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四川的詞語
形容四川的詞語:1. 辣;2. 川菜;3. 四川話;4. 麻辣燙;5. 火鍋;6. 岷江;7. 成都;8. 重慶;9. 川劇;10. 長江;11. 大熊貓;12. 蜀繡;13. 九寨溝;14. 金沙遺址;15. 峨眉山;16. 青城山;17. 崇州市;18. 雅安市;19. 眉山市;20. 廣漢市
形容四川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四川 | 四川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四川,簡稱川或蜀,省會成都,位于中國內陸西南部,北連陜西、甘肅、青海,南接云南、貴州,東鄰重慶,西銜西藏。四川是中國重要的經濟、文化、工業、農業、軍事、旅游大省,擁有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天府新區等經濟發展高地,是中國西部物資集散地,長江經濟帶組成部分,也是國寶大熊貓的故鄉,中國三大名酒”茅五劍”中的五糧液與劍南春原產地。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西部戰區機關駐地。 四川省總面積48.6萬平方公里,轄18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其中包括54個市轄區、17個縣級市、108個縣、4個自治縣,截至2017年底,常住人口8302萬。四川擁有全國第二大藏區、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區。四川地貌以山地為主,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種地貌類型。是承接華南華中、連接西南西北、溝通中亞南亞東南亞的重要交匯點和交通走廊。 四川擁有共探明儲量礦產資源132種,占全國資源種數70%,為全國資源、能源大省。四川油氣田已探明天然氣儲量超過3.8萬億立方米,位居全國第一,是川氣東送的起點。四川因土地肥沃、物產富饒、資源富集、風景優美譽為“天府之國”。 四川擁有世界文化遺產1項,世界自然遺產3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1項,世界灌溉工程遺產1項;國家5A級旅游景區12處,4A級景區185處;中國最佳旅游城市1座,中國優秀旅游城市21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8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0處。四川將實施“綠色四川”旅游行動計劃,建設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
四川盆地 | 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是中國四大盆地之一,位于亞洲大陸中南部(北緯28“10`和32.25`之間),中國腹心地帶和中國大西部東緣中段。 四川盆地囊括四川省中東部和重慶大部,又稱信封盆地、紫色盆地,總面積約26萬多平方千米,由青藏高原、大巴山、巫山、大婁山、云貴高原環繞而成,周圍山地海拔多在1000米~3000米之間,面積約為10萬平方千米,中間盆底地勢低矮,海拔250米~750米,面積約為16萬平方千米,因此可明顯分為邊緣山地和盆底部兩大部分。邊緣山地區從下而上一般具有2~5個垂直自然帶。西北邊緣是很長的龍門山脈。 四川盆地底自西向東分為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和川東平行嶺谷。 四川盆地是中國著名紅層盆地。地表巖石主要為紫紅色砂巖和頁巖,這兩種巖石極易風化發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豐富的鈣、磷、鉀等營養元素,是中國最肥沃的自然土壤。盆地氣候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氣溫東高西低,南高北低,盆底高而邊緣低,等溫線分布呈現同心圓狀。夏季平均溫度在24~28℃之間,極端高溫36~42℃;冬季平均溫度4~8℃之間,極端低溫-8℃~-2℃。四川盆地年降水量1000~1300毫米,但冬干、春旱、夏澇、秋綿雨,年內分配不均,70~75%的雨量集中于夏季(6~10月)。 四川盆地內還蘊藏豐富的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以及鹽、磷灰石、硫磺等礦產,其中天然氣、芒硝為中國之冠,并有中國重要的鍶礦。邊緣山地是四川多種經濟林木和用材林基地,盆地底部耕地連片,是中國最大的水稻、油菜籽產區。 |
瀘州 | 瀘州 瀘州,四川省地級市,古稱江陽,別稱酒城、江城,川滇黔渝結合部的國家區域中心城市,成渝經濟圈重要的商貿物流中心,長江上游重要的港口城市;是世界級白酒產業基地,國家重要的以名優酒為主體的食品工業基地、循環型化工基地、清潔能源生產基地、國家高性能液壓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國家9大工程機械生產基地之一。全市下轄3區4縣,幅員面積1.2萬平方公里,2016年總人口509萬人,城鎮化率為49%。 瀘州位于四川省東南部,長江和沱江交匯處,絲綢之路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疊合部,盛產國家名酒“瀘州老窖”和“郎酒”,享有“ 中國酒城 ”美名;擁有瀘州老窖旅游區、堯壩古鎮等11處4A級景區,擁有瀘州老窖酒釀制技藝、古藺郎酒傳統釀造技藝、瀘州油紙傘、古藺花燈等國家級非遺項目。擁有四川省第一大港口和第三大航空港,設有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瀘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經濟高地。 瀘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具有兩千多年歷史文化;西漢設江陽侯國;梁武帝大同年間建置瀘州;宋代瀘州成為“西南會要”,為潼川府路駐地;明代瀘州升為直隸州,直隸于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清代移民入川,瀘州成為川滇黔接合部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先后獲得過聯合國改善人居環境最佳范例獎(迪拜獎)、中國地級市民生發展100強、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等榮譽。被列為首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
大金川 | 大金川 大金川即大渡河上游,在川西北。清土司治所在今四川金川。改土歸流后屬美諾廳。1936年置靖化縣,1953年改大金縣,1960年改金川縣,隸屬四川省西北部阿壩藏羌自治州。 |
川藏公路 | 川藏公路 川藏公路是古代川藏線的現代升級,東起四川省省會成都市,西止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由中國的318國道、317國道、214國道、109國道的部分路段組成。是中國最險峻的公路。分為南北線。在南北線中間有一些連接的線路一般也歸為川藏公路的一部分。 南線由四川成都、雅安、瀘定、康定、東俄洛、雅江、理塘、巴塘,西藏芒康、左貢、邦達、八宿、波密、林芝八一鎮、工布江達、墨竹工卡、達孜至拉薩,全長2146公里,屬318國道(東起上海人民廣場,西至西藏中尼公路的樟木口岸)的一部分。南線是以康定為要點的川康公路和康藏公路的合稱,有多個著名險段。 北線由成都至東俄洛 與南線重合,再由東俄洛與南線分開北上,經八美(原乾寧縣)、道孚、爐霍、甘孜、德格、西藏江達、昌都,至那曲縣,到拉薩,全長2412公里。分大北線、小北線。 南北交接線是昌都-八宿縣邦達鎮。 川藏、青藏公路通車前,從拉薩到四川成都或青海西寧往返一次,靠人畜馱,冒風雪嚴寒,艱苦跋涉需半年到1年時間。而川藏公路只需數天,改建后的目前路況單程只需三天,大大縮短了西藏與內地的交通時間。 將來:南線對應川藏鐵路,北線對應成昌鐵路-那昌鐵路,南北交接點八宿邦達鎮-昌都通大格鐵路。 有關規劃中的同名快速公路請移步至川藏高級公路。 有關四川省規劃中的同名高速公路請移步至川藏高速公路。 |
成都平原 | 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Chengdu Plain),又名川西平原、盆西平原,四川話稱之為“川西壩子”,是位于中國四川盆地西部的一處沖積平原,包括四川省成都市各區縣及德陽、綿陽、雅安、樂山、眉山等地的部分區域,總面積1.881萬平方公里,是中國西南三省最大的平原。 成都平原發育在東北—西南向的向斜構造基礎上,由發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及其支流等8個沖積扇重疊聯綴而成復合的沖積扇平原。整個平原地表松散,沉積物巨厚,地勢平坦,平均坡度僅3%~10%,地表相對高差在20米以下。 成都平原四周有群山環抱,基底由白堊紀和下第三紀碎屑巖(紅層)組成,平原主體物質由第四系松散堆積物組成。平原內四季分明,日照少、氣候溫和,降雨充沛,屬暖濕亞熱帶太平洋東南季風氣候區;其水系格局特殊,呈紡錘形,河流出山口后分成許多支流奔向平原,分枝交錯,河渠縱橫。 成都平原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一般海拔600米左右,土壤肥沃。又有自古聞名的都江堰灌溉工程,水渠縱橫,農業發達,物產富饒,人口稠密,是中國重要的水稻、甘蔗、蠶絲、油菜籽產區,自古有 “天府之國” 的美譽。 |
攀枝花 | 攀枝花 (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地級市)攀枝花,四川省地級市,地處中國西南川滇結合部,位于四川最南端,北距成都614公里,南至昆明273公里,西連麗江、大理;地處攀西裂谷中南段,屬浸蝕、剝蝕中山丘陵、山原峽谷地貌;夏季長,四季不分明,而旱、雨季分明;全市總面積7440.398平方千米,下轄3個區、2個縣;2017年戶籍人口109.44萬人。 攀枝花市是全國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享有“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的美譽;攀枝花是萬里長江上游第一城,金沙江、雅礱江在此交匯;攀枝花是四川南向門戶,是四川通往南亞、東南亞的最近點;攀枝花是四川唯一的亞熱帶水果生產基地,盛產芒果、枇杷、蓮霧、石榴、草莓、櫻桃等特色水果,一年四季鮮果不斷。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2018年11月,入選中國城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 2017年,攀枝花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44.2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7.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7.16億元,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745.02億元,增長7.2%;第三產業增加值362.07億元,增長8%。 |
沱江 | 沱江 (長江上游四川段支流)沱江,長江上游支流。位于中國四川省中部。發源于川西北九頂山南麓,綿竹市斷巖頭大黑灣。南流到金堂縣趙鎮接納沱江支流——毗河、清白江、湔江及石亭江等四條上游支流后,穿龍泉山金堂峽,經簡陽市、資陽市、資中縣、內江市、自貢市、富順縣等至瀘州市匯入長江。全長712公里。流域面積3.29萬平方公里。從源頭至金堂趙鎮為上游,長127公里,稱綿遠河。從趙鎮起至河口稱沱江,長522公里。 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年徑流量351億立方米,其中岷江補給約占33.4%。水力資源蘊藏量約186.7萬千瓦。干流長年可通木船、機動船,中下游支流多已渠化。沱江流域森林覆被率僅6.1%,為四川各河中最低者,沱江流域內有成都、重慶、德陽、內江、自貢、資陽、綿陽、遂寧、瀘州等大中城市,大、中型工廠多達千余座,是四川省工業集中之地,人口密度之高冠于其他各河。沱江流域又是四川最大棉、蔗產地。 名片圖:沱江瀘州市區段 |
相書 | 相書 相書是歷史悠久的傳統曲藝曲種之一。淵源于明清以來的“隔壁戲“,在帳幔中。用四川方言。曾流行于四川各大城市。曲目有《騙總爺表演》《寫對殺豬》等,起源于下江(今江浙)一帶。清朝咸豐、同治年間傳入四川。“相書”一詞首見于《成都通覽》。四川有史可查的最早相書藝人是曾炳昆的老師李相成,人稱“李相書”。其特點是一個演員在二尺五寸見方的布帷中,模仿各種人物、動物和其他聲響,借助聲音描繪場景,刻畫人物。它由口技發展而來,又融合了民間笑話的特點。如今,北京、上海等地已經失傳,只有四川尚有這門民間藝術。 |
相書 | 相書 相書是歷史悠久的傳統曲藝曲種之一。淵源于明清以來的“隔壁戲“,在帳幔中。用四川方言。曾流行于四川各大城市。曲目有《騙總爺表演》《寫對殺豬》等,起源于下江(今江浙)一帶。清朝咸豐、同治年間傳入四川。“相書”一詞首見于《成都通覽》。四川有史可查的最早相書藝人是曾炳昆的老師李相成,人稱“李相書”。其特點是一個演員在二尺五寸見方的布帷中,模仿各種人物、動物和其他聲響,借助聲音描繪場景,刻畫人物。它由口技發展而來,又融合了民間笑話的特點。如今,北京、上海等地已經失傳,只有四川尚有這門民間藝術。 |
邛崍 | 邛崍 邛崍隸屬四川省成都市,自古為“天府南來第一州”,位于成都平原西部,川滇、川藏公路要塞,距成都市區75公里。全市幅員面積1384平方公里,2016年戶籍總人口65.66萬人。 邛崍古稱臨邛,系西漢著名才女卓文君的故里,始建于公元前311年,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是四川最早的四大古城之一。邛崍市政府駐地臨邛街道是四川省首批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邛崍是“國家級生態示范市”、“省級衛生城市”、“成都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范市”、“中國食品工業百強縣(市)”、“國家瘦肉型豬生產基地縣”、“中國最大白酒原酒基地”和四川省唯一以“食品飲料”命名的生產基地和成都市規劃重點發展的食品飲料工業基地。 |
邛崍 | 邛崍 邛崍隸屬四川省成都市,自古為“天府南來第一州”,位于成都平原西部,川滇、川藏公路要塞,距成都市區75公里。全市幅員面積1384平方公里,2016年戶籍總人口65.66萬人。 邛崍古稱臨邛,系西漢著名才女卓文君的故里,始建于公元前311年,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是四川最早的四大古城之一。邛崍市政府駐地臨邛街道是四川省首批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邛崍是“國家級生態示范市”、“省級衛生城市”、“成都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范市”、“中國食品工業百強縣(市)”、“國家瘦肉型豬生產基地縣”、“中國最大白酒原酒基地”和四川省唯一以“食品飲料”命名的生產基地和成都市規劃重點發展的食品飲料工業基地。 |
巴蜀 | 巴蜀 (四川盆地及其附近地區)巴蜀,是指四川盆地及其附近地區,地處中國西南地區,大致范圍包括川、渝及其附近地區,即今四川省中東部和重慶大部及陜南、鄂西等地。主要居民為漢族,也是漢地的一部份。 歷史上,巴蜀地區、漢中地區和關中地區為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必爭之地。 |
大雪山 | 大雪山 (四川省西邊的高大山脈)大雪山是大渡河和雅礱江之間的分水嶺,四川省西部重要地理界線。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內,呈南北走向,由北向南有黨嶺山、折多山、貢嘎山、紫眉山等,其余脈牦牛山向南伸入涼山彝族自治州,南北延伸400多公里,是橫斷山脈的主要山脈之一。山體主要由砂板巖、花崗巖組成,多5000米以上高峰。 主峰貢嘎山海拔7556米。5000米以上高山有現代冰川分布,多古冰斗、U型谷、角峰、冰磧垅、 冰磧湖等古冰川地貌。大雪山東陡西緩,西高東低。西坡多寬緩的高原面及斷陷山間盆地,氣候高寒,以牧業為主;東坡為深切割的高山峽谷,氣候垂直分布明顯,為農、林、牧交錯區。大雪山是四川重要林區。有冷杉、鱗皮冷杉、黃果冷杉、長苞冷杉、川西云杉、麗江云杉及云南松、高山松、落葉松等針葉樹種。礦產種類繁多,如鐵、銅、金、鉛、鋅、錫、鎢、鎳、鈹、鋰、鈮及云母、石棉等。大雪山西部為藏族分布區,東部屬漢、藏雜居區。川藏公路通過的折多山埡口,海拔4290米。 |
岷江 | 岷江 (長江上游支流)岷江,長江上游的重要支流。歷史上,岷江曾被認為是長江正源,明代徐霞客通過實地踏查得出:金沙江一支才是長江正源。岷江傳統上以發源于四川松潘縣岷山南麓的一支為岷江正源,但實際上,其西支大渡河從河源學上才是正源。這一觀點,中科院于2013年予以確認。 但從傳統上,水文水利界仍以東支為正源。以東支為正源,岷江有東西二源:東源出自高程3727米的弓杠嶺;西源出自高程4610米的朗架嶺,一般以東源為正源,兩源匯合于虹橋關上游川主寺后,自北向南流經茂汶、汶川、都江堰市;穿過成都平原的新津、彭山、眉山;再經青神、樂山、犍為;于宜賓市注入長江。干流全長711公里(一說735公里,以大渡河(1062公里)為正源,則全長1279公里。 岷江總落差3560米(一說總落差2877米(▽3143-▽266)),流域面積135881平方公里,其中四川126280平方公里。岷江各支流流域面積大于500平方公里的支流30條,流域面積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10條。河口流量2830立方米/秒。水能蘊藏量820萬千瓦。 岷江是成都平原的最重要的水資源,歷史上岷江以都江堰為代表的灌溉工程造就了四川成都平原天府之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其干支流上還建設了諸多水利工程,特別是水電工程,給流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巨大動力。 名片圖:岷江茂縣疊溪海子上游段河谷 |
成昆鐵路 | 成昆鐵路 成昆鐵路是西南地區乃至我國重要的鐵路干線,北起四川省成都市,南至云南省昆明市,線路全長1096km。于1958年7月開工建設,1964年復工建設,1970年7月1日竣工通車,是國家I級單線電氣化鐵路。 沿線三分之二崇山峻嶺、奇峰聳立、深澗密布、溝壑縱橫、地勢陡峭、地質狀況復雜,創造了世界鐵路建筑史上的奇跡。成昆鐵路與美國的阿波羅帶回的月球巖石、蘇聯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被聯合國并稱為“象征二十世紀人類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跡”。 沿線物產豐富,資源豐富,位于川西平原的成都至峨眉段,素有"川西糧倉"之稱,四川省的西昌地區和云南省的元謀至昆明一帶,也盛產糧食和經濟作物。沿線地區富藏煤、鐵、銅、釩(儲量全國第一世界第三)、鈦(世界第一)、鉛、鋅、磷、巖鹽、森林木材。成昆鐵路的建設,極大便利了西南地區資源運往全國各地的需要。 目前成昆鐵路,除了廣通北站到昆明站區已完成復線電氣化外,其他區段正在進行復線改造,整體改造工程將于2020年完工。成昆鐵路復線全線建成后,成都至攀枝花5小時可達,至昆明8小時可達。復線線路全長900公里,其中四川境內632公里。新鐵路線將主要承擔客運功能兼顧貨運,老成昆線將主要承擔貨運功能和短途客運功能。 |
貢嘎山 | 貢嘎山 貢嘎山(Gongga Shan),又叫岷雅貢嘎(Minya Konka),位于四川省康定以南,是大雪山的主峰。周圍有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45座,主峰更聳立于群峰之巔,海拔7556米,高出其東側大渡河6000米,是四川省最高的山峰,被稱為“蜀山之王”,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貢嘎山主峰由花崗閃長巖組成,受海洋季風影響,形成多樣的植被和自然生態環境,山間蜿蜒兩條姐妹峽谷:燕子溝和海螺溝,其中燕子溝又被稱為東方阿爾卑斯。貢嘎山雪線海拔4600~4700米,冰川發育規模較大。東坡最大的海螺溝冰川長14.2公里,末端下達2850米,已落入森林帶內,在長期冰川作用下,山峰發育為錐狀大角峰,周圍繞著60°~70°的峭壁,攀登困難。 |
長江 | 長江 (世界第三長河,亞洲第一長河)長江發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西南側,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干流流經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于崇明島以東注入東海,全長6397km,比黃河(5464km)長900余公里,在世界大河長度僅次于非洲的尼羅河和南美洲的亞馬遜河,居世界第三位。在世界大河水流量排行中,長江也居世界第三位,僅次于亞馬遜河和剛果河。但尼羅河流域跨非洲9國,亞馬遜河流域跨南美洲7國,剛果河流域跨非洲7國,長江則為中國所獨有。 長江干流自西而東橫貫中國中部。數百條支流輻輳南北,延伸至青海、四川、西藏、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自治區的部分地區。流域面積達180萬平方公里,約占中國陸地總面積的20%。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過大運河匯入長江。 長江干流宜昌以上為上游,長4504公里,流域面積100萬平方公里,其中直門達至宜賓稱金沙江,長3464公里。宜賓至宜昌河段習稱川江,長1040公里。宜昌至湖口為中游,長955公里,流域面積68萬平方公里。湖口至出海口為下游,長938公里,流域面積12萬平方公里。 |
涪江 | 涪江 涪江,因流域內綿陽在漢高祖時稱涪縣而得名,長江支流嘉陵江的右岸最大支流。發源于四川省松潘縣與平武縣之間的岷山主峰雪寶頂。涪江南流經四川省平武縣、江油市、綿陽市、三臺縣、射洪縣、遂寧市、重慶市潼南區、銅梁區等區域,在重慶市合川區匯入嘉陵江。全長700千米(一說670千米),流域面積3.64萬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572立方米/秒。 涪江流域水資源的開發早流域內有唐代的折腳堰、云門堰灌溉工程。現代主要有被小平同志譽為“第二個都江堰”的武都引水工程。干支流上建有多處梯級電站,大型的柳樹電航工程也于2014年啟動。涪江中下游是四川省蠶繭生產的重要基地,三臺縣的產繭量居全省第一。涪江中游人口眾多,城鎮密集,交通發達。沿江城市已初步建成各具特色的輕、重工業體系。 |
長江 | 長江 (世界第三長河,亞洲第一長河)長江發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西南側,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干流流經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于崇明島以東注入東海,全長6397km,比黃河(5464km)長900余公里,在世界大河長度僅次于非洲的尼羅河和南美洲的亞馬遜河,居世界第三位。在世界大河水流量排行中,長江也居世界第三位,僅次于亞馬遜河和剛果河。但尼羅河流域跨非洲9國,亞馬遜河流域跨南美洲7國,剛果河流域跨非洲7國,長江則為中國所獨有。 長江干流自西而東橫貫中國中部。數百條支流輻輳南北,延伸至青海、四川、西藏、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自治區的部分地區。流域面積達180萬平方公里,約占中國陸地總面積的20%。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過大運河匯入長江。 長江干流宜昌以上為上游,長4504公里,流域面積100萬平方公里,其中直門達至宜賓稱金沙江,長3464公里。宜賓至宜昌河段習稱川江,長1040公里。宜昌至湖口為中游,長955公里,流域面積68萬平方公里。湖口至出海口為下游,長938公里,流域面積12萬平方公里。 |
高敏 | 高敏 (四川籍跳水運動員)高敏,1970年9月7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貢市。前中國跳水運動員,曾蟬聯1988年漢城奧運會和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女子跳板跳水冠軍,是中國第一位奧運會跳板跳水金牌獲得者,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位突破600分跳水大關的女運動員。 高敏4歲開始習泳,6歲進入四川自貢市少年業余體育學校練習體操,9歲受啟蒙導師楊強挑選接受跳水訓練。12歲成為全國冠軍。1980年入選四川省跳水隊。1985年11月進入“國家跳水少年集訓組”。1986年在第5屆世界游泳錦標賽上奪得跳板跳水冠軍,并與隊友合作奪得女團冠軍。1988年在第24屆奧運會上,以580.23分獲得跳板跳水金牌,成為中國第一位奧運會跳板跳水金牌獲得者。1992年在第25屆奧運會上,蟬聯女子3米跳板冠軍。 高敏在跳板跳水職業生涯中共斬獲70余枚金牌,創造了亞運會、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世界杯、世錦賽、奧運會7年全勝的記錄。 |
羌族 | 羌族 羌族源于古羌,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古羌對中國歷史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形成都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民族語言為羌語,屬于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分北部和南部方言。 羌族自稱“爾瑪”或“爾咩”,被稱為“云朵上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理縣、松潘、黑水等縣以及綿陽市的北川羌族自治縣,其余散居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縣、綿陽市的平武縣以及貴州省銅仁地區的江口縣和石阡縣。大多數羌族聚居于高山或半山地帶,少數分布在公路沿線各城鎮附近,與藏、漢、回等族人民雜居。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羌族總人口數為309576人。 |
張獻忠 | 張獻忠 (明末農民軍領袖)張獻忠(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字秉忠,號敬軒,外號黃虎,陜西定邊縣人,明末農民軍領袖,與李自成齊名,大西政權的建立者。 張獻忠出身貧苦家庭,從小聰明倔強,跟著父親做小生意,販賣紅棗。他當過捕快,后又來到延綏鎮當一名邊兵。生性剛烈,愛打抱不平,為此幾乎丟了性命。崇禎年間,組織農民軍起義,1640年率部進兵四川。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即帝位,其起事后,克鳳陽、焚皇陵、破開縣、陷襄陽,勝戰連連。崇禎十六年克武昌,稱大西王,次年,建大西于成都,即帝位,年號大順。1646年,清軍南下,張獻忠引兵拒戰,在西充鳳凰山被流矢擊中而死。 張獻忠多有奇聞異事流傳,如入川屠蜀、江中沉寶、掩旗息鼓等。對此史學界也一直存在爭議。 過去封建統治階級把張獻忠誣蔑為“殺人狂”、“殺人魔王”等等,流毒既廣且深,特別在四川留下的惡劣影響更不容忽視。至今大多數人都程度不同地受到過所謂“八大王剿四川”的傳說影響。 2015年年底,相關機構專家對江口沉銀遺址出水文物進行了鑒定,最后達成了一致意見,基本確認眉山市彭山區“江口沉銀遺址”為歷史記載的張獻忠沉銀中心區域之一。最為珍貴的是發現了張獻忠的金封冊,經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
張獻忠 | 張獻忠 (明末農民軍領袖)張獻忠(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字秉忠,號敬軒,外號黃虎,陜西定邊縣人,明末農民軍領袖,與李自成齊名,大西政權的建立者。 張獻忠出身貧苦家庭,從小聰明倔強,跟著父親做小生意,販賣紅棗。他當過捕快,后又來到延綏鎮當一名邊兵。生性剛烈,愛打抱不平,為此幾乎丟了性命。崇禎年間,組織農民軍起義,1640年率部進兵四川。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即帝位,其起事后,克鳳陽、焚皇陵、破開縣、陷襄陽,勝戰連連。崇禎十六年克武昌,稱大西王,次年,建大西于成都,即帝位,年號大順。1646年,清軍南下,張獻忠引兵拒戰,在西充鳳凰山被流矢擊中而死。 張獻忠多有奇聞異事流傳,如入川屠蜀、江中沉寶、掩旗息鼓等。對此史學界也一直存在爭議。 過去封建統治階級把張獻忠誣蔑為“殺人狂”、“殺人魔王”等等,流毒既廣且深,特別在四川留下的惡劣影響更不容忽視。至今大多數人都程度不同地受到過所謂“八大王剿四川”的傳說影響。 2015年年底,相關機構專家對江口沉銀遺址出水文物進行了鑒定,最后達成了一致意見,基本確認眉山市彭山區“江口沉銀遺址”為歷史記載的張獻忠沉銀中心區域之一。最為珍貴的是發現了張獻忠的金封冊,經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
大渡河 | 大渡河 (中國長江支流岷江的正源或最大支流)大渡河,古稱北江、戢水、涐水、沫水、大渡水、濛水、瀘水、瀘河、陽、陽山江、 羊山江、中鎮河、魚通河、金川、銅河。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中西部,歷史上被作為中國長江支流岷江的最大支流。但從河源學上應為岷江正源。 大渡河發源于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境內阿尼瑪卿山脈的果洛山南麓,上源足木足河(其上源為麻爾柯河、阿柯河,在久治縣)經阿壩縣于馬爾康縣境接納梭磨河、綽斯甲河(杜柯河、多柯河)后稱大金川,向南流經金川縣、丹巴縣,于丹巴縣城東接納小金川后始稱大渡河,再經瀘定縣、石棉縣轉向東流,經漢源縣、峨邊縣,于樂山市城南注入岷江,全長1062公里(一說1050公里),流域面積7. 77萬平方公里,大渡河支流較多,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28條,10000平方公里的2條,河網密度0. 39。 大渡河流域為中國地質災害高易發區,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2212處,以滑坡和泥石流為主。大渡河水力理論蘊藏量豐富,可開發裝機2336.8萬千瓦。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曾經強渡石棉縣安順場渡口和奪取瀘定縣城西橫跨大渡河的瀘定橋。流域內旅游資源豐富,著名的峨眉山、貢嘎山、海螺溝、金口大峽谷都有獨特的旅游景觀。 (名片圖:大渡河金口大峽谷段) |
錢引 | 錢引 錢引是宋紙幣名。錢引意為兌錢憑證。徽宗崇寧四年 (1105年),今陜西、河東 (治今山西太原)等路更用錢引。大觀元年 (1107年),改四川交子務為錢引務。三年,改交子為錢引。錢引以3年 (實足2年) 為1界,期滿換發新引。南宋時,四川仍流通錢引,簡稱“川引”。寧宗嘉定九年 (1216年) 改為10年1界。 |
五斗米道 | 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派。東漢順帝(公元125—144)時,張道陵在四川鶴鳴山(今四川大邑境內)創立,主要在農民中傳播。因入道者須出五斗米,故名。又因道徒尊張道陵為天師,故又稱“天師道”。初入道者名為“鬼卒”,骨干稱“祭酒”,以“治”為傳教單位。傳說漢安二年(公元143)已發展為二十四治,絕大多數分布于今四川境內。奉老子為教祖。尊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相傳還信奉《太平經》、《正一經》和《五斗經》等。張道陵死后,傳子衡;張衡死后,傳子魯。東漢末,張魯在漢中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近30年,建安二十年(215)降于曹操。西晉后,五斗米道開始分化,一部分在士大夫中傳播,一部分流傳于農民中。南北朝時,在北方,嵩山道士寇謙之在魏太武帝(423—451在位)的支持下,“革新”天師道,創立了以禮拜修煉為主要形式的新天師道,為北天師道;在南方,廬山道士陸修靜整理“三洞”經書,吸收佛教思想和儀式,創立較為系統的道教齋戒儀范,為南天師道。唐宋兩代,南北天師道同上清、凈明、靈寶各派并行于世,并逐漸合流,到元代都歸并于正一道,又稱正一派。 |
錢引 | 錢引 錢引是宋紙幣名。錢引意為兌錢憑證。徽宗崇寧四年 (1105年),今陜西、河東 (治今山西太原)等路更用錢引。大觀元年 (1107年),改四川交子務為錢引務。三年,改交子為錢引。錢引以3年 (實足2年) 為1界,期滿換發新引。南宋時,四川仍流通錢引,簡稱“川引”。寧宗嘉定九年 (1216年) 改為10年1界。 |
抄手 | 抄手 (四川著名小吃)抄手乃是四川成都著名小吃。以面皮包肉餡,煮熟后加清湯、紅油和其它調料即可食用。此種小吃柔嫩鮮美,湯汁微辣濃香。(同餃子差不多,不同的是抄手和餃子的包法不同,餃子是用圓面皮包而抄手則是用正方形面皮包)抄手是四川人對餛飩的稱呼,餛飩在全國各地均有制作,抄手是最為著名的品種之一。抄手 (漢語詞匯)抄手,指兩手在胸前或背后交互插入袖筒中;也指兩臂交叉放在胸前。語出唐 張保嗣《戲示諸妓》詩:“抄手向前咨大使,這回不敢惱兒郎。” |
鶴鳴山 | 鶴鳴山 (四川大邑縣鶴鳴山)鶴鳴山為中國道教發源地,屬道教名山,位于四川成都西部大邑縣城西北12公里的鶴鳴鄉三豐村。 鶴鳴山屬岷山山脈,海拔1000余米,北依青城山(約 30公里),南鄰峨眉山(約120公里),西接霧中山(約10里),足抵川西平原,距成都約 70公里。因山形似鶴、山藏石鶴、山棲仙鶴而得名,為古代劍南四大名山之一。此外,鶴鳴山作為游戲里門派的名稱出現。 |
益州 | 益州 (四川一帶古地名)益州,中國古地名,漢武帝設置的十三州(十三刺史部)之一,其最大范圍(三國時期)包含今四川,重慶,云南,貴州,漢中大部分地區及緬甸北部,湖北河南小部分,治所在蜀郡的成都。 |
寶成鐵路 | 寶成鐵路 寶成鐵路北起陜西省寶雞市,向南穿越秦嶺到達天府之國四川省成都市,全長669km。沿線主要城市有寶雞、廣元、綿陽、德陽、成都。 寶成鐵路寶雞至陽平關段受地形限制 為單線鐵路,陽平關至成都段為復線鐵路,是國家I級電氣化鐵路干線。 寶成鐵路自寶雞站向南,跨過渭河,經過27千米的展線群爬升680米通過秦嶺隧道,到秦嶺站后沿嘉陵江而下,經過甘肅省后穿過大巴山區,到廣元站繼續向西南,過劍門山進入四川盆地,經過綿陽德陽兩市到達成都市。 寶成鐵路是一條連接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的交通動脈,是我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也是新中國第一條工程艱巨的鐵路。這條鐵路的建成,改變了“蜀道難”的局面,為發展西南地區經濟建設創造了重要條件。 2018年1月,入選第一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 |
箭竹 | 箭竹 箭竹(Fargesia spathacea Franch),屬禾本科(Gramineae)。稈小型,少數為中型,粗可達5厘米。為多年生竹類,地下莖匍匐。稈挺直,壁光滑,故又稱滑竹。 箭竹廣泛分布于從秦嶺南坡的佛坪經四川盆地北界的南枰、平武、北川、寶興最后到川南的雷波呈一弧形分布于四川盆地西緣山地,生長于海拔2000-2800m處的針葉林緣。箭竹的林地面積頗大,蓄積量蘊藏豐富,用途多,是大熊貓(我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主要食物來源,其中又有相當多的種類其竿為中型,是尚待開發利用的寶貴自然資源。種植時間以春季竹筍出土前的2、3月份和秋季9、10月份為最佳。 |
鶴鳴山 | 鶴鳴山 (四川大邑縣鶴鳴山)鶴鳴山為中國道教發源地,屬道教名山,位于四川成都西部大邑縣城西北12公里的鶴鳴鄉三豐村。 鶴鳴山屬岷山山脈,海拔1000余米,北依青城山(約 30公里),南鄰峨眉山(約120公里),西接霧中山(約10里),足抵川西平原,距成都約 70公里。因山形似鶴、山藏石鶴、山棲仙鶴而得名,為古代劍南四大名山之一。此外,鶴鳴山作為游戲里門派的名稱出現。 |
四川省 | 辭典解釋四川省 sì chuān shěng 省名。因境內有岷江、沱江、嘉陵江、長江四大川,故名。位于長江上游,東界湖北,南界貴州、云南,西界西康,北界陜西、甘肅,東南界湖南,西北界青海。面積三十萬零三千三百一十八平方公里。省會成都市。因其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易于防守,也稱為「天府之國」。 簡稱為「川」。英語 Sichuan province (Szechuan)? in southwest China, abbr. 川[Chuan1] or 蜀[Shu3], capital Chengdu 成都[Cheng2 du1]德語 Provinz Sichuan (China)? (Eig, Geo)? |
二川 | 二川 二川,漢語詞匯,出自《新唐書·韋嗣立傳》,解釋為東川和西川的合稱。指四川。 |
寶成鐵路 | 寶成鐵路 寶成鐵路北起陜西省寶雞市,向南穿越秦嶺到達天府之國四川省成都市,全長669km。沿線主要城市有寶雞、廣元、綿陽、德陽、成都。 寶成鐵路寶雞至陽平關段受地形限制 為單線鐵路,陽平關至成都段為復線鐵路,是國家I級電氣化鐵路干線。 寶成鐵路自寶雞站向南,跨過渭河,經過27千米的展線群爬升680米通過秦嶺隧道,到秦嶺站后沿嘉陵江而下,經過甘肅省后穿過大巴山區,到廣元站繼續向西南,過劍門山進入四川盆地,經過綿陽德陽兩市到達成都市。 寶成鐵路是一條連接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的交通動脈,是我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也是新中國第一條工程艱巨的鐵路。這條鐵路的建成,改變了“蜀道難”的局面,為發展西南地區經濟建設創造了重要條件。 2018年1月,入選第一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 |
三關 | 三關 (古代地名)(1)即上黨關、壺口關、石陘關。在今山西。上黨關一說在今屯留縣境,一說在今晉城南;壺口關在今黎城東北;石陘關無考,一說即井陘關。《后漢書·馮衍傳》:“上黨東帶三關,”即此。 (2)即陽平關、江關、白水關。陽平關在今陜西寧強西北,江關在今四川奉節東,白水關在今四川廣元西北。《三國志·吳志·賀邵傳》:“劉氏據三關之險。”即此。 (3)義陽三關。南北朝時義陽郡(治今河南信陽)南平靖、黃峴、武陽三關的總稱。在今豫鄂界上。三關與郡城勢如首尾,為南北兵爭要地。《南齊書·州郡志》:義陽“有三關之隘”。 (4)即淤口關、益津關、瓦橋關。在今河北:淤口關在今霸縣東,益津關在今霸縣,瓦橋關在今雄縣。五代周顯德六年(公元959 年)世宗北取瀛、莫等州,以三關與契丹分界,即此。一說三關中有草橋關(今河北高陽東),而無淤口關。 (5)明代以今河北境內沿內長城的居庸關、倒馬關、紫荊關為“內三關”;今山西境內沿內長城的雁門關、寧武關、偏頭關為“外三關”。京師恃為外險,北邊有事,必分列戍守于此。 三關 (佛教禪宗名詞)三關:即本參(初關)、重關、末后關。由參話題引出無漏慧,由無漏慧,明自本心,見自本性,名為初關。既見性已,乃以無漏慧對治煩惱,到煩惱伏而不起現行,方名重關。然煩惱之伏,猶賴對治功用,必至煩惱凈盡,任運無功用時,始透末后一關。 |
蜀繡 | 蜀繡 (刺繡工藝)蜀繡,四川省成都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蜀繡又名“川繡”,與蘇繡、湘繡、粵繡齊名,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是在絲綢或其他織物上采用蠶絲線繡出花紋圖案的中國傳統工藝。作為中國刺繡傳承時間最長的繡種之一,蜀繡以其明麗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細膩的針法形成了自身的獨特韻味,豐富程度居四大名繡之首。 蜀繡歷史悠久,最早可上溯到三星堆文明,東晉以來與蜀錦并稱“蜀中瑰寶”。蜀繡以軟緞、彩絲為主要原料,針法包括12大類122種。具有針法嚴謹、針腳平齊、變化豐富、形象生動、富有立體感等特點。 2012年12月03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蜀繡”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
川蜀 | 川蜀 指 四川省。古為 蜀國 之地,故稱。《宋史·選舉志六》:“方今國家之兵,東至 淮海 ,西至 川蜀 ,殆百馀萬。”《元史·兵志一》:“及 世祖 即位,平 川蜀 ,下 荊襄 ,繼命大將帥師渡 江 ,盡取 南宋 之地。” 鄭觀應 《盛世危言·開礦》:“ 齊 魯 荊 襄 出鉛, 臺灣 出硝, 川蜀 出銅、鉛、煤、鐵,人皆知之矣。” |
川芎 | 川芎 川芎(學名: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栽培植物,主產于四川(灌縣),在云南、貴州、廣西等地,生長于溫和的氣候環境。是一種中藥植物,常用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川芎辛溫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達巔頂;又入血分,下行可達血海。活血祛瘀作用廣泛,適宜瘀血阻滯各種病癥;祛風止痛,效用甚佳,可治頭風頭痛、風濕痹痛等癥。昔人謂川芎為血中之氣藥,殆言其寓辛散、解郁、通達、止痛等功能。 (概述圖參考資料來源:) |
三關 | 三關 (古代地名)(1)即上黨關、壺口關、石陘關。在今山西。上黨關一說在今屯留縣境,一說在今晉城南;壺口關在今黎城東北;石陘關無考,一說即井陘關。《后漢書·馮衍傳》:“上黨東帶三關,”即此。 (2)即陽平關、江關、白水關。陽平關在今陜西寧強西北,江關在今四川奉節東,白水關在今四川廣元西北。《三國志·吳志·賀邵傳》:“劉氏據三關之險。”即此。 (3)義陽三關。南北朝時義陽郡(治今河南信陽)南平靖、黃峴、武陽三關的總稱。在今豫鄂界上。三關與郡城勢如首尾,為南北兵爭要地。《南齊書·州郡志》:義陽“有三關之隘”。 (4)即淤口關、益津關、瓦橋關。在今河北:淤口關在今霸縣東,益津關在今霸縣,瓦橋關在今雄縣。五代周顯德六年(公元959 年)世宗北取瀛、莫等州,以三關與契丹分界,即此。一說三關中有草橋關(今河北高陽東),而無淤口關。 (5)明代以今河北境內沿內長城的居庸關、倒馬關、紫荊關為“內三關”;今山西境內沿內長城的雁門關、寧武關、偏頭關為“外三關”。京師恃為外險,北邊有事,必分列戍守于此。 三關 (佛教禪宗名詞)三關:即本參(初關)、重關、末后關。由參話題引出無漏慧,由無漏慧,明自本心,見自本性,名為初關。既見性已,乃以無漏慧對治煩惱,到煩惱伏而不起現行,方名重關。然煩惱之伏,猶賴對治功用,必至煩惱凈盡,任運無功用時,始透末后一關。 |
蜀綉 | 蜀繡 (刺繡工藝)蜀繡,四川省成都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蜀繡又名“川繡”,與蘇繡、湘繡、粵繡齊名,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是在絲綢或其他織物上采用蠶絲線繡出花紋圖案的中國傳統工藝。作為中國刺繡傳承時間最長的繡種之一,蜀繡以其明麗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細膩的針法形成了自身的獨特韻味,豐富程度居四大名繡之首。 蜀繡歷史悠久,最早可上溯到三星堆文明,東晉以來與蜀錦并稱“蜀中瑰寶”。蜀繡以軟緞、彩絲為主要原料,針法包括12大類122種。具有針法嚴謹、針腳平齊、變化豐富、形象生動、富有立體感等特點。 2012年12月03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蜀繡”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
蜀繡 | 蜀繡 (刺繡工藝)蜀繡,四川省成都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蜀繡又名“川繡”,與蘇繡、湘繡、粵繡齊名,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是在絲綢或其他織物上采用蠶絲線繡出花紋圖案的中國傳統工藝。作為中國刺繡傳承時間最長的繡種之一,蜀繡以其明麗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細膩的針法形成了自身的獨特韻味,豐富程度居四大名繡之首。 蜀繡歷史悠久,最早可上溯到三星堆文明,東晉以來與蜀錦并稱“蜀中瑰寶”。蜀繡以軟緞、彩絲為主要原料,針法包括12大類122種。具有針法嚴謹、針腳平齊、變化豐富、形象生動、富有立體感等特點。 2012年12月03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蜀繡”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
成渝鐵路 | 成渝鐵路 (成都站——重慶站間的鐵路)成渝鐵路起于成都站,止于重慶站,重慶站→成都站作為上行,反之作為下行。 成渝鐵路指竣工于1952年成都到重慶的鐵路,客運里程504km。從寶成線上終點站——成都站向東引出,過陳家灣站后折向正南進入簡陽市,經資陽市、資中縣、內江市、隆昌市后折向正東,過重慶永川區向南延引,與長江在朱楊溪站相接,在白沙站返向東北,沿長江北岸前行抵達重慶站。 1903年,清政府提出修建川漢鐵路意向,其西段為成渝鐵路;1936年,國民政府成立成渝鐵路工程局,次年開始修筑;1937年7月,因抗日戰爭爆發而停工,僅完成工程量的14%,一寸鋼軌未鋪。其后,國民政府更以修路為借口,搜刮民脂民膏,結果只在地圖上畫了一條“虛線”。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為了西南人民,決定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興建成渝鐵路。1950年6月,成渝鐵路全線開工;1952年6月竣工,西南人民近半個世紀的夢想終于成為現實。成渝鐵路是中國西南地區第一條鐵路干線,是新中國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條鐵路,是新中國成立以前任何時代不可想象的奇跡,在中國鐵路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987年12月,成渝鐵路電氣化工程,經過多年的艱苦建設終于全線建成,并通過國家驗收。2017年4月,四川省“十三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指出,對成渝鐵路等既有干線鐵路進行擴能改造。 |
青羊宮 | 青羊宮 青羊宮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一環路西二段,被譽為“川西第一道觀”、“西南第一叢林”,也是全國著名的道教宮觀之一。 青羊宮始建于周朝,原名青羊肆。至明朝,唐朝所建殿宇毀于兵災。現存建筑大多為清代康熙六至十年(公元1667年——公元1671年)陸續重建,占地面積約12萬平方米。 青羊宮主要建筑有山門、三清殿、唐王殿等。宮內混元殿高大雄偉,八卦亭是其中保存最完整、造型最華貴的建筑,供奉著老子騎著青牛的塑像。青羊宮內最寶貴的文物是一部《道藏輯要》,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版本,成為研究道教的珍貴資料。 青羊宮是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蜀漢 | 蜀漢 (三國時期政權)蜀漢(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國之一。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亦稱“劉蜀”、“季漢”。蜀漢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云、貴,西達緬甸東部。占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陜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263年為魏所滅。共歷二帝,四十三年。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之間的斗爭不斷,使得朝政日益腐敗,而后爆發了黃巾起義,劉備在鎮壓農民起義的戰斗中因戰功步入仕途。但不久,何進、董卓先后敗亡,天下局勢逐漸轉變成諸侯混戰,劉備在混戰中輾轉奔波,于赤壁之戰后收復荊州各地,而后進取西川、攻下漢中,最終建立蜀漢政權。 蜀漢鼎盛時期占據荊州、益州,在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夷陵之戰后國力受損,后又經諸葛亮治蜀國力恢復,又迫使南中地區屈服,從中獲取了大量的物資、人口、裝備以及礦產等天然資源,國力再度強盛。軍事上蜀漢也常常占據主動,但后期逐漸走向衰落,最終被掌控曹魏的司馬家族所滅。 |
二灘水電站 | 二灘水電站 二灘水電站地處中國四川省西南邊陲攀枝花市鹽邊與米易兩縣交界處,處于雅礱江下游,壩址距雅礱江與金沙江的交匯口33公里,距攀枝花市區46公里,系雅礱江水電基地梯級開發的第一個水電站,上游為官地水電站,下游為桐子林水電站。 水電站最大壩高240米,水庫正常蓄水位海拔1200米,總庫容58億立方米,調節庫容33.7億立方米,裝機總容量330萬千瓦,保證出力100萬千瓦,多年平均發電量170億千瓦·時,投資286億元。 工程以發電為主,兼有其他等綜合利用效益。 1991年9月開工,1998年7月第一臺機組發電,2000年完工,是中國在二十世紀建成投產最大的電站。 二灘水電站的二灘湖,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內第一縣,鹽邊縣境內,處于雅礱江干流下游之上,是二灘國家森林公園內的重要景點及組成部分,亦是二灘水電站建設形成的人工湖,因而成為川滇境內香格里拉生態圈中重要的涵養水源。 |
青羊宮 | 青羊宮 青羊宮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一環路西二段,被譽為“川西第一道觀”、“西南第一叢林”,也是全國著名的道教宮觀之一。 青羊宮始建于周朝,原名青羊肆。至明朝,唐朝所建殿宇毀于兵災。現存建筑大多為清代康熙六至十年(公元1667年——公元1671年)陸續重建,占地面積約12萬平方米。 青羊宮主要建筑有山門、三清殿、唐王殿等。宮內混元殿高大雄偉,八卦亭是其中保存最完整、造型最華貴的建筑,供奉著老子騎著青牛的塑像。青羊宮內最寶貴的文物是一部《道藏輯要》,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版本,成為研究道教的珍貴資料。 青羊宮是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蜀漢 | 蜀漢 (三國時期政權)蜀漢(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國之一。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亦稱“劉蜀”、“季漢”。蜀漢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云、貴,西達緬甸東部。占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陜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263年為魏所滅。共歷二帝,四十三年。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之間的斗爭不斷,使得朝政日益腐敗,而后爆發了黃巾起義,劉備在鎮壓農民起義的戰斗中因戰功步入仕途。但不久,何進、董卓先后敗亡,天下局勢逐漸轉變成諸侯混戰,劉備在混戰中輾轉奔波,于赤壁之戰后收復荊州各地,而后進取西川、攻下漢中,最終建立蜀漢政權。 蜀漢鼎盛時期占據荊州、益州,在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夷陵之戰后國力受損,后又經諸葛亮治蜀國力恢復,又迫使南中地區屈服,從中獲取了大量的物資、人口、裝備以及礦產等天然資源,國力再度強盛。軍事上蜀漢也常常占據主動,但后期逐漸走向衰落,最終被掌控曹魏的司馬家族所滅。 |
天府之國 | 天府之國【解釋】天府:天生的倉庫;國:地區。原指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地區。后專指四川。【出處】《戰國策·秦策一》:“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示例】益州險塞,沃野千里,~,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語法】偏正式;作賓語;專指四川 |
都江堰 | 都江堰 (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游景區)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余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都江堰風景區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玉女峰、靈巖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2018年8月13日,加拿大薩斯卡通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69屆國際執行理事會,執理會全體會議上公布了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其中中國的都江堰等4個項目全部申報成功。 |
天府之國 | 【解釋】天府:天生的倉庫;國:地區。原指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地區。后專指四川。【出處】《戰國策·秦策一》:“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示例】益州險塞,沃野千里,~,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語法】偏正式;作賓語;專指四川 |
唐君毅 | 唐君毅 唐君毅(1909年1月17日—1978年2月2日),四川宜賓人。中國現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當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 1921年考入重慶聯合中學,1925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后轉南京中央大學哲學系。畢業后歷任四川、華西、中央等大學教授,并任無錫新設江南大學教務長。 1949年4月,唐君毅遠赴香港,與錢穆、張丕介等創辦新亞書院,并兼任教務長、哲學系主任等職。1958年與徐復觀、牟宗三、張君勵聯名發表現代新儒家的綱領性文章《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1963年香港中文大學成立,受聘為該校首任文學院院長和哲學講座教授,1967年任新亞研究所所長。1974年,以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榮休,繼續任新亞研究所所長,次年任臺灣大學哲學系客座教授。 唐君毅先生一生致力人文精神的重建與發展,其學問體大思精,長于辨析又善于綜攝,馳騁于東西方哲學之中,而歸于中國圣賢義理之學。唐先生的《人生之體驗》、《人生之體驗續編》及《道德自我之建立》對人生有精純深微的體驗;《中國哲學原論》系列著作六大卷,對中國傳統哲學作出系統疏解并不時提出新詮釋,已見各家異說無不可相通無礙。1976年出版最后巨著《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乃其平生學思之綜化,其思想體系之完成。 1978年2月2日,唐先生病逝于香港,享年七十歲。1991年,《唐君毅全集》出版,全三十冊。 |
滇系軍閥 | 滇系軍閥 滇系軍閥為西南軍閥派系之一。辛亥革命后,唐繼堯及其部下顧品珍等統治云南,不斷派兵進占貴州、四川等省,被稱為“滇系軍閥”。 滇系軍閥早期以唐繼堯為首,主要轄滇、黔兩省,后向四川擴張。1927年2月6日,滇系內部發生政變,云南四鎮守使倒唐,龍云成為滇系軍閥首領。 |
翠屏山 | 翠屏山 (四川省宜賓市山峰)四川省級森林公園。位于宜賓市城區西部,海拔504.5米,該山與真武山緊連,占地面積約221公頃,現綠化覆蓋面積160公頃。舊縣志記:山上竹木森列,四時山色常青,故名翠屏。 |
郪江 | 郪江 郪江位于四川省東部,發源于四川省中江縣民主鄉響灘子水庫(響灘河是郪江正源),它們淋漓盡致地反映了郪江的悠久歷史和源遠流長的古代文化。境內有錦江與郪江交匯,山清水秀,與古樸典雅的古鎮互相呼應,是觀光、度假、旅游休閑的絕佳境地。 |
巫山 | 巫山 (中國中部地區山脈)巫山,作為地理名詞,歷史上曾出現在中國各地。現在主要指橫貫湖北、重慶、湖南交界一帶,“東北-西南”走向的連綿群峰。主峰為重慶奉節縣境內烏云頂,海拔2400米,是中國地勢二、三級階梯的分界線,北與大巴山相連,南面深入武陵山地,東為長江中下游平原,西為四川盆地。現在也指重慶市巫山縣。 |
東女 | 東女 古代西羌的一支,唐時分布在西藏昌都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一帶。史載:其境東西九日行,南北二十日行,有大小八十余城,中有弱水(瀾滄江)南流,用牛皮船以渡;戶四萬余眾,勝兵萬余人,其民散居在山谷間。其俗重女輕男,以女子為首領,從事農牧業,住房為多層樓房,信鳥卜。唐貞觀四年(630年J,國王湯傍氏遣使入朝。唐天寶元年(742年,封其王趙曳夫為歸昌王,是后以男子為王。唐貞元九年(793年)受吐蕃侵逼,其王湯立悉率眾內附,封歸化州刺史,被安置在岷江兩岸。吐蕃稱東女為“康國”,有人認為弱水即若水(雅礱江),東女即附國。也有人認為若水即大渡河上游的金川河,東女即嘉艮。 |
東女 | 東女 古代西羌的一支,唐時分布在西藏昌都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一帶。史載:其境東西九日行,南北二十日行,有大小八十余城,中有弱水(瀾滄江)南流,用牛皮船以渡;戶四萬余眾,勝兵萬余人,其民散居在山谷間。其俗重女輕男,以女子為首領,從事農牧業,住房為多層樓房,信鳥卜。唐貞觀四年(630年J,國王湯傍氏遣使入朝。唐天寶元年(742年,封其王趙曳夫為歸昌王,是后以男子為王。唐貞元九年(793年)受吐蕃侵逼,其王湯立悉率眾內附,封歸化州刺史,被安置在岷江兩岸。吐蕃稱東女為“康國”,有人認為弱水即若水(雅礱江),東女即附國。也有人認為若水即大渡河上游的金川河,東女即嘉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