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有文化的詞語
形容有文化的詞語:1. 文雅;2. 博學;3. 知識淵博;4. 精通古今;5. 有教養;6. 有修養;7. 活學活用;8. 博聞強識;9. 大智若愚;10. 通才;11. 溫文爾雅;12. 豐富閱歷;13. 有見識;14. 有思想深度;15. 有藝術修養;16. 高雅;17. 具有人文關懷;18. 有社會責任感;19. 有道德標準;20. 有人文情懷
形容有文化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文化交流 | 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指的是發生于兩個或者多個具有文化源差異顯著的關系之間的交流。文化交流促進人們互通有無,增進文化發展與豐富。 如果沒有文化差異,沒有因文化差異產生的勢差,就不會很好的進行文化交流。例如先進文化和落后文化之間是最容易產生文化交流的。在不同的文化圈層中,也能產生很好的文化交流。但是,其前提條件是各文化主體之間須有很強的文化生產力,須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須有文化自主權。他們的交流一般只會發生在各自尊重對方的前提條件下。此外,文化入侵現象,強勢文化壓制弱勢文化現象,都不是文化交流的表現。文化交流須有起始點和機會的平等。順從,勉強等都不是文化交流的本義。 |
橫僿不文 | 橫僿不文【解釋】僿,粗鄙。粗鄙沒有文化。【出處】康有為《大同書》辛部第十三章:“當太平之世,地地相等,無有都會、鄉邑之殊……無據亂世,學校全聚京都,而鄉邑則皆橫僿不文之俗。” |
文墨人 | 文墨人 文墨人 拼音:wén mò rén 注音: 有文化的人。 《金瓶梅詞話》第十九回:“婦人道:‘可可兒的來,我不信一個文墨人兒,他干這個營生。’” 沙汀 《淘金記》二十:“他還算我們鎮上第一個文墨人啊!” |
橫僿不文 | 【解釋】僿,粗鄙。粗鄙沒有文化。【出處】康有為《大同書》辛部第十三章:“當太平之世,地地相等,無有都會、鄉邑之殊……無據亂世,學校全聚京都,而鄉邑則皆橫僿不文之俗。” |
涵化 | 涵化 涵化(acculturation)亦稱“文化攝入”。一般指因不同文化傳統的社會互相接觸而導致手工制品、習俗和信仰的改變過程。常有三種形式:接受、適應、反抗。1880年美國民族學局的鮑威爾首先提出該名詞。其同事霍爾姆斯和麥吉爾相繼采用。20 世紀初,在人類學及其他社會科學著作中,常與“傳播”、“同化”、“借鑒”及“文化接觸”交替使用。1935 年美國雷德菲爾德、林頓、赫斯科維茨 3 人對它所下的定義為:來自不同文化的個人所組成的群體,因持續地直接接觸而導致一方或雙方原有文化模式的變遷現象。該定義遭到眾多人類學家的批評。 |
開化 | 開化 (漢語詞語)開化(kāi huà)釋義:1、開展教化。2、開導;感化。3、人類文化發展,由原始狀態進入有文化的狀態。4、思想開通,不頑固不守舊。5、化開;融解。 |
開化 | 開化 (漢語詞語)開化(kāi huà)釋義:1、開展教化。2、開導;感化。3、人類文化發展,由原始狀態進入有文化的狀態。4、思想開通,不頑固不守舊。5、化開;融解。 |
文化村 | 文化村 (云南麗江市古城區金山鄉下轄村)該行政村隸屬古城區金山鄉,地處金山鄉北邊,距金山鄉政府所在地20公里,到鄉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區20公里。東鄰巖樂,南鄰金安,西鄰束河,北鄰大東。轄存紅水塘、干塘子等13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393戶,有鄉村人口1713人,其中農業人口1684人,勞動力102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020人。 |
大老粗 | 大老粗 指沒有文化的人。亦用作謙辭。 指沒什么文化也沒什么心計的人。一般印象為豪邁熱情不拘禮節。代表形象:50年代以后的工人。 我過去是個大老粗,斗大的字識不了幾筐的。 |
粗人 | 粗人 粗人,漢語俗語,一般用來指沒有文化的、粗魯、粗俗的人。 |
知書達禮 | 知書達禮【解釋】知、達:懂得。有文化,懂禮貌。形容有教養。【出處】元·無名氏《馮玉蘭》第一折:“只我這知書達禮當恭謹,怎肯著出乖露丑遭談論。”【示例】老師希望我們健康成長,要~,全面發展。【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
固有文化 | 辭典解釋固有文化 gù yǒu wén huà 傳統舊有的社會遺產。包括人類社會中的一切人工制品、知識、信仰、價值、以及規范等。 |
知書達禮 | 【解釋】知、達:懂得。有文化,懂禮貌。形容有教養。【出處】元·無名氏《馮玉蘭》第一折:“只我這知書達禮當恭謹,怎肯著出乖露丑遭談論。”【示例】老師希望我們健康成長,要~,全面發展。【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
麤人 | 麤人 麤人亦作“麄人”。亦作“麁人”。1.沒有文化修養的人;粗疏的人。2.佛教語。指修行小乘佛道的人。 |
識字知書 | 識字知書【解釋】指有文化知識。【出處】清·李漁《奈何天·慮婚》:“莫說別個,就是闕忠輩呵,一般也貌昂藏,識字知書,怎奈這命低微,執鐙隨鞭。”【示例】一百多代表中,‘~’的很少,可是穿著倒還不錯。 ◎瞿秋白《餓鄉紀程》十五 |
知書識字 | 知書識字【解釋】謂有文化修養。 明 馮惟敏 《朝天子·自遣》曲:“ 海翁 ,命窮,百不會,千無用。知書識字總成空。浮世乾和鬨。” 清 李漁 《奈何天·計左》:“你是箇知書識字之人,難道‘覆水難收’四箇字也不知道麼?” |
知書識字 | 【解釋】謂有文化修養。 明 馮惟敏 《朝天子·自遣》曲:“ 海翁 ,命窮,百不會,千無用。知書識字總成空。浮世干和哄。” 清 李漁 《奈何天·計左》:“你是個知書識字之人,難道‘覆水難收’四個字也不知道么?” |
識字知書 | 【解釋】指有文化知識。【出處】清·李漁《奈何天·慮婚》:“莫說別個,就是闕忠輩呵,一般也貌昂藏,識字知書,怎奈這命低微,執鐙隨鞭。”【示例】一百多代表中,‘~’的很少,可是穿著倒還不錯。 ◎瞿秋白《餓鄉紀程》十五 |
文化人 | 文化人 文化人,對知識分子的總稱。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把具有學識、懂藝術、從事藝術創作和研究的人都稱為“文化人”,它和“知識分子”是近似詞。文化人主指文化藝術方面的從業者以及受過高等教育,有知識者;知識分子的概念更加寬廣,它包括所有有知識、有思想的各界人士,其中也包括“文化人”。 “文化人”,還有另一含義:“文”、“化”、“人”。“有兩個含義:其一,是指“變化,轉變”,也就是“變成”的意思;其二:是指“教化”,如“以文化人”的意思;“人”在這里是這樣理解的,“文化人”對自己而言,就是將“文化”融入自己體內,變成自己的一部份;“文化人”對他人而言,就是用“文化”引導他人,融入到“文化”中來。 |
大汶口文化 | 大汶口文化 (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遺址而得名。分布地區東至黃海之濱,西至魯西平原東部,北達渤海北岸,南到江蘇淮北一帶,基本處于漢族先民首領少昊氏的地區,為龍山文化的源頭。另外該文化類型的遺址在河南和皖北亦有發現。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并校正后得出數據,大汶口文化年代距今約6500—4500年,延續時間約2000年左右。根據地層疊壓關系和遺物特征,可以區分為早、中、晚3期。 大汶口文化盛行枕骨人工變形以及拔牙。陶器多見夾砂或泥質的紅陶,早期以紅陶為主,晚期發展為輪制陶器,出現了硬質白陶,紋飾常見鏤孔、劃紋、附加堆紋、籃紋,還有彩陶和朱繪;彩陶較少但富有特色。石器磨制精美,中期以后更出現了制作精良的玉器。此外,還發掘出了各種骨制、牙制的工具和裝飾品。為以種植粟為主的原始農業生產,飼養豬、狗、牛、雞等家畜,同時漁獵經濟也是其重要的生產部門。 在已發掘的遺址中,安徽蒙城尉遲寺遺址發現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的聚落遺址,由成排分布的紅燒土排房建筑構成,這些排房多則六間一排,少則兩間相連,布局嚴謹,顯示了較高的建筑技術。 大汶口人的葬式一般為仰身直肢葬,也有俯身葬、屈肢葬和二次葬等,另外還發現部分折頭葬、折肢葬等較為特殊的葬式。中晚期以后發現有木質葬具,在有的成人墓的隨葬品和兒童甕棺的葬具中還使用了帶有各種陶文的大口尊。出現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帶小孩的合葬,它標志著母系社會的結束,開始或已經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 |
次文化 | 次文化 亞文化:又稱集體文化或副文化,指與主文化相對應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現象,指在主文化或綜合文化的背景下,屬于某一區域或某個集體所特有的觀念和生活方式,一種亞文化不僅包含著與主文化相通的價值與觀念,也有屬于自己的獨特的價值與觀念。 亞文化有各種分類方法,羅伯遜將亞文化分為人種的亞文化、年齡的亞文化、生態學的亞文化等。如年齡亞文化可分為青年文化、老年文化;生態學的亞文化可分為城市文化、郊區文化和鄉村文化等。由于亞文化是直接作用或影響人們生存的社會心理環境,其影響力往往比主文化更大,它能賦予人一種可以辨別的身份和屬于某一群體或集體的特殊精神風貌和氣質。 |
印度河文化 | 印度河文化 印度河文化是公元前3000~2000年南亞次大陸上發展起來的一種上古時期城市文化。 主要的古代文化之一,以印度河流域為基地,擁有雙城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還有其它一些較小的遺址,延伸在旁遮普、信德和卡提瓦半島一帶,現在大都屬于巴基斯坦。印度河文化是J. 馬歇爾爵士(SirJohn Marshall) 和M. 惠勒爵士 (SirMortimer Wheeler) 在20世紀20年代進行的發掘中發現的。它大約在公元前2300年時處于全盛時期 (當時它與薩麥爾有著貿易接觸),公元前1700年它已衰落,到公元1500年由于敵人的攻擊而最終消亡。其建筑物包括大型糧倉和浴室是用燒成的磚砌成的,有著精心建造的下水道和水井;有些遺址顯示出格狀結構的城鎮規劃的最早期式樣。當時已經使用了標準的重量單位和度量單位,以及仍未得到解釋的難以理解的象形文字的字跡。除了這些考古學的遺跡外,對于它的起源或歷史仍一無所知。 印度河文化,是人類最早的起源文化之一。它比稍早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和埃及文明分布更廣。 |
精神文化 | 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人類在從事物質文化基礎生產上產生的一種人類所特有的意識形態,它是人類各種意識觀念形態的集合。精神文化的優越性在于一是具人類文化基因的繼承性,還有在實踐當中可以不斷豐富完善的待完成性。這也是人類文化精神不斷推進物質文化的內在動力。由于文化精神是物質文明的觀念意識體現,在不同的領域,其具體文化精神有不同的表現和含義。 |
麒麟文化 | 麒麟文化 亦稱“巨石文化”。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因臺灣省臺東縣成功鎮麒麟遺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臺灣東部海岸山脈中段東面的山麓。該文化最主要的特色是在遺址中發現成群的經人工雕琢的巨石,如巖棺、巖壁、石輪、帶肩巨石、帶槽巨石、中孔石盤、條狀巨石和人像等。據推測,這些巨石可能和祭祀等禮儀有關。與巨石伴出的有陶器、石器。陶器以夾砂紅褐陶為主,器形以罐為主,另外還有缽、紡錘等,大多素面無紋。石器包括礫石打制石斧及磨制石斧、錛、刀、鑿和網墜等。文化年代為距今3500-2000年。 |
比較文化 | 比較文化 比較文化 : bǐ jiào wén huà 采用比較方法研究不同文化系統的類同和差異。主要有兩種研究方法:(1)平行研究,即通過對兩種相互沒有影響的不同傳統的文化系統進行比較,找出共同或不同的規律。(2)影響研究,即通過兩種相互影響的文化系統進行比較,找出共同規律。 |
瑪雅文化 | 瑪雅文化 (世界重要的古文化)瑪雅文化是世界重要的古文化之一,是美洲非常重要的古典文化。瑪雅(Maya)文明孕育、興起、發展于今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恰帕斯和塔帕斯科和中美洲的一部分,包括危地馬拉、洪都拉斯、薩爾瓦多和伯利茲。總面積為32.4萬平方公里。瑪雅文化流行地區的人口最高峰達1400萬人。瑪雅文化是叢林文化。雖然處于新石器時代,惟在天文學、數學、農業、藝術及文字等方面都有極高成就。 |
副文化 | 副文化 副文化,又稱作亞文化、集體文化。任何一個社會,如果存在種族、階層、階級、職業,或者上地域、年齡、性別等等的差異,這些差異就會形成眾多的小群體,它們一方面屬于主體文化所代表的那個大群體,同時,又具有不同于主體,單屬于自己所有的觀念、行為方式和利益。這些小群體的文化就叫做“副文化”。 |
文化 | 文化 (廣泛的知識并將之活學活用與根植內心的修養)文化(culture)是非常廣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簡單來說文化就是地區人類的生活要素形態的統稱: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給文化下一個準確或精確的定義,的確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對文化這個概念的解讀,人類也一直眾說不一。但東西方的辭書或百科中卻有一個較為共同的解釋和理解:文化是相對于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活動產品。 |
國粹 | 國粹 國粹,是指一個國家固有文化中的精華。 中國國粹,是指完全發源于中國,中國固有文化中的精華。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富有獨特內涵而深受許多時代的人們歡迎的文化遺產。 中國的國粹有很多,其中譽滿中外的中國京劇、中國武術、中國書法、中國醫學,被世人稱為“中國的四大國粹”。 |
國粹 | 國粹 國粹,是指一個國家固有文化中的精華。 中國國粹,是指完全發源于中國,中國固有文化中的精華。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富有獨特內涵而深受許多時代的人們歡迎的文化遺產。 中國的國粹有很多,其中譽滿中外的中國京劇、中國武術、中國書法、中國醫學,被世人稱為“中國的四大國粹”。 |
馬家窯文化 | 馬家窯文化 馬家窯文化,一九二三年首先發現于甘肅省臨洮縣的馬家窯村,故名。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發展的一種地方類型,出現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歷經了三千多年的發展,有石嶺下、馬家窯、半山、馬廠等四個類型。主要分布于黃河上游地區及甘肅,青海境內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帶。 |
本土文化 | 本土文化 本土文化并非傳統文化,它是各種文化經過本民族的習慣和思維方式沉淀的結晶,重新闡釋的文化,具有獨特性、民族性與純粹性,是本土獨創的一種文化形式,它是傳統文化進行整合發展的一種文化形式。 隨著地域之間的界線模糊,本土文化已不是絕對的本土化,它已逐漸融入到國際化的范圍內,是國際化的基礎部分。但是全球化對于本土文化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全球化既可以大大推進本土文化的創新與發展,也會使得本土文化的內涵與自我更新能力逐漸模糊與喪失。 |
馬家窯文化 | 馬家窯文化 馬家窯文化,一九二三年首先發現于甘肅省臨洮縣的馬家窯村,故名。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發展的一種地方類型,出現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歷經了三千多年的發展,有石嶺下、馬家窯、半山、馬廠等四個類型。主要分布于黃河上游地區及甘肅,青海境內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帶。 |
馬家窯文化 | 馬家窯文化 馬家窯文化,一九二三年首先發現于甘肅省臨洮縣的馬家窯村,故名。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發展的一種地方類型,出現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歷經了三千多年的發展,有石嶺下、馬家窯、半山、馬廠等四個類型。主要分布于黃河上游地區及甘肅,青海境內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帶。 |
彩陶文化 | 彩陶文化 簡介 出現時間: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國出現了古老的彩陶文化。 考古學名詞,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仰韶、馬家窯、大汶口等文化中,均發現有彩繪花紋的陶器。即于陶胚表面,施以紅、黑色顏料繪制的動植物象生花紋或幾何花紋。燒成后,附于器表,不易脫落,故稱彩陶。亦有陶器燒成后,再施以彩繪的,然彩繪極易脫落。多成燒后彩繪陶。 |
黑陶文化 | 黑陶文化 黑陶文化又稱龍山文化,是一種古老的傳統制陶技藝。是銅石并用時代文化。因發現于山東章丘龍山鎮而得名,距今約4350—3950年。分布于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陜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現的快輪制陶技術在這一時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數量更多,質量更精,燒出了薄如蛋殼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國制陶史上的鼎峰時期。 |
仰韶文化 | 仰韶文化 (中國黃河中游地區歷史文化)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一種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其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持續時長2000年左右 ),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故按照考古慣例,將此文化稱之為仰韶文化。其以渭、汾、洛諸黃河支流匯集的關中豫西晉南為中心 ,北到長城沿線及河套地區,南達鄂西北,東至豫東一帶,西到甘、青接壤地帶。 據先秦文獻記載的傳說與夏、商、周立都范圍,遠古的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為活動地區;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認為是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 |
河姆渡文化 | 河姆渡文化 (遠古時期人類文明)河姆渡文化,是中國長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區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即距今約7000年前)。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在建筑方面,遺址中發現大量"干欄式房屋"的遺跡。 1973年,第一次發現于浙江寧波余姚的河姆渡鎮,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紹平原及舟山島。經科學的方法進行測定,它的年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氏族村落遺址,反映了距今約7000年前長江下游流域氏族的情況。 |
老粗 | 老粗 指沒有文化的人,讀書少的人。原指行伍出身者,亦常用作謙詞。 李六如 《六十年的變遷》第四章二:“我們這些老粗,就有書也看不懂,只好拿耳朵聽。” 唐萬成 《太行浩氣傳千古》:“要八路軍有文化,首先要干部有文化,‘老粗’變‘老細’,也是一種戰斗呵。” 張天翼 《清明時節》:“ 謝老師 ,您別這么著。我們哥兒仨總得……只要您不怕我們老粗。” |
龍山文化 | 龍山文化 (銅石并用時期)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屬銅石并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于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今屬章丘)而得名。經放射性碳素斷代并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距今4000年前)。分布于黃河中下游的河南、山東、山西、陜西等省。龍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為漢族先民創造的遠古文明。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在此之后,考古學家們先后對城子崖遺址進行多次發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征的文化遺存。根據這些發現,考古學家把這些以黑陶為主要特征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化”。 |
印紋陶文化 | 印紋陶文化 印紋陶文化發源于巴爾干半島﹐然后沿地中海岸西行﹐經亞得里亞海兩岸進入西地中海﹐在意大利﹑法國南部﹑西班牙和葡萄牙沿海。印紋陶文化的農作物以大麥為主﹐也有小麥。牲畜有牛﹑羊等﹐以羊為主。捕魚也占重要地位。陶器為手制﹐器物以碗﹑缽和長頸瓶。 |
寺洼文化 | 寺洼文化 中國西北地區的青銅時代文化。因最初發現于甘肅臨洮寺洼山而得名。年代約為公元前14~前11世紀。主要分布在蘭州以東的甘肅省境內,并擴及陜西省千水、涇水流域。居民聚落已具相當規模。經濟以農業為主,兼營畜牧。墓葬多土坑墓,形若覆斗,葬具有棺或棺槨,除單人葬外,有合葬和火葬墓。隨葬品有陶器、青銅器、裝飾品及馬牛羊的骨骼。少數墓中有殉人和陪葬車馬,表明當時已進入奴隸社會。馬鞍形口罐是最有特色的陶器。青銅器有戈、矛、鏃、刀和鈴等。 |
寺窪文化 | 寺洼文化 中國西北地區的青銅時代文化。因最初發現于甘肅臨洮寺洼山而得名。年代約為公元前14~前11世紀。主要分布在蘭州以東的甘肅省境內,并擴及陜西省千水、涇水流域。居民聚落已具相當規模。經濟以農業為主,兼營畜牧。墓葬多土坑墓,形若覆斗,葬具有棺或棺槨,除單人葬外,有合葬和火葬墓。隨葬品有陶器、青銅器、裝飾品及馬牛羊的骨骼。少數墓中有殉人和陪葬車馬,表明當時已進入奴隸社會。馬鞍形口罐是最有特色的陶器。青銅器有戈、矛、鏃、刀和鈴等。 |
拜占庭文化 | 拜占庭文化 拜占庭文化是歐洲中古文化的明珠,是人類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西方文化發展史上起了承上啟下、繼住開來的作用。 拜占庭文化在世界范圍內游牧民族普遍沖擊農耕民族的時代,保護古典希臘羅馬文化遺產免遭滅亡,使古典文化能夠傳于后世。同時,拜占庭人使古典文化適合于中古社會生活,形成古典文化的特殊形式。 |
龍山文化 | 龍山文化 (銅石并用時期)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屬銅石并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于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今屬章丘)而得名。經放射性碳素斷代并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距今4000年前)。分布于黃河中下游的河南、山東、山西、陜西等省。龍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為漢族先民創造的遠古文明。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在此之后,考古學家們先后對城子崖遺址進行多次發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征的文化遺存。根據這些發現,考古學家把這些以黑陶為主要特征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化”。 |
印紋陶文化 | 印紋陶文化 印紋陶文化發源于巴爾干半島﹐然后沿地中海岸西行﹐經亞得里亞海兩岸進入西地中海﹐在意大利﹑法國南部﹑西班牙和葡萄牙沿海。印紋陶文化的農作物以大麥為主﹐也有小麥。牲畜有牛﹑羊等﹐以羊為主。捕魚也占重要地位。陶器為手制﹐器物以碗﹑缽和長頸瓶。 |
文化宮 | 文化宮 文化宮是作為群眾文化和娛樂活動之用的公共建筑,小型的稱文化館。 |
馬家浜文化 | 馬家浜文化 馬家浜文化是中國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為浙江省嘉興市南湖鄉天帶橋村馬家浜遺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區,南達浙江的錢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蘇常州一帶。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并經校正,年代約始于公元前5000年,距今7000余年的歷史,到前4000年左右發展為崧澤文化。 |
大坌坑文化 | 大坌坑文化 大坌坑文化是臺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集中分布在臺灣北部淡水河下游沿岸和中南部沿海,東部沿海也有零星分布,其中以臺北八里鄉大坌坑遺址和高雄林園鄉的鳳鼻頭遺址為典型。 |
馬家浜文化 | 馬家浜文化 馬家浜文化是中國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為浙江省嘉興市南湖鄉天帶橋村馬家浜遺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區,南達浙江的錢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蘇常州一帶。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并經校正,年代約始于公元前5000年,距今7000余年的歷史,到前4000年左右發展為崧澤文化。 |
文化宮 | 文化宮 文化宮是作為群眾文化和娛樂活動之用的公共建筑,小型的稱文化館。 |
民族文化 | 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某一民族在長期共同生產生活實踐中產生和創造出來的能夠體現本民族特點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總和。民族文化反映該民族歷史發展的水平。 |
文化資產 | 辭典解釋文化資產 wén huà zī chǎn 人類文化活動中,所產生具有文化價值的產品、結晶。 |
識文斷字 | 識文斷字【解釋】識字。指有一點文化知識。【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八回:“當著人家識文斷字的人兒呢?別掄葷,看人家笑話。”【示例】你看,先父是個舉人,我自幼就~。 ◎老舍《女店員》第一幕 |
識文斷字 | 【解釋】識字。指有一點文化知識。【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八回:“當著人家識文斷字的人兒呢?別掄葷,看人家笑話。”【示例】你看,先父是個舉人,我自幼就~。 ◎老舍《女店員》第一幕 |
胸無點墨 | 胸無點墨【解釋】肚子里沒有一點墨水。指人沒有文化。【出處】清·淮陰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上:“某家本殷實,父母以獨子故,甚愛之,讀書十年,胸無點墨。”【示例】你別看他每天滔滔不絕的,實際是個~的人。【近義詞】目不識丁、不學無術、空空如也【反義詞】滿腹經綸、博學多才、博古通今【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
胸無點墨 | 【解釋】肚子里沒有一點墨水。指人沒有文化。【出處】清·淮陰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上:“某家本殷實,父母以獨子故,甚愛之,讀書十年,胸無點墨。”【示例】你別看他每天滔滔不絕的,實際是個~的人。【近義詞】目不識丁、不學無術、空空如也【反義詞】滿腹經綸、博學多才、博古通今【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
波士頓 | 波士頓 (美國馬薩諸塞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波士頓(Boston)是美國馬薩諸塞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也是美國東北部的新英格蘭地區的最大城市。 波士頓位于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創建于1630年,是美國最古老、最有文化價值的城市之一。美國歷史上發生的波士頓傾茶事件,最終引起著名的美國獨立戰爭。 波士頓是美國東北部高等教育和醫療保健的中心,是全美人口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城市。它的經濟基礎是科研、金融與技術—特別是生物工程,并被認為是一個全球性城市或世界性城市。 2015年1月8號, 美國奧委會宣布,波士頓將代表美國申辦2024年夏季奧運會。但是因為民眾支持率低而選擇放棄。 |
波士頓 | 波士頓 (美國馬薩諸塞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波士頓(Boston)是美國馬薩諸塞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也是美國東北部的新英格蘭地區的最大城市。 波士頓位于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創建于1630年,是美國最古老、最有文化價值的城市之一。美國歷史上發生的波士頓傾茶事件,最終引起著名的美國獨立戰爭。 波士頓是美國東北部高等教育和醫療保健的中心,是全美人口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城市。它的經濟基礎是科研、金融與技術—特別是生物工程,并被認為是一個全球性城市或世界性城市。 2015年1月8號, 美國奧委會宣布,波士頓將代表美國申辦2024年夏季奧運會。但是因為民眾支持率低而選擇放棄。 |
人文 | 人文 人文就是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范。其集中體現是: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簡而言之,人文,即重視人的文化。 人文,是一個動態的概念。《辭海》中這樣寫道:“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我們知道,文化是人類或者一個民族、一個人群共同具有的符號、價值觀及其規范。符號是文化的基礎,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而規范,包括習慣規范、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則是文化的主要內容。 人文是指人類文化中的先進的、科學的、優秀的、健康的部分。 廣義講,泛指文化;狹義講,專指哲學,特別是美學范疇。 人文分類:文化、藝術、美學、教育、哲學、國學、歷史、法律(俗稱規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