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古詩詞鑒賞之悼亡游仙詩

    悼亡游仙詩
    詩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愛的人兒離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壯志得不到實現之際,他們往往借助于睡夢、游仙等形式,或與心上人相會,或在仙境中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
    一、寫悼念亡妻深情的,文學史上有兩篇詞堪稱“悼亡詞雙璧”。
    其一是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恩愛夫妻,撒手永訣,時間轉瞬十年,過去的美好的情景當然是“自難忘”,可是為什么在“自難忘”之上加了“不思量”呢?因為它真實。蘇妻王弗逝世這十年間,蘇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政治上受壓制,心境是悲涼的。到密州后,又逢兇年,生活上到了以食榿菊來維持的地步,而且繼室王潤之(即王弗堂妹)及兒子均在身邊,哪能朝朝暮暮都把逝世已久的妻子總記掛在心間呢?十年忌辰,正是觸動人心的日子,往事驀然來到心間,因此這里的“不思量,自難忘”是真實而又自然的。
    其二是宋人賀鑄的《半死桐》寫出貧賤夫妻患難與共的感情。
    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芽梧桐半死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  
    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垅兩依依。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這首詞的“同來何事不同歸”一問,也問得十分奇怪——賀妻又何嘗愿意先詞人而去呢?這實際上是文學往往講“情”而不講“理”的,極“無理”之辭,正是極“有情”之語。
    詞的結拍最為后人所稱道。它用了生活小事中的細節,活脫脫地寫出了亡妻的賢慧與勤勞,寫出伉儷之愛的溫馨。糟糠夫妻,情逾金石,無怪乎詞人當此雨叩窗欞,一燈如豆,空床輾轉之際,最最不能忘懷的就是妻子“挑燈夜補衣”的純樸形象。全詞至此戛然而止,就把這哀惋凄絕的一幕深深地楔入了千萬讀者的心扉。
    二、游仙形式的詩詞多為表現在現實中的不得意,借夢來抒發自己胸中的不平之氣。
    下面這首李清照的《漁家傲》,一反其清麗婉轉、幽怨凄惻之婉約風格。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詞的下片是理解全文的關鍵。“我報路長嗟日暮”反映了詞人晚年孤獨無依的痛苦經歷。詞人結合自己身世,把它隱括入律,只用“路長”“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志與過程,語言簡潔自然,渾化無跡。其意與“學詩謾有驚人句”相連,是詞人在天帝面前傾訴自己空有才華而屢遭不幸,奮力掙扎的苦悶。在封建社會里,她只能用寫詩詞來表現她的才能,但她又感到“謾有驚人句”。著一“謾”字,流露出對現實的強烈不滿。詞人在現實中知音難遇,欲訴無門,惟有通過幻想的形式,才能盡情地抒發胸中的憤懣。
    * 悼亡游仙詩詩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愛的人兒離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壯志得不到實現之際,他們往往借助于睡夢、游仙等形式,或與心上人相會,或在仙境中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一、寫悼念亡妻深情的,文學史上有兩篇詞堪稱“悼亡詞雙璧”。其一是蘇軾的《江城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