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周瑜的詞語
形容周瑜的詞語:1. 英俊瀟灑;2. 才華橫溢;3. 謀略高超;4. 勇猛果敢;5. 智勇雙全;6. 機智過人;7. 策略多端;8. 知己知彼;9. 雄才大略;10. 意氣風發;11. 大智大勇;12. 心明眼亮;13. 神機妙算;14. 眉飛色舞;15. 才高八斗;16. 指揮若定;17. 一身正氣;18. 雄心壯志;19. 義薄云天;20. 壯志凌云
形容周瑜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周瑜 | 周瑜 (東漢末年名將)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省合肥市舒縣)人。東漢末年名將,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 身體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追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于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丘,年僅36歲。 在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贊周瑜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杰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
周瑜打黃蓋 | 周瑜打黃蓋 在《三國演義》中演繹:三國時期,東吳的大將黃蓋受命詐降到曹操的軍營,為了取信于曹操,周瑜故意借故痛打黃蓋一頓,讓黃蓋假裝氣憤而投敵。龐統勸曹操將戰船連在一塊,給周瑜利用火攻創造條件,最終孫劉聯盟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 |
周瑜打黃蓋 | 周瑜打黃蓋 在《三國演義》中演繹:三國時期,東吳的大將黃蓋受命詐降到曹操的軍營,為了取信于曹操,周瑜故意借故痛打黃蓋一頓,讓黃蓋假裝氣憤而投敵。龐統勸曹操將戰船連在一塊,給周瑜利用火攻創造條件,最終孫劉聯盟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 |
周郎顧 | 周郎顧 語出《三國志·吳志·周瑜傳》: “瑜少精意于音樂,雖三爵之后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是說周瑜自小就精熟知曉音樂,即使酒過三巡,只要曲子彈錯,都逃不過周瑜的耳朵,而且周瑜每次聽出來都必定會回頭看演奏者一眼,就有人編出歌謠“曲有誤,周郎顧。”后用為精于音樂者善辨音律的典故。 |
周郎顧 | 周郎顧 語出《三國志·吳志·周瑜傳》: “瑜少精意于音樂,雖三爵之后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是說周瑜自小就精熟知曉音樂,即使酒過三巡,只要曲子彈錯,都逃不過周瑜的耳朵,而且周瑜每次聽出來都必定會回頭看演奏者一眼,就有人編出歌謠“曲有誤,周郎顧。”后用為精于音樂者善辨音律的典故。 |
顧曲周郎 | 【解釋】原指周瑜業于音樂。后泛指通音樂戲曲的人。【出處】《三國志·吳書·周瑜傳》:“瑜少精意于音樂,雖三爵之后,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有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語法】偏正式;作賓語;指通音樂戲曲的人 |
顧曲周郎 | 顧曲周郎【解釋】原指周瑜業于音樂。后泛指通音樂戲曲的人。【出處】《三國志·吳書·周瑜傳》:“瑜少精意于音樂,雖三爵之后,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有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語法】偏正式;作賓語;指通音樂戲曲的人 |
周郎顧曲 | 周郎顧曲【解釋】原指周瑜業于音樂。后泛指通音樂戲曲的人。【出處】《三國志·吳書·周瑜傳》:“瑜少精意于音樂,雖三爵之后,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有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示例】誰謂~之場,非即生公說法之地乎? ◎清·俞樾《余蓮村勸善雜劇序》 |
周郎顧曲 | 【解釋】原指周瑜業于音樂。后泛指通音樂戲曲的人。【出處】《三國志·吳書·周瑜傳》:“瑜少精意于音樂,雖三爵之后,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有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示例】誰謂~之場,非即生公說法之地乎? ◎清·俞樾《余蓮村勸善雜劇序》 |
顧曲 | 顧曲 (漢語詞匯)《三國志·吳志·周瑜傳》:“ 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后,其有闕誤, 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 周郎顧。’”后遂以“顧曲”為欣賞音樂、戲曲之典。 |
顧曲 | 顧曲 (漢語詞匯)《三國志·吳志·周瑜傳》:“ 瑜少精意于音樂,雖三爵之后,其有闕誤, 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 周郎顧。’”后遂以“顧曲”為欣賞音樂、戲曲之典。 |
飲醇 | 飲醇 《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惟與 程普 不睦” 裴松之 注引 晉 虞溥 《江表傳》:“ 普 頗以年長,數陵侮 瑜 。 瑜 折節容下,終不與校。 普 后自敬服而親重之,乃告人曰:‘與 周公瑾 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后遂以“飲醇”指受到寬厚對待而心悅誠服。 清 梁章鉅 《浪跡叢談·懷邗上諸君子廿四首》:“新交如故交,有道復有神。論政且論學,相親如飲醇。” |
飲醇 | 飲醇 《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惟與 程普 不睦” 裴松之 注引 晉 虞溥 《江表傳》:“ 普 頗以年長,數陵侮 瑜 。 瑜 折節容下,終不與校。 普 后自敬服而親重之,乃告人曰:‘與 周公瑾 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后遂以“飲醇”指受到寬厚對待而心悅誠服。 清 梁章鉅 《浪跡叢談·懷邗上諸君子廿四首》:“新交如故交,有道復有神。論政且論學,相親如飲醇。” |
指囷 | 指囷 指囷 《三國志·吳志·魯肅傳》:“ 周瑜 為 居巢 長,將數百人故過候 肅 ,并求資糧。 肅 家有兩囷米,各三千斛。 肅 乃指一囷與 周瑜 。”后以“指囷”喻慷慨資助。 唐 李咸用 《古意論交》詩:“見義必許死,臨危當指囷。” 宋 趙蕃 《聞舂》詩:“餬口於四方,指囷其誰逢?” 陳去病 《豐鎮見雪》詩:“愿作豐年瑞,時危好指囷。” |
小喬 | 小喬 (東漢末年美女)小橋(180年代-?),本姓橋(小喬為后世誤傳)。中國東漢末年時期的美女,廬江皖縣(今安徽潛山)人。橋公的次女,漢末名將周瑜之妾。 周瑜風度翩翩的才子形象,與堪稱國色的小橋可稱天作之合,由此成為后世文藝作品的對象。唐代著名詩人杜牧激發想象,一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將小橋與赤壁之戰聯系起來。而令“”二橋“”聞名于世。 |
小喬 | 小喬 (東漢末年美女)小橋(180年代-?),本姓橋(小喬為后世誤傳)。中國東漢末年時期的美女,廬江皖縣(今安徽潛山)人。橋公的次女,漢末名將周瑜之妾。 周瑜風度翩翩的才子形象,與堪稱國色的小橋可稱天作之合,由此成為后世文藝作品的對象。唐代著名詩人杜牧激發想象,一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將小橋與赤壁之戰聯系起來。而令“”二橋“”聞名于世。 |
升堂拜母 | 升堂拜母【解釋】升:登上;堂:古代指宮室的前屋。拜見對方的母親。指互相結拜為友好人家。【出處】《三國志·吳志·周瑜傳》:“堅子策,與瑜同年,獨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無通共。” |
推宅 | 推宅 tuī zhái 1.推讓住宅。語本《三國志.吳志.周瑜傳》:"孫堅興義兵討董卓,徙家于舒。堅子策與瑜同年,獨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無通共。" |
池中物 | 池中物 (那只狐貍著小說)金~鱗~豈~是~池~中~物~,一遇風云便化龍 好帥的開場白……可惜與本文無關……= =||| 這就是一個普通的池塘,里面有魚有蝦有螃蟹~~~ 唯一不普通的是,大家都是妖精~~~ PS: 本文沒有立意也沒有深度~~~隨便看看吧~~~ 池中物 (詞語)池中物,典故名,典出《三國志》卷五十四《吳書·周瑜傳》。原是周瑜所用的一個比喻,說劉備雄心勃勃,并不甘心蟄居一隅。后用以比喻胸無大志、安于現狀之士。 |
舉止失措 | 舉止失措【解釋】措:安放,放置。舉動失常,不知如何辦才好。【出處】宋·莊季裕《雞肋編》卷下:“材上加契者,謂之足材,其規矩制度,皆以章契為祖。今人以舉止失措者,謂之失章失契,蓋謂此也。”【示例】周瑜~,急撥馬便走,云長趕來,周瑜縱馬逃命。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五回【近義詞】手足無措【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含貶義 |
舉止失措 | 【解釋】措:安放,放置。舉動失常,不知如何辦才好。【出處】宋·莊季裕《雞肋編》卷下:“材上加契者,謂之足材,其規矩制度,皆以章契為祖。今人以舉止失措者,謂之失章失契,蓋謂此也。”【示例】周瑜~,急撥馬便走,云長趕來,周瑜縱馬逃命。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五回【近義詞】手足無措【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含貶義 |
二喬 | 二喬 (三國人物)二喬,指東漢末年喬公(后世盛傳東漢末年的江東美女大喬、小喬為漢太尉喬玄之女,實為誤傳)的兩個女兒大喬與小喬,名不詳。二喬容貌美麗,以美貌出名。大喬為孫策妾,小喬為周瑜妻。 二喬 (詞語信息)二喬是漢語詞匯,拼音èr qiáo,解釋為二喬。 |
二喬 | 二喬 (三國人物)二喬,指東漢末年喬公(后世盛傳東漢末年的江東美女大喬、小喬為漢太尉喬玄之女,實為誤傳)的兩個女兒大喬與小喬,名不詳。二喬容貌美麗,以美貌出名。大喬為孫策妾,小喬為周瑜妻。 二喬 (詞語信息)二喬是漢語詞匯,拼音èr qiáo,解釋為二喬。 |
總角之好 | 總角之好【解釋】指小時候很要好的朋友。【出處】《三國志·吳志·周瑜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周公瑾英俊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晉書·何劭傳》:“邵字敬祖,少與武帝同年,有總角之好。” |
飲醇自醉 | 飲醇自醉【解釋】醇:濃酒。比喻與寬厚人交,不覺心醉。【出處】《三國志·吳書·周瑜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與周公謹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
總角之好 | 【解釋】指小時候很要好的朋友。【出處】《三國志·吳志·周瑜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周公瑾英俊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晉書·何劭傳》:“邵字敬祖,少與武帝同年,有總角之好。” |
飲醇自醉 | 【解釋】醇:濃酒。比喻與寬厚人交,不覺心醉。【出處】《三國志·吳書·周瑜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與周公謹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
安營扎寨 | 安營扎寨【解釋】安、扎:建立,安置;寨:防守用的柵欄。指部隊駐扎下來。也比喻建立臨時的勞動或工作基地。【出處】元·無名氏《兩軍師隔江斗智》第二折:“這周瑜匹夫,累累興兵來索取俺荊州地面,如今在柴桑渡口安營扎寨,其意非小。”【示例】打什么地方進兵,打什么地方退兵,什么地方可以~,什么地方可以埋伏,指手畫腳的講了一通。◎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四回【近義詞】安家落戶、步步為營【反義詞】拔寨起營、班師回朝【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表示軍隊駐扎下來,或建立臨時建設基地 |
船艦 | 船艦 船艦,是一個漢語詞匯,出自《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意思是船艦。 |
高致 | 高致 高致,漢語詞匯。拼音:gāo zhì 基本釋義:崇高的人品或情趣。如《三國演義》中周瑜言:“雅量高致,非言詞所能動也。” |
架海金梁 | 架海金梁【解釋】梁:橋梁。架在海上的金橋。比喻能夠身肩重任的棟梁之才。【出處】元·無名氏《黃鶴樓》第一折:“想周瑜破了百萬曹兵,他正是擎天玉柱,架海金梁。”【示例】四個將軍,乃擎天玉柱,~,永安社稷,威鎮邊疆。 ◎元·無名氏《岳飛精忠》第四折【近義詞】中流砥柱【語法】偏正式;作賓語;含褒義 |
狂乖 | 狂乖 kuáng guāi 狂乖 猶狡詐;機靈。 元 無名氏 《隔江斗智》第四折:“則有個 周瑜 逞盡狂乖,定下機關,送親過來。” 元 李好古 《張生煮海》第二折:“他可便能英勇,顯神通,放狂乖。” |
撇然 | 撇然 piě rán 撇然 忽然。 宋 梅堯臣 《送方進士游廬山》詩:“寸心灑落撇然往,我方塵垢難磨揩。” 元 無名氏 《隔江斗智》第四折:“那 周瑜 一口氣氣的撇然倒地,扶的回營去了。”《楊家將演義》第四十回:“ 孟良 翻身一滾,撇然驚醒,乃是一夢。” |
安營紮寨 | 【解釋】安、扎:建立,安置;寨:防守用的柵欄。指部隊駐扎下來。也比喻建立臨時的勞動或工作基地。【出處】元·無名氏《兩軍師隔江斗智》第二折:“這周瑜匹夫,累累興兵來索取俺荊州地面,如今在柴桑渡口安營扎寨,其意非小。”【示例】打什么地方進兵,打什么地方退兵,什么地方可以~,什么地方可以埋伏,指手畫腳的講了一通。◎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四回【近義詞】安家落戶、步步為營【反義詞】拔寨起營、班師回朝【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表示軍隊駐扎下來,或建立臨時建設基地 |
安營扎寨 | 【解釋】安、扎:建立,安置;寨:防守用的柵欄。指部隊駐扎下來。也比喻建立臨時的勞動或工作基地。【出處】元·無名氏《兩軍師隔江斗智》第二折:“這周瑜匹夫,累累興兵來索取俺荊州地面,如今在柴桑渡口安營扎寨,其意非小。”【示例】打什么地方進兵,打什么地方退兵,什么地方可以~,什么地方可以埋伏,指手畫腳的講了一通。◎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四回【近義詞】安家落戶、步步為營【反義詞】拔寨起營、班師回朝【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表示軍隊駐扎下來,或建立臨時建設基地 |
船艦 | 船艦 船艦,是一個漢語詞匯,出自《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意思是船艦。 |
非池中物 | 非池中物【解釋】不是長期蟄居池塘中的小動物。比喻有遠大抱負的人終究要做大事。【出處】《三國志·吳書·周瑜傳》:“恐蛟龍得云雨,終非池中物也。”【示例】子建懷才抱智,終~;若不早除,必為后患。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 |
架海金樑 | 【解釋】梁:橋梁。架在海上的金橋。比喻能夠身肩重任的棟梁之才。【出處】元·無名氏《黃鶴樓》第一折:“想周瑜破了百萬曹兵,他正是擎天玉柱,架海金梁。”【示例】四個將軍,乃擎天玉柱,~,永安社稷,威鎮邊疆。 ◎元·無名氏《岳飛精忠》第四折【近義詞】中流砥柱【語法】偏正式;作賓語;含褒義 |
偏懷 | 偏懷 狹窄的胸懷。《三國演義》第四七回:“ 周瑜 小子,偏懷淺戇,自負其能。” |
偏懷 | 偏懷 狹窄的胸懷。《三國演義》第四七回:“ 周瑜 小子,偏懷淺戇,自負其能。” |
周郎 | 指三國·吳將周瑜。因其年少,故稱。 |
足用 | 足用 (1).財用富足。《周禮·天官·宰夫》:“凡失財用物辟名者,以官刑詔冢宰而誅之;其足用長財善物者,賞之。” 孫詒讓 正義:“ 江永 云,足用謂度支有方而用不匱。” 晉 干寶 《晉紀總論》:“仁以厚下,儉以足用。”《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 玉姐 說:‘你們這等沒天理, 王公子 三萬兩銀子,俱送在我家。若不是他時,我家東也欠債,西也欠債,焉有今日這等足用?’” (2).足夠應用;足供驅使。《漢書·東方朔傳》:“年十三學書,三冬文史足用。” 晉 孫楚 《為石仲容與孫皓書》:“﹝ 公孫淵 ﹞自以為控弦十萬,奔走足用,信能右折 燕 齊 ,左振 扶桑 ,凌轢沙漠,南面稱王也。” 宋 洪邁 《容齋隨筆·韓信周瑜》:“ 劉備 見 瑜 ,恨其兵少。 瑜 曰:‘此自足用, 豫州 但觀 瑜 破之。’” (3).足以;可以。《孟子·公孫丑下》:“王由足用為善;王如用予,則豈徒 齊 民安,天下之民舉安。”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 鏡機子 曰:‘馳騁足用蕩思,游獵可以娛情。’” (4).耐用。 明 李詡 《戒庵老人漫筆·今古方言大略》:“以物之足用者曰見。”按, 吳 方言中稱物之耐用為見用。 |
淺戇 | 淺戇 淺薄愚蠢,多帶有罵人之意 出處 謂心胸狹窄而舉事魯莽。《三國志·吳志·周瑜傳》“﹝ 黃蓋 ﹞先書報 曹公 ,欺以欲降” 裴松之 注引 晉 虞溥 《江表傳》:“ 蓋 書曰:東方將吏,無有愚智,皆知其不可,惟 周瑜 、 魯肅 ,偏懷淺戇,意未解耳。”《三國演義》第四七回:“ 周瑜 小子,偏懷淺戇,自負其能,輒欲以卵敵石。” |
淺戇 | 淺戇 淺薄愚蠢,多帶有罵人之意 出處 謂心胸狹窄而舉事魯莽。《三國志·吳志·周瑜傳》“﹝ 黃蓋 ﹞先書報 曹公 ,欺以欲降” 裴松之 注引 晉 虞溥 《江表傳》:“ 蓋 書曰:東方將吏,無有愚智,皆知其不可,惟 周瑜 、 魯肅 ,偏懷淺戇,意未解耳。”《三國演義》第四七回:“ 周瑜 小子,偏懷淺戇,自負其能,輒欲以卵敵石。” |
周循 | 周循 (東吳騎都尉)周循,生卒年不詳,廬江郡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東吳名將周瑜長子,周循有當年父親周瑜的遺風,被孫權厚愛,迎娶大帝長女魯班。官至騎都尉,早卒。 周循 (詞語釋義)zhōu xún 周循 巡行。《文選·顏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別殿周徼” 唐呂向注:“徼,循也。言周循于山水之間也。” 明沈德符《野獲編·戶部·西北水利》:“選南官中能識水利者,周循勘議,某處可筑壩建閘,某處可通渠筑堤。” |
雅量高致 | 雅量高致【解釋】氣度寬宏,情致高雅。【出處】《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惟與程普不睦”裴松之注引晉·虞溥《江表傳》:“幹(蔣幹)還,稱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示例】周瑜~,非言辭所以能動也。 ◎《三國演義》第四五回 |
周郎癖 | 辭典解釋周郎癖 zhōu láng pǐ 三國周瑜精通音樂,雖酒過三巡,聽到別人奏曲有誤,仍能辨知,并回頭指正,時人為之語曰:「曲有誤,周郎顧。」典出《三國志.卷五四.吳書.周瑜傳》。因此后稱嗜好音樂戲劇為「周郎癖」。 |
瑜亮 | 三國周瑜與諸葛亮的并稱。《三國演義》第五七回:"﹝瑜﹞長嘆曰'既生瑜,何生亮!'"后稱兩人才能相匹敵者為"瑜亮"。 |
周公瑾 | 辭典解釋周公瑾 zhōu gōng jǐn 人名。三國吳周瑜字公瑾。參見「周瑜」條。 |
陪了夫人又折兵 | 辭典解釋陪了夫人又折兵 péi le fū rén yòu zhé bīng 三國時代吳國周瑜欲用美色、金帛迷惑劉備,以便達到奪取荊州的目的。幸賴諸葛亮妙計,使劉備脫險返回荊州,并大敗周瑜軍隊。見《三國演義.第五五回》。后比喻便宜不但沒占到,反而吃大虧。《儒林外史.第五一回》:「那絲客人有些認得,上前說了幾句,拍著他肩頭道:『你如今「陪了夫人又折兵」,還是造化哩!』」也作「賠了夫人又折兵」。 |
蘆花蕩 | 辭典解釋蘆花蕩 lú huā dàng 戲曲劇目。三國故事戲。敘述張飛依孔明的計策,假扮成漁夫,埋伏在蘆花蕩,待周瑜領兵經過,便出兵阻擋,先擒后縱,周瑜因此而氣憤嘔血之事。 |
久將 | 久將 《三國志·吳志·孫皎傳》:“昔 周瑜 程普 為左右部督,共攻 江陵 ,雖事決於 瑜 , 普 自恃久將,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幾敗國事。” |
屈威 | 屈威 屈威 猶屈尊。《三國志·蜀志·先主傳》“ 權 遣 周瑜 、 程普 等水軍數萬,與 先主 并力” 裴松之 注引 晉 虞溥 《江表傳》:“ 備 遣人慰勞之。 瑜 曰:‘有軍任,不可得委署,儻能屈威,誠副其所望。’” |
擽陳 | 擽陳 掠陣 《三國志·吳志·周瑜傳》:“ 瑜 親跨馬擽陳,會流矢中右脅,瘡甚,便還。” |
讬名 | 讬名 (1).寄托名聲。《漢書·韋玄成傳》:“古之辭讓,必有文義可觀,故能垂榮於后。今子獨壞容貌,蒙恥辱,為狂癡,光曜晻而不宣。微哉!子之所托名也。” (2).謂借重他人或他事以揚名。《后漢書·文苑傳下·趙壹》:“既出,往造 河南 尹 羊陟 ,不得見。 壹 以公卿中非 陟 無足以托名者,乃日往到門。” 宋 曾鞏 《擬辭免修五朝國史狀》:“況以文字薄技,得因圣 宋 大典,托名萬世,學士大夫,莫不愿備其任。” (3).依仗名分。 漢 班昭 《女誡·和叔妹》:“若夫惷愚之人,於嫂則托名以自高,於妹則因寵以驕盈。” (4).假借名義。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吳泰伯傳》:“二人托名采藥於 衡山 ,遂之 荊蠻 。”《三國志·吳志·周瑜傳》:“ 瑜 曰:‘不然。 操 雖托名 漢 相,其實 漢 賊也。’”《佛說恒水經》:“四輩人托名為弟子,不能奉持明戒,不欲學問,心意猶豫,恐不得道故,是為前卻弟子。” 明 沈德符 《野獲編·佞幸·詐稱佞幸》:“佞幸用事,奸人輩因而矯詔托名,無忌憚至此,今古蓋一轍云。” |
久將 | 久將 《三國志·吳志·孫皎傳》:“昔 周瑜 程普 為左右部督,共攻 江陵 ,雖事決于 瑜 , 普 自恃久將,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幾敗國事。” |
周道 | 周道 (東漢末年東吳軍事家)周道 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人,東漢末年東吳名將,軍事家,任東吳三軍大都督,周瑜親長兄。 |
瘡口 | 瘡口 詞目:瘡口 拼音:chuàng kǒu 詳細解釋 潰瘍處;創口。 宋 周密 《齊東野語·經驗方》:“以淡虀水滌瘡口。” 宋 周敘 《洛陽花木記》:“接頭系縛欲密,勿令透風,不可令雨濕,瘡口接頭必以細土覆之,不可令人觸動。”《三國演義》第五一回:“ 丁 徐 二將救得 周瑜 到帳中,喚行軍醫者用鐵鉗子拔出箭頭,將金瘡藥敷掩瘡口。” |
瘡口 | 瘡口 詞目:瘡口 拼音:chuàng kǒu 詳細解釋 潰瘍處;創口。 宋 周密 《齊東野語·經驗方》:“以淡虀水滌瘡口。” 宋 周敘 《洛陽花木記》:“接頭系縛欲密,勿令透風,不可令雨濕,瘡口接頭必以細土覆之,不可令人觸動。”《三國演義》第五一回:“ 丁 徐 二將救得 周瑜 到帳中,喚行軍醫者用鐵鉗子拔出箭頭,將金瘡藥敷掩瘡口。” |
后援 | 后援 后援:漢語詞語 后援:周柏豪演唱歌曲 后援 (漢語詞語)援軍。亦泛指在后面的支援力量。《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此天以君授孤也” 裴松之 注引 晉 虞溥 《江表傳》:“卿與 子敬 、 程公 便在前發,孤當續發人眾,多載資糧,為卿后援。”《元朝秘史》卷十三:“ 速別額臺 做 者別 后援, 脫忽察兒 做 別額臺 后援,令三人從 回回 住的城外繞去,不許動他百姓。” 冰心 《斯人獨憔悴》:“盼望他們一齊醒悟過來,鼓起民氣,可以做政府的后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