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詩歌鑒賞之煉句題型復習總匯
高考詩歌的煉句
高考詩句鑒賞題常見類型
知識點1
考點:結合全詩,分析xx句妙在何處。
方法:先考慮用了哪種手法,說明了事物本身的特點,再看語言特點或富有表現力的詞,常是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等,然后再分析表達效果。
知識點2
考點:請結合全詩賞析 xx句(最后一句)。
方法:詩歌尾聯大多卒章顯志,如果是寫景的句子,常是以景作結,營造氛圍,表達感情深沉委婉,起到言有盡意無窮。
知識點3
考點:請結合全詩分析xx句的作用。
方法:從結構和內容兩方面來答題。
如果這個句子在開頭先從內容上答題,說明了什么內容,尤其是寫景的句子,常有奠定情感基調,渲染氣氛的作用等,再從結構上答題,引起下文,對下文的什么描寫做了鋪墊,點明主旨,總起作用,照應文題,與尾聯相呼應等。
如果是結尾,尾聯大多卒章顯志,會升華主題,提升格調。但如果是寫景的句子,常是以景作結,營造氛圍,表達感情深沉委婉,起到言有盡意無窮。再從結構上可能照應開頭,點題等。
例題精析
【例題1】(2012遼寧卷)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問題。
初見嵩山
張耒
年來鞍馬困塵埃,賴有青山豁我懷。
日暮北風吹雨去,數峰清瘦出云來。
[注]張耒,北宋詩人。蘇門四學士之一,因受蘇軾牽連,累遭貶謫。
【題干】“數峰清瘦出云來”一句妙在何處?“清瘦”有何種精神內涵?(6分)
【答案】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積云中突現,基于這種觀感,作者運用了擬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語新奇。一個“出”字,作者運用了以動寫靜的手法,賦予山峰動感,使山峰與云層形成了尖聳與廣闊、躍動與靜態相結合的畫面。
②“清瘦”表現了作者清高獨立、人格堅守的精神氣質。(答出擬人手法并加以分析,給2分;答出以動寫靜并加以分析,給2分;答出“清瘦”的精神內涵,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見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給分。)
【解析】第一問“妙在何處”主要考作用、主要鑒賞語言與表達技巧。鑒賞時要考慮運用了何種表現手法,再考慮語言特點或富有表現力的詞,然后分析表達效果。第二問:理解詩歌的內涵,既要理解表層義,更要挖掘深層義。
【例題2】(2012山東濰坊二模)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問題
即事 夏完淳注
復楚情何極,亡秦氣未平。
雄風清角勁,落日大旗明。
縞素酬家國,戈船決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臨城。
【注】夏完淳: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詩人。
【題干】結合全詩,簡要賞析最后一句。(4分)
【答案】作者以景結情,寫慘淡的月色籠罩城池,營造了寂靜悲涼的氛圍,表達了深沉的亡國之痛。
【解析】考查煉句,分析尾聯。詩歌尾聯大多卒章顯志,本詩的尾聯大多卒章顯志,本詩以景作結,營造氛圍,表達感情深沉委婉。起到言有盡意無窮。
【例題3】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問題
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杜審言
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襟。
【題干】本詩的開頭很別致,請結合全詩分析它的作用。
【答案】首聯寫游子離別家鄉,奔走仕途,看到異鄉的節物氣候煥然一新,感到驚心。(2分)結構上引出下面對江南新春色的描寫。(2分)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1分)
【解析】考查煉句。從結構和內容兩方面來答題。這個句子在開頭先從內容上答題,說明了什么內容,再從結構上答題,引起下文,對下文的什么描寫做了鋪墊,如果是寫景的句子,常是以景作結,營造氛圍,奠定情感基調等。
【例題4】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問題
瑞鶴仙 周邦彥
悄郊原帶郭,行路永,客去車塵漠漠。斜陽映山落、斂余紅猶戀,孤城闌角。凌波步弱,過短亭、何用素約。有流鶯勸我,重解繡鞍,緩引春酌。
不記歸時早暮,上馬誰扶,醒眠朱閣。驚飆動幕,扶殘醉,繞紅藥。嘆西園已是花深無地,東風何事又惡?任流光過卻,猶喜洞天自樂。
注:此詞寫于作者逝世前不久提舉南京(今河南商丘)鴻慶宮時,表達了作者晚年深沉的憂患之感。
【題干】下片“扶殘醉,繞紅藥”在結構上和表達主旨上各有什么作用?試作簡要分析。
【答案】“扶殘醉,繞紅藥”在結構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1分)。“殘醉”前承上片的“重解繡鞍,緩引春酌”和下片的“醒眠朱閣”,同時開啟下文,引出對春光的觀賞,流露著對春光的深切依戀之情,有這樣的深情,才能與下文的“嘆”字連接上。
【解析】解答此題,首先要認真審讀題干,明確提問的兩個角度,一是在結構上的作用,二是在表達主旨上的作用。針對第一個角度,分析句子所處的位置,可得出其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針對第二個角度,要先概括出本詞的主旨,再分析這句話對表達主旨的作用。
【例題5】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問題
蝶戀花① 陸游
桐葉晨飄蛩夜語。旅思秋光,黯黯長安路。忽記橫戈盤馬處,散關清渭應如故。
江海輕舟今已具。一卷兵書,嘆息無人付。早信此生終不遇,當年悔草《長楊賦》②。
注:①這首詞是陸游晚年被罷官后所作。②《長楊賦》:漢代揚雄為諷諫漢成帝游長楊宮而作。
【題干】首句景物描寫有何作用?
【答案】①營造了凄清而蕭瑟的氛圍;②烘托了作者悲涼的心境;③觸景生情,引起了下文作者的旅思。(答出其中兩點且意思對即可)
【例題6】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后面的題。
歸朝歡
柳永
別岸扁舟三兩只。葭葦蕭蕭風淅淅。沙汀宿雁破煙飛,溪橋殘月和霜白。漸漸分曙色。路遙山遠多行役。往來人,只輪①雙槳,盡是利名客。
一望鄉關煙水隔。轉覺歸心生羽翼。愁云恨雨兩牽縈,新春殘臘相催逼。歲華都瞬息。浪萍風梗②誠何益。歸去來,玉樓深處,有個人相憶。
注:①只輪:代指車。②梗:草本植物的枝莖。
【題干】這首詞上闋的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請結合詞意簡要分析。
【答案】交代了早行的典型環境,渲染一種荒寒的氛圍,暗示行旅的艱辛,烘托旅人黯淡的心情和對羈旅行役的厭倦之情。風聲漸漸,白霜滿地,說明時值初冬,天氣寒冷;宿雁驚起,殘月當空,天剛破曉,旅人就踏著白露上路了,突出了早行之早;蕭索清冷的晨景,更襯托出詞人行旅的艱辛,心境的悲涼。
【解析】
本題考查鑒賞詩歌形象的能力。作者習慣于即景生情,總是首先很工致地以白描手法描繪旅途景色,創造一個特定的抒情環境。詞的上闋前四句以密集的意象,表現江鄉冬日晨景,所寫的景物都是主體真切地感受到的。從上闋所寫的冬日早行和商販往來道途等情況,以客觀的描述表現了旅途的困苦勞頓,令人感到厭倦。抓住景物分析即可。
【例題7】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后面的題。
上吊吳野人墓
【清】于震
日落平原海氣昏,一墳蕭瑟對空村。
縱教大業留天壤,到底虛名誤子孫。
岸拆蛟龍移墓道,潮來風雨吊詩魂。
當年冠蓋應俱在,獨認殘碑剔蘚痕。
注:吳野人:明末清初著名詩人吳嘉紀,號野人。明朝覆亡后,隱居故里泰州,卒后葬于海濱。
【題干】詩歌首聯營造了怎樣的意境?這一聯在全詩中有何作用?
【答案】詩歌首聯通過描寫平原落日、海上水汽、蕭瑟孤墳、寂寞村落等意象,營造了一種蕭瑟、蒼茫、迷蒙、孤寂,傷感的意境。
作用:①點明吊吳野人墓的具體時間、地點。②為全詩奠定悲涼的情感基凋。
【解析】回答詩句營造的意境,要注重分析詩句中的具體意象,然后根據意象的特點把握詩句的意境,比如詩歌首聯描寫日落、孤墳、空村等,營造的就是一種孤寂、蕭瑟的氛圍。回答詩句的作用,要注意詩句的位置,要注重分析詩句的具體內容以及其與題目、上下文的關系等。
【例題8】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1)~(2)題。
云州秋望
[清]屈大均①
白草黃羊②外,空聞觱篥③哀。
遙尋蘇武廟,不上李陵臺。
風助群鷹擊,云隨萬馬來。
關前無數柳,一夜落龍堆④。
注:①屈大均(1630—1696年),明末清初詩人。
②觱篥:一種少數民族樂器。
③龍堆:泛指西北邊疆戈壁沙漠。
【題干】簡要賞析本詩的最后兩句。
【答案】作者描寫柳樹葉落的景象,體現節令特征,照應題目,營造了凄涼殘敗的意境;以景結情(或“借景抒情”)表達了內心不可遏止的悲憤與無盡的傷感。
【解析】屈大均青年時投身抗清,失敗后削發為僧,32歲時還俗。他曾兩次北游聯絡反清志士,又參加吳三桂反清軍事行動,不久失望辭歸,終不復出。他的詩,詩風明健,多感時傷懷之作。本首詩作于康熙七年,當時作者游于晉北。正值秋天,茫茫的草原上,黃羊遍布;令人心生悲涼的觱篥聲,正好觸發了作者蒼涼的情懷。他極力地尋找令人敬重的漢代出使匈奴持節不屈的蘇武的廟宇,而不愿登上令人鄙視的降志屈節的李陵之臺。風助著群鷹搏擊天空,云隨著萬馬奔來。云州沉浸在一片秋氣的肅殺之中,樹木一夜就凋零殆盡。眼前這塞外沙漠壯闊的畫面使作者內心生起一個強烈的愿望,他渴望出現一個群鷹疾翔、萬馬奔騰的局面,從而將滿清王朝驅趕到遙遠的塞外。全詩通過描寫塞北秋日景象,寄寓了作者內心不可遏止的悲憤和無盡的感傷。
五、課堂運用
【基礎】(2011山東卷)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問題
詠山泉 儲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問不知名。映地為天色,飛空作雨聲。
轉來深澗滿,分出小池平。恬淡無人見,年年長自清。
【題干】結合全詩,簡要分析“映地為天色,飛空作雨聲。”的妙處。(4分)
【答案】這兩句從聲與色的角度描寫了山泉的情態。山泉平緩流淌時,清澈見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時,水石相激,作風雨之聲。山泉雖然無名,卻有映地照天、興風作雨的奇觀。這兩句與前面兩句形成了先抑后揚(欲揚先抑)的效果。前兩句寫山泉的平凡無名,為抑;這兩句凸現泉流山中的奇觀,為揚。如此描寫也為最后兩句稱贊山泉做了鋪墊。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語言的能力。鑒賞詩句的妙處可按以下步驟進行:①說出這個句子在詩中的含意及其描繪了怎樣的景象;②分析句子使用的手法和在詩中的作用(如寫出了什么或表現了什么等);③點評該句的妙處(如該句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或該句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等)。從內容上說這兩句寫了山泉美妙的聲音與奇異的色彩,在結構上與上面的描寫形成抑揚關系,也為下文稱贊山泉作了鋪墊。
【鞏固】(2011天津卷) 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問題。
驟雨 【宋】華岳
牛尾烏云潑濃墨,牛頭風雨翩車軸。
怒濤頃刻卷沙灘,十萬軍聲吼鳴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騎牛牧西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勢驟晴山又綠。
——據文淵閣《四庫全書》
【題干】請結合全詩賞析“雨勢驟晴山又綠”一句。(3分)
【答案】“驟晴”寫雨來得急、去得快,暗扣詩題。“山又綠”寫出了下雨前后景色變化,隱含牧童因雨停而輕松的心情。
【解析】第一步:釋含意。著眼全篇,理解詩句的表層含意。這句詩寫出了雨晴山綠,夏日陰晴瞬息變化的奇觀。通過牧童的舉動寫出了驟雨的情趣。第二步:描景象。通過這句詩可以想象出詩句所描寫的畫面:山雨驟歇,雨后日出,周圍山色更加蒼翠。第三步:明作用。這首《驟雨》詩非常真切地寫出了農村中夏日急雨的壯觀景象。驟晴寫雨來得急、去得快,暗扣詩題;山又綠寫出了下雨前后景色變化,隱含牧童因雨停而輕松的心情。
【拔高】(2014遼寧卷)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問題。
點絳唇 訪牟存叟南漪釣隱
周晉
午夢初回,卷簾盡放春愁去。晝長無侶,自對黃鸝語。
絮影蘋香,春在無人處。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硯梨花雨。
【題干】“卷簾盡放春愁去”一句,在表達技巧上有何妙處?請結合詞句賞析。(5分)
【答案】此句采用了比擬(擬物)的手法,化無形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變得形象、生動。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句子的賞析,具體一點就是考查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本詩中春愁本來是抽象的,卻接受放這個動作,把抽象化具體是比擬中擬物的一種,擬物不僅是人比作物,時常也把抽象比作具體也是擬物,這個是難點,一定要注意。
課后作業
【基礎】1(2012年重慶卷)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問題。
鷓鴣天
[金]王寂
秋后亭皋①木葉稀,霜前關塞雁南歸。曉云散去山腰瘦,宿雨來時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機②,沙鷗相對不驚飛③。柳溪父老應憐我,荒卻溪南舊釣磯。
[注] ①亭皋:水邊的平地。②忘機:消除機心。機心,巧詐之心。
③沙鷗相對不驚飛:白居易詩云“有喜鵲頻語,無機鷗不驚”。
【題干】“曉云散去山腰瘦,宿雨來時水面肥”兩句寫出了山水的變化,請分析其巧妙之處。(4分)
【基礎】2(2012福建卷) 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問題。
望江南
[宋]李綱
江上雪,獨立釣漁翁。箬笠但聞冰散響,蓑衣時振玉花①空。圖畫若為工。云水暮,歸去遠煙中。茅舍竹籬依小嶼,縮鳊圓鯽入輕籠。歡笑有兒童。(選自《御選歷代詩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題干】“箬笠但聞冰散響,蓑衣時振玉花空”,這兩句的描寫頗為精妙請簡要賞析。(3分)
【鞏固】1(2012江蘇卷)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問題。
夢江南 溫庭筠
千萬恨,恨極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風空落眼前花。搖曳碧云斜。
【題干】請簡要賞析這首詞的結句(4分)
【鞏固】2閱讀下面這首明詩,回答問題。
玉華山 劉崧[注]
翠巘千峰合,丹崖一徑通。
樓臺上云氣,草木動天風。
野曠行人外,江平落雁中。
傷心俯城郭,煙雨正冥蒙。
[注]劉崧(1321~1381):元末明初文學家,江右詩派的代表人物。
【題干】請結合詩意賞析“煙雨正冥蒙”一句。(6分)
【拔高】1(2013河北石家莊一模)
琴 茶 白居易
兀兀①奇形群動內,陶陶②任性一生問。
自拋官后春多夢,不讀書來老更閑。
琴里知聞唯淥水③,茶中故舊是蒙山④。
窮通行止常相伴,難道吾令無往還?
[注]兀兀:性格高標而不和于俗。②陶陶:和樂貌。③淥水:琴曲名。④蒙山:茶名。即蒙山茶。
【題干】詩歌的前兩句在全詩中有什么作用?(5分)
【拔高】2(2014浙江卷)
休暇日訪王侍御不遇
韋應物
九日驅馳一日閑,尋君不遇又空還。
怪來詩思清人骨,門對寒流雪滿山。
訪隱者不遇成二絕(其二)
城郭休過識者稀,哀猿啼處有柴扉。
滄江白石樵漁路,日暮歸來雨滿衣。
【題干】請分別賞析兩首詩結句的表達效果。(5分)
課后作業答案
【基礎】1
【答案】運用比擬的修辭手法寫出了山水的變化。“曉云散去山腰瘦”寫出了曉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著曉云彌漫時想象中山峰的壯闊;“宿雨來時水面肥”既表現出夜里下雨之后的寬闊,又暗含著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狹。
【解析】本題考查分析鑒賞詩歌藝術技巧的能力。內容上已點明——寫出了山水的變化,題干主要是要結合詩歌分析其表達效果。寫了什么,怎樣寫的?按照這樣的思路來答,會更好。
【基礎】2
【答案】“箬笠”“蓑衣”勾勒出釣魚翁雪天垂釣的外在形象,畫面簡約,意境空靈。“冰散響”描寫輕細的聲音,襯托出環境的寂靜、釣魚翁的鎮定。釣魚翁“時振玉花空”的動作,襯托釣魚翁的凝定。“但”字寫出了釣魚翁的心無旁騖。
【解析`】第一步:釋含意。著眼全篇,理解詩句的表層含意。這兩句詞描寫了釣魚翁在冰天雪地中垂釣的情景。“箬笠”“蓑衣”描寫釣魚翁的裝束,“冰散響”說明周圍很寂靜,“時振玉花空”說明釣魚翁很從容淡定。 第二步:描景象。
通過這兩句的意象可以想象出詩句所描寫的畫面:雪花飛舞中,釣魚翁凝神垂釣。雪花落在他的“箬笠”“蓑衣”上,那簌簌的輕響在靜寂的江上格外清晰。釣魚翁不時抖落掉身上的雪花…第三步:明作用。“箬笠”“蓑衣”勾勒出釣魚翁雪天垂釣的外在形象,畫面簡約,意境空靈。“冰散響”描寫輕細的聲音,襯托出環境的寂靜、釣魚翁的鎮定。釣魚翁“時振玉花空”的動作,襯托出釣魚翁的凝定。“但”字寫出了釣魚翁的心無旁騖。詞句描繪了一種簡樸而自在的生活方式,表達了作者對這種生活方式的傾慕。其實也就是抓重點詞語的賞析,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的賞析。
【鞏固】1
【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無邊天際。以碧云搖曳表現心緒的不寧,以碧云斜落表現心情的低沉。。
【解析】考查煉句,分析尾聯。詩歌尾聯大多卒章顯志,本詩的尾聯大多卒章顯志,本詩以景作結,營造氛圍,表達感情深沉委婉。起到言有盡意無窮。
【鞏固】2
【答案】①以景作結(以景結情),通過描寫城郭籠罩于煙雨迷蒙中的凄迷景象,以景襯情(寓情于景),表現自己的“傷心”。②語意雙關(答“虛實相生”“象征”“想象”也可),“煙雨冥蒙”既可指自然之景,又可象征當時動蕩不定、戰亂頻仍的社會現實,表現了詩人對時局的憂慮。(6分;答出一點給3分,其中“手法”1分,賞析2分)
【解析】考查煉句,分析尾聯。詩歌尾聯大多卒章顯志,本詩的尾聯大多卒章顯志,本詩以景作結,營造氛圍,表達感情深沉委婉。起到言有盡意無窮。
【拔高】1
【答案】一二句總起全詩,①第一句交代了辭官的原因,因性情孤高而與官場風氣相悖。(1分)②第二句交代和樂開朗的天性。(1分)③這兩句直接抒發感情(1分),引出二三聯對辭官后悠閑雅致生活的描寫(1分);與尾聯相呼應,為表達心系朝廷、壯心不已的情懷做鋪墊(1分)。
【解析】考查煉句。從結構和內容兩方面來答題。這個句子在開頭先從內容上答題,說明了什么內容等,再從結構上答題,引起下文,對下文的什么描寫做了鋪墊,與尾聯相呼應等,再分析表達效果。
【拔高】2
【答案】第一首詩的結句,通過描寫友人住處環境,揭示其詩歌獨特風格的成因,并暗寓對友人品性的贊頌。
第二首詩的結句,通過描寫詩人不遇隱者、日暮歸來而雨濕衣衫的情景,突出訪人的執著和情懷的深摯(或:通過想象隱者日暮歸來而雨濕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解析】本詩考查的是句子表達效果,其實在考詩歌的表達技巧。第一首詩描寫王侍御的居住環境,門前正對著寒風侵襲。鋪滿積雪的大山,暗示詩人的清高的品性。第二首結句寫作者尋隱者不遇后傍晚回家被雨淋濕的情景,側面表達作者內心對尋訪者的執著。
課程小結
古典詩詞講究遣詞煉句,甚至到了“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程度。許多看似尋常的語句到了詩人詞人筆下便有了豐富的內涵。能體會尋常語句的內涵,便是一種鑒賞能力。
具體來說有以下幾種:
高考詩句鑒賞題常見類型
1、結合全詩,分析xx句妙在何處。
2、請結合全詩賞析 xx句(最后一句)。
3、請結合全詩分析xx句的作用。
答題模式
知識點1:先考慮用了哪種手法,說明了事物本身的特點,再看語言特點或富有表現力的詞,常是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等,然后再分析表達效果。
知識點2:詩歌尾聯大多卒章顯志,如果是寫景的句子,常是以景作結,營造氛圍,表達感情深沉委婉,起到言有盡意無窮。
知識點3:請結合全詩分析xx句的作用。
方法:從結構和內容兩方面來答題。
如果這個句子在開頭先從內容上答題,說明了什么內容,尤其是寫景的句子,常有奠定情感基調,渲染氣氛的作用等,再從結構上答題,引起下文,對下文的什么描寫做了鋪墊,點明主旨,總起作用,照應文題,與尾聯相呼應等。
如果是結尾,尾聯大多卒章顯志,會升華主題,提升格調。但尾聯如果是寫景的句子,常是以景作結,營造氛圍,表達感情深沉委婉,起到言有盡意無窮。再從結構上可能照應開頭,點題等。
高考詩句鑒賞題常見類型
知識點1
考點:結合全詩,分析xx句妙在何處。
方法:先考慮用了哪種手法,說明了事物本身的特點,再看語言特點或富有表現力的詞,常是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等,然后再分析表達效果。
知識點2
考點:請結合全詩賞析 xx句(最后一句)。
方法:詩歌尾聯大多卒章顯志,如果是寫景的句子,常是以景作結,營造氛圍,表達感情深沉委婉,起到言有盡意無窮。
知識點3
考點:請結合全詩分析xx句的作用。
方法:從結構和內容兩方面來答題。
如果這個句子在開頭先從內容上答題,說明了什么內容,尤其是寫景的句子,常有奠定情感基調,渲染氣氛的作用等,再從結構上答題,引起下文,對下文的什么描寫做了鋪墊,點明主旨,總起作用,照應文題,與尾聯相呼應等。
如果是結尾,尾聯大多卒章顯志,會升華主題,提升格調。但如果是寫景的句子,常是以景作結,營造氛圍,表達感情深沉委婉,起到言有盡意無窮。再從結構上可能照應開頭,點題等。
例題精析
【例題1】(2012遼寧卷)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問題。
初見嵩山
張耒
年來鞍馬困塵埃,賴有青山豁我懷。
日暮北風吹雨去,數峰清瘦出云來。
[注]張耒,北宋詩人。蘇門四學士之一,因受蘇軾牽連,累遭貶謫。
【題干】“數峰清瘦出云來”一句妙在何處?“清瘦”有何種精神內涵?(6分)
【答案】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積云中突現,基于這種觀感,作者運用了擬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語新奇。一個“出”字,作者運用了以動寫靜的手法,賦予山峰動感,使山峰與云層形成了尖聳與廣闊、躍動與靜態相結合的畫面。
②“清瘦”表現了作者清高獨立、人格堅守的精神氣質。(答出擬人手法并加以分析,給2分;答出以動寫靜并加以分析,給2分;答出“清瘦”的精神內涵,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見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給分。)
【解析】第一問“妙在何處”主要考作用、主要鑒賞語言與表達技巧。鑒賞時要考慮運用了何種表現手法,再考慮語言特點或富有表現力的詞,然后分析表達效果。第二問:理解詩歌的內涵,既要理解表層義,更要挖掘深層義。
【例題2】(2012山東濰坊二模)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問題
即事
復楚情何極,亡秦氣未平。
雄風清角勁,落日大旗明。
縞素酬家國,戈船決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臨城。
【注】夏完淳: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詩人。
【題干】結合全詩,簡要賞析最后一句。(4分)
【答案】作者以景結情,寫慘淡的月色籠罩城池,營造了寂靜悲涼的氛圍,表達了深沉的亡國之痛。
【解析】考查煉句,分析尾聯。詩歌尾聯大多卒章顯志,本詩的尾聯大多卒章顯志,本詩以景作結,營造氛圍,表達感情深沉委婉。起到言有盡意無窮。
【例題3】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問題
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杜審言
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襟。
【題干】本詩的開頭很別致,請結合全詩分析它的作用。
【答案】首聯寫游子離別家鄉,奔走仕途,看到異鄉的節物氣候煥然一新,感到驚心。(2分)結構上引出下面對江南新春色的描寫。(2分)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1分)
【解析】考查煉句。從結構和內容兩方面來答題。這個句子在開頭先從內容上答題,說明了什么內容,再從結構上答題,引起下文,對下文的什么描寫做了鋪墊,如果是寫景的句子,常是以景作結,營造氛圍,奠定情感基調等。
【例題4】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問題
瑞鶴仙
悄郊原帶郭,行路永,客去車塵漠漠。斜陽映山落、斂余紅猶戀,孤城闌角。凌波步弱,過短亭、何用素約。有流鶯勸我,重解繡鞍,緩引春酌。
不記歸時早暮,上馬誰扶,醒眠朱閣。驚飆動幕,扶殘醉,繞紅藥。嘆西園已是花深無地,東風何事又惡?任流光過卻,猶喜洞天自樂。
注:此詞寫于作者逝世前不久提舉南京(今河南商丘)鴻慶宮時,表達了作者晚年深沉的憂患之感。
【題干】下片“扶殘醉,繞紅藥”在結構上和表達主旨上各有什么作用?試作簡要分析。
【答案】“扶殘醉,繞紅藥”在結構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1分)。“殘醉”前承上片的“重解繡鞍,緩引春酌”和下片的“醒眠朱閣”,同時開啟下文,引出對春光的觀賞,流露著對春光的深切依戀之情,有這樣的深情,才能與下文的“嘆”字連接上。
【解析】解答此題,首先要認真審讀題干,明確提問的兩個角度,一是在結構上的作用,二是在表達主旨上的作用。針對第一個角度,分析句子所處的位置,可得出其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針對第二個角度,要先概括出本詞的主旨,再分析這句話對表達主旨的作用。
【例題5】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問題
蝶戀花①
桐葉晨飄蛩夜語。旅思秋光,黯黯長安路。忽記橫戈盤馬處,散關清渭應如故。
江海輕舟今已具。一卷兵書,嘆息無人付。早信此生終不遇,當年悔草《長楊賦》②。
注:①這首詞是陸游晚年被罷官后所作。②《長楊賦》:漢代揚雄為諷諫漢成帝游長楊宮而作。
【題干】首句景物描寫有何作用?
【答案】①營造了凄清而蕭瑟的氛圍;②烘托了作者悲涼的心境;③觸景生情,引起了下文作者的旅思。(答出其中兩點且意思對即可)
【例題6】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后面的題。
歸朝歡
柳永
別岸扁舟三兩只。葭葦蕭蕭風淅淅。沙汀宿雁破煙飛,溪橋殘月和霜白。漸漸分曙色。路遙山遠多行役。往來人,只輪①雙槳,盡是利名客。
一望鄉關煙水隔。轉覺歸心生羽翼。愁云恨雨兩牽縈,新春殘臘相催逼。歲華都瞬息。浪萍風梗②誠何益。歸去來,玉樓深處,有個人相憶。
注:①只輪:代指車。②梗:草本植物的枝莖。
【題干】這首詞上闋的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請結合詞意簡要分析。
【答案】交代了早行的典型環境,渲染一種荒寒的氛圍,暗示行旅的艱辛,烘托旅人黯淡的心情和對羈旅行役的厭倦之情。風聲漸漸,白霜滿地,說明時值初冬,天氣寒冷;宿雁驚起,殘月當空,天剛破曉,旅人就踏著白露上路了,突出了早行之早;蕭索清冷的晨景,更襯托出詞人行旅的艱辛,心境的悲涼。
【解析】
本題考查鑒賞詩歌形象的能力。作者習慣于即景生情,總是首先很工致地以白描手法描繪旅途景色,創造一個特定的抒情環境。詞的上闋前四句以密集的意象,表現江鄉冬日晨景,所寫的景物都是主體真切地感受到的。從上闋所寫的冬日早行和商販往來道途等情況,以客觀的描述表現了旅途的困苦勞頓,令人感到厭倦。抓住景物分析即可。
【例題7】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后面的題。
上吊吳野人墓
【清】于震
日落平原海氣昏,一墳蕭瑟對空村。
縱教大業留天壤,到底虛名誤子孫。
岸拆蛟龍移墓道,潮來風雨吊詩魂。
當年冠蓋應俱在,獨認殘碑剔蘚痕。
注:吳野人:明末清初著名詩人吳嘉紀,號野人。明朝覆亡后,隱居故里泰州,卒后葬于海濱。
【題干】詩歌首聯營造了怎樣的意境?這一聯在全詩中有何作用?
【答案】詩歌首聯通過描寫平原落日、海上水汽、蕭瑟孤墳、寂寞村落等意象,營造了一種蕭瑟、蒼茫、迷蒙、孤寂,傷感的意境。
作用:①點明吊吳野人墓的具體時間、地點。②為全詩奠定悲涼的情感基凋。
【解析】回答詩句營造的意境,要注重分析詩句中的具體意象,然后根據意象的特點把握詩句的意境,比如詩歌首聯描寫日落、孤墳、空村等,營造的就是一種孤寂、蕭瑟的氛圍。回答詩句的作用,要注意詩句的位置,要注重分析詩句的具體內容以及其與題目、上下文的關系等。
【例題8】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1)~(2)題。
云州秋望
[清]屈大均①
白草黃羊②外,空聞觱篥③哀。
遙尋蘇武廟,不上李陵臺。
風助群鷹擊,云隨萬馬來。
關前無數柳,一夜落龍堆④。
注:①屈大均(1630—1696年),明末清初詩人。
②觱篥:一種少數民族樂器。
③龍堆:泛指西北邊疆戈壁沙漠。
【題干】簡要賞析本詩的最后兩句。
【答案】作者描寫柳樹葉落的景象,體現節令特征,照應題目,營造了凄涼殘敗的意境;以景結情(或“借景抒情”)表達了內心不可遏止的悲憤與無盡的傷感。
【解析】屈大均青年時投身抗清,失敗后削發為僧,32歲時還俗。他曾兩次北游聯絡反清志士,又參加吳三桂反清軍事行動,不久失望辭歸,終不復出。他的詩,詩風明健,多感時傷懷之作。本首詩作于康熙七年,當時作者游于晉北。正值秋天,茫茫的草原上,黃羊遍布;令人心生悲涼的觱篥聲,正好觸發了作者蒼涼的情懷。他極力地尋找令人敬重的漢代出使匈奴持節不屈的蘇武的廟宇,而不愿登上令人鄙視的降志屈節的李陵之臺。風助著群鷹搏擊天空,云隨著萬馬奔來。云州沉浸在一片秋氣的肅殺之中,樹木一夜就凋零殆盡。眼前這塞外沙漠壯闊的畫面使作者內心生起一個強烈的愿望,他渴望出現一個群鷹疾翔、萬馬奔騰的局面,從而將滿清王朝驅趕到遙遠的塞外。全詩通過描寫塞北秋日景象,寄寓了作者內心不可遏止的悲憤和無盡的感傷。
五、課堂運用
【基礎】(2011山東卷)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問題
詠山泉 儲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問不知名。映地為天色,飛空作雨聲。
轉來深澗滿,分出小池平。恬淡無人見,年年長自清。
【題干】結合全詩,簡要分析“映地為天色,飛空作雨聲。”的妙處。(4分)
【答案】這兩句從聲與色的角度描寫了山泉的情態。山泉平緩流淌時,清澈見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時,水石相激,作風雨之聲。山泉雖然無名,卻有映地照天、興風作雨的奇觀。這兩句與前面兩句形成了先抑后揚(欲揚先抑)的效果。前兩句寫山泉的平凡無名,為抑;這兩句凸現泉流山中的奇觀,為揚。如此描寫也為最后兩句稱贊山泉做了鋪墊。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語言的能力。鑒賞詩句的妙處可按以下步驟進行:①說出這個句子在詩中的含意及其描繪了怎樣的景象;②分析句子使用的手法和在詩中的作用(如寫出了什么或表現了什么等);③點評該句的妙處(如該句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或該句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等)。從內容上說這兩句寫了山泉美妙的聲音與奇異的色彩,在結構上與上面的描寫形成抑揚關系,也為下文稱贊山泉作了鋪墊。
【鞏固】(2011天津卷) 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問題。
驟雨
牛尾烏云潑濃墨,牛頭風雨翩車軸。
怒濤頃刻卷沙灘,十萬軍聲吼鳴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騎牛牧西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勢驟晴山又綠。
——據文淵閣《四庫全書》
【題干】請結合全詩賞析“雨勢驟晴山又綠”一句。(3分)
【答案】“驟晴”寫雨來得急、去得快,暗扣詩題。“山又綠”寫出了下雨前后景色變化,隱含牧童因雨停而輕松的心情。
【解析】第一步:釋含意。著眼全篇,理解詩句的表層含意。這句詩寫出了雨晴山綠,夏日陰晴瞬息變化的奇觀。通過牧童的舉動寫出了驟雨的情趣。第二步:描景象。通過這句詩可以想象出詩句所描寫的畫面:山雨驟歇,雨后日出,周圍山色更加蒼翠。第三步:明作用。這首《驟雨》詩非常真切地寫出了農村中夏日急雨的壯觀景象。驟晴寫雨來得急、去得快,暗扣詩題;山又綠寫出了下雨前后景色變化,隱含牧童因雨停而輕松的心情。
【拔高】(2014遼寧卷)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問題。
點絳唇
周晉
午夢初回,卷簾盡放春愁去。晝長無侶,自對黃鸝語。
絮影蘋香,春在無人處。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硯梨花雨。
【題干】“卷簾盡放春愁去”一句,在表達技巧上有何妙處?請結合詞句賞析。(5分)
【答案】此句采用了比擬(擬物)的手法,化無形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變得形象、生動。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句子的賞析,具體一點就是考查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本詩中春愁本來是抽象的,卻接受放這個動作,把抽象化具體是比擬中擬物的一種,擬物不僅是人比作物,時常也把抽象比作具體也是擬物,這個是難點,一定要注意。
課后作業
【基礎】1(2012年重慶卷)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問題。
鷓鴣天
秋后亭皋①木葉稀,霜前關塞雁南歸。曉云散去山腰瘦,宿雨來時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機②,沙鷗相對不驚飛③。柳溪父老應憐我,荒卻溪南舊釣磯。
[注] ①亭皋:水邊的平地。②忘機:消除機心。機心,巧詐之心。
③沙鷗相對不驚飛:白居易詩云“有喜鵲頻語,無機鷗不驚”。
【題干】“曉云散去山腰瘦,宿雨來時水面肥”兩句寫出了山水的變化,請分析其巧妙之處。(4分)
【基礎】2(2012福建卷) 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問題。
望江南
[宋]李綱
江上雪,獨立釣漁翁。箬笠但聞冰散響,蓑衣時振玉花①空。圖畫若為工。云水暮,歸去遠煙中。茅舍竹籬依小嶼,縮鳊圓鯽入輕籠。歡笑有兒童。(選自《御選歷代詩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題干】“箬笠但聞冰散響,蓑衣時振玉花空”,這兩句的描寫頗為精妙請簡要賞析。(3分)
【鞏固】1(2012江蘇卷)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問題。
夢江南
千萬恨,恨極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風空落眼前花。搖曳碧云斜。
【題干】請簡要賞析這首詞的結句(4分)
【鞏固】2閱讀下面這首明詩,回答問題。
玉華山
翠巘千峰合,丹崖一徑通。
樓臺上云氣,草木動天風。
野曠行人外,江平落雁中。
傷心俯城郭,煙雨正冥蒙。
[注]劉崧(1321~1381):元末明初文學家,江右詩派的代表人物。
【題干】請結合詩意賞析“煙雨正冥蒙”一句。(6分)
【拔高】1(2013河北石家莊一模)
琴 茶
兀兀①奇形群動內,陶陶②任性一生問。
自拋官后春多夢,不讀書來老更閑。
琴里知聞唯淥水③,茶中故舊是蒙山④。
窮通行止常相伴,難道吾令無往還?
[注]兀兀:性格高標而不和于俗。②陶陶:和樂貌。③淥水:琴曲名。④蒙山:茶名。即蒙山茶。
【題干】詩歌的前兩句在全詩中有什么作用?(5分)
【拔高】2(2014浙江卷)
休暇日訪王侍御不遇
韋應物
九日驅馳一日閑,尋君不遇又空還。
怪來詩思清人骨,門對寒流雪滿山。
訪隱者不遇成二絕(其二)
城郭休過識者稀,哀猿啼處有柴扉。
滄江白石樵漁路,日暮歸來雨滿衣。
【題干】請分別賞析兩首詩結句的表達效果。(5分)
課后作業答案
【基礎】1
【答案】運用比擬的修辭手法寫出了山水的變化。“曉云散去山腰瘦”寫出了曉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著曉云彌漫時想象中山峰的壯闊;“宿雨來時水面肥”既表現出夜里下雨之后的寬闊,又暗含著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狹。
【解析】本題考查分析鑒賞詩歌藝術技巧的能力。內容上已點明——寫出了山水的變化,題干主要是要結合詩歌分析其表達效果。寫了什么,怎樣寫的?按照這樣的思路來答,會更好。
【基礎】2
【答案】“箬笠”“蓑衣”勾勒出釣魚翁雪天垂釣的外在形象,畫面簡約,意境空靈。“冰散響”描寫輕細的聲音,襯托出環境的寂靜、釣魚翁的鎮定。釣魚翁“時振玉花空”的動作,襯托釣魚翁的凝定。“但”字寫出了釣魚翁的心無旁騖。
【解析`】第一步:釋含意。著眼全篇,理解詩句的表層含意。這兩句詞描寫了釣魚翁在冰天雪地中垂釣的情景。“箬笠”“蓑衣”描寫釣魚翁的裝束,“冰散響”說明周圍很寂靜,“時振玉花空”說明釣魚翁很從容淡定。 第二步:描景象。
通過這兩句的意象可以想象出詩句所描寫的畫面:雪花飛舞中,釣魚翁凝神垂釣。雪花落在他的“箬笠”“蓑衣”上,那簌簌的輕響在靜寂的江上格外清晰。釣魚翁不時抖落掉身上的雪花…第三步:明作用。“箬笠”“蓑衣”勾勒出釣魚翁雪天垂釣的外在形象,畫面簡約,意境空靈。“冰散響”描寫輕細的聲音,襯托出環境的寂靜、釣魚翁的鎮定。釣魚翁“時振玉花空”的動作,襯托出釣魚翁的凝定。“但”字寫出了釣魚翁的心無旁騖。詞句描繪了一種簡樸而自在的生活方式,表達了作者對這種生活方式的傾慕。其實也就是抓重點詞語的賞析,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的賞析。
【鞏固】1
【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無邊天際。以碧云搖曳表現心緒的不寧,以碧云斜落表現心情的低沉。。
【解析】考查煉句,分析尾聯。詩歌尾聯大多卒章顯志,本詩的尾聯大多卒章顯志,本詩以景作結,營造氛圍,表達感情深沉委婉。起到言有盡意無窮。
【鞏固】2
【答案】①以景作結(以景結情),通過描寫城郭籠罩于煙雨迷蒙中的凄迷景象,以景襯情(寓情于景),表現自己的“傷心”。②語意雙關(答“虛實相生”“象征”“想象”也可),“煙雨冥蒙”既可指自然之景,又可象征當時動蕩不定、戰亂頻仍的社會現實,表現了詩人對時局的憂慮。(6分;答出一點給3分,其中“手法”1分,賞析2分)
【解析】考查煉句,分析尾聯。詩歌尾聯大多卒章顯志,本詩的尾聯大多卒章顯志,本詩以景作結,營造氛圍,表達感情深沉委婉。起到言有盡意無窮。
【拔高】1
【答案】一二句總起全詩,①第一句交代了辭官的原因,因性情孤高而與官場風氣相悖。(1分)②第二句交代和樂開朗的天性。(1分)③這兩句直接抒發感情(1分),引出二三聯對辭官后悠閑雅致生活的描寫(1分);與尾聯相呼應,為表達心系朝廷、壯心不已的情懷做鋪墊(1分)。
【解析】考查煉句。從結構和內容兩方面來答題。這個句子在開頭先從內容上答題,說明了什么內容等,再從結構上答題,引起下文,對下文的什么描寫做了鋪墊,與尾聯相呼應等,再分析表達效果。
【拔高】2
【答案】第一首詩的結句,通過描寫友人住處環境,揭示其詩歌獨特風格的成因,并暗寓對友人品性的贊頌。
第二首詩的結句,通過描寫詩人不遇隱者、日暮歸來而雨濕衣衫的情景,突出訪人的執著和情懷的深摯(或:通過想象隱者日暮歸來而雨濕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解析】本詩考查的是句子表達效果,其實在考詩歌的表達技巧。第一首詩描寫王侍御的居住環境,門前正對著寒風侵襲。鋪滿積雪的大山,暗示詩人的清高的品性。第二首結句寫作者尋隱者不遇后傍晚回家被雨淋濕的情景,側面表達作者內心對尋訪者的執著。
課程小結
古典詩詞講究遣詞煉句,甚至到了“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程度。許多看似尋常的語句到了詩人詞人筆下便有了豐富的內涵。能體會尋常語句的內涵,便是一種鑒賞能力。
具體來說有以下幾種:
高考詩句鑒賞題常見類型
1、結合全詩,分析xx句妙在何處。
2、請結合全詩賞析 xx句(最后一句)。
3、請結合全詩分析xx句的作用。
答題模式
知識點1:先考慮用了哪種手法,說明了事物本身的特點,再看語言特點或富有表現力的詞,常是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等,然后再分析表達效果。
知識點2:詩歌尾聯大多卒章顯志,如果是寫景的句子,常是以景作結,營造氛圍,表達感情深沉委婉,起到言有盡意無窮。
知識點3:請結合全詩分析xx句的作用。
方法:從結構和內容兩方面來答題。
如果這個句子在開頭先從內容上答題,說明了什么內容,尤其是寫景的句子,常有奠定情感基調,渲染氣氛的作用等,再從結構上答題,引起下文,對下文的什么描寫做了鋪墊,點明主旨,總起作用,照應文題,與尾聯相呼應等。
如果是結尾,尾聯大多卒章顯志,會升華主題,提升格調。但尾聯如果是寫景的句子,常是以景作結,營造氛圍,表達感情深沉委婉,起到言有盡意無窮。再從結構上可能照應開頭,點題等。
上一篇:詩歌鑒賞模擬試題練習及答案
下一篇:趙嘏《寒塘》閱讀答案及賞析
* 高考詩歌的煉句高考詩句鑒賞題常見類型知識點1考點:結合全詩,分析xx句妙在何處。方法:先考慮用了哪種手法,說明了事物本身的特點,再看語言特點或富有表現力的詞,常是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等,然后再分析表達效果。知識點2考點:請結合全詩賞析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