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太空的詞語
描寫太空的詞語:星辰、宇宙、行星、彗星、衛星、恒星、黑洞、星云、隕石、銀河、太陽、月球、火箭、宇航員、太空站、探測器、引力、重力、氣壓、真空。
描寫太空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外太空 | 外太空 (地球稠密大氣層之外的空間區域)外太空指的是地球稠密大氣層之外的空間區域,并沒有明確的界線分野。又稱為宇宙空間,指的是相對于地球天空中大氣層之外的虛空區域,外太空通常用來和領空(領土)劃分區別;雖然稱為空,卻也并非虛無縹緲。外太空也簡稱太空,一般定義為大約距離地球表面1000千米之外的空間。國際航空聯合會定義在100公里的高度為卡門線,為現行大氣層和太空的界線定義。美國認定到達海拔80公里的人為太空人,在太空船重返地球的過程中,120公里是空氣阻力開始發生作用的邊界。 |
太空梭 | 太空梭 太空梭亦可稱為航天飛機、太空船。太空梭是人類發明用來往返于地球和太空的運載工具。通過使用火箭和高超聲速吸氣技術的組合,該系統能夠提供空間支援和從地面到近地軌道的全球到達。例如:計劃中的一種跨大氣層太空梭,垂直起飛,既可在空中又可在空間進行再加油,并可在常規跑道著陸。 |
太空 | 太空 (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宇宙空間)太空(英語:Space)是指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宇宙空間,大氣層空間以外的整個空間。物理學家將大氣分為5層:對流層(海平面至9千米)、平流層(9~45千米)、中間層(45~80千米)、熱成層(電離層,80~400千米)和外大氣層(電離層,400千米以上)。地球上空的大氣約有3/4在對流層內,97%在平流層以下,平流層的外緣是航空器依靠空氣支持而飛行的最高限度。 |
太空病 | 太空病 太空病是指宇航員在高壓環境下工作,面臨著包括運動病、細菌感染、太空失明癥、心理問題以及有毒塵埃在內的一系列健康威脅。在無重力的太空環境下,宇航員的身體會像處在青春期的少年一樣,出現各種變化,是指宇航員在太空環境下由于零重力、失重和其它與重力有關的改變所引起的病癥,太空病在進入太空后3天開始緩解。此外,由于零重力環境的影響,反惡心的藥物只能通過皮膚藥貼或者注射的方式服用。 |
太空食物 | 太空食物 太空食物(Space Food)是指經特殊工藝加工而成,專門在太空環境下食用的食物。它包括在太空執行任務和返回著陸等待救援期間供航天員食用的食品和飲水。由于空間環境的不同和航天員生活工作的特點,對太空食品提出了許多特殊要求,如體積小,重量輕,營養豐富,方便進食等。經過科學家們的不斷的改進,太空食品的類型和品種已接近于地面膳食。 |
太空武器 | 太空武器 太空武器,是指用于外太空作戰的武器;特指專門打擊敵方在外層空間運行的飛行器、衛星或彈道導彈的武器。目前太空武器大致分為兩類:動能武器和定向能武器。 目前,各科技發達國家為爭奪制天權,大力研制的各型太空武器紛紛亮相。 |
太空漫步 | 太空漫步 太空漫步(The space walk)又稱為出艙活動。是載人航天的一項關鍵技術,是載人航天工程在軌道上安裝大型設備、進行科學實驗、施放衛星、檢查和維修航天器的重要手段。要實現太空漫步這一目標,需要諸多的特殊技術保障。 |
太空人 | 太空人 太空人:對宇航員的俗稱 太空人:馮博演唱歌曲 |
太空被 | 太空被 1。一種是平時我們的床上用品,那種很輕的~冬天蓋不是很厚但是就很保暖的那種被子。因為很輕,所以被稱為太空被 2 。 還有一種用于農業的,是日光溫室大棚太空被,該產品冬保溫、夏隔熱,而且防腐、防火的性能良好,為莊稼保溫。 |
太空船 | 太空船 一般意義是星際航行的宇宙飛船 |
太空衣 | 辭典解釋太空衣 tài kōng yī 專供太空飛行員在太空飛行時穿著的特殊服裝。可提供太空人在太空中所必須的空氣和大氣壓力。此外,也具有防火、耐高溫和抵抗有害放射線的功能。 如:「目前的太空衣并無固定的式樣,但在設計上都具有保護作用。」德語 Raumanzug (S)? |
太空科學 | 辭典解釋太空科學 tài kōng kē xué 研究、探測太空的科學。近年來發展迅速,除了已有各種不同用途的人造衛星和登月的太空船外,還發射了可重復往返于太空間的太空梭,為人類了解太空、征服太空的目標推進了一大步。 |
太空軌道 | 辭典解釋太空軌道 tài kōng guǐ dào 星球或太空飛行器在太空中運行的一定路線。如地球繞太陽轉,人造衛星繞地球轉等路線,皆可稱為「太空軌道」。 |
太空探測船 | 辭典解釋太空探測船 tài kōng tàn cè chuán 在太空中從事資料搜集的無人太空船。船上裝有各種觀測儀器,觀測結果,可借由電波傳送回地球,以作為人類對太空研究的參考。 |
哈伯太空望遠鏡 | 辭典解釋哈伯太空望遠鏡 hā bó tài kōng wàng yuǎn jìng 西元一九九○年四月二十五日,由美國發現號太空梭部署在地球軌道的太空望遠鏡。長十五公尺,重一萬一千二百五十公斤。備有超精密鏡頭攝影機和科學儀器,可傳回一百四十億光年以外星球的面貌。預計將在距地球三百八十英里的太空中停留十五年。 縮稱為「哈伯」。英語 Hubble Space Telescope |
太空總署 | 辭典解釋太空總署 tài kōng zǒng shǔ 世界各國為研究太空、開發太空計劃而設立的總體性中心機構。如美國太空總署。 |
太空艙 | 辭典解釋太空艙 tài kōng cāng 一種密閉加壓的太空飛行器,能保持恒定的環境,以適合人員或動物作太空飛行,或自太空返回地球。 英語 space capsule, ejection capsule (cabin)?德語 Raumkapsel (S)?法語 capsule spatiale |
太空探險 | 辭典解釋太空探險 tài kōng tàn xiǎn 人類發射太空船或人造衛星等觀測器至太空中,進行各種資料的收集及探測,稱為「太空探險」。可分為通信、氣象、測量及宇宙觀測等。 |
太空劇場 | 辭典解釋太空劇場 tài kōng jù chǎng 一種模擬太空實景所制作的立體聲光劇場,運用特殊的視聽效果,使觀眾猶如置身于太空之中。 如:「太空劇場逼真的臨場效果,是吸引大眾的最主要原因。」 |
航天飛機 | 航天飛機 航天飛機(Space Shuttle),是一種有人駕駛、可重復使用的、往返于太空和地面之間的航天器。它既能像運載火箭那樣把人造衛星等航天器送入太空,也能像載人飛船那樣在軌道上運行,還能像滑翔機那樣在大氣層中滑翔著陸。航天飛機為人類自由進出太空提供了很好的工具,是航天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最早由美國研發。它是往返于地面和近地軌道之間運送人和有效載荷的飛行器,兼具載人航天器和運載器功能,并按飛機方式著陸的航天系統。美國空間運輸系統的簡稱。 |
航天飛機 | 航天飛機 航天飛機(Space Shuttle),是一種有人駕駛、可重復使用的、往返于太空和地面之間的航天器。它既能像運載火箭那樣把人造衛星等航天器送入太空,也能像載人飛船那樣在軌道上運行,還能像滑翔機那樣在大氣層中滑翔著陸。航天飛機為人類自由進出太空提供了很好的工具,是航天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最早由美國研發。它是往返于地面和近地軌道之間運送人和有效載荷的飛行器,兼具載人航天器和運載器功能,并按飛機方式著陸的航天系統。美國空間運輸系統的簡稱。 |
阿波羅太空船 | 辭典解釋阿波羅太空船 ā bō luó tài kōng chuán 美國太陽神計劃所使用的太空船。如:阿波羅八、十、十一、十三、十七號等。其中阿波羅十一號即為載運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的太空船。 |
太空天文臺 | 辭典解釋太空天文臺 tài kōng tiān wén tái 將望遠鏡及各種天文儀器裝置在太空船及人造衛星上,升入大氣層外,以觀測太陽或星體所產生的X射線及紫外線等波長極短的電磁輻射者,稱為「太空天文臺」。 |
太空生態學 | 辭典解釋太空生態學 tài kōng shēng tài xué 研究太空的各種環境因子及其對人類與其他生物的影響,及生物在太空旅行時所遭遇的各種問題的科學。 |
太空實驗室 | 辭典解釋太空實驗室 tài kōng shí yàn shì 一種可在太空軌道上長期停留,并且在無重力狀態下,進行生物、化學、醫學等各種實驗以及對太空做進一步觀測的實驗室。 |
太空通訊 | 辭典解釋太空通訊 tài kōng tōng xùn 太空中的飛行器與地球之間利用高頻電磁波進行訊息的傳輸。 也稱為「太空傳播」。 |
太空裝 | 辭典解釋太空裝 tài kōng zhuāng 太空人所穿著的特殊服裝。 俗稱尼龍制成的外套,仿照太空人穿著所制的服裝。 |
太空槍 | 辭典解釋太空槍 tài kōng qiāng 在太空的無重力狀態下,太空人用以移動與控制姿勢的個人攜帶式噴射推進器。 |
太空條約 | 辭典解釋太空條約 tài kōng tiáo yuē 世界各國為太空探測所訂定的條約。由聯合國在西元一九六六年通過,禁止各國暗中從事太空活動。 |
太空飛行員 | 辭典解釋太空飛行員 tài kōng fēi xíng yuán 在太空探險中擔任飛行任務的人員。 也稱為「太空人」。 |
大宇 | 大宇 (韓國大宇汽車公司)大宇是1967年金宇中創建的汽車公司,它是韓國 大宇集團的骨干企業,使用形似地球和花朵的大宇商標。 大宇 (詞語)1.太空;天地之間。 2.指天下,王朝。 太空;天地之間。 唐 韓愈 《潮州刺史謝上表》:“天戈所麾,莫不寧順;大宇之下,生息理極。” 清 龔自珍 《天琴頌》:“於皇穆清,我宅大宇。 重華 在堂, 周公 在下,蕩蕩有日月而無風雨。” 指天下,王朝。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拜壇》:“皇綱不振,大宇中傾,皇帝殉社稷,皇后太子俱死君父之難。 Daewoo (Korean conglomerate) |
太空塵 | 辭典解釋太空塵 tài kōng chén 一種微塵粒子。飄浮在宇宙間,在太陽系中的太空塵大小在一至零點一μ程度,是流星及黃道光的本源。 |
清虛 | 清虛 (清虛道君創作網絡小說)《清虛》是一本連載在起點中文網的仙俠小說,作者是清虛。已完結,全書分為八卷,第八卷第五十四章大結局。 清虛 (漢語詞目)詞目:清虛 讀音:qīng xū 釋義:1、清凈虛無。2、清高淡泊。3、月宮。4、天空、太空。5、風露。6、清潔虛空。 |
太漠 | 太漠 太漠,猶太虛,太空。唐 吳筠 《游仙》詩之十六:靈風生太漠,習習吹人襟。 |
太空站 | 辭典解釋太空站 tài kōng zhàn 在固定軌道上運行的載人人造衛星,用作科學觀察和實驗的基地,并可用來給別的太空船補充燃料或從其上發射衛星與導向飛彈。 英語 space station德語 Raumstation (S)?法語 station spatiale |
清虛 | 清虛 (清虛道君創作網絡小說)《清虛》是一本連載在起點中文網的仙俠小說,作者是清虛。已完結,全書分為八卷,第八卷第五十四章大結局。 清虛 (漢語詞目)詞目:清虛 讀音:qīng xū 釋義:1、清凈虛無。2、清高淡泊。3、月宮。4、天空、太空。5、風露。6、清潔虛空。 |
太空城 | 辭典解釋太空城 tài kōng chéng 指未來建立在太空的城市。 |
太空傳播 | 辭典解釋太空傳播 tài kōng chuán bò 經由傳播衛星進行的傳播行為。始于西元一九六二年電星一號。 也稱為「太空通訊」。 |
國科會太空計畫室籌備處 | 辭典解釋國科會太空計劃室籌備處 guó kē huì tài kōng jì huà shì chóu bèi chù 位于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內,該室以建立我國太空科技基礎架構,和系統工程能力為成立的首要目標。 |
太空藝術 | 辭典解釋太空藝術 tài kōng yì shù 一種以描繪或想像太空景物為創作主題的藝術。如火星世界的想像圖,黑洞的示意圖等。 |
太空醫學 | 辭典解釋太空醫學 tài kōng yī xué 專門研究人體經過太空飛航之后所引起的異常和疾病的醫學。 |
辰太 | 辰太 辰太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chén tài,意思是指星際、太空。 |
異形 | 異形 《異形》(Alien)是雷德利·斯科特執導的一部太空恐怖電影,西格妮·韋弗、哈利·戴恩·斯坦通、約翰·赫特、維羅尼卡·卡維特等主演,于1979年5月在美國上映。 影片講述了一艘飛船在執行救援任務時不慎將異形怪物帶上船后,船員們與異形搏斗的故事。 異形 (漢語詞語)異形,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yì xíng,釋義為不同形狀的事物。 |
異形 | 異形 《異形》(Alien)是雷德利·斯科特執導的一部太空恐怖電影,西格妮·韋弗、哈利·戴恩·斯坦通、約翰·赫特、維羅尼卡·卡維特等主演,于1979年5月在美國上映。 影片講述了一艘飛船在執行救援任務時不慎將異形怪物帶上船后,船員們與異形搏斗的故事。 異形 (漢語詞語)異形,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yì xíng,釋義為不同形狀的事物。 |
玉宇 | 玉宇 玉宇,漢語詞匯。 拼音:yù yǔ 釋義:1、即用玉建成的殿宇,傳說中天帝或神仙的住所,常與“瓊樓”合用。2、華麗的宮殿。3. 指太空。4. 宋 汴京 御苑中石洞名。 |
遨游 | 遨游 遨游是一個漢語詞匯,拼音是áo yóu。釋義:(1)指游樂;嬉游。(2)漫游;游歷。(3)猶言奔走周旋。暢游。例句:神舟飛船成功~了太空。 |
赤溟 | 赤溟 赤溟,漢語詞匯,拼音為chì míng ,釋義為太空。 |
冥虛 | 冥虛 冥虛,是漢語詞匯,拼音是míng xū,解釋是太空。 |
霄霞 | 霄霞 霄霞是指日沒以后或日出前的云氣,也可指太空。 |
霄冥 | 霄冥 霄冥是漢語詞匯,讀音是xiāomíng,指太空。 |
瑤天 | 瑤天 瑤天是對太空的美稱。 |
遨遊 | 遨游 遨游是一個漢語詞匯,拼音是áo yóu。釋義:(1)指游樂;嬉游。(2)漫游;游歷。(3)猶言奔走周旋。暢游。例句:神舟飛船成功~了太空。 |
冥虛 | 冥虛 冥虛,是漢語詞匯,拼音是míng xū,解釋是太空。 |
瑤天 | 瑤天 瑤天是對太空的美稱。 |
惑星 | 惑星 惑星(Planet),又稱行星,是自身不發光的,環繞著恒星的天體。一般來說行星需要具有一定的質量,行星的質量要足夠的大,以至于它的形狀大約是圓球狀,質量不夠的被稱為小行星。但請注意,科學界至今并沒有對行星作出一個科學上的定義。隨著一些具有冥王星大小的天體被發現,“行星”一詞的科學定義似乎更形逼切。歷史上,行星的名字來自于它們的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們在行走一般。太陽系內的肉眼可見的5顆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早在史前就已經被人類發現了。后來人類了解到,地球本身也是一顆行星。望遠鏡被發明后,人類又發現了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20世紀末人類在外星系統中也發現了行星,現在已有近百顆太陽系外的行星被確定。 統定義 惑星通常指自身不發光的球體,環繞著恒星的天體。一般來說行星需具有一定質量,行星的質量要足夠的大(相對于月球) 且近似于圓球狀,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樣發生核聚變反應。2007年5月,麻省理工學院一組太空科學研究隊發現了宇宙中最熱的行星(攝氏2040度C)。 新定義 如何定義行星這一概念在天文學上一直是個備受爭議的問題。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2006年8月24日通過了“行星”的新定義,這一定義包括以下三點: 1、必須是圍繞恒星運轉的天體; 2、質量必須足夠大,它自身的吸引力必須和自轉速度平衡使其呈圓球狀; 3、必須清除軌道附近區域,公轉軌道范圍內不能有比它更大的天體。 太陽系中的八顆惑星 一般來說,行星的直徑必須在800公里以上,質量必須在5億億噸以上。 按照這一定義,目前太陽系內有8顆行 星,分別是:水星Mercury、金星Venus、地球earth、火星Mars、 水星 類冥王星 在新的行星標準之下,行星定義委員會還確定了一個新的次級定義——“類冥王星”。這是指軌道在海王星之外、圍繞太陽運轉周期在200年以上的行星。在符合新定義的12顆太陽系行星中,冥王星、“卡戎”和“2003UB313”都屬于“類冥王星”。 天文學家認為,“類冥王星”的軌道通常不是規則的圓形,而是偏心率較大的橢圓形。這類行星的來源,很可能與太陽系內其他行星不同。隨著觀測手段的進步,天文學家還有可能在太陽系邊緣發現更多大天體。未來太陽系的行星名單如果繼續擴大,新增的也將是“類冥王星”。 肉眼可見的5顆惑星 惑星是自身不發光的,環繞著恒星的天體。一般來說行星需要具有一定的質量,行星的質量要足夠的大,以至于它的形狀大約是圓球狀,質量不夠的被成為小行星。行星的名字來自于它們的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們在行走一般。 太陽系內的肉眼可見的5顆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人類經過千百年的探索,到16世紀哥白尼建立日心說后才普遍認識到:地球是繞太陽公轉的行星之一,而包括地球在 惑星 在一些行星的周圍,存在圍繞行星運轉的物質環,由大量小塊物體(如巖石,冰塊等)構成,因反射太陽光而發亮,稱為行星環。20世紀70年代之前,人們一直以為唯獨土星有光環,以后相繼發現天王星和木星也有光環,這為研究太陽系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 衛星是圍繞行星運行的天體,月亮就是地球的衛星。衛星反射太陽光,但除了月球以外,其它衛星的反射光都非常微弱。衛星在大小和質量方面相差懸殊,它們的運動特性也很不一致。太陽系中,除了水星和金星以外,其它的行星各自都有數目不等的衛星。 在火星與木星之間分布著數十萬顆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小行星,沿著橢圓軌道繞太陽運行,這個區域稱之為小行星帶。此外,太陽系中還有數量眾多的彗星,至于飄浮在行星際空間的流星體就更是無法計數了。 這個小行星帶和太陽的距離為1.7~4.0天文單位,其中天體的公轉周期為3~6年。曾經一度認為小行星帶是一顆行星破裂后的碎片,但現在看來,小行星更可能是形成了行星的那類太空碎石,所以小行星帶是演化失敗的行星,而不是炸碎的行星。 盡管太陽系內天體品種很多,但它們都無法和太陽相比。太陽是太陽系光和能量的源泉。也是太陽系中最龐大的天體,其半徑差不多是地球半徑的109倍,或者說是地月距離的1.8倍。太陽的質量比地球大33萬倍,占到太陽系總質量的99.8%,是整個太陽系的質量中心,它以自己強大的引力將太陽系里的所有天體牢牢控制在其周圍,使它們不離不散,井然有序地繞自己旋轉。同時,太陽又作為一顆普通的恒星,帶領它的成員,萬古不息地繞銀河系的中心運動。 類地惑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顧名思義,類地行星的許多特性與地球相接近,它們離太陽相對較近,質量和半徑都較小,平均密度則較大。類地行星的表面都有一層硅酸鹽類巖石組成的堅硬殼層,有著類似地球和月球的各種地貌特征。對于沒有大氣的星球(如水星), 其外貌類似于月球,密布著環形山和溝紋;而對于像有濃密大氣的金星,則其表面地形更像地球。 星早在史前就已經被人類發現了。后來人類了解到,地球本身也是一顆行星。 帶光環的巨惑星和遙遠的遠日惑星 木星和土星是行星世界的巨人,稱為巨行星。它們擁有濃密的大氣層,在大氣之下卻并沒有堅實的表面,而是一片沸騰著的氫組成的“汪洋大海”。所以它們實質上是液態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這兩顆遙遠的行星稱為遠日行星,是在望遠鏡發明以后才被發現的。它們擁有主要由分子氫組成的 根據上述這一定義,冥王星失去行星地位 位居太陽系九大行星末席70多年的冥王星,自發現之日起地位就備受爭議。經過天文學界多年的爭論以及本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上數天的爭吵,冥王星終于“慘遭降級”,被驅逐出了行星家族。從此之后,這個游走在太陽系邊緣的天體將只能與其他一些差不多大的“兄弟姐妹”一道被稱為“矮行星”。 2006年8月24日,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11時通過的新定義,“行星”指的是圍繞太陽運轉、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剛體力而使天體呈圓球狀、并且能夠清除其軌道附近其他物體的天體。按照新的定義,太陽系行星將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們都是在1900年以前被發現的。 根據新定義,同樣具有足夠質量、呈圓球形,但不能清除其軌道附近其他物體的天體被稱為“矮行星”。冥王星是一顆矮行星。其他圍繞太陽運轉但不符合上述條件的物體被統稱為“太陽系小天體”。 從2006年8月24日11起,新的太陽系八大行星分別是: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地球、天王星和海王星。 新的天文發現不斷使“九大行星”的傳統觀念受到質疑。天文學家先后發現冥王星與太陽系其他行星的一些不同之處。冥王星所處的軌道在海王星之外,屬于太陽系外圍的柯伊伯帶,這個區域一直是太陽系小行星和彗星誕生的地方。20世紀90年代以來,天文學家發現柯伊伯帶有更多圍繞太陽運行的大天體。比如,美國天文學家布朗發現的“2003UB313”,就是一個直徑和質量都超過冥王星的天體。 惑星是如何形成的呢?在一個恒星邊上,可能吸收了比較多的宇宙灰塵聚集,拿太陽舉例:太陽大約在40億年前,就吸收很多灰塵,灰塵之間互相碰撞,粘到一起。長期以來,出現了大量的行星胚叫做星子,當時至少有幾十億的星子圍繞太陽運動。星子之間作用規律是:兩個星子如果大小差距懸殊,并且彼此的速度不大,碰撞以后,小星子就會被大星子吸引而被吃掉。這樣,大的星子越來越大。如果兩個星子大小差不多,彼此速度很大,他們碰撞后就會破裂,形成許多小塊,而后,這些小塊又陸續被大星子吃掉。這樣,星子越來越少。大惑星就是當時比較大的星子,無數小惑星就是當時互相吞并時期沒有被吃的幸運兒。 |
宇航員 | 宇航員 (宇航員職業)宇航員,或稱航天員,全稱宇宙航天員,則指以太空飛行為職業或進行過太空飛行的人。確定太空飛行的標準則沒有完全統一。 在美國,以旅行高度超過海拔80公里(50英里)的人被稱為宇航員(astronaut)。國際航空聯合會(FAI)定義的宇宙飛行則需超過100公里。到2004年4月18日為止,按照美國的定義共計440人,在太空里度過了一共27,082個全體乘員天(crew-day,美國的定義),在太空中散步共享了98個全體乘員天。在國際航空聯合會的定義下,只有434人符合資格。進入太空的宇航員來自至少32個國家。在香港及東南亞,航天員亦稱太空人。截至2013年,全世界僅有前蘇聯/俄羅斯、美國、中國三個國家擁有發射載人航天任務的能力。其他國家的宇航員都需要與以上三國合作來完成載人航天任務。自1961年人類首次飛天以來,共有來自38個國家的宇航員先后飛天。 |
飛行器 | 飛行器 飛行器(flight vehicle)是在大氣層內或大氣層外空間(太空)飛行的器械。飛行器分為3類:航空器、航天器、火箭和導彈。在大氣層內飛行的稱為航空器,如氣球、飛艇、飛機等。它們靠空氣的靜浮力或空氣相對運動產生的空氣動力升空飛行。在太空飛行的稱為航天器,如人造地球衛星、載人飛船、空間探測器、航天飛機等。它們在運載火箭的推動下獲得必要的速度進入太空,然后依靠慣性做與天體類似的軌道運動。 是由人類制造、能飛離地面、在空間飛行并由人來控制的在大氣層內或大氣層外空間(太空)飛行的器械飛行物。在大氣層內飛行的稱為航空器,在太空飛行的稱為航天器。 |
飛行器 | 飛行器 飛行器(flight vehicle)是在大氣層內或大氣層外空間(太空)飛行的器械。飛行器分為3類:航空器、航天器、火箭和導彈。在大氣層內飛行的稱為航空器,如氣球、飛艇、飛機等。它們靠空氣的靜浮力或空氣相對運動產生的空氣動力升空飛行。在太空飛行的稱為航天器,如人造地球衛星、載人飛船、空間探測器、航天飛機等。它們在運載火箭的推動下獲得必要的速度進入太空,然后依靠慣性做與天體類似的軌道運動。 是由人類制造、能飛離地面、在空間飛行并由人來控制的在大氣層內或大氣層外空間(太空)飛行的器械飛行物。在大氣層內飛行的稱為航空器,在太空飛行的稱為航天器。 |
航天 | 航天 航天(Spaceflight),又稱空間飛行、太空飛行、宇宙航行或航天飛行,是指進入、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即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宇宙空間,又稱外層空間)以及地球以外天體各種活動的總稱。 航天活動包括航天技術(又稱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三大部分。航天技術是指為航天活動提供技術手段和保障條件的綜合性工程技術。空間應用是指利用航天技術及其開發的空間資源在科學研究、國民經濟、國防建設、文化教育等領域的各種應用技術的總稱。空間資源系指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可為人類開發和利用的各種環境、能源與物質資源,入空間高遠位置、高真空、超低溫、強輻射、微重力環境、太陽能以及地球以外天體的物質資源等。 |
空間站 | 空間站 空間站(space station)又稱太空站、航天站。是一種在近地軌道長時間運行、可供多名航天員巡訪、長期工作和生活的載人航天器。空間站分為單模塊空間站和多模塊空間站兩種。單模塊空間站可由航天運載器一次發射入軌,多模塊空間站則由航天運載器分批將各模塊送入軌道,在太空中將各模塊組裝而成。在空間站中要有人能夠生活的一切設施,空間站不具備返回地球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