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大全

張伯端(公元983年— 1082年),一說(公元984年—1082年),道教南宗初祖,字平叔,號紫陽、紫陽山人,后改名用成(或用誠)。人稱“悟真先生”,傳為“紫玄真人”,又尊為“紫陽真人”。臨海(今屬浙江)人。自幼博覽群書,學貫古今中外,涉獵諸種方術。張伯端與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賢真人薛式、泥丸翠虛真人陳楠、瓊炫紫虛真人白玉蟾被奉為“全真道南五祖”(“北五祖”為:東華帝君王玄甫、正陽帝君鐘離權、純陽帝君呂洞賓、純佑帝君劉海蟾、輔極帝君王重陽)。張伯端真人之師為劉海蟾,桂林劉仲遠真人系張伯端真人所度化。

王繼鵬(?―939年8月29日),后改名王昶,閩太宗王延鈞長子,母南漢清遠公主劉德秀,五代十國時期閩國君主。原封福王。寵妾李春燕本為王延鈞的宮女,王繼鵬與之私通,因此向繼母陳金鳳求助,說服王延鈞將其賜給王繼鵬。閩永和元年(935年),與李仿政變,殺王延鈞,繼位稱帝,封李春燕為賢妃。次年(936年),改元通文,再封李春燕為皇后。王繼鵬亦如其父,十分寵信道士陳守元,連政事亦與之商量,興建紫微宮,工程浩大更勝寶皇宮,又因工程繁多而費用不足,因此賣官鬻爵,橫征暴斂。后被拱宸、朱文進等禁軍將領發動兵變所殺。
庾傳素(生卒年里不詳),仕前蜀王建,起家蜀州刺史,累官至左仆射,兼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天漢元年(九一七),為宦官唐文康所譖,罷為工部尚書;未幾,改兵部。后主王衍即位,加太子少保,復兼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前蜀亡,降后唐,授刺史。
元晟,生卒年不詳,河南洛陽人。玄宗天寶中師事蕭穎士,曾應進士試。十三載(754)在長安,與劉太真等12人同送蕭穎士赴河南參軍任。后隱居杭州于潛縣潛山。事跡散見皇甫冉《送元晟歸潛山所居》、《唐詩紀事》卷二七。《全唐詩》存其詩1首。

李延壽,生卒年待考。唐代史學家,今河南安陽市人。貞觀年間,做過太子典膳丞、崇賢館學士,后任御史臺主簿,官至符璽郎,兼修國史。他曾參加過官修的《隋書》、《五代史志》(即《經籍志》)、 《晉書》及當朝國史的修撰,還獨立撰成《南史》、《北史》和《太宗政典》(已佚)。《新唐書》對兩書評價頗高,稱“其書頗有條理,刪落釀辭,過本書遠甚。”。
王季文,字宗素,池陽人。據記載,年少時居住在九華,遇到過異人,授其九仙飛化之術(野史)。咸通中期,考過進士,官授秘書郎,后來因為生病,辭官后回歸到九華,每一日在山中龍潭沐浴,不論寒暑,直到死去。
字魯瞻,號秋巘。長沙(今屬湖南省)人,寓居溧陽(今屬江蘇省)。生卒年不詳。宋代丞相趙葵后代。早年遭遇魯王(雕阿不刺,弘吉刺氏貼木之子)誣謗而退居江南。趙巖長于詩,在太長公主前曾立賦八首七律,大受贊賞,得公主賞賜甚盛。而其出門即將金銀器皿“皆碎而為分,惠官中從者及寒士”(元·孔靜齋《至正直記》卷一“趙巖樂府”條)。趙巖又好酒,人稱“醉后可頃刻賦詩百篇,時人皆推羨之”。然一生潦倒,晚年醉病而卒,遺骨歸長沙。其散曲僅存小令一首。但此曲筆調活潑,構思頗見新意,在元曲中亦可算作佳作。

劉元卿 (1544-1609),字調甫,號旋宇,一號瀘瀟,江西省萍鄉市蓮花縣坊樓南陂藕下村人。明朝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江右四君子”之一,江右王門后期大家,在理學、教育和文學等領域皆卓有成就,著述甚豐,有《劉聘君全集》,其寓言集《賢奕篇》被收入“四庫全書”。
徐瑞(1255~1325),字山玉,號松巢,江西鄱陽人。南宋度宗咸淳間應進士舉,不第。祖父云巖、叔祖東綠皆善詩,叔父潔山居士,弟可玉、宗玉,從弟楚玉、蘭玉皆有文才,次第任散官。諸弟宦歸,各營別墅,極泉池之勝,日夕詠棣其中。時與黎廷瑞、月灣吳存、仇遠景、湯琛及周應極、許季蕃友善,而與黎廷瑞、吳存住處較近,過從甚密。元延祐四年(1317)以經明行修,推為本邑書院山長。未幾歸隱于家,巢居松下,自號松巢。花晨月夕隨所賦,逐年筆記之。時來郡城,則與三五師友觥籌交錯,于東湖、芝山之間更相唱和,亦無虛日。所著則《松巢漫稿》,卒年七十一。吳存挽之曰:“善人已矣,空留千百年番水之名;后世知之,當在數十卷松巢之稿!”其見重于當時如此。后許竹南《有懷》詩云:“江北江南老弟昆,三生文會幾評論。蚤知傾蓋頭俱白,悔不連床話共溫。洲沒草枯芳士歇,巢傾鶴去故枝存。至今惟有灣頭月,照我溪南水竹村。”
柯丹邱,生平不詳。僅明代張大復《寒山堂曲譜》 卷前的《譜選古今散曲傳奇集總目》中,在《荊釵記》劇下, 注稱作者為“吳門學究敬先書會柯丹邱”。由此知柯氏為蘇州人,大概是書會中的職業劇作家。
王大學士即元代集賢大學士王約〔公元1252至1333年〕字彥博,號豫齋,贈文定公,亦稱大梁王文定公。生于元憲宗二年,卒于文宗至順四年,年八十二歲。祖父王通為汴京三槐堂之后,宋末避亂遷真定(今河北正定)。王約性穎悟,風格不凡,嘗從魏初游博覽經史,工文辭。至元十三年,(公元一二七六年)翰林學士王盤薦為從事,累拜監察御史。
號默希子,錢塘(今浙江杭州)天目山人。道士,通儒學,無意于名利。居天臺山云蓋峰虎頭巖石室中10余年,日以修煉自樂。武宗會昌初,詔浙東觀察使召之,乃獻詩自陳,終不赴。后絕粒而卒,年82歲。事跡見《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〇、《三洞群仙錄》卷六。著作今存《通玄真經注》12卷,收入《正統道藏》;《天臺山記》1卷,有《古逸叢書》本。《全唐詩》存詩3首。
劉昫(887年—946年),字耀遠,中國五代時涿州歸義(今屬河北)人,后晉政治家。后唐莊宗時任太常博士、翰林學士。后晉時,官至司空、平章事。后晉出帝開運二年(945年)招撰《唐書》(《舊唐書》)200卷。實為趙瑩諸人所作。
黃載:詞作家,具體生平不詳,詩詞以描寫山水、花鳥為主,類似于唐代的田園派。全宋詞收錄其詞五首《畫錦堂》(牡丹)、《隔浦蓮》(荷花)、《洞仙歌》、《孤鸞》、《東風第一枝》(探梅),其中以《隔浦蓮》荷花最為出名。
黃圖安(?~1659) ,字四維,奉天人。明末清初官員。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東昌府堂邑縣(今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人)。明崇禎十年(1637)中進士,授推官,歷保定府推官、廬江知縣,遷吏部主事、吏部員外郎。其后,改任易州道。清軍入關,他率部歸降,仍任原職。以鎮壓農民起義軍有功升任甘肅巡撫,旋改調寧夏巡撫。后清廷以故意規避罪將其革職。順治九年(1652)因范文程力請,以僉都御史再任寧夏巡撫。順治十四年(1657)考滿,加副都御史銜。后,他以“舉薦非人罪”被降5級,不久卒。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寧夏巡撫黃圖安疏浚唐徠渠和漢延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