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如何把握詩歌題材及其表達的思想感情

    1.詠史詩——借題發揮——對史實“攻其一點,不及其余”。多用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融合對自然、社會、歷史的感觸。
        思路:歷史的人或物——描寫古今的盛衰之比———表達主旨。
        ①借古諷今——勸諭統治者借鑒歷史,或諷刺當政者荒淫無恥,抨擊時弊。
        ②懷古傷今——喟嘆朝代興亡變化,悲嘆昔盛今衰,或物是人非。感慨歲月瞬息變幻,表現作者閱盡滄桑之后的沉思,蘊涵了深沉的憂患意識。
        ③借古抒懷——寄托對人生的深沉感慨。時光不再,英雄易逝,以古人自況,抒發豪情壯志,或自傷懷才不遇,報國無門,功業未就鬢發已白。
        詠史詩的代表人物是劉禹錫、杜牧等。
        (特別注意抓住歷史人物或事件與詩人身世之間相似點,相似點常見于學過的課本。)
       
    2.詠物詩——托物言志,詠物 “不即不離”,狀物“似與不似”——由形寫神,物我一境——所寫似物非物,意在寫人——寫時曲盡“物”之妙處而寄情其中。
        思路:物——情    物——理。
        ——要抓住詩歌中所表現的“物”的主要特征(某一與詩人情感相吻合的特征)——揣摩詩中的比喻意和象征意。
        ①托物言志——表達詩人志向情感 。
        ②借物喻人——贊美或批判社會上某類人。
        ③借物喻理——.勸世道德箴言
        (物之特征具多面性,詩人寫時“只取一瓢飲”;詩人性格、經歷各異,故同詠一物,詩歌主題可能有差異。但因文化積淀,不同詩人對同一“物”的吟詠,所抒之情感也可能相同,注意詩歌具體的意境)
        如王勃《詠風》“肅肅涼景生,加我林壑清。驅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來去固無跡,動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 借“風”而起興,結句表達自己要成就一番事業要在詩壇上引領風騷的志向。
        【物象象征意義舉例】
        松——傲霜斗雪,剛毅堅強,不畏艱難,高潔,正直、堅貞,不諂媚權貴。具有高風亮節。
        梅——堅強,,高潔、超逸、傲岸,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也有以梅自喻,寫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陸游《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或表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質(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竹——虛心勁節,不隨流俗、不畏風霜、剛直不阿、寧折不彎、孤高剛勁。
        菊——卓爾不群,堅強、、堅貞、高潔、寧死不變節(如宋人鄭思肖《寒菊》的“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或隱者形象。
        蘭花———樸實與純真,不事雕琢,有卓爾不群、寧靜之美。具有美女似的純潔,君子似的風范,勇士似的氣概。也喻堅定不移的氣節和情誼。
        但陳子昂《感遇》(其二)詠蘭:“蘭若生春夏,蘋蔚何青青。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遲遲白日晚,裊裊秋鳳生。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首聯寫蘭葉的茂盛,領聯敘蘭花蘭莖的艷麗,須聯述蘭在秋風中遭到打擊,尾聯嘆蘭的一生勞意無人理解。詩人通過對蘭的詠嘆,寄予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之心。
       
    3.寫景詩 ——“一切景語皆情語”
        ⑴寫法
        ①寫景抒情——先寫景,后直抒胸臆。
        ②情景交融——全詩皆寫景,但融情于景,注意景物色彩,特別是注意常用的寄托某種情思的意象(景物)。
        例: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全詩對仗工整,看是句句寫景,實則字字含情,情景交融。開頭兩句描寫明媚的春景圖,流露出詩人喜悅之情。后面兩句“千秋”與“萬里”相對,表現詩人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浩茫心緒,卒章見底,關鍵詞(詩眼)在“萬里船”。門外所泊是來自東吳的“萬里船”。可是詩人卻有船行不得,有家歸不了。只能倚窗見到千年不變的茫茫雪山,滿眼異地風光。再回想去年官兵收復河南河北,詩人就想“青春作伴好還鄉”,可是一年已過,春天又至,詩人仍然淹留他鄉。于是喜悅之情隨著視線的轉移而消逝,代之而起的是無限思鄉之情,以至心隨白鷺和東吳萬里船俱往故鄉。最后樂景卻反襯了詩人的離愁別緒。
        ⑵寫景詩類別及其常常抒發的感情:
        ①田園詩
        原是歌詠恬靜悠然情景的田園生活。如東晉陶淵明一些詩曾被稱為“田園詩”代表作。某些詩人不滿現實,退居鄉野,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歌詠,流露出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緒。詩人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閑的田野,創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向往。
        ——遠離塵囂,表現不與世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變志向的高潔品質。
        ——對于趨膻逐臭的官場生活的極大憎惡。
        ——隱逸田園、躬耕隴畝的喜悅、閑適的心情。
        ——棄官歸田后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安貧樂道的思想。
        ——表現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典型的耕讀生活。安貧樂道的思想。
        田園詩有濃郁的人文色彩,不僅描寫美麗的田園自然風光,還涉及農事方面的內容,是農業文明的產物。《現代漢語詞典》“田園詩”詞條解釋:“以農村景物和農民、牧人、漁夫的勞動為題材的詩”因此一些田園詩也表現以下主題:
        ——描寫農村勤勞、淳樸、安樂的生活情景。
        ——描寫江南稻鄉安靜富庶的田園風光。表現盛唐時期農民安居樂業的生活圖景和詩人輕松愉快的心情。
        ——慶豐收、與民同樂的情感 。
        ——對農村勞動生活的熱愛之情。
        ——辛勤勞動,秋收時的歡快心情。
        ——男丁戍邊,田里只有婦孺老人耕種,土地荒蕪,揭露戰爭帶給農民的深重災害。
        ——反映了農村凋零殘破的情景。
        ——閔農、憐民的思想感情。即對農民們艱苦生活的同情。對官府的賦稅徭役繁重,殘酷剝削農民和社會制度的不合理表示強烈的不滿。
        ——對比農民的痛苦生活,為自己過著不勞而溫飽的生活表示疚愧和自責。
        ——諷刺嘲笑那些四體不勤五谷不識的城里富貴人家。
        ——把農家苦與王孫樂對比,表達希望農民與王家“不饑不寒,上下一般”的美好理想。
        寫田園詩的主要有:晉代陶淵明,南朝的鮑照、江淹、沈約、謝脁南北朝的庾信,盛唐時期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家有王維、盂浩然,此外唐朝詩人張籍、劉禹錫、柳宗元、白居易、李紳、元稹、姚合、溫庭筠、司馬札、皮日休、聶夷中、陸龜蒙、杜荀鶴、顏仁郁、可朋、韋莊、王駕等。李白、儲光羲、高適、杜甫、元結、袁高、戴叔倫、韋應物、孟郊、王建、顏仁郁都留下田園詩達到佳作。
        ②山水詩
        個人心靈的寫照,也是時代思潮在詩國的投影。
        ——表現自然美的藝術境界。表現向往自然、回歸自然的意愿。
        ——甘于淡泊、守拙歸真。追求平和悠閑的心境與沖淡樸素的物境的融合的胸中之景——意境。
        ——遠離塵囂,不與世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變志向。
        ——隱逸山水的喜悅、閑適的情感。
        ——表現大自然的勃勃生機,表達希望、喜悅之情,熱愛大自然之情。
        ——與自然和睦相處的寧靜平和的心境,“曠而且真”的懷抱的自然流露。
        ——表現自然恬淡的情趣以及掩蓋不住的內心的孤清和寂寞之情。
        曹操《觀滄海》——漢以前唯一完整的山水詩,全詩不加作者主觀抒情,只作客觀描寫,是漢以前所未有的。山水詩代表人物主要有晉代的陶淵明、謝靈運、謝脁,唐代的孟浩然、王維、李白,宋代的楊萬里和范成大等。唐代詩人幾乎都寫有山水詩,杜甫和宋代的梅堯臣、蘇東坡、王安石、陸游等大詩人也有大量描寫山水的佳作。
        ③四季圖及其它風景詩
        ——希望、喜悅之情 ,熱愛大自然之情。
        ——自傷遲暮,獨守閨房,感傷青春易逝,佳人(良人或家人難再);或感嘆物是人非,昔盛今衰;或抒發亡國之恨。
        ——感傷物是人非,人生短暫,報國無門,功名難就。
        ——悵恨離別,思念家鄉。
        (想象詩歌畫面,融繪畫欣賞技法于其中。從動靜、虛實、形、聲、色、點線、面對比等去欣賞構圖美、形象美、色彩美和意象美,抓住詩眼挖掘深意)
       
    4.邊塞詩和戰爭詩
        詩文思路:塞外景物——戍邊戰士的情懷。
        ——豪邁奔放、一往無前,顯示祖國河山之壯美,抒發戍邊將士保家衛國、建功立業之豪情。(盛唐時期的邊塞詩多如此,代表人物如高適、岑參。)
        ——表現邊塞生活的艱苦。表示戍邊戰士平息叛亂、反對侵略和鞏固邊防、為國捐軀的決心。
        ——寫邊塞的風光或思鄉懷人的情懷。抒發報國無門的憤懣壓抑以及歸家無望的哀傷之情。
        ——表達外患未除、功業未建以及久戍邊地、士兵思鄉等復雜矛盾的心情。(宋代的邊塞詩多如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
        ——訴連年征戰之苦,思鄉思親之苦。(宋代的邊塞詩多如此。)
        ——揭露統治者窮兵黷武政策給老百姓帶來的痛苦。(戰爭詩常如此)
        ——通過征夫怨婦側面寫統治者窮兵黷武政策給老百姓帶來的痛苦。(戰爭詩常如此)
       
    5.贈別詩和悼亡詩
        兩類詩共同點:
        ①較其他類屬作品,情感更為摯厚、強烈。
        ——古語: “悲莫悲兮生離別。”
        ②展現出主體意愿與嚴酷現實的矛盾,前者 “欲留不能,欲舍不忍”,后者 “撫存感往,物是人非”,以感情的悲劇性沖突和心靈的巨大波蕩喚起讀者的共鳴、同情與悲憫。
        ⑴送別詩:
        ①重團聚、怨別離,詩中除了抒發恨別之情外,往往蘊含其他思想感情:
        A.建功立業的豪情  B.壯志難酬之惆悵  C.被貶之憤懣  D.憂國憂民之情.E.男女之情愛  F連年戰爭,有家難歸之悲憤
        ②注意想象詩中描寫的景物所蘊含之感情。
        古人送別多在歧路旁、津渡口、長亭間或都門外。
        可供作者觸而傷懷、借以言情的客觀物象:
        落日余暉、流水通波、江風引雨、平沙卷蓬、云橫秦嶺、路繞蜀山—— “人化的自然”,———荒寒而悲涼、空廓而沉深。
        ③領會詩中典故含義。(注意注解提示或聯想已學過的詩歌。)
        ④化用前人詩文,如:
        蕭蕭斑馬、攜手相看淚眼——寫離別   六郡良家子、霍去病、魏大——表為國立功之志向
        ⑤注意細節描寫。
        ⑥注意諧音——“柳”諧“留”,“秋”諧 “愁”,“絲”諧“思”。“晴”諧“情”,  “蓮”諧“憐”,愛憐,借以表達愛情。
        ⑵悼亡詩——多是感懷亡妻之作。從魏晉南北朝潘岳悼亡妻的三首代表作起,后人感懷亡妻的作品多沿襲之,用\'悼亡\'為題。——悲嘆“雙棲一朝只”、“比目中路析”——表達悼亡的痛楚和哀傷。
        ①詩中所寫地點或物象:
        【地點】
        ⑴閨閣庭院———亡妻生前所生活的空間。——“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睹物思人,黯然傷神。
        【物象】苔徑涼階、弱蕙衰蘭、蕪閨塵窗、孤帳空床、長簟床空、室虛悲風、殘燈虛座、余墨遺芳、翰墨馀跡、遺掛在壁、朗月朧朧、針線猶存————物是人非,凄寂而清冷、衰頹而黯淡。
        ⑵墟墓間——悵恨陰陽兩分隔,表現“徘徊墟墓間。欲去復不忍。”的傷逝之情。
        【物象】墳、墟墓、落葉、孤魂、凄凄朝露、烈烈夕風。
        【其他詞語】煢煢  徘徊、踟躕、不忍、未忍
        ②歷代著名詩人如潘岳、鮑照、韋應物、孟郊、元稹、李商隱、梅堯臣、蘇軾、黃庭堅,一直到明代的于謙和清代的吳嘉紀、厲鶚等,都有悼亡詩流傳。
       
    6、鄉思詩、行旅詩、記游詩
        ——表現愁腸百結,思鄉懷人的主題。
        或描述個人游歷見聞感受,或表現思親懷鄉之情,敘事與抒情相結合。這類詩離不開山水景物描寫,所以又稱“山水記行詩”。這與純粹的山水詩略有區別,是“以記抒情”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懷》、馬致遠的《秋思》,便不可視作山水詩。
        思路:寫物象——觸“物”生情——抒情。
        ①注意所寫物象:如:黃昏、落日、枯藤、老樹、昏鴉、倦鳥、流水、孤雁、鴻雁、秋雁、萬里船、孤舟、浮云、楊柳、明月、殘風、笛聲、歌吹、雞聲、茅店、寒燈、孤影、夜雨、孤燈、風煙、家書、書札、夢、鄉關、等。
        ②鄉思詩還有寫節日之鄉思。如佳節、重陽、寒食。
    構思上“以超極表至極”——把鄉思之情推到極點之后,又往前推進,超過極點——雖有悖常規,卻合情理。如:
        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并州是故鄉。(劉皂《旅次書朔方》)劃線句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鄉思之情得到超強表現,微妙真實。
       
    7. 詠懷詩——以吟詠個人抱負,反映或諷刺社會為題材的詩歌。也有的詠懷詩嘆世道不予我生、傷夫妻離別、苦人生短暫(人生若塵露)、哀朋友遺棄,即抒發嗟生、憂時、憤世、疾俗等思想感情,如阮籍的詠懷詩。
    比興、象征、聯想等是其主要手法。詠懷詩也源自《詩經》,是古詩中最重要的詩歌之一。如屈原的《離騷》、《涉江》、李白的《行路難》、《將進酒》、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蘇軾的《定風波•沙湖道中遇》,陸游的《書憤》等等,都是詠懷名作。
       
    8. 游仙詩
        ——歷代文人被壓抑的情況下而產生的不平則鳴的文藝成果。在浪漫的想象之中,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摹,建構理想中的仙境,以尋求對現實環境的解脫。宣泄心中的憤懣不平,表達對時局的無可奈何與失望之情,表現詩人自由自在的精神和離經叛道的氣質。(也有寫道家求仙求長生不老的游仙詩。)
       
    9.憫農憐民詩——講農民勞作之苦,或揭露統治者窮兵黷武政策或苛捐雜稅政策,表達對人民的深切同情。
       
    10.家庭生活、親情之樂或.農家、漁家樂與苦
       
    11. 諷喻詩——以嘲諷或勸喻手法,揭露社會黑暗、世態炎涼,表達人民或正人直士呼聲的詩歌,亦稱“諷喻詩”,有時也稱“政治諷刺詩”。自《詩經》起直到現代從未消失。如《碩鼠》、《伐檀》、《蜂》(唐•羅隱)、《題臨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譏貪小利者”元代無名氏)等等。
        ——運用含蓄的手法,往往是同諷刺相結合在一起的。
       
    12. 閨情詩———是以女性為主題的的描寫女性心理情感的詩篇。——歸結“怨”字。
        ①宮怨詩——反映皇宮內婦女生活的怨詩,——寫皇帝喜新厭舊和封建社會紅顏衰老而被遺棄的可悲結局。表達詩人對宮中廣大嬪妃不能自主命運的深切同情。(如王昌齡的《春宮曲》《長信秋詞》,李白《玉階怨》,杜牧的《秋夕》,白居易《后宮詞》,張祜《宮詞》。)
        ②征婦怨——婦人獨守空閨,對遠在邊關的良人(丈夫)的思念。良人可能是為了功名,但更多的卻是被征調入邊關。詩歌既有戰爭早日結束、良人早歸的期盼,也有對戰爭的詛咒。親人不得相見,無盡的思念只好寄托在夢里。如金昌緒《春怨》“打起黃鶯兒,休教樹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但是更可怕的是春閨夢里人已經成了無定河邊骨。
        ③商婦怨——商人重利輕別離,留下妻子獨守空房,商人婦因愛而生怨。如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于弄潮兒。”
        ④情人怨——擔心自己命運、或抱怨自己被拋棄。也有寫對愛情的向往。
       
    13.干謁詩——為得到對方的賞識和錄用而作,詩中表現自己的才華,抒發報效祖國、建功立業的情懷。含蓄是好的干謁詩的必備條件之一。
    * 1.詠史詩——借題發揮——對史實“攻其一點,不及其余”。多用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融合對自然、社會、歷史的感觸。???思路:歷史的人或物——描寫古今的盛衰之比———表達主旨。???①借古諷今——勸諭統治者借鑒歷史,或諷刺當政者荒淫無恥,抨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