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帶以字的成語 (483個)

    381

    鎰稱銖

    成語拼音:
    yǐ yì chēng zhū
    成語解釋:
    用鎰同銖相比,表示力量處于絕對優勢。
    成語出處:
    《孫子·形》:“故勝兵若鎰稱銖,敗兵若銖稱鎰。”王皙注:“言銖、鎰者,明輕重之至也。”
    382

    當百

    成語拼音:
    yī yǐ dāng bǎi
    成語解釋:
    一人抵過百人。極言勇猛。
    成語出處:
    清·李漁《比目魚》第十四回:“楚玉也自領全軍殺將前去。及至兩不相對,真個人強馬壯,一當百。殺得那些山賊,抱頭而竄。”
    383

    一當百

    成語拼音:
    yǐ yī dāng bǎi
    成語解釋:
    當:抵得上。一個人抵擋百個人。形容軍隊英勇善戰
    成語出處:
    明·李騰芳《山居雜著·文字法35則》:“大約古人用字,如將用兵,無不一當百。”
    384

    義斷恩

    成語拼音:
    yǐ yì duàn ēn
    成語解釋:
    用大義割斷私恩。謂秉公行事,不徇私情。
    成語出處:
    《晉書·劉毅傳》:“凡所立品設狀者,求人才理物也,非虛飾名譽,相為好丑。雖孝悌之行,不施朝廷,故門外之事,義斷恩。”
    385

    待勞

    成語拼音:
    yì yǐ dài láo
    成語解釋:
    逸待勞。
    成語出處:
    宋陳師道《擬御試武舉策》:“逸待勞,久待變,亡費而有備,可謂善矣。”
    386

    逸待勞

    成語拼音:
    yǐ yì dài láo
    成語解釋:
    逸:安閑;勞:疲勞。用安閑之己待疲勞之敵。指自己養精蓄銳;等敵人疲勞后;待機痛擊疲勞之敵。
    成語出處:
    先秦 孫武《孫子 軍爭》:“近待遠,佚待勞,飽待饑,此治力者也。”
    387

    佚待勞

    成語拼音:
    yǐ yì dài láo
    成語解釋:
    見“逸待勞”。
    成語出處:
    《孫子·軍爭》:“近待遠,佚待勞,飽待饑,此治力者也。”
    388

    玉抵鵲

    成語拼音:
    yǐ yù dǐ què
    成語解釋:
    漢桓寬《鹽鐵論·崇禮》:“南越孔雀珥門戶,昆山之旁玉璞抵烏鵲。”抵,拋擲。后玉抵鵲”比喻有珍貴之物而不知愛重。
    成語出處:
    漢·桓寬《鹽鐵論·崇禮》:“南越孔雀珥門戶,昆山之旁玉璞抵烏鵲。”
    389

    當十

    成語拼音:
    yī yǐ dāng shí
    成語解釋:
    當:相當。一個人抵擋十個人。形容軍隊英勇善戰。
    成語出處:
    《戰國策 齊策一》:“一而當十,十而當百,百而當千。《史記 項羽本紀》:“楚戰士無不一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390

    一當十

    成語拼音:
    yǐ yī dāng shí
    成語解釋:
    一個人可抵擋十個人。形容少勝多;英勇善戰。
    成語出處:
    《戰國策 齊策一》:“一而當十,十而當百,百而當千。”《史記 項羽本紀》:“楚戰士無不一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391

    玉抵烏

    成語拼音:
    yǐ yù dǐ wū
    成語解釋:
    見“玉抵鵲”。
    成語出處:
    北齊·劉晝《新論·辯施》:“昆山之下,玉抵烏;彭蠡之濱,魚食犬,而人不愛者,非性輕財,所豐故也。”
    392

    一奉百

    成語拼音:
    yǐ yī fèng bǎi
    成語解釋:
    奉:供養。用一個人生產的物品供養一百個人。指生產的人少,消費的人多。
    成語出處:
    漢 王符《潛夫論 浮侈》:“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婦桑,百人衣之;一奉百,孰能供之?”
    393

    噎廢餐

    成語拼音:
    yǐ yē fèi cān
    成語解釋:
    由于吃飯打噎,便不敢再進食。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應做的事情。
    成語出處:
    《南史 賀琛傳》:“卿又云‘百司莫不奏事,詭競求進’。今不許外人呈事,于義可否?噎廢餐,此之謂也。”
    394

    夷伐夷

    成語拼音:
    yǐ yí fá yí
    成語解釋:
    夷:舊指外族或外國。指在軍事上利用對方本身的矛盾,使自相沖突,削弱力量。
    成語出處: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鄧訓傳》:“議者咸羌、胡相攻,縣官之利,夷伐夷,不宜禁護。”
    395

    義割恩

    成語拼音:
    yǐ yì gē ēn
    成語解釋:
    義:道義。用大義割斷私恩。指秉公辦事,不殉私情。
    成語出處:
    《漢書·孝成趙皇后傳》:“夫小不忍亂大謀,恩之所不能已者義之所割也。”
    396

    夷攻夷

    成語拼音:
    yǐ yí gōng yí
    成語解釋:
    ①使夷人自相攻伐。本是封建統治階級對少數民族實行的一種民族分化政策。②晚清時,亦指利用西方的科學技術來對付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
    成語出處:
    《漢書·晁錯傳》:“蠻夷攻蠻夷,中國之形也。”顏師古注:“不煩華夏之兵,使其同類互相攻擊也。”《明史·李材傳》:“給事中唐堯欽等亦言:‘材夷攻夷,功不可泯。’”
    397

    貫之

    成語拼音:
    yī yǐ guàn zhī
    成語解釋:
    用一種學說貫穿一切事物;也有自始至終貫徹到底的意思。
    成語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里仁》:“參乎!吾道一貫之。”
    398

    牙還牙

    成語拼音:
    yǐ yá huán yá
    成語解釋:
    用牙咬來對付牙咬。比喻針鋒相對地進行回擊。
    成語出處:
    《舊約全書 申命記》:“眼還眼,牙還牙,手還手,腳還腳。”
    399

    眼還眼

    成語拼音:
    yǐ yǎn huán yǎn
    成語解釋:
    用瞪眼回擊瞪眼。比喻用對方使用的手段來回擊對方。
    成語出處:
    《舊約全書 申命記》:“眼還眼,牙還牙,手還手,腳還腳。”
    400

    眼還眼,牙還牙

    成語拼音:
    yǐ yǎn huán yǎn,yǐ yá huá yá
    成語解釋:
    用瞪眼回擊瞪眼,用牙齒咬人對付牙齒咬人。指對方使用什么手段,就用什么手段進行回擊。
    成語出處:
    《舊約全書 申命記》:“眼還眼,牙還牙,手還手,腳還腳。”
    * 以的成語,帶以字的成語,包含以字的成語。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