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禪意的詞語
有禪意的詞語:1. 禪心;2. 悟道;3. 心空;4. 靜思;5. 無我;6. 禪意;7. 空靈;8. 心靜;9. 恬淡;10. 禪境;11. 清凈;12. 靜心;13. 息心;14. 無念;15. 超然;16. 空明;17. 淡泊;18. 禪機;19. 禪定;20. 禪修
有禪意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禪句 | 禪句 chán jù ㄔㄢˊ ㄐㄨˋ 禪句(禪句) 佛教談禪之偈語、文句。 宋 何薳 《春渚紀聞·蘇黃秦書各有僻》:“ 東坡先生 、 山谷道人 、 秦太虛七丈 每為人乞書,酒酣筆倦, 坡 多作枯木拳石以塞人意; 山谷 則書禪句; 秦七丈 則書鬼詩。” 明 徐渭 《論中五》:“文貴眼,此也。故詩有詩眼,而禪句中有禪眼。” |
禪句 | 禪句 chán jù ㄔㄢˊ ㄐㄨˋ 禪句(禪句) 佛教談禪之偈語、文句。 宋 何? 《春渚紀聞·蘇黃秦書各有僻》:“ 東坡先生 、 山谷道人 、 秦太虛七丈 每為人乞書,酒酣筆倦, 坡 多作枯木拳石以塞人意; 山谷 則書禪句; 秦七丈 則書鬼詩。” 明 徐渭 《論中五》:“文貴眼,此也。故詩有詩眼,而禪句中有禪眼。” |
佛印 | 佛印 (北宋僧人)佛印有三意。 (一)佛之印契。(二)雕小形之佛像,而印于紙上,稱為佛印。佛印禪師是江蘇省鎮江市金山寺和焦山寺兩寺的主持。一般印一寺之本尊于紙片上,分贈參拜者,或印于祈禱文及納經帳上。又古寫之佛名經,于佛名下均加佛印。(三)(1032年~1098年)宋代僧。江西浮梁人,俗姓林。法名了元。宋神宗欽仰其道風,贈號"佛印禪師"。 |
無風起浪 | 無風起浪【解釋】比喻平白無故地生出事來。有故意制造事端的意思。【出處】唐·希運《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達摩西來,無風起浪;世尊拈花,一場敗缺。”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六:“洋瀾左蠡,無風浪起。”【近義詞】惹是生非、無理取鬧【反義詞】息事寧人【語法】緊縮式;作謂語;含貶義 |
無風起浪 | 【解釋】比喻平白無故地生出事來。有故意制造事端的意思。【出處】唐·希運《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達摩西來,無風起浪;世尊拈花,一場敗缺。”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六:“洋瀾左蠡,無風浪起。”【近義詞】惹是生非、無理取鬧【反義詞】息事寧人【語法】緊縮式;作謂語;含貶義 |
奈何 | 奈何 (君子以澤作小說)《奈何》是君子以澤著古風神話愛情小說,創作2011年,2012年首次出版,全文16萬字,是君子以澤古風小說的代表作。君子以澤將《聊齋志異》《山海經》與中國古典民間妖鬼傳說融入到小說中,塑造了諸多經典人物形象,如母夜叉名歌妓東方媚、畫皮美公子花子簫、刁鉆無常爺謝必安、羅剎鬼王爺湯少卿和公狐貍精顏姬等等,用瑰麗陰森的環境烘托、幽默風趣的古風句式,刻畫了一個鮮活而充滿禪意的陰曹地府,演繹出一幕幕眾妖鬼仙神在輪回宿命中的愛恨情仇。 《奈何》以多個幽魂冤鬼、陽間凡人的線索側面烘托了全文主旨“逢面徒奈何”,其故事情節設計曲折精巧,結構嚴謹,文字簡練,堪稱古風愛情小說中的經典之作。 書名“奈何”,既暗喻幽都黃泉路旁的奈何橋,又指貫穿全文“今夕何夕,年年歲歲,彈指一生一世”的哀愁之感,也指小說名句“美人望不見,逢面徒奈何”中,畫皮鬼花子簫對前世妻子東方媚求而不得、無可奈何的感情。 奈何 (漢語詞語)奈何,指用反問的方式表示有沒有辦法,意思跟“怎么辦”相似。見岳伯川《鐵拐李》第一折:“張千!休教走了這老子,等我慢慢地奈何他。” |
托夢 | 托夢 托夢:漢語詞語 托夢: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市場項目 托夢 (漢語詞語)托夢,在道教與民間信仰中,鬼神如有意思表示,可在人的夢中出現而囑咐交代,或以各種情景示人,預知吉兇禍福。如枉死鬼魂,欲托付他人,以明案情;或是天仙神佛,欲警示檀越善信。如呂純陽祖師廟,多半有禪房供檀越休息待夢,俗說呂祖師有黃粱夢度人一說。 古載,宋高宗被宋太祖托夢,稱“自從你的祖先用了計謀,占據我的帝位很久了,已到了天下稀寥破落的局面,是應當要把帝位還給我了。”故宋高宗過繼了太祖八世孫作為養子,并立為太子;宋史中也有相似的記載。 |
無盡藏 | 無盡藏 《無盡藏》(長篇小說),龐貝著,作家出版社2014年2月首版,臺灣蓋亞出版社2016年5月繁體字版,漓江出版社2017年1月修訂版。中國知識懸疑小說第一人龐貝傾力打造,一部充滿智性、知性、詩性和史性的精致之作,一部適于聆聽、值得凝視的杰作。一幅圖,一首詩,一棵樹,一座迷宮般的園林。這是空間的迷宮,是時間的迷宮,也是命運和人性的迷宮。東方禪意與西方懸疑的完美結合。一部迷人的書中書。一部智慧書。一部預言書。 2014年度“中國圖書世界館藏影響力“TOP10。這部作品2014年初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后好評不斷,對于這部“中國題材、國際表達”的小說力作,《人民日報》《讀書》雜志等重要媒介紛紛予以評論。這部作品以其卓爾不群的品質贏得了讀者的追捧,也獲得了文學界的贊賞。作為敘事探索,《無盡藏》被認為是“博爾赫斯才可以寫出而博爾赫斯無力完成的長篇小說”;作為語言實驗,《無盡藏》被視作“錢鍾書《圍城》之后最雅致的學院派作品”;作為題材創新,《無盡藏》被譽為“當代歷史小說寫作的新范本”。 此作先是榮獲《中國作家》劍門關文學獎長篇小說獎,繼而獲選中國作家排行榜2013度長篇小說第三名。2014年,這部作品的紙質書又榮登百道“中國好書”榜、騰訊·《中國出版傳媒商報》“華文好書”榜、《亞洲周刊》“全球十大中文小說”等權威榜單。2015年,《無盡藏》在四年一度的茅盾文學獎評選中決選入圍。這是一部兼容類型小說元素的純文學作品,其電影及游戲版權均已高價成交。 |
托夢 | 托夢 托夢:漢語詞語 托夢: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市場項目 托夢 (漢語詞語)托夢,在道教與民間信仰中,鬼神如有意思表示,可在人的夢中出現而囑咐交代,或以各種情景示人,預知吉兇禍福。如枉死鬼魂,欲托付他人,以明案情;或是天仙神佛,欲警示檀越善信。如呂純陽祖師廟,多半有禪房供檀越休息待夢,俗說呂祖師有黃粱夢度人一說。 古載,宋高宗被宋太祖托夢,稱“自從你的祖先用了計謀,占據我的帝位很久了,已到了天下稀寥破落的局面,是應當要把帝位還給我了。”故宋高宗過繼了太祖八世孫作為養子,并立為太子;宋史中也有相似的記載。 |
無盡藏 | 無盡藏 《無盡藏》(長篇小說),龐貝著,作家出版社2014年2月首版,臺灣蓋亞出版社2016年5月繁體字版,漓江出版社2017年1月修訂版。中國知識懸疑小說第一人龐貝傾力打造,一部充滿智性、知性、詩性和史性的精致之作,一部適于聆聽、值得凝視的杰作。一幅圖,一首詩,一棵樹,一座迷宮般的園林。這是空間的迷宮,是時間的迷宮,也是命運和人性的迷宮。東方禪意與西方懸疑的完美結合。一部迷人的書中書。一部智慧書。一部預言書。 2014年度“中國圖書世界館藏影響力“TOP10。這部作品2014年初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后好評不斷,對于這部“中國題材、國際表達”的小說力作,《人民日報》《讀書》雜志等重要媒介紛紛予以評論。這部作品以其卓爾不群的品質贏得了讀者的追捧,也獲得了文學界的贊賞。作為敘事探索,《無盡藏》被認為是“博爾赫斯才可以寫出而博爾赫斯無力完成的長篇小說”;作為語言實驗,《無盡藏》被視作“錢鍾書《圍城》之后最雅致的學院派作品”;作為題材創新,《無盡藏》被譽為“當代歷史小說寫作的新范本”。 此作先是榮獲《中國作家》劍門關文學獎長篇小說獎,繼而獲選中國作家排行榜2013度長篇小說第三名。2014年,這部作品的紙質書又榮登百道“中國好書”榜、騰訊·《中國出版傳媒商報》“華文好書”榜、《亞洲周刊》“全球十大中文小說”等權威榜單。2015年,《無盡藏》在四年一度的茅盾文學獎評選中決選入圍。這是一部兼容類型小說元素的純文學作品,其電影及游戲版權均已高價成交。 |
託夢 | 托夢 托夢:漢語詞語 托夢: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市場項目 托夢 (漢語詞語)托夢,在道教與民間信仰中,鬼神如有意思表示,可在人的夢中出現而囑咐交代,或以各種情景示人,預知吉兇禍福。如枉死鬼魂,欲托付他人,以明案情;或是天仙神佛,欲警示檀越善信。如呂純陽祖師廟,多半有禪房供檀越休息待夢,俗說呂祖師有黃粱夢度人一說。 古載,宋高宗被宋太祖托夢,稱“自從你的祖先用了計謀,占據我的帝位很久了,已到了天下稀寥破落的局面,是應當要把帝位還給我了。”故宋高宗過繼了太祖八世孫作為養子,并立為太子;宋史中也有相似的記載。 |
笑場 | 笑場 (李誕著文集)《今晚80后脫口秀》金牌策劃、“One·一個”代表作家、黑色幽默仁波切、無主情話小王子、微博散仙兒、腦洞養鯨魚小能手自扯自蛋 首部奇思妙想故事集。收入網絡點擊率超過100,000,000次的《扯經》等名篇,附贈 “禪意”卡片4張。馬伯庸、丁丁張、王自健、谷大白話、燕公子、蔣方舟、賴寶、死胖子王建國、自黑狂魔唐大夫、阿乙、東東槍、鸚鵡史航、李鐵棍、梁歡、抽風手戴老濕 拍手推薦! 本書于2016年1月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作者:李誕。 笑場 (漢語名詞)笑場是個專有名詞指演員在演出中脫離劇情于人物而失笑,破壞了舞臺藝術的嚴肅性與真實感。 |
笑場 | 笑場 (李誕著文集)《今晚80后脫口秀》金牌策劃、“One·一個”代表作家、黑色幽默仁波切、無主情話小王子、微博散仙兒、腦洞養鯨魚小能手自扯自蛋 首部奇思妙想故事集。收入網絡點擊率超過100,000,000次的《扯經》等名篇,附贈 “禪意”卡片4張。馬伯庸、丁丁張、王自健、谷大白話、燕公子、蔣方舟、賴寶、死胖子王建國、自黑狂魔唐大夫、阿乙、東東槍、鸚鵡史航、李鐵棍、梁歡、抽風手戴老濕 拍手推薦! 本書于2016年1月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作者:李誕。 笑場 (漢語名詞)笑場是個專有名詞指演員在演出中脫離劇情于人物而失笑,破壞了舞臺藝術的嚴肅性與真實感。 |
禪魔 | 禪魔 禪魔由作者間安發表于創世中文網的一本玄幻小說,其文如詩如畫,其人有情有義,其事生動感人。于今浮躁之世,讀之能靜人心脾,揣之能增人智慧,學之能助人功成,是一部不得不推薦的網絡玄幻小說。 作者自定義:其一,禪、魔可拆分,相信大家都能夠想到,禪指佛,洛長安也有修行千葉千言伏魔印,魔即是魔,洛長安的根本立于『大魔經』之上。然而,佛門中人素來有一個認識,那就是佛與魔素來共存于世,有佛就有魔,佛的威能有多大,魔的威能便有多大,如果說佛是從正面引人向道的話,那么魔就是從反面催人解脫了,它看似變化成各種誘惑攪擾人修行,卻又何嘗不是種種考驗呢?因此,洛長安所修行的至高法典,我沒有命名『大佛經』,而是命名成了『大魔經』,預示著他一生逆行,成魔也好,成佛也罷,終究能有十地大菩薩的威能。 其二,禪是個多音字,一為chán;二為shàn。取chán字音時,一則指佛,二則通假“闡”,有闡述、述說,這里更重要是正名之意。取shàn字音時,一則禪讓,喻指事物更迭朝代變遷之意,二則封禪,欲在人世間立下魔之通天豐碑。 其三,唐朝司空圖《修史亭》詩之二中有兩句話:“不似香山白居士,晚將心地著禪魔。”這是我在百度中輸入禪魔書名之后,無意中看到的詩句,是謂迷禪若魔的意思。有句話說不瘋魔不成活,間安愿以此為鑒,希望自己也能瘋魔一回,寫好禪魔這個故事。 |
禪定 | 禪定 禪,為梵語dhya^na之音譯;定,為梵語sama^dhi 之意譯。禪與定皆為令心專注于某一對象,而達于不散亂之狀態,或謂禪為dhya^na 之音譯,定為其意譯,梵漢并稱作禪定。又色界之四禪與無色界之四定,合稱四禪八定。法華經 提婆達多品與坐禪 同義。五家參詳要路門附錄(大八一·六一五上):‘夫修禪定者,先須厚敷蒲團,結跏趺坐。’ 禪定是佛教譯語中特別的譯法,「禪」,這是印度梵語禪那的簡稱,其義為「定」、「思維修」、「功德叢林」等,故「禪定」是華、梵兼稱,這是從其名稱上來解說的。 若從其意義上來說,一個修行人,能攝受散亂心專注一境,即是所謂「定」;攝心系念一種法門,能出生種種三昧,即是「思維修」;依于禪定能出生種種功德,即所謂「功德叢林」。總括起來說,禪定是修菩薩道者的一種調心方法,它的目的是凈化心理、鍛煉智慧,以進入諸法真相的境界。由此看來,禪定是修菩薩行所必經過程的手段;禪味不可著,死水不藏龍,正是糾正認手段為目的的錯誤。 因禪定未必就是禪宗,所以世界各宗教,凡是有神秘效驗的,無非是從禪定的工夫而來,不論他們是用持咒也好、祈禱也好、禮拜也好、誦經也好,所得的結果,多是禪定的作用。 |
禪學 | 禪學 佛教的禪法理論,中國佛教的重要學說。禪,全稱“禪那”,源于梵文,意譯“靜慮、“思維修”等,謂靜中思慮,心緒專注一境,深入思慮佛教義理。“禪那”,也就是止觀,“止”是心的安靜,“觀”是思慮某一事物。“禪”原是印度古代各種教派修行的普遍方法,而在佛教生活和佛教哲學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禪是定的一種,而中國佛教往往把禪和定并稱為“禪定”,含義比較廣泛。 禪作為佛教的修持活動,有小乘大乘的區別,而其共同目的是通過安靜身體,集中精神,排除內心的干擾和外界的誘惑,將思想專注于一定的觀察對象,按照佛教的立場和義理進行思考,以根除煩惱,去惡為善,轉癡為智,以得到精神解脫。 |
禪枝 | 禪枝 1. 比喻禪之智慧。 2. 枝,為支撐、輔助之意。指輔助坐禪之助力、助緣。鞞婆沙論卷十‘四禪處’(大二八·四八四中):‘“何以故說禪枝?禪枝有何義?”答曰:“順義是枝義,助行義是枝義,攝義是枝義。”’ 3. 指禪支。枝,為支之意。解脫道論卷四(大三二·四一六上):‘外行成就入初禪;禪枝,謂覺、觀、喜、樂,一心也。’ |
禪那 | 禪那 禪那:巴利語jhàna的音譯。心處于極專注所緣的狀態,或以燒毀了稱為敵對法的五蓋,稱為禪那。也有譯為“棄惡”或“功德叢林”者。 其意譯為“思維修”或“靜慮”。是禪的一種修持方法,其中有祖師禪與佛祖禪的區別。 |
禪天 | 禪天 佛教語。指修習禪定所能達到的色界四重天(初重天至第四重天)。色界位于欲界之上。相傳生于此界之諸天,遠離食、色之欲,但還未脫離質礙之身。所謂色即有質礙之意。由于此界眾生沒有食色之欲,所以也沒有男女之別,生于此界之眾生都由化生,依各自修習禪定之力而分為四層,分別是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 |
禪寺 | 禪寺 禪寺,又稱為叢林、禪宗寺院,是中國佛教禪宗的修行道場。 禪寺通常指禪宗寺院而言,故亦稱禪林,但后世教、律等各宗寺院也有仿照禪林制度而稱禪寺的。中國禪宗從曹溪惠能后,四傳至于懷海,百余年間禪徒只以道相授受,多巖居穴處,或寄住律宗寺院。到了唐貞元、元和間(785~806),禪宗日盛,宗匠常聚徒多人于一處,修禪辦道。江西奉新百丈山懷海以禪眾聚處,尊卑不分,于說法住持,未合規制,于是折衷大小乘經律,創意別立禪居,此即禪寺之始。 |
禪師 | 禪師 禪師,指和尚之尊稱,語出《善住意天子所問經》卷下:“天子問文殊師利言‘禪師者,何等比丘得言禪師?’ 文殊師利 答言天子‘此禪師者,於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謂不生,若如是知,得言禪師。’” |
禪悅 | 禪悅 禪悅: 令修習者享受到常人無法享受到的“禪悅”或“三昧樂”,是佛教所說定心的一大功用。禪籍中所說初得奢摩他時得身心輕安,即有心情安樂輕快之意。隨著禪定功夫的深入,禪悅會愈益深細。 |
禪和子 | 禪和子 和,謂和尚。宋蘇軾《禪戲頌》:“已熟之肉,無復活理,投在東坡無礙羹釜中,有何不可!問天下禪和子,且道是肉、是素?喫得、是喫不得?是大奇大奇。一盌羹,勘破天下禪和子。” |
禪旨 | 禪旨 詞語解釋 謂佛教禪宗的旨意。 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四:“ 李東岡 謂予有悟禪旨,故與 莊子 默契。” |
祖意 | 祖意 祖意,源自于禪宗公案智慧,系廣州云袖公司創立的專注高端普洱茶的品牌。旨在將普洱茶與古中醫養生智慧、禪宗文化相結合,每款茶品不僅口感色澤怡人,更要求裨益生理運化法則,于細細品酌間,感受禪的平實,道的飄逸,于俗世間洗滌心塵,泯然安住。 |
禪語 | 禪語 禪語主要指從佛門中傳出的精華語句,話語平樸,含意深遠,對人生思想等方面有著精神食糧的作用。由于禪語的文雅和雋永,常在文學藝術作品中得到應用。 |
活句 | 活句 活句是佛教禪宗的語句,出自《五燈會元·云門偃禪師法嗣·德山緣密禪師》。 |
雪鴻 | 雪鴻 雪鴻,本名張學洪,字雪鴻、號一畫堂主、蘆花道人。中國藝術家協會會員,北京藏家畫院院長,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會員,清華大學客座教授,職業畫家。雪鴻作為中國禪意畫的最重要的代表,主張“心與物冥”主客合一的美學理念和藝術境界,主研“意象畫”“禪宗畫”以“儒、釋、道”的思想理念融會貫通與作品的創作和研究,工山水,兼擅人物花鳥。本人既有豁達灑脫,虛靜恬淡的精神氣質,又有自由奔放的藝術想象力,作品蒼茫渾然中呈現出一片虛靜空靈的意境。 |
雪鴻 | 雪鴻 雪鴻,本名張學洪,字雪鴻、號一畫堂主、蘆花道人。中國藝術家協會會員,北京藏家畫院院長,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會員,清華大學客座教授,職業畫家。雪鴻作為中國禪意畫的最重要的代表,主張“心與物冥”主客合一的美學理念和藝術境界,主研“意象畫”“禪宗畫”以“儒、釋、道”的思想理念融會貫通與作品的創作和研究,工山水,兼擅人物花鳥。本人既有豁達灑脫,虛靜恬淡的精神氣質,又有自由奔放的藝術想象力,作品蒼茫渾然中呈現出一片虛靜空靈的意境。 |
拈花微笑 | 拈花微笑【解釋】原為佛家語,比喻徹悟禪理。后比喻彼此心意一致。【出處】《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爾時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屬來奉獻世尊于金婆羅華,各各頂禮佛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即拈奉獻金色婆羅華,瞬目揚眉,示諸大眾,默然毋措。有迦葉破顏微笑。”【示例】自家做來做去,原覺得口吻生花;他人看了又看,也必定~:是亦緣也。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一百回 |
小喜 | 小喜 《小喜》是雪小禪沉淀十年之后,精心推出的一本帶有強烈個人風格的隨筆集。這些文字,正如其人,經歷歲月的沉淀,更多了一份內斂和深厚,清冷而又熱烈,超脫而又世俗,自我而又慈悲,孤寂而又清遠深情。這是一部以女性特有的視角,用浪漫清新的筆調,記錄心情、愛情、生活的唯美筆記,筆調幽美寂靜,筆觸平淡真實,文字唯美清新,娓娓道來愛情的美麗、生活的味道、植物的妖嬈、人生的意味,看似平靜的文字中暗藏著俗世中生命的禪意,看似平靜的內心里蕩漾著世俗的小歡喜。本書當之無愧是最值得珍藏的女性隨筆集。 |
禪錫 | 禪錫 禪錫是漢語詞匯,讀音是chánxī,意思是即佛教法器錫杖,杖頭有錫環。 |
禪經 | 禪經 禪經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chán jīng,意思是佛經。 |
不過意 | 不過意 bù guò yì 不過意 意思是指:過意不去。引用于:《西游記》第三九回:“三藏甚不過意,攙起那皇帝來,同入禪堂。”《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少卿終是有些羞慚不過意,縮縮朒朒,未敢到他房中歇宿去。”《東周列國志》第一百一回:“應侯甚不過意,欲說秦王滅周稱帝,以此媚之。”《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倒反照顧他,他更不過意。” |
不過意 | 不過意 bù guò yì 不過意 意思是指:過意不去。引用于:《西游記》第三九回:“三藏甚不過意,攙起那皇帝來,同入禪堂。”《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少卿終是有些羞慚不過意,縮縮朒朒,未敢到他房中歇宿去。”《東周列國志》第一百一回:“應侯甚不過意,欲說秦王滅周稱帝,以此媚之。”《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倒反照顧他,他更不過意。” |
二心三意 | 二心三意【解釋】想這樣又想那樣。形容意念不專,主意不定。同“三心二意”。【出處】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六回:“念佛是一樁正事,豈有二心三意?” |
病起 | 病起 (北宋陳師道五言律詩)《病起》是北宋詩人陳師道的一首五言律詩。詩中描寫作者的身世遭遇及病后的感受,極盡困蹇之苦況,然于極悲痛怨愁之中,詩人又吐出極曠達之語。通常認為作者于此表現出百折不撓的意志和毅力,還想積極入世,成就事業;有人也認為作者不在于言志,而在于表述詩人歷盡滄桑之后對人生的徹底領悟,蘊含禪意。 這首《病起》詩質樸無華,沉郁頓挫,詩內滿含作者凄苦之情,這也是在無可奈何悲愁中的真情苦吟,是一首內涵深蘊的五律代表佳作。 |
畫旃 | 畫旃 出自 宋 蘇軾 《初發嘉州》。 朝發鼓闐闐,西風獵畫旃。故鄉飄已遠,往意浩無邊。 錦水細不見,蠻江清可憐。奔騰過佛腳,曠蕩造平川。 野市有禪客,釣臺尋暮煙。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 |
畫旃 | 畫旃 出自 宋 蘇軾 《初發嘉州》。 朝發鼓闐闐,西風獵畫旃。故鄉飄已遠,往意浩無邊。 錦水細不見,蠻江清可憐。奔騰過佛腳,曠蕩造平川。 野市有禪客,釣臺尋暮煙。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 |
流水無情 | 流水無情【解釋】流水一去不復返,毫無情意。比喻時光消逝,無意停留。【出處】唐·白居易《過元家履信宅》:“落花不語空辭樹,流水無情自入地。”【示例】落花有意,翻成就無意姻緣;流水無情,倒做了有情夫婦。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七十八回【反義詞】落花有意【語法】主謂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
詞不達意 | 【解釋】詞:言詞;意:意思。指詞句不能確切地表達出意思和感情。【出處】《儀禮·聘禮》:“辭多則史,少則不達,辭茍足以達義之至也。”宋·惠洪《高安城隍廟記》:“蓋五百年而書功烈者,辭不達意,余嘗嘆息之。”【示例】不然,必有個~的毛病。(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十回)【近義詞】言不盡意、拐彎抹角【反義詞】酣暢淋漓、言必有中【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指詞語不能確切表達意思 |
詞不達意 | 詞不達意【解釋】詞:言詞;意:意思。指詞句不能確切地表達出意思和感情。【出處】《儀禮·聘禮》:“辭多則史,少則不達,辭茍足以達義之至也。”宋·惠洪《高安城隍廟記》:“蓋五百年而書功烈者,辭不達意,余嘗嘆息之。”【示例】不然,必有個~的毛病。(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十回)【近義詞】言不盡意、拐彎抹角【反義詞】酣暢淋漓、言必有中【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指詞語不能確切表達意思 |
流水無情 | 【解釋】流水一去不復返,毫無情意。比喻時光消逝,無意停留。【出處】唐·白居易《過元家履信宅》:“落花不語空辭樹,流水無情自入地。”【示例】落花有意,翻成就無意姻緣;流水無情,倒做了有情夫婦。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七十八回【反義詞】落花有意【語法】主謂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
暴風雨 | 暴風雨 (莎士比亞創作戲劇)《暴風雨》是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晚期創作的一部戲劇,是一部傳奇劇,該劇大約寫于1611年,于1611年末首演,1623年第一次正式出版。 該劇講述米蘭公爵普洛斯彼羅被弟弟安東尼奧篡奪了爵位,只身攜帶襁褓中的獨生女米蘭達逃到一個荒島,并依靠魔法成了島的主人。后來,他制造了一場暴風雨,把經過附近的那不勒斯國王和王子斐迪南及陪同的安東尼奧等人的船只弄到荒島,又用魔法促成了王子與米蘭達的婚姻。結局是普洛斯彼羅恢復了爵位,寬恕了敵人,返回家園。 全劇充滿詩意與平和寧靜的氣息,玄妙的幻想、瑰麗的描寫、生動的形象、詩意的背景。 暴風雨 (漢語詞語)暴風雨,拼音bào fēng yǔ,是指伴有雨的狂風天氣。 |
暴風雨 | 暴風雨 (莎士比亞創作戲劇)《暴風雨》是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晚期創作的一部戲劇,是一部傳奇劇,該劇大約寫于1611年,于1611年末首演,1623年第一次正式出版。 該劇講述米蘭公爵普洛斯彼羅被弟弟安東尼奧篡奪了爵位,只身攜帶襁褓中的獨生女米蘭達逃到一個荒島,并依靠魔法成了島的主人。后來,他制造了一場暴風雨,把經過附近的那不勒斯國王和王子斐迪南及陪同的安東尼奧等人的船只弄到荒島,又用魔法促成了王子與米蘭達的婚姻。結局是普洛斯彼羅恢復了爵位,寬恕了敵人,返回家園。 全劇充滿詩意與平和寧靜的氣息,玄妙的幻想、瑰麗的描寫、生動的形象、詩意的背景。 暴風雨 (漢語詞語)暴風雨,拼音bào fēng yǔ,是指伴有雨的狂風天氣。 |
禪魔 | 禪魔 禪魔由作者間安發表于創世中文網的一本玄幻小說,其文如詩如畫,其人有情有義,其事生動感人。于今浮躁之世,讀之能靜人心脾,揣之能增人智慧,學之能助人功成,是一部不得不推薦的網絡玄幻小說。 作者自定義:其一,禪、魔可拆分,相信大家都能夠想到,禪指佛,洛長安也有修行千葉千言伏魔印,魔即是魔,洛長安的根本立于『大魔經』之上。然而,佛門中人素來有一個認識,那就是佛與魔素來共存于世,有佛就有魔,佛的威能有多大,魔的威能便有多大,如果說佛是從正面引人向道的話,那么魔就是從反面催人解脫了,它看似變化成各種誘惑攪擾人修行,卻又何嘗不是種種考驗呢?因此,洛長安所修行的至高法典,我沒有命名『大佛經』,而是命名成了『大魔經』,預示著他一生逆行,成魔也好,成佛也罷,終究能有十地大菩薩的威能。 其二,禪是個多音字,一為chán;二為shàn。取chán字音時,一則指佛,二則通假“闡”,有闡述、述說,這里更重要是正名之意。取shàn字音時,一則禪讓,喻指事物更迭朝代變遷之意,二則封禪,欲在人世間立下魔之通天豐碑。 其三,唐朝司空圖《修史亭》詩之二中有兩句話:“不似香山白居士,晚將心地著禪魔。”這是我在百度中輸入禪魔書名之后,無意中看到的詩句,是謂迷禪若魔的意思。有句話說不瘋魔不成活,間安愿以此為鑒,希望自己也能瘋魔一回,寫好禪魔這個故事。 |
八正道 | 八正道 (佛教教義)八正道,亦稱八支正道、八支圣道或八圣道。意謂達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種方法和途徑: ①正見。正確體見諸法之理性而不謬誤,亦即堅持佛教四圣諦的真理; ②正思維。又稱正志,思四諦理,離諸雜念。 ③正語。正確的話語,說話應該誠實可靠,不說謊。說話要符合佛陀的教導,不說妄語、綺語、惡口、兩舌等違背佛陀教導的話; ④正業。正確的行為。一切行為都要符合佛陀的教導,不作殺生、偷盜、邪淫等惡行; ⑤正命。過符合佛陀教導的正當生活; ⑥正精進。精進意味著燃燒掉煩惱習氣,而非時間多少; ⑦正念。覺知:學會覺知自己。 ⑧正定。禪定分為兩種: 第一種:心是“一”,所緣是“一”,心與所緣在一起,然后禪定次第生起。重點放在所緣。 第二種禪定:心與所緣是分離的,心執行的職責是知者、觀者。(這樣的禪定僅僅存在于佛教!)重點在于及時知道“心跑掉”。 真正進入中道的心有正確的禪定——也就是第二種禪定,那是有覺性的心在覺知自己,是覺知、覺醒、喜悅的,沒有迷失且毫無刻意的打壓或緊盯。 事實上,每種禪法都是一樣的——如果心正確,修什么都正確;心是錯的,修什么都是錯的。學法者如果一開始就做手部動作、觀感受、觀呼吸,只有微乎其微的人才能修行正確。如果沒有佛陀的福報和波羅密,沒有前生修行的深厚根基,心從未正確過,不可能有做到的一天。 原則一:快樂是禪定生起的近因。關鍵在于選擇的所緣讓心產生快樂。 原則二:第二種禪定的近因是:及時知道心的跑掉。 |
禪定 | 禪定 禪,為梵語dhya^na之音譯;定,為梵語sama^dhi 之意譯。禪與定皆為令心專注于某一對象,而達于不散亂之狀態,或謂禪為dhya^na 之音譯,定為其意譯,梵漢并稱作禪定。又色界之四禪與無色界之四定,合稱四禪八定。法華經 提婆達多品與坐禪 同義。五家參詳要路門附錄(大八一·六一五上):‘夫修禪定者,先須厚敷蒲團,結跏趺坐。’ 禪定是佛教譯語中特別的譯法,「禪」,這是印度梵語禪那的簡稱,其義為「定」、「思維修」、「功德叢林」等,故「禪定」是華、梵兼稱,這是從其名稱上來解說的。 若從其意義上來說,一個修行人,能攝受散亂心專注一境,即是所謂「定」;攝心系念一種法門,能出生種種三昧,即是「思維修」;依于禪定能出生種種功德,即所謂「功德叢林」。總括起來說,禪定是修菩薩道者的一種調心方法,它的目的是凈化心理、鍛煉智慧,以進入諸法真相的境界。由此看來,禪定是修菩薩行所必經過程的手段;禪味不可著,死水不藏龍,正是糾正認手段為目的的錯誤。 因禪定未必就是禪宗,所以世界各宗教,凡是有神秘效驗的,無非是從禪定的工夫而來,不論他們是用持咒也好、祈禱也好、禮拜也好、誦經也好,所得的結果,多是禪定的作用。 |
禪學 | 禪學 佛教的禪法理論,中國佛教的重要學說。禪,全稱“禪那”,源于梵文,意譯“靜慮、“思維修”等,謂靜中思慮,心緒專注一境,深入思慮佛教義理。“禪那”,也就是止觀,“止”是心的安靜,“觀”是思慮某一事物。“禪”原是印度古代各種教派修行的普遍方法,而在佛教生活和佛教哲學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禪是定的一種,而中國佛教往往把禪和定并稱為“禪定”,含義比較廣泛。 禪作為佛教的修持活動,有小乘大乘的區別,而其共同目的是通過安靜身體,集中精神,排除內心的干擾和外界的誘惑,將思想專注于一定的觀察對象,按照佛教的立場和義理進行思考,以根除煩惱,去惡為善,轉癡為智,以得到精神解脫。 |
犍椎 | 犍椎 亦作“ 犍槌 ”。梵語的音譯。意為“聲鳴”。指寺院中的木魚、鐘、磬之類。 晉 法顯 《佛國記》:“﹝ 于闐 ﹞國主安堵 法顯 等於僧伽藍。僧伽藍名 瞿摩帝 ,是大乘寺,三千僧共犍槌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迦畢試國》:“黑云若起,急擊犍椎,我聞其聲,惡心當息。” 宋 道誠 《釋氏要覽·雜記》:“今詳律,但是鐘磬、石板、木板、木魚、砧槌,有聲能集眾者皆名犍椎也。” 清 黃遵憲 《錫蘭島臥佛》詩:“爾來一百年,復見大會設, 恒河 左右流,犍槌聲不絕。” 佛教叢林及僧人的用品,除了僧服、法物以外,還有一個重要部分是唄器。佛藏律部的典籍記載:“但是鐘、磬、石板、木板、木魚、砧槌,有聲能集眾得,皆名犍椎。”因此,唄器最初的名稱叫做“犍椎”。唄器原稱是僧團中集眾和生活的信號,后來范圍逐漸擴大,成為日常課誦和社會禮儀中不可缺少的樂器,它配合唱念和曲調,作為“伎樂供養,莊嚴道場”。以音聲作佛事,助發大眾的誠敬心念。可以根據部分唄器辨別禪宗的宗派。 報鐘掛在彈堂,是每天最早敲響的鐘,它將聲音傳遞給大鐘。此外,報鐘在禪堂還有其特殊性。報鐘的形狀與其它鐘不一樣,它下面往往掛有一個木板。木板的形狀隨佛教禪宗五個宗派而異:臨濟宗為橫長方形,曹洞宗為豎長方形,法眼宗為正三角形,溈仰宗為下半圓形,云門宗為圓形。每天坐禪時則敲板和鐘,作為止靜的訊號。 五個宗派敲板和鐘的規矩也不一樣:臨濟宗、曹洞宗、法眼宗每日四次,即早課后、早粥后、午齋后和晚課后。每次的敲法是一板一鐘、二板一鐘、三板一鐘,共九下,四次共三十六下。溈仰宗、云門宗每日三次,即早粥后、午齋后和晚課后。每次的敲法是一板一鐘、二板二鐘、三板三鐘,共十二下,三次共三十六下。這些規矩都是不能隨意變動的。故《禪門日誦》上說:“五家鐘板,總同三十六下。若多若少者,非為佛子之道也。西來大意,正法眼藏;人天路上,佛法為尊;祖師清規,尊重尊重。”(文/白衣) |
禪那 | 禪那 禪那:巴利語jhàna的音譯。心處于極專注所緣的狀態,或以燒毀了稱為敵對法的五蓋,稱為禪那。也有譯為“棄惡”或“功德叢林”者。 其意譯為“思維修”或“靜慮”。是禪的一種修持方法,其中有祖師禪與佛祖禪的區別。 |
禪枝 | 禪枝 1. 比喻禪之智慧。 2. 枝,為支撐、輔助之意。指輔助坐禪之助力、助緣。鞞婆沙論卷十‘四禪處’(大二八·四八四中):‘“何以故說禪枝?禪枝有何義?”答曰:“順義是枝義,助行義是枝義,攝義是枝義。”’ 3. 指禪支。枝,為支之意。解脫道論卷四(大三二·四一六上):‘外行成就入初禪;禪枝,謂覺、觀、喜、樂,一心也。’ |
禪天 | 禪天 佛教語。指修習禪定所能達到的色界四重天(初重天至第四重天)。色界位于欲界之上。相傳生于此界之諸天,遠離食、色之欲,但還未脫離質礙之身。所謂色即有質礙之意。由于此界眾生沒有食色之欲,所以也沒有男女之別,生于此界之眾生都由化生,依各自修習禪定之力而分為四層,分別是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 |
法眼宗 | 法眼宗 法眼宗是中國佛教禪宗五家之一,祖庭為南京清涼寺。南唐文益禪師所創,源出南宗青原一脈,其禪學思想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價值,影響遠及日本、韓國及東南亞,歷史意義十分深遠。 文益圓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謚為“法眼大禪師”。后世因稱此宗為“法眼宗”。宋初極盛,宋中葉后衰微。法眼宗是中國佛教禪宗“五家七宗”中最后產生的一個宗派,歷經文益(885-958年)、德韶(891-972年)、延壽(904-975年)三祖,活躍于唐末宋初的五代時期。作為宗派,法眼宗的傳承歷史不長,但它的幾位祖師都是吳越地區學修并重的高僧。 |
三關語 | 三關語 佛教臨濟宗施教,常常提出三個含有玄機的問題以啟發門人,使其觸而悟,稱為三關語。 (1). 例如 黃龍山 慧南禪師 即常以三語問僧人曰:“人人盡有生緣,上座生緣在何處?”“我手何似佛手?”“我腳何似驢腳?”世稱“黃龍三關”。見《五燈會元·石霜遠禪師法嗣·黃龍慧南禪師》。 (2). 明 宋濂 《妙果禪師塔銘》:“師制行峻絕,有壁立萬仞之意。每垂三關語以示人,多有不契其機者。” |
禪寺 | 禪寺 禪寺,又稱為叢林、禪宗寺院,是中國佛教禪宗的修行道場。 禪寺通常指禪宗寺院而言,故亦稱禪林,但后世教、律等各宗寺院也有仿照禪林制度而稱禪寺的。中國禪宗從曹溪惠能后,四傳至于懷海,百余年間禪徒只以道相授受,多巖居穴處,或寄住律宗寺院。到了唐貞元、元和間(785~806),禪宗日盛,宗匠常聚徒多人于一處,修禪辦道。江西奉新百丈山懷海以禪眾聚處,尊卑不分,于說法住持,未合規制,于是折衷大小乘經律,創意別立禪居,此即禪寺之始。 |
三關語 | 三關語 佛教臨濟宗施教,常常提出三個含有玄機的問題以啟發門人,使其觸而悟,稱為三關語。 (1). 例如 黃龍山 慧南禪師 即常以三語問僧人曰:“人人盡有生緣,上座生緣在何處?”“我手何似佛手?”“我腳何似驢腳?”世稱“黃龍三關”。見《五燈會元·石霜遠禪師法嗣·黃龍慧南禪師》。 (2). 明 宋濂 《妙果禪師塔銘》:“師制行峻絕,有壁立萬仞之意。每垂三關語以示人,多有不契其機者。” |
印可 | 印可 “印”的意思是決定無疑。“印可”即認可、許可的意思。佛教一般用“三法印”即三種決定之義判別佛法還是“外道”: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和涅槃寂靜。教外別傳的禪宗則以“直指人心、頓悟成佛”的“心印”來印可學人(可見參見“心心相印”條)。在佛經上常能見到,弟子的言行是否正確,需要由佛來印可。如《維摩詰經·弟子品》:“若能如是宴坐者,佛所印可。”在禪門,學人是否開悟,亦由禪師印可。如《五燈會元》卷十:“初不喻旨,后因閱《華嚴》感悟,承眼(法眼文益禪師)印可。”佛或祖師在印可弟子、學人時,常稱“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故宋·蘇軾有詩云:“印可聊須答如是”(《次韻王定國南遷見寄》詩)。 |
轉語 | 轉語 指語詞因聲音有變轉而別為一意義相通的語詞。 轉語 [zhuǎn yǔ]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1.轉告。 2.訓詁學術語。因時地不同或其他原因而音有轉變的詞。有音轉而義不變的,如《方言》第三:“庸謂之倯,轉語也。”“庸”、“倯”是迭韻相轉。 3.佛教語。禪宗謂撥轉心機,使之恍然大悟的機鋒話語。如云門三轉語、趙州三轉語等。 4.引申為解釋的話。 5.指轉換話題。 英文翻譯:Transfer of language |
轉語 | 轉語 指語詞因聲音有變轉而別為一意義相通的語詞。 轉語 [zhuǎn yǔ]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1.轉告。 2.訓詁學術語。因時地不同或其他原因而音有轉變的詞。有音轉而義不變的,如《方言》第三:“庸謂之倯,轉語也。”“庸”、“倯”是迭韻相轉。 3.佛教語。禪宗謂撥轉心機,使之恍然大悟的機鋒話語。如云門三轉語、趙州三轉語等。 4.引申為解釋的話。 5.指轉換話題。 英文翻譯:Transfer of langu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