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形容語調的詞語

    形容語調的詞語:1. 溫和;2. 輕柔;3. 柔和;4. 悠揚;5. 悠然;6. 悠哉;7. 輕快;8. 輕盈;9. 娓娓動聽;10. 悅耳;11. 柔美;12. 柔軟;13. 優美;14. 優雅;15. 輕松;16. 輕巧;17. 軟和;18. 軟綿綿;19. 心曠神怡;20. 舒適

    形容語調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拼音/解釋
    語調 語調 語調(intonation),即說話的腔調,就是一句話里聲調(pitch)高低抑揚輕重的配制和變化。英語有五種基本語調:升調(↗)、降調(↙)、升降調(∧)、降升調(∨)以及平調(→)。一句話除了詞匯意義(lexical meaning)還有語調意義(intonation meaning)。語調意義就是說話人用語調所表示的態度或口氣。一句話的詞匯意義加上語調意義才算是完全的意義。同樣的句子,語調不同,意思就會不同,有時甚至會相差千里。
    語調 語調 語調(intonation),即說話的腔調,就是一句話里聲調(pitch)高低抑揚輕重的配制和變化。英語有五種基本語調:升調(↗)、降調(↙)、升降調(∧)、降升調(∨)以及平調(→)。一句話除了詞匯意義(lexical meaning)還有語調意義(intonation meaning)。語調意義就是說話人用語調所表示的態度或口氣。一句話的詞匯意義加上語調意義才算是完全的意義。同樣的句子,語調不同,意思就會不同,有時甚至會相差千里。
    鄉調 鄉調 鄉調,是漢語詞匯,讀音是xiāng diào,意思是指家鄉話的語調。
    鄉調 鄉調 鄉調,是漢語詞匯,讀音是xiāng diào,意思是指家鄉話的語調。
    佹詩 佹詩 【注音】:guǐ shī 【釋義】:1.辭意詭異﹑語調激切的詩。《荀子·賦》:"天下不治﹐請陳佹詩。"楊倞注:"荀卿請陳佹異激切之詩﹐言天下不治之意也。"后亦指荀況的佹詩。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因避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漢族,周朝戰國末期趙國猗氏(今山西安澤)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時人尊稱“荀卿”。曾三次出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后為楚蘭陵(今山東蘭陵)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對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當的貢獻。 佹詩   天下不治,請陳佹詩:① 天地易位,②四時易鄉。③ 列星殞墜,④旦暮晦盲。⑤ 幽闇登昭,⑥日月下藏。⑦ 公正無私,反見從橫。⑧ 志愛公利,重樓疏堂。⑨ 無私罪人,⑩憼革貳兵。⑾ 道德純備,讒口將~。⑿ 仁人絀約,⒀敖暴擅強。⒁ 天下幽險,⒂恐失世英。 螭龍為蝘蜓,⒃鴟梟為鳳凰。⒄ 比干見刳,⒅孔子拘匡。⒆ 昭昭乎其知之明也, 拂乎其遇時之不詳也。⒇ 郁郁乎其欲禮義之大行也,(21) 闇乎天下之晦盲也。 皓天不復,(22)憂無疆也。 千歲必反,(23)古之常也。 弟子勉學,天不忘也。 圣人共手,時幾將矣。(24) 與愚以疑,(25)愿聞反辭。(26) 其小歌曰:念彼遠方,(27)何其塞矣。 (28)仁人絀約,暴人衍矣。 (29)忠臣危殆,(30)讒人服矣。 (31)琁玉瑤珠,(32)不知佩也。 襍布與錦,(33)不知異也。 閭娵子奢,(34)莫之媒也。 嫫母力父,(35)是之喜也。(36) 以盲為明,以聾為聰; 以危為安,以吉為兇。 嗚呼上天!曷維其同。(37) ①佹(guǐ詭)詩:奇異激憤的詩。 ②易位:改變了位置。 ③易鄉(xiàng):改變了方向。鄉,同"向"。 ④殞墜:墜落。殞,同"隕"。 ⑤晦盲:昏暗不明。 ⑥幽闇:指奸邪小人。登昭:登上顯要的位置。 ⑦日月:指光明的君子。下藏:下隱潛藏。 ⑧從橫:合縱連橫,比喻反復無常。 ⑨重樓疏堂:高大的樓房、寬敞的廳堂。 ⑩無私罪人:不因私怨而得罪了人,《荀子》楊倞注所謂"果于去惡也"。 ⑾憼(jǐng警):同"儆",準備。革:甲,指兵器。戒兵,備兵。 ⑿將將:通"鏘鏘",聚集的樣子。 ⒀絀(chù觸)約:黜退,窮困。 ⒁敖:通"傲"。擅強:專橫。 ⒂幽險:昏暗、兇險。 ⒃螭(chī)龍:傳說中的蛟龍。蝘(yǎn掩)蜒:壁虎。 ⒄鴟梟(chīxiāo):貓頭鷹。 ⒅比干:商紂的叔父,進諫紂王,被剖腹取心。刳(kū枯):破開挖空。 ⒆匡:古地名,在今河北省長垣縣,孔子曾在這里被匡人包圍。 ⒇拂:違背。 (21)郁郁:文彩很盛的樣子。按:此句"郁郁"二字原與上句"拂"字互易,今據《荀子》楊倞注改。 (22)皓:光明。復:返。 (23)千歲必反:謂亂久必治。 (24)幾:近。將:行,到來。 (25)與愚以疑:我講了愚蠢的話讓您疑惑。 (26)反辭:反復敘說之辭,猶《楚辭》中的"亂曰",即下文的"小歌"。 (27)遠方:指楚國。俞樾說:"不敢斥言楚國,故姑托遠方言之。" (28)塞:蔽塞。 (29)衍:多。 (30)危殆:危險。 (31)服:用。 (32)琁:同"璇",美玉。 (33)雜:同"雜"。 (34)閭娵(lǘjū驢居):戰國時魏國美女。子奢:當為"子都",春秋時鄭國美男子。 (35)嫫(mó磨)母:傳說是黃帝時的丑女。力父:未詳,可能是丑男子。 (36)是之喜也:能夠受人喜歡。 (37)曷維其同:怎么能和這些人同道。 天下不能太平,請讓我呈獻憤激的詩。 天地改變了位置,四季改變了次序。 日月星辰墜落,從早到晚一片黑暗。 小人上據高位,君子隱遁伏潛。 公正無私,被誣為反復無常。 一心為民,被誣為已營造樓臺。 不徇私情懲治壞人,被誣為興兵作亂。 道德完美無瑕,卻招來無邊的讒言。 仁人君子遭罷黜窮困潦倒,傲慢暴虐的小人專橫擅權。 天下如此昏暗危險,恐怕要失去一代圣賢。 把螭龍當作壁虎,把貓頭鷹當作鳳凰。 比干被剖心,孔子被圍困在匡地。 他們的智慧多么光輝,志向不能實現是因為時代不吉祥。 要實行的禮義多么光輝燦爛,但天下云一片黑暗。 莽莽天宇不復光明,憂心忡忡無邊無疆。 長久的動亂之后就會回歸太平,這天理恒久不變。 弟子們一定要努力學習,上天一定不會把我們遺忘。 圣人請暫且拱手等候,好時機卻將到來。 我說的話可能讓人難以相信,請讓我反復陳說我的想法。 那道小歌這樣唱道: 我心中懷念著遠方,那里的道路是多么閉塞。 仁人君子遭罷黜窮困潦倒,暴虐之人卻數不勝數。 忠臣義士危在旦夕,奸佞小人志得意滿。 珍貴的美玉和珠寶,不知道佩戴。 精布和錦緞,不知道它們的區別。 俊美的閭娵和子奢,沒有人為他們做媒, 丑陋的嫫母和力父,卻是人們喜歡的對象。 把眼盲當作目光敏銳,把耳聾當作聽力超卓。 把危險當作安全,把吉祥當作災禍。 唉呀老天爺,我怎么能同這些人志同道合! 《佹詩》見于《荀子·賦篇》。《賦篇》包括《禮》《知》《云》《蠶》《箴》五篇賦,后附《佹詩》。關于五篇賦同《佹詩》的關系,前人爭議頗多,或以為六篇都是荀子晚年作的一組賦,或以為《佹詩》獨立成篇,與前五篇不類,或以為《佹詩》與《小歌》也是并列的兩首詩。我們認為,《荀子·賦篇》包括作于不同時期不同地點的兩篇作品:前半五首是讔,作于齊宣王朝(前319--前301)初至齊稷下時;后半為賦,作于其初次適楚、又去而至趙國期間。至于《佹詩》后面的“小歌”,就是屈原《抽思》中的“少歌”,與“亂辭”的性質相同,當然是《佹詩》的組成部分而非獨立成篇。   《佹詩》創作的時代背景,《戰國策》上有明確記載:齊滑王末年,荀卿因上書齊相不被采納,遂南適楚,客于春申君。由于讒人的離間,荀卿又不得不離楚去趙。到趙國不久,春申君又使人請荀卿返楚,于是荀卿為書謝春申君,信末附詩一首。《戰國策·楚策四》所錄送春申君的詩,正是這首《佹詩》的“小歌”,只是《楚策》系節錄,略去了頭六句,個別字句略有不同而已。可見這首詩是荀子屢遭讒言、政治上極不得意、心靈蒙受重創之下寫的。詩的開篇就描繪大自然顛倒黑白、四時失序,令人可怖的情景。接著描寫人類社會賢良受誣受困、奸佞猖狂肆虐。然后以比干、孔子為例,說明圣哲遇時不祥,古今一律,是規律性的社會現象。但作者又堅信,物極必反,正義必將戰勝邪惡,光明的天空必將呈現于人間。“小歌”部分,對前文所講之意反覆敘說,飽含憂憤地把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楚國統治者,揭露他們是非顛倒、黑白不分,“以盲為明,以聾為聰,以危為安,以吉為兇”。作者的謝絕之意,表露無遺,而寄意遙深,蓋人窮反本也。寫法上,比興象征手法運用成熟而得體,意象生動,情感直率而真摯。句式整齊劃一,讀來朗朗上口,既有回環往復、整齊和諧之美,又帶有濃厚的楚歌情調。其中的一段很像屈原《涉江》的亂辭。因此,它是荀子賦中最有藝術價值的作品。朱熹《楚辭后語》收錄了這首詩,并為敘說,蓋亦取其“出于幽憂窮蹙,怨慕凄涼之意”(《楚辭后語序》)。魯迅先生在其所著《漢文學史綱要》中這樣評論《佹詩》:“詞甚切激,殆不下于屈原,豈身臨楚邦,居移其氣,終亦生牢愁之思乎?”明確指出了它可與屈原賦媲美的高度的思想藝術水平。
    佹詩 佹詩 【注音】:guǐ shī 【釋義】:1.辭意詭異﹑語調激切的詩。《荀子·賦》:"天下不治﹐請陳佹詩。"楊倞注:"荀卿請陳佹異激切之詩﹐言天下不治之意也。"后亦指荀況的佹詩。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因避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漢族,周朝戰國末期趙國猗氏(今山西安澤)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時人尊稱“荀卿”。曾三次出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后為楚蘭陵(今山東蘭陵)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對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當的貢獻。 佹詩   天下不治,請陳佹詩:① 天地易位,②四時易鄉。③ 列星殞墜,④旦暮晦盲。⑤ 幽暗登昭,⑥日月下藏。⑦ 公正無私,反見從橫。⑧ 志愛公利,重樓疏堂。⑨ 無私罪人,⑩憼革貳兵。⑾ 道德純備,讒口將~。⑿ 仁人絀約,⒀敖暴擅強。⒁ 天下幽險,⒂恐失世英。 螭龍為蝘蜓,⒃鴟梟為鳳凰。⒄ 比干見刳,⒅孔子拘匡。⒆ 昭昭乎其知之明也, 拂乎其遇時之不詳也。⒇ 郁郁乎其欲禮義之大行也,(21) 暗乎天下之晦盲也。 皓天不復,(22)憂無疆也。 千歲必反,(23)古之常也。 弟子勉學,天不忘也。 圣人共手,時幾將矣。(24) 與愚以疑,(25)愿聞反辭。(26) 其小歌曰:念彼遠方,(27)何其塞矣。 (28)仁人絀約,暴人衍矣。 (29)忠臣危殆,(30)讒人服矣。 (31)琁玉瑤珠,(32)不知佩也。 襍布與錦,(33)不知異也。 閭娵子奢,(34)莫之媒也。 嫫母力父,(35)是之喜也。(36) 以盲為明,以聾為聰; 以危為安,以吉為兇。 嗚呼上天!曷維其同。(37) ①佹(guǐ詭)詩:奇異激憤的詩。 ②易位:改變了位置。 ③易鄉(xiàng):改變了方向。鄉,同"向"。 ④殞墜:墜落。殞,同"隕"。 ⑤晦盲:昏暗不明。 ⑥幽暗:指奸邪小人。登昭:登上顯要的位置。 ⑦日月:指光明的君子。下藏:下隱潛藏。 ⑧從橫:合縱連橫,比喻反復無常。 ⑨重樓疏堂:高大的樓房、寬敞的廳堂。 ⑩無私罪人:不因私怨而得罪了人,《荀子》楊倞注所謂"果于去惡也"。 ⑾憼(jǐng警):同"儆",準備。革:甲,指兵器。戒兵,備兵。 ⑿將將:通"鏘鏘",聚集的樣子。 ⒀絀(chù觸)約:黜退,窮困。 ⒁敖:通"傲"。擅強:專橫。 ⒂幽險:昏暗、兇險。 ⒃螭(chī)龍:傳說中的蛟龍。蝘(yǎn掩)蜒:壁虎。 ⒄鴟梟(chīxiāo):貓頭鷹。 ⒅比干:商紂的叔父,進諫紂王,被剖腹取心。刳(kū枯):破開挖空。 ⒆匡:古地名,在今河北省長垣縣,孔子曾在這里被匡人包圍。 ⒇拂:違背。 (21)郁郁:文彩很盛的樣子。按:此句"郁郁"二字原與上句"拂"字互易,今據《荀子》楊倞注改。 (22)皓:光明。復:返。 (23)千歲必反:謂亂久必治。 (24)幾:近。將:行,到來。 (25)與愚以疑:我講了愚蠢的話讓您疑惑。 (26)反辭:反復敘說之辭,猶《楚辭》中的"亂曰",即下文的"小歌"。 (27)遠方:指楚國。俞樾說:"不敢斥言楚國,故姑托遠方言之。" (28)塞:蔽塞。 (29)衍:多。 (30)危殆:危險。 (31)服:用。 (32)琁:同"璇",美玉。 (33)雜:同"雜"。 (34)閭娵(lǘjū驢居):戰國時魏國美女。子奢:當為"子都",春秋時鄭國美男子。 (35)嫫(mó磨)母:傳說是黃帝時的丑女。力父:未詳,可能是丑男子。 (36)是之喜也:能夠受人喜歡。 (37)曷維其同:怎么能和這些人同道。 天下不能太平,請讓我呈獻憤激的詩。 天地改變了位置,四季改變了次序。 日月星辰墜落,從早到晚一片黑暗。 小人上據高位,君子隱遁伏潛。 公正無私,被誣為反復無常。 一心為民,被誣為已營造樓臺。 不徇私情懲治壞人,被誣為興兵作亂。 道德完美無瑕,卻招來無邊的讒言。 仁人君子遭罷黜窮困潦倒,傲慢暴虐的小人專橫擅權。 天下如此昏暗危險,恐怕要失去一代圣賢。 把螭龍當作壁虎,把貓頭鷹當作鳳凰。 比干被剖心,孔子被圍困在匡地。 他們的智慧多么光輝,志向不能實現是因為時代不吉祥。 要實行的禮義多么光輝燦爛,但天下云一片黑暗。 莽莽天宇不復光明,憂心忡忡無邊無疆。 長久的動亂之后就會回歸太平,這天理恒久不變。 弟子們一定要努力學習,上天一定不會把我們遺忘。 圣人請暫且拱手等候,好時機卻將到來。 我說的話可能讓人難以相信,請讓我反復陳說我的想法。 那道小歌這樣唱道: 我心中懷念著遠方,那里的道路是多么閉塞。 仁人君子遭罷黜窮困潦倒,暴虐之人卻數不勝數。 忠臣義士危在旦夕,奸佞小人志得意滿。 珍貴的美玉和珠寶,不知道佩戴。 精布和錦緞,不知道它們的區別。 俊美的閭娵和子奢,沒有人為他們做媒, 丑陋的嫫母和力父,卻是人們喜歡的對象。 把眼盲當作目光敏銳,把耳聾當作聽力超卓。 把危險當作安全,把吉祥當作災禍。 唉呀老天爺,我怎么能同這些人志同道合! 《佹詩》見于《荀子·賦篇》。《賦篇》包括《禮》《知》《云》《蠶》《箴》五篇賦,后附《佹詩》。關于五篇賦同《佹詩》的關系,前人爭議頗多,或以為六篇都是荀子晚年作的一組賦,或以為《佹詩》獨立成篇,與前五篇不類,或以為《佹詩》與《小歌》也是并列的兩首詩。我們認為,《荀子·賦篇》包括作于不同時期不同地點的兩篇作品:前半五首是讔,作于齊宣王朝(前319--前301)初至齊稷下時;后半為賦,作于其初次適楚、又去而至趙國期間。至于《佹詩》后面的“小歌”,就是屈原《抽思》中的“少歌”,與“亂辭”的性質相同,當然是《佹詩》的組成部分而非獨立成篇。   《佹詩》創作的時代背景,《戰國策》上有明確記載:齊滑王末年,荀卿因上書齊相不被采納,遂南適楚,客于春申君。由于讒人的離間,荀卿又不得不離楚去趙。到趙國不久,春申君又使人請荀卿返楚,于是荀卿為書謝春申君,信末附詩一首。《戰國策·楚策四》所錄送春申君的詩,正是這首《佹詩》的“小歌”,只是《楚策》系節錄,略去了頭六句,個別字句略有不同而已。可見這首詩是荀子屢遭讒言、政治上極不得意、心靈蒙受重創之下寫的。詩的開篇就描繪大自然顛倒黑白、四時失序,令人可怖的情景。接著描寫人類社會賢良受誣受困、奸佞猖狂肆虐。然后以比干、孔子為例,說明圣哲遇時不祥,古今一律,是規律性的社會現象。但作者又堅信,物極必反,正義必將戰勝邪惡,光明的天空必將呈現于人間。“小歌”部分,對前文所講之意反復敘說,飽含憂憤地把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楚國統治者,揭露他們是非顛倒、黑白不分,“以盲為明,以聾為聰,以危為安,以吉為兇”。作者的謝絕之意,表露無遺,而寄意遙深,蓋人窮反本也。寫法上,比興象征手法運用成熟而得體,意象生動,情感直率而真摯。句式整齊劃一,讀來朗朗上口,既有回環往復、整齊和諧之美,又帶有濃厚的楚歌情調。其中的一段很像屈原《涉江》的亂辭。因此,它是荀子賦中最有藝術價值的作品。朱熹《楚辭后語》收錄了這首詩,并為敘說,蓋亦取其“出于幽憂窮蹙,怨慕凄涼之意”(《楚辭后語序》)。魯迅先生在其所著《漢文學史綱要》中這樣評論《佹詩》:“詞甚切激,殆不下于屈原,豈身臨楚邦,居移其氣,終亦生牢愁之思乎?”明確指出了它可與屈原賦媲美的高度的思想藝術水平。
    語勢 語勢 語勢,是指根據思想感情的運動狀態,有聲語言中語句發展或行進的趨向和態勢,包括聲音強弱、高低、長短、氣息深淺、多少、快慢,口腔狀態松緊、開閉,口位前后的綜合變化態勢。播音的語流應根據表達思想感情的需要呈現波浪式,體現典塑性。有五種基本形態:波峰、波谷、上山、下山、半起。語勢同語調可以并用,但必須堅持思想感情與聲音形式的和諧統一,避免那種把某種思想感情納入某種聲音形式機械對應的做法。
    語勢 語勢 語勢,是指根據思想感情的運動狀態,有聲語言中語句發展或行進的趨向和態勢,包括聲音強弱、高低、長短、氣息深淺、多少、快慢,口腔狀態松緊、開閉,口位前后的綜合變化態勢。播音的語流應根據表達思想感情的需要呈現波浪式,體現典塑性。有五種基本形態:波峰、波谷、上山、下山、半起。語勢同語調可以并用,但必須堅持思想感情與聲音形式的和諧統一,避免那種把某種思想感情納入某種聲音形式機械對應的做法。
    好聲好氣 好聲好氣【解釋】形容語調柔和,態度溫和。
    好聲好氣 【解釋】形容語調柔和,態度溫和。
    刁聲浪氣 刁聲浪氣 刁聲浪氣是漢語詞匯,讀音是diāo shēng làng qì ,意思是形容說話裝腔作勢,語調輕浮。
    詭詩 詭詩 詭詩,漢語詞語,讀音是guǐ shī,是指辭意詭異、語調激切的詩。
    言制 言制 注音 yán zhì ㄧㄢˊ ㄓㄧˋ 言制 解釋 指語音語調。言,通“ 音 ”。《北史·王誦傳》:“ 誦 宣讀詔書,言制抑揚,風神竦秀,百僚傾屬,莫不嘆美。”《魏書》本傳作“音制”。
    怪聲怪氣 怪聲怪氣【解釋】形容聲音、語調、唱腔等滑稽或古怪難聽。【出處】魯迅《二心集·宣傳與做戲》:“以關老爺、林妹妹自命,怪聲怪氣,唱來唱去,那就實在只好算是發熱昏了。”【近義詞】陰陽怪氣【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貶義
    和婉 和婉 和婉,指[言語]溫和委婉,語調和婉。
    賊腔 賊腔 賊腔,讀音zéi qiāng,漢語詞語,意思是指不正派的語調、表情。
    刁聲浪氣 刁聲浪氣 刁聲浪氣是漢語詞匯,讀音是diāo shēng làng qì ,意思是形容說話裝腔作勢,語調輕浮。
    賊腔 賊腔 賊腔,讀音zéi qiāng,漢語詞語,意思是指不正派的語調、表情。
    怪聲怪氣 【解釋】形容聲音、語調、唱腔等滑稽或古怪難聽。【出處】魯迅《二心集·宣傳與做戲》:“以關老爺、林妹妹自命,怪聲怪氣,唱來唱去,那就實在只好算是發熱昏了。”【近義詞】陰陽怪氣【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貶義
    詭詩 詭詩 詭詩,漢語詞語,讀音是guǐ shī,是指辭意詭異、語調激切的詩。
    冷聲冷氣 冷聲冷氣 冷聲冷氣含有譏諷意味的語調。
    冷聲冷氣 冷聲冷氣 冷聲冷氣含有譏諷意味的語調。
    目動言肆 目動言肆【解釋】指神色不安,語調失常。
    目動言肆 【解釋】指神色不安,語調失常。
    調類 調類 就是聲調的分類,是按照聲調的實際讀法歸納出來的,調值相同的歸為一個調類。聲調的種類,就是把調值相同的字歸納在一起所建立的類。古漢語分為平上去入四個調類,現代漢語普通話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調類。調類一般用五音標記法來表示。陰平55,陽平35,上聲214,去聲51.古漢語調類到現代漢語調類的變化可以概括為平分陰陽,濁上變去,入派四聲。
    調類 調類 就是聲調的分類,是按照聲調的實際讀法歸納出來的,調值相同的歸為一個調類。聲調的種類,就是把調值相同的字歸納在一起所建立的類。古漢語分為平上去入四個調類,現代漢語普通話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調類。調類一般用五音標記法來表示。陰平55,陽平35,上聲214,去聲51.古漢語調類到現代漢語調類的變化可以概括為平分陰陽,濁上變去,入派四聲。
    調用 調用 調用:程序語言 調用:漢語詞語 調用 (漢語詞語)調用,漢語詞匯。 拼音:diào yòng 釋義:調遣使用;調配使用。
    調用 調用 調用:程序語言 調用:漢語詞語 調用 (漢語詞語)調用,漢語詞匯。 拼音:diào yòng 釋義:調遣使用;調配使用。
    陽平 陽平 (語言學術語)陽平是漢語調類的一種,是從低向高的升調。在現代漢語普通話的調類系統中又被稱為第二聲,調值用五度標記法可以標記為35。而方言中的陽平的調值與普通話不一定相同。
    陽平 陽平 (語言學術語)陽平是漢語調類的一種,是從低向高的升調。在現代漢語普通話的調類系統中又被稱為第二聲,調值用五度標記法可以標記為35。而方言中的陽平的調值與普通話不一定相同。
    演技 演技 (詞語)演技,漢語詞匯,讀音yǎn jì,意思是指在舞臺上或攝像機前,借由動作、姿勢和聲調來扮演某角色的藝術,如亞里士多德認為,演技是以正確的語調來詮釋不同情感。
    二百五 二百五 二百五 是指傻頭傻腦,不很懂事而又倔強莽撞的人。 用法: 作主語、賓語、定語;在各地的口語中都有出現。需要特別強調的是:二百五用于口語調侃,但絕非粗口或者罵人的話。 半瓶醋。出自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83回:“原來他是一個江南不第秀才,捐了個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復句 復句 復句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意義相關,結構上互不作句子成分的分句組成。分句是結構上類似的單句而沒有完整句調的語法單位。復句中的各個分句之間一般有停頓,書面上用逗號,分號或冒號表示;復句前后有隔離性語音停頓,書面上用句號或問號,嘆號表示。語法上指能分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相當于單句的分段的句子,如:海花才落,杏花又開了|河不深,可是水太冷|明天不下雨,我們上西山去。這三個復句各包含兩個分句。同一復句里的分句,說的是有關系的事。一個復句只有一個句終語調,不同于連續幾個單句。
    複句 復句 復句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意義相關,結構上互不作句子成分的分句組成。分句是結構上類似的單句而沒有完整句調的語法單位。復句中的各個分句之間一般有停頓,書面上用逗號,分號或冒號表示;復句前后有隔離性語音停頓,書面上用句號或問號,嘆號表示。語法上指能分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相當于單句的分段的句子,如:海花才落,杏花又開了|河不深,可是水太冷|明天不下雨,我們上西山去。這三個復句各包含兩個分句。同一復句里的分句,說的是有關系的事。一個復句只有一個句終語調,不同于連續幾個單句。
    表達 表達 (漢語詞匯)表達是將思維所得的成果用語言語音語調、表情、動作等方式反映出來的一種行為。表達以交際、傳播為目的,以物、事、情、理為內容,以語言為工具,以聽者、讀者為接收對象。
    祈使句 祈使句 (中文祈使句)祈使句分為漢語中的祈使句和英語中的祈使句,表示要對方做或不做某事、帶有祈使語氣的句子。本詞條分析了祈使句的語調特點、種類和作用等
    譯制片 譯制片 譯制片最早叫“翻版片”,又叫“翻譯片”。廣義的譯制片就是指將原版影片的對白或解說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后,以該種語言配音混錄或疊加字幕后的影片。狹義的譯制片單純指的是配音混錄后的影片。配音譯制片制作時,先將原版影片的對白譯成另一種需要的語言;再由配音演員按照原版片畫面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用逼肖的語調、口型,錄成一條對白聲帶;然后與原版片的音樂、音響效果聲帶混錄成為一條完整的譯制聲帶,用以印制供放映用的拷貝。將本國影片從一種民族語言(或方言)譯成另一種民族語言(或方言)的影片,也稱譯制片。
    英標 英標 標音(英語:phonetic transcription),是采用符號或記號來標注文字的發音方式及語調,亦可稱為音標或標音符號。標音符號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標音符號如國際音標、漢語拼音、通用拼音,這一類通常稱為拼音;另一類是根據原有語言特點創造的符號,如漢字注音符號,這一類通常稱為注音符號。而注音符號相對于拼音,亦簡稱為注音。 音標就是記錄音素的符號,是音素的標寫符號。它的制定原則是:一個音素只用一個音標表示,一個音標只表示一個音素。如漢語拼音字母、英語的韋氏音標和國際音標等。狹義上的”音標“意思就是指英語音標。
    國際音標 國際音標 國際音標(英語: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縮寫:IPA),早期又稱萬國音標,是一套用來標音的系統,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由國際語音學學會設計來作為口語聲音的標準化標示方法。國際音標的使用者有語言學家、言語治療學家、外語教師、歌手、辭書學家和翻譯學家等人。 按照國際音標的設計,它只可以分辨出口語里下列音質的對立成分:音位、語調以及詞語和音節的分隔。若要表示諸如齒間音(或雙齒音)和由唇顎裂所發出聲音的音質,則有另一套獲廣泛使用的國際音標擴展系統。 國際音標遵循“一音一符”的嚴格標準,最初用于為西方語言、非洲語言等的標音。經過多年發展,在中國語言學者趙元任等人的努力下,國際音標逐漸完善,已可為漢語等東方語言注音。 直到2007年,國際音標共有107個單獨字母,以及56個變音符號和超音段成分。國際語音學學會偶爾會增刪一些符號,或者修正某些符號。 英語中所用到的“國際音標”,僅為國際音標用于英語的一部分,見英語國際音標詞條。
    表達 表達 (漢語詞匯)表達是將思維所得的成果用語言語音語調、表情、動作等方式反映出來的一種行為。表達以交際、傳播為目的,以物、事、情、理為內容,以語言為工具,以聽者、讀者為接收對象。
    英標 英標 標音(英語:phonetic transcription),是采用符號或記號來標注文字的發音方式及語調,亦可稱為音標或標音符號。標音符號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標音符號如國際音標、漢語拼音、通用拼音,這一類通常稱為拼音;另一類是根據原有語言特點創造的符號,如漢字注音符號,這一類通常稱為注音符號。而注音符號相對于拼音,亦簡稱為注音。 音標就是記錄音素的符號,是音素的標寫符號。它的制定原則是:一個音素只用一個音標表示,一個音標只表示一個音素。如漢語拼音字母、英語的韋氏音標和國際音標等。狹義上的”音標“意思就是指英語音標。
    國際音標 國際音標 國際音標(英語: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縮寫:IPA),早期又稱萬國音標,是一套用來標音的系統,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由國際語音學學會設計來作為口語聲音的標準化標示方法。國際音標的使用者有語言學家、言語治療學家、外語教師、歌手、辭書學家和翻譯學家等人。 按照國際音標的設計,它只可以分辨出口語里下列音質的對立成分:音位、語調以及詞語和音節的分隔。若要表示諸如齒間音(或雙齒音)和由唇顎裂所發出聲音的音質,則有另一套獲廣泛使用的國際音標擴展系統。 國際音標遵循“一音一符”的嚴格標準,最初用于為西方語言、非洲語言等的標音。經過多年發展,在中國語言學者趙元任等人的努力下,國際音標逐漸完善,已可為漢語等東方語言注音。 直到2007年,國際音標共有107個單獨字母,以及56個變音符號和超音段成分。國際語音學學會偶爾會增刪一些符號,或者修正某些符號。 英語中所用到的“國際音標”,僅為國際音標用于英語的一部分,見英語國際音標詞條。
    邊思 邊思 總共有兩首《邊思》作者分別為李益、張祜詩,各有特色:李益的《邊思》是一首自題小像贈友人詩。但并不單純描摹外在的形貌裝束,而是在瀟灑風流的語調中透露出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寄寓著蒼涼的時代和個人身世的感慨。張祜的《邊思》表現作者對國家忠貞不二的賢臣的欽佩之情。
    單句 單句 單句,是由短語或單個的詞構成的句子,有特定的語調,能獨自表達一定的意思的語言單位,不可再分析出分句的句子。可分為主謂句非主謂句兩類。
    慷慨激揚 慷慨激揚【解釋】激揚:振奮昂揚。精神振奮,意氣昂揚。形容情緒、語調激動昂揚而充滿正氣。【出處】漢·李陵《錄別詩》:“悲意何慷慨,清歌正激揚。”《周書·韋孝寬傳》:“孝寬慷慨激揚,略無顧意,士卒莫不激勵,人有死難之心。”
    夢澤 夢澤 《夢澤》是唐代詩人李商隱所寫的一首詠史詩。此詩乃詩人于大中二年(848)北歸時目睹荒涼的夢澤時有感所寫。詩歌用辛辣的語調諷刺了楚靈王的昏庸無道,并對渴求寵幸的宮女的愚昧麻木表達了深深的譴責和惋惜。在《玉溪生詩集箋注》中,此詩被評為“刺荒淫亡國”。
    情操 情操 情操,是指由感情和思想綜合起來的,不輕易改變的心理狀態。以某一或某類事物為中心的一種復雜的、有組織的情感傾向,如求知欲、愛國心等。在心理學中曾有人把情操分為求知、審美、道德、宗教四種;在現代心理學中常把人的復雜情感稱為高級情感,并分為理知感、道德感、美感等三種。作為一般語調時,情操指情感和操守的結合。
    情竅 情竅 【詞目】情竅 【讀音】qíng qiào 【釋義】指男女愛悅之情的萌動,同情竇。 【出處】《醒世恒言·劉小官雌雄兄弟》:“老嫗看見桑茂標致,將言語調弄他。桑茂也略通些情竅。”。
    問號 問號 (標點符號)中文問號:“?”,英文問號:“?”,問號是語氣語調的輔助符號工具,表示一句話完了之后的停頓。用于疑問句、設問句和反問句結尾。疑問句末尾的停頓,用問號。反問句的末尾,也用問號,問號一般情況下不出現在一行之首。有反問、設問等用法。
    春心飛絮 辭典解釋春心飛絮  chūn xīn fēi xù     男女間愛慕的情懷,像風中飛絮,不能自主。 宋.秦醇《譚意哥傳》:「玉枕相連,繡衾低覆,密語調簧,春心飛絮。」
    單句 單句 單句,是由短語或單個的詞構成的句子,有特定的語調,能獨自表達一定的意思的語言單位,不可再分析出分句的句子。可分為主謂句非主謂句兩類。
    翻版片 辭典解釋翻版片  fān bǎn piàn     將外國片中腳色的對白配換成本國語言的影片。按照原版片畫面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用逼肖的語調、口型、將所譯成的語言配合上去。這可使觀眾充分理解到影片的內容。
    慷慨激揚 【解釋】激揚:振奮昂揚。精神振奮,意氣昂揚。形容情緒、語調激動昂揚而充滿正氣。【出處】漢·李陵《錄別詩》:“悲意何慷慨,清歌正激揚。”《周書·韋孝寬傳》:“孝寬慷慨激揚,略無顧意,士卒莫不激勵,人有死難之心。”
    情竅 情竅 【詞目】情竅 【讀音】qíng qiào 【釋義】指男女愛悅之情的萌動,同情竇。 【出處】《醒世恒言·劉小官雌雄兄弟》:“老嫗看見桑茂標致,將言語調弄他。桑茂也略通些情竅。”。
    邊思 邊思 總共有兩首《邊思》作者分別為李益、張祜詩,各有特色:李益的《邊思》是一首自題小像贈友人詩。但并不單純描摹外在的形貌裝束,而是在瀟灑風流的語調中透露出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寄寓著蒼涼的時代和個人身世的感慨。張祜的《邊思》表現作者對國家忠貞不二的賢臣的欽佩之情。
    問號 問號 (標點符號)中文問號:“?”,英文問號:“?”,問號是語氣語調的輔助符號工具,表示一句話完了之后的停頓。用于疑問句、設問句和反問句結尾。疑問句末尾的停頓,用問號。反問句的末尾,也用問號,問號一般情況下不出現在一行之首。有反問、設問等用法。
    夢澤 夢澤 《夢澤》是唐代詩人李商隱所寫的一首詠史詩。此詩乃詩人于大中二年(848)北歸時目睹荒涼的夢澤時有感所寫。詩歌用辛辣的語調諷刺了楚靈王的昏庸無道,并對渴求寵幸的宮女的愚昧麻木表達了深深的譴責和惋惜。在《玉溪生詩集箋注》中,此詩被評為“刺荒淫亡國”。
    調戲 調戲 (漢語詞匯)調戲是一個漢語詞匯,拼音為tiáo xì,是指戲弄;嘲謔;玩耍。在特定的情況下也可以理解為逗你玩、開玩笑的意思。現代人更喜歡把調戲解釋為對異性的挑釁與捉弄,很多時候,當一個人在逗異性的時候就會說是調戲別人。 出自《后漢書·馮衍傳下》“遂埳壈於時” 李賢 注引 漢 馮衍 《與婦弟任武達書》:“醉飽過差,輒為桀紂 ,房中調戲,布散海外,張目扺掌,以有為無。”。
    腔調 腔調 (漢語詞語)腔調,指音樂、戲曲、歌曲等的調子;說話的聲音、語氣。見宋 王奕《酹江月·和辛稼軒<金陵賞心亭>》詞:“寧是商女當年,后來腔調,拍手《銅鞮曲》。”
    腔調 腔調 (漢語詞語)腔調,指音樂、戲曲、歌曲等的調子;說話的聲音、語氣。見宋 王奕《酹江月·和辛稼軒<金陵賞心亭>》詞:“寧是商女當年,后來腔調,拍手《銅鞮曲》。”

    其它詞語熱搜

    * 形容語調的詞語:1. 溫和;2. 輕柔;3. 柔和;4. 悠揚;5. 悠然;6. 悠哉;7. 輕快;8. 輕盈;9. 娓娓動聽;10. 悅耳;11. 柔美;12. 柔軟;13. 優美;14. 優雅;15. 輕松;16. 輕巧;17. 軟和;18. 軟綿綿;19. 心曠神怡;20. 舒適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