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敦煌的詞語
形容敦煌的詞語:1. 古老;2. 壯觀;3. 神秘;4. 獨特;5. 絢麗;6. 沉靜;7. 艷麗;8. 厚重;9. 荒涼;10. 雄偉;11. 純樸;12. 燦爛;13. 險峻;14. 奇異;15. 幽深;16. 悠久;17. 堅固;18. 雄奇;19. 威嚴;20. 壯麗遼闊
形容敦煌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敦煌石窟 | 敦煌石窟 敦煌石窟,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于世。1987年12月,甘肅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敦煌石窟是佛教的藝術寶庫。 一開始由突厥人建造的敦煌石窟藝術中數量最大,內容最豐富的部分是壁畫,最廣泛的題材是尊像畫,即人們供奉的各種佛、菩薩、天王及其說法相等、佛經故事畫,是以佛經中各種故事完成的連環畫、經變畫。 在唐時期興起的大型經變,綜合表現一部經的整體內容,宣揚想象中的極樂世界。 最後,在維吾爾族人的祖先——回鶻人時期建造了最後最完整的壁畫和石窟,并且重建了大部分佛教史跡畫等等, 現在它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 |
敦煌石室 | 敦煌石室 敦煌石室主要有兩種含義,1.亦稱"敦煌石窟"。2.包括古代隸屬敦煌境內的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和水峽口小千佛洞四窟。一般指莫高窟,俗稱千佛洞。 |
敦煌千佛洞 | 敦煌千佛洞 敦煌千佛洞含西千佛洞和東千佛洞。西千佛洞位于今敦煌市西35千米南湖店附近黨河北岸斷崖上。東千佛洞位于今安西縣城東南約70千米橋子鄉的山谷中,約始建于西夏之前。 敦煌千佛洞現存有壁畫和泥塑的窟洞四百七十六個,其中隋窟九十五個,唐窟二百十三個,五代窟五十三個。從窟洞數字,已足說明唐代是敦煌藝術的極盛時期。 |
敦煌變文集 | 敦煌變文集 《敦煌變文集》是唐代敦煌變文作品的總集,由王重民、王慶菽、向達、周一良、啟功、曾毅公等人編校,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出版。此書根據國內外收藏的一百八十七部敦煌寫本,整理校勘,編選出七十八種作品。編者在《引言》中說,他們“根據照片或原卷過錄一個本子,然后由一人主校,其馀五人輪流互校一遍,把各人校勘的意見,綜合起來,作成校記,附在每一篇的后面”。因此,校錄文字基本上能保存寫本原貌。 |
敦煌變文 | 敦煌變文 清朝末年,在敦煌石室里發現了一批唐、五代的俗文學寫卷,學者泛稱之為“變文”,變,是改編,改寫的意思。1899年敦煌千佛洞從佛經中發現大量唐代變文鈔本,即敦煌變文。其圖稱為“變相”,其說唱故事的底本稱為“變文” |
敦煌變文 | 敦煌變文 清朝末年,在敦煌石室里發現了一批唐、五代的俗文學寫卷,學者泛稱之為“變文”,變,是改編,改寫的意思。1899年敦煌千佛洞從佛經中發現大量唐代變文鈔本,即敦煌變文。其圖稱為“變相”,其說唱故事的底本稱為“變文” |
敦煌五龍 | 敦煌五龍 敦煌五龍,讀音dūn huánɡ wǔ lónɡ,是漢語詞匯,為晉代敦煌人索靖﹑泛衷﹑張甝﹑索紾﹑索永的合稱。 |
敦煌詞 | 敦煌詞 清末(1900年)在甘肅敦煌莫高窟的藏經洞(世稱敦煌石室)發現的唐、五代詞。約寫于公元8-10世紀。多為無名氏的作品,包含部分民間創作,也有極少數可考知作者的文人詞。是研究詞的起源和發展的重要資料。 |
敦煌詞 | 敦煌詞 清末(1900年)在甘肅敦煌莫高窟的藏經洞(世稱敦煌石室)發現的唐、五代詞。約寫于公元8-10世紀。多為無名氏的作品,包含部分民間創作,也有極少數可考知作者的文人詞。是研究詞的起源和發展的重要資料。 |
敦煌五龍 | 敦煌五龍 敦煌五龍,讀音dūn huánɡ wǔ lónɡ,是漢語詞匯,為晉代敦煌人索靖﹑泛衷﹑張甝﹑索紾﹑索永的合稱。 |
陽關 | 陽關 (甘肅省敦煌市西南地名)陽關是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位于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附近。西漢置關,因在玉門關之南,故名。和玉門關同為當時對西域交通的門戶。 宋代以后,因與西方和陸路交通逐漸衰落,關遂廢圮。古董灘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漢代文物,如銅箭頭、古幣、石磨、陶盅等而得名。《西關遺址考》謂古董灘是漢代以后陽關,但據清《甘肅新通志》及《敦煌縣志》認為紅山口即陽關。 |
陽關 | 陽關 (甘肅省敦煌市西南地名)陽關是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位于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附近。西漢置關,因在玉門關之南,故名。和玉門關同為當時對西域交通的門戶。 宋代以后,因與西方和陸路交通逐漸衰落,關遂廢圮。古董灘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漢代文物,如銅箭頭、古幣、石磨、陶盅等而得名。《西關遺址考》謂古董灘是漢代以后陽關,但據清《甘肅新通志》及《敦煌縣志》認為紅山口即陽關。 |
玉門關 | 玉門關 (敦煌玉門關)玉門關,始置于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于此而得名。漢時為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年一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門間的長城,玉門關當隨之設立。 據《漢書·地理志》,玉門關與另一重要關隘陽關,均位于敦煌郡龍勒縣境,皆為都尉治所,為重要的屯兵之地。當時中原與西域交通莫不取道兩關,曾是漢代時期重要的軍事關隘和絲路交通要道。 漢班超久在絕域,年老思歸,上書曰:“臣不愿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張岱《夜航船》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玉門關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敦煌壁畫 | 辭典解釋敦煌壁畫 dūn huáng bì huà 敦煌千佛洞洞穴的墻壁上所發現的繪畫。唐代以前的繪畫多不存在,但敦煌千佛洞卻保存了大量的繪畫,非常有價值。壁畫內容分圖案、故事、佛像、供養像四類,是中國繪畫的寶藏。 |
索靖 | 索靖 索靖(239年-303年),字幼安。敦煌郡龍勒縣(今甘肅敦煌)人。西晉將領、著名書法家,敦煌五龍之一。 索靖出身世宦家族,歷任州別駕、駙馬都尉、尚書郎、雁門太守等職。晉惠帝時封關內侯,以蕩寇將軍之職平定西羌叛亂。趙王司馬倫篡位時,索靖響應三王舉義有功,累官后將軍。河間王司馬颙進攻洛陽時,索靖率雍、秦、涼義兵大破其軍,卻因戰斗致傷而逝世,年六十五。累贈司空、安樂亭侯,謚號“莊”。 索靖善章草,傳東漢張芝之法,其書險峻堅勁。其章草書,自名“銀鉤蠆尾”。時人稱“瓘得伯英之筋,靖得伯英之肉。”索靖章草自成一家,張懷瓘評道“幼安善章草,書出于韋誕,峻險過之,有若山形中裂,水勢懸流,云嶺孤松,冰河危石,其堅勁則古今不逮。”著有《草書狀》等。 |
玉門關 | 玉門關 (敦煌玉門關)玉門關,始置于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于此而得名。漢時為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年一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門間的長城,玉門關當隨之設立。 據《漢書·地理志》,玉門關與另一重要關隘陽關,均位于敦煌郡龍勒縣境,皆為都尉治所,為重要的屯兵之地。當時中原與西域交通莫不取道兩關,曾是漢代時期重要的軍事關隘和絲路交通要道。 漢班超久在絕域,年老思歸,上書曰:“臣不愿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張岱《夜航船》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玉門關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詞文 | 詞文 cí wén ㄘㄧˊ ㄨㄣˊ 詞文 唐 代說唱藝術的一種。 敦煌 文獻中存有《大漢三年季布罵陣詞文》一卷。全篇唱詞以平聲押韻,一韻到底,均為七字句,沒有散文說白。參閱 吳世昌 《敦煌卷〈季布罵陣詞文〉考釋》、 馮沅君 《〈季布罵陣詞文〉補校》。 |
詞文 | 詞文 cí wén ㄘㄧˊ ㄨㄣˊ 詞文 唐 代說唱藝術的一種。 敦煌 文獻中存有《大漢三年季布罵陣詞文》一卷。全篇唱詞以平聲押韻,一韻到底,均為七字句,沒有散文說白。參閱 吳世昌 《敦煌卷〈季布罵陣詞文〉考釋》、 馮沅君 《〈季布罵陣詞文〉補校》。 |
大月氏 | 大月氏 (公元前2世紀中亞地區的游牧部族) 大月氏在公元前2世紀以前居住在中國西北部,后遷徙到中亞地區。 在中國先秦時代的古籍中,或譯作禺知、禺氏、牛氏等,后來也有譯作月支的。 《康熙字典》等中,“月氏”的條目均注為yuèzhī,或在“月”下注音“魚厥切”。公元前5~前2世紀初,月氏人游牧于河西走廊西部張掖至敦煌一帶,勢力強大,為匈奴勁敵。約在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漢使張騫至其國,以后往來漸密。國內分為休密、雙靡、貴霜、胖頓、都密五部歙侯。公元前 177年前不久,月氏擊破敦煌附近另一個小游牧部落烏孫,殺其王難兜靡,奪其地,難兜靡子獵驕靡初生,其部落逃到匈奴。公元前 177 ~前176年間,匈奴冒頓單于遣右賢王大敗月氏。公元前 174年,匈奴老上單于立,不久又大敗月氏,殺其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大多數部眾遂西遷至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附近,原居此地的塞種大部分被迫南遷到興都庫什山以南。 月氏在河西走廊留下小部分殘眾與祁連山間羌族混合 ,號稱小月氏, 而西遷之月氏從此被稱為大月氏。至公元前139~前129年間,烏孫王獵驕靡長大,為其父報仇,遂率部眾西擊大月氏,奪取伊犁河流域等地。大月氏再次被迫南遷,過大宛,定居于阿姆河北岸。公元前 1 世紀初葉,大月氏又征服阿姆河以南的大夏。至公元初,五部歙侯中貴霜獨大,建立貴霜帝國。大月氏人的兩次遷徙對中亞地區的歷史影響至巨。它造成大夏的滅亡,促使塞種入侵印度北部,并引起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從而開辟絲綢之路。 |
敦煌曲子 | 辭典解釋敦煌曲子 dūn huáng qǔ zi 敦煌石窟所發現的唐代民間歌曲。有五、七言的整齊句式,也有長短句;有單段的,也有多段詞共用一個曲調的;還有若干段成套連續演唱的大曲。 |
論今說古 | 論今說古【解釋】從今到古無所不談,無不評論。【出處】元·張可久《端正好·漁樂》:“人間開口笑樵漁,會談今論古。”【示例】還有一個道士,妙解章令。又能飲宴,~,無有不知,多解多能,人間皆曉。 ◎《敦煌變文集·葉凈能詩》 |
論今說古 | 【解釋】從今到古無所不談,無不評論。【出處】元·張可久《端正好·漁樂》:“人間開口笑樵漁,會談今論古。”【示例】還有一個道士,妙解章令。又能飲宴,~,無有不知,多解多能,人間皆曉。 ◎《敦煌變文集·葉凈能詩》 |
晨參暮省 | 晨參暮省【解釋】按禮節朝暮參拜問安。【出處】《敦煌變文集·歡喜國王緣》:“夫人既去,王乃難留。便使嬪妃,相隨至舍。莫不晨參暮省,送藥送茶。” |
叱呵 | 叱呵 叱呵,指喝叫申斥。語出《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又緣我初悟道,未曉真源。己曾被居士叱呵,空立一無祇對,明珠有玷,白玉沾瑕。” |
愁腸百結 | 愁腸百結【解釋】愁腸:憂愁的心腸。百結:極多的結頭。憂愁苦悶的心腸好像凝結成了許多的疙瘩。形容愁緒郁結,難于排遣。【出處】《敦煌變文集·王昭君變文》:“愁腸百結虛成著,口口口行沒處論。”【近義詞】愁腸寸斷、憂心忡忡【反義詞】沾沾自喜、洋洋得意【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形容非常煩惱、憂愁 |
道西說東 | 道西說東【解釋】指亂加談論。【出處】《敦煌變文集·茶酒論》:“阿你兩個,何用匆匆?阿誰許你,各擬論功!言詞相毀,道西說東。” |
道貌凜然 | 道貌凜然【解釋】猶道貌岸然。指神態嚴肅,一本正經的樣子。【出處】《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光嚴整行之次,忽見維摩,道貌凜然,儀形壘落。” |
墮負 | 墮負 墮負,中國漢語詞語,意為猶言失敗。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上》:“ 提婆 曰:‘夫揵椎者,擊以集眾。有而不用,懸之何為?’王人報曰:‘先時僧眾論議墮負,制之不擊,已十二年。’”《敦煌變文集·佛說阿彌陀經講經文》:“墮負之逃,先現於前;以此因由,我定輸失。” |
覆海移山 | 覆海移山【解釋】翻轉大海,移動大山。形容力量巨大。【出處】《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阿修羅眾圣偏殊,覆海移山功力大,上住須彌福德強,平扶日月感神煞。” |
急手 | 急手 jíshǒu 1.急速。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景寧寺》:“乍者中土,思憶本鄉。急手速去,還爾丹陽。”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作豉法》:“若初煮豆傷熟者,急手抨凈即漉出。”《敦煌變文集·李陵變文》:“急手出火,燒卻前頭草。”2.快手,動作敏捷。宋陳師道《答黃生》詩:“黃生學詩用力新,急手疾口如翻盆。” |
了手 | 了手 了手,指完畢;結局。語出《敦煌變文集·李陵變文》:“誅陵老母妻子了手,所司奏表於王。” |
鳴沙 | 鳴沙 (自然現象)鳴沙也就是會發聲的沙子。鳴沙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在美國的長島、馬薩諸塞灣、威爾斯西岸;丹麥的波恩賀爾姆島;波蘭的科爾堡以及巴西、智利和亞洲與中東的一些沙灘、沙漠都會發出奇音妙聲。在中國也有三大鳴沙地,第一處已是古導《太平御覽》、《大正藏》所載的今天甘肅敦煌縣南月牙泉畔的鳴沙山,又叫雷音門,第二處是竺可楨在《沙漠里的奇怪現象》一文中描述過的寧夏中衛縣沙坡頭黃河岸邊的鳴沙山,第三處是內蒙古達拉特旗(包頭市附近)南25公里,庫布齊沙漠罕臺川(黃河支流)兩岸的響沙灣,又叫銀肯響沙。 |
乃可 | 乃可 nǎi kě乃可(1).竟可。《列子·湯問》:“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2).才可。《百喻經·倒灌喻》:“昔有一人患下部病,醫言當須倒灌乃可瘥耳。”(3).豈可,那可。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 張季鷹 縱任不拘,時人號為 江東 步兵。或謂之曰:‘卿乃可縱適一時,獨不為身后名邪?’”《南齊書·張敬兒傳》:“足下乃可不通大理,要聽君子之言,豈可罔滅天理,一何若茲?”(4).寧可;寧使。《敦煌變文集·丑女緣起》:“將來今日目前,見這箇弱事,乃可不要富貴,亦不藉你官職。” |
逆子賊臣 | 逆子賊臣【解釋】不忠不孝的反叛臣子。【出處】《敦煌變文·降魔變文》:“唯有逆臣賊子,欲謀王之國政,懷邪抱佞,不謹風謠。” |
千方萬計 | 千方萬計【解釋】想盡或用盡一切辦法。同“千方百計”。【出處】《敦煌變文·降魔變文》:“若論肯賣,不諍價之高低;若死腰楔,方便直須下脫。千方萬計,不得不休。” |
切韻 | 切韻 (切韻)隋代陸法言著。書成于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共5卷,收1.15萬字。分193韻:平聲54韻,上聲51韻,去聲56韻,入聲32韻。唐代初年被定為官韻。增訂本甚多。《切韻》原書已失傳,其所反映的語音系統因《廣韻》等增訂本而得以完整地流傳下來。現存最完整的增訂本有兩個,一為唐寫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一為北宋陳彭年等編的《大宋重修廣韻》。《切韻》原本已佚,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藏有敦煌唐寫本切韻殘卷三種,是目前所存最古的、與陸法言編撰《切韻》最相近的版本。 |
求學 | 求學 (高考資訊·指導雜志)《求學》雜志是中國第一本高考資訊·指導雜志,其編委會由全國百所高校招辦主任聯合組成,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南京大學校長蔣樹聲、上海交通大學校長謝繩武等頂級人物擔任常務理事,華中師范大學副教授王后雄、中國教育報社常務副社長劉堂江、上海考試院副院長沈本良等知名人士擔任資深顧問,工作站、作者遍布全國高校。《求學》致力于全面系統地推介我國現代高等教育資源,提高學生的高考應試能力,全面指導高考,并以其豐富翔實的資訊和權威實用的指導贏得了廣大高中生讀者及其家長、老師的青睞和喝彩。 求學 (漢語詞語)求學,是漢語詞匯,出自《敦煌變文集·秋胡變文》,解釋為在學校學習;上學。 |
三危 | 三危 (古地名)“三危”是古代對青藏高原的一種稱呼,是史書記載中最早的敦煌地名。《清史稿》記載:“西藏:禹貢三危之地。在四川、云南徼外,至京師萬有四千馀里。周為西戎,漢為西羌。唐為吐蕃,其君長號贊普。至宋朝貢不絕。” 三危 (詞語)1.三件可危之事。 2.古代西部邊疆山名。 |
市無二價 | 市無二價【解釋】買賣沒有兩種價錢,買賣公道,不欺騙人。形容社會風氣好。亦作“市不二價”。【出處】《漢書·王莽傳上》:“又奏為市無二價,官無獄訟。”【示例】子胥治國五年,日月重明,~,貓鼠同穴,米麥論分,牢獄無囚。 ◎《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 |
陽關道 | 陽關道 陽關道(yáng guān dào ),近義詞“艷陽天”,英文翻譯:Perfectly normal paths。 也作“陽關大道”。陽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南,原指古代經過陽關通向西域的大道古代通西域的必經關口。后來泛指通行便利的大路,比喻寬闊的道路,也比喻光明的前途: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 |
一無所有 | 一無所有【解釋】什么也沒有。指錢財,也指成績、知識。【出處】《敦煌變文集·廬山遠公話》:“如水中之月,空里之風,萬法皆無,一無所有。”【示例】如今鳳姐兒~,賈璉外頭債務滿身。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六回【近義詞】空空如也、身無長物、兩手空空【反義詞】無所不有、無所不包、包羅萬象【語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
濟貧拔苦 | 濟貧拔苦【解釋】指救援貧苦人家。【出處】《敦煌變文集·維摩詰講經文》:“常行慈悲,濟貧拔苦,歸將有余數不足者,將安樂施厄者。”【示例】舉善薦君子事,~圣賢心。 ◎明·無名氏《破風詩》第四折 |
晨參暮省 | 【解釋】按禮節朝暮參拜問安。【出處】《敦煌變文集·歡喜國王緣》:“夫人既去,王乃難留。便使嬪妃,相隨至舍。莫不晨參暮省,送藥送茶。” |
愁腸百結 | 【解釋】愁腸:憂愁的心腸。百結:極多的結頭。憂愁苦悶的心腸好像凝結成了許多的疙瘩。形容愁緒郁結,難于排遣。【出處】《敦煌變文集·王昭君變文》:“愁腸百結虛成著,口口口行沒處論。”【近義詞】愁腸寸斷、憂心忡忡【反義詞】沾沾自喜、洋洋得意【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形容非常煩惱、憂愁 |
市無二價 | 【解釋】買賣沒有兩種價錢,買賣公道,不欺騙人。形容社會風氣好。亦作“市不二價”。【出處】《漢書·王莽傳上》:“又奏為市無二價,官無獄訟。”【示例】子胥治國五年,日月重明,~,貓鼠同穴,米麥論分,牢獄無囚。 ◎《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 |
道西說東 | 【解釋】指亂加談論。【出處】《敦煌變文集·茶酒論》:“阿你兩個,何用匆匆?阿誰許你,各擬論功!言詞相毀,道西說東。” |
道貌凜然 | 【解釋】猶道貌岸然。指神態嚴肅,一本正經的樣子。【出處】《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光嚴整行之次,忽見維摩,道貌凜然,儀形壘落。” |
陽關道 | 陽關道 陽關道(yáng guān dào ),近義詞“艷陽天”,英文翻譯:Perfectly normal paths。 也作“陽關大道”。陽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南,原指古代經過陽關通向西域的大道古代通西域的必經關口。后來泛指通行便利的大路,比喻寬闊的道路,也比喻光明的前途: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 |
切韻 | 切韻 (切韻)隋代陸法言著。書成于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共5卷,收1.15萬字。分193韻:平聲54韻,上聲51韻,去聲56韻,入聲32韻。唐代初年被定為官韻。增訂本甚多。《切韻》原書已失傳,其所反映的語音系統因《廣韻》等增訂本而得以完整地流傳下來。現存最完整的增訂本有兩個,一為唐寫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一為北宋陳彭年等編的《大宋重修廣韻》。《切韻》原本已佚,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藏有敦煌唐寫本切韻殘卷三種,是目前所存最古的、與陸法言編撰《切韻》最相近的版本。 |
棋經 | 棋經 棋經,又名:《棋經十三篇》,共13篇,撰者不詳,有宋張擬、張立青、劉仲甫,元晏天章以及宋以前人等多種說法。是宋朝時出現的一部在我國圍棋發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的著作。 《棋經》的價值,首先在于它的系統性。我國古典圍棋理論,從尹文子和太叔文子算起,中經班固《弈旨》、馬融《圍棋賦》等,到了敦煌寫本《棋經》和王積薪的《十訣》,才逐漸開始系統化。但真正建立起一個體系的,還要算《棋經十三篇》。這標志著我國古典圍棋理論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
一無所有 | 【解釋】什么也沒有。指錢財,也指成績、知識。【出處】《敦煌變文集·廬山遠公話》:“如水中之月,空里之風,萬法皆無,一無所有。”【示例】如今鳳姐兒~,賈璉外頭債務滿身。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六回【近義詞】空空如也、身無長物、兩手空空【反義詞】無所不有、無所不包、包羅萬象【語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
鳴沙 | 鳴沙 (自然現象)鳴沙也就是會發聲的沙子。鳴沙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在美國的長島、馬薩諸塞灣、威爾斯西岸;丹麥的波恩賀爾姆島;波蘭的科爾堡以及巴西、智利和亞洲與中東的一些沙灘、沙漠都會發出奇音妙聲。在中國也有三大鳴沙地,第一處已是古導《太平御覽》、《大正藏》所載的今天甘肅敦煌縣南月牙泉畔的鳴沙山,又叫雷音門,第二處是竺可楨在《沙漠里的奇怪現象》一文中描述過的寧夏中衛縣沙坡頭黃河岸邊的鳴沙山,第三處是內蒙古達拉特旗(包頭市附近)南25公里,庫布齊沙漠罕臺川(黃河支流)兩岸的響沙灣,又叫銀肯響沙。 |
賊臣逆子 | 【解釋】指心懷異志、為奸作惡的人。同“賊臣亂子”。【出處】《敦煌變文·降魔變文》:“賊臣逆子設陰謀,慮恐國破人消滅。”【示例】且聞之,自古代有屯剝,~,無世無之。 ◎唐·魏征壽《隋書·煬三子傳》 |
佛窟 | 佛窟 就是山壁開鑿而成,窟內雕有佛像及宣揚佛教教義和佛教故事的壁畫等。我國著名的佛窟有 敦煌 、 龍門 、 云崗 等。《法苑珠林》卷十四:“昔佛滅后三百年中, 北天竺 大阿羅漢 優婆質那 ,以神力加工匠,三百年中鑿大石山安置佛窟。” 鄭振鐸 《西行書簡·云崗》:“東部的大佛窟,全在眼前。” |
求學 | 求學 (高考資訊·指導雜志)《求學》雜志是中國第一本高考資訊·指導雜志,其編委會由全國百所高校招辦主任聯合組成,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南京大學校長蔣樹聲、上海交通大學校長謝繩武等頂級人物擔任常務理事,華中師范大學副教授王后雄、中國教育報社常務副社長劉堂江、上海考試院副院長沈本良等知名人士擔任資深顧問,工作站、作者遍布全國高校。《求學》致力于全面系統地推介我國現代高等教育資源,提高學生的高考應試能力,全面指導高考,并以其豐富翔實的資訊和權威實用的指導贏得了廣大高中生讀者及其家長、老師的青睞和喝彩。 求學 (漢語詞語)求學,是漢語詞匯,出自《敦煌變文集·秋胡變文》,解釋為在學校學習;上學。 |
濟貧拔苦 | 【解釋】指救援貧苦人家。【出處】《敦煌變文集·維摩詰講經文》:“常行慈悲,濟貧拔苦,歸將有余數不足者,將安樂施厄者。”【示例】舉善薦君子事,~圣賢心。 ◎明·無名氏《破風詩》第四折 |
佛曲 | 佛曲 以樂曲旋律配以佛經偈頌譜成之歌曲;或描述佛教精神之樂曲。據毛奇齡所著西河詩話載,佛曲在隋、唐即有,非始于金、元,如唐樂府有普光佛曲、日光明佛曲等八曲,入婆陀調;釋迦文佛曲、妙華佛曲等九曲,入乞食調;大妙至極曲、解曲,入越調;摩尼佛曲,入雙調;蘇蜜七具佛曲、日騰光佛曲,入商調;邪勒佛曲,入征調;婆羅樹佛曲等四曲,入羽調;遷星佛曲,入般涉調;提梵,入移風調。清代吳中佛寺,猶能作梵樂,每唱佛曲,以笙笛逐之,稱為清樂,即其遺意。敦煌雜曲中尚存有部分佛曲作品。 |
逆子賊臣 | 【解釋】不忠不孝的反叛臣子。【出處】《敦煌變文·降魔變文》:“唯有逆臣賊子,欲謀王之國政,懷邪抱佞,不謹風謠。” |
千方萬計 | 【解釋】想盡或用盡一切辦法。同“千方百計”。【出處】《敦煌變文·降魔變文》:“若論肯賣,不諍價之高低;若死腰楔,方便直須下脫。千方萬計,不得不休。” |
賊臣逆子 | 賊臣逆子【解釋】指心懷異志、為奸作惡的人。同“賊臣亂子”。【出處】《敦煌變文·降魔變文》:“賊臣逆子設陰謀,慮恐國破人消滅。”【示例】且聞之,自古代有屯剝,~,無世無之。 ◎唐·魏徵壽《隋書·煬三子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