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形容孔子的詞語

    形容孔子的詞語:1.圣人;2.偉人;3.先哲;4.智者;5.大師;6.教父;7.思想家;8.文化巨匠;9.人類靈魂導師;10.古代智慧之源;11.文化傳承者;12.道德楷模;13.歷史名人;14.千古風流人物;15.學術泰斗;16.文化寶庫;17.古代教育家;18.心靈導師;19.智慧之神;20.文化偶像

    形容孔子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拼音/解釋
    孔子 孔子 (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 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前后達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孔子曾問禮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孔子廟 孔子廟 孔廟,即孔子廟,又稱作文廟,是紀念中國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廟建筑,在中國各地都有,在歷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稱作文廟、夫子廟、至圣廟、先師廟、先圣廟、文宣王廟,尤以文廟之名更為普遍。其中南京夫子廟、曲阜孔廟、北京孔廟和吉林文廟并稱為中國四大文廟。在中國、朝鮮、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美國等國家分布著2000多座孔廟,中國國內1600多座,而目前國內保存較好的孔廟只有300余座,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21座。
    孔子廟 孔子廟 孔廟,即孔子廟,又稱作文廟,是紀念中國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廟建筑,在中國各地都有,在歷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稱作文廟、夫子廟、至圣廟、先師廟、先圣廟、文宣王廟,尤以文廟之名更為普遍。其中南京夫子廟、曲阜孔廟、北京孔廟和吉林文廟并稱為中國四大文廟。在中國、朝鮮、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美國等國家分布著2000多座孔廟,中國國內1600多座,而目前國內保存較好的孔廟只有300余座,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21座。
    孔子廟堂碑 孔子廟堂碑 《孔子廟堂碑》,有數種,以唐虞世南所書最有名,故單稱《孔子廟堂碑》或《夫子廟堂碑》,多指此碑。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刻。虞世南撰書。為初唐碑刻中杰出之作,亦為歷代金石學家和書法家公認之虞書妙品。此碑是為記述高祖武德九年(626)封孔丘三十三世孫孔德倫為褒圣侯及重修孔廟事而立。貞觀七年(633)刻成,無撰寫年月。
    孔子廟堂碑 孔子廟堂碑 《孔子廟堂碑》,有數種,以唐虞世南所書最有名,故單稱《孔子廟堂碑》或《夫子廟堂碑》,多指此碑。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刻。虞世南撰書。為初唐碑刻中杰出之作,亦為歷代金石學家和書法家公認之虞書妙品。此碑是為記述高祖武德九年(626)封孔丘三十三世孫孔德倫為褒圣侯及重修孔廟事而立。貞觀七年(633)刻成,無撰寫年月。
    關西孔子 關西孔子 關西孔子 ,指漢楊震。《后漢書.楊震傳》﹕"震少好學﹐受《歐陽尚書》于太常桓郁﹐明經博覽﹐無不窮究。諸儒為之語曰﹕'關西孔子楊伯起。'"后以"關西孔子"借指大儒。
    東家孔子 東家孔子 東家孔子 (dōng jiā kǒng zǐ) 【英譯】:(one of the titles of)the religious(belief)master-- confucius 【解釋】:對孔子的一種稱呼。 【出處】:唐·楊炯《唐右將軍魏哲神道碑》:“東家孔子,至德生于上天。”
    東家孔子 東家孔子 東家孔子 (dōng jiā kǒng zǐ) 【英譯】:(one of the titles of)the religious(belief)master-- confucius 【解釋】:對孔子的一種稱呼。 【出處】:唐·楊炯《唐右將軍魏哲神道碑》:“東家孔子,至德生于上天。”
    關西孔子 關西孔子 關西孔子 ,指漢楊震。《后漢書.楊震傳》﹕"震少好學﹐受《歐陽尚書》于太常桓郁﹐明經博覽﹐無不窮究。諸儒為之語曰﹕'關西孔子楊伯起。'"后以"關西孔子"借指大儒。
    子思 子思 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孫、孔子之子孔鯉的兒子。大約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歲。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參,孔子的思想學說由曾參傳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稱為思孟學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參,下啟孟子,在孔孟“道統”的傳承中有重要地位。《史記·孔子世家》記子思年六十二(當為八十二之誤),而生卒年則不詳。按子思之父孔鯉,死于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當跟孔子的年代相當。子思在儒家學派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學,下開孟子心性之論,并由此對宋代理學產生了重要而積極的影響。因此,北宋徽宗年間,子思被追封為“沂水侯”;元文宗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又被追封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為“述圣”,受儒教祭祀。
    尼山 尼山 (孔子誕生地)尼山原名尼丘山,孔子父母“禱于尼丘得孔子”,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后人避孔子諱稱為尼山。 一代圣人孔子誕生在這里。位于曲阜市城東南30公里,建國前屬于鄒縣(現山東省鄒城市)。海拔340余米,山頂五峰連峙,惟中峰為尼丘。據《史記》記載:孔子父母“禱于尼丘而得孔子”,故尼山名揚遐邇。這里,中峰東麓有孔子廟、鄒縣縣令刻石碑和尼山書院等建筑物;另有五老峰、魯源林、智源溪、坤靈洞、觀川亭、中和壑、文德林、白云洞等所謂“尼山八景”。 尼山為孔子出生地,東臨沂河,山上有孔子廟、尼山神廟、尼山書院,三級建筑組成一個群體,看起來很有氣勢。孔子廟內東南角有一座高高的觀川亭,傳說是孔子臨川慨嘆的地點,那一嘆,聲聞千古:"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山東麓有孔子出生的山洞──夫子洞。為紀念孔子,北魏時建廟奉祀,歷代重修,現存尼山書院占地25畝,周圍數百畝古柏,景色幽美。古有文德林、坤靈洞、中和壑等八景,現又添尼山水庫,碧波蕩漾,與日俱增增秀色。
    尼丘 尼丘 (山東曲阜東南的尼山)尼丘位于曲阜城東南30公里處,本名尼丘山。孔子父母“禱于尼丘得孔子”,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后人避孔子諱稱為尼山。尼山為孔子出生地,對于了解孔子也很重要,山上有孔子廟、尼山神廟、尼山書院,三級建筑組成一個群體,看起來很有氣勢。 孔子廟內東南角有一座高高的觀川亭,傳說是孔子臨川慨嘆的地點,那一嘆,聲聞千古:"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山東麓有孔子出生的山洞──夫子洞。為紀念孔子,北魏時建廟奉祀,歷代重修,現存尼山書院占地25畝,周圍數百畝古柏,景色幽美。古有文德林、坤靈洞、中和壑等八景,現又添尼山水庫,碧波蕩漾,與日俱增增秀色。
    衍圣公 衍圣公 衍圣公,為孔子嫡長子孫的世襲封號,始于1055年[宋至和二年],歷經宋、金、元、明、清、民國,直至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國民政府改封衍圣公孔德成為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為止。 冊封孔子后裔始于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十二年],封孔子的第8世孫孔騰為奉祀君,自此孔子嫡系長孫便有世襲的爵位,之后的千年時間里,封號屢經變化,直至1055年[宋至和二年]改封為衍圣公,曾一度改為奉圣公,后又改回衍圣公,后世從此一直沿襲封號。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民國政府取消衍圣公稱號,改封為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孔子第77代孫,襲封31代衍圣公孔德成,成為末代衍圣公,首任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 衍圣公是中國封建社會享有特權的大貴族,宋代時相當于八品官,元代提升為三品,明初是一品文官,后又“班列文官之首”,清代還特許在紫禁城騎馬,在御道上行走。其居住的衍圣公府(今孔府),是全國僅次于明清皇宮的最大府第。曲阜孔氏家族受歷代帝王追封賜禮,譜系井然,世受封爵。 衍圣公因得益于先祖孔子榮耀,成為中國歷史上經久不衰、世代騰黃、地位顯赫的特殊公爵,與朝廷互相依偎,成就孔府的天下第一家,在中國乃至世界上也是嘆為觀止。
    衍聖公 衍圣公 衍圣公,為孔子嫡長子孫的世襲封號,始于1055年[宋至和二年],歷經宋、金、元、明、清、民國,直至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國民政府改封衍圣公孔德成為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為止。 冊封孔子后裔始于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十二年],封孔子的第8世孫孔騰為奉祀君,自此孔子嫡系長孫便有世襲的爵位,之后的千年時間里,封號屢經變化,直至1055年[宋至和二年]改封為衍圣公,曾一度改為奉圣公,后又改回衍圣公,后世從此一直沿襲封號。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民國政府取消衍圣公稱號,改封為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孔子第77代孫,襲封31代衍圣公孔德成,成為末代衍圣公,首任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 衍圣公是中國封建社會享有特權的大貴族,宋代時相當于八品官,元代提升為三品,明初是一品文官,后又“班列文官之首”,清代還特許在紫禁城騎馬,在御道上行走。其居住的衍圣公府(今孔府),是全國僅次于明清皇宮的最大府第。曲阜孔氏家族受歷代帝王追封賜禮,譜系井然,世受封爵。 衍圣公因得益于先祖孔子榮耀,成為中國歷史上經久不衰、世代騰黃、地位顯赫的特殊公爵,與朝廷互相依偎,成就孔府的天下第一家,在中國乃至世界上也是嘆為觀止。
    孔孟 孔孟 在儒家的傳統中,孔孟總是形影相隨,既有大成至圣,則有亞圣。既有《論語》,則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他們的宗旨也始終相配合。《史記》說: “孟子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今人馮友蘭,也把孔子比作蘇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圖。 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學家專家組組長李學勤先生指出:郭店楚簡中儒家著作是孔孟之間缺失的重要鏈環。 孔孟之間的傳承應是:孔子--曾子--子思--子思門人--孟子。
    言偃 言偃 言偃 (前506--前443),字子游,又稱叔氏。漢族,春秋時吳地常熟人。孔門72賢弟子中唯一南方弟子。擅文學,曾任魯國武城宰,闡揚孔子學說,用禮樂教育士民,境內到處有弦歌之聲,為孔子所稱贊。孔子曾云:"吾門有偃,吾道其南。"意即我門下有了言偃,我的學說才得以在南方傳播。故言偃被譽為“南方夫子”。后人配祀孔廟,稱“十哲人第九人”,受儒教祭祀。唐以后多次追封。明嘉靖時改稱“先賢言子”。清康熙時設置五經博士一員,由言偃后裔世襲。今虞山鎮言子巷有言子故宅,虞山東嶺有言子墓,學前街有言子專祠,州塘畔有言子故里亭。 言偃出生于吳地,成年后到魯國就學于孔子,從言偃比孔子年輕四十五歲來看,他當是孔子晚年的學生。孔子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言偃即為七十二賢人之一。
    孔融 孔融 (東漢名士、建安七子之一)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為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孔融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并稱。漢獻帝即位后,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后兼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譚攻北海,孔融與其激戰數月,最終敗逃山東。不久,被朝廷征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后因觸怒曹操而被殺。 孔融能詩善文,曹丕稱其文“揚(揚雄)、班(班固)儔也。”其散文鋒利簡潔,六言詩反映了漢末動亂的現實。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張溥輯有《孔北海集》。 (概述內圖片來源:)
    孔林 孔林 (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孔林,本稱至圣林,位于山東曲阜城北1.5公里處,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家族墓地。 孔子死后,其弟子們把他葬于魯城北泗水之上,那時還是“墓而不墳”(無高土隆起)。到了秦漢時期,雖將墳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幾家守林人,后來隨著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規模越來越大。 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孔府 孔府 孔府,又稱衍圣公府,位于中國山東省曲阜市,是孔子的世襲衍圣公的后代居住的府第。孔府與曲阜孔廟、孔林合稱“三孔”,是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12月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孔府位于曲阜城內,孔廟東側,是孔子嫡長子孫的府第,即衍圣公府。1377年始建,1503年重修拓廣,1838年擴修。1885年重建遭火焚的內宅七座樓房。建國后,人民政府多次撥款重修,現保存良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孔府仿照封建王朝的六部而設六廳,在二門以內兩側,分別為管勾廳、百戶廳、典籍廳、司樂廳、知印廳、掌書廳、公共管理孔府事務。明代建筑,共五間深三間,寬敞大方,為當年宣讀圣旨、接見官員、審理重大案件之處。 孔府占地240畝,共有廳、堂、樓、房463間。九進庭院,三路布局:東路 即東學,建一貫堂、慕恩堂、孔氏家廟及作坊等;西路即西學,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及花廳等;孔府的主體部分在中路,前為官 衙,有三堂六廳,后為內宅,有前上房、前后堂樓、配樓、后六間等,最后為花園。
    刪詩 刪詩 指孔子刪《詩》之說。出自《史記.孔子世家》。謂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者凡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
    象尼 象尼 xiàng ní 注音 《左傳·桓公六年》:“以類命為象” 晉 杜預 注:“若 孔子 首象 尼丘 。” 孔穎達 疏:“《孔子世家》: 叔梁紇 與 顏氏 禱於 尼丘 ,得 孔子 , 孔子 生而首上污(圩)頂,故因名曰 丘 ,字 仲尼 ,是其象 尼丘 也。”后因以“象尼”稱 孔子 。 唐 杜甫 《夔府書懷四十韻》:“豺遘哀登 楚 ,麟傷泣 象尼 。”參見“ 尼首 ”。
    瞰亡 瞰亡 春秋時期,魯人陽貨(《史記》作陽虎),為季孫氏的家臣,據有陽關(今山東泰安南),權勢很大。《論語·陽貨》篇說他要面見孔子,遭到孔子的拒絕。他趁孔子不在,便送去一頭蒸豚。孔子也趁他外出,前去回拜。《孟子·膝文公下》:“陽貨瞰(看,窺看)孔子亡(外出)也,而饋孔子蒸豚。孔子亦瞰其止也,而往拜之。” 現以人窺視主人不在而去拜訪為“瞰亡”。
    刪詩 刪詩 指孔子刪《詩》之說。出自《史記.孔子世家》。謂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者凡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
    獲麟 獲麟 (漢語詞語)麒麟的首似龍,形如馬,狀比鹿,尾若牛尾,背上有五彩毛紋,腹部有黃色毛。麒有獨角,麟無角,口能吐火,聲音如雷。中國古代用麒麟象征祥瑞。相傳只在太平盛世,或世有圣人時此獸才會出現,。孔子與麒麟密切相關,相傳孔子出生之前和去世之前都出現了麒麟,據傳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里“口吐玉書”,書上寫道“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四年春天,提到“西狩獲麟”,對此孔子為此落淚,并表示“吾道窮矣”。孔子曾寫歌:“唐虞世兮麟鳳游,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不久孔子去世,所以麒麟亦被視為儒家的象征。參見《春秋》
    集大成 集大成 集中某類事物的各個方面,達到相當完備的程度。集:聚在一起。大成:原是孟子專對孔子的贊譽,出自《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也”。孟子稱贊孔子,才德兼備,學識淵博,正如奏樂,以鐘發聲,以磬收樂,集眾音之大成, 用以贊譽孔子思想集古圣賢之大。后世君主皆以“大成至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命名孔子尊號。孔廟主殿稱“大成殿”。在當時除孔子外,其他人物不宜冠以“大成”之號。后來常用該詞形容在某方面精通淵博超出一般的人或事物。
    三千弟子 三千弟子 詞語注音 三千弟子 :sān qiān dì zǐ ㄙㄢ ㄑㄧㄢ ㄉㄧˋ ㄗㄧˇ 詞語解釋 《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 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后因以“三千弟子”指 孔 門弟子。 唐 杜甫 《又示宗武》詩:“十五男兒志,三千弟子行。”
    論語 論語 (中國儒家經典)《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并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論語》在古代有3個版本,包括《古論》《魯論》和《齊論》。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
    卜商 卜商 卜(bǔ)商(前507年—?):字子夏,尊稱“卜子”或“卜子夏”。春秋末年晉國溫地(今河南溫縣)人,一說衛國人,“孔門十哲”之一,七十二賢之一。 山東省巨野縣有其嫡系后裔。性格陰郁,勇武,為人“好與賢己者處”。以“文學”著稱,曾為莒父宰。提出過“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的思想,還主張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勞。后來孔子喪,孔門亂,子夏到魏國西河教學。李悝、吳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尊以為師。宋人疑之,《詩》、《春秋》等書,均是由他所授。 在孔門弟子中,子夏并不像顏回、曾參輩那樣恪守孔子之道。他是一位具有獨創性因而頗具有異端傾向的思想家。他關注的問題已不是“克己復禮”(復興周禮),而是與時俱進的當世之政。因此,子夏發展出一套偏離儒家正統政治觀點的政治及歷史理論。
    公西赤 公西赤 公西華(前509年-?,一說前519年出生),漢族,字子華,河南省濮陽市濮陽縣人。東周時期魯國學者、孔門弟子。 唐玄宗尊之為「邵伯」,宋真宗加封為「巨野侯」。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公西子」。 公西赤有非常優秀的外交才能。孟武伯曾經向孔子問起公西赤,孔子回答說:「赤也,束帶立於朝,可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從孔子的言談中,我們可以知道孔子多 了解自己的學生,也表現孔子對于「仁」的完美要求。公西赤曾經為孔子出使於齊國。
    宰予 宰予 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稱宰我,春秋末魯國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門十哲”“言語”科之首(排名在子貢前),“孔門十三賢”之一。 《大成通志》記載宰予小孔子二十九歲,能言善辯,曾從孔子周游列國,游歷期間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齊國、楚國。 唐開元二十七年,宰予被追封為“齊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臨淄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再進封為“齊公”,明嘉靖九年改稱為“先賢宰予”。
    冉求 冉求 冉求(前522年-?年),字子有,通稱“冉有”,尊稱“冉子”,魯國(今山東省菏澤市冉賢集)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載的嫡裔。春秋末年著名學者、孔子門徒。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見稱。多才多藝,尤擅長理財,曾擔任季氏宰臣。 前484年率左師抵抗入侵齊軍,并身先士卒,以步兵執長矛的突擊戰術取得勝利,又趁機說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幫助季氏進行田賦改革,聚斂財富,受到孔子的嚴厲批評。冉求是孔子的最得意的門生之一,在孔子的教導下逐漸向仁德靠攏,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漸完善。
    孔父嘉 孔父嘉 孔父嘉(?—公元前710年),春秋時宋國(今河南商丘)人。宋國始祖微子啟的弟弟微仲的八世孫,宋國第五任國君宋閔公的五世孫。子姓,名嘉,字孔父。孔子六世祖,官為大司馬。宋宣公將死,讓位于其弟穆公。穆公在位九年將死,囑他以君位還給宣公太子與夷,并使其子馮出居于鄭。他受囑擁立與夷,是為殤公。殤公立十年而十一戰,民不堪命。太宰華督見他妻“美而艷”,謀奪其妻,遂借安寧人民為名,將他殺死,而取其妻。殤公怒,華督又殺殤公,迎公子馮于鄭,是為宋莊公。孔子是孔父嘉的六世孫。
    孔伋 孔伋 孔伋(前483-前402),魯國人,姓子,氏孔,名伋,字子思,尊稱“子思子”、“述圣”。孔子之孫、孔鯉之子。中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獲麟 獲麟 (漢語詞語)麒麟的首似龍,形如馬,狀比鹿,尾若牛尾,背上有五彩毛紋,腹部有黃色毛。麒有獨角,麟無角,口能吐火,聲音如雷。中國古代用麒麟象征祥瑞。相傳只在太平盛世,或世有圣人時此獸才會出現,。孔子與麒麟密切相關,相傳孔子出生之前和去世之前都出現了麒麟,據傳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里“口吐玉書”,書上寫道“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四年春天,提到“西狩獲麟”,對此孔子為此落淚,并表示“吾道窮矣”。孔子曾寫歌:“唐虞世兮麟鳳游,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不久孔子去世,所以麒麟亦被視為儒家的象征。參見《春秋》
    論語 論語 (中國儒家經典)《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并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論語》在古代有3個版本,包括《古論》《魯論》和《齊論》。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
    防墓 防墓 fánɡ mù 1. 防 地之墓。 孔子 父母合葬處。《禮記·檀弓上》:“ 孔子 既得合葬於 防 ,曰:‘吾聞之,古也墓而不墳。今 丘 也東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識也。’於是封之,崇四尺。 孔子 先反,門人后,雨甚至。 孔子 問焉,曰:‘爾來何遲也?’曰:‘ 防 墓崩。’ 孔子 不應,三, 孔子 泫然流涕曰:‘吾聞之,古不脩墓。’” 鄭玄 注:“言所以遲者,脩之而來。” 2.泛指父母之墓。 唐 劉禹錫 《送僧元暠南游》詩引:“始悲 浚 泉之有冽,今痛 防 墓之未遷。”
    孔孟之道 孔孟之道【解釋】孔:孔子;孟:孟子。指儒家學說。【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回:“松聞曹丞相文不明孔孟之道,武不達孫吳之機,專務強霸而居大位,安能有所教誨,以開發明公耶?”【語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指儒家思想
    杏壇 杏壇 杏壇是為紀念孔子講學而建,孔子第四十五代孫孔道輔監修孔廟時,將正殿后移,除地為壇,環植以杏,名曰“杏壇”。杏壇是孔子教育光輝的象征。
    傫如喪狗 傫如喪狗【解釋】形容人失意而精神頹喪。傫,古同“累”。【出處】語本《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累累若喪家之狗。”裴骃集解引王肅曰:“喪家之狗,主人哀荒,不見飲食,故累然而不得意。孔子生于亂世,道不得行,故累累然不得志之貌也。”
    傫如喪狗 【解釋】形容人失意而精神頹喪。傫,古同“累”。【出處】語本《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累累若喪家之狗。”裴骃集解引王肅曰:“喪家之狗,主人哀荒,不見飲食,故累然而不得意。孔子生于亂世,道不得行,故累累然不得志之貌也。”
    蒲邑三善 蒲邑三善 蒲邑:蒲縣,在河南長垣。孔子的弟子子路治理蒲邑,孔子稱贊他有三善:恭敬、忠信、明察。【出處】:《孔子家語·辨政》:“子路治蒲三年,孔子過之。入其境曰:‘善哉由也,恭敬以信矣。’至廷曰:‘善哉由也,明察以斷矣。’”
    杏壇 杏壇 杏壇是為紀念孔子講學而建,孔子第四十五代孫孔道輔監修孔廟時,將正殿后移,除地為壇,環植以杏,名曰“杏壇”。杏壇是孔子教育光輝的象征。
    孔宣父 孔宣父 拼音:kǒng xuān fù 注音:ㄎㄨㄙˇ ㄒㄨㄢ ㄈㄨˋ 孔宣父 舊時對 孔子 的尊稱。 《曲阜縣志》卷二二:“﹝ 唐 貞觀 十一年﹞秋七月,尊 孔子 為 宣父 ,詔 兗州 作 闕里 孔子廟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開柙出虎, 孔宣父 不責他人;當路斬蛇, 孫叔敖 蓋非利己。”
    孔門 孔門 孔子的門下,借指儒家。含義孔子的門生,即為儒家。
    儒家 儒家 (信奉孔子學說的哲學學派)儒家是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綿不斷,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學術流派。 儒家原先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創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書坑儒"后,使儒家遭受重創。而后漢武帝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聽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對思想實施鉗制,使儒家重新興起。 “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需要區分開來。
    史晨碑 史晨碑 《史晨碑》 兩面刻,碑通高二百零七點五厘米,碑身高一百七十三點五厘米,寬八十五厘米,厚二十二點五厘米,無碑額。前碑全稱《魯相史晨奏祀孔子廟碑》,刻于東漢建寧二年(169)三月。十七行,行三十六字。末行字原掩于石座中,舊拓多為三十五字,新拓恢復原貌三十六字,字徑三點五厘米。碑文記載當時魯相史晨及長史李謙奏祭祀孔子的奏章。后碑全稱《魯相史晨饗孔子廟碑》,刻于建寧元年(168)四月。十四行,行三十六至三十五字不等。此碑為東漢后期漢隸走向規范、成熟的典型。現存山東曲阜孔廟。
    楊虎圍匡 楊虎圍匡【解釋】楊,通“陽”。指因貌似而產生誤會。【出處】《史記·孔子世家》:“捍孔子呴將適陳,過匡……匡人聞之,以為魯之陽虎。陽虎嘗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狀類陽虎,拘焉五日。”
    周孔 周孔 中國古代兩位圣人周公和孔子的合稱。 周公,西周時期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先驅,被后世尊為“元圣”。 孔子,春秋時期卓越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后世尊為“至圣”。 “周孔之教”在唐代以后成為儒學教育的別稱,周公與孔子被合稱為“周孔”。
    孔宙碑 孔宙碑 《孔宙碑》全稱《漢泰山都尉孔宙碑》,碑主孔宙,是孔子的第18世孫,是大名鼎鼎的“建安七子”之一的北海太守孔融的父親。碑文稱頌孔宙,價值不是很大,但其書法精美,是漢隸中的精品。
    拾塵 拾塵 拾塵的拼音是shí chén,意為孔子困于陳蔡之間,七日不得食
    孔門 孔門 孔子的門下,借指儒家。含義孔子的門生,即為儒家。
    楊虎圍匡 【解釋】楊,通“陽”。指因貌似而產生誤會。【出處】《史記·孔子世家》:“捍孔子呴將適陳,過匡……匡人聞之,以為魯之陽虎。陽虎嘗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狀類陽虎,拘焉五日。”
    東家丘 東家丘 東家丘即孔丘。孔子的西鄰不知孔子的學問,稱孔子為“東家丘”。指對人缺乏認識,缺乏了解。
    東家丘 東家丘 東家丘即孔丘。孔子的西鄰不知孔子的學問,稱孔子為“東家丘”。指對人缺乏認識,缺乏了解。
    拾塵 拾塵 拾塵的拼音是shí chén,意為孔子困于陳蔡之間,七日不得食
    筆削 筆削 "筆削"出自于《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30歲就廣收門徒,50歲時出任魯國的司寇,治理政事非常嚴明,從不偏袒私情,所有的公文案卷都由他自己親手草擬,如果遇到有些不太明白的地方,總是千方百計地找人商量,聽取別人的意見,從來不獨斷專行,可是他的志向卻得不到當政者的理解,不久貴族季孫氏執政后,辭掉了孔子。他只好帶著自己的學生到處周游,傳經講學、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可是當權者只顧互相廝殺,沒有一個人接受他的建議。最后孔子回到魯國專心從事教育和寫作。
    壁中字 壁中字 《漢書》卷三十〈藝文志〉~706~《古文尚書》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唐·顏師古:「《家語》云孔騰字子襄,畏秦法峻急,藏《尚書》、《孝經》、《論語注疏》于夫子舊堂壁中,而《漢記》〈尹敏傳〉云孔鮒所藏。二說不同,未知孰是。」
    孔道 孔道 孔道,科技名詞。在昆蟲體壁上表皮,外表皮和內表皮中都有極細微的管道,呈直線形或螺旋形貫穿上下,它們是皮細胞的細胞質向外伸出的細絲,在分泌活動結束縮入皮細胞后留下的細管道。孔道對上表皮和外表皮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孔道運送形成修補蠟層的脂類和鞣化所需要的物質;在表皮層形成之后,孔道中即充塞著硬化物質,作為表皮層的支柱。另,在古文中表示道路通道或者孔子之道的意思。
    孔顏 孔顏 孔顏(kǒng yán)為孔子與其弟子顏回的并稱。顏回(前521~前481年)曹姓,顏氏,名回。春秋末魯國都城人(今山東寧陽鶴山人)。字子淵,亦顏淵,孔子最得意弟子,極富學問。
    素王 素王 孔子的別稱。 后來儒家稱譽孔子為“素王”,這是真正的王。所謂“素王”,是沒有土地、沒有人民,只要人類歷史文化存在,他的王位的權勢就永遠存在。稱孔子為“素王”,等于佛教中稱釋迦牟尼為“空王”是同樣的道理。不需要人民,不需要權力,而他的聲望、權威和宇宙并存。

    其它詞語熱搜

    * 形容孔子的詞語:1.圣人;2.偉人;3.先哲;4.智者;5.大師;6.教父;7.思想家;8.文化巨匠;9.人類靈魂導師;10.古代智慧之源;11.文化傳承者;12.道德楷模;13.歷史名人;14.千古風流人物;15.學術泰斗;16.文化寶庫;17.古代教育家;18.心靈導師;19.智慧之神;20.文化偶像
    chengrenyouxi