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詩歌鑒賞之語言煉字題型復習總匯
高考詩歌語言的煉字
傳說中,蘇東坡有個聰明的妹妹蘇小妹,其詩才在東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題考哥哥,要大哥在“輕風細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蘇東坡不假思索,張口就來:“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蘇小妹不屑,譏之曰“俗”。(生笑)蘇東坡認真思索后,再來兩句:“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小妹微笑道:“雖好,但仍不屬上品。”東坡啞然。蘇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東坡吟誦玩味之后,不禁叫絕,可知煉字的好處,這節課來看看詩歌語言中的煉字問題,它是高考的一個要點。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被稱為描寫洞庭湖的千古名句,這要歸功于“蒸”“撼”兩個字練得好。云夢之地,好像都受到湖水的滋補養育,才顯得那樣草木茂盛,郁郁蒼蒼,蒸字寫出了湖水的浩渺無邊與豐厚的蓄積;而岳陽城好像瑟縮不安的在洞庭湖水的波濤中搖動,撼字由襯托了湖水的彭湃動蕩。兩個字既寫出了湖的平闊,又寫出了湖的聲勢,可謂千秋妙筆。
知識講解煉字題型
知識點1、提問方式:
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有什麼作用?或與其它某字比較提出優劣問題。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知識點2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或表達了怎樣的效果。
品味關鍵詞句:含義+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知識點3
動詞的作用:富有動態,生動形象,寫活畫面,傳遞感情。
①非動詞活用為動詞 ②雙重含義的動詞
形容詞的作用:突出或賦予某個對象特征,以渲染氣氛,傳達主旨,透露人物情緒,體現意境。
數詞的作用:具有夸張色彩。
顏色的詞作用:表現心情,增強描寫的色彩感和畫面感,渲染氣氛。
疊詞的作用: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強調作用
擬聲詞的作用:使詩文更生動形象,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四、例題精析
【例題1】(2008全國卷I)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江間作四首(其三)
潘大臨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隱龍宮。形勝三分國,波流萬世功。
沙明拳宿鷺③,天闊退飛鴻。最羨漁竿客,歸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臨(約1057~1106):字邠老,黃州(今湖北黃岡)人,善詩文。曾隨蘇軾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鷺:指白鷺睡眠時一腿蜷縮的樣子。
【題干】第三聯兩句中各有一個字用得十分傳神,請找出來,并說說這樣寫的好處。(4分)
【答案】“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現出鷺鳥在沙灘上棲息時的神態。用“退”字別致、生動地表現出鴻鳥在天空中飛行的狀態。這樣寫構成了作者江邊所見的一幅靜動結合的畫面。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詩歌語言的能力詩歌的煉字,考查考生對詩眼的把握。先找出做謂語的字,然后帶進去說明事物本身的狀態,有手法把手法寫上就可以了。
【例題2】(2013· 福建卷 )閱讀下面這首詩歌,然后回答問題。
送何遁山人歸蜀〔宋」梅堯臣
春風入樹綠,童稚望柴扉。
遠壑杜鵑①響,前山蜀客歸。
到家逢社燕,下馬浣征衣。
終日自臨水,應知已息機② (——選自《宋詩精華錄》)
【注】①杜鵑:又名子規。②息機:擺脫瑣事雜務,停止世俗活動。
【題干】請簡要分析首句中“綠”字的妙處。(2分)
【答案】(1)“綠”字寫出了春風吹綠林木的動態,表現了春風的活力,顯示了春天的生機,增強了詩韻味。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詩歌的煉字。“綠”字形容詞作動詞,說明了事物本身的狀態。
【例題3】(2012天津卷) 閱讀下面的詩,回答問題。(5分)
黃氏延綠軒 [明]高啟
蔥蔥溪樹暗,靡靡江蕪[注]濕。
雨過曉開簾,一時放春入。
[注]蕪,叢生的草。
【題干】“蔥蔥”、“靡靡”兩個疊音詞有什么作用?
【答案】寫出春雨后水邊草木之貌;富有韻律感,增強表達效果。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詩歌的煉字。先說明詞語本身的含義也就是事物本身的特點,再結合疊詞的作用答即可。
課堂運用
【基礎】(2003全國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
過香積寺 王 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題干】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詩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么?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答案】 “詩眼”分別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巖石的阻攔,發生低吟,仿佛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顯得陰冷。“咽”、“冷”兩字運用擬人、通感的修辭手法,繪聲繪色、精練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
【解析】 本詩考查的是詩歌的練字,先解釋字的含義,描寫景象,再寫作用,如果有手法就把手法寫上。
【鞏固】(2012安徽卷)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問題。
最愛東山晴后雪①[宋]楊萬里
只知逐勝忽忘寒,小立春風夕照間。
最愛東山晴后雪,軟紅光里涌銀山。
[注]①本詩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東山全白,賦<最愛東山晴后雪>二絕句》中的一首。
【題干】請賞析“軟紅光里涌銀山”中“軟”、“涌”二字的妙處。(4分)
【答案】“軟”字以觸覺寫視覺生動地寫出了夕陽余暉可觸可感、柔和溫暖的獨特美感“涌”字運用比擬的手法形象地描繪出在夕陽紅光映照下白雪覆蓋的東山如銀濤涌出的奇麗景象
【解析】本詩考查的是詩歌的練字。手法觸覺寫視覺明顯就把手法寫上,再解釋字的含義,描寫景象本身的狀態。
【拔高】(2014四川卷)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問題。
秋暮吟望 趙執信
小閣高棲老一枝,閑吟了不為秋悲。
寒山常帶斜陽色,新月偏明落葉時。
煙水極天鴻有影,霜風卷地菊無姿。
二更短燭三升酒,北斗低橫未擬窺。
【注】①“一枝”語出《莊子·逍遙游》“鴻鵠巢于深林,不過一枝”。“老一枝”意為終老山林。
【題干】⑴簡要賞析頷聯中“常”“偏”兩詞的妙處。(3分)
【答案】1.“常”字強調時間頻度,將隨朝暮變化的山色寫為常暮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態,將新月照落葉的自然現象視為有意為之。“常”與“偏”改變景物的客觀性,為情造景凸顯詩人心緒與情感。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語言煉字的能力。作答時可按解釋意思,結合具體詩句分析,指出表達效果三個步驟。“常”與“偏”使客觀景物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好像是“寒山”“新月”有意為之,增強了作者的悲秋之感。
課后作業
【基礎】(2012湖北卷)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問題。
送鄒明府游靈武
曾宰西畿縣,三年馬不肥。
債多平劍與,官滿載書歸。
邊雪藏行徑,林風透臥衣。
靈州聽曉角,客館未開扉。
【注】明府:對縣令的尊稱。靈武:即靈州(治所在今寧夏靈武縣)。
【題干】賈島注重用字推敲,請對第三聯中的“藏”、“透”二字作簡要賞析。(4分)
【鞏固】1(2014湖北卷)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問題
早發 羅鄴
一點燈殘魯酒醒,已攜孤劍事離程。
愁看飛雪聞雞唱,獨向長空背雁行。
白草近關微有路,濁河連底凍無聲。
此中來往本迢遞,況是驅羸客塞城。
【題干】請賞析“獨向長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達效果。(3分)
【鞏固】2(2013湖南高考卷)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題目。(8分)
釣船歸 賀鑄
綠凈春深好染衣。際柴扉。溶溶漾漾白鷗飛。兩忘機。
南去北來徒自老,故人稀。夕陽長送釣船歸。鱖魚肥。
【題干】簡析首句中“凈”字的妙處 (3分)
【拔高】1(2015山東卷)閱讀下面的宋詞,回答問題。(8分)
卜算子 張元干
風露濕行云,沙水迷歸艇。臥看明河月滿空,斗掛蒼山頂。
萬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聞雞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張元干,宋代愛國詞人
【題干】請對上片前兩句中的“濕”“迷”二字分別作簡要賞析。(4分)
【拔高】2(2015廣東卷)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7分)
早過大通驛①查慎行
夙霧才醒后,朝陽未吐間。
翠煙遙辨市,紅樹忽移灣。
風軟一江水,云輕九子山。
畫家濃淡意,斟酌在荊關②。
①大通驛:在安徽銅陵,大通河由此入長江,作者乘船途經此地。
②荊關:五代后梁畫家荊浩、關仝,二人擅長山水畫。
【題干】第三聯的“軟”字在藝術表現上很有特色,請作賞析。(3分)
相應作業答案在下頁
【基礎】
【答案】答:“藏”字,運用擬人手法,描繪人行之跡很快便為大雪覆蓋的邊塞雪景,寫景生動,頗有畫意;一個“藏”字,已包含大雪紛飛、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蘊;“透”字,極為傳神的展現了林間朔風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時還隱含風急、天寒、衣單等內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解析】本詩考查的是詩歌的練字。手法擬人明顯就把手法寫上,再解釋字的含義,描寫景象本身的狀態。
【鞏固】1
【答案】“背”是背著,也就是方向相反。詩人獨自一人朝著與返鄉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用返鄉的雁反襯出客居邊塞的詩人孤獨寂寞的飄泊之感和濃重的思鄉之情。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語言中的“煉字”,這類題目答題時既要指出該字含義、所用手法,還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詩中的表達效果及作用。
【鞏固】2
【答案】(2)聯系“春深”“染衣”,“凈”字巧妙展現了暮春時節芳菲凋盡,“綠”成了自然的主色調的情景,委婉道出詞人內心的純凈。(3分)
【解析】一個“凈”字,凸顯了春深的景色特點,一語兩層。既有芳菲衰歇,綠色滿目的外在特色,又有純凈澄澈,纖雜無擾的內在包涵。一個“凈”字,彰顯了詩人的內心情感,一語雙關。既希望用春綠滌洗漂染俗世衣衫,更在暮年一洗繁華紛擾心境純凈生機盎然。
【拔高】1
【答案】“濕”字,描寫地面濃重的風露水氣使行云也充滿濕氣而顯得濃重凝滯,突出了外在環境的潮濕、陰冷,表現了作者凄涼和沉重的心情。②“迷”字,描寫水面迷蒙的霧氣使歸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朧、迷茫的氛圍,表現了作者內心的迷惘。
【解析】考查的是詩歌的煉字,說明事物本身的特點,再加情感即可。
【拔高】2
【答案】軟,使……柔軟。清風吹皺江水,使之泛起微微漣漪,像輕綢軟緞在波動。一個“軟”字借觸覺表現視覺,巧妙地運用“通感”的修辭手法,形象地把水波寫得可觸可感,見出作者輕松快意之情。
【解析】早霧剛剛散去,朝陽尚未升起。遙望青煙裊裊,市鎮依稀可辨;
朝霞映紅樹木,仿佛忽然移到了河灣。清風吹拂,江水泛起微微漣漪,像輕綢軟緞在波動;九子山巔高出云表,像“輕輕”浮在銀色的海面。
即便是荊關再世,要描畫這山光水色,也得為筆墨濃淡費一番斟酌吧!
首先解釋使動用法,再說明通感的修辭手法,加情感即可。
傳說中,蘇東坡有個聰明的妹妹蘇小妹,其詩才在東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題考哥哥,要大哥在“輕風細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蘇東坡不假思索,張口就來:“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蘇小妹不屑,譏之曰“俗”。(生笑)蘇東坡認真思索后,再來兩句:“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小妹微笑道:“雖好,但仍不屬上品。”東坡啞然。蘇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東坡吟誦玩味之后,不禁叫絕,可知煉字的好處,這節課來看看詩歌語言中的煉字問題,它是高考的一個要點。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被稱為描寫洞庭湖的千古名句,這要歸功于“蒸”“撼”兩個字練得好。云夢之地,好像都受到湖水的滋補養育,才顯得那樣草木茂盛,郁郁蒼蒼,蒸字寫出了湖水的浩渺無邊與豐厚的蓄積;而岳陽城好像瑟縮不安的在洞庭湖水的波濤中搖動,撼字由襯托了湖水的彭湃動蕩。兩個字既寫出了湖的平闊,又寫出了湖的聲勢,可謂千秋妙筆。
知識講解煉字題型
知識點1、提問方式:
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有什麼作用?或與其它某字比較提出優劣問題。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知識點2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或表達了怎樣的效果。
品味關鍵詞句:含義+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知識點3
動詞的作用:富有動態,生動形象,寫活畫面,傳遞感情。
①非動詞活用為動詞
形容詞的作用:突出或賦予某個對象特征,以渲染氣氛,傳達主旨,透露人物情緒,體現意境。
數詞的作用:具有夸張色彩。
顏色的詞作用:表現心情,增強描寫的色彩感和畫面感,渲染氣氛。
疊詞的作用: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強調作用
擬聲詞的作用:使詩文更生動形象,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四、例題精析
【例題1】(2008全國卷I)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江間作四首(其三)
潘大臨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隱龍宮。形勝三分國,波流萬世功。
沙明拳宿鷺③,天闊退飛鴻。最羨漁竿客,歸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臨(約1057~1106):字邠老,黃州(今湖北黃岡)人,善詩文。曾隨蘇軾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鷺:指白鷺睡眠時一腿蜷縮的樣子。
【題干】第三聯兩句中各有一個字用得十分傳神,請找出來,并說說這樣寫的好處。(4分)
【答案】“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現出鷺鳥在沙灘上棲息時的神態。用“退”字別致、生動地表現出鴻鳥在天空中飛行的狀態。這樣寫構成了作者江邊所見的一幅靜動結合的畫面。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詩歌語言的能力詩歌的煉字,考查考生對詩眼的把握。先找出做謂語的字,然后帶進去說明事物本身的狀態,有手法把手法寫上就可以了。
【例題2】(2013· 福建卷 )閱讀下面這首詩歌,然后回答問題。
送何遁山人歸蜀〔宋」梅堯臣
春風入樹綠,童稚望柴扉。
遠壑杜鵑①響,前山蜀客歸。
到家逢社燕,下馬浣征衣。
終日自臨水,應知已息機②
【注】①杜鵑:又名子規。②息機:擺脫瑣事雜務,停止世俗活動。
【題干】請簡要分析首句中“綠”字的妙處。(2分)
【答案】(1)“綠”字寫出了春風吹綠林木的動態,表現了春風的活力,顯示了春天的生機,增強了詩韻味。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詩歌的煉字。“綠”字形容詞作動詞,說明了事物本身的狀態。
【例題3】(2012天津卷) 閱讀下面的詩,回答問題。(5分)
黃氏延綠軒
蔥蔥溪樹暗,靡靡江蕪[注]濕。
雨過曉開簾,一時放春入。
[注]蕪,叢生的草。
【題干】“蔥蔥”、“靡靡”兩個疊音詞有什么作用?
【答案】寫出春雨后水邊草木之貌;富有韻律感,增強表達效果。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詩歌的煉字。先說明詞語本身的含義也就是事物本身的特點,再結合疊詞的作用答即可。
課堂運用
【基礎】(2003全國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
過香積寺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題干】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詩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么?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答案】 “詩眼”分別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巖石的阻攔,發生低吟,仿佛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顯得陰冷。“咽”、“冷”兩字運用擬人、通感的修辭手法,繪聲繪色、精練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
【解析】 本詩考查的是詩歌的練字,先解釋字的含義,描寫景象,再寫作用,如果有手法就把手法寫上。
【鞏固】(2012安徽卷)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問題。
最愛東山晴后雪①[宋]楊萬里
只知逐勝忽忘寒,小立春風夕照間。
最愛東山晴后雪,軟紅光里涌銀山。
[注]①本詩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東山全白,賦<最愛東山晴后雪>二絕句》中的一首。
【題干】請賞析“軟紅光里涌銀山”中“軟”、“涌”二字的妙處。(4分)
【答案】“軟”字以觸覺寫視覺生動地寫出了夕陽余暉可觸可感、柔和溫暖的獨特美感“涌”字運用比擬的手法形象地描繪出在夕陽紅光映照下白雪覆蓋的東山如銀濤涌出的奇麗景象
【解析】本詩考查的是詩歌的練字。手法觸覺寫視覺明顯就把手法寫上,再解釋字的含義,描寫景象本身的狀態。
【拔高】(2014四川卷)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問題。
秋暮吟望
小閣高棲老一枝,閑吟了不為秋悲。
寒山常帶斜陽色,新月偏明落葉時。
煙水極天鴻有影,霜風卷地菊無姿。
二更短燭三升酒,北斗低橫未擬窺。
【注】①“一枝”語出《莊子·逍遙游》“鴻鵠巢于深林,不過一枝”。“老一枝”意為終老山林。
【題干】⑴簡要賞析頷聯中“常”“偏”兩詞的妙處。(3分)
【答案】1.“常”字強調時間頻度,將隨朝暮變化的山色寫為常暮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態,將新月照落葉的自然現象視為有意為之。“常”與“偏”改變景物的客觀性,為情造景凸顯詩人心緒與情感。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語言煉字的能力。作答時可按解釋意思,結合具體詩句分析,指出表達效果三個步驟。“常”與“偏”使客觀景物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好像是“寒山”“新月”有意為之,增強了作者的悲秋之感。
課后作業
【基礎】(2012湖北卷)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問題。
送鄒明府游靈武
曾宰西畿縣,三年馬不肥。
債多平劍與,官滿載書歸。
邊雪藏行徑,林風透臥衣。
靈州聽曉角,客館未開扉。
【注】明府:對縣令的尊稱。靈武:即靈州(治所在今寧夏靈武縣)。
【題干】賈島注重用字推敲,請對第三聯中的“藏”、“透”二字作簡要賞析。(4分)
【鞏固】1(2014湖北卷)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問題
早發
一點燈殘魯酒醒,已攜孤劍事離程。
愁看飛雪聞雞唱,獨向長空背雁行。
白草近關微有路,濁河連底凍無聲。
此中來往本迢遞,況是驅羸客塞城。
【題干】請賞析“獨向長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達效果。(3分)
【鞏固】2(2013湖南高考卷)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題目。(8分)
釣船歸
綠凈春深好染衣。際柴扉。溶溶漾漾白鷗飛。兩忘機。
南去北來徒自老,故人稀。夕陽長送釣船歸。鱖魚肥。
【題干】簡析首句中“凈”字的妙處 (3分)
【拔高】1(2015山東卷)閱讀下面的宋詞,回答問題。(8分)
卜算子 張元干
風露濕行云,沙水迷歸艇。臥看明河月滿空,斗掛蒼山頂。
萬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聞雞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張元干,宋代愛國詞人
【題干】請對上片前兩句中的“濕”“迷”二字分別作簡要賞析。(4分)
【拔高】2(2015廣東卷)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7分)
早過大通驛①查慎行
夙霧才醒后,朝陽未吐間。
翠煙遙辨市,紅樹忽移灣。
風軟一江水,云輕九子山。
畫家濃淡意,斟酌在荊關②。
①大通驛:在安徽銅陵,大通河由此入長江,作者乘船途經此地。
②荊關:五代后梁畫家荊浩、關仝,二人擅長山水畫。
【題干】第三聯的“軟”字在藝術表現上很有特色,請作賞析。(3分)
相應作業答案在下頁
【基礎】
【答案】答:“藏”字,運用擬人手法,描繪人行之跡很快便為大雪覆蓋的邊塞雪景,寫景生動,頗有畫意;一個“藏”字,已包含大雪紛飛、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蘊;“透”字,極為傳神的展現了林間朔風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時還隱含風急、天寒、衣單等內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解析】本詩考查的是詩歌的練字。手法擬人明顯就把手法寫上,再解釋字的含義,描寫景象本身的狀態。
【鞏固】1
【答案】“背”是背著,也就是方向相反。詩人獨自一人朝著與返鄉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用返鄉的雁反襯出客居邊塞的詩人孤獨寂寞的飄泊之感和濃重的思鄉之情。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語言中的“煉字”,這類題目答題時既要指出該字含義、所用手法,還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詩中的表達效果及作用。
【鞏固】2
【答案】(2)聯系“春深”“染衣”,“凈”字巧妙展現了暮春時節芳菲凋盡,“綠”成了自然的主色調的情景,委婉道出詞人內心的純凈。(3分)
【解析】一個“凈”字,凸顯了春深的景色特點,一語兩層。既有芳菲衰歇,綠色滿目的外在特色,又有純凈澄澈,纖雜無擾的內在包涵。一個“凈”字,彰顯了詩人的內心情感,一語雙關。既希望用春綠滌洗漂染俗世衣衫,更在暮年一洗繁華紛擾心境純凈生機盎然。
【拔高】1
【答案】“濕”字,描寫地面濃重的風露水氣使行云也充滿濕氣而顯得濃重凝滯,突出了外在環境的潮濕、陰冷,表現了作者凄涼和沉重的心情。②“迷”字,描寫水面迷蒙的霧氣使歸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朧、迷茫的氛圍,表現了作者內心的迷惘。
【解析】考查的是詩歌的煉字,說明事物本身的特點,再加情感即可。
【拔高】2
【答案】軟,使……柔軟。清風吹皺江水,使之泛起微微漣漪,像輕綢軟緞在波動。一個“軟”字借觸覺表現視覺,巧妙地運用“通感”的修辭手法,形象地把水波寫得可觸可感,見出作者輕松快意之情。
【解析】早霧剛剛散去,朝陽尚未升起。遙望青煙裊裊,市鎮依稀可辨;
朝霞映紅樹木,仿佛忽然移到了河灣。清風吹拂,江水泛起微微漣漪,像輕綢軟緞在波動;九子山巔高出云表,像“輕輕”浮在銀色的海面。
即便是荊關再世,要描畫這山光水色,也得為筆墨濃淡費一番斟酌吧!
首先解釋使動用法,再說明通感的修辭手法,加情感即可。
上一篇:詩歌的事物形象鑒賞復習總匯
下一篇:孔平仲《晝眠呈夢錫》閱讀答案及賞析
* 高考詩歌語言的煉字傳說中,蘇東坡有個聰明的妹妹蘇小妹,其詩才在東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題考哥哥,要大哥在“輕風細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蘇東坡不假思索,張口就來:“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蘇小妹不屑,譏之曰“俗”。(生笑)蘇東坡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