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古典詩歌閱讀練習及答案(二)

    卜算子·旅雁
    朱敦儒①
    旅雁向南飛,風雨群相失。饑渴辛勤兩翅垂,獨下寒汀立。
    鷗鷺苦難親,矰繳②憂相逼。云海茫茫無處歸,誰聽哀鳴急!
    注 ①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兵強渡黃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隊伍,開始了他顛沛流離的逃難生活。②矰繳:系著絲繩射鳥用得短箭。
    【小題1】本詞描寫了“旅雁”怎樣的形象?透過旅雁的形象,呈現出的是一幅怎樣的南渡畫面?(5分)
    【小題2】本詞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
    【小題1】旅雁的形象:失群孤獨,饑寒交迫,心憂迷惘,凄苦哀鳴。(2分)(答出三點,意思對即可)南渡的畫面:①風雨中大批民眾倉皇逃難。②人們饑寒交迫,心驚害怕。③親人失散,哭聲不斷。(3分)
    【小題2】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2分)作者借南飛的失群旅雁,傾訴了個人孤寂凄涼的痛苦,也反映了廣大民眾流離轉徙的苦難生活,表現了國破家亡的深哀巨痛。(4分)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11.(15屆山東日照一中10月第一次檢測)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4分)
       
    唐·盧綸
    云開遠見漢陽城,猶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1]晝眠知浪靜,舟人夜語覺潮生。
    三湘衰鬢逢秋色[2],萬里歸心對月明。
    舊業已隨征戰盡,更堪江上鼓鼙聲!
    【注】[1]估客:販貨的行商。[2]三湘:泛指今洞庭湖及湘江流域一 帶,漓湘、瀟湘、蒸湘的總稱。在今湖南境內。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
    這首詩主要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4分)
    【答案】這首詩主要抒寫厭戰、傷老、思歸之情,“歸心”是全詩之眼。首聯講漢陽城雖然已經遠遠可見,但坐船還要一天。一個“猶”字,道出詩人歸鄉的急切心情,一個“孤”字,流露出旅途的寂寞情緒。頷聯寫旅途中內心的紛亂不寧之情。頸聯進一步寫內心紛亂的原因。“三湘”“萬里”,寫的是戰爭的境遇和身世的飄零,“衰鬢”想到了人生易老,“秋色” 的肅殺增添了內心的孤苦。“明月”,更增添了詩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尾聯把這種憂心愁思更加深化了,“舊業”已隨著戰亂而化為烏學科網有,而江上仍然傳來戰鼓聲聲,詩人把這一切的根源歸結為戰爭,思歸的同時顯露出對戰爭的厭惡和傷時之情。
    考點: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12.(15屆安徽馬鞍山二中高三上期中)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各小題。(8分)
    春日懷秦髯
    李彭
    山雨蕭蕭作快晴,郊園物物近清明。
    花如解語迎人笑,草不知名隨意生。
    晚節漸于春事懶,病軀卻怕酒壺傾。
    睡余苦憶舊交友,應在日邊聽流鶯。
    【小題1】本詩頷聯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什么好處?(4分)
    【小題2】詩人在前兩聯極寫春色的美好,有什么用意?請簡要分析。(4分)
    【答案】
    【小題1】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用花能理解人的語言,迎人而笑;春草隨意而生。(2分)把盎然春意具體刻畫了出來,同時也烘托出了人物歡愉的心情。(2分)
    【小題2】樂景寫哀情,與頸聯寫自己的苦悶心情形成反襯;(2分)又以心情的苦悶來襯托尾聯對友情的執著,從而突出了友誼的彌足珍貴(2分)。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13.(15屆山西大學附屬中學9月考)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完成后面的題目。
    幽居初夏
    陸游
    湖山勝處放翁家,槐柳陰中野徑斜。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
    籜龍已過頭番筍,木筆猶開第一花。嘆息老交舊盡,睡誰共午甌茶。
    [注]籜龍,就是筍。木筆,又名辛夷花。兩者都是初夏常見之物。
    【小題1】前兩聯詩人是如何突出表現一個“幽”字的?試作簡要分析。(4分)
    【小題2】這首詩抒發了詩人哪些復雜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小題1】①以景寫“幽”(“湖山勝處”“槐柳陰”“野徑斜”“水滿”“草深”等意象寫出環境之幽靜、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動襯“幽”(“下鷺”)③以聲襯“幽”(“鳴蛙”)(4分,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思路不清楚,語句不通順,酌情扣分)
    【小題2】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發了怡然自得之樂(閑適之情)②尾聯“嘆息”,一是嘆志士空老,報國無成;二是嘆往日舊交零落殆盡,頓感寂寞惆悵(4分,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思路不清楚,語句不通順,酌情扣分)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14.(15屆江蘇鹽城中學高三上學期10月月考)閱讀下面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寄黃幾復
    黃庭堅①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持家但有四立壁, 治病不蘄三折肱②。
    想見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此詩作于神宗元豐八年,其時詩人監德州(今屬山東)德平鎮。黃幾復:詩人少時好友,時為廣州四會縣令。② 蘄:求。三折肱:古語有“三折肱,知為良醫”的說法,這里是說黃幾度政治經驗豐富,可做大事。
    【小題1】“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被稱為“奇語”,請從對比手法運用的角度進行簡要賞析。(5分)
    【小題2】請結合詩的后四句,簡要概括黃幾復的形象特點。(3分)
    【小題3】請簡要賞析這首詩的結句。(3分)
    【答案】
    【小題1】①“桃李春風”與“江湖夜雨”,一憶京城相聚之樂,一抒別后相思之苦,形成對比;(2分)②“一杯酒”與“十年燈”,一言歡會極其短促,一說飄泊極其漫長,形成對比;(2分)③通過對比,凸顯了詩人對友人的思念之情。(1分)
    【小題2】為官清廉、懷才不遇、好學不倦。(每點1分)
    【小題3】①運用想象,②描寫了友人生活環境的凄涼,③表達了對友人境遇的不平和惋惜。(每點1分)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小題3】
    試 題分析:回答此題,最好先解說詩的結句,然后再分析。不難看出,結句以“想見”領起,與首句“我居北海君南海”相照應。他“讀書頭已白”,還只在海濱作一個縣令。其讀書聲是否還象從前那樣歡快悅耳,沒有明寫,而以“隔溪猿哭瘴溪藤”作映襯,就給整個圖景帶來凄涼的氛圍;不平之鳴,憐才之意,也都蘊含其中。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 評價D。
    15.(15屆廣東汕頭金山中學高三第一學期期中)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后面問題。
    醉花間
    南唐·馮延巳
    晴雪小園春未到,池邊梅自早。高樹雀銜巢,斜月明寒草。
    山川風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卻老。相逢莫厭醉金杯,別離多,歡會少。
    【小題1】“高樹雀銜巢,斜月明寒草”一句,運用了何種手法,請簡要分析。(3分)
    【小題2】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作者在詞中所蘊藏的豐富感情。(4分)
    【答案】
    【小題1】使用動靜結合的手法(1分),描寫出鳥雀營巢(動),月映碧草(靜)的景致(1分),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明快動人)(1分)的景象。
    【小題2】本詞的思想感情豐富,包括:對美麗(生機勃勃)自然景色的喜愛之情;人生苦短,別離多、相聚少,世事無奈之情;華年易逝,青春不再的傷感之情;風景古來依舊,人生聊聊百年,感嘆人生的渺小,自然的偉大。(情感每點1分,答對其中兩點即可。結合詞句合理分析,2分。)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16.(15屆江西省南昌二中高三第一次月考)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后面問題。
    暮過山村
    賈島(唐)
    數里聞寒水,山家少四鄰。
    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終夕,邊烽不過秦。
    蕭條桑柘外,煙火漸相親。
    【小題1】作者在首聯怎樣描繪了山村景象?(4分)
    【小題2】結合全文看,作者內心的情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4分)
    【答案】
    【小題1】
    起句從聽覺(1分)形象寫起,詩人路過一個山村,遠遠便聞到山澗的潺潺流水聲;在“數里”的范圍內能清晰地聽到細微的水聲,可見山區的寂靜凄冷(1分)。次句為視覺描寫(1分),映在眼簾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山家少四鄰”,生動地渲染出山村的蕭索而冷落的氛圍(1分)。勾勒出一幅荒涼的山村遠景(1分)。
    【小題2】詩的開局以“寒水”“少四鄰”寫起渲染荒涼景象(1分),給人以寂靜清冷之感(1分);三四句以“怪禽啼叫”、“落日恐人”描摹山區蕭瑟陰森的景象(1分),給人以恐懼不安之感(1分);五六句寫初月高懸,烽火不過秦地,描繪了山區的寂靜平安(1分),給人以平靜心安之感(1分);七八句隱隱約約地看到山村人家宅邊常種的桑柘樹和茅舍上升起的裊裊輕煙,先前的驚懼心情漸漸平靜下來(1分),轉而產生一種歡欣喜悅的感情(1分)。(第三點可不答)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17.(15屆寧夏銀川一中高三上第四次月考)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題。
    念奴嬌·登石頭城
    薩都剌
    石頭城上,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指點六朝形勝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連云檣櫓,白骨紛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離宮,東風輦路,芳草年年發。落日無人松徑里,鬼火高低明滅。歌舞尊前,繁華鏡里,暗換青青發。傷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注釋】①石頭城:即金陵城,在今南京清涼山。昔為六朝都城。②離宮,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宮室。
    【小題1】本詞成功地運用了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來創設意境,請結合上片作簡要賞析。(5分)
    【小題2】作者在此首詞中抒發了哪些感慨,請分條概括并簡要分析。(6分)
    【答案】
    【小題1】上片:實寫了石頭城天地無物、惟有青山如壁的空曠寂寥之景;(2分)虛寫了昔日戰爭連年的激烈殘酷、豪杰消逝的蒼涼悲壯之景。(2分)虛實結合使意境更深遠,情感更深沉。(1分)
    【小題2】①對世事(歷史)變遷/昔盛今衰的悲哀。(1分)曾經的繁華六朝,現已成空蕩的江山;曾經的行宮內院,早已是芳草萋萋。世事(歷史)滄桑/盛衰無常,讓人倍加感傷。(1分) ②對自然永恒、物是人非/人生短暫的無奈。(1分)曾經的江山明月離宮依舊存在,而曾經的豪杰宮人卻已隨時光流逝而“消磨”,一片空冷孤寂,讓人頓覺自然永恒、人生短暫。(1分 )③對戰爭殘酷的心痛。(1分)戰火紛飛,摧毀了往日的繁華,只剩下生靈涂炭,白骨遍野,讓人心痛。(1分)④對青春易逝的感傷 。(1分)多少美麗如花的歌舞粉黛,對鏡施粉理鬢,卻又青絲變白發,消磨了青春美麗,這應該是詩人對自已也是對世人青春易逝的感傷。(1分)(情感概括及簡要分析各1分;答出任何三點即可給滿分。)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考點: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18.(15屆湖南衡陽八中高三上學期第二次月考)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問題。(8分)
    酬李穆見寄
    劉長卿
    孤舟相訪至天涯,萬轉云山路更賒。
    欲掃柴門迎遠客,青苔黃葉滿貧家。
    【小題1】和三、四兩句比,一、二兩句的寫作角度有何不同?這樣寫有什么作用?(4分)
    【小題2】三、四兩句蘊含了怎樣的感情?請作簡要分析。(4分
    【答案】
    【小題1】一二兩句站在訪客(遠客)的角度寫,三四兩句從主人(作者)的角度寫;(2分)想象訪客旅途的艱辛,(1分)暗含對遠客的體貼以及對客人來訪的感激。(1分,“體貼”或“感激”,答出一方面即可)
    【小題2】打掃柴門迎接遠方的來客,既有對訪客的盼望,又流露出有客來訪的欣喜,還體現了好客之情。(4分,“盼望”、“欣喜”和“好客”答出其中兩方面得2分,結合內容簡析2分)“青苔黃葉滿貧家”,表明貧居無人登門,頗有寂寞之感,從而為客至而喜。(2分,感情1分,簡析1分)
    * 卜算子·旅雁朱敦儒①旅雁向南飛,風雨群相失。饑渴辛勤兩翅垂,獨下寒汀立。鷗鷺苦難親,矰繳②憂相逼。云海茫茫無處歸,誰聽哀鳴急!注 ①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兵強渡黃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隊伍,開始了他顛沛流離的逃難生活。②矰繳:系著絲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