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高考古詩詞鑒賞模擬訓練試題50例(一)

    高考古詩詞鑒賞
    1、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子規
    吳融①
    舉國②繁華委③逝川,羽毛飄蕩一年年。
    他山叫處花成血,舊苑春來草似煙。
    雨暗不離濃綠樹,月斜長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聲凄切,愁殺行人歸去船。
    【注】①吳融: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唐昭宗時在朝任職,一度受牽累罷官,流寓荊南(湖南一帶),本篇大約就寫在這個時候。②國:指故國。③委:舍棄,丟棄。
    1.頷聯在刻畫子規形象的時候主要運用了哪種藝術手法?有何表達效果?請簡要分析。(5分)
    2.詩人通過對子規的描繪表達了內心怎樣復雜的情感?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對比(1分)。在“他山”(指異鄉)啼血.飄蕩的杜鵑與“舊苑”(故國)春來,依然是一片草木榮生,郁郁蔥蔥,含煙吐霧,絲毫也不因子規的傷心而減損其生機的場景構成對比(2分);鮮明的表現了杜鵑孤身飄蕩.哀告無門的悲慘命運(2分)。
    或:反襯。用春草作反襯,用它們欣欣自如的神態進一步反襯.凸顯杜鵑的孤苦無告。
    如果答“夸張”(杜鵑啼血夸張地形容染紅了鮮花)和“比喻” (草似煙)的修辭,或答聯想.想象(將杜鵑啼血聯想成染紅了紅花),可酌情給分,最高不超過3分。答對偶不給分。
    2.既表達了作者由于受累罷官,流寓荊南時的仕途失意的痛苦之情(2分),又表達了遠離故土對故鄉的思念之情(2分)。全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1分),作者用漂泊孤苦、痛苦悲啼.居無定所的杜鵑自況,來表達情感(1分)。

    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九日
    杜甫
    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竹葉①于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
    殊方日落玄猿哭,舊國霜前白雁來。
    弟妹蕭條各何在,干戈衰謝兩相催!
    【注】①竹葉:竹葉青酒。
    1.頸聯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景象?運用了什么手法?(4分)
    2.結合全詩,簡要分析詩歌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4分)
    參考答案
    1.他鄉日落時分,黑猿聲聲悲啼,霜天秋晚,白雁南來的凄涼景象。渲染的手法,以西沉的落日、凄清的猿啼、故鄉南飛的白雁繪聲繪色地渲染凄清之境。(亦可答:對比的手法,異鄉之景與舊國之物的對比,黑猿與白雁的色彩對比。)(4分)
    2.思親懷鄉、衰老催人(年老多病)的感傷、遭逢戰亂傷時憂國的情懷。(4分)

    3.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野望
    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注】王績,唐詩人,字無功,自號東皋子,時稱“斗酒學士”,后棄官歸隱而終。
    1.簡析頷聯和頸聯在寫景方面的特點。(4分)
    2.簡要分析作者在這首詩中表達了怎樣的心情。(4分)
    參考答案
    1.動靜結合,由遠而近,頷聯寫詩人舉目遠望,山、樹一片秋色,在夕陽余輝中越發顯得蕭瑟;頸聯牧人與獵馬的歸來,使靜謐的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描繪了一幅山林秋晚圖,在閑逸、恬淡中,透露出幾分憂郁和苦悶。(4分)
    2.本詩借景抒情,先寫野望中的秋日田園牧歸之景,恬靜閑雅,流露出詩人歸隱后百無聊賴而彷徨的心情;(2分)尾聯用典表明在現實中難覓知音,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賢人伯夷和叔齊為知音,表現了作者的孤寂和苦悶惆悵之情。(2分)

    4.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和一首宋詩,回答問題。
    再過金陵①
    包佶
    玉樹歌終王氣收,雁行高送石城②秋。
    江山不管興亡事,一任斜陽伴客愁。
    石頭城
    宋劉翰
    離離芳草滿吳宮③,綠到臺城④舊苑東。
    一夜空江煙水冷,石頭明月雁聲中。
    【注】①此詩寫于安史之亂后。②石城:指南京,又稱為石頭城。③吳宮:此指三國時吳國的宮殿。④臺城:指六朝時的禁城(宮城),又稱“苑城”,是當時的皇帝用于辦公、居住的場所。
    1.這兩首詩都描寫了金陵城,請結合詩句分析兩詩景物描寫的異同。(5分)
    2.兩首詩各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情感,請作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相同點:①兩詩都描寫了金陵城凄涼、衰敗之景。(2分)不同點:①包詩運用擬人手法,寫江山不管天下興亡之事、任憑夕陽伴著客愁;(1分)劉詩運用動靜結合手法(或答視聽結合),寫所見離離芳草、臺城舊苑、空江煙水、明月高懸,又寫所聞空中雁聲。(1分)②劉詩的景物描寫有時間(從白天到黑夜)和空間(從吳宮到臺城)的變換,寫出了作者的所見所聞。(1分)說明:如學生能從以下角度回答兩詩不同點,給2分。包詩寫的是金陵秋景,寫秋高雁飛、殘照斜陽、江山依舊的凄涼蕭瑟之景;劉詩寫的是金陵春景,寫離離芳草、臺城舊苑、空江煙水、明月飛雁的悲涼寥落之景。(2分)
    2.①包詩抒發了作者對江山依舊、物是人非的慨嘆,表明六朝興亡皆由人事;(2分)借古諷今,表現作者對安史之亂后政事日非、家國衰敗的悲愁。(2分)(如回答作者過金陵的羈旅愁思給1分)②劉詩暗含古今盛衰對比,抒發了作者對金陵古城繁華不再、滄桑變化的深沉感慨。(2分)

    5.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春思
    賈至
    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歷亂李花香。
    東風不為吹愁云,春日偏能惹恨長。
    【注】賈至在唐肅宗朝曾因事貶為岳州司馬,“歷亂”:花開極茂盛。
    1.前兩句描繪出了一幅什么樣的景象?從整首詩來看,這兩句有什么作用?(5分)
    2.有人評價三、四兩句在情感的抒發上“構思新奇”,說說你的理解。(5分)
    參考答案
    1.①這首詩描繪出了一幅生機盎然的春景圖。春草叢生,草色青青,柳色嫩黃,柳絲飄拂;桃花盛開,李花飄香,花枝披離,花氣氤氳。(2分)②前兩句與后兩句形成對照,使所要表達的愁、恨顯得加倍強烈。畫面上的春光點染得越是明媚,春意越是喧鬧,就更能從反面襯托出詩人無法消除的深愁苦恨。(答“以樂景襯哀情”,反襯出詩人無法排遣的深愁苦恨,也可以)(3分)
    2.①這兩句不是直接抒發自己的愁情,而是運用擬人的手法借“東風”和“春日”來寫愁思。(2分) ②“東風不為吹愁去”,不說自己愁重難遣,而怨東風冷漠無不為遣愁;“春日偏能惹恨長”,不說因愁悶而百無聊奈,產生度日如年之感,卻反過來說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長。(2分)這樣,詩意的表現就更為曲折、含蓄、更有深度。(1分)
    6.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山路見梅感而有作
    錢起
    莫言山路僻,還被好風催。
    行客凄涼過,村籬冷落開。
    晚溪寒水照,晴日數蜂來。
    重憶江南酒,何因把一杯。
    【注】蜂,一本作“峰”。
    關于上面《山路見梅感而有作》一詩,清代紀昀有評價說“特有情韻”,還說“五、六(句)最佳”。請完成下面小題。
    1.詩中第六句“晴日數蜂來”,歷來版本有分歧,一作“蜂”,一作“峰”,請結合自己對詩作主旨的把握,談一談你會如何選用,并請簡要說明理由。(4分)
    2.請從創作手法運用的角度談一談你對紀昀“特有情韻”這一評價的理解。(4分)
    參考答案
    1.選“蜂”,落腳于梅花的馥郁的香(1分);梅花盡管生長于山中偏僻之地,但花香仍然有蜂來光顧,梅花之魅力可見一斑(1分),實際是以擬人手法來烘托花香之盛,借以抒人之懷(1分)。(意思對即可)選“峰”,落腳于梅花的峭拔高潔的品性(1分);梅花生長于山中偏僻之地,但其品性仍有山峰來輝映,自然超凡脫俗(1分);實際是用擬人手法來烘托其品性之高,借以抒人之懷(1分)。(意思對即可)
    2.此詩刻畫山梅,著力傳其神,開于冷僻之處,但并非全然沉寂(1分);借山梅抒發自己的感慨,關照了人的思想感情(1分),實際上是“興”的手法的運用(1分);詠山梅,旨在寫人,表意含蓄而又有情致,因此“特有情韻”(1分)。(意思對即可)

    7.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綿谷回寄蔡氏昆仲
    羅隱
    一年兩度錦江游,前值東風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礙馬,好云無處不遮樓。
    山牽別恨和腸斷,水帶離聲入夢流。
    今日因君試回首,淡煙喬木隔綿州。
    [注]綿谷:地名,今四川廣元縣。“蔡氏昆仲”,是羅隱游錦江時認識的兩兄弟。
    1.這首詩依次表現了詩人怎樣不同的感情?請作具體分析。(5分)
    2.詩歌中間兩聯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①首聯寫寫一年兩次游覽錦江,字里行間流露喜悅之情。②頷聯和頸聯寫取景寄情,寫告別錦江山水的離愁別恨,極言別去之難,以表達對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對他們的懷念。③尾聯回首遠望,又因寄書蔡氏兄弟之便,再抒發對錦江的留戀之情。(寫出感情2分,具體分析3分。)
    2.(1)表現手法: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②移情,③擬人,④虛實結合。
    (2)①頷聯中“芳草”“礙馬”,“好云”“遮樓”,詩人將人的感情賦予碧草和好云,說它們像友人一樣,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絆馬蹄遮樓臺,表現了朋友對客人(自己)的熱情和殷勤。②頸聯說山牽著“別恨”、水帶著“離聲”,表現了詩人自己對朋友的依戀難舍。(手法4分,分析2分。)

    8.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閑居
    姚合
    不自識疏鄙,終年住在城。
    過門無馬跡,滿宅是蟬聲。
    帶病吟雖苦,休官夢已清。
    何當學禪觀①,依止古先生?
    【注】禪觀:即禪理、禪道。
    1.本詩頷聯使用了什么藝術手法?請簡要分析。(5分)
    2.本詩塑造了怎樣的人物形象,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本詩使用了反襯和對比的藝術手法。(2分)第四句以充滿庭院的蟬鳴襯托出環境的清凈,以動襯靜更顯其靜。整聯又用無馬跡和滿是蟬聲進行對比,仍是寫出詩人住處少有訪客,生活清凈。(3分)
    2.本詩塑造了一個性喜清靜、追求清閑、具有閑情雅致的人物形象。分)詩人雖居城市,但門無馬跡、蟬聲滿宅,表明其性喜清凈,心遠自偏;(2分)休官不任,無憂傷之感,反覺夢都清閑;雖染病但不廢吟詠,更顯其志趣高雅。(2分)

    9.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軍城早秋
    嚴武
    昨夜秋風入漢關,朔云邊雪滿西山。
    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
    1.本詩中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主帥形象?(2分)
    2.這首詩的前兩句運用什么表達方式?有何作用?(3分)
    3.有人說“滿”字用得好,好在哪里呢?請具體分析。(3分)
    參考答案
    1.本詩塑造了一個具有剛毅果斷氣魄和勝利在握必勝信念的主帥形象。
    2.運用描寫的表達方式,描繪了軍城早秋的景象,既烘托了主帥形象,又渲染了大戰來臨前陰沉肅穆的氣氛。
    3.寒云低壓,月色清冷,再加上一個“滿”字,就把那陰沉肅穆的氣氛寫得更為濃重,這氣氛正似風云突變的前兆,大戰前的沉默

    10.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韋莊①
    滿耳笙歌滿眼花,滿樓珠翠勝吳娃②。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間富貴家。
    繡戶夜攢紅燭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卻愁宴罷青娥③散,揚子江頭月半斜。
    【注】①韋莊(約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陜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詩人韋應物的四代孫,五代前蜀詩人。韋莊曾經家陷黃巢兵亂,身困重圍,又為病困,寫作此詩時正值黃巢兵亂。②吳娃:吳俗謂好女為娃。③青娥:指年輕貌美的女子。
    1.分析全詩的結構層次。(5分)
    2.詩中“愁”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全詩是如何表現“愁”的?(6分)
    參考答案
    1.全詩共分二層。(2分)第一層,前六句,寫夜宴的歡樂景象。第二層,后兩句,寫宴罷后的愁苦之情。(3分)
    2.愁兵亂家危身被病困,富貴歡樂短暫一現,安寧難保。(2分)①以樂寫哀,以夜宴之樂反襯愁苦。(2分)②借景抒情,江頭月半,寄托愁情。(2分)
    11.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遙聞精舍鐘,泊舟微徑度深松。
    青山霽后云猶在,畫出西南四五峰。
    【注】精舍:僧、道居住或講道說法之所。
    1.從體裁角度看,這首詩是 。(1分)
    2.古典詩詞特別講究煉字,請簡要分析“畫”字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4分)
    3.劉熙載說過:“畫山者心有主峰,為諸峰所拱向;作字者心有主筆,為余筆所拱向。……善書者必爭此一筆。”你認為這首詩中的“主峰”“主筆”是哪一句?其余三句又是如何“拱向”這一句的?(5分)
    參考答案
    1.七言絕句。(1分,答出絕句即可得分)
    2.“峰”本來是景物中的客觀存在。用一“畫”字,似乎說“峰”本來并不存在,卻由造物以云為毫,蘸霖作墨,以天為紙即興“畫”出,不僅寫出“峰”的美妙如畫,而且傳達出“觀者”的驚奇與喜悅,使整首詩別有情趣。(4分,意思對即可)
    3.這首詩的“主峰”“主筆”是結尾一句。全詩先有溪上值雨聞鐘被吸引,又接微徑深松之穿越,再加上青山白云的襯托,“四五峰”被畫出也就自然而然了。倘若離開了前面三句的“拱向”則“四五峰”之“主筆”難以突出。(5分,指出最后一句主峰得1分,說出如何拱向給3分,語言表達1分

    1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曲江對酒
    杜甫
    苑外江頭坐不歸,水精宮殿轉霏微。
    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
    縱飲久判①人共棄,懶朝真與世相違。
    吏情更覺滄州②遠,老大徒傷未拂衣。
    【注】①判:同“拚”,不顧一切,豁出去。這里是“甘愿”。②滄州:水邊綠洲,古時常用來指隱士的居處。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2分)
    A.“苑外江頭坐不歸”,“苑”是指“宮苑”,“坐不歸”寫出了詩人想回但不能回去的無奈。
    B.“水精宮殿轉霏微”,“霏微”是迷蒙的樣子,這句話營造了一種虛空寥落的意境。
    C.尾聯表達出微官縛身,不能解脫,故而雖老大傷悲,也無可奈何,終未拂衣而去的意思。
    D.這首七律詩表現了杜甫在官場中無所作為,抱負難展,理想落空的苦痛。
    2.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記述杜甫將“桃花與共楊花語”,改為“桃花細逐楊花落”,請簡要分析這樣改的妙處。(3分)
    3.本詩中的“縱飲久判人共棄,懶朝真與世相違”與《旅夜書懷》詩中“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共同使用了哪種修辭手法(對偶除外)?試分析這種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3分)
    參考答案
    1.A(詩人不想回去)(2分)
    2.改后更切合詩人的心境,情景相諧。(2分)原句顯得過于恬適,跟詩人當時仕途失意,懶散無聊的心情不相吻合。(1分)
    3.反語(1分)我整日縱酒早就甘愿被人嫌棄,我懶于朝參的確有違世情,實際是說既然人家嫌棄我,不如借酒自遣,既然我不被世用何苦恭勤朝參。這樣正話反說更顯其牢騷愁苦之盛,妙在含蓄委婉。(2分)

    13.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移家別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
    黃鶯久住渾相識,欲別頻啼四五聲。
    1.作者采用什么藝術手法來表達他對湖上亭依戀難舍的深厚感情?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
    2.古人寫詩很講究煉字,詩中的“系”和“啼”兩個動詞就用得準確傳神,請分別予以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1.采用擬人化的手法,賦予柳條、藤蔓、黃鶯以人的情感,巧妙而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湖上亭的依戀之情。
    2.“系”字切合柳條藤蔓修長柔軟的特點,又寫出了柳條藤蔓牽衣拉裾的動作,表現了它們依戀主人不忍離去的深情;“啼”字寫出了黃鶯嗚叫的特點,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別之情。

    14.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未展芭蕉
    錢珝(xǔ)
    冷燭無煙綠蠟干,芳心猶卷怯春寒。
    一緘書札藏何事,會被東風暗拆看。
    1.詩歌首句描寫未展芭蕉,從哪兩個方面設喻?(2分)
    2.詩歌前兩句由物及人,“芳心猶卷怯春寒”一句展現了怎樣的畫面?請具體描述。(2分)
    3.詩中的“會、暗”兩字,對深化詩的意境有重要的作用,談談你的理解。(4分)
    參考答案
    1.形狀 色澤
    2.在料峭春寒中卷縮這“芳心”的芭蕉,仿佛是一位含情脈脈的少女,由于寒意襲人的環境的束縛,只能暫時把自己的情懷隱藏在心底。
    3.“會”讓人感到芭蕉由怯于春寒而不展,到被東風吹開,是順乎自然規律的;“暗”則極精細地顯示出這一變化過程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的。芳春到來,美好的情愫總會呈露在無邊的春色中,既如此,又何必深藏內心的奧秘,不主動地坦露情懷,迎接東風,歡呼春天的到來呢?

    15.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闕題
    劉眘(shèn)虛
    道由白云盡,春與青溪長。
    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
    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
    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
    詩人簡介
    唐代詩人。生卒年不詳。江東人。8歲能屬文,上書,召見,拜童子郎。開元二十一年(733)進士(《唐才子傳》作“開元十一年徐徵榜進士”。據徐松<</span>登科記考>,徐徵是開元二十一年狀元,則“開元十一年”當為“開元二十一年”之誤),調洛陽尉,遷夏縣令。性高逸,不慕榮利,交游多山僧道侶。曾擬在廬山卜宅隱居,未成。早年逝世。
    【注】闕題:即缺題,原題缺失,故作此。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道由白云盡”,云路并寫,表現了道路之高遠,環境之清幽。
    B.“閑門向山路”,敘中含情,寫出了作者遠離塵世的寧靜生活。
    C.“深柳讀書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學的沉靜安詳。
    D.“清輝照衣裳”,直抒胸臆,傳達出作者真實自然的心理感受。
    2.這首詩中的寫水之句堪稱妙筆,其中“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最為突出。請結合全詩對此二句作簡要賞析。
    參考答案
    1.D(“直抒胸臆”的理解與分析失當)
    2 “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寫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載著花的芬芳靜靜流淌到很遠的地方。詩人將水塑造成可視、可聽、可嗅的形象,不但賦予水春的氣息與活力,而且通過這迷人的景致傳達出自己享受自然、悠閑愜意、怡然自樂的心情。
    16.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霜月
    李商隱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南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注】①青女:青霄玉女,主霜雪的女神。②素娥:月里的嫦娥。
    1.本詩描寫的是 時節的景色,末句中“嬋娟”的意思是 。
    2.從表現手法上看,本詩首二句與后二句之間運用 的寫法,詩中“青女”、“素娥”分別是 和 的象征,末句“斗”字用得妙,產生的表達效果是 。
    參考答案
    1.深秋(據詩題、征雁,特別是“無蟬”可得,答為“秋天”則欠準確。)
    2.虛實相間(或“由實到虛”)霜月 化靜為動,更好地突出了女神爭艷斗妍的動感及神采風貌。

    17.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與諸子登峴山
    孟浩然①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②尚在,讀罷淚沾襟。
    【注】①孟浩然:40歲游京師,應進士不第,以隱士終身。此詩即隱居襄陽所作。②羊公碑:晉人羊祜鎮守荊襄時,常登峴山,曾對同游者說:“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者勝士登此望遠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傷悲。”羊祜頗有政績,他死后,百姓在峴山立廟樹碑,以示懷念。
    1.詩人孟浩然與_______齊名,同為唐代________詩派代表詩人,但本詩在題材上屬于____________。
    2.尾聯中,詩人“淚沾襟”的原因是什么?
    參考答案
    1.王維 山水田園 詠史懷古詩
    2.羊公碑至今還屹立在峴山上,令人仰慕;而詩人自己空有匡世濟國的愿望,卻報國無門,無所作為,死后難免如羊祜所說“湮滅無聞”。想及于此,詩人不免黯然神傷。

    18.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長安夜雨
    薛逢①
    滯雨通宵又徹明,百憂如草雨中生。
    心關桂玉②天難曉,運落風波夢亦驚。
    壓樹早鴉飛不散,到窗寒鼓濕無聲。
    當年志氣俱消盡,白發新添四五莖。
    【注】①薛逢,字陶臣,歷侍御史、尚書郎。因恃才傲物,屢忤權貴,仕途頗不得意。
    ②桂玉:喻昂貴的柴米。
    (1)這首詩的“詩眼”是首聯中的哪個字?試結合全詩內容簡要分析。(4分)
    (2)這首詩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請指出其中兩種,并簡要說明。(4分)
    參考答案
    1.“詩眼”是首聯中的“憂”字。(1分)全詩先寫作者生活的艱辛(“心關桂玉”);次寫命途的不順(“運落風波”);最后寫生命的衰老(“志氣俱消”“ 白發新添”)。(答出相關意思即可,3分)
    2.其一,借景抒情。如首聯通過描述滯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側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憂愁之久,內心無時無刻不被憂愁纏繞。(也可分析頸聯)。其二,比喻手法,將“百憂”比喻為雨中生機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現出憂愁的煩亂紛雜。其三,視覺與聽覺結合。樹上集聚的早鴉,是作者所見之景;沉悶的鼓聲是作者所聞之景。這些景物凄冷蕭條,傳達出作者愁悶落寞的心情。(答出兩種表現手法即可,正確指出是何種手法各1分,舉例說明各1分;共4分。)

    19.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回答問題。
    逢病軍人
    盧綸
    行多有病住無糧,萬里還鄉未到鄉。
    蓬鬢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氣入金瘡。

    河潢舊卒
    張喬
    少年隨將討河潢,頭白時清返故鄉。
    十萬漢軍零落盡,獨吹邊曲向殘陽。
    1.兩首詩描寫的人物有何異同?試簡要概括。
    2.盧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3.請簡析張詩的主要表達特色。
    參考答案
    1.(1)同:都是返鄉士兵(2分)。異:一病一老(1分),一在途中一已歸鄉(1分)。
    2.對病軍人的同情。(2分)
    3.以少年出征與頭白返鄉對比,突出戍邊之長;以十萬將士與我對比,突出戰爭的殘酷。(4分,每點2分)

    20.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天津橋春望
    雍陶
    津橋春水浸紅霞,煙柳風絲拂岸斜。
    翠輦不來金殿閉,宮鶯銜出上陽花。
    【注】天津橋,是當時東都洛陽著名的景點。上陽:宮名,上元年間,唐高宗下令修建,位于天津橋北。
    1.這首詩前兩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請簡要描述。
    2.這首詩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1.一二句作者描繪出一幅明媚綺麗的津橋春日圖。(2分)天津橋下,春水溶溶,絢爛的云霞倒映在水中(2分);天津橋畔,翠柳如煙,枝枝柔條斜拂水面,縷縷游絲隨風飄揚(2分)。
    2.這首詩運用了對比的表現手法。詩的一二句寫津橋春日,明媚綺麗,三四句寫金殿閉鎖、宮苑寂寥,前后映襯,對照鮮明。人們從這種強烈的對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歲歲重來,而大唐帝國的盛世卻一去不復返了。表達了詩人吊古傷今,感嘆昔盛今衰的沉郁的感情。(手法1分,分析2分,感情2分)
    * 高考古詩詞鑒賞1、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子規吳融①舉國②繁華委③逝川,羽毛飄蕩一年年。他山叫處花成血,舊苑春來草似煙。雨暗不離濃綠樹,月斜長吊欲明天。湘江日暮聲凄切,愁殺行人歸去船。【注】①吳融: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唐昭宗時在朝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