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er的成語 (1332個)

    501

    教婦初來,教兒嬰孩

    成語拼音:
    jiào fù chū lái,jiào ér yīng hái
    成語解釋:
    指對一個人施加教育應該及時及早。
    成語出處: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教子》:“俗諺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誠哉斯語!”
    502

    及鋒而試

    成語拼音:
    jí fēng ér shì
    成語解釋:
    及:乘;鋒:鋒利,比喻士氣高昂;試:試用。趁鋒利的時候用它。原指乘士氣高漲的時候使用軍隊,后比喻乘有利的時機行動。
    成語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高祖本紀》:“軍吏士卒皆山東之人也。日夜企而望歸,及其鋒而用之,可以有大功。”
    503

    及瓜而代

    成語拼音:
    jí guā ér dài
    成語解釋:
    及:到。到明年瓜熟時派人接替。指任職期滿由他人繼任。
    成語出處:
    《左傳·莊公八年》:“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
    504

    揭竿而起

    成語拼音:
    jiē gān ér qǐ
    成語解釋:
    揭:舉;竿:竹竿;指旗幟。揭竿為旗;奮起反抗。泛指人民起義。
    成語出處:
    漢 賈誼《過秦論》:“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505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成語拼音:
    jū gōng jìn cuì,sǐ ér hòu yǐ
    成語解釋:
    指勤勤懇懇,竭盡心力,為革命,為人民奮斗終身。
    成語出處:
    三國 蜀 諸葛亮《后出師表》:“臣鞠躬盡力,死而后已。”
    506

    鞠躬盡力,死而后已

    成語拼音:
    jú gōng jìn lì,sǐ ér hòu yǐ
    成語解釋:
    恭敬勤謹,盡心竭力工作,一直到死為止。
    成語出處:
    三國·蜀·諸葛亮《后出師表》:“臣鞠躬盡力,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507

    敬鬼神而遠之

    成語拼音:
    jìng guǐ shén ér yuǎn zhī
    成語解釋:
    敬之而不親近之意。指對某些人所持的一種態度,即不愿理睬他,又怕得罪他,對他客客氣氣,絕不接近
    成語出處:
    春秋·魯·孔丘《論語·雍也》:“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508

    酒酣耳熱

    成語拼音:
    jiǔ hān ěr rè
    成語解釋:
    酣:酒喝得痛快。酒喝得正痛快;耳朵發熱。形容酒興正濃。
    成語出處:
    三國 魏 曹丕《與吳質書》:“每至觴酌流行,絲竹并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當此之時,忽然不自知樂也。”
    509

    盡歡而散

    成語拼音:
    jìn huān ér sàn
    成語解釋:
    盡情歡樂之后,才分別離開。多指聚會、宴飲或游樂。
    成語出處: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九回:“命酒更酌,盡歡而散。”
    510

    絕裾而去

    成語拼音:
    jué jū ér qù
    成語解釋:
    絕裾:扯斷衣襟。形容離去的態度十分堅決。
    成語出處: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尤悔》:“溫公初受,劉司空使勸進,母崔氏固駐之,嶠絕裾而去。”
    511

    見機而行

    成語拼音:
    jiàn jī ér xíng
    成語解釋:
    看具體情況靈活辦事。
    成語出處:
    《易·系辭下》:“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512

    見幾而作

    成語拼音:
    jiàn jī ér zuò
    成語解釋:
    幾:通“機”,時機;作:行動。指抓住有利時機及時采取行動
    成語出處:
    《周易 系辭下》:“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513

    見機而作

    成語拼音:
    jiàn jī ér zuò
    成語解釋:
    看到適當時機立即行動。
    成語出處:
    三國 蜀 諸葛亮《將苑 應機》:“夫必勝之術,合變之形,在于機也。非智者孰能見機而作乎?”
    514

    見幾而作

    成語拼音:
    jiàn jī ér zuò
    成語解釋:
    幾:苗頭;作:行動。指發現一點苗頭就立刻采取措施。
    成語出處:
    《周易 系辭下》:“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515

    見可而進

    成語拼音:
    jiàn kě ér jìn
    成語解釋:
    見到形勢有利就進軍。后指有把握就行動。
    成語出處:
    漢 荀悅《漢紀 高帝紀》:“趙兵出國迎戰,見可而進,知難而退,懷內顧之心,無必死之計。”
    516

    見可而進,知難而退

    成語拼音:
    jiàn kě ér jìn,zhī nán ér tuì
    成語解釋:
    根據實際情況決定進攻和退卻。
    成語出處:
    漢 荀悅《漢紀 高帝紀》:“趙兵出國迎戰,見可而進,知難而退,懷內顧之心,無必死之計。”
    517

    疾雷不及塞耳

    成語拼音:
    jí léi bù jí sāi ěr
    成語解釋:
    比喻事情或動作來得突然,使人來不及防備。同“疾雷不及掩耳”。
    成語出處:
    《淮南子 兵略訓》:“故善用兵者,見敵之虛,乘而勿假也,追而勿舍也,迫而勿去也,擊其猶猶,陵其與與,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
    518

    捷雷不及掩耳

    成語拼音:
    jié léi bù jí yǎn ěr
    成語解釋:
    猶迅雷不及掩耳。比喻事起突然,不及防備。
    成語出處:
    《晉書·苻堅載記上》:“此捷濟上機,所謂捷雷不及掩耳。”
    519

    疾雷不及掩耳

    成語拼音:
    jí léi bù jí yǎn ěr
    成語解釋:
    突然響起雷聲,使人來不及掩耳。比喻事情或動作來得突然,使人來不及防備。
    成語出處:
    《六韜 軍勢》:“善者從而不擇,巧者一決而不猶豫,故疾雷不及掩耳,卒電不及瞬目。”
    520

    疾雷不暇掩耳

    成語拼音:
    jí léi bù xiá yǎn ěr
    成語解釋:
    比喻事情或動作來得突然,使人來不及防備。同“疾雷不及掩耳”。
    成語出處:
    晉 傅玄《傅子 闕題》:“我欲戰而彼不欲戰者,我鼓而進之若山崩河溢,當其沖者摧,值其鋒者破,所謂疾雷不暇掩耳,則又誰御之。”
    * er成語,er的成語,帶er的成語。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