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禮貌的詞語
有禮貌的詞語:1. 請;2. 謝謝;3. 不好意思;4. 對不起;5. 您好;6. 請問;7. 麻煩您;8. 多謝;9. 抱歉;10. 不敢當;11. 請允許;12. 不便之處;13. 恕我直言;14. 請多關照;15. 請見諒;16. 有失遠迎;17. 請原諒;18. 請稍等;19. 祝您好運;20. 承蒙厚愛
有禮貌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彬彬有禮 | 彬彬有禮【解釋】彬彬:原意為文質兼備的樣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禮貌的樣子。【出處】《史記·太史公自序》:“叔孫通定禮儀,則文學彬彬稍進。”【示例】喚出他兩個兒子,兄先弟后,~。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八十三回【近義詞】溫文爾雅、落落大方、文質彬彬【反義詞】丑態百出、出言不遜、蠻橫無理【語法】偏正式;作謂語、狀語、補語;形容人有禮貌 |
彬彬有禮 | 【解釋】彬彬:原意為文質兼備的樣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禮貌的樣子。【出處】《史記·太史公自序》:“叔孫通定禮儀,則文學彬彬稍進。”【示例】喚出他兩個兒子,兄先弟后,~。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八十三回【近義詞】溫文爾雅、落落大方、文質彬彬【反義詞】丑態百出、出言不遜、蠻橫無理【語法】偏正式;作謂語、狀語、補語;形容人有禮貌 |
冒犯 | 冒犯 冒犯,(動)指言語或行為沒有禮貌,沖撞了對方。如:冒犯尊嚴,孩子不懂事,對孩子的不尊重,對動物的過失行為,對您多有冒犯,請原諒。 |
文雅 | 文雅 (漢語詞匯)文雅,謂溫和有禮貌。 溫文爾雅,講禮儀而不粗鄙。也指文教。 文才;文士等。出自《大戴禮記·保傅》:“答遠方諸侯,不知文雅之辭。”《東觀漢記·蔣迭傳》:“久在臺閣,文雅通達,明故事。” 漢 賈誼 《新語·道基》:“乃調之以管弦絲竹之音,設鐘鼓歌舞之樂,以節奢侈,正風俗,通文雅。” 《周書·元偉傳》:“ 偉 少好學,有文雅,弱冠,授員外散騎侍郎。” |
必恭必敬 | 必恭必敬【解釋】恭、敬:端莊而有禮貌。形容態度十分恭敬。【出處】《詩經·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示例】如父親冥壽之用度,妹甚不贊成,但須一桌菜祭之,~,即盡人子之孺慕。 ◎清·秋謹《致秋譽章書》其五【近義詞】肅然起敬、彬彬有禮、畢恭畢敬【反義詞】出言不遜【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偽善的態度和諂媚的丑態 |
無狀 | 無狀 無狀,漢語詞匯。 拼音:wú zhuàng 是指沒有形狀,沒有功績,謂行為失檢,沒有禮貌,謂所行丑惡無善狀。亦多作自謙之辭。 |
無狀 | 無狀 無狀,漢語詞匯。 拼音:wú zhuàng 是指沒有形狀,沒有功績,謂行為失檢,沒有禮貌,謂所行丑惡無善狀。亦多作自謙之辭。 |
沒上沒下 | 沒上沒下 不分尊卑長幼,沒有禮貌。 |
沒上沒下 | 沒上沒下 不分尊卑長幼,沒有禮貌。 |
沒上下 | 沒上下 沒上下是漢語詞匯,拼音是méi shàng xià,意思是不分尊卑長幼,沒有禮貌。 |
沒上下 | 沒上下 沒上下是漢語詞匯,拼音是méi shàng xià,意思是不分尊卑長幼,沒有禮貌。 |
侮傲 | 侮傲 wǔ ào 侮傲 傲視和輕慢他人,沒有禮貌。《北史·裴伯茂傳》:“時人以 伯茂 性侮傲,謂 收 ﹝指 魏收 ﹞詩頗得事實。” |
出言不遜 | 出言不遜【解釋】遜:謙讓,有禮貌。說話粗暴無禮。【出處】《三國志·魏書·張郃傳》:“郃快軍敗,出言不遜。”【示例】八歲縱筆成文,本郡舉他神童,起送至京。因~,沖突了試官,打落下去。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三十一【近義詞】出口傷人、血口噴人、出言無狀【反義詞】謙厚有禮、彬彬有禮【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指說話傲慢無禮出口傷人 |
出言不遜 | 【解釋】遜:謙讓,有禮貌。說話粗暴無禮。【出處】《三國志·魏書·張郃傳》:“郃快軍敗,出言不遜。”【示例】八歲縱筆成文,本郡舉他神童,起送至京。因~,沖突了試官,打落下去。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三十一【近義詞】出口傷人、血口噴人、出言無狀【反義詞】謙厚有禮、彬彬有禮【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指說話傲慢無禮出口傷人 |
恭恭敬敬 | 恭恭敬敬 恭恭敬敬,漢語成語。 拼音:gōng gōng jìng jìng, 釋義:(1)對長輩貴賓謙恭而有禮貌。(2)對別人很有禮貌、尊重 |
失儀 | 失儀 失儀,漢語詞匯。 拼音:shī yí 釋義:不符合禮節儀式;沒有禮貌。 |
失儀 | 失儀 失儀,漢語詞匯。 拼音:shī yí 釋義:不符合禮節儀式;沒有禮貌。 |
謙恭下士 | 謙恭下士【解釋】舊時指達官貴人對地位不高但有才德的人謙虛而有禮貌。【出處】《漢書·韋玄成傳》:“少好學,修父業,尤謙遜下士。”【示例】他親自送至車旁,親自代關車門,行一深鞠躬禮而別,頗能~。 ◎鄒韜奮《患難余生記·流亡》【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
多禮 | 多禮 多禮,漢語拼音duo li,意思是 很有禮貌。 |
謙恭下士 | 【解釋】舊時指達官貴人對地位不高但有才德的人謙虛而有禮貌。【出處】《漢書·韋玄成傳》:“少好學,修父業,尤謙遜下士。”【示例】他親自送至車旁,親自代關車門,行一深鞠躬禮而別,頗能~。 ◎鄒韜奮《患難余生記·流亡》【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
恭敬 | 恭敬 恭敬,漢語詞匯。 注音:gōng jìng 指嚴肅、端莊有禮貌。語出《孟子·告子上》:“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
斯文 | 斯文 (詞語解釋)斯文,讀音sī wén ,是指很有涵養、文質彬彬,有禮貌、有教養,又優雅,懂得尊重人的意思。 |
客氣 | 客氣 (中醫名詞)客氣,讀音是ke qi,漢語詞語,解釋為外邪侵入體內。 客氣 (漢語詞語)客氣,指講場面話,不吐真言,也指有禮貌。 客氣是人與人之間一種最簡單的語言交換,他說謝謝,你就會說不客氣,這樣的目的是為了給彼此對方心理上一種平衡感,使其對方產生某種印象。 |
溫文 | 溫文 (詞語解釋)溫文,讀音wēn wén,漢語詞語,出自《禮記·文王世子》,指溫和而有禮貌。 |
文質彬彬 | 文質彬彬【解釋】文:文采;質:實質;彬彬:形容配合適當。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后形容人文雅有禮貌。【出處】《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近義詞】溫文爾雅、彬彬有禮【反義詞】野調無腔、出言不遜【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含褒義,用于男性 |
客氣 | 客氣 (中醫名詞)客氣,讀音是ke qi,漢語詞語,解釋為外邪侵入體內。 客氣 (漢語詞語)客氣,指講場面話,不吐真言,也指有禮貌。 客氣是人與人之間一種最簡單的語言交換,他說謝謝,你就會說不客氣,這樣的目的是為了給彼此對方心理上一種平衡感,使其對方產生某種印象。 |
溫文 | 溫文 (詞語解釋)溫文,讀音wēn wén,漢語詞語,出自《禮記·文王世子》,指溫和而有禮貌。 |
文質彬彬 | 【解釋】文:文采;質:實質;彬彬:形容配合適當。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后形容人文雅有禮貌。【出處】《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近義詞】溫文爾雅、彬彬有禮【反義詞】野調無腔、出言不遜【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含褒義,用于男性 |
豕交獸畜 | 豕交獸畜【解釋】比喻待人沒有禮貌。【出處】《孟子·盡心上》:“食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 |
酸文假醋 | 酸文假醋【解釋】形容裝出一副文雅有禮貌的樣子。【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二回:“倆人酸文假醋的滿嘴里噴了會子四個字兒的匾。”【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
豕交獸畜 | 【解釋】比喻待人沒有禮貌。【出處】《孟子·盡心上》:“食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 |
溫文爾雅 | 溫文爾雅【解釋】溫文:態度溫和,有禮貌;爾雅:文雅。形容人態度溫和,舉動斯文。現有時也指缺乏斗爭性,做事不大膽潑辣,沒有闖勁。【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陳錫九》:“此名士之子,溫文爾雅,烏能作賊?”【示例】~,正是學者的態度。 ◎葉圣陶《演講》【近義詞】溫良恭儉、溫柔敦厚【反義詞】兇神惡煞【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
溫文爾雅 | 【解釋】溫文:態度溫和,有禮貌;爾雅:文雅。形容人態度溫和,舉動斯文。現有時也指缺乏斗爭性,做事不大膽潑辣,沒有闖勁。【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陳錫九》:“此名士之子,溫文爾雅,烏能作賊?”【示例】~,正是學者的態度。 ◎葉圣陶《演講》【近義詞】溫良恭儉、溫柔敦厚【反義詞】兇神惡煞【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
貌執 | 貌執 貌執(貌執) 以禮相待。《荀子·堯問》:“貌執之士者百有馀人。” 楊倞 注:“執,猶待也,以禮貌接待之士百馀人也。”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二:“余學 遺山 ,論詩一絕云:‘清才未合長依傍,雅調如何可詆娸。我奉 漁洋 如貌執,不相菲薄不相師。’” |
貌執 | 貌執 貌執(貌執) 以禮相待。《荀子·堯問》:“貌執之士者百有馀人。” 楊倞 注:“執,猶待也,以禮貌接待之士百馀人也。”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二:“余學 遺山 ,論詩一絕云:‘清才未合長依傍,雅調如何可詆娸。我奉 漁洋 如貌執,不相菲薄不相師。’” |
出言無狀 | 出言無狀【解釋】說話放肆,沒有禮貌。【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三十三回:“這潑猴頭,出方無狀。”【示例】這樣滿臉胡子的東西,也敢~么? ◎魯迅《吶喊·阿Q正傳》【近義詞】出言不遜【語法】偏正式;作謂語;指說話放肆,沒有禮貌 |
出言無狀 | 【解釋】說話放肆,沒有禮貌。【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三十三回:“這潑猴頭,出方無狀。”【示例】這樣滿臉胡子的東西,也敢~么? ◎魯迅《吶喊·阿Q正傳》【近義詞】出言不遜【語法】偏正式;作謂語;指說話放肆,沒有禮貌 |
無禮 | 無禮 無禮,漢語詞匯。 注音:wú lǐ 指缺乏禮貌;缺乏對人適當的尊敬、尊重。通常指下級對上級,或晚輩對長輩等。 |
禮數 | 禮數 禮數,漢語詞匯。 拼音:lǐ shù 基本解釋 1、<口>禮節;禮貌的等級 污了禮數,怕人笑話。——曹雪芹《紅樓夢》 2、<方> 禮義的等級。 |
多禮 | 多禮 多禮,漢語拼音duo li,意思是 很有禮貌。 |
前筵 | 前筵 qián yán 前筵 猶古之享禮。 明 陳繼儒 《群碎錄》:“前筵后筵:古享禮猶今前筵,古宴禮猶今后筵。 杜預 曰:享有禮貌,設幾而不倚,爵盈而不飲,肴乾而不享,宴則折俎相與共飲。” |
野人 | 野人 (未被證實存在的靈長目動物)野人是一種未被證實存在的高等靈長目動物,直立行走,比猿類高等,具有一定的智能。其較為正式的學術名稱是“直立高等靈長目奇異動物”。 目前,民間支持者認為野人是存在的,但主流學術界認為野人的存在沒有科學上的依據。 野人 (詞語釋義)野人是一個漢語詞,有九種意思分別是,上古謂居國城之郊野的人。與“國人”相對。泛指村野之人;農夫。庶人;平民。士人自謙之稱。借指隱逸者。粗野之人。指缺乏教養,沒有禮貌,蠻不講理的人。是一種未被證實存在的高等靈長目動物,直立行走,比猿類高等,具有一定的智能。指傳說的猩猩之類。舊指未開化的民族。 |
袒裼裸裎 | 袒裼裸裎【解釋】袒裼:露臂;祼裎:露體。指脫衣露體,沒有禮貌。【出處】《孟子·公孫丑上》:“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于我側,爾焉能浼我哉?”【示例】蓋昔者伯夷羞與鄉人處,而柳下惠至不以~為浼,事固有大異不然者,各從其心之所安也。 ◎宋·陳亮《送叔祖主筠州高安簿序》【近義詞】無拘無束【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
放縱 | 放縱 (漢語詞語)放縱,漢語詞匯。 指縱容;不加約束;不守規矩;沒有禮貌。 語出《隋書·循吏傳·敬肅》:“ 述賓客有放縱者,以法繩之,無所寬貸。” |
放縱 | 放縱 (漢語詞語)放縱,漢語詞匯。 指縱容;不加約束;不守規矩;沒有禮貌。 語出《隋書·循吏傳·敬肅》:“ 述賓客有放縱者,以法繩之,無所寬貸。” |
你好 | 你好 (漢語詞語)拼音[nǐ hǎo] 打招呼的敬語,作為一般對話的開場白、常用語。這也是個最基本的中文詞語。主要用于打招呼請教別人問題前的時候,或者單純表示禮貌的時候等。 |
陽烏 | 陽烏 yáng wū 陽烏(陽烏) 1.神話傳說中在太陽里的三足烏。《文選.左思<蜀都賦>》﹕"羲和假道于峻歧﹐陽烏回翼乎高標。"李善注﹕"《春秋元命包》曰﹕'陽成于三﹐故日中有三足烏﹐烏者﹐陽精。'"南朝陳徐陵《丹陽上庸路碑》﹕"陽烏馭日﹐寧懼武賁之弓﹔飛雨彌天﹐無待期門之蓋。"唐李白《上云樂》﹕"陽烏未出谷﹐顧兔半藏身。"因用以借指太陽。 2.指天色。 唐 高彥休 《唐闕史·崔碣》:“﹝ 楊生 ﹞即又勉之曰:‘陽烏已晚,幸擇良辰。” 3.鳥名。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禽一·陽烏》﹝集解﹞引 陳藏器 曰:“陽烏出 建州 。似鸛而殊小,身黑,頸長而白。” 南宋時,福建候官有個叫陳韡(音讀偉wěi)的孩子從小聰明好學,在父親的影響下,讀了許多書,八歲時,便成了一個才華出眾的小學者. 他父親陳孔碩和伯父陳孔夙,都曾是南宋大理學家朱熹的學生,極有學問.有一次,朱熹專程看望他父親.對于朱熹陳韡早就很敬慕,這次陪著父親見到了朱熹,陳韡又懂事又有禮貌,靜靜地站在大人們的身邊,聽大人們討論學問. 朱熹很喜歡陳韡,想試試他的才學,便把他叫到跟前,要他對出下句,這出句是: 一行朔雁,避風雨而南來 朱熹借候鳥大雁南飛的特點,寫出當時自己的一些遭遇.當時,朱熹已在哲學上有很大成就,在政治上主張抗金,并強調要有充分的準備,被反對派看成是"偽學".朔,指北方,當時南宋的都城是臨安(浙江杭州).陳韡聽了,想了一會兒便對道: 萬古陽鳥,破煙云而東去 "陽鳥"指太陽,因為古代神話傳說中說"日中有三足鳥",所以把陽鳥作為太陽的代稱.陳韡的下聯意思是:任煙云彌漫,終于難擋太陽在東方噴薄而出.對聯巧妙的安慰了朱熹,贊嘆朱熹在道德學業上終將萬古不朽,還抒發了自己的遠大情懷.以后,陳韡果然考上了進士,并且文武雙全. |
陽烏 | 陽烏 yáng wū 陽烏(陽烏) 1.神話傳說中在太陽里的三足烏。《文選.左思<蜀都賦>》﹕"羲和假道于峻歧﹐陽烏回翼乎高標。"李善注﹕"《春秋元命包》曰﹕'陽成于三﹐故日中有三足烏﹐烏者﹐陽精。'"南朝陳徐陵《丹陽上庸路碑》﹕"陽烏馭日﹐寧懼武賁之弓﹔飛雨彌天﹐無待期門之蓋。"唐李白《上云樂》﹕"陽烏未出谷﹐顧兔半藏身。"因用以借指太陽。 2.指天色。 唐 高彥休 《唐闕史·崔碣》:“﹝ 楊生 ﹞即又勉之曰:‘陽烏已晚,幸擇良辰。” 3.鳥名。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禽一·陽烏》﹝集解﹞引 陳藏器 曰:“陽烏出 建州 。似鸛而殊小,身黑,頸長而白。” 南宋時,福建候官有個叫陳韡(音讀偉wěi)的孩子從小聰明好學,在父親的影響下,讀了許多書,八歲時,便成了一個才華出眾的小學者. 他父親陳孔碩和伯父陳孔夙,都曾是南宋大理學家朱熹的學生,極有學問.有一次,朱熹專程看望他父親.對于朱熹陳韡早就很敬慕,這次陪著父親見到了朱熹,陳韡又懂事又有禮貌,靜靜地站在大人們的身邊,聽大人們討論學問. 朱熹很喜歡陳韡,想試試他的才學,便把他叫到跟前,要他對出下句,這出句是: 一行朔雁,避風雨而南來 朱熹借候鳥大雁南飛的特點,寫出當時自己的一些遭遇.當時,朱熹已在哲學上有很大成就,在政治上主張抗金,并強調要有充分的準備,被反對派看成是"偽學".朔,指北方,當時南宋的都城是臨安(浙江杭州).陳韡聽了,想了一會兒便對道: 萬古陽鳥,破煙云而東去 "陽鳥"指太陽,因為古代神話傳說中說"日中有三足鳥",所以把陽鳥作為太陽的代稱.陳韡的下聯意思是:任煙云彌漫,終于難擋太陽在東方噴薄而出.對聯巧妙的安慰了朱熹,贊嘆朱熹在道德學業上終將萬古不朽,還抒發了自己的遠大情懷.以后,陳韡果然考上了進士,并且文武雙全. |
野調無腔 | 野調無腔【解釋】野:粗野;無腔:沒有規矩。形容言行放肆,沒有禮貌。【示例】~的山姑娘。(老舍《老張的哲學》十七)【語法】主謂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
野調無腔 | 【解釋】野:粗野;無腔:沒有規矩。形容言行放肆,沒有禮貌。【示例】~的山姑娘。(老舍《老張的哲學》十七)【語法】主謂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
形跡 | 形跡 基本解釋 1. [person’s movements and expression or body]:人的舉動和神色。 2. [formality]:指儀容禮貌。 不拘形跡 含義: ①人的神色、行為流露的跡象:形跡可疑|有了這些形跡,事不難查。 ②指禮貌、規矩:正因為我們本是神交,不必拘泥形跡。 辨析: 形跡與行跡的區別,不可混淆。 行跡:1)指為行動的蹤跡。如:“盡管敵人狡猾,最終還是沒有發現邊區領導機關的行跡所在。”(2)事跡、行為。如:“君少讀書,慕古人行跡。” |
形蹟 | 形跡 基本解釋 1. [person’s movements and expression or body]:人的舉動和神色。 2. [formality]:指儀容禮貌。 不拘形跡 含義: ①人的神色、行為流露的跡象:形跡可疑|有了這些形跡,事不難查。 ②指禮貌、規矩:正因為我們本是神交,不必拘泥形跡。 辨析: 形跡與行跡的區別,不可混淆。 行跡:1)指為行動的蹤跡。如:“盡管敵人狡猾,最終還是沒有發現邊區領導機關的行跡所在。”(2)事跡、行為。如:“君少讀書,慕古人行跡。” |
形跡 | 形跡 基本解釋 1. [person’s movements and expression or body]:人的舉動和神色。 2. [formality]:指儀容禮貌。 不拘形跡 含義: ①人的神色、行為流露的跡象:形跡可疑|有了這些形跡,事不難查。 ②指禮貌、規矩:正因為我們本是神交,不必拘泥形跡。 辨析: 形跡與行跡的區別,不可混淆。 行跡:1)指為行動的蹤跡。如:“盡管敵人狡猾,最終還是沒有發現邊區領導機關的行跡所在。”(2)事跡、行為。如:“君少讀書,慕古人行跡。” |
顏貌 | 顏貌 【詞目】 顏貌 【漢語拼音】 yán mào 【基本釋義】 容顏體貌 【詳細例解】[1]容顏體貌。《載敬堂集·江南靖士詩稿·病中窺鏡》詩:“偶對玻璃鏡,床頭漫想思。顏貌瞞人老,腰肢管自衰。至防防未病,精補補初虧。竊珍賓世體,須竟我為為。”[2]容儀。晉葛洪《抱樸子·品行》:“士有顏貌修麗,風表閑雅,望之溢目,接之適意,威儀如龍虎,盤旋成規矩,然心蔽神否,才無所堪。”[3]面色。詞有時分拆使用。《禮記·玉藻》:“凡祭,容貌顏色,如見所祭者。” |
無禮 | 無禮 無禮,漢語詞匯。 注音:wú lǐ 指缺乏禮貌;缺乏對人適當的尊敬、尊重。通常指下級對上級,或晚輩對長輩等。 |
顔貌 | 顏貌 【詞目】 顏貌 【漢語拼音】 yán mào 【基本釋義】 容顏體貌 【詳細例解】[1]容顏體貌。《載敬堂集·江南靖士詩稿·病中窺鏡》詩:“偶對玻璃鏡,床頭漫想思。顏貌瞞人老,腰肢管自衰。至防防未病,精補補初虧。竊珍賓世體,須竟我為為。”[2]容儀。晉葛洪《抱樸子·品行》:“士有顏貌修麗,風表閑雅,望之溢目,接之適意,威儀如龍虎,盤旋成規矩,然心蔽神否,才無所堪。”[3]面色。詞有時分拆使用。《禮記·玉藻》:“凡祭,容貌顏色,如見所祭者。” |
知書達禮 | 知書達禮【解釋】知、達:懂得。有文化,懂禮貌。形容有教養。【出處】元·無名氏《馮玉蘭》第一折:“只我這知書達禮當恭謹,怎肯著出乖露丑遭談論。”【示例】老師希望我們健康成長,要~,全面發展。【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
放飯流歠 | 放飯流歠【解釋】歠:喝,飲。大口吃飯,大口喝湯。舊指沒有禮貌。【出處】《孟子·盡心上》:“不能三年之喪,而緦小功之察;放飯流歠,而問無齒決,是之謂不知務。”【近義詞】不識大體【語法】聯合式;作謂語;指沒有禮貌 |
辟色 | 辟色 pì sè 辟色 謂避開禮貌不恭者。《論語·憲問》:“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朱熹 集注:“禮貌衰而去。” |
放飯流歠 | 【解釋】歠:喝,飲。大口吃飯,大口喝湯。舊指沒有禮貌。【出處】《孟子·盡心上》:“不能三年之喪,而緦小功之察;放飯流歠,而問無齒決,是之謂不知務。”【近義詞】不識大體【語法】聯合式;作謂語;指沒有禮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