屬樓煩、定襄二郡。唐復分置忻州(以忻川水為名)。或為定襄郡(漢有定襄郡,在今馬邑郡地)。屬河東路(宋同)。領縣二(宋同)。  宋為團練。靖康后,沒於金。金隸河東北路。貢解玉砂、麝。領縣二,治秀容。

      秀容(隋縣。有母山、忻川水、藍水、肆盧川水。有石嶺關。宋建四寨)定襄(漢陽曲縣,唐改。有石嶺關,甚險固)。

      汾州春秋時晉地。六國時屬趙,秦屬太原郡。二漢屬太原、西河二郡地,魏因之。晉屬太原郡、西河國地。后魏又為西河郡,兼置汾州。北齊置南朔州。

      后周改曰介州。隋置西河郡。唐為汾州,或為西河郡。屬河東道。領縣五(隰城、平遙、介休、孝義、靈石)。宋因之。靖康后,沒於金。金隸河北東路。貢土纟、石膏。領縣五,治西河。西河(唐縣。有偈泉山、汾水)中陽(唐孝義縣,宋改。有勝水)平遙(后魏縣。有鹿臺山、嬰澗水)介休(漢縣。有雀鼠谷及介之推祠)靈石(隋縣。東南有高壁嶺、汾水關,皆險固之處)。

      澤州春秋時屬晉,后屬韓,其后屬趙。至秦,破趙於長平,亢卒四十萬,即此地也。秦為上黨郡地。漢屬河東、上黨二郡地,后漢因之,魏、晉亦同。后魏以其地置建州及高都、長平、安平三郡。北齊亦為建州及置平陽、高都二郡。

      后周并二郡為高平郡。隋初郡廢,置澤州(澤為名)。煬帝初州廢,置長平郡。唐為澤州,或為高平郡。屬河東道(宋同)。領縣六(宋同)。宋因之。《禹貢》“底柱、析城至於王屋、太行”,皆在州境,是全有太行之險固。靖康后,沒於金。金隸河北東路。貢白石英、禹余糧、人參。領縣六,治晉城。晉城(唐縣。  有太行山、丹水,又有天井關)高平(漢泫氏縣,西北有泫谷水,故名。有頭顱山,秦白起亢趙卒,筑臺於壘中,因山為臺。故光狼城,白起筑)陽城(漢澤縣。有焦山、澤水、析城山,《禹貢》所謂“底柱、析城”也)端氏(韓、趙、魏分晉,封晉君於此。漢為縣)陵川(漢泫氏縣地。隋為縣)沁水(隋縣。有沁水、鹿臺山、馬邑城)。

      遼州春秋時屬晉。戰國初屬韓,后屬趙。秦為上黨郡,二漢因之。晉為樂平郡。后魏為遼陽郡。隋屬太原郡。唐武德三年,分并州地置遼州。八年,改為箕州。先天元年,改為儀州。或為樂平郡。屬河東道(宋同)。領縣四(宋同)。

      梁改為遼州,宋因之。熙寧七年二月州廢,省平城、和順二縣為鎮,入遼山縣,隸平定郡;省榆社縣為鎮,入威勝軍武鄉縣。元豐八年,復置州,縣并復。靖康后,沒於金。金隸河東南路。貢人參。領縣四,治遼山。遼山(漢垣縣地,隋為縣。有箕山、青谷山、遼陽山、遼陽水)榆社(晉置武鄉縣,石勒生於此。

      有漚麻池)和順(即韓之關與邑,隋縣也)平城(隋縣)。

      憲州本樓煩監牧,嵐州刺史領之。唐貞元十五年,別置監牧使。龍紀元年,李克用表置州,領樓煩、元池、天池三縣,治樓煩。屬河東道(宋同)。宋咸平五年,以州卑隘多水潦,移治靜樂軍之靜樂縣,遂廢軍;又廢天池、元池二縣入靜樂,樓煩改隸嵐州。熙寧三年,廢憲州,以靜樂隸嵐州。十年,復其州,仍領靜樂。政和五年,賜郡名汾源。靖康末,太原義士張橫有眾二千,往來嵐、憲。

      紹興五年九月,敗金人於憲州,后卒陷於金。貢麝香。領縣一:靜樂(漢汾陽縣地。有隋煬帝汾陽宮。有管岑山,劉曜敗處,汾水所出)。

      嵐州春秋晉國之分,晉滅之后為胡地,有樓煩王居焉,趙武靈王破樓煩而取其地。其后,北屬燕。秦、二漢為太原郡地。晉末,陷於劉淵。及魏末,於其地置嵐州。隋煬帝置樓煩郡。唐為嵐州,或為樓煩郡。屬河東道(宋同)。領縣四(宜芳、合河、嵐谷、靜樂)。宋太平興國五年,以嵐谷隸岢嵐軍。咸平二年,以靜樂隸靜樂軍。五年,以憲州樓煩來屬。故郡城魏置,隋置岢嵐鎮,唐又置軍,為突厥之要沖。靖康后,陷於金。金隸河東北路。貢麝香。領縣三,治宜芳。宜芳(有古秀容城,即漢汾陰縣,屬太原郡。積粟所在,謂之羊腸倉。石磴縈委,若羊腸焉)合河(唐縣,以蔚汾二水西與黃河合,因以為名)樓煩(唐縣)。  石州戰國初,趙之離石邑,后為秦、魏二國之境(《秦本紀》云:“秦昭王伐趙,取離石”是也)。秦為太原郡地。二漢屬西河郡,南單于庭,即左國城。

      晉屬西河國,劉淵起事於此,后石勒置永石郡。北齊置懷政郡,后改為離石郡,兼置西汾州。后周改西汾為石州。隋初郡廢,而石州如故。煬帝初州廢,置石郡。

      唐為石州,或為昌化郡。屬河東道(宋同)。領縣五(宋同)。宋因之。元豐五年,置葭蘆、吳堡二寨,隸州。舊帶嵐、石、隰三州都巡檢使。是年,置葭蘆、吳堡寨緣邊都巡檢使,遂令三州各帶沿邊都巡檢使。元符二年,升葭蘆寨為晉寧軍,以州之臨泉縣隸焉。大觀三年,復以定胡縣隸晉寧軍。《武經·邊防》云:

      嵐、石、隰三州西北至黃河置城戌關,度河外,入麟州路,夏國界。嘗合三州為一路。又石州為治所,置州兵及遣戍外,又領蕃捉生一千六百二人。紹興九年,太行忠義人王忠值,取石州等十二郡。次年,復陷金。金隸河東北路,割隰之溫泉來屬。貢蜜蠟。領縣五,治離石。離石(漢舊縣。后南單于庭左國城在此。

      有離石水,一名赤洪水,高歡大破爾朱兆於赤洪嶺,蓋近此)臨泉(唐縣。有臨泉水)平夷(后周縣。有寧鄉水)方山(隋縣。有赤洪水)定胡(隋縣孟門關,其地險固。唐為縣。宋有三寨)。  威勝軍本唐沁州之地。春秋時屬晉,后屬韓,又屬趙。秦、二漢為上黨郡地,魏、晉亦同。后魏屬義寧郡。隋初置沁州,煬帝廢為沁源縣,屬上黨郡。唐復為沁州,或為陽城郡。屬河東路。領縣三(沁源、綿上、和川)宋太平興國二年,於潞州銅縣界亂柳石圍中建為軍,以銅、武鄉來屬。六年,廢沁州,以沁源縣隸焉。寶元二年,以大道通監綿上縣來隸。屬河東路。靖康后,沒於金。

      金為沁州,隸河東路。貢土纟。領縣四,治銅。銅(春秋晉羊舌赤之邑。

      漢縣。有銅山、銅水)武鄉(唐縣。有涅霍山、沁水)沁源(后魏縣。有霍山、沁水)綿上(介子推隱所,中有沁水)。

      平定軍宋太平興國二年,以鎮州廣陽寨建為軍。四年,以并州平定、樂平二縣來屬。屬河東路。靖康后,沒於金。金人為州,隸河東北路。貢絹。領縣二,治平定。平定(唐廣陽縣,宋改。有二寨)樂平(晉縣。有荊山、皋落山。漳水一出樂平縣小山,名清漳,一出今潞州長子縣發鳩山,名濁漳)。

      寧化軍本嵐州地,劉崇置固軍。太平興國四年,徙軍城稍南,改為寧化縣;五年置軍。屬河東路。靖康后,沒於金。貢絹。領縣一:寧化(有雪山。建四寨)。

      岢嵐軍宋太平興國五年,以嵐州嵐谷縣建為軍。景德中,筑畏城於草城川口以為控扼。其草城川、婆谷、洪谷、朝谷四路,皆契丹界。靖康后,陷於金。

      金為州,隸河東北路。貢絹。領縣一:嵐谷(唐縣。有岢嵐山、雪山、岢嵐水)。

      火山軍本嵐州地,劉崇置雄勇鎮。宋太平興國七年,建為軍,徙治鎮西三十里。有雄勇、偏頭、董家、橫谷、桔桿、護水六寨。屬河東道。貢柴胡。

      保德軍宋淳化四年,析憲州地置定羌軍。景德元年改。屬河東道。貢絹。

      大通監宋太平興國四年,以并州交城縣鐵冶建為監。六年廢沁州,以綿上縣來屬。屬河東路。舊領交城、綿上二縣。天圣元年,改交城監,寶元二年復。

      是年,以監及交城縣隸太原府;綿上縣隸威勝軍。靖康后,沒於金。

      永利監宋太平興國四年,平太原,徙鹽務於平晉縣,本鹵縣也。咸平四年,建為監。屬河東路。寶元二年,以隸太原府。靖康后,沒於金。

      營州殷時為孤竹國地(漢徒河縣之青山,在郡城東百九十里。棘城即顓頊之墟,在郡城東南一百七十里)。春秋時地屬山戎。戰國時屬燕。秦并天下,屬遼西郡。二漢及晉皆因之。慕容以柳城之北,龍山之南,所謂“福德之地”也,乃營制宮廟,改柳城為龍城,遂遷都龍城,號新宮曰和龍宮(時,有黑龍、白龍各一,斗於龍山,率屬僚觀之,祭以大牢,二龍交首嬉戲,解角而去。大悅,號曰和龍宮)。后燕慕容寶、北燕馮跋,相繼都之(至慕容云,寶為馮跋所滅;至馮弘,為后魏所滅也)。后魏置營州。后周武帝平齊,其地猶為高寶寧所據。隋文帝時討平寶寧,復以其地為營州。煬帝初州廢,置遼西郡。唐復為營州,或為柳城。萬歲通天元年,為契丹所陷。圣歷二年,僑治漁陽。開元五年,又還治柳城。置平盧軍。東有鎮安軍,本燕郡守捉城,貞元二年為軍城;西有五守捉城。屬河北道。唐末,劉仁恭以遺契丹,后唐莊宗滅仁恭而取其地。既滅梁,復陷契丹。迄晉、漢、周及宋,皆不能取。宋宣和末,契丹沒於金。唐貢人{艸侵}、麝香、豹尾、骨《骨出》。領縣一:柳城(有龍山、鮮卑山,在縣東北二百里,棘城之東塞外亦有鮮卑山,在遼西之北一百里,未詳孰是。有青山、石門山、白狼山、白狼水。又有漢夫黎縣故城,在東南,其龍山,即慕容祭龍所也。有饒樂水、故徒河縣、和龍城。室韋、諸部并在東北,遠者六千里,近者二千里余。

      西北與奚接,北與契丹相接)。

      平州殷時孤竹國。春秋時,山戎、肥子二國地也(今盧龍縣。有古孤竹城,伯夷、叔齊之國也)。戰國時屬燕。秦為右北平及遼西二郡之境,二漢因之。晉屬遼西郡,后魏同。隋初置平州,煬帝初州廢,置北平郡。唐因之,屬河北道。  唐末,劉仁恭以遺契丹。后唐莊宗取之,后復陷契丹。契丹改平州為遼興府,以榮、氵欒二州隸之,號為平州路。迄晉、漢、周及宋皆不能取。宋宣和末,契丹將亡,其將張以郡來降,隨沒於金。唐貢熊享、蔓荊實、人參。領縣三,治盧龍。盧龍(漢肥如縣。有碣石山,碣然而自立在海旁,故名之。《晉太康地志》曰:“秦筑長城,所起自碣石,在今高麗舊界,非此碣石也。”漢遼為界。臨榆關在縣城東一百八十里,盧龍塞在城北西二百里)石城(漢舊縣)馬城(古海陽城)。

      檀州春秋及戰國并為燕地。秦、漢并屬漁陽郡。后魏置密郡,兼置安州。

      后周改安州為元州。隋徙元州於漁陽(今漁陽郡),尋復於今郡置檀州。煬帝初,改置安樂郡。唐為檀州,或為密郡。屬河北道。后晉高祖初起,以遺契丹,迄漢、周及宋,皆不能取。宋宣和時,與金合兵攻契丹。五年,金人以州來歸。七年,金入寇,首取其地。唐貢人{艸侵}、麝香。領縣二,治密。密(有潞水,自塞外流入)燕樂(后魏置廣陽郡。有長城)。

      薊州戰國時屬燕。秦置漁陽縣郡,二漢因之。隋文帝徙元州於此,并立總管府。煬帝初廢,置漁陽郡。唐屬幽州。開元十八年,析幽州置薊州。或為漁陽郡。屬河北道。后晉沒於契丹,迄漢、周及宋皆不能取。宣和,與金合兵攻破契丹。五年,金人以州地來歸。七年,復沒於金。唐貢白膠。領縣三,治漁陽。

      漁陽(舊漢縣。有鮑邱水,又名潞水。古北戎無終子國也。一名山戎,凡三名。  七國時屬燕。燕后,以為右北平縣,神龍中,開平虜渠,傍海穿漕,以避海難;又其北漲水為溝,以拒契丹)三河玉田(古無終縣)。

      幽州古之幽州,蓋舜分冀州為之,置十二牧,此其一也。言北方太陰,故以幽冥為號(幽州,因幽都山以為名也。《山海經》有幽都山,今列北荒矣)。

      昔顓頊都於帝邱,其地北至幽陵,即此。殷復省幽州入冀州。《周禮·職方》曰:  “東北曰幽州,其山曰醫無閭(唐在遼東,於柳城郡東置祠遙禮),藪曰《豸奚》養(《豸奚》養澤,在東萊郡昌陽縣界),川曰河、(河在滄州無棣縣界。舊合在今北海郡博昌縣界。今無,即濟水),浸曰、時(在今淄川郡淄川縣界。時在今北海郡臨淄縣界。)其利魚、鹽。民一男三女。畜宜四擾(馬、牛、羊、豕也),宜三種(稷、黍、稻)。”初武王定殷,封召公於燕。及秦滅燕,以其地為漁陽、上谷、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漢高帝分上谷郡置涿郡。

      武帝置十三州,此為幽州(領郡、國十),其后開東邊,置元菟、樂浪等郡,亦皆屬焉(元菟、樂浪等郡,并今遼水之東,宜在《禹貢》青州之域)。后改燕國曰廣陽郡。后漢置幽州,并因前代(治於薊,今縣)。晉亦置幽州(領郡、國七,治於涿,今范陽縣)。晉亂,陷於石勒、慕容俊、苻堅,后入於魏,其后分割不可詳也。今之幽州(謂范陽郡),古涿鹿也(應劭曰:“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是也)。即燕國之都焉,謂之渤、碣之,亦一都會也(薊縣,燕之所都。渤,即渤海郡;碣,碣石也)。秦為上谷郡之地。漢高帝分置燕國,后又分燕置涿郡及廣陽國,有獨鹿、鳴澤(獨鹿,山名。鳴澤,澤名。皆在於此)。后漢為涿、廣陽二郡地。魏更名范陽郡。晉為燕、范陽二國,兼置幽州(領郡、國七,治於此)。慕容俊常都之。后魏置幽州。北齊置東北道行臺。后周置燕、范陽二郡。  隋初并廢,煬帝初并置涿郡。唐為幽州。或為范陽郡,又為大都督府。后唐為盧龍節度。石晉初,沒於契丹。至宋,僅得永清縣,置霸州;得盧臺軍地,置干寧軍;余悉為契丹所有。契丹改為燕山府,建為燕京,以轄檀、順、景、薊、涿、易六郡,號為燕京路。宣和,與金合兵攻契丹。五年,以其地來歸,七年,金入寇,郭藥師以燕山叛降之,遂沒於金。紹興二十年,金主亮徙都之,改為大興府,號中都。唐貢綾、綿、絹、角弓、人{艸侵}、栗。領縣九,治薊。薊(燕國都,碣石宮。漢為薊縣。舊置燕都。有桑干水。慕容俊都於此地)幽都(本薊縣地。隋於營州之境汝羅故地置遼西郡,以處粟末降人。武德元年曰燕州,領三縣:遼西、瀘河、懷遠。土貢:豹尾。尋省瀘河。六年,自營州遷於幽州城中,以首領世襲刺史。貞觀元年,省懷遠。開元二十五年,徙治幽州北桃谷山。天寶元年,曰歸德群。建中二年,為朱滔所據,因廢為縣)廣平(天寶元年析薊置,三載省。至德后,復置)潞(漢舊縣。有潞河。漢平谷故城在今縣北。又漢樂安縣古城在西北)武清(本雍奴。天寶初,更名)永清(舊會昌縣。天寶初,更名)

      安次(漢舊縣)良鄉(漢舊縣。唐初名曰固節,神龍初更)昌平(漢舊縣。古居庸關在縣西。《淮南子》云“天下九關塞”,居庸是其一也。舊置東燕州。有狼山)。

      涿州本幽州地。唐大歷四年,節度使朱希彩表析幽州之范陽、歸義、固安置。屬河北道。石晉初,沒於契丹,漢、周俱不能取。至宋,僅得歸義一縣,以置雍州;又得新鎮地,以置保定軍,余悉沒契丹。至宣和,與金人夾攻契丹,契丹將郭藥師以州來降。七年,金入寇,陷於金。唐置縣五,治范陽。范陽(漢涿縣,在范水之陽。有督亢陂,溉田膏腴;荊軻獻圖於秦,即此也)歸義(漢易縣。公孫瓚於此筑城,臨易河,通遼海。唐武德,更名。有拒馬水)固安(漢方城縣地)新昌(大歷四年,析固安置)新城(大和六年,以故督亢地置)。  順州在范陽郡城。唐天寶初置,尋又改為順義、歸化二郡。屬河北道。石晉初,沒於契丹。宋宣和時,與金夾攻契丹。五年,金以州地來歸。七年,金入寇,復取其地。唐領縣二,治賓義。賓義(屬順義郡)懷柔(在順州之北境,屬歸德郡)。

      媯州春秋、戰國并屬燕。秦為上谷郡地,二漢因之。晉屬廣寧郡。后魏孝明帝廢。北齊置北燕郡。隋屬涿郡。唐武德七年,討平高開道,后置北燕州。貞觀八年,改為媯州,其后或為媯川郡。屬河北道。石晉沒於契丹,契丹改為可州。宋宣和末,金滅遼,取其地。唐貢樺皮、胡祿、甲榆、矢、麝香。領縣二,治懷戎。懷戎(漢潘縣地,漢上谷郡城在此。有涿泉山及蚩尤城、阪泉池及涿水。

      有磨笄山,趙襄子姊自殺在其地,有祠。北九十里有長城,開元中張說所筑。有居庸塞、鐵門關)媯川。

      蔚州《周禮》:“并州川曰嘔夷,浸曰氵來、易(嘔夷水在靈邱縣界。  氵來水在飛狐縣界)。”戰國初屬趙,后又屬燕。秦、漢、晉屬代郡。后魏置懷荒、御夷二鎮。東魏置北靈邱郡。后周置蔚州。隋置上谷郡。唐初沒突厥。武德六年置州,并置靈邱、飛狐二縣,僑治陽曲。七年,僑治繁。八年,僑治秀容故北恒州城。貞觀五年破突厥,復故地,還治靈邱。開元初,徙治安邊。至德二載,更為安邊郡。石晉時,陷契丹。宋宣和五年,契丹守將陳翊以州來降;六年,金攻翊殺之,復取其地。唐貢熊享、豹尾、松實。領縣三,治靈邱。靈邱(漢舊縣。有趙武靈王陵)飛狐(漢廣昌地。飛狐口在縣北,即漢之飛狐道,與媯川郡山相連。隋置今縣)安邊(開元時,改為興唐縣)。  朔州戰國屬燕。秦屬代、雁門二郡地。漢為定襄、雁門二郡地。后漢屬中、雁門二郡。漢末,因亂又置新興郡(漢末大亂,匈奴侵邊,自定襄以西,盡中、雁門之遂空。建安中,魏武王集荒郡之人,立新興郡)。晉懷帝時,劉琨表以鮮卑猗盧為大單于,封代公,徙馬邑,即其地也。其后為拓跋魏,建都於今郡北,兼置懷朔鎮。及遷洛后,遂於郡北三百余里置朔州,葛榮之亂又廢。北齊復置朔州。隋初,置總管府。煬帝初府廢,置代郡,尋屬馬邑郡(后魏初,中在今郡北三百余里定襄故城。北齊置朔州,在故郡西南故城,一名平城地。后移於馬邑,即今故城也)。唐初為朔州,或為馬邑郡。建中中,節度使馬燧徙治馬邑,后復故治。后唐為振武軍。石晉初,沒於契丹。宋宣和五年,契丹守將韓正以州來降,尋為金人所逐,而取其地。唐貢白雕羽、豹尾、甘草。領縣二,治善陽。善陽(有秦馬邑城武州塞。此地亦漢定襄縣地,后魏桑干郡,北齊廣安郡。

      有紫河發源於此)馬邑(漢舊縣。開元中,析善陽於大同軍城置)。  州戰國屬趙。秦置中郡,二漢因之。晉屬新興郡。后魏道武帝自中徙都平城,即此(中,今馬邑。北魏平城,即今郡。隋內縣常安鎮也),置代尹(自天興元年都平城,至孝文帝太和十九年遷洛陽后,改代尹為萬年尹)。

      隋初,屬馬邑郡。唐貞元十四年,自朔州北定襄城徙治定襄縣。永淳元年,為默啜所破,徙其民於朔州。開元十八年復置,后為大同軍節度。屬河東道。石晉時,沒契丹。契丹號為西京。宣和末,金滅契丹,取其地。唐貢牛尾、雕羽。領縣一:中(漢舊縣。隋曰內縣。白登山,白登臺,漢高祖被圍於此。有故高柳城、參合陂;后魏盛樂縣,并在今郡界。單于臺,在今縣西北百余里。武帝元封元年,勒兵十八萬騎,出長城,北登單于臺)。

      易州春秋至戰國屬燕。秦置上谷郡(《晉書》曰:“在谷之上頭,故曰上谷。”)。二漢屬涿郡。晉為范陽國。后魏亦為上谷郡。隋初,置昌黎郡,后兼置易州。煬帝初州廢,置上谷郡。唐因之,屬河北道。宋惟得遂城,置安肅、廣信二軍;得蒲城南境以益保州;余地悉於雍熙四年,陷於契丹(《武經·邊防》云:“易州,石晉割賂北虜。”按《五代史》,易州不在十六州數,《職方考》亦稱,五代俱有易州,《武經》誤也)。宣和四年,契丹將高鳳以郡來降。宣和末,沒於金。唐貢絀、綿、墨。領縣六,治易。易(有氵來、易二水。有燕臺,昭王求賢處。又有漢范陽縣故城,在縣東南)容城(漢舊縣)遂城(古遂武也,秦筑長城之所起)氵來水(漢縣)蒲城(舊永樂縣)五回(開元中,析易置,并置樓亭、板城二縣。天寶后省)。

      應州唐末置。后唐天成七年,升彰國軍節度。石晉時,沒於契丹。宋宣和五年,應州守將蘇京以州來降,京尋為女真所逐;復取應州。領縣二,治金城。

      金城(后唐明宗其縣人也,故升彰國軍,而以金城為望縣)混源。

      新州唐末置。后唐同光二年,升威勝軍節度,屬河東道。石晉時,沒於契丹,改為奉圣州。其地在中府之東。領縣四,治永興。永興礬石龍門懷安。

      儒州唐末置。石晉時,沒於契丹。領縣一:縉山。

      武州唐末置,屬河東道。后唐改為毅州。石晉時,沒於契丹。契丹改為歸化州。南至新州七十里。宣和五年來歸,六年,筑固疆堡。尋復為女真所取。領縣一:文德。

      單于大都護府戰國屬趙。秦、漢中郡地。唐龍朔三年,置中都護府;又移瀚海都護府於磧北(瀚海都護舊曰燕然都護府),二府以磧為界。麟德元年,改中都護府為單于大都護府。領縣一:金河(有長城。有金河,土城紫河及像水,又南流入河;李陵臺、王昭君臺)。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