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閱讀答案及賞析
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謝 朓
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
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
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
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鄉,誰能鬒不變?
1.在這首詩中,作者并不是望“長安”“京縣”,為什么要寫“望長安”“視京縣”?這是一種什么寫法?(4分)
2.作者運用了什么手法來寫景?(3分)
參考答案
1.這兩句以王粲望長安、潘岳望洛陽比喻自己回望京邑。用了用典的寫法,化用古人的詩句。
2.①動靜結合。靜景:夕陽、澄江、雜英等;動景:喧鬧的小鳥。調動多種感官,既描寫絢麗的色彩,也描寫美妙的聲音。②運用比喻:余霞像彩錦,澄江像白練。
二:
1. “河陽視京縣”化用了潘岳的“引領望京室”句,與潘岳不同時代的詩人是( )(2分)
A.阮籍 B.曹植 C.嵇康 D. 左思
2. 對謝朓的《晚登三山還望京邑》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詩中第一、二句用典精當,對仗工整,道出了離京的原因和路程。這里的“灞涘”即“河陽”,“長安”即“京縣”。
B.謝靈運《登江中孤嶼》詩中的兩句:“云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與謝朓詩中的“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意思相同,不過形容過實,不如小謝的這兩句詩鮮明空靈。
C.“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兩句抒發了詩人延誤佳期的惆悵,描摩出詩人追悔不已、淚下如霰的情態。
D.詩人以“有情知望鄉,誰能鬒不變”收束全詩,寫的仍是傍晚時登上三山回望京都的情景,與開頭相呼應。
3.請選擇一個角度,鑒賞“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4分)
參考答案
1.A
2.B(A項中,“灞涘”指霸陵而非河陽,“京縣”指洛陽而非長安;C項中,“佳期”指還鄉之期,這兩句詩寫作者想到還鄉無期,心中充滿惆悵,淚珠像雪珠一樣散落下來;D項中的兩句詩抒懷歸之情。這三項皆誤,只有B正確。)
3景物描寫2分,作用2分。“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兩句則是以細筆點染江洲的佳趣。喧鬧的歸鳥蓋滿了江中的小島,各色野花開遍了芬芳的郊野。群鳥的喧嚷越發襯出傍晚江面的寧靜,遍地繁花恰似與滿天落霞爭美斗艷。鳥兒尚知歸來,而人卻離鄉遠去,何況故鄉正滿目春色如畫,直教人流連難舍。
賞析:
此詩作于詩人離開京城建康(今南京)外任宣城太守途中,寫他在傍晚時登上位于建康城西南長江南岸的三山,想到自己即將赴外地做官而對京城與長江的美景產生無限的懷念,并抒發了他的鄉國愁思。
詩的起句詩人并不直接寫自己登山回望建康城,而是借古人的典故來比喻自己離京的心情和憂慮,也間接地交待了自己離京的原因。“灞縵望長安”是引用建安時期王粲的《七哀詩》中的詩句:“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縵”是岸的意思。王粲是離開長安赴荊州避長安之亂時作的《七哀詩》,當時董卓被殺,李莈、郭汜大亂長安。而謝緿離開建康城前,建康也處于皇帝頻繁更替的動蕩不安之中,謝緿外任也有避政治之亂的含意,但詩人對此不好明說,只得借王粲之句來表達自己的憂患。“河陽視京縣”用的是西晉詩人潘岳任河陽(在今天的河南省境內)縣令時所作《河陽縣詩》的句子:“引領望京室,南路在伐柯”。京縣指當時的京城洛陽,潘岳在河陽為縣令,懷才不遇,伸長脖子眺望京城,希望得到京城的青睞回京做大事。詩人用潘岳的詩句也含蓄地點出自己也希望有朝一日再回京城施展才華。
“白日麗飛甍”以下六句詩寫京城、長江、江上芳洲及郊野之景。“飛甍”是以凌空展翅欲飛的屋檐代指京城的建筑,詩人說它們在明麗夕陽的映照下,錯落有致,透露出繁華。“麗”字本來是形容詞,用在此處則作動詞用,指將京城宮殿樓閣映照得明麗輝煌。
“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是寫晚霞中的大江之景。綺是錦緞,練是白綢,詩人用這兩個比喻不僅恰切地描繪出了天上晚霞和晚霞中大江的絢爛,而且還以動靜結合的手法寫出了景色給人的安靜感,詩人在這種景色的慰撫下心情亦變得平靜下來。“散成綺”中“散”為“鋪開”,是動,但綺則是靜的錦緞列布于天空之上;“靜如練”中“靜”為安靜地長臥,是靜,但“練”既可讓人感覺到靜,但亦讓人感覺到它在動,澄清的江水在夕陽映照下靜靜地流動,波光粼粼,仿佛一條明凈的白綢在緩緩拂動。
“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二句既是寫實景,但同時也通過寫夕陽中歸巢鳴叫的鳥和遍布郊野的各種花卉寫出了別情與愁緒。
“去矣方滯淫”后六句是抒情,它是承接上面景色描寫之后感情的自然流露。正是因為京城如此繁華才使得詩人依戀,大江如此安靜而給詩人安慰,鳥兒花兒也如此多情而令詩人傷感,所以才喚起詩人戀戀不舍的感慨。說是要離去了詩人又在三山之上停留回望,正是因為想念啊詩人才停止了送別的宴席。詩人恰切地使用了兩個虛詞“矣”與“哉”,充分表達了他去國思鄉的感嘆。在前面寫景的滿與實之后,突然用虛詞來表達出感情的起伏,這也充分反映了他的詩在語言表達上的圓美流轉。
六朝之時的文學雖多有艷麗之感,但由于政局更迭頻繁,仕宦之人多有朝不保夕的生命憂慮意識,面對江南的春景又恰逢離別之時免不了會感嘆人生的無常和無奈,這種離別愁緒的物化手法并逐漸積淀成中國文化中的文化意象。
謝 朓
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
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
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
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鄉,誰能鬒不變?
1.在這首詩中,作者并不是望“長安”“京縣”,為什么要寫“望長安”“視京縣”?這是一種什么寫法?(4分)
2.作者運用了什么手法來寫景?(3分)
參考答案
1.這兩句以王粲望長安、潘岳望洛陽比喻自己回望京邑。用了用典的寫法,化用古人的詩句。
2.①動靜結合。靜景:夕陽、澄江、雜英等;動景:喧鬧的小鳥。調動多種感官,既描寫絢麗的色彩,也描寫美妙的聲音。②運用比喻:余霞像彩錦,澄江像白練。
二:
1. “河陽視京縣”化用了潘岳的“引領望京室”句,與潘岳不同時代的詩人是( )(2分)
A.阮籍 B.曹植 C.嵇康 D. 左思
2. 對謝朓的《晚登三山還望京邑》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詩中第一、二句用典精當,對仗工整,道出了離京的原因和路程。這里的“灞涘”即“河陽”,“長安”即“京縣”。
B.謝靈運《登江中孤嶼》詩中的兩句:“云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與謝朓詩中的“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意思相同,不過形容過實,不如小謝的這兩句詩鮮明空靈。
C.“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兩句抒發了詩人延誤佳期的惆悵,描摩出詩人追悔不已、淚下如霰的情態。
D.詩人以“有情知望鄉,誰能鬒不變”收束全詩,寫的仍是傍晚時登上三山回望京都的情景,與開頭相呼應。
3.請選擇一個角度,鑒賞“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4分)
參考答案
1.A
2.B(A項中,“灞涘”指霸陵而非河陽,“京縣”指洛陽而非長安;C項中,“佳期”指還鄉之期,這兩句詩寫作者想到還鄉無期,心中充滿惆悵,淚珠像雪珠一樣散落下來;D項中的兩句詩抒懷歸之情。這三項皆誤,只有B正確。)
3景物描寫2分,作用2分。“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兩句則是以細筆點染江洲的佳趣。喧鬧的歸鳥蓋滿了江中的小島,各色野花開遍了芬芳的郊野。群鳥的喧嚷越發襯出傍晚江面的寧靜,遍地繁花恰似與滿天落霞爭美斗艷。鳥兒尚知歸來,而人卻離鄉遠去,何況故鄉正滿目春色如畫,直教人流連難舍。
賞析:
此詩作于詩人離開京城建康(今南京)外任宣城太守途中,寫他在傍晚時登上位于建康城西南長江南岸的三山,想到自己即將赴外地做官而對京城與長江的美景產生無限的懷念,并抒發了他的鄉國愁思。
詩的起句詩人并不直接寫自己登山回望建康城,而是借古人的典故來比喻自己離京的心情和憂慮,也間接地交待了自己離京的原因。“灞縵望長安”是引用建安時期王粲的《七哀詩》中的詩句:“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縵”是岸的意思。王粲是離開長安赴荊州避長安之亂時作的《七哀詩》,當時董卓被殺,李莈、郭汜大亂長安。而謝緿離開建康城前,建康也處于皇帝頻繁更替的動蕩不安之中,謝緿外任也有避政治之亂的含意,但詩人對此不好明說,只得借王粲之句來表達自己的憂患。“河陽視京縣”用的是西晉詩人潘岳任河陽(在今天的河南省境內)縣令時所作《河陽縣詩》的句子:“引領望京室,南路在伐柯”。京縣指當時的京城洛陽,潘岳在河陽為縣令,懷才不遇,伸長脖子眺望京城,希望得到京城的青睞回京做大事。詩人用潘岳的詩句也含蓄地點出自己也希望有朝一日再回京城施展才華。
“白日麗飛甍”以下六句詩寫京城、長江、江上芳洲及郊野之景。“飛甍”是以凌空展翅欲飛的屋檐代指京城的建筑,詩人說它們在明麗夕陽的映照下,錯落有致,透露出繁華。“麗”字本來是形容詞,用在此處則作動詞用,指將京城宮殿樓閣映照得明麗輝煌。
“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是寫晚霞中的大江之景。綺是錦緞,練是白綢,詩人用這兩個比喻不僅恰切地描繪出了天上晚霞和晚霞中大江的絢爛,而且還以動靜結合的手法寫出了景色給人的安靜感,詩人在這種景色的慰撫下心情亦變得平靜下來。“散成綺”中“散”為“鋪開”,是動,但綺則是靜的錦緞列布于天空之上;“靜如練”中“靜”為安靜地長臥,是靜,但“練”既可讓人感覺到靜,但亦讓人感覺到它在動,澄清的江水在夕陽映照下靜靜地流動,波光粼粼,仿佛一條明凈的白綢在緩緩拂動。
“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二句既是寫實景,但同時也通過寫夕陽中歸巢鳴叫的鳥和遍布郊野的各種花卉寫出了別情與愁緒。
“去矣方滯淫”后六句是抒情,它是承接上面景色描寫之后感情的自然流露。正是因為京城如此繁華才使得詩人依戀,大江如此安靜而給詩人安慰,鳥兒花兒也如此多情而令詩人傷感,所以才喚起詩人戀戀不舍的感慨。說是要離去了詩人又在三山之上停留回望,正是因為想念啊詩人才停止了送別的宴席。詩人恰切地使用了兩個虛詞“矣”與“哉”,充分表達了他去國思鄉的感嘆。在前面寫景的滿與實之后,突然用虛詞來表達出感情的起伏,這也充分反映了他的詩在語言表達上的圓美流轉。
六朝之時的文學雖多有艷麗之感,但由于政局更迭頻繁,仕宦之人多有朝不保夕的生命憂慮意識,面對江南的春景又恰逢離別之時免不了會感嘆人生的無常和無奈,這種離別愁緒的物化手法并逐漸積淀成中國文化中的文化意象。
上一篇:楊慎《山茶花》閱讀答案
下一篇:中考古詩詞鑒賞試題及閱讀答案匯編
* 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謝朓?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有情知望鄉,誰能鬒不變?1.在這首詩中,作者并不是望“長安”“京縣”,為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