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形容貴州的詞語

    形容貴州的詞語:山清水秀、天高云淡、風景如畫、奇峰異石、獨特風情、多彩文化、人文薈萃、自然奇觀、美麗壯觀、神秘莫測、歷史悠久、名勝古跡、民俗風情、風光無限、山水相連、文化底蘊、野趣橫生、天開地辟、氣勢磅礴、群山環抱。

    形容貴州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拼音/解釋
    貴州 貴州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貴州省,簡稱“黔”或“貴”,地處中國西南腹地,與重慶、四川、湖南、云南、廣西接壤,是西南交通樞紐,長江經濟帶重要組成部分。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全國首個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轄貴陽市、遵義市、安順市、畢節市、銅仁市、六盤水市、黔西南州(興義市)、黔東南州(凱里市)、黔南州(都勻市)。 貴州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全省地貌可概括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種基本類型,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暖風和、雨量充沛、雨熱同期。 貴州是古人類發祥地之一,遠古人類化石和遠古文化遺存發現頗多。早在24萬年前,就有人類棲息繁衍,已發現石器時代文化遺址80余處。觀音洞舊石器遺址被正式命名為“觀音洞文化”,對研究中國舊石器時代的起源和發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貴陽 貴陽 貴陽,貴州省省會,簡稱筑、金筑,有“林城”之美譽,因境內貴山之南而得名。是貴州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教、交通中心和西南地區重要的交通、通信樞紐、工業基地及商貿旅游服務中心 。西南地區中心城市之一、全國生態休閑度假旅游城市、全國綜合性鐵路樞紐。屬于亞熱帶濕潤溫和型氣候,年平均氣溫15.3℃,年平均相對濕度77%,2016年森林覆蓋率為46.5%,有森林公園11個。 貴陽是國家級大數據產業發展集聚區、呼叫中心與服務外包集聚區、大數據交易中心、數據中心集聚區。為中國首個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城市、中國避暑之都,榮登“中國十大避暑旅游城市”榜首。2017年,貴陽市復查確認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 貴陽之名較早見于明(弘治)《貴州圖經新志》,元代始建順元城,明永樂年間,貴州建省,貴陽成為貴州省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境內有30多種少數民族,有山地、河流、峽谷、湖泊、巖溶、洞穴、瀑布、原始森林、人文、古城樓閣等32種旅游景點。2018年4月,被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劃分為“2018年傳銷重點整治城市”。2018年度《中國國家旅游》最佳優質旅游城市。
    貴陽 貴陽 貴陽,貴州省省會,簡稱筑、金筑,有“林城”之美譽,因境內貴山之南而得名。是貴州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教、交通中心和西南地區重要的交通、通信樞紐、工業基地及商貿旅游服務中心 。西南地區中心城市之一、全國生態休閑度假旅游城市、全國綜合性鐵路樞紐。屬于亞熱帶濕潤溫和型氣候,年平均氣溫15.3℃,年平均相對濕度77%,2016年森林覆蓋率為46.5%,有森林公園11個。 貴陽是國家級大數據產業發展集聚區、呼叫中心與服務外包集聚區、大數據交易中心、數據中心集聚區。為中國首個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城市、中國避暑之都,榮登“中國十大避暑旅游城市”榜首。2017年,貴陽市復查確認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 貴陽之名較早見于明(弘治)《貴州圖經新志》,元代始建順元城,明永樂年間,貴州建省,貴陽成為貴州省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境內有30多種少數民族,有山地、河流、峽谷、湖泊、巖溶、洞穴、瀑布、原始森林、人文、古城樓閣等32種旅游景點。2018年4月,被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劃分為“2018年傳銷重點整治城市”。2018年度《中國國家旅游》最佳優質旅游城市。
    貴州 貴州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貴州省,簡稱“黔”或“貴”,地處中國西南腹地,與重慶、四川、湖南、云南、廣西接壤,是西南交通樞紐,長江經濟帶重要組成部分。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全國首個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轄貴陽市、遵義市、安順市、畢節市、銅仁市、六盤水市、黔西南州(興義市)、黔東南州(凱里市)、黔南州(都勻市)。 貴州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全省地貌可概括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種基本類型,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暖風和、雨量充沛、雨熱同期。 貴州是古人類發祥地之一,遠古人類化石和遠古文化遺存發現頗多。早在24萬年前,就有人類棲息繁衍,已發現石器時代文化遺址80余處。觀音洞舊石器遺址被正式命名為“觀音洞文化”,對研究中國舊石器時代的起源和發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牂牁 牂牁 牂牁指漢代的牂牁郡,遺址位于今貴州省黃平縣舊州鎮。舊州古鎮隸屬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黃平縣城西北部,距黃平縣城20公里,距州府凱里79公里,距省會貴陽市204公里。全鎮總面積22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84米,平均降雨量1121毫米,平均氣溫15.7℃,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溫潤宜人,舊州古鎮地勢平坦開闊,萬畝大壩一望無垠,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盛產稻谷、玉米、小麥、紅薯、洋芋、油菜、花生、水果、畜禽等,自古以來便是貴州東部重要的商品糧和畜禽基地。舊州古鎮商業發達,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有史可考已達2300余年。在周、春秋戰國時為“且蘭”國古都,秦漢置牂牁郡,三國時置牂州,以后歷代王朝相繼在此建郡、州、府、司、衛、縣等治所。因地處水陸交通的交匯點,作為連接西南邊陲與沿海發達地區航運線的最后一個水碼頭,古城的街區與建筑群多形成于明清時期,面積約1.4平方公里古城內,曾有"九宮、八廟、三閹、四堂",現保存完好的有西上古街、文昌宮、仁壽宮、萬壽宮、等文物古跡,有銅鼓山等歷史遺跡。
    播州 播州 播州區隸屬于貴州省遵義市,地處貴州省北部,大婁山脈東支中段與烏江中段北岸之間,介于東經106°17′22″—107°26′25″,北緯27°13′15″—28°04′09″之間,東接湄潭縣、甕安縣,南鄰息烽縣、開陽縣,西連仁懷市、金沙縣,北鄰紅花崗區、匯川區。屬于國家戰略下的黔中經濟區和黔北經濟協作區核心區域,系貴州“金三角”戰略腹地,是長江中上游綜合開發和黔渝經濟合作的重要節點。 2016年11月,全區國土面積2487.63平方公里,轄5街道17個鎮2個民族鄉,總人口83.79萬。2015年,播州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2.41億元。 播州區歷史悠久,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始設播州府。播州一直存在到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歷時961年。1935年,長征途中的中國工農紅軍三進三出境內,召開了聞名中外的遵義會議和茍壩會議。先后被命名“中國杜仲之鄉”,中國辣椒之都”。 播州區地處西南出海大通道,北離重慶260公里,南距貴陽110公里,蘭(州)海(口)、遵(義)赤(水)、杭(州)瑞(麗)高速公路, 210國道、326國道以及渝黔鐵路和在建的渝黔高速鐵路穿境而過,烏江航道順境而下直達長江。
    苗疆 苗疆 (中國地理區域)苗疆這個詞多見于明清兩代,是指的中國西南部苗族為主的聚居區,廣義的苗疆包括云南、四川、貴州、湖南、重慶、廣西等各省市部分 。而狹義的苗疆指的是以湖南湘西臘爾山為中心的紅苗聚居區和貴州黔東南以雷公山、月亮山為中心的黑苗聚居區。兩地為古代文獻所稱呼的”苗疆“,其苗族聚居人口都在上百萬人以上。“湘西”這個詞有三個概念,一個是地理位置上的概念,指的是湖南的西部,沅水澧水流域,包括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懷化市、張家界市、常德市。古代這里被稱作“苗疆”,是苗族等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這里是中國大陸的腹地,東臨洞庭,西連川貴,南到廣西,多丘陵而少平地,山勢連綿起伏,地勢險要,自古就是重要的邊防要塞。本書所介紹的,基本就是這個概念下的湘西。“雷公山”也有兩個概念,狹義的雷公山指的是以雷公山主峰及其周圍海拔1800米以上山峰組成的山區。而廣義的雷公山則指的是貴州黔東南州幾個苗族聚居縣的山地總稱,包括雷山縣、劍河縣、臺江縣、榕江縣、丹寨縣、凱里市等交界的地區。
    布依族 布依族 布依族,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布依語,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與壯語有密切的親屬關系,通用漢文。 布依族由古代僚人演變而來,以農業為主,布依族祖先很早就開始種植水稻,享有“水稻民族”之稱。 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貴州、云南、四川等省,其中以貴州省的布依族人口最多,占全國布依族人口的97%。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安順市、貴陽市、六盤水市,其余各市、州、地均有散居,一小部分居住在越南。 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有287萬余人。
    鬼州 鬼州 釋義 舊指 貴州 。 明 楊慎 《丹鉛總錄·鬼方》:“按今 貴州 有 羅鬼 ,夷俗又呼 貴州 為 鬼州 。”
    馮子材 馮子材 (清末將領、民族英雄與抗法英雄)馮子材(1818年7月29日—1903年9月18日),字南干,號萃亭,漢族,生于廣東欽州沙尾村(今屬廣西欽州沙尾村),晚清抗法名將,民族英雄。 馮子材自幼父母雙亡,流落江湖,歷任廣西、貴州提督。咸豐年間從向榮、張國梁鎮壓太平軍,中法戰爭時,已年近70,起用為廣西關外軍務幫辦,取得了鎮南關之戰勝利,攻克文淵、諒山,重創法軍司令尼格里,授云南提督。甲午戰爭間奉調駐守鎮江,官終貴州提督。治軍四十余年,寒素如故。 馮子材于1903年病逝,享年85歲。馮子材病逝后葬于欽州,朝廷詔予于欽州城東南隅建“馮勇毅公專祠”紀念,稱“宮保祠”。
    蜀漢 蜀漢 (三國時期政權)蜀漢(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國之一。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亦稱“劉蜀”、“季漢”。蜀漢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云、貴,西達緬甸東部。占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陜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263年為魏所滅。共歷二帝,四十三年。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之間的斗爭不斷,使得朝政日益腐敗,而后爆發了黃巾起義,劉備在鎮壓農民起義的戰斗中因戰功步入仕途。但不久,何進、董卓先后敗亡,天下局勢逐漸轉變成諸侯混戰,劉備在混戰中輾轉奔波,于赤壁之戰后收復荊州各地,而后進取西川、攻下漢中,最終建立蜀漢政權。 蜀漢鼎盛時期占據荊州、益州,在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夷陵之戰后國力受損,后又經諸葛亮治蜀國力恢復,又迫使南中地區屈服,從中獲取了大量的物資、人口、裝備以及礦產等天然資源,國力再度強盛。軍事上蜀漢也常常占據主動,但后期逐漸走向衰落,最終被掌控曹魏的司馬家族所滅。
    蜀漢 蜀漢 (三國時期政權)蜀漢(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國之一。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亦稱“劉蜀”、“季漢”。蜀漢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云、貴,西達緬甸東部。占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陜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263年為魏所滅。共歷二帝,四十三年。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之間的斗爭不斷,使得朝政日益腐敗,而后爆發了黃巾起義,劉備在鎮壓農民起義的戰斗中因戰功步入仕途。但不久,何進、董卓先后敗亡,天下局勢逐漸轉變成諸侯混戰,劉備在混戰中輾轉奔波,于赤壁之戰后收復荊州各地,而后進取西川、攻下漢中,最終建立蜀漢政權。 蜀漢鼎盛時期占據荊州、益州,在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夷陵之戰后國力受損,后又經諸葛亮治蜀國力恢復,又迫使南中地區屈服,從中獲取了大量的物資、人口、裝備以及礦產等天然資源,國力再度強盛。軍事上蜀漢也常常占據主動,但后期逐漸走向衰落,最終被掌控曹魏的司馬家族所滅。
    侗族 侗族 侗族(侗語:Gaeml),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侗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信仰多神。 侗族先民在先秦以前的文獻中被稱為“黔首”,一般認為侗族是從古代百越的一支發展而來。侗族主要從事農業,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種植水稻已有悠久的歷史,兼營林業,農林生產均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侗族地區的萬山叢嶺中夾雜著許多當地稱為“壩子”的盆地。 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省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銅仁地區,湖南省的新晃侗族自治縣、會同縣、通道侗族自治縣、芷江侗族自治縣、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三江侗族自治縣、龍勝各族自治縣、融水苗族自治縣,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侗族總人口數為2879974人。
    東謝蠻 東謝蠻 古族名。唐 代分布在今貴州省東北境。因其首領姓謝而得名。位于黔州(四川彭水縣)以西150公里,629年(唐貞觀三年),首領謝元深朝唐,中書侍郎顏師古見其服飾怪異,曾向唐太宗建議,畫《王會圖》以紀其盛。東漢光武帝劉秀封謝暹“義郎”,管理牂牁郡,并世代承襲,成為貴州省謝氏家族的始祖。
    東謝蠻 東謝蠻 古族名。唐 代分布在今貴州省東北境。因其首領姓謝而得名。位于黔州(四川彭水縣)以西150公里,629年(唐貞觀三年),首領謝元深朝唐,中書侍郎顏師古見其服飾怪異,曾向唐太宗建議,畫《王會圖》以紀其盛。東漢光武帝劉秀封謝暹“義郎”,管理牂牁郡,并世代承襲,成為貴州省謝氏家族的始祖。
    董酒 董酒 董酒產于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董公寺鎮,是中國老八大名酒,貴州省僅有的兩大國家名酒之一。 1957年,董酒廠與茅臺酒廠一樣由解放前的小作坊組建為企業,所釀之酒在全國第二、三、四、五屆評酒會上四次蟬聯“中國名酒”稱號,并榮獲國家金質獎章,其生產工藝和配方在當今世界上獨一無二,在蒸餾酒行業中獨樹一幟,被國家權威部門永久列為“國家機密”。 2008年8月由國家主管部門正式確定“董香型”白酒地方標準,而董酒則是國內“董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
    侗劇 侗劇 侗劇的釋義是 侗族戲曲劇種,流行于貴州,湖南,廣西等地
    黃果樹瀑布 黃果樹瀑布 (中國貴州省瀑布)黃果樹瀑布,即黃果樹大瀑布。古稱白水河瀑布,亦名“黃葛墅”瀑布或“黃桷樹”瀑布,因本地廣泛分布著“黃葛榕”而得名。位于中國貴州省安順市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屬珠江水系西江干流南盤江支流北盤江支流打幫河的支流可布河下游白水河段水系,為黃果樹瀑布群中規模最大的一級瀑布,是世界著名大瀑布之一。以水勢浩大著稱。瀑布高度為77.8米,其中主瀑高67米;瀑布寬101米,其中主瀑頂寬83.3米。黃果樹瀑布屬喀斯特地貌中的侵蝕裂典型瀑布。 黃果樹瀑布出名始于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經過歷代名人的游歷、傳播,成為知名景點。
    跳場 跳場 苗族在貴州是少數民族中的大族,貴州有許多地區都聚居著苗族。苗族的文化源遠流長,充滿了傳奇色彩。其中苗族又根據各自的習俗,服飾等,分為小花苗,大花苗,長角苗,白苗,青苗等等等等。
    烏江 烏江 (長江支流)烏江為貴州省第一大河,長江上游右岸支流,古稱黔江。發源于貴州省境內威寧縣香爐山花魚洞,流經黔北及渝東南酉陽彭水,在重慶市涪陵注入長江。 烏江干流全長1037公里,流域面積8.79萬平方公里。六沖河匯口以上為上游,匯口至思南為中游,思南以下為下游。較大支流有六沖河、貓跳河、清水江、湘江、洪渡河、芙蓉江、唐巖河等15條,天然落差2 123.5米,年均流量1 650立方米/秒。流域內年均徑流深600毫米,但年內分配不均,汛期5~9月占全年徑流量的80%。烏江水系呈羽狀分布,流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由于地勢高差大,切割強,自然景觀垂直變化明顯。以流急、灘多、谷狹而聞名于世,號稱“天險”。
    黃果樹瀑布 黃果樹瀑布 (中國貴州省瀑布)黃果樹瀑布,即黃果樹大瀑布。古稱白水河瀑布,亦名“黃葛墅”瀑布或“黃桷樹”瀑布,因本地廣泛分布著“黃葛榕”而得名。位于中國貴州省安順市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屬珠江水系西江干流南盤江支流北盤江支流打幫河的支流可布河下游白水河段水系,為黃果樹瀑布群中規模最大的一級瀑布,是世界著名大瀑布之一。以水勢浩大著稱。瀑布高度為77.8米,其中主瀑高67米;瀑布寬101米,其中主瀑頂寬83.3米。黃果樹瀑布屬喀斯特地貌中的侵蝕裂典型瀑布。 黃果樹瀑布出名始于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經過歷代名人的游歷、傳播,成為知名景點。
    烏江 烏江 (長江支流)烏江為貴州省第一大河,長江上游右岸支流,古稱黔江。發源于貴州省境內威寧縣香爐山花魚洞,流經黔北及渝東南酉陽彭水,在重慶市涪陵注入長江。 烏江干流全長1037公里,流域面積8.79萬平方公里。六沖河匯口以上為上游,匯口至思南為中游,思南以下為下游。較大支流有六沖河、貓跳河、清水江、湘江、洪渡河、芙蓉江、唐巖河等15條,天然落差2 123.5米,年均流量1 650立方米/秒。流域內年均徑流深600毫米,但年內分配不均,汛期5~9月占全年徑流量的80%。烏江水系呈羽狀分布,流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由于地勢高差大,切割強,自然景觀垂直變化明顯。以流急、灘多、谷狹而聞名于世,號稱“天險”。
    侗劇 侗劇 侗劇的釋義是 侗族戲曲劇種,流行于貴州,湖南,廣西等地
    跳場 跳場 苗族在貴州是少數民族中的大族,貴州有許多地區都聚居著苗族。苗族的文化源遠流長,充滿了傳奇色彩。其中苗族又根據各自的習俗,服飾等,分為小花苗,大花苗,長角苗,白苗,青苗等等等等。
    師公戲 師公戲 師公戲,儺戲戲曲劇種,清同治年間在巫師跳神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最早用木制面具,故亦稱“木臉戲”,流行于廣西的河池、宜山、貴縣(今貴港)一帶。師公戲最初的劇目內容以驅鬼酬神為主,后來出現以神話和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劇目。師公戲舞蹈豐富,原來是唱,后也有念白。 安徽、陜西等地的師公戲與端公戲以及貴州、四川等地流行的師道戲、師公臉殼戲、慶壇戲等,均屬同一類型,在藝術上則各有特色,大都用漢語演唱。
    師公戲 師公戲 師公戲,儺戲戲曲劇種,清同治年間在巫師跳神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最早用木制面具,故亦稱“木臉戲”,流行于廣西的河池、宜山、貴縣(今貴港)一帶。師公戲最初的劇目內容以驅鬼酬神為主,后來出現以神話和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劇目。師公戲舞蹈豐富,原來是唱,后也有念白。 安徽、陜西等地的師公戲與端公戲以及貴州、四川等地流行的師道戲、師公臉殼戲、慶壇戲等,均屬同一類型,在藝術上則各有特色,大都用漢語演唱。
    紅水河 紅水河 紅水河,中國珠江水系干流西江的上游。在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間。源出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區馬雄山,稱南盤江,南流至開遠折而東,至望謨縣與北面來的北盤江相會,始稱紅水河。紅水河因流經紅色砂貝巖層,水色紅褐而得名。至天峨縣接納格凸河,折而向南進入廣西,至來賓市興賓區,象州縣石龍鎮與柳江匯合后改稱黔江,在桂平市與郁江匯合稱為潯江,潯江過梧州改稱西江。
    八番 八番 八番,元代對居住于今貴州省貴陽﹑惠水一帶少數民族的總稱,元苗族部名。
    北方話 北方話 北方話,是為現今的官話。漢語官方標準語早期稱“雅言”,明清稱“官話”,1909年起稱“國語”,1956年起大陸稱“普通話”,而“官話”一詞則被用來指代“官話方言”。 官話方言是分布最廣、使用人數最多的一種漢語方言。當今中國約70%的人口以官話方言為母語,主要分布在中國北方絕大多數地區以及南方的四川、重慶、云南、貴州、湖北大部、廣西北部、湖南西部和北部、江西沿江地區、安徽中北部和江蘇中北部等地。官話可細分為八種次方言:東北官話、北京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中原官話、蘭銀官話、江淮官話、西南官話。 由于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都分布在中國南方,因此北方話、北方方言等稱呼不甚準確。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起,中國大陸語言學界的期刊和專著已統一使用“官話”這一稱呼,“北方方言”、“北方官話”等詞匯事實上已淘汰出學術領域。
    仡佬族 仡佬族 仡佬族,族源和古代僚(lǎo)人有關,民族語言為仡佬語,屬漢藏語系,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漢文。仡佬語崇拜祖先, 奉祀竹王、蠻王老祖、山神。 仡佬族集中聚居在貴州省北部的務川和道真兩個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石阡縣,其余分別散居在安順、平壩、普定、關嶺、清鎮、正安、鳳崗、松桃、黔西、六枝、織金、大方等二十多個縣市。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仡佬族總人口數為550746人。
    水族 水族 (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水族,有本民族的語言和傳統文字,水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侗臺)語支,水族古文字體系保留著圖畫文字、象形文字、抽象文字兼容的特色。 水族自稱“睢(suǐ)”,關于水族的來源,有殷人后裔說、百越(兩廣)源流說、江西遷來說、江南遷來說等說法。水書是夏商文化的孑遺,屬水族的精神支柱。魚是水族的圖騰,飯稻羹魚是水族的重要社會習俗。 水族主聚居在黔桂交界的龍江、都柳江上游地帶,貴州省黔南的三都水族自治縣、荔波、獨山、都勻等縣市為主要居住區,黔東南的榕江、丹寨、雷山、從江、黎平等縣為主要散居區,此外在廣西北部的河池、南丹、環江、融水等縣市以及云南省富源縣也有水族村落分布。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水族人口數為411847人。
    北方話 北方話 北方話,是為現今的官話。漢語官方標準語早期稱“雅言”,明清稱“官話”,1909年起稱“國語”,1956年起大陸稱“普通話”,而“官話”一詞則被用來指代“官話方言”。 官話方言是分布最廣、使用人數最多的一種漢語方言。當今中國約70%的人口以官話方言為母語,主要分布在中國北方絕大多數地區以及南方的四川、重慶、云南、貴州、湖北大部、廣西北部、湖南西部和北部、江西沿江地區、安徽中北部和江蘇中北部等地。官話可細分為八種次方言:東北官話、北京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中原官話、蘭銀官話、江淮官話、西南官話。 由于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都分布在中國南方,因此北方話、北方方言等稱呼不甚準確。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起,中國大陸語言學界的期刊和專著已統一使用“官話”這一稱呼,“北方方言”、“北方官話”等詞匯事實上已淘汰出學術領域。
    駱越 駱越 駱越,由部落聯盟而成的方國,是百越眾支系下的其中一支。據《漢書·地理志》記載,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也就是從今江蘇南部沿著東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及越南北部這一長達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內,是古越族人最集中的分布地區。“駱越”是活動于今越南北部至廣西南部一帶的古族群,大致在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206年之間。駱越先民最早所建立的一個古老方國,駱越文化對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近年來一些中國學者認為確認駱越古國的中心在大明山南麓,大明山是駱越文化的發祥地和駱越古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學術界公認,駱越古國的范圍北起廣西紅水河流域,西起云貴高原東南部,東南至越南的紅河流域。駱越文化的源頭和中心在中國,主體部分也在中國。這個中心和最早的國都就在武鳴。從歷史文獻記載的情況來看,駱越人主要聚居在左右江流域和貴州西南部及越南紅河三角洲一帶。駱越因其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特定的生產方式,創造了獨特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由于地處中原與華南、西南往來的交匯處,長期的多民族雜居、交流與融合,其文化亦具有多元色彩。其中最能體現駱越文化自身發展特點的是這一地區的青銅文化。
    駱越 駱越 駱越,由部落聯盟而成的方國,是百越眾支系下的其中一支。據《漢書·地理志》記載,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也就是從今江蘇南部沿著東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及越南北部這一長達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內,是古越族人最集中的分布地區。“駱越”是活動于今越南北部至廣西南部一帶的古族群,大致在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206年之間。駱越先民最早所建立的一個古老方國,駱越文化對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近年來一些中國學者認為確認駱越古國的中心在大明山南麓,大明山是駱越文化的發祥地和駱越古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學術界公認,駱越古國的范圍北起廣西紅水河流域,西起云貴高原東南部,東南至越南的紅河流域。駱越文化的源頭和中心在中國,主體部分也在中國。這個中心和最早的國都就在武鳴。從歷史文獻記載的情況來看,駱越人主要聚居在左右江流域和貴州西南部及越南紅河三角洲一帶。駱越因其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特定的生產方式,創造了獨特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由于地處中原與華南、西南往來的交匯處,長期的多民族雜居、交流與融合,其文化亦具有多元色彩。其中最能體現駱越文化自身發展特點的是這一地區的青銅文化。
    白族 白族 白族是中國第15大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貴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慶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有本民族語言,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漢文自古以來一直為白族群眾通用。白族在藝術方面獨樹一幟,其建筑、雕刻、繪畫藝術名揚古今中外。在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與周邊的各民族相互往來,創建了燦爛的經濟文化。 白族是一個聚居程度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馬三大支系,受漢文化影響較深。
    稱心如意 稱心如意【解釋】形容心滿意足,事情的發展完全符合心意。【出處】宋·朱敦儒《感皇恩》詞:“稱心如意,剩活人間幾歲?”【示例】但是這個貴州,十分瘠苦,處萬山之中,又是晴少雨多,吃的、用的、穿的,無一樣能夠~。 ◎清·吳趼人《糊涂世界》卷五【近義詞】心滿意足、如愿以償、盡如人意【反義詞】大失所望、事與愿違【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指合符心意
    地戲 地戲 地戲在中國西南部貴州省的許多地區廣為流傳,較為集中在安順一帶。每逢新春之后、元宵節前,安順農村隨處可見自編自演、世代相傳的地戲表演。人們跳地戲主要是為了驅邪禳災,也是為了娛樂。
    滇系軍閥 滇系軍閥 滇系軍閥為西南軍閥派系之一。辛亥革命后,唐繼堯及其部下顧品珍等統治云南,不斷派兵進占貴州、四川等省,被稱為“滇系軍閥”。 滇系軍閥早期以唐繼堯為首,主要轄滇、黔兩省,后向四川擴張。1927年2月6日,滇系內部發生政變,云南四鎮守使倒唐,龍云成為滇系軍閥首領。
    革流歸土 革流歸土 1.明清兩代在云南﹑貴州等少數民族地區廢除由政府臨時任命的流官統治,恢復土司世襲制的一種措施。
    獷悍 獷悍 guǎnghàn [uncouth] 粗野強悍。 尨茸之下,直道有立;獷悍之內,義威必行。——唐·柳宗元《唐故邕管招討副使試大理寺直兼貴州刺史鄧君墓志銘》。
    教軍 教軍 教軍,漢語詞匯,拼音jiào jūn,意思是太平天囯時期貴州的農民起義軍,為白蓮教所領導,故稱。
    黔驢技窮 黔驢技窮【解釋】黔:今貴州省一帶;技:技能;窮:盡。比喻有限的一點本領也已經用完了。【出處】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驢》【示例】他們不過是~,想求個活命罷了。 ◎陳立德《前驅》三十八【近義詞】無計可施、束手無策、黔驢技盡【反義詞】神通廣大、力大無窮【語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含貶義
    廣西 廣西 (廣西壯族自治區)廣西,簡稱“桂”。廣西壯族自治區(壯文:Gvangjsih Bouxcuegh Swcigih),首府南寧市。得名于古地名“廣信”,兩廣以廣信為分界,廣信之西謂廣西。與廣東、湖南、貴州、云南相鄰,并與海南隔海相望,下轄14個地級市,111個縣級行政區(40個市轄區、8個縣級市、52個縣、12個自治縣)。南臨北部灣,是中國唯一沿海的自治區。 廣西地處中國華南地區,介于北緯20°54′-26°24′,東經104°26′-112°04,南瀕北部灣、面向東南亞,西南與越南毗鄰,大陸海岸線長約1595千米,是全國三大僑鄉之一。 先秦時已存在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高度文明,境內有距今7000年的甑皮巖遺址、白蓮洞遺址、麒麟山等文化遺存,先秦時期,廣西屬百越之地一部分,壯族、侗族是嶺南廣西最古老的原住民族,分別源于先秦百越不同的越人支系。秦漢后漢、苗等北方中原民族南遷與土著民族和諧相處共同發展,各族之間相互融合孕育各種文化的誕生和發展,在原百越文化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桂柳、嶺南等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廣西是中國—東盟博覽會的舉辦地,在中國與東南亞的經濟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西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廣西北部灣6市聯手廣東省湛江市、海南省海口市等5市,建設北部灣城市群,成為貫通我國西部地區與中南半島的南北陸路新通道。廣西形成以北部灣城市群為引領、珠江-西江經濟帶和桂林國際旅游勝地建設為支撐經濟增長極。2018年度《中國國家旅游》最佳旅游創新營銷目的地。
    稱心如意 【解釋】形容心滿意足,事情的發展完全符合心意。【出處】宋·朱敦儒《感皇恩》詞:“稱心如意,剩活人間幾歲?”【示例】但是這個貴州,十分瘠苦,處萬山之中,又是晴少雨多,吃的、用的、穿的,無一樣能夠~。 ◎清·吳趼人《糊涂世界》卷五【近義詞】心滿意足、如愿以償、盡如人意【反義詞】大失所望、事與愿違【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指合符心意
    風雨橋 風雨橋 (橋梁的一個種類)(風雨橋wind and rain bridge)是侗族非常出名的橋。流行于湖南、湖北、貴州、廣西等地。由橋、塔、亭組成,全用木料筑成,橋面鋪板,兩旁設欄桿、長凳,橋頂蓋瓦,形成長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橋墩上,有多層,檐角飛翹,頂有寶葫蘆等裝飾,被稱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議橋梁之一。因為行人過往能躲避風雨,故名風雨橋。
    蠻僰 蠻僰 蠻僰(蠻僰) 猶蠻夷。 僰 ,古西南夷名,今 云南 貴州 尚有其種族。《漢書·王莽傳下》:“ 胡 虜未滅誅,蠻 僰 未絕焚。”
    蠻僰 蠻僰 蠻僰(蠻僰) 猶蠻夷。 僰 ,古西南夷名,今 云南 貴州 尚有其種族。《漢書·王莽傳下》:“ 胡 虜未滅誅,蠻 僰 未絕焚。”
    嘎錦 嘎錦 嘎錦(嘎錦)gā jǐn 侗族曲種。侗語意譯為敘事歌。流行于貴州省的黎平、從江、榕江等縣的侗族地區,旁及廣西的三江、湖南的通道一帶。
    革流歸土 革流歸土 1.明清兩代在云南﹑貴州等少數民族地區廢除由政府臨時任命的流官統治,恢復土司世襲制的一種措施。
    地戲 地戲 地戲在中國西南部貴州省的許多地區廣為流傳,較為集中在安順一帶。每逢新春之后、元宵節前,安順農村隨處可見自編自演、世代相傳的地戲表演。人們跳地戲主要是為了驅邪禳災,也是為了娛樂。
    教軍 教軍 教軍,漢語詞匯,拼音jiào jūn,意思是太平天囯時期貴州的農民起義軍,為白蓮教所領導,故稱。
    嘎錦 嘎錦 嘎錦(嘎錦)gā jǐn 侗族曲種。侗語意譯為敘事歌。流行于貴州省的黎平、從江、榕江等縣的侗族地區,旁及廣西的三江、湖南的通道一帶。
    鬼主 鬼主 唐宋兩代漢文史籍對分布于今云南東部、貴州西部、四川南部烏蠻及兩爨首領的稱號。利用“鬼巫”進行統治,轄區大小不等。有都鬼主、大鬼主、小鬼主的區別。各鬼主間沒有固定的隸屬關系。
    西南夷 西南夷 西南夷(Southwestern I 亦作Southwestern Yi),是漢代對分布于今云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廣大地區少數民族的總稱。諸族經濟發展不平衡,夜郎、靡莫、滇、邛都等部族定居,主要從事農耕;昆明從事游牧;其余各族或農或牧。與巴蜀有商業來往。兩漢于其地置八郡進行管轄。此一稱呼一直延續到宋元時代。
    黔驢技窮 【解釋】黔:今貴州省一帶;技:技能;窮:盡。比喻有限的一點本領也已經用完了。【出處】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驢》【示例】他們不過是~,想求個活命罷了。 ◎陳立德《前驅》三十八【近義詞】無計可施、束手無策、黔驢技盡【反義詞】神通廣大、力大無窮【語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含貶義
    獷悍 獷悍 guǎnghàn [uncouth] 粗野強悍。 尨茸之下,直道有立;獷悍之內,義威必行。——唐·柳宗元《唐故邕管招討副使試大理寺直兼貴州刺史鄧君墓志銘》。
    赤水 赤水 (遵義市代管縣級市)赤水,為貴州省縣級市,由遵義市代管,位于貴州省西北部,赤水河中下游,地處東經105°36′至106°14′,北緯28°15′至45′之間,東南與貴州習水縣接壤,西北分別與四川省古藺、敘永、合江三縣交界。距遵義225公里、貴陽377公里、重慶172公里、成都293公里、瀘州40公里,總面積1852平方公里。 2015年,赤水轄9鎮5鄉3個街道。2016年,全市有常住半年人口24.41萬人,2016年,全市生產總值(GDP)96.14億元,人均生產總值39548元。先后榮獲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生態建設示范區、國際休閑旅游城市、國家生態市、貴州省森林城市等榮譽稱號。2017年6月,赤水市被命名國家衛生城市。 2017年10月,赤水市是貴州省第一個通過國家考核驗收并由省級人民政府正式批準退出的貧困縣。 赤水屬四川臺坳、四川盆地分區瀘州小區,赤水河為境內最大的河流,全市為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冬暖春早,全年日照少,立體氣候和地區差異顯著。赤水境內有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原生植被帶,有世界自然遺產地1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個、國家森林公園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國家地質公園1個、國家4A級景區2個。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榮譽稱號。2018年11月20日,入選第二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初選名單。
    顧成 顧成 顧成(1330年-1414年),字景韶,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明朝初期名將。 顧成早年投奔明太祖,為帳前親兵,執掌傘蓋,累功至堅城衛指揮僉事,后隨平四川,調防貴州,征討云南,升遷為貴州都指揮同知。他鎮守貴州十余年,佩征南將軍印,討平叛亂數百起。 靖難之役時,顧成擔任左軍都督,討伐燕軍,兵敗投降,被送往北平,輔助守城。成祖即位后,封鎮遠侯,賜鐵券,還鎮貴州,平定思州、思南土司紛爭,促成貴州建省。 永樂十二年(1414年),顧成病逝,追封夏國公,謚武毅。
    顧成 顧成 顧成(1330年-1414年),字景韶,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明朝初期名將。 顧成早年投奔明太祖,為帳前親兵,執掌傘蓋,累功至堅城衛指揮僉事,后隨平四川,調防貴州,征討云南,升遷為貴州都指揮同知。他鎮守貴州十余年,佩征南將軍印,討平叛亂數百起。 靖難之役時,顧成擔任左軍都督,討伐燕軍,兵敗投降,被送往北平,輔助守城。成祖即位后,封鎮遠侯,賜鐵券,還鎮貴州,平定思州、思南土司紛爭,促成貴州建省。 永樂十二年(1414年),顧成病逝,追封夏國公,謚武毅。
    麻尾 麻尾 麻尾鎮位于貴州省獨山縣南端,地處黔桂兩省交界處,與廣西南丹縣接壤,距國家級荔波樟江小七孔旅游風景區37公里 。西、南兩面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南丹縣六寨鎮、芒場鎮接壤,北抵本縣下司鎮,黔桂鐵路、貴新高等級公路和210國道縱貫全境,是兩省邊界貿易的重鎮,是大西南進入兩廣、西南出海的重要門戶,素有“貴州南大門”、“西南門戶”之稱。麻尾鎮是獨山縣城次中心,是黔南州“經濟強鎮”, 2012年8月,麻尾鎮被列入貴州省重點建設的30個示范小城鎮之一。并于2014年7月被列為國家重點鎮進行建設,2017年6月被評為國家級衛生鎮。同時,麻尾鎮也是集貴州省級工業園區、省級循環經濟示范區、省級“511”工業示范園區、黔桂邊貿經濟試驗區、省“煤—電—冶—鋼”一體化基地等功能定位為一體的工業重鎮。

    其它詞語熱搜

    * 形容貴州的詞語:山清水秀、天高云淡、風景如畫、奇峰異石、獨特風情、多彩文化、人文薈萃、自然奇觀、美麗壯觀、神秘莫測、歷史悠久、名勝古跡、民俗風情、風光無限、山水相連、文化底蘊、野趣橫生、天開地辟、氣勢磅礴、群山環抱。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