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er的成語 (1332個)

    1061

    一不做,二不休

    成語拼音:
    yī bū zuò,èr bù xiū
    成語解釋:
    原意是要么不做,做了就索興做到底。指事情既然做了開頭,就索興做到底。
    成語出處:
    唐 趙元一《奉天錄》第四卷:“光晟臨死而言曰:‘傳語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
    1062

    一不作,二不休

    成語拼音:
    yī bù zuò,èr bù xiū
    成語解釋:
    要么不做,做了就索興做到底。指事情既然做了開頭,就索興做到底
    成語出處: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六回:“索性讓我一不作,二不休,見一個殺一個,見兩個殺一雙,殺個爽快。”
    1063

    一蹴而成

    成語拼音:
    yī cù ér chéng
    成語解釋:
    見“一蹴而就”。
    成語出處:
    鄒韜奮《什么事不可能》:“賴奧維一九○三年的飛機也還不是一蹴而成的。”
    1064

    一差二錯

    成語拼音:
    yī chà èr cuò
    成語解釋:
    可能發生的意外或差錯。
    成語出處: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117回:“孩子也大了,倘或你父親有個一差二錯,又耽擱住了,或者有個門當戶對的來說親。”
    1065

    一蹴而得

    成語拼音:
    yī cù ér dé
    成語解釋:
    見“一蹴而就”。
    成語出處:
    茅盾《路》十二:“現在,他們認為勝利不能一蹴而得,必須用持久戰。”
    1066

    一長二短

    成語拼音:
    yī cháng èr duǎn
    成語解釋:
    指意外的災禍或事故。
    成語出處:
    清 李漁《凰求鳳 假病》:“若有一長二短,叫我怎生舍得。”
    1067

    一蹴而就

    成語拼音:
    yī cù ér jiù
    成語解釋:
    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可以成功。形容輕易地取得成功。也作“一蹴而成”。
    成語出處:
    宋 蘇洵《上田樞密書》:“天下之學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
    1068

    揚長而去

    成語拼音:
    yáng cháng ér qù
    成語解釋:
    揚長:大模大樣的樣子。丟下別人;大模大樣地離去。也作“徉長而去”。
    成語出處: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說罷,深深一揖,揚長而去。”
    1069

    一差二誤

    成語拼音:
    yī chà èr wù
    成語解釋:
    指意外的差錯和失誤。
    成語出處:
    《京本通俗小說·快嘴李翠蓮記》:“罷,罷,我兩口也老了,管你不得,只怕有些一差二誤,被人恥笑。”
    1070

    一丁點兒

    成語拼音:
    yī dīng diǎn ér
    成語解釋:
    形容極少或極小
    成語出處:
    周作人《自己的文章》:“寫文章也微微懂得一點苦甘冷暖,結果只有‘一丁點兒’的知。”
    1071

    易地而處

    成語拼音:
    yì dì ér chǔ
    成語解釋:
    換一換所處的地位。比喻為對方想一想。
    成語出處:
    三國 魏 曹髦《少康、漢高祖論》:“社稷幾傾,若與少康易地而處,或未能復大禹之績也。”
    1072

    韞櫝而藏

    成語拼音:
    yùn dú ér cáng
    成語解釋:
    把玉裹在匣子里藏起來。比喻懷才隱退。
    成語出處: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58回:“兩位將軍,有些神箭,當奏聞吾王,美玉不可韞櫝而藏。”
    1073

    引而不發

    成語拼音:
    yǐn ér bù fā
    成語解釋:
    引:拉引;發:射箭。拉長了弓弦;但不把箭射出去。比喻作好一切準備;等待時機;也可比喻善于啟發引導。
    成語出處: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上》:“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1074

    言而不信

    成語拼音:
    yán ér bù xìn
    成語解釋:
    見“言而無信”。
    成語出處:
    《淮南子·泰族訓》:“施而不仁,言而不信,怒而不威,是以外貌為之者也。”
    1075

    掩耳蹙頞

    成語拼音:
    yǎn ěr cù è
    成語解釋:
    蹙:皺起;頞:鼻梁。捂著耳朵,皺著鼻子。形容極其厭惡
    成語出處:
    唐·柳宗元《河間婦傳》:“自是雖戚里為邪行者,聞河間之名,則掩耳蹙頞,皆不欲道之。”
    1076

    咬耳朵

    成語拼音:
    yǎo ěr duǒ
    成語解釋:
    指耳語
    成語出處: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1回:“又同管家大爺咬耳朵,說他自己不敢冒昧。”
    1077

    掩耳盜鈴

    成語拼音:
    yǎn ěr dào líng
    成語解釋:
    掩:遮蓋;盜:偷。把耳朵捂住偷鈴鐺;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不會聽見。比喻自欺欺人。
    成語出處:
    戰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1078

    養兒待老,積谷防饑

    成語拼音:
    yǎng ér dài lǎo,jī gǔ fáng jī
    成語解釋:
    指養育兒子以防老年無依靠,保存谷物為防備饑荒。同“養兒防老,積谷防饑”。
    成語出處: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22卷:“自古道,‘養兒待老,積谷防饑。’你我年過四旬,尚無子嗣。光陰似箭,眨眼頭白。百年之事,靠著何人?”
    1079

    養兒代老,積谷防饑

    成語拼音:
    yǎng ér dài lǎo,jī gǔ fáng jī
    成語解釋:
    指養育兒子以防老年無依靠,保存谷物為防備饑荒。同“養兒防老,積谷防饑”。
    成語出處:
    元·高明《琵琶記·牛小姐諫父》:“爹爹,正是養兒代老,積谷防饑。”
    1080

    以耳代目

    成語拼音:
    yǐ ěr dài mù
    成語解釋:
    拿聽到的代替親眼看到的。指不親自去調查了解,光聽信別人說的。
    成語出處:
    臧克家《以耳代目之類》:“這種~的情況是令人吃驚的,但這種情況卻并不是罕見的。”
    * er成語,er的成語,帶er的成語。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