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書的讀音 通知書的意思
通知書 通知書,漢語詞匯,拼音為tōng zhī shū,指以書面告知的形式,送達到被告知人的手里。
- 通
- 知
- 書
“通知書”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tōng zhī shū]
- 漢字注音:
- ㄊㄨㄥ ㄓ ㄕㄨ
- 簡繁字形:
- 通知書
- 是否常用:
- 否
“通知書”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通知書 tōngzhīshū
(1) [notice]∶關于某事物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警告或告知書
終止條約通知書
(2) [advice note]∶通知單
貨運通知書
辭典解釋
通知書 tōng zhī shū ㄊㄨㄥ ㄓ ㄕㄨ 通知的文件。
如:「開會通知書」、「入學通知書」。
德語 Benachrichtigung, Mitteilung _(als Schriftstück)? (S)?
法語 lettre de convocation
網絡解釋
通知書
通知書,漢語詞匯,拼音為tōng zhī shū,指以書面告知的形式,送達到被告知人的手里。
“通知書”的單字解釋
【通】:[tōng]1.沒有堵塞,可以穿過:管子是通的。山洞快要打通了。這個主意行得通。2.用工具戳,使不堵塞:用通條通爐子。3.有路達到:四通八達。火車直通北京。4.連接;相來往:溝通。串通。私通。通商。互通有無。5.傳達;使知道:通知。通報。通個電話。6.了解;懂得:通曉。精通業務。粗通文墨。不通人情。他通三國文字。7.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日本通。萬事通。8.通順:文章寫得不通。9.普通;一般:通常。通病。通例。通稱。10.姓。[tòng]用于動作:打了三通鼓。挨了一通兒說。
【知】:[zhī]1.曉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覺(有感覺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溫故知新。知難而進。知情達理。2.使知道:通知。知照。3.學識,學問:知識,求知。無知。4.主管:知縣(舊時的縣長)。知府。知州。知賓(指主管招待賓客的人。亦稱“知客”)。5.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6.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zhì]古同“智”,智慧。
【書】:1.“書”的繁體字。2.有文字或圖畫的冊子:“教科書”﹑“圖畫書”﹑“百科全書”。3.信件:“家書”﹑“情書”。唐?杜甫《石壕吏詩》:“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4.文件:“證書”﹑“說明書”﹑“申請書”。《儒林外史?第十九回》:“卻因講親的時節,不曾寫個婚書,沒有憑據。”5.字體:“草書”﹑“楷書”﹑“隸書”。《隋書?卷六十八?閻毗傳》:“能篆書,工草隸。尤善畫,為當時之妙。”6.見“六書”。7.姓。如清代有書綸。8.寫:“請以中文書寫。”、“大書凌煙閣三字。”9.記載。《周禮?地官?黨正》:“正歲屬民讀法,而書其德行道藝。”
“通知書”的相關詞語
* 通知書的讀音是:tōng zhī shū,通知書的意思:通知書 通知書,漢語詞匯,拼音為tōng zhī shū,指以書面告知的形式,送達到被告知人的手里。
基本解釋
通知書 tōngzhīshū
(1) [notice]∶關于某事物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警告或告知書
終止條約通知書
(2) [advice note]∶通知單
貨運通知書
辭典解釋
通知書 tōng zhī shū ㄊㄨㄥ ㄓ ㄕㄨ通知的文件。
如:「開會通知書」、「入學通知書」。
德語 Benachrichtigung, Mitteilung _(als Schriftstück)? (S)?
法語 lettre de convocation
通知書
通知書,漢語詞匯,拼音為tōng zhī shū,指以書面告知的形式,送達到被告知人的手里。【通】:[tōng]1.沒有堵塞,可以穿過:管子是通的。山洞快要打通了。這個主意行得通。2.用工具戳,使不堵塞:用通條通爐子。3.有路達到:四通八達。火車直通北京。4.連接;相來往:溝通。串通。私通。通商。互通有無。5.傳達;使知道:通知。通報。通個電話。6.了解;懂得:通曉。精通業務。粗通文墨。不通人情。他通三國文字。7.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日本通。萬事通。8.通順:文章寫得不通。9.普通;一般:通常。通病。通例。通稱。10.姓。[tòng]用于動作:打了三通鼓。挨了一通兒說。
【知】:[zhī]1.曉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覺(有感覺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溫故知新。知難而進。知情達理。2.使知道:通知。知照。3.學識,學問:知識,求知。無知。4.主管:知縣(舊時的縣長)。知府。知州。知賓(指主管招待賓客的人。亦稱“知客”)。5.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6.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zhì]古同“智”,智慧。
【書】:1.“書”的繁體字。2.有文字或圖畫的冊子:“教科書”﹑“圖畫書”﹑“百科全書”。3.信件:“家書”﹑“情書”。唐?杜甫《石壕吏詩》:“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4.文件:“證書”﹑“說明書”﹑“申請書”。《儒林外史?第十九回》:“卻因講親的時節,不曾寫個婚書,沒有憑據。”5.字體:“草書”﹑“楷書”﹑“隸書”。《隋書?卷六十八?閻毗傳》:“能篆書,工草隸。尤善畫,為當時之妙。”6.見“六書”。7.姓。如清代有書綸。8.寫:“請以中文書寫。”、“大書凌煙閣三字。”9.記載。《周禮?地官?黨正》:“正歲屬民讀法,而書其德行道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