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古代詩歌鑒賞綜合練習試題及答案(一)

    古代詩歌鑒賞綜合練習
    1.(2014·新課標Ⅰ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阮郎歸
    無名氏
    春風吹雨繞殘枝,落花無可飛。小池寒淥欲生漪,雨晴還日西。  
    簾半卷,燕雙歸。諱愁無奈眉。翻身整頓著殘棋,沉吟應劫遲。
    【注】①作者一作秦觀。②諱愁:隱瞞內心的痛苦。③劫:圍棋術語。
    (1)詞上半闋的景物描寫對全詞的感情抒發起了什么作用?請結合內容分析。
     (2)末尾兩句表現了詞中人物什么樣的情緒?是如何表現的?請簡要闡述。
    答案:(1)奠定了詞的感情基調。春風吹雨,殘紅滿地,詞一開始就給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來寫風雨雖停,紅日卻已西沉,凄涼的氛圍非但沒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層暗淡的暮色。
    (2)末尾兩句表現了詞中人物思緒紛亂、無法排遣的愁情。是通過人物自身的動作來表現的。回身整理殘棋并想續下,借以轉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猶豫不決,落子遲緩。
     
    2.(2014·新課標Ⅱ卷)閱讀下面兩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含山店夢覺作
    (唐)韋莊
    曾為流離慣別家,等閑揮袂客天涯。
    燈前一覺江南夢,惆悵起來山月斜。
    宿 漁 家
    (宋)郭震
    幾代生涯傍海涯,兩三間屋蓋蘆花。
    燈前笑說歸來夜,明月隨船送到家。
    【注】①韋莊(約836~910):字端己,長安杜陵人(今陜西西安東南)人。曾流離吳越等地。②郭震:字希聲,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詳。
    (1)韋莊在詩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現感情的?請簡要分析。
     (2)兩首詩都寫到“燈前”,這兩處“燈前”各自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
    答案:(1)詩人是用襯托的方法來表現感情的。詩人雖然到處漂泊,但好像對此并不在意,認為這是“等閑”之事;而客中一覺夢醒,思家鄉、念親人的惆悵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2)韋詩中,“燈前”表現了詩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悵惘之情;郭詩中,“燈前”表現了詩人住宿在漁家所感到的溫暖、愉悅之情。
     
    3.(2014·浙江卷)閱讀下面兩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溪行逢雨與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眾山昏,蕭蕭暮雨繁。
    那堪兩處宿,共聽一聲猿!
    三 峽 吟
    (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楓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楓林:《楚辭·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句。
    (1)這兩首詩都以______來寫愁。
    (2)簡要分析這兩首詩抒情手法的差異。
    答案:(1)猿聲
    (2)①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點明了愁;第二首景不顯愁,借典故寫愁。②第一首以“那堪”唱嘆抒情詩;第二首以理寫愁,辨析猿聲“不自然”,愁在人心。
     
    4.(2014·重慶卷)閱讀下面這首散曲,然后回答問題。
    【商調】黃鶯兒·贈燕
    (清)張潮
    花落意難堪,向泥中,著意銜,攜歸畫棟修花口。珠簾半緘,烏衣半摻,最難消王謝堂前憾。語呢喃,千般訴說,只有老僧諳。
    【注】①花口:指初開的花。因花開時如口張狀,故稱。
    (1)作者描寫燕子,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
     (2)散曲中的燕子為何不銜泥而銜花?作者這樣寫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答案:(1)擬人,用典,虛實結合。“攜歸畫棟修花口”“千般訴說”等是擬人。“王謝堂前”,即王導和謝安,“烏衣巷”,原是三國東吳禁軍的駐地,后東晉王謝再此居住,繁華一時,終歸衰落,與“花落”“銜花”等實寫對照,既是用典又是虛寫。
    (2)憐惜花朵零落,銜花去修補彩繪的房梁上斑剝的花朵。抒發了惜花傷春、痛惜衰敗的感情。
     
    5.(2014·安徽卷)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阮郎歸·西湖春暮
    (南宋)馬子嚴
    清明寒食不多時,香紅漸漸稀。番騰妝束鬧蘇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兩兩叫船兒,人歸春也歸。
    【注】①番騰:同“翻騰”。②凌波: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賦》:“凌波微步,羅襪生塵。”
    (1)這首詞通過人物動作神態表現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
     (2)這首詞描寫了暮春之景,請從點面結合的角度作簡要賞析。
    答案:(1)(示例)“番騰妝束鬧蘇堤”,人們在蘇堤上裝束鮮艷,翻騰熱鬧,想要留住春天,表達了留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寫觀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無法移步,表達了傷春之情;“三三兩兩叫船兒”,寫雨后春去,人們也紛紛叫船歸家,表現了對春歸的黯然心傷和無可奈何。
    (2)“清明寒食不多時,香紅漸漸稀”寫清明寒食時的鮮花凋謝的暮春總體景色,人們鬧蘇堤總寫游蘇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個個細節場面,是點。女子駐足不行,人們陸續叫船回家,也是點。點面結合,描寫了蘇堤的春暮之景。
     
    6.(2014·北京卷)閱讀下面詩歌,然后回答問題。
    奉陪鄭駙馬韋曲
    杜 甫
    韋曲花無賴,家家惱煞人。
    綠樽須盡日,白發好禁春。
    石角鉤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時占叢竹,頭戴小烏巾。
    【注】①韋曲:唐代長安游覽勝地。杜甫作此詩時,求仕于長安而未果。②禁:消受。
    (1)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C)
    A.詩的首句和辛棄疾的“最喜小兒無賴”,兩處“無賴”都傳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B.三、四句意謂韋曲的滿眼春色,讓自感老去的詩人也覺得應借酒釋懷,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過“石角鉤衣”“藤梢刺眼”的細致描寫,狀寫韋曲春去夏來的美景。
    D.此詩運用了“反言”,如“惱煞人”,實際是愛煞人,正話反說,有相反相成之趣。
    解析:C項,本詩所寫明顯是春日景色,并非夏日。
    (2)詩家常借“韋曲”寓興亡之感。下列詩句寓有興亡之感的兩項是(BE)
    A.杜甫詩中韋曲花,至今無賴尚家家。(唐·羅隱《寄南城韋逸人》)
    B.當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韋曲,草暗斜川。(宋·張炎《高陽臺》)
    C.莫夸韋曲花無賴,獨擅終南雨后青。(元·虞集《題南野亭》)
    D.花氣上林春浩渺,酒香韋曲晚氤氳。(明·胡應麟《寄朱可大進士》)
    E.韋曲杜陵文物盡,眼中多少可兒墳。(明·王象巽《游曲江》)
    解析:興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過描繪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B項的“當年燕子知何處”和E項的“韋曲杜陵文物盡”均是在感慨當初繁華如今已經不再,因此答案容易獲得,余下三句均為襲用杜甫原句進行單純的景物描寫。
    (3)前人引《南史》注詩中“小烏巾”:“劉巖隱逸不仕,常著緇衣小烏巾。”結合這一注解,談談詩的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要點一:借向往隱居生活,表達對韋曲春景的喜愛(或:因韋曲春色美景而生隱居山林之情)。
    要點二:隱含求仕未果的復雜心情。
     
    7.(2014·福建卷)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后回答問題。
    【雙調】蟾宮曲·自樂
    (元)孫周卿
    草團標正對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蔥山韭,山果山花。山溜響冰敲月牙,掃山云驚散林鴉。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選自《太平樂府》)
    【注】①草團標:茅屋。②山溜響:山間泉流叮咚作響。溜,小股水流。
    (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內容表達上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2)“掃山云驚散林鴉”與“月出驚山鳥”(王維《鳥鳴澗》)兩句中“驚”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達效果?請簡要分析。
    答案:(1)強調了“山”在作者生活中無處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滿自然情趣;作者山居生活的自樂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現。
    (2)孫曲中“驚”的起因是云朵掠過山林(或:掃地發出聲響);王詩中“驚”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過來。
    反襯出山間的幽靜。
     
    8.(2014·湖南卷)閱讀下面的古詩,然后回答問題。
    桃  夭
    《詩經》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注】①歸: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實繁盛碩大的樣子。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樣子。
    (1)本詩在章法結構上采用了________的形式。
    (2)請從比興手法運用的角度賞析全詩。
    答案:(1)重章疊句
    (2)以“桃之夭夭”起興,通過鋪墊和渲染,熱烈真摯地表達了對新娘的贊美和祝福,以桃設比,通過對桃花、桃實、桃葉的描寫,在贊美新娘美麗賢淑的同時,從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興旺;聯想巧妙,形象鮮明,意趣盎然。
     
    9.(2014·江蘇卷)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休暇日訪王侍御不遇
    韋應物
    九日驅馳一日閑,尋君不遇又空還。
    怪來詩思清人骨,門對寒流雪滿山。
    訪隱者不遇成二絕(其二)
    李商隱
    城郭休過識者稀,哀猿啼處有柴扉。
    滄江白石漁樵路,日暮歸來雨滿衣。
    (1)請簡要分析第一首詩中作者情緒的變化過程。
     (2)第二首詩中從哪些地方可看出“隱者”的身份?請簡要概括。
     (3)請分別賞析兩首詩結句的表達效果。
    答案:(1)乘興而往——悵惘不遇——欣賞嘆慕。
    (2)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與漁樵為伍;居室簡陋。
    (3)第一首詩的結句,友人的家門前寒風陣陣,正對家門的山滿覆白雪,從觸覺、視覺的角度寫出了友人住處清冷的環境,一是揭示前句友人詩風的成因,二是象征友人清廉高潔的品性;第二首詩的結句,傍晚回來,山雨打濕了所有的衣衫,想象(或虛寫)友人整天與山為伍、與自然相融的隱逸情趣,表達作者對友人隱逸生活的羨慕之情。
     
    10.(2014·江西卷)閱讀下面一首宋詩,按要求回答問題。
    被酒獨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覺四黎之舍三首(其二)
    蘇 軾
    總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蔥葉送迎翁
    莫作天涯萬里意,溪邊自有舞雩風。
    【注】①被酒:剛喝過酒,帶著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覺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稱“四黎”。②翁:蘇軾自稱。
    (1)指出“溪邊自有舞雩風”一句所用典故的出處。
     (2)請結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詩內容,分析這首詩表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答案:(1)《論語》。
    (2)詩人被流放到萬里之遙的天涯(海南),處境艱難,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響和黎民百姓的熱情歡迎,因此表現出曾點曾經有的那種逍遙自在、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或詩人被流放到萬里之遙的天涯(海南),處境艱難,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響和黎民百姓的熱情歡迎,因此仍然向往曾點描述的禮樂之治,表現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11.(2014·湖北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早  發
    羅 鄴
    一點燈殘魯酒醒,已攜孤劍事離程。
    愁看飛雪聞雞唱,獨向長空背雁行。
    白草近關微有路,濁河連底凍無聲。
    此中來往本迢遞,況是驅羸客塞城。
    (1)這首詩是如何表現“早發”之“早”的?請作簡要分析。
     (2)請賞析“獨向長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達效果。
    答案:(1)首聯“燈殘”表明天尚未明,但詩人已經攜劍登程;頷聯“雞唱”表明天剛黎明時分,“獨”表明由于時間尚早,路上還沒有行人;頸聯“白草”“微有路”寫出晨霜猶在,草呈白色,光線尚暗,道路還看不分明;時間較早,氣溫低,“濁河”也因天寒而“凍無聲”。
    (2)詩人獨自一人朝著與返鄉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用返鄉的雁反襯出客居邊塞的詩人孤獨寂寞的漂泊之感和濃重的思鄉之情。
     
    12.(2014·遼寧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問題。
    點絳唇·訪牟存叟南漪釣隱
    周 晉
    午夢初回,卷簾盡放春愁去。盡長無侶。自對黃鸝語。  絮影香,春在無人處。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硯梨花雨。
    (1)“卷簾盡放春愁去”一句,在表達技巧上有何妙處?請結合詞句賞析。
     (2)此詞寫春,有人讀出了愁,有人讀出了喜,請結合全詞談談你的理解。

    答案:(1)此句采用了比擬的手法,化無形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變得形象、生動。
    (2)(示例一)此詞主要表達了春色惱人的孤獨惆悵之感。上片抒發了卷簾放愁愁仍在的無奈、缺少詩朋酒侶而自對鳥語的寂寞之情。下片抒發了春光無人欣賞的惋惜、吟詩而未成的遺憾、梨花飄落的悵惘之情。
    (示例二)此詞主要表達了春景無限的欣悅自得之情。上片抒發了卷簾放去春愁的暢快、雖無友人卻獨對鳥語的悠然之情,下片抒發了飄飄絮影脈脈香春在無人處的驚喜、梨花飄落如雨詩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示例三)此詞既有孤獨惆悵的春愁,有又春景無限的歡欣自得。例如上片有午夢初回濃濃的春愁,也有自對鳥語趣味橫生的悠然;例如下片有春在無人處的驚喜,也有梨花飄落如雨的悵惘。
    * 古代詩歌鑒賞綜合練習1.(2014·新課標Ⅰ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阮郎歸無名氏①春風吹雨繞殘枝,落花無可飛。小池寒淥欲生漪,雨晴還日西。  簾半卷,燕雙歸。諱愁②無奈眉。翻身整頓著殘棋,沉吟應劫③遲。【注】①作者一作秦觀。②諱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