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高考古詩詞鑒賞模擬訓練試題及答案50例(三)

    36.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
    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
    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遠游子。
    【注】①本詩寫于天寶十二載(753年),詩人離開繁華而混雜的長安后游池州(今安徽貴池)時所作。②新安江:在浙江境內流入錢塘江,以清澈聞名。
    1.本詩著重描寫了清溪怎樣的特點?寄托了詩人怎樣的情懷?(4分)
    2.詩的頷聯、頸聯分別用什么表現手法來描寫清溪水色?請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水色的清澈(1分)。寄托了詩人喜清厭濁(喜歡清新的大自然,厭惡混濁的長安)的情懷。(2分)
    2.頷聯運用襯托的手法(1分),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襯托出清溪水更清(1分)。頸聯運用比喻手法(1分),以明鏡比喻清溪,岸上景物倒映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寫出了清溪水的清澈。(1分)(答“側面描寫,正面描寫”,言之有理即可給分;對比亦可)

    37.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春游南亭
    韋應物
    川明氣已變,巖寒云尚擁。
    南亭草心綠,春塘泉脈動。
    景煦聽禽響,雨余看柳重。
    逍遙池館華,益愧專城寵。
    【注】專城:即專城居,古代稱州牧太守等地方官為一城之主。
    1.這首詩描寫了初春的景象,哪些方面能體現“初春”二字?全詩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2.第三聯中“禽響”和“柳重”兩詞用得精妙,請簡要賞析。(4分)
    參考答案
    1.氣溫變暖,山巖尚寒,小草剛剛發芽,泉水開始涌動。(2分。答對三點即可得2分,答對兩點給1分,答對一點不給分)表達了作者春游之樂和作為一個地方長官卻無所作為的愧疚。(2分,每個要點1分)
    2.“禽響”,既寫出了各種鳥聲的此起彼伏,又寫出了它們飛翔跳躍的歡快情景;(2分)“柳重”,傳神地寫出春雨過后柳枝濕潤、顏色更綠的風姿。(2分)

    38.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寄韓潮州愈①
    賈島
    此心曾與木蘭舟,直到天南潮水頭。
    隔嶺篇章來華岳,出關書信過瀧流。
    峰懸驛路殘云斷,海浸城根老樹秋。
    一夕瘴煙風卷盡,月明初上浪西樓②。
    【注】①元和十四年,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寫了《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隔嶺篇章”即指該詩),傳到京師,賈島讀后有感而作此詩。②浪西樓:潮州名樓。
    1.請對頸聯中的“懸”“浸”二字進行簡要賞析。(3分)
    2.請從借景抒情的角度,簡析尾聯所抒發的思想感情。(3分)
    參考答案
    1.“懸”字描繪出了山高路險的畫面;(1分)“浸”字寫潮州地卑潮濕。(1分)詩人憂慮韓愈此去道路艱險,想象韓愈到任后的凄苦處境,透露出對韓愈深沉的憂慮和關切之心。(1分)
    2.尾聯寫詩人想象瘴氣總有一天會消散,到那時,皓月東升,銀光將照耀在潮州浪西樓上。(1分)作者借此表達對朋友的美好祝愿,(1分)堅信友人無辜遭貶的冤屈必將大白于天下。(1分)
    39.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淮上即事寄廣陵親故【注】
    韋應物
    前舟已眇眇,欲渡誰相待?
    秋山起暮鐘,楚雨連滄海。
    風波離思滿,宿昔容鬢改。
    獨鳥下東南,廣陵何處在?
    【注】本詩作于淮陰,詩人此時離開廣陵(今揚州),沿運河北上將渡淮西行。
    1.這首詩的頷聯在寫景上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請選擇一種簡要賞析。(3 分)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尾聯中“鳥”這一意象對表達這種情感有什么作用?(3分)
    參考答案
    1.遠處山寺又傳來一聲接一聲的悠長的暮鐘聲,茫茫楚天掛上了霏霏雨幕,極目望去,這雨幕無邊無際與大海相連。這一聯從聽覺、視覺兩個角度渲染了孤寂凄迷的氛圍,烘托了詩人的離思。(答“白描”亦可酌情給分)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漂泊異鄉的孤寂之悲和對廣陵親故的思念之情(離別親故的傷感)。尾聯中寫獨鳥飛向東南離廣陵越來越近,反襯詩人前往西北離親故越來越遠,突出了詩人的滿腹離思。

    40.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塞路初晴
    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帶雨痕。
    新水亂侵青草路,殘煙猶傍綠楊村。
    胡人羊馬休南牧,漢將旌旗在北門。
    行子①喜聞無戰伐,閑看游騎獵秋原。
    【注】①行子:出行的人。
    1.本詩頷聯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描繪了一幅怎樣的邊塞風景?(4分)
    2.請結合全詩分析最后兩句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4分)
    參考答案
    1.詩歌在頷聯中用了擬人的手法。(1分)描繪了雨后塞外草原的壯觀景象。雨后黃昏時,積水在青草豐茂的路上自由地向低洼處流淌,裊裊的炊煙還盤旋在被綠楊簇擁的村莊上,(1分)展示了一幅雨后塞外草原(1分)的壯觀(1分)景象。
    2.作者借描繪傍晚塞外雨后人們聽說邊疆無戰事之后,悠然欣賞三三兩兩的游騎在秋日的草原上游獵的悠閑圖景(1分)以及義正辭嚴地告誡企圖犯邊的胡人,唐朝軍隊嚴陣以待,守護邊疆,(1分)表達了詩人對草原的熱愛(1分)和對和平的向往之情。(1分)

    41.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
    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
    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1.“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兩句,在表達技巧上有什么特點?試結合全詩加以分析。(5分)
    2.這首詩抒發了怎樣的情感?請作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這兩句詩在表達技巧上的特點是反襯(對比、擬人)的手法(2分),通過描寫野鴨毫無愁緒,吵嚷熱鬧的景象(1分),反襯孤雁的孤寂和愁苦(2分)。
    2.這首詩抒發了漂泊途中孤單悲涼的情感(2分),整體上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2分),以孤雁自比,表達了對離散親友的深切思念,以及對高遠志向的執著追求(2分)。
    4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嘆庭前甘菊花
    杜甫
    庭前甘菊移時晚,青蕊重陽不堪摘。
    明日蕭條醉盡醒,殘花爛熳開何益?
    籬邊野外多眾芳,采擷細瑣升中堂。
    念茲空長大枝葉,結根失所纏風霜。
    1.請概括這首詩中甘菊花的形象特點。(4分)
    2.詩的頸聯主要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體現了怎樣的情感?(4分)
    參考答案
    1.生不逢時,不被欣賞,無所依靠,飽受風霜的形象。每點1分)
    2.反襯(對比也可),用“野外”“眾芳”細瑣卻被采回擺放廳堂,反襯甘菊花的生不逢時,不被欣賞。對“眾芳”細瑣被采回擺放廳堂的現象的不滿,對甘菊花的遭遇表達了惋惜與同情。(答象征可酌情給分)。

    43.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憶昔
    韋莊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滿樓。
    銀燭樹前長似晝,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園公子名無忌,南國佳人號莫愁。
    今日亂離俱是夢,夕陽唯見水東流!
    【注】①黃巢起義軍攻破長安時,正在長安應試的韋莊目擊這座古都的衰頹,撫今傷昔,寫下這首七律。
    ②無忌,戰國時代魏國公子信陵君;莫愁,戰國末期楚國歌女。
    1.這首詩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請結合詩句簡要概括。(3分)
    2.前人評價這首詩,稱其“婉而多諷”,請結合全詩分析本詩的藝術特色。(5分)
    參考答案
    1.①對亂前長安貴族豪右那種燈紅酒綠的生活的回味、留戀;②對上層統治階層醉生夢死、競逐奢靡的批判;③對社稷傾危的感嘆。(1點1分)
    2.①對比:昔日長安貴族豪右那種燈紅酒綠生活同眼前“亂離”的景象形成鮮明的對比,表達了對上層統治階層醉生夢死、競逐奢靡的批判;②象征:“夕陽”象征唐末國運已如日薄西山,“水東流”象征唐王朝崩潰的大勢如碧水東去,頹波難挽;③雙關:“無忌”“莫愁”,均取雙關,不把“無忌”作專名看待,僅取其“無所忌憚”之意。這句詩的實際意思是指斥王孫公子肆無忌憚。用傳說中一位美麗歌女的名字,慨嘆浮華女子不解國事紛亂,深寓“隔江猶唱后庭花”的沉痛。④以景作結:最后一句“夕陽唯見水東流”以寫景結束,言有盡而意無窮,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答對1點給2分,答對2點給4分。)

    44.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塞下曲
    戎昱
    北風凋白草,胡馬日骎骎①。
    夜后戍樓月,秋來邊將心。
    鐵衣霜露重,戰馬歲年深。
    自有盧龍塞②,煙塵飛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馬跑得很快。 ②盧龍塞:古地名。
    1.請賞析首聯“北風凋白草,胡馬日骎骎”的作用。 (5分)
    2.這首詩刻畫了怎樣的人物形象?寄寓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請簡要概括。(5分)
    參考答案
    1.內容:首聯描寫邊塞的白草為北風所凋,戰馬奔馳,外族軍隊步步逼近,正在加緊寇邊的景象,營造了衰敗/肅殺、寒冷的氛圍,渲染了邊塞緊張的戰爭氣氛。②手法:借景抒情/以哀景寫哀情,表達了將士戍守邊關的壓抑、苦痛。③結構:為邊將出場作鋪墊(能答出“引出下文”“以景起興”也可) 。
    2.①塑造了一個久戍邊塞/飽受環境惡劣之苦/厭惡戰爭的思鄉的邊將形象。②情感:表達了對邊塞將士的同情,和對從古至今延綿不斷的戰爭的厭倦。(答“寄寓了詩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也可)。
    45.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詠風
    王勃
    肅肅涼風生,加我林壑清。
    驅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
    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
    1.全詩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2.詩歌圍繞詩眼“有情”描繪了“風”的形象,結合全詩試作賞析。(5分)
    參考答案
    1.托物言志,詩人以風喻人,著意贊美風的高尚品格和勤奮精神。風不舍晝夜,努力做到對人有益。詩人少有才華,而壯志難酬,在此詩人借風詠懷,寄托他的“青云之志”。
    2.上面從“有情”寫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復由“有情”贊其“為君起松聲”。通過這種擬人化的藝術手法,把風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首句寫風的生起,以“肅肅”狀風勢之速。風勢之緩急,本來是并無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個“加”字,就使之化為有意的行動,仿佛風疾馳而來,正是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繼而寫風的活動,也是抓住“驅煙”、“卷霧”、“起松聲”等風中的動態景象進行擬人化的描寫。

    46.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韋莊①
    滿耳笙歌滿眼花,滿樓珠翠勝吳娃②。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間富貴家。
    繡戶夜攢紅燭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卻愁宴罷青娥③散,揚子江頭月半斜。
    【注】①韋莊(約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陜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詩人韋應物的四代孫,五代前蜀詩人。韋莊曾經家陷黃巢兵亂,身困重圍,又為病困,寫作此詩時正值黃巢兵亂。②吳娃:吳俗謂好女為娃。③青娥:指年輕貌美的女子。
    1.全詩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請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3分)
    2.試分析尾聯的“愁”的具體內容?(4分)
    參考答案
    1.全詩主要采用了對比手法,整首詩作者用四分之三的篇幅重筆濃墨極寫閥閱之家窮奢極欲、歌舞夜宴的富貴氣象,而主旨卻在尾聯,詩眼又濃重地點在一個“愁”字上。一“愁”三“滿”,首尾相應,產生強烈的對比作用。三“滿”正是為了襯托出深“愁”。
    2.一愁黃巢兵亂國勢預頹;(為國家的安危而愁)二愁家人離散,自己身陷病痛無力自保;三愁當權者紙醉金迷,不顧時局動蕩;四愁百姓飽受戰亂,陷于水深火熱之中。傷時,懷鄉,憂國,憂民,盡在一個“愁”字中含蘊了。

    47.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牧欲赴官歸京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馬聲驕。
    九華山①路云遮寺,清弋江②村柳拂橋。
    君意如鴻高的的③,我心懸旆④正搖搖。
    同來不得同歸去,故國逢春一寂寥!
    【注】①九華山:為宣州去往舒州的必經之處。②清弋江:在宣州城西。③的的:鮮明的樣子。④旆(pèi):旗子。
    此詩作于開成四年(839),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將離任,回京任職。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進士不久,要前往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潛山)。
    1.這首詩的頷聯展示了兩幅形象而鮮明的畫面,請分析這兩句詩的藝術表達技巧。(5分)
    2.這首詩后兩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與前兩聯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這兩句詩一幅是想象中的云霧繚繞的九華山路旁,寺宇時隱時現,是虛寫;一幅是眼前綠水環抱青弋江村邊,春風楊柳,輕拂橋面,是實寫。虛實相生。前一幅是遠景、靜景,后一幅是近景、動景,動靜結合,畫面形象鮮明。
    2.這首詩的后四句抒發了詩人的空虛無著、悵然若失的滿腹愁情。詩歌的前四句寫江南的早春,清新的空氣,明亮的陽光,鮮美的芳草,倜儻自信的友人,借景物的襯托抒發惜別之情;后四句直抒胸臆,五六句用對比的手法寫與友人的不同心境,悵然若失之感油然而生。七八句寫“同來不得同歸”的感慨,表現詩人的寂寞惆悵。前四句寫景是反襯后面的抒情。

    48.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漢陰驛與宇文十相遇,旋歸西川,困以贈別
    竇鞏
    吳蜀何年別,相逢漢水頭。
    望多心共醉,握手淚先流。
    宿霧千山曉,春霖一夜愁。
    離情方浩蕩,莫說去刀州。
    1.從全詩看,詩人的“淚”因何而流?(6分)
    2.第三聯描寫了怎樣的環境?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5分)
    參考答案
    1①與朋友久別重逢,感慨萬千。②與朋友同為游子,思鄉情濃。③與朋友剛剛相逢,旋即別離。(6分.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
    2.(1)描寫了春天早晨霧繞千山、春雨綿綿的環境。(2)作用:①點出了離別的時間、季節和離別的環境氣氛。②供托了離別雙方內心的綿綿愁情。〈5分.“環境” 1分,“作用”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
    49.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早發
    羅鄴
    一點燈殘魯酒醒,已攜孤劍事離程。
    愁看飛雪聞雞唱,獨向長空背雁行。
    白草近關微有路,濁河連底凍無聲。
    此中來往本迢遞,況是驅羸客塞城。
    1.這首詩是如何表現“早發”之“早”的?請作簡要分析。(5分)
    2.請賞析“獨向長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達效果。(3分)
    參考答案
    1.①第一、二句緊扣詩題,凸顯“早發”:宿酒初醒,殘燈未滅,長夜未盡,詩人已攜孤劍登程。第三句寫詩人在路上聽到雄雞唱曉,也可見出行之早。②塞外風雪路,本來行人稀少,而“早發”就更無路人,只有詩人獨行,故“獨”與“早發”之“早”有關。③飛雪白草,道路本已難辨,早行時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在表現“早發”之“早”。
    這首借助了典型的意象來體現“早”。

    50.一個“背”字,描寫了詩人與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詩人向北向寒與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強烈對比,表現了詩人旅程的艱辛和心情的愁苦。
    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
    劉長卿
    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履痕。
    白云依靜渚,春草閉閑門。
    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1.詩人眼中常山道人隱居地周圍環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請簡要說明。
    2.請分別對第三聯中“過”和“隨”兩個字作簡要賞析。
    參考答案
    1.(1)幽靜。沿途是莓苔,遠望白云繚繞,近看芳草當門。白云、靜渚、春草、閑門都營造出一種靜謐的氣氛。(4分)
    2.(2)“過”字把雨后松樹翠綠的顏色丞相了出來。“隨”字形象的表現了山道峰湖路轉,人在隨山轉折、緣山尋找“水源,令人有曲徑通幽的遐思。(4分)
    * 36.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清溪行李白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向晚猩猩啼,空悲遠游子。【注】①本詩寫于天寶十二載(753年),詩人離開繁華而混雜的長安后游池州(今安徽貴池)時所作。②新安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