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拒絕的詞語
表示拒絕的詞語:1. 不行;2. 不可以;3. 不好意思;4. 對不起;5. 很抱歉;6. 沒有辦法;7. 不想;8. 不愿意;9. 不接受;10. 拒絕;11. 謝謝,我還是算了吧;12. 我不感興趣;13. 我有其他安排;14. 我已經答應別人了;15. 我不適合;16. 我不認為這是一個好主意;17. 這不是我喜歡的;18. 我覺得這不合適;19. 我不同意;20. 我不想參加
表示拒絕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拒絕 | 拒絕 (交際名詞)簡單來講,就是巧妙的回絕別人的要求,這既是一個動作,也是一種態度。 拒絕 (漢語詞語)拒絕是一個漢語詞匯,讀音為jù jué,有兩種解釋,一是不答應,不同意,明確地表示不愿意做或不愿意;二是隔斷;遏絕。出自《鶴林玉露》。 |
拒付 | 拒付 拒付是“拒絕承付” 的簡稱,在轉賬結算過程中,付款方對款項的支付表示異議而不同意付款的行為。通常指采用異地托收承付結算方式的付款方拒絕付款為 “拒付”。拒付的理由一般有: 銷貨單位發運的商品數量、規格、質量或價格等與購銷雙方簽訂的經濟合同規定不符。拒付分為兩種: 拒付全部價款稱為“全部拒付”; 拒付部分價款稱為“部分拒付”。付款單位提出的拒付理由,須經其開戶銀行審查同意后才能成立。銀行應本著維護收付雙方經濟利益的原則認真審查,公正處理。對無理拒付的應按國家規定的扣款順序扣收價款,如因此形成延付,由付款單位支付賠償金。目前,采用其他結算方式如果付款方拒絕付款,銀行不受理審查,直接將結算憑證退回收款方,由收付雙方自行解決。 |
抗拒 | 抗拒 抗拒:圖書名稱 抗拒:漢語詞語 抗拒 (漢語詞語)[釋義](動)抵抗和拒絕。 [構成]并列式:抗+拒 [例句]對這種不合理的做法;我們要堅決抗拒。(作謂語) ◎抗拒kàngjù [resist;defy] 抵抗并拒絕 鮮能抗拒 (1).抵抗。 《宋書·索虜傳》:“ 德祖 隨方抗拒,頗殺虜,而將士稍零落。”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慕賢》:“太子左衛率 羊侃 坐 東掖門 ,部分經略,一宿皆辦,遂得百馀日抗拒兇逆。” 浩然 《艷陽天》第二四章:“他看到人多勢眾,看到一股子不可能抗拒的力量。” (2).拒絕。 宋 范仲淹 《奏為修永洛城乞勘鞫》:“其人即合依稟罷修,不合堅執抗拒。” 《警世通言·宿香亭張浩遇鶯鶯》:“ 浩 素畏季父賦性剛暴,不敢抗拒,又不敢明言 李氏 之事,遂通媒妁,與 孫氏 議姻。” 反抗、對抗、頑抗、抵擋、抵抗、抵拒、匹敵、抗衡、抵制、抵御、招架、違逆 順從、坦白、順服 resist; oppose; defy; withstand |
拒絕 | 拒絕 (交際名詞)簡單來講,就是巧妙的回絕別人的要求,這既是一個動作,也是一種態度。 拒絕 (漢語詞語)拒絕是一個漢語詞匯,讀音為jù jué,有兩種解釋,一是不答應,不同意,明確地表示不愿意做或不愿意;二是隔斷;遏絕。出自《鶴林玉露》。 |
拒絶 | 拒絕 (交際名詞)簡單來講,就是巧妙的回絕別人的要求,這既是一個動作,也是一種態度。 拒絕 (漢語詞語)拒絕是一個漢語詞匯,讀音為jù jué,有兩種解釋,一是不答應,不同意,明確地表示不愿意做或不愿意;二是隔斷;遏絕。出自《鶴林玉露》。 |
不介入 | 不介入 不介入,不參與政治或不介入國際事務(如指一國政府);拒絕介入或拒絕承擔義務,拒絕介入或拒絕承擔義務的情況。 |
來者不拒 | 來者不拒【解釋】拒:拒絕。對于有所求而來的人或送上門來的東西概不拒絕。【出處】《孟子·盡心下》:“夫子之設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拒。”【示例】弟子就學者不知多少,先生來者不拒,去者不追。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七回【近義詞】有求必應【反義詞】拒之門外【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
來者不拒 | 【解釋】拒:拒絕。對于有所求而來的人或送上門來的東西概不拒絕。【出處】《孟子·盡心下》:“夫子之設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拒。”【示例】弟子就學者不知多少,先生來者不拒,去者不追。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七回【近義詞】有求必應【反義詞】拒之門外【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
拒卻 | 拒卻 jù què ㄐㄨˋ ㄑㄩㄝˋ 拒卻(拒卻) 見“ 拒卻 ”。 亦作“ 拒卻 ”。 拒絕;推卻。 明 唐順之 《僉事孫公墓志銘》:“公始至, 恩 繡胸背,持刺上謁,公拒卻之,然亦未遽誦言罪恩也。” 清 侯方域 《司成公家傳》:“﹝其門下生﹞愿有以為公壽,公固閉閣不與通。日召其故人飲酒,故人有稍稍言及者,益拒卻之。” 葉圣陶 《倪煥之》三一:“如果實在不得空,今天來明天去也好,但拒卻是不行的。” |
拒卻 | 拒卻 jù què ㄐㄨˋ ㄑㄩㄝˋ 拒卻(拒卻) 見“ 拒卻 ”。 亦作“ 拒卻 ”。 拒絕;推卻。 明 唐順之 《僉事孫公墓志銘》:“公始至, 恩 繡胸背,持刺上謁,公拒卻之,然亦未遽誦言罪恩也。” 清 侯方域 《司成公家傳》:“﹝其門下生﹞愿有以為公壽,公固閉閣不與通。日召其故人飲酒,故人有稍稍言及者,益拒卻之。” 葉圣陶 《倪煥之》三一:“如果實在不得空,今天來明天去也好,但拒卻是不行的。” |
距絕 | 距絕 詞語解析 拒絕。距,通“ 拒 ”。《漢書·郊祀志下》:“《論語》說曰:‘子不語怪神。’唯陛下距絕此類,毋令奸人有以窺朝者。” 晉 袁宏 《后漢紀·質帝紀》:“距絕州郡貢獻。”《文選·張衡<東京賦>》“因進距衰” 唐 呂向 注:“有才德者則進用之,有衰退者則距絕之。 |
推拒 | 推拒 推拒,漢語詞匯。 拼音:tuī jù 釋義:推卻拒絕。 |
回絕 | 回絕 回絕:漢語詞語 回絕:陳奕迅演唱歌曲 回絕 (漢語詞語)《回絕》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比較明確地、果斷地拒絕。 |
峻拒 | 峻拒 峻拒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jùn jù,指嚴厲拒絕。 |
回絶 | 回絕 回絕:漢語詞語 回絕:陳奕迅演唱歌曲 回絕 (漢語詞語)《回絕》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比較明確地、果斷地拒絕。 |
回絕 | 回絕 回絕:漢語詞語 回絕:陳奕迅演唱歌曲 回絕 (漢語詞語)《回絕》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比較明確地、果斷地拒絕。 |
距絕 | 距絕 詞語解析 拒絕。距,通“ 拒 ”。《漢書·郊祀志下》:“《論語》說曰:‘子不語怪神。’唯陛下距絕此類,毋令奸人有以窺朝者。” 晉 袁宏 《后漢紀·質帝紀》:“距絕州郡貢獻。”《文選·張衡<東京賦>》“因進距衰” 唐 呂向 注:“有才德者則進用之,有衰退者則距絕之。 |
折拒 | 折拒 折拒是漢語詞語,讀音 shé jù,指屏絕,拒絕。 |
拒斥 | 拒斥 拒斥,讀音 jù chì,漢語詞語,指拒絕,排斥。 |
拒諫飾非 | 拒諫飾非【解釋】諫:直言規勸;飾:掩飾;非:錯誤。拒絕勸告,掩飾錯誤。【出處】《荀子·成相》:“拒諫飾非,愚而上同,國必禍。”【近義詞】文過飾非【反義詞】嚴于律己、從善如流【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分句;含貶義 |
飾非拒諫 | 飾非拒諫【解釋】飾:掩飾;非:錯誤;諫:直言規勸。拒絕勸告,掩飾錯誤。【出處】《荀子·成相》:“拒諫飾非,愚而上同,國必禍。”【示例】~,斷自己意。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五 |
辭拒 | 辭拒 cí jù ㄘㄧˊ ㄐㄨˋ 辭拒(辭拒) 辭讓拒絕。《三國志·魏志·文帝紀》“改 延康 為 黃初 ,大赦” 裴松之 注引 漢 劉艾 《獻帝傳》:“天命不可以辭拒,神器不可以久曠,羣臣不可以無主,萬機不可以無統 |
辭拒 | 辭拒 cí jù ㄘㄧˊ ㄐㄨˋ 辭拒(辭拒) 辭讓拒絕。《三國志·魏志·文帝紀》“改 延康 為 黃初 ,大赦” 裴松之 注引 漢 劉艾 《獻帝傳》:“天命不可以辭拒,神器不可以久曠,群臣不可以無主,萬機不可以無統 |
色拒 | 色拒 釋義 《孟子·告子下》:“夫茍不好善,則人將曰,‘訑訑,予既已知之矣。’訑訑之聲音顏色距人於千里之外。”謂心里不接受并表現在詞色上。后以“色拒”指公然拒絕。 明 李東陽 《都察院左都御史戴公墓志銘》:“有請謁者,孫不色拒,而終一無所撓。” |
婉拒 | 婉拒 婉拒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wǎn jù ,委婉拒絕的意思。 |
拒諫飾非 | 【解釋】諫:直言規勸;飾:掩飾;非:錯誤。拒絕勸告,掩飾錯誤。【出處】《荀子·成相》:“拒諫飾非,愚而上同,國必禍。”【近義詞】文過飾非【反義詞】嚴于律己、從善如流【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分句;含貶義 |
飾非拒諫 | 【解釋】飾:掩飾;非:錯誤;諫:直言規勸。拒絕勸告,掩飾錯誤。【出處】《荀子·成相》:“拒諫飾非,愚而上同,國必禍。”【示例】~,斷自己意。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五 |
拒收 | 拒收 拒收的釋義: 買方拒絕接受貨物或交貨單據的行為。 |
梗拒 | 梗拒 梗拒是漢語詞匯,讀音為ɡěnɡ jù,意思是阻攔拒絕。 |
拒諫 | 拒諫 拒諫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jù jiàn,意思是拒絕規勸。 |
拒物 | 拒物 拒物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jù wù,是指拒絕外物。 |
逆拒 | 逆拒 逆拒,是漢語詞匯,拼音是nì jù ,解釋為拂逆拒絕。 |
卻之不恭 | 卻之不恭【解釋】卻:推卻。指對別人的邀請、贈與等,如果拒絕接受,就顯得不恭敬。【出處】《孟子·萬章下》:“卻之卻之為不恭。”【示例】我們覺得~,只好讓他勞駕。 ◎鄒韜奮《經歷·慘淡經營之后》【近義詞】盛情難卻、受之有愧【反義詞】置之不理【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常與“受之有愧”連用 |
推卻 | 推卻 推卻,漢語詞匯。 注音:tuīquè。 釋義:拒絕接受。 |
阻拒 | 阻拒 阻拒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zǔ jù ,是指推卻;拒絕。 |
卻之不恭 | 【解釋】卻:推卻。指對別人的邀請、贈與等,如果拒絕接受,就顯得不恭敬。【出處】《孟子·萬章下》:“卻之卻之為不恭。”【示例】我們覺得~,只好讓他勞駕。 ◎鄒韜奮《經歷·慘淡經營之后》【近義詞】盛情難卻、受之有愧【反義詞】置之不理【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常與“受之有愧”連用 |
拒諫 | 拒諫 拒諫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jù jiàn,意思是拒絕規勸。 |
推卻 | 推卻 推卻,漢語詞匯。 注音:tuīquè。 釋義:拒絕接受。 |
絕甘分少 | 絕甘分少【解釋】絕:拒絕,引伸為不享受;甘:好吃的。好吃的東西讓給人家,不多的東西與人共享。形容自己刻苦,待人優厚。【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愚以為李陵素與士大夫絕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孝經援神契》:“母之于子也,鞠養殷勤,推燥央濕,絕少分甘。”【示例】故漢、唐之將,率不以嚴厲為能,唯捬循士卒、~者稱焉。 ◎章炳麟《軍人貴賤論》【近義詞】絕少分甘【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形容自己不圖享受,待人優厚 |
斥絕 | 斥絕 詞語解釋 (1).互相排斥隔絕。《史記·天官書》:“尾為九子,曰君臣;斥絕,不和。” (2).斥責,拒絕。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陳侍御奏折》:“ 英吉利 海外小國…… 乾隆 年間,曾欲仿照 俄羅斯 例,在京立學, 高宗純皇帝 深燭其奸,嚴旨斥絕。” |
卻絕 | 卻絕 què jué 卻絕(卻絕) 亦作“卻絕”。拒絕。《五四愛國運動資料·上海罷市救亡史》:“如有往來匯付 日本 銀行畫單,概行卻絕,均以現銀交付。” |
推辭 | 推辭 【釋義】對任命,邀請,饋贈等表示拒絕不接受。 |
卻絶 | 卻絕 què jué ㄑㄩㄝˋ ㄐㄩㄝˊ 卻絕(卻絕) 亦作“卻絕”。拒絕。《五四愛國運動資料·上海罷市救亡史》:“如有往來匯付 日本 銀行畫單,概行卻絕,均以現銀交付。” |
絕甘分少 | 【解釋】絕:拒絕,引伸為不享受;甘:好吃的。好吃的東西讓給人家,不多的東西與人共享。形容自己刻苦,待人優厚。【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愚以為李陵素與士大夫絕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孝經援神契》:“母之于子也,鞠養殷勤,推燥央濕,絕少分甘。”【示例】故漢、唐之將,率不以嚴厲為能,唯捬循士卒、~者稱焉。 ◎章炳麟《軍人貴賤論》【近義詞】絕少分甘【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形容自己不圖享受,待人優厚 |
推辭 | 推辭 【釋義】對任命,邀請,饋贈等表示拒絕不接受。 |
卻絕 | 卻絕 què jué ㄑㄩㄝˋ ㄐㄩㄝˊ 卻絕(卻絕) 亦作“卻絕”。拒絕。《五四愛國運動資料·上海罷市救亡史》:“如有往來匯付 日本 銀行畫單,概行卻絕,均以現銀交付。” |
吃閉門羹 | 吃閉門羹 吃閉門羹,常用成語,形容串門時主人不在家,被拒絕進門或受其他冷遇。劉斯奮《白門柳·夕陽芳草》第11章:“哈哈,學生還愁著吃閉門羹哩!” |
閉門羹 | 閉門羹【解釋】拒絕客人進門叫做讓客人吃閉門羹。【出處】唐·馮贄《云仙雜記》卷一:“下列不相見,以閉門羹待之。”【示例】一次不見,第二次再去,誰知三番五次飽嘗~。 ◎高陽《清宮外史》上冊【語法】偏正式;作賓語;含貶義 |
吃閉門羹 | 吃閉門羹 吃閉門羹,常用成語,形容串門時主人不在家,被拒絕進門或受其他冷遇。劉斯奮《白門柳·夕陽芳草》第11章:“哈哈,學生還愁著吃閉門羹哩!” |
斥絕 | 斥絕 詞語解釋 (1).互相排斥隔絕。《史記·天官書》:“尾為九子,曰君臣;斥絕,不和。” (2).斥責,拒絕。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陳侍御奏折》:“ 英吉利 海外小國…… 乾隆 年間,曾欲仿照 俄羅斯 例,在京立學, 高宗純皇帝 深燭其奸,嚴旨斥絕。” |
閉門羹 | 【解釋】拒絕客人進門叫做讓客人吃閉門羹。【出處】唐·馮贄《云仙雜記》卷一:“下列不相見,以閉門羹待之。”【示例】一次不見,第二次再去,誰知三番五次飽嘗~。 ◎高陽《清宮外史》上冊【語法】偏正式;作賓語;含貶義 |
痛絕 | 痛絕 痛絕的釋義 是徹底拒絕或戒絕,出自《唐故虞部員外郎張府君墓志銘》 |
距難 | 距難 距難。拒絕并加以責難。 |
痛絶 | 痛絕 痛絕的釋義 是徹底拒絕或戒絕,出自《唐故虞部員外郎張府君墓志銘》 |
距難 | 距難 距難。拒絕并加以責難。 |
明推暗就 | 明推暗就【解釋】表面上推拒,暗地里接受。形容裝腔作勢、假意拒絕的樣子。【出處】清·李漁《慎鸞交·債餌》:“那老婆子走來央求我,被我故意作難,說了幾句明推暗就的話,少不得我前腳走到,他后腳自會趕來。”【近義詞】半推半就【語法】聯合式;作定語、賓語;含貶義 |
痛絕 | 痛絕 痛絕的釋義 是徹底拒絕或戒絕,出自《唐故虞部員外郎張府君墓志銘》 |
與山巨源絕交書 | 與山巨源絕交書 《與山巨源絕交書》是魏晉時期文學家嵇康寫給朋友山濤(字巨源)的一封信,也是一篇名傳千古的散文。這封信是嵇康聽到山濤在由選曹郎調任大將軍從事中郎時,想薦舉他代其原職的消息后寫的。信中拒絕了山濤的薦引,指出人的秉性各有所好,申明他自己賦性疏懶,不堪禮法約束,不可加以勉強。他強調放任自然,既是對世俗禮法的蔑視,也是他崇尚老莊無為思想的一種反映。文章風格清峻,立意超俗,行文精練。 |
辭絕 | 辭絕 辭絕,是一個漢語詞匯,意為推辭拒絕。 |
抵賴 | 抵賴 抵賴,漢語詞匯。 拼音:dǐ lài 是指用謊言狡辯否認所犯的過失或罪行,拒絕承認或認可。 出自明·馮夢龍《醒世恒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