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學校大的詞語
形容學校大的詞語:1. 巨大的;2. 宏偉的;3. 巨型的;4. 巨無霸的;5. 雄偉的;6. 高大的;7. 巨塔般的;8. 寬敞的;9. 廣闊的;10. 宏大的;11. 巨觀的;12. 巨人般的;13. 聳人聽聞的;14. 巨石般的;15. 大氣磅礴的;16. 巨獸般的;17. 巨龍般的;18. 巨型建筑的;19. 大型學府的;20. 學術殿堂的
形容學校大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高等學校 | 高等學校 (中國實施高等教育的學校)高等學校是大學、專門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高等專科學校的統稱,簡稱高校。從學歷和培養層次上講,包括專科、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其中大學一般指綜合型高等院校,專門學院包括了醫科大學、戲曲學院、音樂學院、美術學院,高職高專院校包括職業技術學院、高等專科學校等。 高等學校泛指對公民進行高等教育的學校,與大學詞義相近。大學,是指綜合性的提供教學和研究條件和授權頒發學位的高等教育機構。現在的大學一般包括一個能授予碩士和博士學位的研究生院和數個專業學院,以及能授予學士學位的一個本科生院。 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國高等學校共計2914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631所(含獨立學院265所),成人高等學校283所。 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系統擁有雙一流、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等項目來推進高校建設。 |
技工學校 | 技工學校 技工學校簡稱為“技校”。 技校屬于人社部門或勞動部門主管,發技工證和技工學校畢業證書,不是教育部門頒發的學歷文憑。 招生層次包括初中畢業生、高中畢業生。中等技工學校屬于中等教育,是培養中等技術工人,層次上相當于高中,但學歷是中技,中級技工;而高技屬于高等職業教育,培養高技技術工人,包括技術學院、技師學院、高級技工學校,與大學專科同等層次,但學歷是高技,高級技工。技工學校畢業頒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廳)印制的技工學校畢業證書和初級,中級、高級或以上職業資格證書。 技工學校開設的專業學制一般分:一年制、兩年制、三年制、四年制、五年制等。技工學校培養學員更注重勞動技能的提高,培養的一般為實用型勞動者。 |
公立學校 | 公立學校 公立學校是由政府財政撥款。一般而言,公立學校的數量和辦學規模都遠遠超過私立學校,而且,學習費用相對較低,教學設施較為完善。不僅如此,有些國家的公立學校提供免學費教育,如德國、瑞典、意大利、法國等國家。但公立大學入學門檻較高,申請競爭較為激烈,只有那些學習成績特別優秀的申請人,才能獲得費用低廉、高質量的教育機會。 |
學校 | 學校 (教育機構)學校(英語:School),是指教育者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進行系統的教育活動的組織機構。名稱起源于民國。學校教育是由專職人員和專門機構承擔的有目的、有系統、有組織的,有計劃的以影響受教育學校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并最終使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達到預定目的的社會活動。學校教育指受教育者在各類學校內所接受的各種教育活動,是教育制度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教育的具體活動受到社會需求影響,必須符合社會發展趨勢,承擔著對社會輸送人才的職能。一般說來,學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學校主要分為五種: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 2016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 51.2萬所,全國各級各類學校擁有校舍建筑面積總量達32.6億平方米。 |
函授學校 | 函授學校 函授學校是相對于面授學校而提出的,函授學校是以通訊為主要教學方式的學校。教育對象主要為離不開工作學習崗位的在職人員或者在校生,業余學習的一種教育方式。 |
專門學校 | 專門學校 專門學院,在日語中稱為“専門學校”(せんもんがっこう),許多人在將日語翻成中文時,為了圖方便,將其翻譯成“專門學校”。其實在日語中的“専門學校”一般只招已經滿18周歲以上的學生。 1~3年為畢業后的稱號為“専門士”,4年畢業后為“高度専門士”。 |
補習學校 | 補習學校 補習學校(Fortbidungs schule),亦稱“繼續學校”。德國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教育機構。源于 17、18 世紀的星期日學校。隨著工商業發展的需要,19 世紀初開始在市鎮設立星期日工業補習學校,主要招收國民學校的畢業生,或從事手工業的和工廠中的青少年工人。約自 1870 年起,德國各州開始規定補習教育的義務制。1891年,《營業條例》要求雇主須讓 18 歲以下的徒弟和職工去補習學校學習。1919年制定的《魏瑪憲法》第 145 條規定,無論男女均須接受八年制普通義務教育,并在此基礎上進入部分時間制的補習學校學習至 18 歲。 |
少年兒童業余體育學校 | 少年兒童業余體育學校 海淀區少年兒童業余體育學校成立于1958年,隸屬北京市海淀區體育局,專門從事各項體育項目早期訓練和培訓工作,多年來為國家隊和北京隊輸送了大批優秀后備人才。我校設有乒乓球、羽毛球、網球和武術等項目,均配備專職教練員,教練員們都曾是專業運動員,具有本科以上學歷,有豐富的專業經驗和較高的運動訓練水平。各項目多年來在北京市的各級比賽中均名列前茅,運動員多次代表國家、北京市參加各類比賽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簡稱“對外經貿大學”、“貿大”,坐落于中國首都北京市。學校始于1951年創建的貿易部高級商業干部學校,1954年合并組建為北京對外貿易學院,1960年列入首批64所全國重點大學之一。1996年2月,被國家教委、國家計委、財政部列為“211工程”第一批重點建設的四十所高等學校之一。1984年,學校正式更名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因當時主管其的部門“對外經濟貿易部”得名。2000年6月,與原中國金融學院合并為新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學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一所擁有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文學、理學五大學科門類,以國際經濟與貿易、法學(國際經濟法)、金融學、工商管理、外語(商務外語)等優勢專業為特色的多科性財經外語類全國重點大學、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由教育部、商務部共建。學校是國家首批“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入選“20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是5所“教育部教育戰略與規劃研究中心”高校之一、15所全國重點外語類高校之一,及“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虛擬學院”首所中國成員高校。 截至2016年9月,學校現有在校學生1.6萬余人,其中本科生8300余人,研究生4900余人,來華留學學歷生2500余人,為中國大陸地區留學生比例最高的高等院校。 |
清華大學 | 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簡稱“清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入選“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為九校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亞洲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清華—劍橋—MIT低碳大學聯盟成員,被譽為“紅色工程師的搖籃”。 清華大學的前身清華學堂始建于1911年,因水木清華而得名,是清政府設立的留美預備學校,其建校的資金源于1908年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1912年更名為清華學校。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遷回清華園。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清華大學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后成為多科性工業大學。1978年以來逐步恢復和發展為綜合性的研究型大學。 水木清華,鐘靈毓秀,清華大學秉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和“行勝于言”的校風,堅持“中西融匯、古今貫通、文理滲透”的辦學風格和“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的培養特色,弘揚“愛國奉獻、追求卓越”傳統和“人文日新”精神。恰如清華園工字廳內對聯所書——“檻外山光,歷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東西南北、去來澹蕩,洵是仙居”。 |
清華大學 | 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簡稱“清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入選“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為九校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亞洲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清華—劍橋—MIT低碳大學聯盟成員,被譽為“紅色工程師的搖籃”。 清華大學的前身清華學堂始建于1911年,因水木清華而得名,是清政府設立的留美預備學校,其建校的資金源于1908年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1912年更名為清華學校。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遷回清華園。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清華大學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后成為多科性工業大學。1978年以來逐步恢復和發展為綜合性的研究型大學。 水木清華,鐘靈毓秀,清華大學秉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和“行勝于言”的校風,堅持“中西融匯、古今貫通、文理滲透”的辦學風格和“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的培養特色,弘揚“愛國奉獻、追求卓越”傳統和“人文日新”精神。恰如清華園工字廳內對聯所書——“檻外山光,歷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東西南北、去來澹蕩,洵是仙居”。 |
高等學校 | 高等學校 (中國實施高等教育的學校)高等學校是大學、專門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高等專科學校的統稱,簡稱高校。從學歷和培養層次上講,包括專科、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其中大學一般指綜合型高等院校,專門學院包括了醫科大學、戲曲學院、音樂學院、美術學院,高職高專院校包括職業技術學院、高等專科學校等。 高等學校泛指對公民進行高等教育的學校,與大學詞義相近。大學,是指綜合性的提供教學和研究條件和授權頒發學位的高等教育機構。現在的大學一般包括一個能授予碩士和博士學位的研究生院和數個專業學院,以及能授予學士學位的一個本科生院。 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國高等學校共計2914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631所(含獨立學院265所),成人高等學校283所。 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系統擁有雙一流、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等項目來推進高校建設。 |
蘭州大學 | 蘭州大學 蘭州大學(Lanzhou University)簡稱“蘭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由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教育部共建,國家首批”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建設A類高校,”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入選珠峰計劃、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和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全國首批具有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和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的高校之一,經教育部批準建有研究生院。 蘭州大學創建于1909年,其前身是清末新政期間設立的甘肅法政學堂;1928年,擴建為蘭州中山大學;1945年,定名為國立蘭州大學。1952年,被確定為國家十四所綜合性大學之一;2001年,教育部與甘肅省政府簽訂省部重點共建協議;2002年和2004年,原甘肅省草原生態研究所、蘭州醫學院先后并入蘭州大學。 截至2018年7月,學校校園面積3800.137畝,建有2個校區,3所附屬醫院;下設37個教學系部,設有100個本科專業,45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3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8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型,1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型,19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擁有本科生19510人,碩士研究生10773人,博士研究生2,180人,在職教職工3590人,其中教學科研人員2028人。 |
東京大學 | 東京大學 東京大學(The University of Tokyo,日文平假名:とうきょうだいがく),簡稱東大(とうだい),是一所本部位于日本東京都文京區的世界級著名研究型綜合大學。作為日本最高學術殿堂和七所舊帝國大學之首,其在全球都享有極高的聲譽。 東大誕生于1877年,由“東京開成學校”與“東京醫學校”在明治維新期間合并改制而成,初設法學、理學、文學、醫學四個學部和一所大學預備學校,是日本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也是亞洲最早的西制大學之一,其部分科系最早可以溯源到靈元天皇時期,作為資本主義文明浪潮沖擊下的直接產物,東大在日本社會有著舉足輕重的歷史性地位。學校于1886年更名為“帝國大學”,這也是日本建立的第一所帝國大學;1897年,其易名為“東京帝國大學”,以區分同年在京都創立的京都帝國大學;二戰后的1947年9月,其正式定名為“東京大學”。 截至2014年,東大培養了包括9名諾貝爾獎得主、6名沃爾夫獎得主、1名菲爾茲獎得主、16位日本首相、21位(帝國)國會議長在內的一大批學術名家、工商巨子、政界菁英,在日本國內的影響力和知名度都無可比擬。作為一所世界頂尖的綜合大學,東大在2016年CWUR世界大學排名中名列世界第13位、日本第1位;其在ARWU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位列世界第20位、日本第1位。目前,東京大學設有10個學部,15個研究生院,11個附屬研究所,13個大學研究中心,3個附屬圖書館和2個高等研究所。除了本鄉、駒場、柏三個主校區,東京大學的附屬機構遍布全國。 |
校慶 | 校慶 校慶是學校教育管理的一種特殊教育活動,是在指定時間組織在校師生、社會知名校友及有關人士參加的慶祝活動,常選擇建校周年紀念日,是學校的重大慶典日。往往選取學校成立日或學校有重大意義事件的發生日為之。一般的校慶是指學校自創建或落成之日,一般的習慣是五年一小慶,十年一大慶。 |
求學 | 求學 (高考資訊·指導雜志)《求學》雜志是中國第一本高考資訊·指導雜志,其編委會由全國百所高校招辦主任聯合組成,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南京大學校長蔣樹聲、上海交通大學校長謝繩武等頂級人物擔任常務理事,華中師范大學副教授王后雄、中國教育報社常務副社長劉堂江、上海考試院副院長沈本良等知名人士擔任資深顧問,工作站、作者遍布全國高校。《求學》致力于全面系統地推介我國現代高等教育資源,提高學生的高考應試能力,全面指導高考,并以其豐富翔實的資訊和權威實用的指導贏得了廣大高中生讀者及其家長、老師的青睞和喝彩。 求學 (漢語詞語)求學,是漢語詞匯,出自《敦煌變文集·秋胡變文》,解釋為在學校學習;上學。 |
馬背學校 | 馬背學校 “馬背學校”系指牧區教師騎著馬到各放牧點巡回教學的一種教學形式。過去牧民長期過著游牧生活,當地兒童入學十分困難。為了讓這些廣大牧區兒童受到正規的文化教育,1947年成立自治區之初開始,政府派出教師騎著馬,帶著黑板和教科書,到相隔遙遠的各個蒙古包中授課,或是幾個就近家庭的孩子集中到某個蒙古包上課。這種流動式教學,被牧民親切地稱為“馬背學校”。“馬背學校”一時成為草原牧區的辦學方向。到上世紀70年代,隨著牧民逐漸定居,蘇木、嘎查逐步實現固定的學校和教室,“馬背學校”漸漸被全日制學校教育模式所替代。 “馬背學校”,盡管教學條件簡陋,但不僅為牧區兒童提供能夠就近上學受教育的機會,也大大減輕牧民的負擔,為牧區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早期掃文盲事業的推進起到極其重要的積極作用。 |
女校 | 女校 僅招收女性的實行單性別教育的學校,多為高中或大學。單性別教育在二十世紀中葉前是主流,大部分中學、大學都是男校或女校。眾多文化(如宗教原因)都主張單性別教育,而它在世上眾多地方得到實行。最近,因教育研究的發展,越來越多人認識到男女在成長階段的不同點,重新建立了大量男校、女校。女校教育理念基于“男、女學習方法有差異,所以需要根據性別將他們分開教育”,致力于培養優秀的、擁有高貴氣質的女性。除與普通學校相同的文化課外,女校還會開設形體訓練、朗誦、詩歌鑒賞、舞蹈、禮儀等提高現代社會女性整體素質的課程。 |
校慶 | 校慶 校慶是學校教育管理的一種特殊教育活動,是在指定時間組織在校師生、社會知名校友及有關人士參加的慶祝活動,常選擇建校周年紀念日,是學校的重大慶典日。往往選取學校成立日或學校有重大意義事件的發生日為之。一般的校慶是指學校自創建或落成之日,一般的習慣是五年一小慶,十年一大慶。 |
博洛尼亞大學 | 博洛尼亞大學 博洛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Bologna)是一所久負盛名的研究型綜合類大學,是西方最古老的大學、歐洲四大文化中心之首,有著極高的學術威望和影響力。與巴黎大學(法國)、牛津大學(英國)和薩拉曼卡大學(西班牙)并稱歐洲四大名校,被譽為歐洲“大學之母”,是世界范圍內廣泛公認的,擁有完整大學體系并發展至今的第一所大學,始建立于1088年,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博洛尼亞大學坐落于意大利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的首府博洛尼亞,由依內里奧于1088年創立,主校區座落于意大利博洛尼亞城的贊鮑尼大街33號,各個學院分布在市區的各處,學校的使用面積大約有35萬平方米。但丁、彼德拉克、丟勒、伊拉斯謨、哥爾多尼、哥白尼,馬可尼(無線電之父),安伯托·艾柯等都曾在這里學習或執教。 博洛尼亞大學是歐洲頂尖大學科英布拉集團、歐洲大學聯盟(Europeaum)、烏德列支網絡(Utrecht Network) ,IRES-8核心成員。 2017年U.S.NEWS 世界大學排名第149名,其農業(38)、工程科學(97)、物理學(66)、空間科學(82)均排名在世界前100名。 2017年QS世界大學專業排名考古學排名32名,法學排名第47名。 2016年ARWU世界大學學科排名第51-75名(電氣電子工程)。 2016年QS世界大學專業排名考古學排名第36名。 2019年QS世界大學排名第180位。 2019年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第122位。 |
校園 | 校園 (詞語概念)校園,指大學、學院或學校校園中的各種景物及其建筑;凡是學校教學用地或生活用地的范圍,均可稱作校園。 校園又分為幼兒園,小學校園,中等學校校園,高等院校校園。 |
學院 | 學院 學院(英文名:College、Institute或Academy)主要指門類科目較少、專業性強的高等教育機構。 學院可以作為獨立的學校,同時很多大學也擁有自己下屬的二級學院(與系相同)或普通高等學校與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合作設置的獨立學院。 學院 (名詞)學院,名詞。猶學校。書房。 高等學校的一種。學政。學院衙門。 |
公立學校 | 公立學校 公立學校是由政府財政撥款。一般而言,公立學校的數量和辦學規模都遠遠超過私立學校,而且,學習費用相對較低,教學設施較為完善。不僅如此,有些國家的公立學校提供免學費教育,如德國、瑞典、意大利、法國等國家。但公立大學入學門檻較高,申請競爭較為激烈,只有那些學習成績特別優秀的申請人,才能獲得費用低廉、高質量的教育機會。 |
校園 | 校園 (詞語概念)校園,指大學、學院或學校校園中的各種景物及其建筑;凡是學校教學用地或生活用地的范圍,均可稱作校園。 校園又分為幼兒園,小學校園,中等學校校園,高等院校校園。 |
校訓 | 校訓 校訓是廣大師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與道德規范,它既是一個學校辦學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一所學校教風、學風、校風的集中表現,體現學校文化精神的核心內容。文內介紹了中外學校校訓,校訓的比較,校訓的創作,校訓的作用。 |
校服 | 校服 (學生服裝)校服(拼音:xiào fú)是學校規定的統一樣式的學生服裝,中小學學生普遍穿著。 校服最早起源于歐洲。學校為了規范管理,統一的著裝。一般在學校的重大活動中會要求學生統一著裝,一般學校校服有該校校徽,也直接影響到學校形象。在學校的日常生活中,穿上校服能夠展現學生精神抖擻、活力飛揚的一面,也是學生青春時代的專屬標志。 |
升學 | 升學 (詞語解釋)升學(shēng xúe)基本解釋是[go to a school of a higher grade]進入比原來高一級的學校或年級學習;.在古時指進入太學或國學,選擇《禮記·王制》:“司徒論選士之秀者,而升之學,曰俊士。” 鄭玄 注:“可使習禮者,學大學。” 南朝 齊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一:“子大夫,選名升學,利用賓王。”謂由低一級學校進入高一級學校。 |
學風 | 學風 學風即學校的學習風氣。從廣義上講就是學校師生員工在治學精神、治學態度和治學方法等方面的風格,也是學校全體師生知、情、意、行在學習問題上的綜合表現。學風是凝聚在教與學過程中的精神動力、態度作風、方法措施等,它依不同學校的不同特點表現出獨有的特色和豐富的內涵,并通過學校全體成員的意志與行動,逐步地形成和固化,成為一種傳統和風格。這些傳統和風格對學生的成長起著重大的作用,對學校的發展和建設產生深遠的影響。將培養重心放在人才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科學知識水平和素養。 |
學校 | 學校 (教育機構)學校(英語:School),是指教育者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進行系統的教育活動的組織機構。名稱起源于民國。學校教育是由專職人員和專門機構承擔的有目的、有系統、有組織的,有計劃的以影響受教育學校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并最終使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達到預定目的的社會活動。學校教育指受教育者在各類學校內所接受的各種教育活動,是教育制度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教育的具體活動受到社會需求影響,必須符合社會發展趨勢,承擔著對社會輸送人才的職能。一般說來,學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學校主要分為五種: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 2016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 51.2萬所,全國各級各類學校擁有校舍建筑面積總量達32.6億平方米。 |
校訓 | 校訓 校訓是廣大師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與道德規范,它既是一個學校辦學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一所學校教風、學風、校風的集中表現,體現學校文化精神的核心內容。文內介紹了中外學校校訓,校訓的比較,校訓的創作,校訓的作用。 |
校風 | 校風 校風即學校的風氣。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校園文化的最高層次。體現學校人員精神面貌,體現在教師的教風、學校干部的作風、各班級的班風、學生的學風上,還存在于學校的各種事物和環境之中。良好的校風既是教育和管理的成果之 一,又在教育和管理上具有特殊的作用,它有一股巨大的同化力、促進力和約束力,是一種精神力量和優良傳統。建設好的校風是學校管理者的一項重要任務。 |
校歌 | 校歌 校歌是一所學校規定的代表該校的歌曲,是學校辦學理念、校園精神和學校特色的集中體現。一般各大高校都有自己的校歌。 校歌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常常是一個學校對內的號召和激勵,對外的形象展示和宣言,它反映的既有辦學者、教育者的理想、要求、愿望,又有受教育者的感受、追求和成長心聲。 |
興學 | 興學 興學是興辦學校的意思 《興學》是一份由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設計學院學生制作的大學生報紙,于2010年4月14日在該校創刊,由該校媒體與設計學院大學生全媒體中心創辦。 |
函授學校 | 函授學校 函授學校是相對于面授學校而提出的,函授學校是以通訊為主要教學方式的學校。教育對象主要為離不開工作學習崗位的在職人員或者在校生,業余學習的一種教育方式。 |
校風 | 校風 校風即學校的風氣。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校園文化的最高層次。體現學校人員精神面貌,體現在教師的教風、學校干部的作風、各班級的班風、學生的學風上,還存在于學校的各種事物和環境之中。良好的校風既是教育和管理的成果之 一,又在教育和管理上具有特殊的作用,它有一股巨大的同化力、促進力和約束力,是一種精神力量和優良傳統。建設好的校風是學校管理者的一項重要任務。 |
大學堂 | 大學堂 清末創辦的新制學校,時稱大學為大學堂。相關詞條可參看:京師大學堂。京師大學堂是北京大學在 1898年到1912年間所使用的名稱。京師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國立文理綜合性大學,也是當時中國的最高教育行政機關。京師大學堂具有重要的意義,并受到舉國關注,但由于清廷的腐敗,政府并沒有對大學堂給予充分的投入,所以該校基本沒有堪載史冊的畢業生。京師大學堂是朝廷學府,名義上統轄各省學堂。 |
夜校 | 夜校 (夜間上課的學校)夜校,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yè xiào,即夜間上課的學校。多指業余學校。夜校是為了給一些想提高自身專業技能的同志機會,利用晚上、非工作時間進行再教育的一種教學模式。 夜校招生的對象主要有在職人員、應往屆高中畢業生、應往屆大專畢業生等等,一切想要通過成人教育提高能力及學歷的都可以參加學習。 |
大學堂 | 大學堂 清末創辦的新制學校,時稱大學為大學堂。相關詞條可參看:京師大學堂。京師大學堂是北京大學在 1898年到1912年間所使用的名稱。京師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國立文理綜合性大學,也是當時中國的最高教育行政機關。京師大學堂具有重要的意義,并受到舉國關注,但由于清廷的腐敗,政府并沒有對大學堂給予充分的投入,所以該校基本沒有堪載史冊的畢業生。京師大學堂是朝廷學府,名義上統轄各省學堂。 |
專門學校 | 專門學校 專門學院,在日語中稱為“専門學校”(せんもんがっこう),許多人在將日語翻成中文時,為了圖方便,將其翻譯成“專門學校”。其實在日語中的“専門學校”一般只招已經滿18周歲以上的學生。 1~3年為畢業后的稱號為“専門士”,4年畢業后為“高度専門士”。 |
鴻都門學 | 鴻都門學 鴻都門學創立于東漢靈帝光和元年 (178)二月。是漢代學習、研究文學藝術的高等專科學校。東漢桓靈二帝時期的思想文化背景大致呈現出如下面貌:一是以讖緯之學來裝飾的儒家經學在士人那里,已經不再是他們的學術信仰。二異端思想蜂起,呈現出百家爭鳴的狀況,其中尤其突出者為道家思想的流行。三以文學為代表的各門藝術在漢末大放光彩,其成就也走向了歷史上的輝煌。因校址設在洛陽鴻都門而得名,是中國最早的專科大學。鴻都門學是統治階級內部斗爭的產物,即宦官派為了培養擁護自己的知識分子而與士族勢力占據地盤的太學相抗衡的產物。又借漢靈帝酷愛辭、賦、書、畫的緣由,辦了這所新型學校。 |
私學 | 私學 私學,是中國古代私人辦理的學校,與官學相對而言。私學產生于春秋時期,孔子雖非私學的首創者,但以孔子私學規模最大,影響最深,歷時2000余年,在中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私學產生原因,除社會需求外,還有賴于兩個基本條件,即有可教學的內容和有從事教學的人。私學作為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華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首先,它沖破西周以來“學在官府”、學校教育為官府壟斷局面,擴大了教育對象。其次,私學是專門的教育場所,這就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師合一的舊官學教育體制,使教育成為一種獨立的活動。私學使教育內容與教育方式得到新的發展。最后,私學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促進了先秦教育理論的發展。 |
學區 | 學區 一個學區通常包括一到若干所公立學校,小的學區可能只設有一所小學,大的學區可能設有幾所小學或中學,設有多所學校的學區,為方便學童就近入學。學生以鄰近區域就近入學為原則。 |
補習學校 | 補習學校 補習學校(Fortbidungs schule),亦稱“繼續學校”。德國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教育機構。源于 17、18 世紀的星期日學校。隨著工商業發展的需要,19 世紀初開始在市鎮設立星期日工業補習學校,主要招收國民學校的畢業生,或從事手工業的和工廠中的青少年工人。約自 1870 年起,德國各州開始規定補習教育的義務制。1891年,《營業條例》要求雇主須讓 18 歲以下的徒弟和職工去補習學校學習。1919年制定的《魏瑪憲法》第 145 條規定,無論男女均須接受八年制普通義務教育,并在此基礎上進入部分時間制的補習學校學習至 18 歲。 |
助學金 | 助學金 聯邦助學金(Federal Student Aid)是對于在合格的高等院校注冊上學的學生支付學校開銷方面提供的財務支援。高等院校包括4年制或2年制公立或私立高教學校、職業專科學校或商業專科學校。學校開銷包括學雜費、食宿費、書本和學習用品費、交通費等。多數的聯邦助學金是依據需要而設置的。聯邦助學金最常見的有三類:獎學金、貸款和工讀金。 |
公學 | 公學 公學(英文:Public school)指英國的公共學校,公學部分與皇室有關,另有是由一些較富有的社會人士設立,為他們的子女提供教育。公學最早時是為比較貧窮人家或平民的子弟提供教育的場所,但到十八世紀逐漸發展成為貴族學校,入讀這種學校的基本條件并不是學費,而是家庭背景。校方會先衡量申請者的家庭是否合乎學校的校風,即指該家庭是否屬于中產或貴族,才決定招收這位學生與否。 與公立學校有區別。 |
財校 | 財校 財經或財會學校 劉益善 徐世立 《萬元戶大世界》第十五章:“ 秀秀 被分到財校當老師。” 財校是指樹人高中分部,是剛剛成立1年的新私立高中(與揚州中學高中無關)樹人初中自然是揚州初中無可厚非的頭牌但高中的實力還有待考驗,我是樹人初3的學生,我們的目標就是揚中以及更遠,暫時沒有人考慮樹人高中啊,而且學費也較高 |
財校 | 財校 財經或財會學校 劉益善 徐世立 《萬元戶大世界》第十五章:“ 秀秀 被分到財校當老師。” 財校是指樹人高中分部,是剛剛成立1年的新私立高中(與揚州中學高中無關)樹人初中自然是揚州初中無可厚非的頭牌但高中的實力還有待考驗,我是樹人初3的學生,我們的目標就是揚中以及更遠,暫時沒有人考慮樹人高中啊,而且學費也較高 |
社學 | 社學 元、明、清三代的地方小學。創立于元二十三年。元制50家為一社,每社設學校一所,擇通曉經書者為教師,施引教化,農閑時令子弟入學,讀《孝經》、《小學》、《大學》、《論語》、《孟子》,并以教勸農桑為主要任務。明承元制,各府、州、縣皆立社學,以教化為主要任務,教育15歲以下之幼童;教育內容更包括御制大誥、本朝律令及冠、婚、喪、祭等禮節,以及經史歷算之類。清初令各直省的府、州、縣置社學,每鄉置社學一所,社師擇“文義通曉,行宜謹厚”者充補。凡近鄉子弟,年12以上,20以下,有志學文者,皆可入學肄(yi)業,入學者得免差役。社學是當時農村啟蒙教育的一種形式,明清兩代,社學成為鄉村公眾辦學的形式,帶有義學性質,多設于當地文廟。社學一直是為封建統治服務的地方文教機構,但在鴉片戰爭爆發后,廣東人民亦曾利用它作為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組織。 多層次辦學、多形式興教是江西古代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在諸多層次、諸種形式的辦學中,不能不提到社學。社學是官立的用于啟蒙的一種教育組織形式,始創于元代,至清末而終結。 |
蕃學 | 蕃學 供貴族和外國子弟入學的學校。 神宗熙寧間,于熙(治今甘肅臨洮)、河(治今甘肅臨夏東北)兩州置蕃學,召收蕃部首領及蕃官子弟入學。徽宗時在陜西用蕃字地區置蕃字,挑選通蕃語、識文字之人為教授,教授經典和佛經。熙寧間因勿巡國使請求,另設校舍,招收蕃、俗子弟學習。大觀二年(1108),在廣州專建蕃學。泉州也曾于徽宗時設置蕃學。 |
校花 | 校花 (漢語詞語)校花,是指一個學校中最受歡迎的女學生。一般長得清純,受人歡迎,性格好,交際能力強。 不一定是在這所學校最漂亮的,但一定清純,受人歡迎,受人追捧。 |
學廬 | 學廬 xué lú 學廬 (1).學校。《后漢書·文苑傳下·邊讓》:“髫齓夙孤,不盡家訓,及就學廬,便受大典。” (2).學校房舍。《新唐書·李棲筠傳》:“又增學廬,表宿儒 河南 褚沖 、 吳 何員 等,超拜學官為之師。” |
小學 | 小學 (進行初等教育的學校)小學,是人們接受初等正規教育的學校,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發展,在其前又開設了幼兒園。一般6-12歲為小學適齡兒童,現階段小學階段教育的年限為6年,有些地方仍是5年。小學教育階段后為中學教育階段。 2016年,全國共有普通小學17.8萬所,比上年減少1.3萬所。全國小學招生1752.5萬人,比上年增加23.4萬人,增長1.4%;其中,城市小學招生591.8萬人,同比增加34.2萬人,增長6.1%。小學在校生9913.0萬人,同比增加220.8萬人,增長2.3%。 |
轉學 | 轉學 學生轉往另一個學校學習。 錢鍾書 《圍城》七:“她前年逃難到內地,該進大學四年級,四年級生不許轉學。” |
師學 | 師學 指學校,從師而學 基本介紹 1、指學校。《荀子·正論》:“聚人徒,立師學,成文典。”《漢書·禮樂志》:“師學百四十二人,其七十二人給大官挏馬酒,其七十人可罷。” 2、指從師而學。 唐 元稹 《唐故建州蒲城縣尉元君墓志銘》:“予與君伯季之間,十歲相得,師學然諾,出入宴游,無不同也。” |
學分 | 學分 學分(xué fēn),是用于計算學生學習量的一種計量單位,按學期計算,每門課程及實踐環節的具體學分數以專業教學計劃的規定為準。部分學校也有按學分收費的制度。通過學分可以評判學生在大學期間的學習知識的廣度,學生獲得的學分越多,說明學生學到的東西也就越多。在某些大學中,學分也變成了評價學生優秀程度的一個重要標準。 |
學政 | 學政 學政,全稱“提督學政”,亦稱“督學使者”,俗稱“學臺”。清代地方文化教育行政官。清初沿明制,設提學御史、提學道。雍正四年(1726)易此名。每省 1 人,由朝廷在侍郎、京堂、翰林、科道、部屬等官進士出身者中簡派。掌全省學校政令和歲、科兩試。按期巡歷所屬各府、廳、州,察師儒優劣,生員勤惰。凡有興革,會總督、巡撫行之。位在巡撫與布政使、按察使之間,三年一任,任內各帶原品銜。其辦事衙門稱“提督學院”。光緒三十二年(1906)改為提學使。辛亥革命后廢。 |
學府 | 學府 (漢語詞語)學府,指實施高等教育的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學府,是個集合名詞,可以指大學,重點中學等,對于原概念的含義,有語意范圍上的突破。 |
宗學 | 宗學 宋代學校名。宋元豐六年(1083)漢平帝時始置宗師,教育宗室子孫。北魏武帝時設皇宗學。唐高宗為宗室及功臣子孫設小學。宋朝宗學分小學與大學,學生處限于“南宮北宅”的皇室子孫,后宗室之疏遠者亦可入學。明朝規定學習四書、五經、《史鑒》、《性理》和皇明祖訓等。 |
學生 | 學生 (基礎含義)學生(student)一般指正在學校、學堂或其他學習地方受教育的人,而在研究機構或工作單位(如醫院、研究所)學習的人也自稱學生,以前與學生的性質相似的還有徒弟、弟子等等。根據學習的不同階段,我們可以把學生分為:幼兒園學生、小學生、中學生(初中生、高中生、中專生)、高等院校學生(專科生/高職生、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等。 |
工農速成中學 | 工農速成中學 工農速成中學是建國初期國家大力提倡的提高工農干部文化的一種正規教育渠道。招收參加革命或產業勞動一定時期之優秀的工農干部及工人,施以中等程度的文化科學基本知識的教育,使其能升入高等學校繼續深造,培養成為新中國的各種高級建設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