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張煌言《甲辰八月辭故里》閱讀答案及賞析

    甲辰八月辭故里
    張煌言
    國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
    日月雙懸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慚將赤手分三席,敢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屬鴟夷!
    【注】①張煌言:是與鄭成功齊名的南明抗清人物。抗清兵敗被俘,慷慨就義。此詩作于被俘后。
    ②于氏:于謙。
    ③一枝:喻棲身之所。
    ④鴟夷:皮制口袋。史書上說伍子胥死后,吳王取其尸,“盛以鴟夷革,浮之江中。”《靈異錄》說子胥魂怒,馳水為錢塘江潮,“常乘素車白馬,在潮頭之中。”

    1、請簡析首聯的作用。(5分)                                                                               
    2、這首詩寫了詩人自覺走向死亡時的哪些心態?請結合詩句作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①首聯點題,詩人于國破家亡之際,決意以死明志。②為下文寫對兩位英雄的景仰及向英雄學習的意志作鋪墊。③為全詩奠定了慷慨悲壯的感情基調。(任答兩點即可)
    2、①首聯,表明自己為國為民而英勇不屈、蹈死不顧的決心。②頷聯、頸聯,既表達對民族英雄于謙和岳飛二人的景仰之情,又為自己能為國家民族利益獻身而感到自豪。③尾聯,表達自己雖死,但抗清的精魂永遠不會泯滅。(每點2分)

    注釋:
    ①何之:到何處去。西子湖:杭州西湖。有我師:有我的榜樣,指岳飛和于謙。
    ②第二句是說,于謙的功績可以和日月同輝;岳飛曾經保住了南宋半壁江山,朝廷終于在杭州西湖建立了他的祠廟。岳家祠:這里指岳王廟。
    ③第三句是說,自己抗清復明大業未成,手無寸功,卻要和岳飛、于謙同葬于西湖;詩人憑借一顆赤誠的心,在西子湖畔找到一塊安息之地。赤手:空手。三席:三個座位。枝:枝棲,喻托身之地,這里喻為小小的葬身之所。《莊子·逍遙游》:“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
    ④尾聯是說,自己抗清之志不滅,死后必效仿忠臣伍子胥,化為浙東的錢塘江的怒濤。素車:“素車白馬”。兇、喪之事所用的白車白馬。后用為送葬之辭。東浙路:浙江東部地區。鴟(chī)夷:皮制的口袋。據載,伍子胥累諫吳王,卻被賜死,臨終之際,讓其子懸其首于南門,以觀越兵入侵,用鴟夷裹其尸投于錢塘江,以便隨著江潮起落看吳國之敗。

    創作背景
    公元1645年(明弘光元年)清兵大舉南下,連破揚州?、南京?、擒殺弘光帝。張煌言與刑部員外錢肅樂、浙東志士董志寧等遂組成數千人的隊伍在寧波城隍廟?集會,擁立魯王朱以海北上監國。張煌言親赴臺州迎魯王,被授以“行人”之職,至紹興,又被授以翰林修撰,并任“入典制誥,出領軍旅”之事。[1]
    《甲辰八月辭故里》共兩首,該詩為第二首。甲辰,指公元1664年(清康熙?三年)。是年七月,張煌言在其隱居處南田懸岙島 (今浙江象山縣南) 被俘,押至鄞縣;八月初,解往杭州。臨近出發的時候,為張煌言送行的有幾千人,張煌言辭別故鄉父老,赴杭就義。臨行慷慨寫下此詩。詩歌表現了詩人在國亡家破后,矢志不渝的抗清精神和為國捐軀的決絕之心。

    賞析:
    《甲辰八月辭故里》是張煌言所作的一首詩。該詩詩題辭故里,而詩人十分明白此去乃辭人世。面對死亡的命運,抗清英雄張煌言在詩中所抒發的,不是對生的留念,也不見半點悲戚。充塞全詩的是強烈的國家民族意識,以及身雖死而志不移的豪壯情懷。
    首聯點題,述及辭故里、向杭州之行,且表明欲效民族英雄于謙、岳飛,魂歸西湖。二三兩聯承此而展開,既表達對于、岳二人的景仰之情,又為自己能夠為國家民族利益而獻身感到自豪。尾聯為全詩情感發展的高潮,慷慨悲壯之氣震撼人心。
    * 甲辰八月辭故里張煌言國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日月雙懸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慚將赤手分三席,敢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屬鴟夷!【注】①張煌言:是與鄭成功齊名的南明抗清人物。抗清兵敗被俘,慷慨就義。此詩作于被俘后。②于氏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