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端的詩詞(共28首)
張伯端(公元983年— 1082年),一說(公元984年—1082年),道教南宗初祖,字平叔,號紫陽、紫陽山人,后改名用成(或用誠)。人稱“悟真先生”,傳為“紫玄真人”,又尊為“紫陽真人”。臨海(今屬浙江)人。自幼博覽群書,學貫古今中外,涉獵諸種方術。張伯端與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賢真人薛式、泥丸翠虛真人陳楠、瓊炫紫虛真人白玉蟾被奉為“全真道南五祖”(“北五祖”為:東華帝君王玄甫、正陽帝君鐘離權、純陽帝君呂洞賓、純佑帝君劉海蟾、輔極帝君王重陽)。張伯端真人之師為劉海蟾,桂林劉仲遠真人系張伯端真人所度化。
1
《朱渙》 宋·張伯端
白云封斷仙巖路,重重洞門深窈。
翠竹籠煙,蒼崖濺瀑,古木陰森回抱。
壇空不老。
鎖一片莓臺、幾叢莎草。
2
《西江月(七)》 宋·張伯端
人我眾生壽者,寧分彼此高低。
法身通照沒吾伊。
念念體分同異。
見是何曾是是,聞非未必非非。
往來諸用不相知。
生死誰能礙你。
4
《解佩令》 宋·張伯端
修行之士,功勤不小。
識五行、逆順顛倒。
妙理玄玄。
玉爐中、龍蟠虎踞,金鼎內、煉成至寶。
陽神離體,杳杳冥冥,剎那間、游偏三島。
出入純熟,按捺住、別尋玄妙。
合真空,太虛是了。
5
《滿庭芳》 宋·張伯端
真鐵牛兒,形容丑惡,性剛偏好爭馳。
人人皆有,那角解牽騎。
種就黃芽滿院,更須用、神水澆之。
宮里,若無此獸,安得似嬰兒。
6
《西江月(十三)》 宋·張伯端
丹是色身至寶,煉成變化無窮。
更于性上究真宗。
決了死生妙用。
不待他身后世,現前獲福神通。
自從龍虎著斯功。
爾后誰能繼踵。
7
《西江月(十二)》 宋·張伯端
欲了無生妙道,莫如自見真心。
真心無相亦無音。
清凈法身只恁。
此道非無外有,非中亦莫求尋。
二邊俱遣棄中心。
見了名為上品。
9
《西江月(十)》 宋·張伯端
悟了莫求寂滅,隨緣只接群迷。
尋常邪見及提攜。
方便指歸實際。
五眼三身四智,六度萬行修齊。
圓光一顆好摩尼。
利物兼能自利。
12
《西江月(六)》 宋·張伯端
對鏡不須強滅,假名權立菩提。
色空明暗本來齊。
真妄體分兩種。
悟則便名靜土,更無天竺曹溪。
誰言極樂在天西。
了則彌陀出世。
13
《西江月(五)》 宋·張伯端
善惡一時妄念,榮枯都不關心。
晦明隱顯任浮沉。
隨分饑餐渴飲。
神靜湛然常寂,不妨坐臥歌吟。
一池秋水碧仍深。
風動魚驚盡任。
14
《西江月(四)》 宋·張伯端
法法法元無法,空空空亦非空。
靜喧語默本來同。
夢里何曾說夢。
有用用中無用,無功功里施功。
還如果熟自然紅。
莫問如何修種。
15
《西江月(三)》 宋·張伯端
我性入諸佛性,諸方佛性皆然。
亭亭蟾影照寒泉。
一月千潭普現。
小則毫分莫識,大時遍滿三千。
高低不約信方圓。
說甚短長深淺。
16
《西江月(二)》 宋·張伯端
本自無生無滅,強將生滅區分。
只如罪福亦何根。
妙體何曾增損。
我有一輪明鏡,從來只為蒙分。
今朝磨瑩照乾坤。
萬象超然難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