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之托物言志詩
托物言志詩 詩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興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種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種具體事物。那么,一首好的托物言志詩,應該具有什么特點呢?
首先,既然是詠物詩,當然要能逼真地寫出所詠之物的特征,并能深入其里,攝取出事物的神韻、品格來,即要做到“神似”。
如唐人李商隱的一首長題七絕: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一座盡驚。他日余方追吟“連宵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風。因成二絕寄酬,兼呈畏之員外(其一)
十歲裁詩走馬成,冷灰殘燭動離情。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
此詩的三、四兩句,采用了比喻手法,將韓冬郎父子比作鳳凰,以“雛鳳清于老鳳聲”表明青出于藍,抽象的道理從而轉化為具體的形象。光這樣還不夠生動。詩人又聯想到,傳說中鳳凰產在丹山,它愛棲息的是梧桐樹。經過想象的馳騁,使之構成這樣一幅令人神往的圖景,遙遠的丹山道上,美麗的桐花覆蓋四野,花叢中不時傳來雛鳳清脆圓潤的鳴聲,應和著老鳳蒼亮的呼叫,顯得更為悅耳動聽。多么富有詩情畫意的寫照看了這幅圖畫,冬郎的崢嶸年少和俊拔詩才不都躍然紙上了嗎?
其次,在欣賞詠物詩時,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如下面這首明人于謙17歲時寫的《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
詩的首句寫石灰的來之不易,鏗鏘有力的字句中寄寓了千錘百煉才能造就人才的深意。次句以擬人化的手法表現了石灰臨難不懼、處變不驚的不凡氣度,從中也寄寓了少年于謙不畏艱險的性格。第三句詩人再次以擬人化的手法充分表現了石灰不怕粉身碎骨的崇高精神和甘愿獻身的美德。同樣,從中也展示了詩人不怕犧牲、視死如歸的英雄情懷。詩的末句“要留青白在人間”是前三句的收結與歸宿,是全詩的畫龍點睛之筆。石灰何以能如前面所吟唱的那樣,關鍵在于它具有“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志向,這也是詩人的志向和理想。
再者,要注意分析詠物詩的寫作技巧。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詠之物與詩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淺程度。
如黃巢落第后所作的《菊花》: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作者親切地稱“菊花”為“我花”,顯然把它作為廣大被壓迫人民的象征。那么,與之相對應的“百花”自然是喻以反動腐朽的封建統治集團。
詩的三、四兩句極寫菊花盛開的壯麗情景,整個長安城,都開滿了帶著“黃金甲”的菊花,它們散發出陣陣濃郁香氣,直沖云天,浸透全城。思想的深刻,想象的奇特、設喻的新穎、辭采的壯麗、意境的闊大,都可謂前無古人,正因為這樣,作者筆下的菊花也就一變過去那種幽獨淡雅的靜態美,顯示出一種豪邁粗獷、充滿戰斗氣息的動態美。它既非“孤標”,也不止“叢菊”,而是花開滿城,占盡秋光,散發出陣陣濃郁的戰斗芳香,所以用“香陣”來形容。因此這首詩,無論意境、形象、語言、手法都有“奇”的特點,使人于詩作中讀出詩人的高大形象,精神為之一振,耳目為之一新。
再者,要注意分析詠物詩的寫作技巧。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詠之物與詩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淺程度。
如黃巢落第后所作的《菊花》:
上一篇:古代詩歌中常見的31個典故集錦鑒賞
下一篇:詩詞鑒賞之山水田園詩
* 托物言志詩詩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興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種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種具體事物。那么,一首好的托物言志詩,應該具有什么特點呢?首先,既然是詠物詩,當然要能逼真地寫出所詠之物的特征,并能深入其里,攝取出事物的神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