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時代的詞語
形容時代的詞語:1. 充滿變革的;2. 充滿機遇的;3. 充滿挑戰的;4. 數字化的;5. 網絡化的;6. 全球化的;7. 多元化的;8. 開放的;9. 創新的;10. 競爭激烈的;11. 高速發展的;12. 復雜多變的;13. 智能化的;14. 環保的;15. 知識經濟的;16. 信息時代的;17. 科技先進的;18. 高度互聯的;19. 快節奏的;20. 新興的
形容時代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新石器時代 | 新石器時代 (考古學家假定的時間區段概念)新石器時代(neolithic),是考古學家假定的一個時間區段,該時代概念大約從1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新石器時代指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后一個階段,以使用磨制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這一名稱是英國考古學家盧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這個時代在地質年代上已進入全新世,繼舊石器時代之后,或經過中石器時代的過渡而發展起來,屬于石器時代的后期。 新石器時代并不僅僅只是個時間區段概念,新石器時代和晚期智人出走非洲散布到全世界的過程有密切關系,晚期智人走出非洲之后石器的制作和早期智人差異很大,不再是數百萬年以來一直未變過的簡單打制切割用途,誕生了一系列種類繁多制作工藝和使用目的發生巨大的變化的新種類石器。據近代考古發現,在距今5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古人已進入了文明。考古出土的陶器、青銅、鐵器、玉器、炭化紡織品殘片和水稻硅質體等等文化遺存表明,幾千年前古人的冶鑄技術、農業、制陶、紡織業等等相當發達。青銅、鐵器為金屬品,遺存幾千年的較少;陶器、玉器可存時間長,出土的遺存較多。 |
青銅時代 | 青銅時代 (青銅器在人類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的時代)青銅時代(或稱青銅器時代或青銅文明),在考古學上是以使用青銅器為標志的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個階段;因金屬具有易腐蝕的特性,四五千年以上的青銅遺存發現往往為數不多。青銅時代必須具備這樣一個特點:青銅器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偶然地制造和使用青銅器的時代不能認定為青銅時代。 青銅時代是 以使用青銅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青銅是紅銅(純銅)與錫或鉛的合金,因為顏色青灰,故名青銅,熔點在700~900℃之間,比紅銅的熔點(1083℃)低。含錫10%的青銅,硬度為紅銅的 4.7倍,性能良好。青銅時代初期,青銅器具比重較小,甚或以石器為主;進入中后期,比重逐步增加。自有了青銅器和隨之的增加,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力水平提高,物質生活條件也漸漸豐富。青銅出現后,對提高社會生產力起了劃時代的作用。 |
時代 | 時代 (漢語詞語)時代: (1)歷史上以經濟、政治、文化等狀況為依據而劃分的時期 例如:他是那個時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2)指一生中的某個時期 例如:青年時代 |
地質時代 | 地質時代 地質時代,是地質學專業術語,可分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5個時期。指只能用地質學方法來測定的冰期和冰期以前的時代。 在不同的地質時期,地質作用不同,時代特征也不一樣。 |
舊石器時代 | 舊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Paleolithic;距今約300萬年~距今約1萬年),以使用打制石器(見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地質時代屬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從距今約300萬年前開始,延續到距今1萬年左右止。 "舊石器時代"是考古學家提出來的一個時間區段概念。所謂石器時代,并不代表那個時候的人類只會使用石器。 |
奈良時代 | 奈良時代 710年,日本天皇遷都平城京(今奈良),開始日本歷史上知名的“奈良時代”(ならじだい710—794),此期間歷代天皇注重農耕,興修水利,獎勵墾荒,社會經濟得到大為發展,此時的奈良朝受中國盛唐文化的影響,又通過唐朝接受到印度、伊朗的文化,從而出現了日本第一次文化全面昌盛的局面。此時的日本社會儼然處于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中。但此時對后世的積弊也在形成,班田制難以形成,天皇專職國家的經濟發生動搖,中央集權體制因內訌逐漸削弱。于794年,天皇遷都于平安京標志“奈良時代”結束,開始“平安時代” 此時全國大興造寺、造像,堂皇的繪畫、華麗的裝飾藝術,今天仍見于奈良的寺院和正倉院寶物中。 |
鐵器時代 | 鐵器時代 (人類歷史時期)鐵器時代是人類發展史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時代。人們最早知道的鐵是隕石中的鐵,古代埃及人稱之為神物。在很久以前,人們就曾用這種天然鐵制作過刀刃和飾物,這是人類使用鐵的最早情況。地球上的天然鐵是少見的,所以鐵的冶煉和鐵器的制造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時期。當人們在冶煉青銅的基礎上逐漸掌握了冶煉鐵的技術之后,鐵器時代就到來了。 |
劃時代 | 劃時代 劃時代,漢語詞組,意思是開辟新時代。 |
黃金時代 | 黃金時代【解釋】指人一生中最為寶貴的時期。也指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最繁榮的時期。【出處】謝覺哉《青年人怎樣鍛煉自己》:“人從十五歲至三十歲,是黃金時代。”【近義詞】豆蔻年華【反義詞】不惑之年【語法】偏正式;作賓語;含褒義 |
臨時代辦 | 臨時代辦 臨時代辦是指在外交代表大使或公使缺位或因故不能執行職務時,被委派代理其職務的外交人員。臨時代辦由外交人員中等級最高者擔任,他以臨時代辦的名義行使使館首長的職權。 |
新石器時代 | 新石器時代 (考古學家假定的時間區段概念)新石器時代(neolithic),是考古學家假定的一個時間區段,該時代概念大約從1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新石器時代指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后一個階段,以使用磨制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這一名稱是英國考古學家盧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這個時代在地質年代上已進入全新世,繼舊石器時代之后,或經過中石器時代的過渡而發展起來,屬于石器時代的后期。 新石器時代并不僅僅只是個時間區段概念,新石器時代和晚期智人出走非洲散布到全世界的過程有密切關系,晚期智人走出非洲之后石器的制作和早期智人差異很大,不再是數百萬年以來一直未變過的簡單打制切割用途,誕生了一系列種類繁多制作工藝和使用目的發生巨大的變化的新種類石器。據近代考古發現,在距今5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古人已進入了文明。考古出土的陶器、青銅、鐵器、玉器、炭化紡織品殘片和水稻硅質體等等文化遺存表明,幾千年前古人的冶鑄技術、農業、制陶、紡織業等等相當發達。青銅、鐵器為金屬品,遺存幾千年的較少;陶器、玉器可存時間長,出土的遺存較多。 |
時代 | 時代 (漢語詞語)時代: (1)歷史上以經濟、政治、文化等狀況為依據而劃分的時期 例如:他是那個時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2)指一生中的某個時期 例如:青年時代 |
古生代 | 古生代 古生代(Paleozoic,符號PZ)是地質時代中的一個時代,開始于同位素年齡542±0.3百萬年(Ma),結束于251±0.4Ma。古生代屬于顯生宙,上一個代是新元古代,下一個代是中生代。 古生代是顯生宙的第一個代,上一個代是元古宙的新元古代,下一個代是中生代。古生代包括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其中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又合稱早古生代,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又合稱晚古生代。 |
銅器時代 | 銅器時代 tóngqì shídài[the Bronze Age] 亦稱“青銅器時代”,在石器時代與鐵器時代之間。此時人類用青銅作工具,農畜牧業有了較大發展。我國青銅時代開始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 |
青銅時代 | 青銅時代 (青銅器在人類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的時代)青銅時代(或稱青銅器時代或青銅文明),在考古學上是以使用青銅器為標志的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個階段;因金屬具有易腐蝕的特性,四五千年以上的青銅遺存發現往往為數不多。青銅時代必須具備這樣一個特點:青銅器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偶然地制造和使用青銅器的時代不能認定為青銅時代。 青銅時代是 以使用青銅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青銅是紅銅(純銅)與錫或鉛的合金,因為顏色青灰,故名青銅,熔點在700~900℃之間,比紅銅的熔點(1083℃)低。含錫10%的青銅,硬度為紅銅的 4.7倍,性能良好。青銅時代初期,青銅器具比重較小,甚或以石器為主;進入中后期,比重逐步增加。自有了青銅器和隨之的增加,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力水平提高,物質生活條件也漸漸豐富。青銅出現后,對提高社會生產力起了劃時代的作用。 |
舊石器時代 | 舊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Paleolithic;距今約300萬年~距今約1萬年),以使用打制石器(見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地質時代屬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從距今約300萬年前開始,延續到距今1萬年左右止。 "舊石器時代"是考古學家提出來的一個時間區段概念。所謂石器時代,并不代表那個時候的人類只會使用石器。 |
古代 | 古代 歷史學上通常指奴隸制時代。一般也包括原始公社制時代。因歷史發展的不平衡性,在世界范圍內無統一之時限。埃及、兩河流域、中國、印度、波斯等,約當公元前三十世紀到公元初的幾個世紀(各國情形不一)。希臘和羅馬,約當公元前八世紀到公元五世紀(公元476 年)。但在中國史學上,中國古代也包括封建社會。 |
盛唐 | 盛唐 (中國歷史時期)盛唐,在文學上和史學上有著不同的定義,也是后世對唐王朝的贊頌之詞。 明代高棅在《唐詩品匯·總序》中將唐詩的發展分成初、盛、中、晚四個階段,其中 盛唐指玄宗開元元年(713)――代宗大歷元年(766)約五十年。王夫之《讀通鑒論》:“唐自高宗以后,非弒械起于宮闈,則叛臣訌于肘腋,自開元二十余年粗安而外,皆亂日也。”歐陽修《新唐書》:“觀夫開元之治也,則橫制六合,駿奔百蠻;及天寶之亂也,天子不能守兩都,諸侯不能安九牧。”那是唐朝相對最美好的時光,藩鎮割據還未形成。此時的中國大致國泰民安,有治世景象。盛唐是唐代最強盛的時期。 史學上盛唐指從唐高宗時代開始到唐憲宗時代結束的一段時期,大致相當于公元650年到820年。此時的中國物產豐盈,國泰民安,邊疆穩固,物華天寶,一派盛世景象。中國還完全有能力鎮得住四方。 |
鐵器時代 | 鐵器時代 (人類歷史時期)鐵器時代是人類發展史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時代。人們最早知道的鐵是隕石中的鐵,古代埃及人稱之為神物。在很久以前,人們就曾用這種天然鐵制作過刀刃和飾物,這是人類使用鐵的最早情況。地球上的天然鐵是少見的,所以鐵的冶煉和鐵器的制造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時期。當人們在冶煉青銅的基礎上逐漸掌握了冶煉鐵的技術之后,鐵器時代就到來了。 |
石器 | 石器 石器,是指以巖石為原料制作的工具,它是人類最初的主要生產工具,盛行于人類歷史的初期階段。從人類出現直到青銅器出現前,共經歷了二三百萬年,屬于原始社會時期。根據不同的發展階段,又可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也有人將新、舊石器時代之間列出一個過渡的中石器時代。 |
先秦 | 先秦 先秦(舊石器時期--公元前221年)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歷史時代,是指舊石器時代到戰國時代,經歷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戰國等歷史階段。狹義的先秦史研究的范圍,包含了中國從進入文明時代直到秦王朝建立這段時間,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戰國這幾個時期的歷史。著名學者黃摩崖先生將先秦比作中華文明的頭顱。 在長達1800多年的歷史中,中國的祖先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明,其中夏商時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銅器,都是人類文明的歷史標志。這一時期的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諸子百家,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文化學術的繁榮。軍事家孫武的《孫子兵法》,至今仍被廣泛應用于軍事、經濟等領域。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詩人。戰國時期的《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在這個歷史階段中,中國從分散逐步走向統一。著名學者黃摩崖先生將這一時期視為中華文明的頭顱,帶有信仰、智慧等寓意。 先秦時期,學術思想自由,文化繁榮,產生了諸子百家,諸子如孔子、老子、韓非子、墨子等,百家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刑名等史稱“百家爭鳴”。 |
臨時代辦 | 臨時代辦 臨時代辦是指在外交代表大使或公使缺位或因故不能執行職務時,被委派代理其職務的外交人員。臨時代辦由外交人員中等級最高者擔任,他以臨時代辦的名義行使使館首長的職權。 |
代辦 | 代辦 (漢語詞匯)代辦,拼音是dài bàn,指代為辦理;委派使館高級人員做使館臨時負責人(級別次于大使、公使;外交特權及豁免與大使、公使級官員同。),稱“臨時代辦”。 近義詞有代庖、代勞、代理。 英文翻譯有 do sth. for sb.;act on sb.'s behalf。 |
金文 | 金文 (殷周青銅器銘文)金文是指鑄造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 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制造技術十分發達。因為周朝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鐘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作“鐘鼎文”。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西周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800多年。金文的字數,據容庚《金文編》記載,共計3722個, 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 |
黃金時代 | 【解釋】指人一生中最為寶貴的時期。也指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最繁榮的時期。【出處】謝覺哉《青年人怎樣鍛煉自己》:“人從十五歲至三十歲,是黃金時代。”【近義詞】豆蔻年華【反義詞】不惑之年【語法】偏正式;作賓語;含褒義 |
代辦 | 代辦 (漢語詞匯)代辦,拼音是dài bàn,指代為辦理;委派使館高級人員做使館臨時負責人(級別次于大使、公使;外交特權及豁免與大使、公使級官員同。),稱“臨時代辦”。 近義詞有代庖、代勞、代理。 英文翻譯有 do sth. for sb.;act on sb.'s behalf。 |
劃時代 | 劃時代 劃時代,漢語詞組,意思是開辟新時代。 |
大汶口文化 | 大汶口文化 (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遺址而得名。分布地區東至黃海之濱,西至魯西平原東部,北達渤海北岸,南到江蘇淮北一帶,基本處于漢族先民首領少昊氏的地區,為龍山文化的源頭。另外該文化類型的遺址在河南和皖北亦有發現。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并校正后得出數據,大汶口文化年代距今約6500—4500年,延續時間約2000年左右。根據地層疊壓關系和遺物特征,可以區分為早、中、晚3期。 大汶口文化盛行枕骨人工變形以及拔牙。陶器多見夾砂或泥質的紅陶,早期以紅陶為主,晚期發展為輪制陶器,出現了硬質白陶,紋飾常見鏤孔、劃紋、附加堆紋、籃紋,還有彩陶和朱繪;彩陶較少但富有特色。石器磨制精美,中期以后更出現了制作精良的玉器。此外,還發掘出了各種骨制、牙制的工具和裝飾品。為以種植粟為主的原始農業生產,飼養豬、狗、牛、雞等家畜,同時漁獵經濟也是其重要的生產部門。 在已發掘的遺址中,安徽蒙城尉遲寺遺址發現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的聚落遺址,由成排分布的紅燒土排房建筑構成,這些排房多則六間一排,少則兩間相連,布局嚴謹,顯示了較高的建筑技術。 大汶口人的葬式一般為仰身直肢葬,也有俯身葬、屈肢葬和二次葬等,另外還發現部分折頭葬、折肢葬等較為特殊的葬式。中晚期以后發現有木質葬具,在有的成人墓的隨葬品和兒童甕棺的葬具中還使用了帶有各種陶文的大口尊。出現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帶小孩的合葬,它標志著母系社會的結束,開始或已經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 |
古時 | 古時 古時出自《史記·孝武本紀》,釋義古代的時候;過往已久的時代。 |
河姆渡文化 | 河姆渡文化 (遠古時期人類文明)河姆渡文化,是中國長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區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即距今約7000年前)。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在建筑方面,遺址中發現大量"干欄式房屋"的遺跡。 1973年,第一次發現于浙江寧波余姚的河姆渡鎮,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紹平原及舟山島。經科學的方法進行測定,它的年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氏族村落遺址,反映了距今約7000年前長江下游流域氏族的情況。 |
皇朝 | 皇朝 (漢語詞語)皇朝是封建時代帝國級別(有皇帝和附屬國)的朝代,并非什么尊稱,皇帝高于王,就如皇室高于王室,秦王朝只是陜西周圍的諸侯級的朝代(秦國后期稱王了),秦皇朝則是全中國級朝代(詞條秦朝,稱皇帝)。 皇朝與王朝的關系:1、王如果指最高統治者,如西周王朝,明清皇朝沒有諸侯王(只有親王爵位)因此有時也稱為王朝。2、皇帝名稱為最高統治者,同時分封了一些諸侯王或有藩屬國,皇朝就高于區域性的王朝,漢皇朝下面,淮南地區就有淮南王朝,等等。 錯誤說法:“朝鮮皇朝”,其實,朝鮮只有王朝,從沒有皇朝,朝鮮要么是獨立王朝,要么是中國的附屬王國(元朝)或藩屬國(明清時)。 東亞歷史上,有中華帝國體系和日本帝國體系。皇帝穿黃色衣服,諸侯王或藩屬國王只能穿其它顏色的,例如朝鮮國王穿紅色衣服,泰國國王在清朝滅亡后才敢穿黃衣(曾從屬清皇朝);皇朝的龍旗是五指龍,王朝的龍旗是三、四指龍,至今不丹國旗還是三指龍。(注:所謂五爪之說,爪zhao有鳥獸指頭之意,但為了避免混淆本詞條寫作“指”) |
龍山文化 | 龍山文化 (銅石并用時期)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屬銅石并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于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今屬章丘)而得名。經放射性碳素斷代并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距今4000年前)。分布于黃河中下游的河南、山東、山西、陜西等省。龍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為漢族先民創造的遠古文明。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在此之后,考古學家們先后對城子崖遺址進行多次發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征的文化遺存。根據這些發現,考古學家把這些以黑陶為主要特征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化”。 |
摩登時代 | 摩登時代 《摩登時代》(Modern Times),是查理·卓別林(Charles Chaplin)導演并主演的一部經典喜劇電影,于1936年上映。 本片故事發生在美國20世紀30年代經濟蕭條時期,工人查理(卓別林飾)在工廠干活、發瘋、進入精神病院,這一切都是與當時的經濟危機給人們帶來的生存危機有著密切的聯系。而在艱難的生活中,查理和孤女相濡以沫,場面溫馨感人煥發著人性的光輝。 這部《摩登時代》被認為是美國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也是查理·卓別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
天子門生 | 天子門生 (成語)所謂天子門生,是指參加殿試被錄取的進士。 在科舉時代,士子科考被錄取后,稱監考官員為宗師,自稱學生。考官與考生有可能以師生關系的名義互相勾結,朋比為奸。而殿試是國家最高級考試,皇帝為了防止大臣特別是宰相借做考官擴充勢力,在殿試時往往親自監考,被錄取的進士自然成為天子門生。 其實殿試早在武則天時代就有過,但這類殿試在唐代時斷時續,并沒有形成一種制度。而到北宋時,趙匡胤明確宣布說,所有禮部考試錄取的考生,都必須到皇帝的殿前來進行復試,由皇帝親自確定他們最終錄取的名次。于是就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殿試制度,科舉考試也就從兩級考試制度演進為三級考試制度了。 |
朝代 | 朝代 朝代:建立國號的帝王世代相傳的整個統治時代。朝代是界定某一個政權時期的名詞,“朝代名稱”大致有五個來由: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建者原有卦號、爵位;源于創建者原始政權統治的區域;源于宗族關系;寓意吉祥。 |
東夷 | 東夷 東夷,是先秦時代中原王朝對中原以東各部落的稱呼。古代以中原(即黃河中下游一帶)為天下中心,稱周邊四方為"夷、蠻、戎、狄"。"夷"的稱謂最早文字記載來自于周代的《禮記·王制》:"中國(方位概念,居天下之中)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這種說法被現代權威學者證明是錯誤的),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東夷在考古上是指距今8300年前的后李文化起,歷經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的承載者。稱呼上是對黃河流域下游居民的總稱或是對東方各部落的泛稱,也是漢族的族源之一。 考古上,東夷文化發源于魯中泰沂山區(今山東省中南部),是華夏文明重要源頭之一,自新石器時代開始一直到西周中期結束,東夷及其古文化在亞洲古文化的發源與交流中都處于較為重要的地位。 稱呼上,夏商周時期,東夷作為對黃河流域下游居民的總稱。秦漢以后多指居住于中國以東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及琉球群島等地的外族。 |
龍山文化 | 龍山文化 (銅石并用時期)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屬銅石并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于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今屬章丘)而得名。經放射性碳素斷代并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距今4000年前)。分布于黃河中下游的河南、山東、山西、陜西等省。龍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為漢族先民創造的遠古文明。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在此之后,考古學家們先后對城子崖遺址進行多次發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征的文化遺存。根據這些發現,考古學家把這些以黑陶為主要特征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化”。 |
貝丘 | 貝丘 貝丘(Shell Mound),古代人類居住遺址的一種﹐以包含大量古代人類食剩馀拋棄的貝殼為特征。又稱貝冢。大都屬于新石器時代﹐有的則延續到青銅時代或稍晚。貝丘遺址多位于海﹑湖泊和河流的沿岸﹐在世界各地有廣泛的分布。在貝丘的文化層中夾雜著貝殼﹑各種食物的殘渣以及石器﹑陶器等文化遺物﹐還往往發現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遺跡。由于貝殼中含有鈣質﹐致使骨角器等往往能保存完好。根據貝丘的地理位置和貝殼種類的變化﹐可以了解古代海岸線和海水溫差的變遷﹐對於復原當時自然條件和生活環境也有很大幫助。 古代地名,在今山東博興東南。《左傳·莊公八年》:“齊侯 游于姑棼,遂田于貝丘。”《聊齋志異·梅女》:“康熙甲子,貝丘典史最貪詐,民咸怨之。” |
天子門生 | 天子門生 (成語)所謂天子門生,是指參加殿試被錄取的進士。 在科舉時代,士子科考被錄取后,稱監考官員為宗師,自稱學生。考官與考生有可能以師生關系的名義互相勾結,朋比為奸。而殿試是國家最高級考試,皇帝為了防止大臣特別是宰相借做考官擴充勢力,在殿試時往往親自監考,被錄取的進士自然成為天子門生。 其實殿試早在武則天時代就有過,但這類殿試在唐代時斷時續,并沒有形成一種制度。而到北宋時,趙匡胤明確宣布說,所有禮部考試錄取的考生,都必須到皇帝的殿前來進行復試,由皇帝親自確定他們最終錄取的名次。于是就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殿試制度,科舉考試也就從兩級考試制度演進為三級考試制度了。 |
東夷 | 東夷 東夷,是先秦時代中原王朝對中原以東各部落的稱呼。古代以中原(即黃河中下游一帶)為天下中心,稱周邊四方為"夷、蠻、戎、狄"。"夷"的稱謂最早文字記載來自于周代的《禮記·王制》:"中國(方位概念,居天下之中)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這種說法被現代權威學者證明是錯誤的),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東夷在考古上是指距今8300年前的后李文化起,歷經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的承載者。稱呼上是對黃河流域下游居民的總稱或是對東方各部落的泛稱,也是漢族的族源之一。 考古上,東夷文化發源于魯中泰沂山區(今山東省中南部),是華夏文明重要源頭之一,自新石器時代開始一直到西周中期結束,東夷及其古文化在亞洲古文化的發源與交流中都處于較為重要的地位。 稱呼上,夏商周時期,東夷作為對黃河流域下游居民的總稱。秦漢以后多指居住于中國以東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及琉球群島等地的外族。 |
貝丘 | 貝丘 貝丘(Shell Mound),古代人類居住遺址的一種﹐以包含大量古代人類食剩馀拋棄的貝殼為特征。又稱貝冢。大都屬于新石器時代﹐有的則延續到青銅時代或稍晚。貝丘遺址多位于海﹑湖泊和河流的沿岸﹐在世界各地有廣泛的分布。在貝丘的文化層中夾雜著貝殼﹑各種食物的殘渣以及石器﹑陶器等文化遺物﹐還往往發現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遺跡。由于貝殼中含有鈣質﹐致使骨角器等往往能保存完好。根據貝丘的地理位置和貝殼種類的變化﹐可以了解古代海岸線和海水溫差的變遷﹐對于復原當時自然條件和生活環境也有很大幫助。 古代地名,在今山東博興東南。《左傳·莊公八年》:“齊侯 游于姑棼,遂田于貝丘。”《聊齋志異·梅女》:“康熙甲子,貝丘典史最貪詐,民咸怨之。” |
大荔人 | 大荔人 大荔人(Dali man)是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的早期智人。1978 年大荔人化石發現于陜西省大荔縣段家鄉解放村甜水溝附近的洛河第三階地砂礫層中,故名。大荔人化石為一不足三十歲的男性頭骨。頭頂低矮,前額扁平,眉脊粗壯。吻部不甚突出,顴弓細弱,顱骨最寬處不接近顱底而在顳骨鱗部后上部。顳骨鱗部不呈三角形而呈圓鱗狀,面部扁平。腦容量估計為1120毫升。與大荔人化石同時出土的有石制品和哺乳動物化石,時代為中更新世末期,距今年代大約為15~20余萬年。 |
當代 | 當代 (文學雙月刊)《當代》是中國大陸著名的純文學刊物,由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出版,設有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紀事、往事、講談、非虛構等欄目。 1979年6月創刊,為季刊。1981年改為雙月刊。創刊至2014年底,《當代》共出版220 期,《當代增刊》20 期,《當代長篇小說選刊》66 期。總共出刊300多期,發表作品近800部/篇,獲茅盾文學獎8部。《當代》獲得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獎。 當代 (詞語概念)當代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āng dài,是指目前所處的時代。出自《后漢書·耿弇傳》:“﹝父﹞ 況 疾病…… 弇 兄弟六人皆垂青紫,省侍醫藥,當代以為榮。”、唐·劉知幾 《史通·六家》:“故其書受嗤當代,良有以焉。” |
關白 | 關白 關白(日語:関白)為日本古代職官,本意源自中國。 關白本為“陳述、稟告”之意,出自《漢書·霍光金日磾傳》“諸事皆先關白光,然后奏天子”,也就是說任何大事皆先陳述或稟報給霍光知道,然后上奏于皇帝。 該詞經遣唐使引入日本,逐漸成為日本天皇成年后,輔助總理萬機的重要職位,相當于中國古代的丞相。 在古代日本,攝政并不常見,后至平安時代,藤原氏始開關白一例。而攝政與關白,合稱攝關。當時藤原氏掌朝廷并且架空天皇,所以攝關一變為常設職位,幾乎每一代天皇皆有攝關治政。所以藤原氏及其直屬后裔即稱為攝關家。 |
交趾 | 交趾 交趾,又名"交阯",中國古代地名,先秦時期為百越支下駱越的分部,初期范圍為今越南北部紅河流域一帶。秦朝以后,設"交趾郡",為今越南北部。漢朝之后其地域范圍歷經演變,東漢時將交趾更名為"交州"(南交),交州最大范圍及其文化遺跡位包括今廣東省至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北部。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并在今越南北部地方設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實施直接的行政管理;交趾郡治交趾縣即位于今越南河內。后來漢武帝在全國設立十三刺史部時,將包括交趾在內的7個郡分為交趾刺史部,后世稱為"交州"。 “交趾”一名在南越國時代之前已有之。交趾名稱來源于《禮·王制》曰:南方曰蠻,雕題交趾,雕題是紋臉,交趾注曰“足相向”,就是盤腿。《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的解釋為:《禮記》稱"南方曰蠻,雕題交阯"。其俗男女同川而浴,故曰交阯。 |
山頂洞人 | 山頂洞人 山頂洞人,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屬晚期智人。因發現于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遺址頂部的山頂洞而得名。1930年發現,1933~1934年中國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進行發掘。 與人類化石一起,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飾物,并發現了中國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地質時代為晚更新世末,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為境和在當地的情景相似。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山下有廣闊的草原。虎、洞熊、狼、似鬃獵豹、果子貍和牛、羊等生存于其間。山頂洞人以漁獵和北京斑鹿個體的骨骼,應是他們狩獵的主要對象。在遺址里還發現鯇魚、鯉科的大胸椎和尾椎化石,說明山頂洞人已能捕撈水生動物,把生產活動范圍擴大至水域,這標志著人類認識和利用自然界的能力的提高。 |
時文 | 時文 (漢語詞語)時文,指流行于一個時期、一個時代的文體。時文的一個特定義是指科舉時代稱應試的文章。 |
陶器 | 陶器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經捏制成形后燒制而成的器具。陶器歷史悠久,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初見簡單粗糙的陶器。陶器在古代作為一種生活用品,在現在一般作為工藝品收藏。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最早利用化學變化改變天然性質的開端,是人類社會由舊石器時代發展到新石器時代的標志之一。 |
一代 | 一代 (漢語詞匯)一代 (yī dài)【釋義】 包含多種詞義如:一個朝代、一個時代,當代、指人的一生;一輩子、某一類人的一輩、生物的一個世系等等,另外一級貨代,也簡稱一代。 |
周禮 | 周禮 (儒家經典)《周禮》是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世傳為周公旦所著,但實際上成書于兩漢之間。《周禮》、《儀禮》和《禮記》合稱“三禮”,是古代華夏民族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對禮法、禮義作了最權威的記載和解釋,對歷代禮制的影響最為深遠。經學大師鄭玄為《周禮》作了出色的注,由于鄭玄的崇高學術聲望,《周禮》一躍而居《三禮》之首,成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 《周禮》在漢代最初名為《周官》,始見于《史記·封禪書》。《周禮》中記載先秦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禮法諸制,多有史料可采,所涉及之內容極為豐富,無所不包,堪稱為中國文化史之寶庫。 周禮 (詞語)周禮亦稱《周官》或《周官經》,儒家經典之一。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戰國時代各國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增減排比而成的匯編。 |
蠻荒 | 蠻荒 (網絡游戲)《蠻荒》是一款大型中式玄幻類型的3D MMORPG,故事的背景被架空置入上古的三皇五帝時期,那是一個蠻荒的時代,部族林立,戰事連綿,人們不僅要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兇猛的上古荒獸,還要面對部族之間為爭奪領地、不同的陣營為各自的信仰而發起的大小戰爭,而玩家,作為蠻荒時代的一個傳奇,則需要與同伴一起,共同經歷那神秘、玄幻、瑰麗而又讓人熱血澎湃的蠻荒時代。 蠻荒 (漢語詞匯)蠻荒,漢語詞匯。 拼音:mán huāng 釋義:泛指遠離京畿而文化、經濟落后的僻遠地區。 |
上古 | 上古 (2017年長江出版社出版圖書)星零所著古風玄幻仙俠小說《上古》,最初連載于晉江網,2017年全新再版,增加全新萬字番外兩篇,解密未完結局。 《上古》是一部擁有宏大世界觀架構的玄幻小說。人界是三界根本,神界和妖界連年戰爭,在神妖之上,還有一個被封存了六萬年的上古界。故事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小說講述真神上古與白玦幾經生死、宿命輪回的愛情。 上古 (漢語詞語)上古,三古(上古、中古、下古)之一,較早的古代。中國多指商周秦漢這個時期。有時亦兼指史前時代。 |
晚世 | 晚世 wǎn shì 1. [modern times;nowadays]∶近世 2. [last period]∶指一個時代或朝代的最后時期,末世 1. 末世。 《淮南子·本經訓》:“晚世之時,帝有 桀 紂 。” 晉 葛洪 《抱樸子·吳失》:“ 吳 之晚世,尤劇之病,賢者不用,滓穢充序。” 南朝 陳 徐陵 《謝敕賜祀三皇五帝馀饌啟》:“自 東京 晚世,曠代無聞。” 2. 近世。 漢 劉向 《說苑·建本》:“晚世之人,莫能閑居心里,鼓琴讀書,追觀上古。” 《后漢書·馮衍傳下》:“逮至晚世, 董仲舒 言道德,見妒於 公孫弘 , 李廣 奮節於 匈奴 ,見排於 衛青 ,此忠臣之常所為流涕也。” |
山頂洞人 | 山頂洞人 山頂洞人,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屬晚期智人。因發現于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遺址頂部的山頂洞而得名。1930年發現,1933~1934年中國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進行發掘。 與人類化石一起,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飾物,并發現了中國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地質時代為晚更新世末,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為境和在當地的情景相似。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山下有廣闊的草原。虎、洞熊、狼、似鬃獵豹、果子貍和牛、羊等生存于其間。山頂洞人以漁獵和北京斑鹿個體的骨骼,應是他們狩獵的主要對象。在遺址里還發現鯇魚、鯉科的大胸椎和尾椎化石,說明山頂洞人已能捕撈水生動物,把生產活動范圍擴大至水域,這標志著人類認識和利用自然界的能力的提高。 |
當代 | 當代 (文學雙月刊)《當代》是中國大陸著名的純文學刊物,由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出版,設有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紀事、往事、講談、非虛構等欄目。 1979年6月創刊,為季刊。1981年改為雙月刊。創刊至2014年底,《當代》共出版220 期,《當代增刊》20 期,《當代長篇小說選刊》66 期。總共出刊300多期,發表作品近800部/篇,獲茅盾文學獎8部。《當代》獲得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獎。 當代 (詞語概念)當代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āng dài,是指目前所處的時代。出自《后漢書·耿弇傳》:“﹝父﹞ 況 疾病…… 弇 兄弟六人皆垂青紫,省侍醫藥,當代以為榮。”、唐·劉知幾 《史通·六家》:“故其書受嗤當代,良有以焉。” |
蠻荒 | 蠻荒 (網絡游戲)《蠻荒》是一款大型中式玄幻類型的3D MMORPG,故事的背景被架空置入上古的三皇五帝時期,那是一個蠻荒的時代,部族林立,戰事連綿,人們不僅要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兇猛的上古荒獸,還要面對部族之間為爭奪領地、不同的陣營為各自的信仰而發起的大小戰爭,而玩家,作為蠻荒時代的一個傳奇,則需要與同伴一起,共同經歷那神秘、玄幻、瑰麗而又讓人熱血澎湃的蠻荒時代。 蠻荒 (漢語詞匯)蠻荒,漢語詞匯。 拼音:mán huāng 釋義:泛指遠離京畿而文化、經濟落后的僻遠地區。 |
周禮 | 周禮 (儒家經典)《周禮》是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世傳為周公旦所著,但實際上成書于兩漢之間。《周禮》、《儀禮》和《禮記》合稱“三禮”,是古代華夏民族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對禮法、禮義作了最權威的記載和解釋,對歷代禮制的影響最為深遠。經學大師鄭玄為《周禮》作了出色的注,由于鄭玄的崇高學術聲望,《周禮》一躍而居《三禮》之首,成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 《周禮》在漢代最初名為《周官》,始見于《史記·封禪書》。《周禮》中記載先秦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禮法諸制,多有史料可采,所涉及之內容極為豐富,無所不包,堪稱為中國文化史之寶庫。 周禮 (詞語)周禮亦稱《周官》或《周官經》,儒家經典之一。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戰國時代各國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增減排比而成的匯編。 |
時文 | 時文 (漢語詞語)時文,指流行于一個時期、一個時代的文體。時文的一個特定義是指科舉時代稱應試的文章。 |
關白 | 關白 關白(日語:関白)為日本古代職官,本意源自中國。 關白本為“陳述、稟告”之意,出自《漢書·霍光金日?傳》“諸事皆先關白光,然后奏天子”,也就是說任何大事皆先陳述或稟報給霍光知道,然后上奏于皇帝。 該詞經遣唐使引入日本,逐漸成為日本天皇成年后,輔助總理萬機的重要職位,相當于中國古代的丞相。 在古代日本,攝政并不常見,后至平安時代,藤原氏始開關白一例。而攝政與關白,合稱攝關。當時藤原氏掌朝廷并且架空天皇,所以攝關一變為常設職位,幾乎每一代天皇皆有攝關治政。所以藤原氏及其直屬后裔即稱為攝關家。 |
安人 | 安人 安人是漢語詞匯,拼音ān rén,使人民安寧。封建時代命婦的一種封號。 宋 代自朝奉郎以上,其妻封安人。 明清時,六品官之妻封安人。如系封與其母或祖母,則稱太安人。猶夫人,對婦人的尊稱。出自《后漢書·趙岐傳》:“ 岐 深陳天子恩德,宜罷兵安人之道,又移書 公孫瓚 ,為言利害。”《北史·元暉傳》:“安人寧邊,觀時而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