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鑒賞綜合練習試題及答案(二)
古代詩歌鑒賞
13.(2014·全國大綱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
劉長卿
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履痕。
白云依靜渚,春草閉閑門。
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1)詩人眼中常山道人隱居地周圍環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請簡要說明。
(2)請分別對第三聯中“過”和“隨”兩個字作簡要賞析。
答案:(1)幽靜。沿途是莓苔,遠望白云繚繞,近看芳草當門。白云、靜渚、春草、閑門都營造出一種靜謐的氣氛。
(2)“過”字把雨后松樹翠綠的顏色呈現了出來。“隨”字形象地表現了山道峰回路轉,人在隨山轉折、緣山尋找“水源”,令人有曲徑通幽的遐思。
14.(2014·山東卷)閱讀下面兩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尋詩兩絕句
陳與義
楚酒困人三日醉,園花經雨百般紅。
無人畫出陳居士①,亭角尋詩滿袖風。
愛把山瓢②莫笑儂,愁時引睡有奇功。
醒來推戶尋詩去,喬木崢嶸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園花經雨百般紅”與“喬木崢嶸明月中”兩句中所描寫的景色特點有何不同?請作簡要分析。
(2)詩中“陳居士”的形象特點是什么?請結合兩首詩加以分析。
答案:(1)“園花經雨百般紅”描寫的是雨后園林的美景,一場雨后,園中姹紫嫣紅,色彩艷麗;“喬木崢嶸明月中”描寫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樹木高聳峭拔,意境清幽。
(2)行為灑脫,情趣高雅。①“楚酒困人三日醉”“愛把山瓢莫笑儂”從陳居士喜歡喝酒可以看出他灑脫的性格特點。②“亭角尋詩滿袖風”“醒來推戶尋詩去”白天尋詩,夜晚尋詩,表現了陳居士沉迷于詩歌創作的高雅情趣。
15.(2014·四川卷)閱讀下面的清詩,然后回答問題。
秋暮吟望
趙執信
小閣高棲老一枝①,閑吟了不為秋悲。
寒山常帶斜陽色,新月偏明落葉時。
煙水極天鴻有影,霜風卷地菊無姿。
二更短燭三升酒,北斗低橫未擬窺。
【注】①一枝:語出《莊子·逍遙游》“鴻鵠巢于深林,不過一枝”。“老一枝”意為終老山林。
(1)簡要賞析頷聯中“常”“偏”兩詞的妙處。
(2)本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境?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答案:(1)“常”字強調時間頻度,將隨朝暮變化的山色寫為常暮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態,將新月照落葉的自然現象視為有意為之。“常”與“偏”改變景物的客觀性,為情造景,凸顯詩人心緒與情感。
(2)表現了詩人看似曠達、閑淡,實則落寞、惆悵的心境。首聯即說“了不為秋悲”,詩人的心境看似曠達、閑淡;中間兩聯寒山、落葉、霜風、殘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調,透露出內心深處的憂傷與落寞,尾聯燭光下飲酒的情景,流露出終老山林的惆悵。
16.(2014·天津卷)閱讀下面兩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暮 春
(宋)黃庚
芳事闌珊三月時,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綿飄白東風老,一樹斜陽叫子規。
暮春山間
(宋)黃公度
緩步春山春日長,流鶯不語燕飛忙。
桃花落處無人見,濯手惟聞澗水香。
(1)《暮春》一詩,春之“暮”體現在何處?
(2)《暮春山間》這首詩是怎樣描寫桃花的?
(3)兩首詩都寫了暮春之景,表達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1)體現在三月花凋謝,柳絮飄飛,東風吹和子規啼叫上。
(2)側面描寫,桃花落處無人看見,洗手時聞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
(3)《暮春》通過寫落花、柳綿、斜陽、子規等暮春意象,表達了傷春之愁、流年之嘆;《暮春山間》寫作者緩步春山所見,描繪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現了作者的閑適之情。
17.(2015·南昌市十校二模)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題目。
虞美人·寄公度
[宋]舒亶
芙蓉落盡天涵水。日暮滄波起。背飛雙燕貼云寒。獨向小樓東畔、倚闌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滿長安道。故人早晚上高臺。贈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1)請簡析上片中“獨”字的表達效果。
(2)詞的最后兩句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答案:(1)“獨”是孤獨之意,此字形象地描寫了詞人獨自一人倚欄眺望的情態,又透露出因朋友遠離觸景而生的孤獨惆悵之感。
(2)詞的最后兩句運用了虛寫(或想象)的表現手法。詞人從對方的角度著筆,想象老朋友遠在江南也天天登高遠望,思念著我;即使道遠雪阻,他也一定會給我寄贈一枝江南報春的早梅。詞人通過這幅想象的畫面,來表達自己對遠方朋友的無限思念之情。
18.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后回答問題。
宿王昌齡隱居①
(唐)常建
清溪深不測,隱處唯孤云。
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
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
余亦謝時去,西山鸞鶴②群。
【注】①王昌齡未出仕前,隱居在石門山。常建辭官西歸后到石門山一游,在好友王昌齡當年隱居處住了一夜,當時王昌齡外出做官,并不在此。②鸞鶴:古常指仙人的禽鳥。
(1)頸聯兩個動詞“宿”“滋”用得生動傳神,請結合詩歌意境簡要賞析。
(2)詩歌尾聯是什么意思?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
答案:(1)“宿”字,寫花影像安睡在庭院中一樣;“滋”字,寫出了苔蘚在滋長蔓延;暗示這里少人活動,甚至久未有人,突顯了隱居地的清幽靜謐;兩句寫出了隱居之地寂靜而不乏生機,與人事疏離而與自然親近的情趣。
(2)尾聯是說我也要辭別俗世,到這里與鸞鶴為侶,隱逸終生。表達了自己歸隱的志向(或:表達了對王昌齡原先歸隱的追慕,深情地呼喚王昌齡和自己一起歸隱)。
19.(2015·山西省聯考)閱讀下面這首元詞,完成題目。
鷓鴣天
劉秉忠
殘月低檐掛玉鉤,東風簾幕思如秋。夢魂不被楊花攪,池面還添翠壓稠①。 紅叱撥,翠驊騮②。青山隱隱水悠悠。行人更在青山外,不許朝朝不上樓。
【注】①“稠”亦作“綢”。②紅叱撥、翠驊騮:皆為馬名。
(1)“夢魂不被楊花攪,池面還添翠壓稠”句中哪兩個字用得最妙?請簡要賞析。
(2)詞的下闋在表現手法上有什么特色?請簡要分析。
答案:(1)“攪”“壓”兩字用得最妙。“攪”,攪亂、攪斷,這里賦予楊花以人的情態動作,加之“不被”,意思是少婦的思夢沒有被紛紛飄墜的楊花攪斷,似乎比“又還被鶯呼起”的少婦幸運些。一片片翠綠的浮萍飄在絲綢一般的池面上,作者不說“飄”或“浮”,而特意用一“壓”字,顯示出一種沉重之感,更能突出思愁之深之重。
(2)借代;借景抒情,以景襯情;妙用疊詞;化用或引用前人詩詞;雙重否定的句式。“紅叱撥,翠驊騮”皆為馬名,這里運用借代的修辭,以駿馬代人,暗示親人已乘馬離去,倍增傷感;“青山隱隱水悠悠”,“隱隱”“悠悠”兩個疊詞更為生動地描摹出山水的朦朧和遙遠,表明離人已遠走他方;借景抒情,以景襯情,以山的朦朧水的悠長遙遠來襯少婦不盡的思愁;“行人更在青山外”,直接引用歐陽修《踏莎行》“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將詞義更推進一層,行程愈遠也就意味著思婦的思念愈深;“不許朝朝不上樓”,“上樓”會因“青山隱隱水悠悠”“行人更在青山外”而一無所望,而失望不已,“朝朝”上樓,只能是“朝朝”痛苦,卻“不許”“不上”,此處運用雙重否定,情感強烈,更富有意蘊,足見思婦對行人的那種化解不開、揮之不去的濃烈的思愁。
20.(2015·甘肅省診斷題)閱讀下面兩首詞,完成題目。
夢江南
[唐]皇甫松
蘭燼落,屏上暗紅蕉①。閑夢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蕭蕭。人語驛邊橋。
【注】①蘭燼:因燭光似蘭,故稱。燼:物體燃燒后剩下的部分。暗紅蕉:更深燭盡,畫屏上的美人蕉模糊不辨。
望江南
[南唐]李煜
閑夢遠,南國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綠,滿城飛絮混輕塵。忙殺看花人。
(1)你認為皇甫松在詞中是如何處理虛實關系的?請簡要分析。
(2)兩首詞都寫到“夢”,這兩處“夢”各自表達了詞人什么樣的感情?
答案:(1)由實及虛,虛實結合。前兩句寫眼前實景,同時又是以實代虛之筆,暗引出下文的夢境;后三句則虛寫夢中景象,但又是江南水鄉景色的真實描述。
(2)皇甫詞中,“夢”中的江南梅熟、夜雨吹笛、驛邊人語充滿歡情,表現了詞人夢醒之后孤獨與惆悵無由消散的情感;李詞中,“夢”中的故園的江水、樂聲、飛絮、清塵和看花人一派生機,表現了詞人對故國的思念和現實生活的凄楚之感。
21.(2015·甘肅省聯考題)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題目。
柳梢青·春感
劉辰翁①
鐵馬蒙氈,銀花灑淚,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②,街頭戲鼓,不是歌聲。
那堪獨坐青燈,想故國、高臺月明。
輦下③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
【注】①劉辰翁:南宋末年著名的詞人。南宋滅亡后,曾參加抗元斗爭,晚年隱居故鄉山中。②番腔:少數民族的腔調,這里指蒙古人的腔調。③輦下:京師。后文的“海上”指漢蘇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羊于北海上,矢志守節。
(1)請簡要分析“輦下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三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此詞在寫法上采用了哪些手法(至少答出兩種)?并對這些手法作簡要分析。
答案:(1)“輦下風光”:指心念故國,然而風光不再,表現亡國之痛。
“山中歲月”:指自己身之所在,報國無門的遺憾。“海上心情”:則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蘇武牧羊矢志之典,表明自己守節不移的志向。
(2)①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表現“城”之“愁”。視覺方面:“鐵馬蒙氈”,整個臨安城已處于元軍鐵蹄的蹂躪之下,“銀花灑淚”,花燈流淚,渲染了全城凄慘陰森的氣氛。聽覺方面:帶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調的“番腔”,街頭演出的異族的鼓吹雜戲,一片嘔啞之聲,在忠于故國的南宋遺民聽來根本不能稱為“歌聲”。
②“銀花灑淚,春入愁城”:擬人。以花燈流淚,春天進到哀愁的城中,渲染了全城凄慘陰森的氣氛。
③“高臺月明,輦下風光”:虛寫。即想象的、回憶中的故國之景。故都往日的景色,而今在哪里?抒發了詩人對故國的深切懷念。
④“海上心情”:借用典故。借蘇武牧羊矢志之典,表明自己守節不移的志向。
⑤景以引情,情以襯景。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抒發對故國的懷念,滿腔的愛國之情何處抒發。
22.(2015·內蒙古二模)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題目。
在金日作三首①(其一)
滿腹詩書漫古今,頻年流落易傷心。
南冠終日囚軍府,北雁何時到上林。
開口摧頹②空抱樸③,脅肩④奔走尚腰金。
莫邪利劍今安在,不斬奸邪恨最深。
【注】①金國陷汴京,擄徽、欽二帝。宇文虛中因出使金國而被軟禁,后因謀劃南歸而被殺。②摧頹:蹉跎失時。③抱樸:恪守質樸。④脅肩:諂媚討好的樣子。
(1)詩歌首聯有“傷心”一語,“傷心”主要體現在哪幾個方面?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2)詩歌的第二、三聯主要運用了哪兩種藝術手法?請結合詩句簡要賞析。
答案:(1)主要有①頻年流落之苦;②異國為囚之愁;③亡國思鄉之痛;④奸佞當道之恨;⑤復國無望之憾。
(2)第2聯,用典,“南冠楚囚”“北雁”“上林”運用了晉侯、蘇武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達了愁苦和思鄉之情。第3聯,對比,自己“抱樸”(恪守質樸)與奸佞的“脅肩”(諂媚)形成對比。突出表達了詩人高潔情操。
23.(2015·寧夏二模)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題目。
送柴侍御
王昌齡
沅水通波接武岡①,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注】①武岡:地名,今湖南邵陽境內。
丹陽送韋參軍
嚴 維
丹陽郭里送行舟,一別心知兩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
(1)王詩中,詩人為什么說“送君不覺有離傷”?請概括寫出兩首詩不同的感情色彩。
(2)具體分析每首詩后兩句的表現手法。
答案:(1)①“送君不覺有離傷”原因:
兩地流水相通,形同比鄰;自己和朋友風雨與共,明月共睹;雖處異地,情感相通。
②感情色彩:王詩豁達樂觀,表達的是對朋友的寬慰之情;嚴詩凄涼哀婉,表達了對朋友的深切思念。
(2)王詩后兩句是作者借助想象和反問的手法。筆法靈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詰,反復致意,懇切感人,云雨相同,明月共睹,“物因情變”,兩地竟成了“一鄉”。想象豐富,它蘊含的正是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誼。
嚴詩后兩句詩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語言精練傳神。點點寒鴉飛盡,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遠方,景物中寄寓詩人心中的孤寂哀愁和對友人的思念之情,含蓄動人;一個“盡”字,寫出詩人長久獨立江邊,連點點寒鴉都飛盡了還不忍離去,可以看出對友人情意的深長。“悠悠”,寫思念之情像悠悠江水一樣綿長,言有盡而意無窮。
24.閱讀下面一首宋詩,回答問題。
臨平①道中
道 潛
風蒲獵獵弄輕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臨平山下路,藕花無數滿汀洲。
【注】①臨平:山名,在今浙江杭州市。
(1)簡析“弄”字在首句中的表達效果。
(2)這首詩描寫了怎樣的景象?抒發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案:(1)“弄”,動詞,擺弄。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細膩地描寫了蒲草隨風擺動的美妙姿態,突出表現了蒲草輕柔的體態。
(2)本詩描寫了蒲草在風中輕柔擺動,蜻蜓在蒲葉上時停時去,荷花開滿水面的夏日江南水鄉秀麗清新之景,抒發了作者內心的閑適以及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13.(2014·全國大綱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
劉長卿
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履痕。
白云依靜渚,春草閉閑門。
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1)詩人眼中常山道人隱居地周圍環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請簡要說明。
答案:(1)幽靜。沿途是莓苔,遠望白云繚繞,近看芳草當門。白云、靜渚、春草、閑門都營造出一種靜謐的氣氛。
(2)“過”字把雨后松樹翠綠的顏色呈現了出來。“隨”字形象地表現了山道峰回路轉,人在隨山轉折、緣山尋找“水源”,令人有曲徑通幽的遐思。
14.(2014·山東卷)閱讀下面兩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尋詩兩絕句
陳與義
楚酒困人三日醉,園花經雨百般紅。
無人畫出陳居士①,亭角尋詩滿袖風。
愛把山瓢②莫笑儂,愁時引睡有奇功。
醒來推戶尋詩去,喬木崢嶸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園花經雨百般紅”與“喬木崢嶸明月中”兩句中所描寫的景色特點有何不同?請作簡要分析。
答案:(1)“園花經雨百般紅”描寫的是雨后園林的美景,一場雨后,園中姹紫嫣紅,色彩艷麗;“喬木崢嶸明月中”描寫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樹木高聳峭拔,意境清幽。
(2)行為灑脫,情趣高雅。①“楚酒困人三日醉”“愛把山瓢莫笑儂”從陳居士喜歡喝酒可以看出他灑脫的性格特點。②“亭角尋詩滿袖風”“醒來推戶尋詩去”白天尋詩,夜晚尋詩,表現了陳居士沉迷于詩歌創作的高雅情趣。
15.(2014·四川卷)閱讀下面的清詩,然后回答問題。
秋暮吟望
趙執信
小閣高棲老一枝①,閑吟了不為秋悲。
寒山常帶斜陽色,新月偏明落葉時。
煙水極天鴻有影,霜風卷地菊無姿。
二更短燭三升酒,北斗低橫未擬窺。
【注】①一枝:語出《莊子·逍遙游》“鴻鵠巢于深林,不過一枝”。“老一枝”意為終老山林。
(1)簡要賞析頷聯中“常”“偏”兩詞的妙處。
答案:(1)“常”字強調時間頻度,將隨朝暮變化的山色寫為常暮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態,將新月照落葉的自然現象視為有意為之。“常”與“偏”改變景物的客觀性,為情造景,凸顯詩人心緒與情感。
(2)表現了詩人看似曠達、閑淡,實則落寞、惆悵的心境。首聯即說“了不為秋悲”,詩人的心境看似曠達、閑淡;中間兩聯寒山、落葉、霜風、殘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調,透露出內心深處的憂傷與落寞,尾聯燭光下飲酒的情景,流露出終老山林的惆悵。
16.(2014·天津卷)閱讀下面兩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暮 春
(宋)黃庚
芳事闌珊三月時,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綿飄白東風老,一樹斜陽叫子規。
暮春山間
(宋)黃公度
緩步春山春日長,流鶯不語燕飛忙。
桃花落處無人見,濯手惟聞澗水香。
(1)《暮春》一詩,春之“暮”體現在何處?
答案:(1)體現在三月花凋謝,柳絮飄飛,東風吹和子規啼叫上。
(2)側面描寫,桃花落處無人看見,洗手時聞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
(3)《暮春》通過寫落花、柳綿、斜陽、子規等暮春意象,表達了傷春之愁、流年之嘆;《暮春山間》寫作者緩步春山所見,描繪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現了作者的閑適之情。
17.(2015·南昌市十校二模)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題目。
虞美人·寄公度
[宋]舒亶
芙蓉落盡天涵水。日暮滄波起。背飛雙燕貼云寒。獨向小樓東畔、倚闌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滿長安道。故人早晚上高臺。贈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1)請簡析上片中“獨”字的表達效果。
答案:(1)“獨”是孤獨之意,此字形象地描寫了詞人獨自一人倚欄眺望的情態,又透露出因朋友遠離觸景而生的孤獨惆悵之感。
(2)詞的最后兩句運用了虛寫(或想象)的表現手法。詞人從對方的角度著筆,想象老朋友遠在江南也天天登高遠望,思念著我;即使道遠雪阻,他也一定會給我寄贈一枝江南報春的早梅。詞人通過這幅想象的畫面,來表達自己對遠方朋友的無限思念之情。
18.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后回答問題。
宿王昌齡隱居①
(唐)常建
清溪深不測,隱處唯孤云。
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
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
余亦謝時去,西山鸞鶴②群。
【注】①王昌齡未出仕前,隱居在石門山。常建辭官西歸后到石門山一游,在好友王昌齡當年隱居處住了一夜,當時王昌齡外出做官,并不在此。②鸞鶴:古常指仙人的禽鳥。
(1)頸聯兩個動詞“宿”“滋”用得生動傳神,請結合詩歌意境簡要賞析。
答案:(1)“宿”字,寫花影像安睡在庭院中一樣;“滋”字,寫出了苔蘚在滋長蔓延;暗示這里少人活動,甚至久未有人,突顯了隱居地的清幽靜謐;兩句寫出了隱居之地寂靜而不乏生機,與人事疏離而與自然親近的情趣。
(2)尾聯是說我也要辭別俗世,到這里與鸞鶴為侶,隱逸終生。表達了自己歸隱的志向(或:表達了對王昌齡原先歸隱的追慕,深情地呼喚王昌齡和自己一起歸隱)。
19.(2015·山西省聯考)閱讀下面這首元詞,完成題目。
鷓鴣天
劉秉忠
殘月低檐掛玉鉤,東風簾幕思如秋。夢魂不被楊花攪,池面還添翠壓稠①。 紅叱撥,翠驊騮②。青山隱隱水悠悠。行人更在青山外,不許朝朝不上樓。
【注】①“稠”亦作“綢”。②紅叱撥、翠驊騮:皆為馬名。
(1)“夢魂不被楊花攪,池面還添翠壓稠”句中哪兩個字用得最妙?請簡要賞析。
答案:(1)“攪”“壓”兩字用得最妙。“攪”,攪亂、攪斷,這里賦予楊花以人的情態動作,加之“不被”,意思是少婦的思夢沒有被紛紛飄墜的楊花攪斷,似乎比“又還被鶯呼起”的少婦幸運些。一片片翠綠的浮萍飄在絲綢一般的池面上,作者不說“飄”或“浮”,而特意用一“壓”字,顯示出一種沉重之感,更能突出思愁之深之重。
(2)借代;借景抒情,以景襯情;妙用疊詞;化用或引用前人詩詞;雙重否定的句式。“紅叱撥,翠驊騮”皆為馬名,這里運用借代的修辭,以駿馬代人,暗示親人已乘馬離去,倍增傷感;“青山隱隱水悠悠”,“隱隱”“悠悠”兩個疊詞更為生動地描摹出山水的朦朧和遙遠,表明離人已遠走他方;借景抒情,以景襯情,以山的朦朧水的悠長遙遠來襯少婦不盡的思愁;“行人更在青山外”,直接引用歐陽修《踏莎行》“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將詞義更推進一層,行程愈遠也就意味著思婦的思念愈深;“不許朝朝不上樓”,“上樓”會因“青山隱隱水悠悠”“行人更在青山外”而一無所望,而失望不已,“朝朝”上樓,只能是“朝朝”痛苦,卻“不許”“不上”,此處運用雙重否定,情感強烈,更富有意蘊,足見思婦對行人的那種化解不開、揮之不去的濃烈的思愁。
20.(2015·甘肅省診斷題)閱讀下面兩首詞,完成題目。
夢江南
[唐]皇甫松
蘭燼落,屏上暗紅蕉①。閑夢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蕭蕭。人語驛邊橋。
【注】①蘭燼:因燭光似蘭,故稱。燼:物體燃燒后剩下的部分。暗紅蕉:更深燭盡,畫屏上的美人蕉模糊不辨。
望江南
[南唐]李煜
閑夢遠,南國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綠,滿城飛絮混輕塵。忙殺看花人。
(1)你認為皇甫松在詞中是如何處理虛實關系的?請簡要分析。
答案:(1)由實及虛,虛實結合。前兩句寫眼前實景,同時又是以實代虛之筆,暗引出下文的夢境;后三句則虛寫夢中景象,但又是江南水鄉景色的真實描述。
(2)皇甫詞中,“夢”中的江南梅熟、夜雨吹笛、驛邊人語充滿歡情,表現了詞人夢醒之后孤獨與惆悵無由消散的情感;李詞中,“夢”中的故園的江水、樂聲、飛絮、清塵和看花人一派生機,表現了詞人對故國的思念和現實生活的凄楚之感。
21.(2015·甘肅省聯考題)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題目。
柳梢青·春感
劉辰翁①
鐵馬蒙氈,銀花灑淚,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②,街頭戲鼓,不是歌聲。
那堪獨坐青燈,想故國、高臺月明。
輦下③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
【注】①劉辰翁:南宋末年著名的詞人。南宋滅亡后,曾參加抗元斗爭,晚年隱居故鄉山中。②番腔:少數民族的腔調,這里指蒙古人的腔調。③輦下:京師。后文的“海上”指漢蘇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羊于北海上,矢志守節。
(1)請簡要分析“輦下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三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1)“輦下風光”:指心念故國,然而風光不再,表現亡國之痛。
“山中歲月”:指自己身之所在,報國無門的遺憾。“海上心情”:則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蘇武牧羊矢志之典,表明自己守節不移的志向。
(2)①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表現“城”之“愁”。視覺方面:“鐵馬蒙氈”,整個臨安城已處于元軍鐵蹄的蹂躪之下,“銀花灑淚”,花燈流淚,渲染了全城凄慘陰森的氣氛。聽覺方面:帶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調的“番腔”,街頭演出的異族的鼓吹雜戲,一片嘔啞之聲,在忠于故國的南宋遺民聽來根本不能稱為“歌聲”。
②“銀花灑淚,春入愁城”:擬人。以花燈流淚,春天進到哀愁的城中,渲染了全城凄慘陰森的氣氛。
③“高臺月明,輦下風光”:虛寫。即想象的、回憶中的故國之景。故都往日的景色,而今在哪里?抒發了詩人對故國的深切懷念。
④“海上心情”:借用典故。借蘇武牧羊矢志之典,表明自己守節不移的志向。
⑤景以引情,情以襯景。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抒發對故國的懷念,滿腔的愛國之情何處抒發。
22.(2015·內蒙古二模)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題目。
在金日作三首①(其一)
滿腹詩書漫古今,頻年流落易傷心。
南冠終日囚軍府,北雁何時到上林。
開口摧頹②空抱樸③,脅肩④奔走尚腰金。
莫邪利劍今安在,不斬奸邪恨最深。
【注】①金國陷汴京,擄徽、欽二帝。宇文虛中因出使金國而被軟禁,后因謀劃南歸而被殺。②摧頹:蹉跎失時。③抱樸:恪守質樸。④脅肩:諂媚討好的樣子。
(1)詩歌首聯有“傷心”一語,“傷心”主要體現在哪幾個方面?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答案:(1)主要有①頻年流落之苦;②異國為囚之愁;③亡國思鄉之痛;④奸佞當道之恨;⑤復國無望之憾。
(2)第2聯,用典,“南冠楚囚”“北雁”“上林”運用了晉侯、蘇武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達了愁苦和思鄉之情。第3聯,對比,自己“抱樸”(恪守質樸)與奸佞的“脅肩”(諂媚)形成對比。突出表達了詩人高潔情操。
23.(2015·寧夏二模)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題目。
送柴侍御
王昌齡
沅水通波接武岡①,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注】①武岡:地名,今湖南邵陽境內。
丹陽送韋參軍
嚴 維
丹陽郭里送行舟,一別心知兩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
(1)王詩中,詩人為什么說“送君不覺有離傷”?請概括寫出兩首詩不同的感情色彩。
答案:(1)①“送君不覺有離傷”原因:
兩地流水相通,形同比鄰;自己和朋友風雨與共,明月共睹;雖處異地,情感相通。
②感情色彩:王詩豁達樂觀,表達的是對朋友的寬慰之情;嚴詩凄涼哀婉,表達了對朋友的深切思念。
(2)王詩后兩句是作者借助想象和反問的手法。筆法靈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詰,反復致意,懇切感人,云雨相同,明月共睹,“物因情變”,兩地竟成了“一鄉”。想象豐富,它蘊含的正是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誼。
嚴詩后兩句詩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語言精練傳神。點點寒鴉飛盡,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遠方,景物中寄寓詩人心中的孤寂哀愁和對友人的思念之情,含蓄動人;一個“盡”字,寫出詩人長久獨立江邊,連點點寒鴉都飛盡了還不忍離去,可以看出對友人情意的深長。“悠悠”,寫思念之情像悠悠江水一樣綿長,言有盡而意無窮。
24.閱讀下面一首宋詩,回答問題。
臨平①道中
道 潛
風蒲獵獵弄輕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臨平山下路,藕花無數滿汀洲。
【注】①臨平:山名,在今浙江杭州市。
(1)簡析“弄”字在首句中的表達效果。
答案:(1)“弄”,動詞,擺弄。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細膩地描寫了蒲草隨風擺動的美妙姿態,突出表現了蒲草輕柔的體態。
(2)本詩描寫了蒲草在風中輕柔擺動,蜻蜓在蒲葉上時停時去,荷花開滿水面的夏日江南水鄉秀麗清新之景,抒發了作者內心的閑適以及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 古代詩歌鑒賞13.(2014·全國大綱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劉長卿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履痕。白云依靜渚,春草閉閑門。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1)詩人眼中常山道人隱居地周圍環境的最大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