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古詩詞鑒賞之邊塞征戰詩

    邊塞征戰詩邊塞詩派指唐朝開元、天寶年間形成的一個以反映唐朝邊疆戰爭生活為主要內容的詩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適、岑參等詩人。主張以詩歌來反映將士不畏辛勞、保衛邊陲的戰斗精神;描寫將士和親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諷刺并勸諫拓土開邊、窮兵黷武的統治者。在創作風格上多以雄渾豪放、奔騰峻偉見長。
    邊塞征戰詩是最能體現國運興衰的作品,因此,在接觸這類作品時,首先對作者所處的時代應有所了解。
    請看顯示作者鐵板鋼牙、激昂斗志的一首七絕:
    南園十三首(其五)
    李賀
    男兒何不帶吳鉤, 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 若個書生萬戶侯?
    一二兩句十四字一氣呵成,節奏明快,與詩人那昂揚的意緒和緊迫的心情十分契合。首句“何不”二字極富表現力,它不只構成了特定句式,而且強調了反詰的語氣,增強了詩句傳情達意的力量。聯系現實,我們可讀出詩人面對烽火連天、戰亂不已的局面,焦急萬分,恨不得身佩寶刀,奔赴沙場,保衛家邦的復雜感情。“何不”云云,反躬自問,有勢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軍情和詩人焦慮不安的心境。此外,它還使人感受到詩人那沉郁已久的憤懣情懷。
    三四兩句詩人用祈使句和設問句從反面襯托投筆從戎的必然性,進一步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憤激情懷。由昂揚激越轉入沉郁哀怨,既現出反襯的筆法,又現出起伏的節奏,峻急中作回蕩之姿。就這樣,詩人把自己復雜的思想感情表現在詩歌的節奏里,使讀者從節奏的感染中加深對主題的理解、感受。

    鑒賞這類詩作還應注意,在邊塞征戰的大題材下,每首詩歌還有各自的思想感情特點,我們應給予具體的分析。
    如賈島一反自己“清真僻苦”“郊寒島瘦”風格而寫的一首詩: 《劍客》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顯然,這里的“劍客”是詩人自喻。而“劍”則比喻自己的才能。詩人沒有描寫自己的十年寒窗刻苦讀書的生涯,也沒有表白自己出眾的才能和宏大的理想,而是通過巧妙的構思,把內心的意想含而不露地融入“劍”和“劍客”的形象里,寓政治抱負于鮮明形象之中。
    在大量的邊塞征戰詩中,體現出的藝術風格是很不相同的。
    以杜甫的《前出塞》為例:

      挽弓當挽強, 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 列國自有疆。   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詩的前四句,很像是當時軍中流行的作戰歌訣,頗富韻致,饒有理趣,深得議論要領。兩個“當”,兩個“先”妙語連珠,開人胸臆,提出了作戰步驟的關鍵所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數家珍,宛如總結戰斗經驗。
    從藝術構思上說,作者采用了先揚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謠諺體開勢,講如何練兵用武,怎樣克敵制勝;后四句卻寫如何節制武功,力避殺伐,逼出“止戈為武”的本旨。先行輔筆,后行主筆;輔筆與主筆之間,看似突轉,實是順接,看似矛盾,實為辯證。詩人主張既擁強兵,又以“制侵陵”為限,才符合最廣大人民利益。
    * 邊塞征戰詩邊塞詩派指唐朝開元、天寶年間形成的一個以反映唐朝邊疆戰爭生活為主要內容的詩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適、岑參等詩人。主張以詩歌來反映將士不畏辛勞、保衛邊陲的戰斗精神;描寫將士和親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諷刺并勸諫拓土開邊、窮兵黷武的統治者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