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河南的詞語
形容河南的詞語:1. 熱情;2. 勤勞;3. 豫劇;4. 鄭州;5. 河南菜;6. 河南話;7. 河南牛肉面;8. 歷史悠久;9. 中原文化;10. 地理位置優越;11. 人口眾多;12. 美食之都;13. 河南省博物館;14. 馬蜂窩;15. 洛陽牡丹;16. 中原大佛;17. 黃河;18. 河南大學;19. 信陽毛尖;20. 紅色旅游勝地
形容河南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河南 | 河南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河南省,簡稱豫,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鄭州,位于中國中部,河南界于北緯31°23'-36°22',東經110°21'-116°39'之間,東連山東、安徽,西鄰陜西,北與河北、山西相接,南臨湖北,河南省總面積16.7萬平方千米。 河南省地勢呈望北向南、承東啟西之勢,地勢西高東低,由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水面構成;地跨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四大水系。河南省大部分地處暖溫帶,南部跨亞熱帶,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大陸性季風氣候;河南地處沿海開放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結合部,是中國經濟由東向西梯次推進發展的中間地帶。 截至2017年底,河南省下轄17個省轄市,濟源1個省直管市,21個縣級市,87個縣,50個市轄區。 截至2017年末,河南省常住人口9559.13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4988.16億元,第一產業4339.49億元,第二產業21449.99億元,第三產業19198.68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實現47130元。 |
河陽 | 河陽 Hé yáng(河陽)。古地名,在現在河南省孟縣西。 1 黃河北岸.。 南朝 梁江淹《別賦》:“君居 淄 右,妾家 河 陽。” 元 袁桷 《清明》詩:“ 河 南禁酒 河 陽飲,醉醒相看總有情。”2. 晉潘岳曾任 河陽 縣令,后多以“河陽”指稱 潘岳 。 唐 王維 《為人祭李舍人文》:“名高 江夏 之童,貌奪 河陽 之美。” 宋 蘇轍 《寄題江渙長官南園茅齋》詩:“ 河陽 罷后成南圃, 彭澤 歸來臥北窗。”寧調元《燕京雜詩》之二:“容易 河陽 絲兩鬢,婦人醇酒未應憐。” |
沙水 | 沙水 沙水 即沙河,流經河南淮陽縣,注入潁河。《水經注》:沙水過陳縣東南,注于穎水,水次有大堰,即古百尺堰。按陳縣,今河南淮陽縣。 即今明河,在河南鹿邑縣南五十里,一名蔡河,《水經注》即春秋所謂夷濮之水也。 在安徽懷遠縣西南十里,上游郵蒙城縣,東南流入縣境,經荊山之麓入于淮變曰芡河,又名黃河,《左傳昭公二十七年》“楚令尹子常以舟師及沙汭而還,”即此。 在廣東南雄縣源出縣東北,南經沙水鎮,折西南流入湞水。 |
淮河 | 淮河 位于中國東部,介于長江與黃河之間,是中國七大河之一。古稱淮水,與長江、黃河和濟水并稱“四瀆”,是中國七大江河之一。淮河發源于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西部的桐柏山主峰太白頂西北側河谷,干流流經河南、安徽、江蘇三省,淮河干流可以分為上游、中游、下游三部分,全長1000公里,總落差200米。洪河口以上為上游,長360公里,地面落差178米,流域面積3.06萬平方公里;洪河口以下至洪澤湖出口中渡為中游,長490公里,地面落差16米,中渡以上流域面積15.8萬平方公里;中渡以下至三江營為下游入江水道,長150公里,三江營以上流域面積為16.46萬平方公里。 淮河流域地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和山東五省,流域面積約為27萬平方公里,以廢黃河為界,整個流域分成淮河和沂沭泗河兩大水系,流域面積分別為19萬平方公里和8萬平方公里。 |
豫劇 | 豫劇 豫劇(英文:Yu Opera)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當代豫劇跟隨河南衛視,河南豫劇院,臺灣豫劇團等演出團體走過了世界諸多國家,如到澳大利亞、意大利、法國、加拿大、委內瑞拉、新西蘭、德國、英國、美國等國家演出,被西方人稱贊是“東方詠嘆調”。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后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 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于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據文化部統計,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北京、山西、陜西、四川、甘肅、青海以及新疆、臺灣等省市區都有專業豫劇團分布。全國國有專業劇團163多個,民營劇團2239多個,從業人員10萬多人。 |
河陽 | 河陽 Hé yáng(河陽)。古地名,在現在河南省孟縣西。 1 黃河北岸.。 南朝 梁江淹《別賦》:“君居 淄 右,妾家 河 陽。” 元 袁桷 《清明》詩:“ 河 南禁酒 河 陽飲,醉醒相看總有情。”2. 晉潘岳曾任 河陽 縣令,后多以“河陽”指稱 潘岳 。 唐 王維 《為人祭李舍人文》:“名高 江夏 之童,貌奪 河陽 之美。” 宋 蘇轍 《寄題江渙長官南園茅齋》詩:“ 河陽 罷后成南圃, 彭澤 歸來臥北窗。”寧調元《燕京雜詩》之二:“容易 河陽 絲兩鬢,婦人醇酒未應憐。” |
豫劇 | 豫劇 豫劇(英文:Yu Opera)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當代豫劇跟隨河南衛視,河南豫劇院,臺灣豫劇團等演出團體走過了世界諸多國家,如到澳大利亞、意大利、法國、加拿大、委內瑞拉、新西蘭、德國、英國、美國等國家演出,被西方人稱贊是“東方詠嘆調”。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后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 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于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據文化部統計,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北京、山西、陜西、四川、甘肅、青海以及新疆、臺灣等省市區都有專業豫劇團分布。全國國有專業劇團163多個,民營劇團2239多個,從業人員10萬多人。 |
開封 | 開封 (河南省地級市、八朝古都)開封,古稱老丘、大梁、陳留、汴州、東京、汴京、汴梁等,簡稱汴,河南省下轄地級市,地處中原腹地、黃河之濱,西與省會鄭州毗鄰,東與商丘相連,南接許昌和周口,北隔黃河與新鄉相望。開封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五大古都之一、著名的八朝古都。截至2017年,開封市總面積6266平方公里,轄5個市轄區、4個縣,常住人口454.93萬人。 開封具有“文物遺存豐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風貌濃郁、北方水城獨特”四大特色,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先后有夏朝,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宋朝,金朝等朝代相繼在此定都,素有八朝古都之稱,孕育了上承漢唐、下啟明清、影響深遠的“宋文化”。開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軸線從未變動的都城,城摞城遺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宋朝都城東京城是當時世界第一大城市。開封是清明上河圖的創作地,有著“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八荒爭湊,萬國咸通”、“汴京富麗天下無”、“東京夢華”的美譽。 開封是戲曲之鄉,中國第一大劇種豫劇發源于此。開封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交相輝映,擁有國家5A、4A級旅游景區8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處。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中國開封菊花文化節吸引著眾多海內外游客。 開封是河南省新興副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發展區城市、鄭州大都市區核心城市、鄭州航空港區主體城市、鄭汴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一翼。開封自貿區也是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三大片區之一。 開封 (漢語詞語)開封,kaifeng,漢語詞語,動詞,意思為打開、開啟、拆開封口。 |
秦嶺 | 秦嶺 (中國地理南北分界山脈秦嶺)秦嶺,分為狹義上的秦嶺和廣義上的秦嶺。 狹義上的秦嶺,僅限于陜西省南部、渭河與漢江之間的山地,東以灞河與丹江河谷為界,西止于嘉陵江。而廣義上的秦嶺,是橫貫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山脈。西起甘肅省臨潭縣北部的白石山,向東經天水南部的麥積山進入陜西。在陜西與河南交界處分為三支,北支為崤山,中支為熊耳山;南支為伏牛山。長約1600多千米,為黃河支流渭河與長江支流嘉陵江、漢水的分水嶺。 由于秦嶺南北的溫度、氣候、地形均呈現差異性變化,因而秦嶺-淮河一線成為了中國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線。 秦嶺被尊為華夏文明的龍脈,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2米,位于陜西省寶雞市境內。秦嶺為陜西省內關中平原與陜南地區的界山。 |
三關 | 三關 (古代地名)(1)即上黨關、壺口關、石陘關。在今山西。上黨關一說在今屯留縣境,一說在今晉城南;壺口關在今黎城東北;石陘關無考,一說即井陘關。《后漢書·馮衍傳》:“上黨東帶三關,”即此。 (2)即陽平關、江關、白水關。陽平關在今陜西寧強西北,江關在今四川奉節東,白水關在今四川廣元西北。《三國志·吳志·賀邵傳》:“劉氏據三關之險。”即此。 (3)義陽三關。南北朝時義陽郡(治今河南信陽)南平靖、黃峴、武陽三關的總稱。在今豫鄂界上。三關與郡城勢如首尾,為南北兵爭要地。《南齊書·州郡志》:義陽“有三關之隘”。 (4)即淤口關、益津關、瓦橋關。在今河北:淤口關在今霸縣東,益津關在今霸縣,瓦橋關在今雄縣。五代周顯德六年(公元959 年)世宗北取瀛、莫等州,以三關與契丹分界,即此。一說三關中有草橋關(今河北高陽東),而無淤口關。 (5)明代以今河北境內沿內長城的居庸關、倒馬關、紫荊關為“內三關”;今山西境內沿內長城的雁門關、寧武關、偏頭關為“外三關”。京師恃為外險,北邊有事,必分列戍守于此。 三關 (佛教禪宗名詞)三關:即本參(初關)、重關、末后關。由參話題引出無漏慧,由無漏慧,明自本心,見自本性,名為初關。既見性已,乃以無漏慧對治煩惱,到煩惱伏而不起現行,方名重關。然煩惱之伏,猶賴對治功用,必至煩惱凈盡,任運無功用時,始透末后一關。 |
泌水 | 泌水 (泌陽河的古稱)泌水,現常泛指河南省泌陽縣境內的泌陽河。位于縣南方位置,有一條國內目前所知唯一的一條逆流河,俗稱“南河”,泌陽河源在白云山東麓。在“江”的稱呼中,贛江是我國唯一一條自南向北而流的河流。國內的河流,基本都是從西往東流,自北向南,而泌陽的南河,則是從東往西流的。 |
開封 | 開封 (河南省地級市、八朝古都)開封,古稱老丘、大梁、陳留、汴州、東京、汴京、汴梁等,簡稱汴,河南省下轄地級市,地處中原腹地、黃河之濱,西與省會鄭州毗鄰,東與商丘相連,南接許昌和周口,北隔黃河與新鄉相望。開封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五大古都之一、著名的八朝古都。截至2017年,開封市總面積6266平方公里,轄5個市轄區、4個縣,常住人口454.93萬人。 開封具有“文物遺存豐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風貌濃郁、北方水城獨特”四大特色,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先后有夏朝,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宋朝,金朝等朝代相繼在此定都,素有八朝古都之稱,孕育了上承漢唐、下啟明清、影響深遠的“宋文化”。開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軸線從未變動的都城,城摞城遺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宋朝都城東京城是當時世界第一大城市。開封是清明上河圖的創作地,有著“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八荒爭湊,萬國咸通”、“汴京富麗天下無”、“東京夢華”的美譽。 開封是戲曲之鄉,中國第一大劇種豫劇發源于此。開封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交相輝映,擁有國家5A、4A級旅游景區8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處。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中國開封菊花文化節吸引著眾多海內外游客。 開封是河南省新興副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發展區城市、鄭州大都市區核心城市、鄭州航空港區主體城市、鄭汴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一翼。開封自貿區也是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三大片區之一。 開封 (漢語詞語)開封,kaifeng,漢語詞語,動詞,意思為打開、開啟、拆開封口。 |
豫州 | 豫州 豫州,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名,指的是漢史籍《禹貢》所描述的九州之一。因位于九州之中,故別稱中州。當今河南省大部分屬豫州,故簡稱“豫”。 史載:荊河惟豫州。伊、洛、瀍、澗既入于河,滎波既潴。導菏澤,被孟潴。厥土惟壤,下土墳壚。厥田惟中上,厥賦錯上中。厥貢漆、枲,絺、纻, 厥篚纖、纊,錫貢磬錯。浮于洛,達于河。夏禹分天下為九州,豫州位于九州之中,以河南為中心,東接山東、安徽,北接河北、山西,南臨湖北,歷史上曾數度達到鼎盛時期,長期位居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
秦嶺 | 秦嶺 (中國地理南北分界山脈秦嶺)秦嶺,分為狹義上的秦嶺和廣義上的秦嶺。 狹義上的秦嶺,僅限于陜西省南部、渭河與漢江之間的山地,東以灞河與丹江河谷為界,西止于嘉陵江。而廣義上的秦嶺,是橫貫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山脈。西起甘肅省臨潭縣北部的白石山,向東經天水南部的麥積山進入陜西。在陜西與河南交界處分為三支,北支為崤山,中支為熊耳山;南支為伏牛山。長約1600多千米,為黃河支流渭河與長江支流嘉陵江、漢水的分水嶺。 由于秦嶺南北的溫度、氣候、地形均呈現差異性變化,因而秦嶺-淮河一線成為了中國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線。 秦嶺被尊為華夏文明的龍脈,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2米,位于陜西省寶雞市境內。秦嶺為陜西省內關中平原與陜南地區的界山。 |
三關 | 三關 (古代地名)(1)即上黨關、壺口關、石陘關。在今山西。上黨關一說在今屯留縣境,一說在今晉城南;壺口關在今黎城東北;石陘關無考,一說即井陘關。《后漢書·馮衍傳》:“上黨東帶三關,”即此。 (2)即陽平關、江關、白水關。陽平關在今陜西寧強西北,江關在今四川奉節東,白水關在今四川廣元西北。《三國志·吳志·賀邵傳》:“劉氏據三關之險。”即此。 (3)義陽三關。南北朝時義陽郡(治今河南信陽)南平靖、黃峴、武陽三關的總稱。在今豫鄂界上。三關與郡城勢如首尾,為南北兵爭要地。《南齊書·州郡志》:義陽“有三關之隘”。 (4)即淤口關、益津關、瓦橋關。在今河北:淤口關在今霸縣東,益津關在今霸縣,瓦橋關在今雄縣。五代周顯德六年(公元959 年)世宗北取瀛、莫等州,以三關與契丹分界,即此。一說三關中有草橋關(今河北高陽東),而無淤口關。 (5)明代以今河北境內沿內長城的居庸關、倒馬關、紫荊關為“內三關”;今山西境內沿內長城的雁門關、寧武關、偏頭關為“外三關”。京師恃為外險,北邊有事,必分列戍守于此。 三關 (佛教禪宗名詞)三關:即本參(初關)、重關、末后關。由參話題引出無漏慧,由無漏慧,明自本心,見自本性,名為初關。既見性已,乃以無漏慧對治煩惱,到煩惱伏而不起現行,方名重關。然煩惱之伏,猶賴對治功用,必至煩惱凈盡,任運無功用時,始透末后一關。 |
黃河 | 黃河 (中國第二長河)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 黃河北源發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發源于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發源于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后流入渤海。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每年都會生產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于種植。 |
喬清秀 | 喬清秀 喬清秀(1910~1944) 中國河南墜子藝人,河南墜子北路調的創始人之一。原名袁金秀。河南內黃人。是河南墜子北路調創始人之一,以吐字俏利、旋律悠揚的“巧口”著稱。她幼時接受多種民間戲曲和說唱藝術的熏陶,拜喬利元為師,學唱河南墜子的短段曲目。1924年開始登臺演出。1938年10月6日首次被媒體天津《庸報》稱為“墜子皇后”,從此享譽天津衛。1939年舉家赴沈陽演出,遭到日本侵略者的殘酷迫害,喬利元慘死,喬清秀返回天津,精神失常。 于1944年病故。喬清秀曾經前輩名家潘春聚、張金忠的指導,演唱技藝高超,演唱風格清新,行腔明快婉約,嗓音純凈甜潤。與程玉蘭、董桂枝形成河南墜子三大流派鼎立曲壇之勢。 |
洧水 | 洧水 中國最古老的河流之一。源出今河南省登封縣陽城山,自長葛縣以下故道原經鄢陵﹑扶溝兩縣南至西華縣西入潁水。 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曾在洧水一帶建立部落,號為有熊氏。當時,此河還無名,黃帝一部下建議在有熊氏的“有”前加三點水取名。黃帝頷首,也就定下了一個“洧”字。 北宋時為豐富蔡河水量以資漕運自長葛縣東南引洧水經鄢陵﹑扶溝兩縣北東匯蔡河。元時因蔡河為黃河所奪而改入賈魯河。明時又名雙洎河。 |
黃河 | 黃河 (中國第二長河)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 黃河北源發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發源于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發源于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后流入渤海。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每年都會生產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于種植。 |
太行八陘 | 太行八陘 陘,音xíng,即山脈中斷的地方。 太行山中多東西向橫谷(陘),著名的有軍都陘、蒲陰陘、飛狐陘、井陘、滏口陘、白陘、太行陘、軹關陘等,古稱太行八陘,即古代晉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來的8條咽喉通道,是三省邊界的重要軍事關隘所在之地。 太行山延袤千里,百嶺互連,千峰聳立,萬壑溝深。山西的許多條河流切穿太行山。自南而北有:沁河、丹河、漳河、滹沱河、唐河、桑干河等等,于是形成幾條穿越太行山的峽谷。 晉郭緣生《述記征》載:太行山首始于河內,自河內北至幽州,凡百嶺,連亙十二州之界。有八陘:第一曰軹關陘,今屬河南府濟源縣,在縣西十一里;第二太行陘,第三白陘,此兩陘今在河內;第四滏口陘,對鄴西;第五井陘;第六飛狐陘,一名望都關;第七蒲陰陘,此三陘在中山;第八軍都陘,在幽州。 |
太行八陘 | 太行八陘 陘,音xíng,即山脈中斷的地方。 太行山中多東西向橫谷(陘),著名的有軍都陘、蒲陰陘、飛狐陘、井陘、滏口陘、白陘、太行陘、軹關陘等,古稱太行八陘,即古代晉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來的8條咽喉通道,是三省邊界的重要軍事關隘所在之地。 太行山延袤千里,百嶺互連,千峰聳立,萬壑溝深。山西的許多條河流切穿太行山。自南而北有:沁河、丹河、漳河、滹沱河、唐河、桑干河等等,于是形成幾條穿越太行山的峽谷。 晉郭緣生《述記征》載:太行山首始于河內,自河內北至幽州,凡百嶺,連亙十二州之界。有八陘:第一曰軹關陘,今屬河南府濟源縣,在縣西十一里;第二太行陘,第三白陘,此兩陘今在河內;第四滏口陘,對鄴西;第五井陘;第六飛狐陘,一名望都關;第七蒲陰陘,此三陘在中山;第八軍都陘,在幽州。 |
仰韶文化 | 仰韶文化 (中國黃河中游地區歷史文化)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一種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其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持續時長2000年左右 ),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故按照考古慣例,將此文化稱之為仰韶文化。其以渭、汾、洛諸黃河支流匯集的關中豫西晉南為中心 ,北到長城沿線及河套地區,南達鄂西北,東至豫東一帶,西到甘、青接壤地帶。 據先秦文獻記載的傳說與夏、商、周立都范圍,遠古的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為活動地區;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認為是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 |
邙山 | 邙山 (秦嶺山脈余脈)邙山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北,黃河南岸,是秦嶺山脈的余脈,崤山支脈。廣義的邙山起自洛陽市北,沿黃河南岸綿延至鄭州市西的鞏縣(現鞏義市)神堤(地名),邙山頭就在黃河南岸與洛河的交匯處西南側,長度100多公里。狹義的邙山僅指洛陽市以北的黃河與其支流洛河的分水嶺。 邙山海拔300米左右,邙山為黃土丘陵地,是洛陽北面的一道天然屏障,也是軍事上的戰略要地,最高峰為翠云峰,在今洛陽市區正北,上有道教名觀上清宮。 |
三京 | 三京 三京是古代三座京城的合稱。 唐朝以西都京兆府(今陜西西安)、東都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北都太原府(今山西太原)為三京。 宋朝以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為三京。 見于《宋史》、《炳燭編》、《讀史方輿紀要》。 |
北宋 | 北宋 (中國歷史朝代)北宋(960—1127年)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后的朝代,傳九位皇帝,享國167年。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因皇室姓趙,也稱趙宋。 顯德七年(960年),后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定都東京開封府(河南開封),改元建隆。后通過杯酒釋兵權,將兵權與財政權集中于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鎮割據的亂象。但也導致宋朝與遼國、西夏、金國的戰爭中失利。靖康元年(1126年)發生靖康之難,次年被金國滅亡。 北宋疆域東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門關為界;西北以陜西橫山、甘肅東部、青海湟水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為界。宋神宗時通過熙河開邊收復河湟,宋徽宗時期于青海北部置隴右都護府,并重金贖回幽云七州。 宋朝政治體制大體沿襲唐朝,采用分化事權方式,宰相職位由多人擔任,還實行官銜與實際職務分離的官吏任用制度,這些對維護國家統一,起了重要的作用,也造成了“積貧積弱”的局面。 有人認為北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文化最繁榮的時代,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政治也較開明,經濟文化繁榮。咸平三年(1000年)GDP為265.5億美元,占據世界比重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北宋時期,因推廣占城稻,人口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的3710萬迅速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萬。 北宋時期對外關系在唐朝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在東亞同朝鮮和日本關系交流密切,在東南亞同越南和印尼也加強了聯系,同時還影響到了西亞和非洲。 |
昆吾 | 昆吾 (傳說中陶器制造業發明者)昆吾,古代中國傳說中的人物,相傳其為陶器制造業的發明者,據《左氏》昭公十二年記載:楚靈王說“昔我皇祖伯父昆吾,舊許是宅”,許國該在今河南的許昌縣。而哀公十七年,又說衛國有昆吾之觀,衛國這時候,在今河南的濮陽縣,則昆吾似自河北遷于河南。《史記·殷本紀》說:“湯自把鉞以伐昆吾,遂伐桀。”“桀敗于有娀之虛,桀奔于鳴條。”《左氏》昭公四年“夏桀為仍之會,有緡叛之”,《韓非子·十過篇》亦有這話,仍作娀,則有娀,即有仍。鳴條為舜卒處,已見上章。合觀諸說,商朝似乎興于今魯、豫之間,湯先乎定了河南的北境,然后向南攻桀,桀敗后是反向東南逃走的。 圖片參考資料 昆吾 (漢語詞匯)昆吾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kūn wú,意思是指貴重之石;借指正午;用昆吾石冶煉成鐵制作的刀劍。 |
兩河 | 兩河 (漢語詞語)兩河為漢語詞組,戰國秦漢指的是黃河,唐安史之亂后,稱河南、河北二道為兩河,宋稱河北、河東地區為兩河。 |
項城 | 項城 項城,位于河南省東南部,周口市下轄縣級市,居黃河沖積平原南部,淮河主要支流沙潁河中游。位于河南、安徽兩省交界處,大廣高速、寧洛高速在市區交匯,106國道和5條省道穿越全境,漯阜鐵路連接京廣、京九,沙潁河航運直通長江,是豫東南較佳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交匯點。 項城以味精、皮革、醫藥、紡織為支柱的工業體系,是中國最大的手工鞋生產基地、中國著名的蓮花味精所在地,中西部通往長三角最近的水運城市。2011年榮獲“中國最佳投資城市”、“中國十大發展潛力城市”稱號。 |
鄭州 | 鄭州 鄭州,簡稱鄭,古稱商都,是河南省省會、中國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商貿物流中心、特大城市、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位居河南省中部偏北,東接開封,西依洛陽,北臨黃河與新鄉、焦作相望,南部與許昌、平頂山接壤,地理坐標為東經112°42′-114°14′、北緯34°16′-34°58′。 鄭州市地處黃河中下游和伏牛山脈東北翼向黃淮平原過渡的交接地帶,西部高,東部低,中部高,東北低或東南低;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2017年末,鄭州下轄6個市轄區、1個縣,代管5個縣級市,總面積744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830.97平方公里,總人口988.1萬人,全年完成生產總值9130.2億元。 鄭州是全國重要的鐵路、航空、電力、郵政電信主樞紐城市,擁有亞洲作業量最大的貨車編組站。鄭州航空港區是中國唯一一個國家級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鄭州商品交易所是中國首家期貨交易所,鄭州也是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核心組成部分。 鄭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國家六個大遺址片區之一。鄭州歷史上曾五次為都,為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故里,擁有不可移動文物近萬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4處80項。 2016年12月,國家發改委批復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2017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指導意見”指出鄭州要發揮區位優勢,打造交通和物流中樞,彰顯人文特色,建設國際化現代都市。 |
伏牛山 | 伏牛山 (中國河南省西南部山脈)伏牛山是中國河南省西南部山脈。東南與南陽的桐柏山相接,為秦嶺東段的支脈。西北-東南走向,長約400公里,為淮河與漢江的分水嶺。海拔1,000公尺左右,三大主峰分別為雞角尖、玉皇頂、老君山,其中雞角尖的海拔2222.5米,是伏牛山最高峰。伏牛山是著名暴雨區。 1975年8月上旬河南泌陽縣林莊最大日降水量1,005毫米,方城縣郭村最大日降水量999毫米。主要旅游景區:國家AAAAA級景區西峽縣老界嶺、堯山、老君山、白云山、嵖岈山以及寶天曼、鎮平五朵山、中國欒川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等景區。 |
項城 | 項城 項城,位于河南省東南部,周口市下轄縣級市,居黃河沖積平原南部,淮河主要支流沙潁河中游。位于河南、安徽兩省交界處,大廣高速、寧洛高速在市區交匯,106國道和5條省道穿越全境,漯阜鐵路連接京廣、京九,沙潁河航運直通長江,是豫東南較佳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交匯點。 項城以味精、皮革、醫藥、紡織為支柱的工業體系,是中國最大的手工鞋生產基地、中國著名的蓮花味精所在地,中西部通往長三角最近的水運城市。2011年榮獲“中國最佳投資城市”、“中國十大發展潛力城市”稱號。 |
兩河 | 兩河 (漢語詞語)兩河為漢語詞組,戰國秦漢指的是黃河,唐安史之亂后,稱河南、河北二道為兩河,宋稱河北、河東地區為兩河。 |
鄧亞萍 | 鄧亞萍 鄧亞萍,1973年2月6日生于河南省鄭州市,原中國女子乒乓球隊運動員,奧運冠軍,乒乓球大滿貫得主,現為河南鄧亞萍體育產業投資基金創始人。 5歲時,鄧亞萍開始打乒乓球,1988年,正式進入國家隊。1989年,年僅16歲的鄧亞萍首次參加世乒賽就奪得女雙冠軍。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作為中國隊的絕對主力,奪得女子單、雙打兩枚金牌。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鄧亞萍復制了四年前的奇跡,成為中國奧運歷史上第一個奪得四枚奧運金牌的人。1998年9月,鄧亞萍正式宣布退役。鄧亞萍在14年的運動生涯中,共拿到18個世界冠軍,她在乒壇排名連續8年保持世界第一,是乒乓球史上排名“世界第一”時間最長的女運動員。2010年9月,鄧亞萍任人民日報社副秘書長、即刻搜索總經理。 2016年6月9日,鄧亞萍宣布辭去人民日報社副秘書長職務,她將和俞敏洪聯手共同打造國內第一家體育產業創新創業平臺。 2016年,鄧亞萍轉戰商界擔當《創客英雄會》創投評委。 2016年10月29日,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河南鄧亞萍體育產業投資基金在河南省正式成立,這是中國第一個由著名運動員命名的體育產業基金。 |
江國 | 江國 江國為殷商至春秋時期中原民系在河南一帶建立的一個諸侯國。國名又作“鴻國”、“邛國”,古讀“gāng”音。這個國家以“鴻鳥”做為圖騰。據《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等所載,江元仲,名恩成,字元仲,為伯益之三子,侍夏帝啟為大理(主掌刑名之官),公元前1101年受封于江邑,并建立了江國。周代江國國都則位于今河南正陽縣東南、淮水北岸1公里。這里發現有江國故城,平面長方形面積約17.5萬平方米,時代為東周至漢代。 春秋中期的35年間,江國采取或聯姻、會盟的方式,先依附于楚國,以圖復興。后又與齊、宋伐楚。在東周時,江國位于楚、齊、宋等大國之間,又常受淮河水患侵擾,一直沒能發展起來。 公元前624年,楚穆王出兵伐江,晉國出兵為江國解圍;次年,楚再次出兵,江國勢孤力弱,援軍不繼,終被楚滅。江國國君貞帶領族人外逃,為紀念故國,國人以江為姓。從江濟受封,到江貞國滅改姓,江國共存十七君近500年。 江國后被楚國所滅后,一部分江人被楚國強遷于楚國內地的江亭,今湖北江陵南的江北,成為楚的臣民;一部分江人北逃入陳國,今河南準陽地區,后由淮陽為中心向四方散遷,其中一支向東北方遷移到齊魯大地。其后子孫以國名為氏,稱江姓。 |
江國 | 江國 江國為殷商至春秋時期中原民系在河南一帶建立的一個諸侯國。國名又作“鴻國”、“邛國”,古讀“gāng”音。這個國家以“鴻鳥”做為圖騰。據《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等所載,江元仲,名恩成,字元仲,為伯益之三子,侍夏帝啟為大理(主掌刑名之官),公元前1101年受封于江邑,并建立了江國。周代江國國都則位于今河南正陽縣東南、淮水北岸1公里。這里發現有江國故城,平面長方形面積約17.5萬平方米,時代為東周至漢代。 春秋中期的35年間,江國采取或聯姻、會盟的方式,先依附于楚國,以圖復興。后又與齊、宋伐楚。在東周時,江國位于楚、齊、宋等大國之間,又常受淮河水患侵擾,一直沒能發展起來。 公元前624年,楚穆王出兵伐江,晉國出兵為江國解圍;次年,楚再次出兵,江國勢孤力弱,援軍不繼,終被楚滅。江國國君貞帶領族人外逃,為紀念故國,國人以江為姓。從江濟受封,到江貞國滅改姓,江國共存十七君近500年。 江國后被楚國所滅后,一部分江人被楚國強遷于楚國內地的江亭,今湖北江陵南的江北,成為楚的臣民;一部分江人北逃入陳國,今河南準陽地區,后由淮陽為中心向四方散遷,其中一支向東北方遷移到齊魯大地。其后子孫以國名為氏,稱江姓。 |
黃泛區 | 黃泛區 黃泛區,一個苦難的代名詞,一個曾滋生了雜草,又滋生了故園重生夢想的地方。多年來,黃河與河南糾纏不清,河南鄭州花園口與黃泛區連綿一起,三者的交集,正是中原這個人口大省新歷史的濃縮。 “黃泛區”的歷史發生在中華民族最悲慘的時刻,是中國民族被逼到絕境后,生生從自己身上割下的一塊血肉;這是百萬“黃泛區”人民拿生命換來的;這是千萬“黃泛區”人民拿自己的顛沛流離、背井離鄉、忍饑挨餓換來的;這應該是中華民族永遠記住的民族疤痕;這是用老百姓的命、用黃河這個母親河,去拖住敵人的刺刀。 |
嵩陽 | 嵩陽 【釋義】:1.嵩山之南。 2.寺觀名。在河南省登封縣太室山下。北魏太和年間建,初名嵩陽寺。唐改名嵩陽觀,宋改名天封觀,元改名嵩陽宮。宮前有唐徐浩書《嵩陽觀圣德感應頌》石刻,境內有古柏三株,傳為漢武帝登嵩山時所封。參閱《清一統志.河南.河南府一》。 |
李商隱 | 李商隱 (唐朝詩人)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谿)生,又號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焦作沁陽),出生于鄭州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市),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李商隱又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 李商隱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以《錦瑟》為代表)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 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李商隱登進士第,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弘農尉等職。因卷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而備受排擠,一生困頓不得志。唐宣宗大中末年(約858年),李商隱在鄭州病故,葬于故鄉滎陽。也有人說他葬于祖籍地懷州雍店(今沁陽山王莊鎮)之東原的清化北山下。 |
侯方域 | 侯方域 侯方域(1618年4月—1655年1月),字朝宗,明朝歸德府(今河南商丘)人,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明末“四公子”之一、復社領袖。 侯方域是明戶部尚書侯恂之子,祖父及父輩都是東林黨人,均因反對宦官專權而被黜。與冒襄、陳貞慧、方以智,合稱明末“四公子”,與陳貞慧交情尤深。明朝滅亡后,侯方域流落江南,入清后參加科舉,為時人所譏:“兩朝應舉侯公子,忍對桃花說李香。”晚年失悔此舉。 清順治二年,28歲的侯方域回到歸德府老家。由于不甘寂寞,積極為清朝鎮壓農民軍出謀劃策,為鎮壓清初最大的農民起義榆園軍起義立下奇功。 靠侯方域獻計,清軍直隸山東河南三省總督張存仁精準地扒開荊隆口黃河大堤,將直隸、山東、河南許多地區化為無人區,殺人以百萬計,一舉鎮壓了號稱有百萬之眾的榆園軍各部,成功解決了清朝初年的危機。事后清朝朝廷諱忌提及清軍扒開黃河,以水代兵的事跡,并未給予侯方域相應嘉獎。 至35歲,回想起自己遭遇坎坷,事業一無所成,悔恨不已,便將其書房更名為“壯悔堂”,表示其壯年后悔之意。在這里,完成了他的兩部文集《壯悔堂文集》10卷、《四憶堂詩集》6卷明志。 清朝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1655年1月30日),37歲的侯方域因不能做官郁悶在懷和思念香君,染病身亡。 清初作家孔尚任撰《桃花扇》劇本,描寫的就是侯方域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側面反映了明亡清興的歷史背景。 (概述圖片資料來源) |
百泉 | 百泉 (河南省百泉)百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級旅游景區,位于河南省輝縣市中心西北2公里的蘇門山南麓,總面積3.4平方公里,因湖底泉眼無數而得名,又因泉水自湖底噴涌而出,累累如貫珠,故又名珍珠泉。 泉水甘冽,清澈見底,志書上有“甘泉之父”的稱謂。百泉是河南省最大的、保護最好的古園林建筑群。素有“中州頤和園”、“北國小西湖”的美譽,景區內主要有百泉湖、蘇門山、碑廊、嘯臺、清輝閣、邵夫子祠等50多個景點。。 百泉湖開鑿于商代,成熟于唐宋,完備于明清,已有3千多年的歷史。歷代名人在此游覽、隱居,留下了無數贊美百泉的詩詞歌賦。眾所周知的魏晉時期的孫登,北宋時期的邵雍,大文學家蘇軾,南宋岳飛,元朝王磐,明末清初孫奇逢以及清乾隆皇帝,留下嘯臺、安樂窩、餓夫墓、三碑亭、清暉閣、衛源廟、孔廟、邵夫子祠等名人遺址。 |
潁川 | 潁川 潁川 ,郡名,秦王嬴政17年(公元前230年)置。以潁水得名,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市)。轄境相當今河南登封市、寶豐以東,尉氏、郾城以西,新密市以南,葉縣、舞陽以北地。其后治所屢有遷移,轄境漸小,最大時管轄至今駐馬店地區。隋初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許州為潁川郡。西漢置有工宮,東漢中平初波才領導的黃巾軍在此起義。主體部分即今天的河南省禹州市境內。 潁川郡是大禹的故鄉,翻開華夏歷史第一頁,我們還會發現,潁川郡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的首都所在地。 |
潁川 | 潁川 潁川 ,郡名,秦王嬴政17年(公元前230年)置。以潁水得名,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市)。轄境相當今河南登封市、寶豐以東,尉氏、郾城以西,新密市以南,葉縣、舞陽以北地。其后治所屢有遷移,轄境漸小,最大時管轄至今駐馬店地區。隋初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許州為潁川郡。西漢置有工宮,東漢中平初波才領導的黃巾軍在此起義。主體部分即今天的河南省禹州市境內。 潁川郡是大禹的故鄉,翻開華夏歷史第一頁,我們還會發現,潁川郡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的首都所在地。 |
溱水 | 溱水 溱水,古水名,它源于河南省新密市白寨鎮,與洧水在交流寨村會流后稱雙洎河,最后注入賈魯河。西漢時期,桑欽《水經》中《溱水篇》:“溱水出鄭縣西北平地,東過其縣北,又東南過其縣東,又南入于洧水。酈道元《水經注》:記鄭武公遷都于新鄭,將鄭韓故城北之溱水搬遷到密縣,改溱水為黃水。” |
嵩陽 | 嵩陽 【釋義】:1.嵩山之南。 2.寺觀名。在河南省登封縣太室山下。北魏太和年間建,初名嵩陽寺。唐改名嵩陽觀,宋改名天封觀,元改名嵩陽宮。宮前有唐徐浩書《嵩陽觀圣德感應頌》石刻,境內有古柏三株,傳為漢武帝登嵩山時所封。參閱《清一統志.河南.河南府一》。 |
李商隱 | 李商隱 (唐朝詩人)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谿)生,又號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焦作沁陽),出生于鄭州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市),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李商隱又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 李商隱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以《錦瑟》為代表)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 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李商隱登進士第,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弘農尉等職。因卷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而備受排擠,一生困頓不得志。唐宣宗大中末年(約858年),李商隱在鄭州病故,葬于故鄉滎陽。也有人說他葬于祖籍地懷州雍店(今沁陽山王莊鎮)之東原的清化北山下。 |
黃泛區 | 黃泛區 黃泛區,一個苦難的代名詞,一個曾滋生了雜草,又滋生了故園重生夢想的地方。多年來,黃河與河南糾纏不清,河南鄭州花園口與黃泛區連綿一起,三者的交集,正是中原這個人口大省新歷史的濃縮。 “黃泛區”的歷史發生在中華民族最悲慘的時刻,是中國民族被逼到絕境后,生生從自己身上割下的一塊血肉;這是百萬“黃泛區”人民拿生命換來的;這是千萬“黃泛區”人民拿自己的顛沛流離、背井離鄉、忍饑挨餓換來的;這應該是中華民族永遠記住的民族疤痕;這是用老百姓的命、用黃河這個母親河,去拖住敵人的刺刀。 |
龍門石窟 | 龍門石窟 (世界文化遺產、5A級景區、河南洛陽龍門石窟)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龍門石窟與莫高窟、云岡石窟、麥積山石窟并稱中國四大石窟。 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余年之久,南北長達1公里,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余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范。 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2000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
吳公 | 吳公 孝文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召以為廷尉。吳公薦洛陽人賈誼,帝召以為博士。其事見于《史記》和《漢書》賈誼傳,吳公與李斯同邑,說明他也是上蔡人,并曾學事李斯,當過李斯的學生。明代李本固《汝南遺事》:“漢河南守吳公墓在邵店東北隅。重興寺,明嘉靖間土人創立。后佛殿掘得墓磚甚多,次獲一碣,上有漢吳公墓字。”邵店在今河南省上蔡縣南部,為宋代上蔡三鎮之一。宋王存《元豐九域志》“上蔡,州北五十五里,二鄉,東岸、苽陂(即今華陂)、邵店三鎮。吳公葬于此,其或為邵店人。 |
西亳 | 西亳 西亳(bó),據說是偃師在商代的地名,其位置在豫州的河、洛之間,今河南偃師城西二十里,西距漢魏洛陽城約10公里,西南6公里便是二里頭遺址。商代洛陽在帝乙、帝辛時的甲骨卜辭中存在著一座商王居住的城邑,稱為“洛”或者“洛師”,可能為商代的西亳城。 亳為五帝時期帝嚳的都城,商朝的立國之都。商湯即位商部落的首領時,定都亳(今河南商丘)。在推翻夏后氏的統治之后,成湯在夏都斟鄩附近另建新都,稱西亳。商代中期,商王盤庚遷殷前曾“從先王居”定都西亳。 西亳遺址位于今河南洛陽偃師西,即偃師商城遺址。 |
汝水 | 汝水 古代對汝河的書面稱謂。《水經注》“汝水出河南汝州梁縣勉鄉西天息山”,上游即今河南北汝河; 《元和郡縣志》記載汝水,流經襄城縣南一里。縣理廢汝州城,即古襄城,楚靈所筑。後漢馮異據之,降世祖。《莊子》曰:“黃帝游於襄城之野,七圣皆迷,遇牧馬童子而問道焉。”亦此地也。” |
洛口倉 | 洛口倉 洛口糧倉也叫興洛倉,位于今河南省鄭州市鞏義河洛鎮七里鋪村以東的黃土嶺上。這里地處丘陵,形勢險要,土層堅硬、干燥,又有水路運輸之便。自洛河逆水而上可達當時的首都東都洛陽,逆黃河而上可達陜西潼關和當時的西京長安,順水而下可達山東至海口,同時與大運河相通,還能南到江蘇、浙江,北到河北等省。 |
龍門石窟 | 龍門石窟 (世界文化遺產、5A級景區、河南洛陽龍門石窟)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龍門石窟與莫高窟、云岡石窟、麥積山石窟并稱中國四大石窟。 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余年之久,南北長達1公里,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余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范。 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2000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
函谷關 | 函谷關 (中國古代關卡)函谷關,位于河南省靈寶市區,該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 函谷關歷史上有兩座:秦關位于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漢關東移至洛陽新安縣,西距秦關150公里。因其地處“兩京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 |
洛口倉 | 洛口倉 洛口糧倉也叫興洛倉,位于今河南省鄭州市鞏義河洛鎮七里鋪村以東的黃土嶺上。這里地處丘陵,形勢險要,土層堅硬、干燥,又有水路運輸之便。自洛河逆水而上可達當時的首都東都洛陽,逆黃河而上可達陜西潼關和當時的西京長安,順水而下可達山東至海口,同時與大運河相通,還能南到江蘇、浙江,北到河北等省。 |
吳公 | 吳公 孝文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召以為廷尉。吳公薦洛陽人賈誼,帝召以為博士。其事見于《史記》和《漢書》賈誼傳,吳公與李斯同邑,說明他也是上蔡人,并曾學事李斯,當過李斯的學生。明代李本固《汝南遺事》:“漢河南守吳公墓在邵店東北隅。重興寺,明嘉靖間土人創立。后佛殿掘得墓磚甚多,次獲一碣,上有漢吳公墓字。”邵店在今河南省上蔡縣南部,為宋代上蔡三鎮之一。宋王存《元豐九域志》“上蔡,州北五十五里,二鄉,東岸、苽陂(即今華陂)、邵店三鎮。吳公葬于此,其或為邵店人。 |
函谷關 | 函谷關 (中國古代關卡)函谷關,位于河南省靈寶市區,該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 函谷關歷史上有兩座:秦關位于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漢關東移至洛陽新安縣,西距秦關150公里。因其地處“兩京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 |
澶淵之盟 | 澶淵之盟 (歷史事件)澶(chán)淵之盟是北宋與遼在經過二十五年的戰爭后締結的盟約。 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蕭太后與遼圣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至澶州督戰。宋軍堅守遼軍背后的城鎮,又在澶州(河南濮陽)城下以八牛弩射殺遼將蕭撻覽(一作凜)。遼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北宋朝廷暗通關節。宋真宗也贊同議和,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于十二月間(1005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河南濮陽)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此后宋、遼之間百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遼朝邊地發生饑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遼圣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 |
大別山脈 | 大別山脈 大別山脈,狹義指大別山,廣義指桐柏山—大別山這個相連的大山脈及其支脈和余脈的總和(也稱淮陽山脈,類似大巴山脈包括武當山和大巴山等),位于中國中部山原。 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處,介于北緯30°10′~32°30′,東經112°40′~117°10′。大別山脈東延為(也稱皖山)和張八嶺,三者合稱淮陰山,西段作西北—東南走向,東段作東北—西南走向,是長江與淮河水系的分水嶺。一般海拔500~800米,山地主要部分海拔1500米左右,主峰白馬尖海拔1777米。 |
厄臺 | 厄臺 古跡名。一說:在今 河南省 淮陽縣 南。相傳為 孔子 行經 陳 蔡 斷糧處。本名 弩臺 , 唐 開元 九年移 孔子廟 于基上,故俗稱“厄臺”。事見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上、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河南二·開封府》。 |
北邙山 | 北邙山 (秦嶺山脈余脈崤山支脈、歷史文化名山)北邙山,又名北芒、邙山、北山、平逢山、太平山、郟山。北邙山海拔300米左右,東西橫旦數百里,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北,黃河南岸,是秦嶺山脈的余脈,崤山支脈。據《河南府志》記載,自邙山之首白馬山,往西到神尾山,凡三十三峰。經澠池、新安、洛陽、孟津、偃師、鞏縣六縣,東西長三百八十余里。 唐代詩人王建有詩云:“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白居易則留下了“何事不隨東洛水,誰家又葬北邙山”的詩句。北邙山上,現存有秦相呂不韋墓、漢光武帝劉秀的原陵、西晉司馬氏、南朝陳后主、南唐李后主陵墓,以及唐朝詩人杜甫、大書法家顏真卿等歷代名人之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