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之羈旅行役詩
羈旅行役詩
出門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見、耳中所聞、心中所感都包含著由此觸發的對遙遠故鄉的眺望,對溫馨家庭的憧憬。羈旅行役詩大多具有如下特點:
1.善于把眼中景與心中情結合起來。如
歐陽修的《踏莎行》: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詞作上片前三句是對春景的描繪,后兩句轉入對離愁的敘寫。其意思是離愁隨著分別時間之久,相隔路程之長,越積越多,就像眼前這伴著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樣,來路無窮,去程不盡。這個比喻,妙在即景設喻,觸景生情,亦賦亦比亦興,是眼中所見與心中所感的悠然神會。
這首詞所寫的是一個常見的題材,但卻展現出一片情深意遠的境界,讓人感到整首詞本身就具有一種“迢迢不斷如春水”式的含蓄蘊藉,令人神往。這固然取決于感情本身的深摯,但和構思的新穎、比喻的自然、想象的優美也分不開。上片寫行者的離愁,下片寫行者的遙想,這遙想實際上是離愁的深化,它使整首詞意境更加幽遠。而上下兩片結尾的比喻和想象所展示的情意和境界,更使人覺得,詞中所展示的畫面,雖然有限,情境卻是無限的。
2.詩人不直接說自己思念家鄉親人,而從對方入筆抒寫感情。
如王維的思鄉名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以“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句高度概括而又極其自然地表達了年輕的詩人背鄉客旅對溫暖的家庭和可愛的親人的刻骨懷念。每當佳節來臨,而自己形影相吊之際,更使他憶及合家歡聚的情景,這既是詩人自己此時此刻的心聲,抒寫了他深摯的思親之情;也傳達了世人共有情思,表現了漢民族固有的重家庭倫理的心態。
詩首句寫“作客”,次句寫“思親”,都是實寫,都是樸素自然的直接抒情;后兩句筆鋒一轉,轉向了虛寫。詩人馳騁想象的翅膀,跨越空間,設想在重陽節的這一天,遠在家鄉的兄弟們定會像往年一樣登山眺望,也一定會按照傳統的風俗插戴茱萸,暢飲黃酒,同時也一定會想念自己——遠離家鄉的手足,這一番想象,實際上是反襯詩人自己對兄弟們的思念。全詩一正一側,一實一虛,短短四句起伏變化,加強了深摯情感的表達,顯得韻味無窮。
3.詩人思鄉感情的觸動往往是所見所聞的一些事物。 如: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聞折柳”的“折柳”指的是《折楊柳》之曲,這種笛曲多用來表示惜別懷遠之情,抒發離情別緒。作者忽然聽到的那一陣悠揚的笛聲,仔細一聽,原來是《折楊柳》曲,春天已到了而自己卻還漂泊在外,不禁引起了思鄉之情。這首詩著重寫詩人的一種思鄉之情。而詩人的思鄉之情,從詩中看,又恰恰是由聽到“折柳”曲后引起的。所以說,“折柳”在詩中的地位至為重要。而“此夜曲中聞折柳”這一句的修辭頗有特色。詩人不說聽了一支折柳曲,而說在樂曲中聽到了折柳。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具有了更廣闊的涵義。它代表一種習俗,一個場景,一種情緒,一種音樂,一份感情。它幾乎就是離別的同義語。它能喚起一連串具體的回憶,使人們蘊藏在心底的鄉情重新激蕩起來。
歐陽修的《踏莎行》:
2.詩人不直接說自己思念家鄉親人,而從對方入筆抒寫感情。
如王維的思鄉名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詩人思鄉感情的觸動往往是所見所聞的一些事物。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上一篇:詩詞鑒賞之傷春傷別詩
下一篇:古詩詞鑒賞之借景抒情詩
* 羈旅行役詩????出門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見、耳中所聞、心中所感都包含著由此觸發的對遙遠故鄉的眺望,對溫馨家庭的憧憬。羈旅行役詩大多具有如下特點:????1.善于把眼中景與心中情結合起來。如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